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ppt下载:灵龟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22:02

灵龟寺位于攸县城东1.5km的洣水河畔。其山势一峰独秀,如龟出穴,踞水上游,享有“梅城第一峰”之美称。峰顶一寺,名灵龟寺,钟鼓常鸣,香烟缕缕,奇峰古刹,巍然屹立。岗环水绕,气象万千。

  攸县城东郊有一孤峰谓之灵龟峰。千百年来,这里以山奇,水秀,洲平,林幽,寺深而胜名,一直为骚人墨客和僧侣道徒所景仰游览,留下大量诗文。“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舟摇洲不摇。”这幅对联恰到好处地再现了灵龟峰的美色。


灵龟寺怀古
    作者:洪华第

    灵龟寺位于攸城东郊的灵龟峰顶。灵龟峰林木茂密,独立于攸水河畔,形似乌龟,与对河白茅洲相望,故有峰奇、水秀、林幽、寺古而号称“梅城第一峰”。
    清晨,我沿着林荫小道,漫步灵龟峰下,过“通灵桥”,拾级而上,至八十六,登上灵龟寺山门,已是气喘吁吁。山门虚掩,溢出檀香气味,令人顿感“非红尘”的肃穆。曾听佛家“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的偈句,心中不免稍有昄依的冲动。山门镶金的楹联,引人注目,气喘未平,吁吁低吟:“黄云紫雾天张盖,翠壁苍岩地拥屏。”与楣额“威镇灵峰”互相呼应,天衣无缝。
    临风凭栏眺望攸水那边的白茅洲,天边几朵红云,在晨曦中逐渐变成浅黄色;低空中浮游着一层薄薄的紫雾,好似给一衣带水的白茅洲,披上了一件紫色的轻纱;渐渐地云和雾升腾扩展,慢慢地飘移过来;攸水自东南直奔灵龟峰下,像是特意青睐灵龟峰的,被翠壁苍岩迎候拦住,缓缓回旋,然后,依依不舍宛然向西流去……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让灵龟峰显得更加神韵。先辈凭借依山傍水的造化,留下壮观的灵龟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回头再品味山门那副楹联,发现竟是眼前景色的写照,仅仅十四个字,把灵龟寺的云天山水,渲染得惟妙惟肖。身临其境,浮想联翩,我想起了明代诗人刘愈所作《灵龟寺》,诗曰:
    孤峰江山峙,带雨始登临。
    小径当门曲,归帆隐雾深。
    乱云吞怪石,竹影倒潭心。
    漫与山僧话,凉风吹客襟。
    诗意引人入胜。那是一个大雾天,诗人冒着风雨坐船归来,登上了灵龟寺……“小径当门曲”,所指就是从河边通往灵龟寺山门那段陡峭的弯路。这是一条历经时代风雨冲刷的古道,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如今加宽了,并护上了石栏杆。我沿着石栏杆一路寻找明代诗人的脚迹,却意外地在离山门不远处,发现一段十米长的古道(见照片),我相信那就是诗人走过的古道,这是最珍贵的古迹。如果我们不竖一块“明朝古道”的标牌,加以保护,就这么一点点的蛛丝马迹,转眼间拂袖而去,岂不可惜。试想,当游人品赏“小径当门曲,归帆隐雾深”诗句时,虽然不见“归帆”,但能看到诗人曾经走过来的古道,能不意外惊喜吗?
    江山多娇,我还想起了攸州联圣陈之丕的那副楹联: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行洲未行
    这是曾今镶刻在灵龟寺山门上的一副古楹联,它一问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如今,枫无踪峰犹存,舟未行洲尚在,恐怕只有灵龟寺见证了这一遗世奇观!此时此刻的我,只能临风眺望白茅洲,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意境。真的,我心中耸起一株古枫,居高临下摇曳在灵龟峰上。眼前古河悠悠,古洲萋萋,舟帆片片,橹声欸乃,与古刹黄卷,青烟缭绕,香客络绎,钟鼓悠扬,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画面。枫和峰的“动”与“不动”,舟和洲的“行”与“未行”,皆为灵龟峰所系,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灵龟寺的地气、灵气和精气,可谓天地人合一,精气神互通。
    抚今追昔,虽然“禅月不关尘外事”,然而“尘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巨大变化,与空门净地关联在一起,共创盛世辉煌。
    就拿攸县交通运输来说吧,铁路自醴陵由北向南贯通全县,在灵龟峰不远处跨越攸水,直达茶陵;县内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S315省道和正在施工中的岳汝高速公路、衡茶吉铁路,各条干线和乡村公路网络县内,与长株潭和周边省份畅通无阻……不容置疑,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取代了古代唯一的运输动脉——攸水航道,而作为载运的古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像诗人的“归帆”一样,隐没在历史的浓雾里,我们无法把陈之丕的经典楹联重新镶刻在山门上,只好束之高阁,把它当作《清明上河图》一样来数读。当“古”的、“经典”的,消失实用价值后,把它作为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留给子孙后代,也是一件了不得的善事;把“舟行洲未行”的经典楹联,作为历史参照,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春秋代序,纪年更替。灵龟寺自明朝建寺到现在,历尽五百多年沧桑岁月。它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不少名人志士游览,并留下不少墨迹。山门那副“黄云紫雾天张盖,翠壁苍岩地拥屏”楹联,就是明朝隆庆年间攸州教谕相世桂题赠的;清朝嘉庆年间,县令张建所书“梅城第一峰”和“威镇灵峰”的楣额,至今镶刻于山门上;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灵龟寺”匾额,悬挂于寺门上方;同年,攸籍知名人士,何普清所作七律《留赠灵龟寺》,勒石嵌入山门内左壁。不仅如此,距灵龟寺东面约百米的攸水边,有国际佛学泰斗陈建民的舍利塔,入口岸壁上,镶嵌他的数首石刻诗文;陈大师晚年在国外传经布道,直到圆寂也不忘魂归故里。他们或来或往,或去或留,给灵龟寺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盛世百业兴。近年,在县宗教文化协会倡导下,得到县属各部门和信士大力支持,筹资646万元,征地百亩,把灵龟寺全面修缮一新,还兴建了天王殿、钟鼓亭、如来殿和灵龟峰公园,形成以灵龟寺观音殿为主体,集“文物保护、宗教活动、休闲游览”三体合一的活动场所。这里,每天香客络绎,晨钟暮鼓,不绝于耳;远近不少居民来灵龟峰公园休闲健身,跳舞唱歌,好不热闹。
    攸城古刹灵龟寺,以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省市县各界人士的重视和青睐,足见它在湘东南享有的显赫地位。


