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行:淨土大經科註 (第101集-第110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29:27

淨土大經科註-1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五十二面,倒數第五行,從第一句看起: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淨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經文上稱的,『爾時世尊,威光赫奕』。世尊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尊稱,像我們現在在一般世俗場合,對於地位高的、有德行的,我們前面都加一個「尊敬的」。世尊是世間最為大眾尊敬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淨影疏》裡面說得好,「佛具眾德」,釋迦牟尼佛具備智慧、德行,為世間人的榜樣,為世間人所尊重,稱之為世尊。「佛是世間極尊」,這個世間包括了六道、也包括了十法界,對釋迦佛沒有不尊重的。「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這個地方指威神。佛家世尊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一切眾生仰慕他、愛護他也畏懼他,叫大人,有威德。「《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他的外表、威儀,讓人家看到,對他生一種敬畏之心,這是威。內,佛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不是凡夫能夠測度的,所以稱之為神,佛的威神。

 

  「光者光明。自瑩謂之光」,從自己身體放光,這個光能照外面的萬物,這叫明,就是放光照耀的意思。光明有二種作用,一種是破闇,黑暗沒有了,第二種是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光明是代表智慧。「赫奕」,赫是明的意思,奕是盛的意思。「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黃金鎔化了,在冶爐裡面鎔化,用這個來比喻,「金色光耀,熔金彌甚」。也許有同學見過冶煉黃金,黃金在冶煉的爐子裡面特別好看,它融成液體,放金色之光。我們在一般不太容易看到,黃金真的放光,像火燒,燒得很猛烈的時候你看到火放光。黃金燒出來,那光就非常之美。這個比喻佛的光明,像「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用這句話來讚美、來形容。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影是光影,暢是通達。「海東憬興曰」,這是唐朝日本出家人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回國之後把淨土宗就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淨宗的祖師。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這裡頭,在這幾句經文他這樣說法,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鏡子的光向外照,照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叫影表,外面的影都照在鏡子裡面。用這個來比喻,就像佛的身體,他的光明外舒,他放的光明能照外面。「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一點障礙都沒有,照得清清楚楚。這個意思也同佛所放光「還曜巍顏」,巍顏就是佛的面孔、佛的色相,所以叫表裡。佛光向外照,也照自己,像燈光一樣,燈光照外面,燈光也照燈的本身,用這些來讚歎放光。

 

  《淨影疏》也說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裡」,意思跟前面說的差不多。「佛身如是」,佛身放光,「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裡」。「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佛的身體像琉璃一樣,內外透明的,乾乾淨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放光,不但照外,也照內,佛光也照自己,內外都照。「所放光明,還照鏡內,謂之影裡。漢吳兩譯中,佛光數百千色、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上下明徹、巍巍重明,皆顯影暢表裡之義」。五種翻譯文字不一樣,有講得詳細,有講得簡單,但是意思大致都相同。《宋譯》有一句,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說「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其他四個本子裡頭沒有「寶剎莊嚴」這句,這個本子裡頭有。「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在佛光裡面看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十方世界都在螢幕上看到了。在此地就是十方諸佛剎土在佛身光裡面見到,這是非常稀有難得。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這是諸佛的國土。「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就像一個大圓鏡一樣,十方世界都在其中。

 

  「如《甄解》所釋」,《甄解》也是日本《無量壽經》的註解,這個裡面解釋的,「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上說正顯《華嚴》境界」。這一句「又如明鏡,影暢表裡」,註解裡頭說得清楚,五種原譯本這句經文是怎麼說的,我們互相參考,對照起來看。看到宋本裡頭還有「寶剎莊嚴」,顯示華嚴境界在佛光明當中見到了。

 

  下面兩句是『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千變萬化,「光色參迴」,不只一種顏色,各種顏色都有,「自然最勝」,勝是殊勝,自然,是從自性裡面顯現出來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製造。今天是外國的聖誕節,香港的夜晚,我們看到這個燈光五顏十色,也是美不勝收。這是人工去設計、去安裝,顯示出來。佛在講經之前放的這些光是自然的,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為什麼有這樣莊嚴光明變化?那是因為佛要說這部大經,這個大經無量功德。是《無量壽經》功德的自然成就,不是佛心裡想的,不是佛故意要放這種光給阿難提示,不是的,全是自然的。大乘經教上常說法爾如是,一切法本性就是這樣的,沒有絲毫造作,純是自然的。

