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0 恢复出厂设置: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再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11:35
作者:王兰生 李英田 来源:黄河新闻网 2006-7-24 16:37:21
———从利益角度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对此学术界有一点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更加复杂多样,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着眼于解决单一利益关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分析是符合实际的。然而,与此紧密相联系的一种态度和论调却不可忽视,即,有些人把对利益的追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的根源,试图从弱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角度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是排斥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脱俗的、纯洁的、高雅的,因此,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讲利,就把它玷污了。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无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一、价值定位:实现群众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利益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是最初包含在利益内部的矛盾所推动起来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利益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指出“历史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满足生存的需要是人们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这种生存的需要和对实现需要的追求构成最基本的利益行为,而这种利益行为推动着人类物质、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恩格斯在《神圣家族》这部著作中批判布鲁诺·鲍威尔时写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分析了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动因后说:“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总之,精神和思想的后面是利益,各种社会行为的背后是利益,阶级斗争的根源是利益的斗争,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利益孕育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道德、法律原则等都必须以利益为基础。这是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逻辑基础和最基本的出发点。
政党的产生同样是与利益息息相关的,然而与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不同,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刚创立,在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就申明:“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名字是标志,也是旗帜。它开宗明义地表明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三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今天,胡锦涛同志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条根本的执政理念,并反复要求全党同志都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些都深刻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实现群众利益是根本目标,其它一切都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手段。
政党为了实现特定阶级的利益,需要动用多种手段,这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等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其主要作用就是统一本阶级和集团的思想和意志,解决本阶级和集团中部分成员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之纳入群体的轨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合力,为本群体的利益目标而共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以一定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工作对象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实惠,从而在现实工作中内化为一种力量,争取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历史。
二、功能解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利益关系的“合理化”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把人的精神的因素转变为物质的因素。而人的积极性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必须从利益关系入手来说明。人们的积极性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实践中对自身利益理解的一种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是因为让人们看到了当时受压迫、受剥削的一种利益关系,给人们指明了一条实现自身利益的道路,从而焕发了潜藏在人们心中的积极性。事实上,历朝历代的革命者、起义者无不是通过唤醒人们对自身利益关系的认识来调动人们革命的积极性的。
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的根本原因仍然要从利益关系中去寻找。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把人们前所未有的利益需求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得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出现众多的利益类别区分,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也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转变,由侧重统一意志向侧重协调关系转变。
由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则是引导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合理化,也就是使利益所指向的对象———人的需要,具备存在的根据和条件,从而使各种利益关系组成一个平衡、稳定和有序的系统。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让渡,利益关系的转移,利益关系的补偿。
1、利益关系的让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把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绝不是要鼓励人们唯利是图,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任务仍然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即培养人民群众的“义”,实际上把个人的局部的利益让渡给集体,这与追求利益并不是矛盾的。因为“义”属于道德范畴,道德本身就是为了调节利益应运而生的,它是一定利益关系的表现,其使命就是维护一定社会的利益,并使其能够实现。离开了利益就没有道德。马克思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得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就必然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人类的利益。”又说,“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如何,就在于建立在利益基础上“义”的作用如何。如果“义”所服务的群体利益实现不了,人们所让渡的自身的利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人们就没安全保障和其他的利益保障,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围绕着一定阶级、集团的总体利益来讲义,否则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实际效果。2、利益关系的转移: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发展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与暂时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长远根本利益与暂时眼前利益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对这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小。而有些情况下它们不能完全一致,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人们对自身的利益并不一定能从全面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就容易出现仅仅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的问题。这一点与前面所谈到的“义”不同,而是把追求的利益后置或转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方法来权衡孰重孰轻、孰大孰小,着重讲清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暂时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源泉。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转移来调动人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全社会和具体个人的根本利益。
3、利益关系的补偿:引导人们树立奉献观,用精神利益来协调利益关系。任何作为利益主体的人,都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又有精神利益的需要。如对于军人来说,由于职业和劳动的特殊性,精神的满足和精神的激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军人物质利益上存在的客观差距需要精神来弥补,更主要的在于,军人随时都面对战争,随时都需要流血和牺牲生命,而生命的付出不是物质尺度所能度量的,也是物质利益所无法完全补偿的,这就需要精神的激发。即使在和平环境下,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怎样丰富,对军人来说,都必须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的统一,坚持自觉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
三、实践思考: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牢牢抓住利益关系这一关节点。
第一, 既要关注个人利益,又要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的实现融入为集体利益的奋斗当中去。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指人民群众,又是指作为个体的人,这两者是能够统一的,不能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个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利益主体,个人利益空前突出了。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是人们的正当要求,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个人利益,应当得到肯定和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从个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探寻切入点,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讲物质利益,来激发人们的自我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但在肯定个人利益的同时,决不能忘记个人利益是以不伤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前提的。
第二, 既要着眼现实利益,又要引导人们为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现实,必须从人们的“柴米油盐”谈起。不引导人们从眼前的、身边的物质利益谈起,就会使人们感到利益是一个遥远莫测的、可谈而不可及的东西,人们的进取也会失去稳固强劲的动力。同时,也要防止把人们引向只讲眼前利益,不讲长远利益的所谓“实惠”心理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讲物质利益时,应注意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以纠正人们产生的“近视眼、短视症”。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利益的调整,它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变更,同时还要涉及近期和长远利益关系的统一。许多改革措施是直接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生产的角度出发的,从长远来说,对群众也是有利的,但是却不能很快或直接为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甚至会使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暂时受到一些冲击,使人们产生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群众的思想脉搏,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多做解疑释惑、舒心理气的工作,教育人们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眼前暂时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去,使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第三, 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又要引导人们把物质利益与精神需要统一起来,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高度统一的结果。关注人们的物质利益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片面地把物质利益作为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做好工作的惟一方法,只能将人们引向“一切向钱看”的泥潭。物质刺激并不是万能的,必须把物质激励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讲经济利益,也要讲思想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奉献精神,不是要人们放弃自己的合理的物质利益,单纯地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教育人们正确地看待义与利的问题,正本清源,把二者结合起来,正确地把握奉献和获取的关系,把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
第四,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协调利益关系的功能,又要注重其它手段对调节利益关系的巨大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手段结合起来。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重要途径,那么,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有利益需求?这就涉及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局限性问题的认识,我们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贬低到一无是处,同时也要防止把思想政治教育无限上纲上线,夸大其作用。这同样可以用利益合理化的原则来说明。因为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协调利益关系,使之达到合理化,而满足利益需要并不等同于利益关系合理化。一方面,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自然导致机会均等,另一方面,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阻止不合理利益的追求。合理的利益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不合理的利益追求和获得应受到谴责和惩罚,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相结合,用法律的强制力来调节利益的追求,依法保障合理的利益,防止和消除非法的、不合理的利益。(作者单位:石家庄机械化学院、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