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563㎡,坐东南朝西北,前为山门,中为观音阁,阁右侧为大殿。寺内置炎帝、如来、观音、韦驮诸神像20余尊及镇武大帝铜像。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龟寺,在湖南省攸县城东的洣水北岸,因座落在“形状如龟”,“伸颈爬行”的灵龟峰上而得名。传说有个印度高僧慧理禅师云游至此,登上灵龟峰,观山形之胜,树木之葱笼,神意恍惚,脱口而出:“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峰,不知何以飞来,仙灵绝妙,今复尔否?”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之山,凌空直飞万余里,到梅城洣水河畔落户成了这小巧玲珑的灵龟峰,怎不使老禅师爱之惜之恋之。故驻锡结庵而居,号为“灵龟”。

明朝嘉庆年间(1522—1565年),“灵龟”显灵,瑞气缭绕。邑绅刘伯相在峰顶建“元帝祠”,县丞余有为则在山腰建“如斯

亭”。明朝隆庆壬申年(1572年),将元帝祠改为灵龟峰寺。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知县张健重修灵龟峰寺。1998年,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佛教大居士赵朴初题写“灵龟寺”寺名。古往今来,灵龟寺以神奇秀美而名扬湘东,史称“梅城第一峰,禅宗之胜地。”

游灵龟寺,从梅城文化路走通灵路。进入灵龟寺,古木参天,山青水秀,梵音阵阵。我们首先看见的是庄严的大雄宝殿,它傍赤岩而建,是单层重檐式的歇山顶建筑,规模之大,在湘东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宝殿莲花石座正中跌坐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如来佛祖、药师佛、阿弥陀佛头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右手微抬成说法印,仿佛正在向朝拜者讲经说法,象征佛与朝拜者心心相印。按佛家的解释,“金身”,表示坚贞不变;“莲台”,表示圣洁清芬,出污泥而不染;“背光”,表示光明。这光明之意正合香客拜佛求福求富求平安之心理。