 

  「如《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這是《法華經》上面說的,釋迦牟尼佛眉間的白毫放光,這個光明很大,普照一切。「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跟《法華經》上這個境界是相同。「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無能比者」,世間種種光明都不能夠跟它相比。「至於數千百變,則同於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跟這個意思相同,「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就像我們看萬花筒一樣,萬花筒的構造很簡單,我這有個萬花筒,小時候喜歡玩這個東西。小時候萬花筒沒有這麼漂亮,是我們自己做的。三片玻璃裝在這個筒裡頭,紙做也行,用竹子也可以,竹筒也行,放在前面,外面用個玻璃把它蓋起來。你這裡轉,它裡面就有很美的圖案,怎麼樣轉,你細心去看,沒有兩個圖案是相同的。這個東西也在表性德,萬花筒我們轉,它底下變現的一些圖案,它沒有想,它沒有分別,自然的。顯示佛放光是自然的,佛沒有起心動念,佛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遇著緣了,叫法爾如是。大乘教裡常用「不可思議」這句話來形容它,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我們從萬花筒這個小玩具裡面體會到這個道理。

 

  下面一段,「阿難啟請」,前面是佛放光現瑞。一定要知道,佛的放光現瑞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如果起心動念,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薩。明心見性之後就不會起心動念了,這真正的聖人。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起心動念,因為根本無明沒破;破了根本無明就不會起心動念,他就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的聖人。天台大師的六即佛,像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標準是什麼?用真心的叫佛,用妄心的叫凡夫,真妄是用這個標準來說的。十法界的佛還用的是妄心,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我們六道凡夫一樣。我們六道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用偏了、用邪了,不正,所以惹了很多麻煩,遭了很多苦難;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用得正。為什麼他們用得正?他們老實、聽話,依照佛菩薩教導的去做,做得很像,雖用的是妄心,你看起來像真佛一樣,他用得正。也就是說他持戒、他修定,他開智慧了,跟佛是愈來愈親近。到把妄想真正放下,他就成佛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相似不是真的。

 

  雖然放下妄想,但是妄想的習氣還在。所以,天台智者大師稱他為分證即佛,就是說他不圓滿。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分證佛。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他就不叫分證佛,叫圓滿佛,他圓滿了,《華嚴經》上稱之為妙覺。你看等覺上面是妙覺,妙覺是圓滿佛,究竟圓滿佛。所以等覺還算是分證。

 

  我們看「阿難啟請」,這裡面分兩段,第一「見瑞希有」: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這兩句好,『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佛放光現瑞,阿難尊者看到了。當然不只他一個人,在會的大眾全都看到了,阿難代表大眾,首先讚歎如來。阿難尊者是本經的當機,「若論其本,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他現在表演的地位,在舞台上表演的地位,他是初果須陀洹。實際上來說,阿難尊者大概也是早成佛了,成佛之後倒駕慈航,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佛來表演,佛的身分是主角,舞台表演他是主角,阿難來當配角,地位可能是同樣的,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八十年,八相成道,是舞台上的一場表演。不但阿難是大權示現,連許許多多的居士、長者、護法,都是法身菩薩再來的,都不是普通人。這一台戲才唱得精彩,才圓滿,才能感動很多的觀眾。

 

  「《法華經》中佛告菩薩曰:我與阿難等」,不只阿難一個人,可能這個等字就是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後頭這個等,「於空王佛所」,這是古佛,久遠劫的古佛,佛的德號叫空王,「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看看久遠劫之前,阿難跟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同學,都是空王佛的學生,空王佛的弟子。「阿難常樂多聞」,阿難尊者他喜歡多聞,好學,「我常勤精進」,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則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搞的是這個方法,阿難是廣學多聞。「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就先成佛了,「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世尊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了,證得妙覺果位,阿難發心護法,護持我法。阿難是不是成佛此地沒說,沒有明講,但是阿難是法身大士這是肯定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也就是阿難的本跡,他的根本,決定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知道他是哪個階級的。他發心護法,護釋迦牟尼佛的法,同樣他也護將來諸佛法藏,幫助佛教化成就菩薩眾,不是聲聞、緣覺,教化菩薩。從這一句裡面透了一點信息,阿難也成佛了,只有佛才教化菩薩。特別是成就這兩個字,這個意味我們體會到一點。

