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端口:远亲不如近邻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6:57:46

 

远亲不如近邻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领导干部网 http://www.ldgb.com.cn    2006年6月17日20时41分

人民时评:远亲不如近邻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蒋萌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和睦友善,遇事互相帮助,是不少住过大杂院、石窟门、感受过乡里乡亲的人们曾经津津乐道的。然而,随着城市幢幢高层住宅拔地而起,一户户防盗栅栏“铁将军”把门,一些东西彷佛渐渐时过境迁。

  一份名为《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近日出笼。该调查显示,有多达55.5%的市民不知道邻居的工作单位,42%的市民不知道邻居的名字,33.3%的市民不知道邻居家庭有几口人,10%的市民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总体评价为,城市当前社区建设处于不及格水平(53.8分)。与此同时,社区对于居民宜居感受的贡献度却与私人空间的拥有水平几乎相等,许多人已意识到良好的社区氛围对居住与生活的重要性。

  暂不论此次调查的权威性与覆盖面,但如果联系自身、扪心自问,相信不少人会对上述邻里现状有所同感。事实上,由于福利分房已然结束,单位宿舍不复存在,许多城市新建小区的住户都是由天南海北、各种职业身份者组成。尽管比邻而居数年,彼此早已脸儿熟,但许多人见面仍然只是默然擦身而过,不要说从未相互结识串门,没有说过一句话的也大有人在。彼此间的陌生与不了解,使人们产生戒备心理。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被告知不要随便和别的小朋友玩,更不要与陌生的叔叔阿姨讲话。不仅如此,在装修、杂物堆放、下水道堵塞等等问题上,一些人不讲公德,一些人不懂得谦让,还引起了许多邻里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直至惊动警方。由于近邻没有亲近感,反而还有些防范与“火药味”,不少老人都十分感慨:虽说住进了宽敞的大楼房,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但钢筋水泥的冰冷、铁门防盗窗的森严似乎也阻断了人与人的热情与交流,代之的则是冷漠与戒备,精神上的孤寂与压抑。这究竟是“人心不古”,还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思想决定行为。社会开放,竞争加剧,多元思潮涌入,物质诉求上升,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人变得自私功利,一切以自我、以金钱为中心;对隐私的过度强调,对个人问题的神经敏感,也令部分人不愿“拉家常”,刻意与人保持相当距离;发展差距,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一些人对自身安全也感到不安;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警句下,人们变得小心警惕,渐渐自我封闭;还有社会风气不佳,一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但得不到应有褒奖鼓励,反而遭遇白眼冷对、甚至“流血又流泪”,更令善良的人寒心,渐渐倾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客观因素也好,主观态度也罢,社区氛围并不尽如人意,邻里关系淡漠无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种“独”与彼此不相往来的结果是――父母上班忙碌,孩子们缺少伙伴,放学放假只能独自“小鬼当家”;成年人都只顾自身,不乐意“管闲事”,业主委员会迟迟难入正轨,社区管理维权“散沙一片”;而空巢家庭、独居老人更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一些老人猝死悲剧令人唏嘘感慨。面对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社会渐渐步入老龄化,遇事时亲属“远水救不了近火”,近邻却又形同陌路、援手难伸……种种现象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反思。

  毫无疑问,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细胞与身体般休戚相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物质发展、财富分配,更是强调健康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与人的和谐应当是建立在互助、互补、互信、互让的基础之上。楼房代替了大杂院,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不应被水泥、铁门隔断。在这方面,作为社会氛围最基层的体现,同时也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感受最深的地方,社区与街道理所应当在和谐创建中发挥更为重要积极的作用,比如多搞一些联谊活动,多创造一些相互接触和亲近的机会,相信多数人还是希望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当然,作为居民,不妨先从与邻居相识了解开始,见面打个招呼,问候一声,大家的心慢慢就敞开了,接近了,亲近了,和谐了……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