出大雄宝殿,过通灵桥,越盘峰小径拾级而上,就是座东南朝西北的拱形大门,门楣上有清时县令张健题写的“威震灵峰”四字。“山门”,亦称“三门”。它象征着“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意思。

进了山门,再拾级而上就到了观音阁。观音阁大厅前方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灵龟寺”三个繁体揩书大字和佛龛中端坐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正以“接引佛”的身份恭候香客游人,他笑容满面,给世人欢心的心境,“皆大欢喜”的感觉。观音阁大厅正中供奉千手观音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二十四诸天佛像。传说观音分4面,有4个身体,每面有250只手,每一只手上还有一只眼睛,所以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千手”,表示观音法力无穷,可以拯救众生;“千眼”,表示观音慧眼无边,能普观世界,明察秋毫。灵龟寺的千手千眼观音为湘东之最。观音阁内有恭敬瞻仰的;有顶礼膜拜的;有求签问卦的;有乐捐钱物,种福田,求福报的……。好一派“慈悲广大处处现身说法,誓愿宏深时时寻声救苦”之景象。

步出观音阁,顺级而下往西行,就是国际佛教泰斗陈健民夫妇的舍利子塔和灵龟寺老住持慧明法师的墓地。这些佛人一生向佛,一心向佛,为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奉献了毕生精力。香客信士没有忘记他们,在这里默默地虔诚敬香朝拜……

“黄云紫雾天张盖,翠壁苍岩地拥屏”。“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行舟,水推舟行洲不行。”名刹胜景引官宦名士、墨客游人、僧尼香客赞叹不已,魂牵梦绕……。

“灵龟峰,峰上生风,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子泛舟,水推舟行洲未行”传说这是清代学士陈之丕在寺院读书时留下的诗句。


     灵龟峰位于株洲南边攸州市城区文化路的洣水河畔,其山势一峰独秀,如龟出穴,踞水上游,享有“梅城第一峰”之美称。峰顶一寺,名灵龟寺,为尼姑庵,始建于明代,奇峰古刹,巍然屹立。岗环水绕,气象万千。是株洲市佛教圣地和佛教协会所在地,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钟鼓常鸣,香烟缕缕。

    灵龟峰以山奇,水秀,洲平,林幽,寺深而胜名,一直为骚人墨客和僧侣道徒所景仰游览,并留下大量诗文。目前攸州官灵龟峰公园正在规划建设中,拥有灵龟寺、公婆岩、龟峰观涛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

   “龟峰观涛”为“南云八景”第一。龟峰,即灵龟峰,峰上有寺,原名张镗庵,后改灵龟峰寺。
  灵龟峰寺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563平方米,座东南朝西北,前为山门,楣额“威镇灵峰”为清乾隆年间攸县知县张健所书。中为观音阁,阁右为大殿。大殿为硬山顶,封火山墙,面阔三间。

灵龟峰孤峰耸峙,洣水南来,汇攸水于峰麓,西有石牛头,南有白茅州,灵龟寺巍然屹立,俯瞰江流。清刘愈描绘灵龟峰景致说:“孤峰江山峙,带雨始登临。小径当门曲,归帆隐雾深。乱云吞怪石,竹景倒潭心。漫与山僧话,凉风吹客襟。”有人曾撰有“灵龟峰,峰上生风,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子泛舟,水推舟行洲未行”对联,概括灵龟峰山水之美。

白茅洲在县城东对河,隔河与灵龟峰相望。居民植竹为界,四时种植瓜、菜、姜、芋,是著名的蔬菜种植地。

    近日应朋友相邀到寺院内吃了一次“斋饭”,发现寺院内景观经重修面貌一新。昔日不到一米的石级路变成了宽敞的花岗石;临江观景的小路砌起了围栏;寺庙的四周加固加宽了。今日决计带上相机,一饱美丽山水之"眼福",留此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