 

  「若論其跡」,從跡象看,就是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這個跡象上來看,「則為集結經藏、傳佛心印、傳授密乘、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阿難是真護法,不是假的。他在護法上做了三樁大事情,第一樁,集結經藏。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阿難複講,同學們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後世,這是顯教。同時傳佛心印,這是禪宗。禪這個法門,世尊傳給迦葉尊者,所以迦葉是第一代的祖師,迦葉傳給阿難,阿難是第二代,禪宗二祖。宗門、教下的護持人。除這個之外,還有密宗,傳授密乘。佛法裡面這三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都是阿難尊者承傳。所以是承傳世尊一代時教的關鍵人物,沒有他,釋迦牟尼佛滅度,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滅了、就沒有了,全都是阿難傳下來的。

 

  「《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曰: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蓮華生大士是密教的初祖,他的老師是誰?就是阿難尊者。密、禪、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釋迦傳給阿難,密,阿難傳給蓮華生大士。「又《胎藏界曼陀羅鈔三》曰:阿難密號集法金剛」,阿難在密宗裡頭有個法名叫集法金剛。「此又顯阿難之本」,密宗裡頭稱金剛就是顯教裡面稱佛。金是五金裡頭最尊貴的,五金是金銀銅鐵錫,除了金,其他的四種都會氧化,黃金不會,所以黃金就顯得特別可貴。在佛法裡頭,表不變的就用金,金代表不變,常住不變,表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把阿難的本說出來,那阿難就成佛了,金剛就是佛。「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他在因地發的護持大法之願,所以成佛之後,他示現為佛的弟子,傳諸佛之法,世世代代正法久住,這個功德很大。現在,在釋迦會上他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故於本經當機」。《無量壽經》前一半是阿難當機,後面一半是彌勒菩薩當機。「乃能善自思維,發此妙問」,這個到後面我們就看到了。

 

  他現前,『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這現前他看到的。「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這全是物質,五根。「悅豫」是喜樂,「清淨」是光顯。「又《寶積經》曰:如來身者,自性清澈」。惠能大師開悟、見性說的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清淨心惠能大師見到了,自性清澈。「何以故?」這個地方原因說出來了,「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這是從修德上說的,惠能大師從性德上說的,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的清淨心在不在?在,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就跟能大師講的一樣,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人人都一樣。為什麼現在我們不知道了?這叫迷了,我們是迷了自性,不是自性沒有了。它就在面前,迷了就看不見。

 

  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他就有障礙。什麼障礙?佛說三類煩惱,每一類的煩惱都無量無邊。第一類叫無明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煩惱。這個東西障礙自性,我們雖有,見不到。第二類的煩惱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煩惱多,多得像塵沙一樣,《華嚴經》裡面稱它作分別,分別就是塵沙煩惱。第三類的叫見思煩惱,說你看錯了、你想錯了,《華嚴經》稱為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無明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非常微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什麼?無明,妄想。一彈指多少?三十二億百千念,三百二十兆。一秒鐘假設他彈五次,一秒鐘彈五次,那就一千六百兆,這個屬於無明。無明如是,塵沙、見思亦如是,讓我們自性雖有,不起作用。

 

  如何能夠讓它再恢復、再起作用?佛在經教裡頭說得很好,只要你肯放下,因為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現象沒有一個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你肯放下。你放下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你就成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你就恢復本來面目,自性清澈。所以底下這句講修德,我們應當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垢穢是染污,心理的染污、生理的染污、環境的染污,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

 

  「如來身者」,我們看佛身,佛身「出過世間」,出是超出、出離,過是超過,出離世間,超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六道、十法界他不沾染,這就是諸佛如來,這就是法身大士,我們要學的就是學這個。我們眼見色,我聽同修告訴我,這幾天是聖誕節,香港市面上都大減價,多少人擠到市場去看看。動不動心?一看,這個喜歡,那個也想要,你就被染污了。如果你去看了,看了根本不動心,功夫!去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這是智慧。你樣樣都曉得,問你都知道,不是一問三不知,樣樣都知道。知道怎麼樣?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樣樣清楚是慧。《華嚴經》裡面那些善知識,修禪定在哪裡修?就在市場裡頭修,天天逛市場。逛市場,人家修定修慧,在這個地方練功夫,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如如不動,清清楚楚,定慧等學。他修定不是在禪堂、不是在山洞裡頭,哪裡熱鬧到哪裡去,超級市場都是他修定的地方。我們凡夫不知道,這個修行人怎麼會到這兒來?不知道他是在這兒練功夫的。

 

  這種功夫,經上說得很好,必須先成就根本智,然後用這種方法成就你的後得智。根本智是定,甚深的禪定,後得智是叫你去看、叫你去參學,成就你無所不知。《般若經》上所謂的「般若無知」是根本智,下面一句話說「無所不知」是後得智。你要不是親自去看、去接觸,你哪來的後得智?所以過去,方東美教授對《華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讚歎佛菩薩的智慧是真實智慧。為什麼?他是禁得起考驗的。善財五十三參是考驗,他通過考驗,不是胡造謠言,不是胡思亂想,真實功夫。他說這是應當學習的,佛家一絲毫迷信都沒有。

 

  所以說五根「同現喜容」,身心豫悅,身體是每個細胞、每個毛孔都含笑、都歡喜。「心中安樂,妙相清澈」。心,就是意念,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面安樂,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快樂?妙相,相是講身體、身相,身相自然清澈,清淨,清淨到極處叫清澈。「如鏡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圓滿,淨若無形,和悅歡喜,清淨莊嚴」,形容佛的身形無比的快樂。關鍵是真有可喜之處,歡喜心才能生得起來。學佛的人,怎樣才能像菩薩一樣常生歡喜心?世間人說實在話他沒有喜樂,他都是找刺激。吃喝玩樂是找刺激,那是不正常的快樂,像什麼?像吸毒、打嗎啡。他的喜樂是從毒品來的,毒品的效果過去了,他苦就來了,所以叫有癮。這個喜樂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的喜樂,來源不一樣,也像阿難承傳佛法之三樣,學佛的喜樂確實也是這三樣。第一種,從經教來的,你深入經藏,法喜充滿,經藏裡頭有喜樂,深入之後你天天有悟處,那怎麼不快樂?第二種,從禪定裡頭來的。第三種,從三密相應裡頭來的。所以菩薩的喜樂跟世間不一樣,這叫法味。古人有所謂「世味哪有法味濃」,人間天上的快樂跟學佛不能比,佛是真樂。深入經藏就跟佛菩薩生活在一起,經卷一展開,如同跟佛菩薩對面,親自聆聽佛菩薩的教誨。「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遍數愈多你會愈快樂,讀不厭。如果讀了幾遍感覺得厭倦,那是什麼?像吃東西一樣,囫圇吞棗,沒有嘗到味道,吞下去了,不曉得什麼味道。所以,你有懈怠、你有懶惰,你會倦。如果嘗到味道了,欲罷不能,坐在那裡讀經,晚上讀到天亮,怎麼才一會兒就天亮了?幾個小時以為是十幾分鐘,這真的,不是假的。不斷的深入,無止境的深入,你這一生就快樂無比了。讀經也是修定,為什麼?讀經時候不胡思亂想,把心念集中,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就相繼了。這一部經、一部論也是屬於淨念。

 

  學佛,有人認為學佛很苦,他不知道其中的樂趣。學佛人看到世間去找這些快樂,佛眼看那是苦,唱歌、跳舞、吃喝玩樂那都是苦,身心都受到傷害,不健康。所以中國文字,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叫悅,外面這些刺激叫樂。樂是從外頭來的,悅是從內心裡頭生出來的,那是真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內心裡頭生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外面來的,不是從裡頭的。朋友走了,這個相聚的歡樂就沒有了、就消失了。跟學聖賢、跟修道不一樣,那個喜悅是從內發的。

 

  下面說,「又佛何故喜?」佛非常歡喜,這個時候,這提了一個問題,佛為什麼這麼歡喜?「《淨影疏》曰:喜有二義」。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叫《無量壽經義疏》,我們年輕的時候學過。他說喜有二個意思,第一個,「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阿彌陀佛他成就的行德值得慶賀,「故喜」。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了,法號叫法藏比丘。在佛面前發四十八願,之後用五劫的時間修行,修成功了。世間自在王在世,福報大,眾生的福報也大,從哪裡看?從壽命看,世間自在王住世壽命四十二劫。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用五劫的時間修成功,本願加上修行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願力加上真修修成的,自然成就的。極樂世界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建造,變化所成。

 

  這樁事情我們這個世界也有,我們這個世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如果你這一世,當然你有前世,你是個善人,你心地非常善良,你前世是善人,今世也是善人,努力修善,這個善業將來感得的是天道。欲界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是你的福報、福德累積變化成就的。化樂天跟他化自在天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施工。往上去,禪定功德之所成就。這不稀奇,在宇宙裡面這些事情很普通。如果你要是造作惡業,心惡、言惡、行為也惡,這個惡業所現的,變現出來的是地獄。地獄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建造,怎麼來的?造作罪業的那個人業力自然變現的。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認識一位老居士朱鏡宙,也是我祖父輩的,他大我四十三歲,那時候我二十六歲,他六十九歲,我那一年認識他。非常慈悲,把我當小朋友看待,他的故事挺多,故事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他給我講他老岳丈,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我們才曉得這民國初年國學大師。曾經做過一個月東嶽大帝的判官,可能他是去代理。他說東嶽大帝,這是鬼王,管六個省,他的範圍很大,他那時候辦公的地方就在泰山東嶽廟,那是東嶽大帝辦公的處所。可能是他的判官,判官的地位很高,相當於現在所講的祕書長,東嶽大帝好像是個總督,管五個省,這個祕書長地位很高。他每天晚上,那時候沒有汽車,有兩個小鬼抬著轎子來迎接他,還有些好像衛隊一樣,迎接他。晚上就到鬼道去上班,天亮送回來,所以日夜都不能休息,也很累。他說有一天他試一試,寫個請假條,用黃紙寫了,在門口燒掉。那天晚上小鬼就沒有來接他,東嶽大帝批准了,准他一天假,有這麼回事情。

 

  最精彩的故事,他是個佛教徒,虔誠的佛教徒,聽說地獄裡頭有炮烙地獄,就是銅柱用火把它燒紅,讓受罪的人去抱這個柱子。章老先生很慈悲,向東嶽大帝建議,這個炮烙的刑罰可不可以廢除,為什麼?不人道,太殘忍了。東嶽大帝就告訴他,你先去看看,你到現場去看看。叫了兩個小鬼帶他去,他就跟他去了。到那個地方,小鬼就告訴他到了,就在面前,他看不到,這才恍然大悟。地獄不是閻羅王設的,與東嶽大帝、與閻羅王沒關係。怎麼來的?是他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的,你沒有這個業力你看不到。這才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所以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當,別人想救你,看不到你。你看章老先生他想救這些人,看不到。真正明瞭佛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果所說的,各人造業,各人承當,誰都不能夠替代。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替代,佛菩薩只能教給你修懺悔,你真正懺悔,真正回頭,後不再造,這個地獄的相立刻就不見了,就沒有了。

 

  念力,現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能量之大無法想像,它太大了。近一點來說,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關係非常密切。人的念頭要善,身心健康,念頭不善才有很多毛病。我得找人替我查查資料,下次講經遇到我跟大家細說。五毒貪瞋痴慢疑,對應我們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中醫裡面常說怒氣傷肝,人發脾氣,常常發脾氣肝不好,肝火上升容易發脾氣。貪心感應的是水,所以貪婪容易引起腎病,它對我們身體內臟有對應的。對外面,外面也有,貪婪招感來的是水災,江河氾濫、海水上升,貪心有關係。今天全世界的人,哪個人沒有貪心?全世界的人都有貪心麻煩大了,海水上升,大地沉淪。瞋恚感應的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全是人不善心行所招感,不是自然災害,自然是最美好的,自然是最健康的,是我們的心行不好。愚痴感應的是風災,傲慢感應的是地震,懷疑感應的是山崩地陷,統統都有對應。

 

  我們如果明瞭,我們真正相信,這不是迷信,把貪瞋痴慢疑斷掉,災難就沒有了,身體病痛就沒有了。身心健康,居住的住所、山河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沒有絲毫差別,只是人家那個地方居民心善、言善、行善,純淨純善;我們地球上的居民現在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搞成這個樣子。現在這個世間,多少學者專家、多少國家領導人都懷疑,我們的社會還能恢復安定和平嗎?心裡常常念著、常常想著,一點辦法都沒有。近代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安定和平的道理,理論依據,那就是肯定了我們的念頭可以決定物質環境。這個道理如果普遍被群眾接受,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斷惡修善、改邪歸正,把老祖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再恢復,我們認真去做。身心恢復健康,家庭恢復幸福美滿,世界恢復安定和平,地球不再有災難,可以辦得到。佛經上這樣說的,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也這麼說的,現代科學家也這麼說的。現代科學家跟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相距至少三千年,科學家證明三千年前佛說的、老祖宗說的一點都不錯。錯在我們把它丟掉了,我們不相信它,才造成這麼多災難。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的歡喜,第一個是念阿彌陀佛,他成就了,他的行德成就了極樂世界,值得慶祝,歡喜。第二「念眾生得益時至」,這更喜歡了。遍法界虛空界許許多多造業深重的眾生得救了,誰救他?極樂世界救他,阿彌陀佛救他。一切諸佛都希望來救眾生、度眾生,也是想不出方法。阿彌陀佛想出來了,不但想出來了,他真幹,真的把極樂世界現出來。這是無比的歡喜,滿足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弘願。所以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沒有不介紹極樂世界的。只要這個眾生肯信、肯願,等於說佛保送他到極樂世界,讓他在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就,這是無量的歡喜。

 

  『光顏巍巍』,光是光明,顏是容貌、容顏。《無量壽經箋註》,這是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他作的,「佛之顏有光,故云光顏」,佛的面孔放光,稱它作光顏。「巍巍者,高大尊勝之貌」,就是佛放光非常明顯,無論什麼人都看得清楚,不是說有功夫的人可以看到、心地清淨的人可以看到,什麼人都看到。「《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顯也。總表佛之德容,顯曜光明,超於一切。」一切天人、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人相貌都好,也都有光彩,比不上佛。不比你覺得他很不錯,跟佛一比就比下去了,不如佛。

 

  底下這一句,『寶剎莊嚴』。「集自宋譯」,這個集就是會集,這句經文是從宋譯來的。「上有面色圓滿四字」,就是「面色圓滿,寶剎莊嚴」,「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映現十方佛土之莊嚴寶剎」。五種原譯本裡頭,其他的四種裡頭沒有這一句,只有宋譯有這一句,說明佛面孔放光,光中顯現十方諸佛剎土。「剎者,《法華文句記二》曰:此云田」,就是土地,「即一佛所王土也」,就是一尊佛他所教化的這個區域、這個地方。「故知剎即佛土、佛國之義」,諸佛如來的報土。「宋譯續云:如是功德,得未曾有。」「蓋為昭示十方,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佛今天非常歡喜,大眾的緣成熟了,淨土的緣成熟了,跟阿彌陀佛的緣成熟了,今天講這個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第一歡喜的事情。為什麼?別的法門雖好,要斷煩惱、要消業障,煩惱不斷、業障不消你學不成功,難!叫難行道。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不例外,都要消業障、斷煩惱;只有這一門可以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你就能往生,就能成佛。這麼一個條件,人人都有分,太難得、太稀有了!這就是善導大師常說的,「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

 

  如果我們遇的緣非常殊勝,勝到究竟極處是什麼?是這部經。這部經會集成功大概是不到八十年,換句話說,八十年前的人沒遇到,八十年後我們今天遇到了。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這個本子是第一經,普度眾生,只要你接觸到,你就得度了。能不能得度在你自己,你只要有三樁事情相應,你就決定得度。第一個真正相信,決定不懷疑;第二個我真正想去,極樂世界好,我真想去;第三個條件,我真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看,你只要具備這三個條件,極樂世界就註冊了,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隨時你可以去。佛怎麼會不歡喜?佛天天講經,還有比講這部經歡喜嗎?最歡喜的了,所以現這個瑞相,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就是這部經,「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阿難尊者從來沒有見到佛這麼歡喜過、這樣開心,做佛的侍者沒見過。

 

  「故本經中續曰: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是阿難尊者從過去到現在,阿難尊者從來沒有看見佛這麼歡喜,現的這個歡喜相,全身喜悅。阿難「喜得瞻仰」,阿難看到也歡喜,「生希有心」,太稀有了,這個希有是法門稀有、這部經稀有。「此表阿難雖久侍佛側,但如斯瑞像」,像這樣的瑞相,「前所未見」,以前沒有見過。「今日幸能瞻視欽仰,見此光明,心中歡喜,乃起希有難遭之想」。今天看到了也無量的歡喜,欽佩、仰慕,見到佛放光現瑞,心中歡喜,自然生起稀有難逢,這種相佛不常現。下面,這請法: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

 

  這是禮節。阿難從座位起來,『偏袒右肩』。通常入座,袈裟是把兩邊都覆蓋住,披在身上。行禮的時候,一定把右臂露出來,像我們穿的這個袈裟,右臂,平常的時候兩邊都可以蓋起來。這叫「偏袒右肩」,右肩露出來。表示承事,佛有什麼吩咐,辦事方便,不耽誤時間,就是動作非常敏捷,取這個意思。時時刻刻願意為長者服務,這是偏袒右肩之禮。我們世出世間常說的奉事師長,這有奉事的意思在裡頭。『長跪合掌』。「乃比丘致敬之極」,從外面的儀表顯示內心的恭敬承事。「長跪」是雙膝著地。不是一個腳著地,一個腳著地叫胡跪,長跪是雙膝著地。「合掌者,合左右兩掌之十指,故又名合十」,表恭敬。十個指頭表散亂,表我們的心散亂;合掌就是表一心,一心專注,表這個意思。這是恭敬的儀表。

 

  今天阿難遇到這樁事情,行最恭敬的禮,表一心專注,唯有一心專注,才能感佛教誡。不是一心,佛就不講了,講了沒人聽。有一個一心專注的人,佛就會非常歡喜來講,這一個叫當機,其他的叫旁聽。旁聽能得多少利益是自己的事情,當機一定得圓滿的利益。為什麼?他最真誠、他最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雖然在聽,得不到利益,有這個意思在裡頭。

 

  【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這一段是讚歎,對老師恭敬讚歎。前面「即從座起」這三句就是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這段這五句就是「稱讚如來」,普賢行願裡頭前兩願。『而白佛言』,「白者,表白」,是下對上,白佛言,下對上。上對下用「告」,告訴你,「佛告阿難」,那是告訴你。阿難是弟子,弟子對老師不能用「我告訴你」,這很沒有禮貌。現在學校的學生對老師:老師,我告訴你。在古時候這不可以的,這大不敬。可是我們生在現在的時代,要隨順現代的風俗,不能用古禮,用古禮的時候我們就行不通了。所以叫通權達變,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懂這個道理。「阿難長跪合掌,向佛陳說,敬發所問」。

 

  『入大寂定』。「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為什麼說大寂定?前面放光現瑞,要沒有定慧,就沒有光瑞。放光現瑞是現相,相從哪裡現的?是智慧、禪定。這種稀有的光瑞那一定是大寂定,不是普通的定功,不是普通的智慧。「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菩薩沒有。《涅槃經》第三十卷說,「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最後在雙樹間,娑羅雙樹間,示現入無餘涅槃,離開這個世間。有沒有真離開?給諸位說沒有。他示現在這個世間八相成道這個身體離開了,有生有滅。實際上,佛不生不滅,他哪有來去,他沒有生死,這個生死是示現的。

 

  「又《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普是普遍,遍法界虛空界,等是平等。什麼叫普等三昧?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用平等心看待,再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三昧叫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大寂定都是念佛三昧的別名。「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寂定,通說即為佛之禪定,名大涅槃」。「若按今經」,用本經的義理來看,那就是指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開演淨土法門,故入念佛寶王三昧」。才能夠顯如此殊勝的光瑞,讓阿難尊者看到歡喜,發問,就是來請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1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三百五十七頁第五行,從頭看起:

 

  「《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寂定,通說即為佛之禪定,名大涅槃」。《甄解》說得很清楚。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在這個大定當中,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對待;換句話說,真正做到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普等三昧,這就是大寂定。大寂定是大般涅槃。由此可知,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現在應該要努力的學,為什麼?這才是諸法實相,本來如是。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分別執著,這就錯了、就迷了,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迷了時候所現的都是煩惱,所造的都是業障。所以諸佛與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重視明心見性,重視性德。與性德相應的就是佛菩薩,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凡夫。這些都是念佛三昧的異名。

 

  今佛,今天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說念佛法門,所以佛住念佛三昧;換句話說,佛說這部經是從念佛三昧流出來的。念佛三昧是真如自性。我們凡夫說話是從第六意識流出來的,那個根源?根源是阿賴耶識裡頭無量劫來落謝的種子,是這麼流出來的。諸佛、法身菩薩他們講經說法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由自性通過念佛三昧,不一樣!所以字字句句都真實。故知大寂定,通說就是佛的禪定,就是大般涅槃。「若按今經」,用今經的意思來說,「則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開演淨土法門,故入念佛寶王三昧」。這些話,念老引經、引祖師大德的註解,讓我們合起來看,就能看出經裡面的大意。這個註解不是他做的,是他集經論、祖師大德之大成,非常稀有難得。

 

  『住奇特法』。「《淨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餘人」,超出等覺菩薩,十地、聲聞、緣覺那都不必說,全超越了。「在世所無,故云奇特」,就是世間找不到,這個世間是十法界,十法界找不到,十法界沒有辦法跟它相比。「《合贊》曰:濟凡祕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濟是救濟,凡是六道凡夫,也包括四聖法界,六道稱內凡,四聖稱外凡,就是六道之外,他還是算凡夫。大乘凡聖的標準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聖,用阿賴耶就是凡。六道統統是用阿賴耶。阿賴耶最明顯的就是記憶,昨天我做的事情,過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來,這是阿賴耶。阿賴耶,資料庫一樣,我一想,那個昨天的、前天的資料就調出來,阿賴耶是管這個。

 

  第七?第七是染污,就是我,執著我,是第七意識,我就帶著貪瞋痴。所以第七意識是四個東西組成的,我見,見是見解,就是認為有個我;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貪瞋痴三毒煩惱跟我見同時起來,這構成了末那識。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麼時候有的?一念不覺那個時候就有。第六意識比較單純,它分別,當然也有執著,執著很輕,分別很重;末那,執著特別重,分別比較輕。所以轉識成智要從這兩個識下手。轉末那識,就是轉煩惱,轉煩惱為菩提;轉第六意識,那就是轉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煩惱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這兩樣東西都障道,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鞏固阿賴耶,我們轉不動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然後知道這個東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堅決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所以《合贊》裡面講「濟凡祕術」,救濟凡夫祕密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今天佛要給我們講這樁事情。

 

  「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這叫奇特,奇特到極處,一直到下面,「華光出佛之文彰矣」。經文裡面說了很多,我們就看出它對奇特的形容。「且如《華嚴性起品》」,有這樣一句經文,「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嘆之云奇哉!奇則奇矣,奇而非特」,是很奇怪,怎麼?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就是有如來智慧,這非常奇妙。「又如《法華提婆品》,龍女成佛」,龍是畜生道,龍女只有八歲,牠成佛了,這個很特別,「特而非奇」。今天這個法門不但奇而且特,奇特。「何者」,何者是為什麼。「經說: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極樂世界蓮花世界。這個蓮花你要說它是依報,花外沒有正覺,「華外無佛正覺」,佛正覺是正報,不是依報。你要說它是正報,「則說言百千億葉」,它有花瓣,這明明是依報。「欲言是因,則如來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則十方所生妙華。欲言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欲言是伴,則唯是如來正覺。欲言是一法,則此中出無量法;欲言是無量,則亦一句名號。奇奇特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強名為奇特法」。

 

  上面說這個意思很深,你說什麼都不是,但它什麼都是,這是什麼?是自性。最奇最特的無過於自性,自性是每個人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都是依蓮花化生。蓮花從哪裡來的?念佛人功德自然成就。十方世界有一個眾生能信,發願求生,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就長一棵蓮花,這一棵蓮花沒開,花苞。這個蓮花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用現在科學家的話是念力,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這是科學家說的。是念力在七寶池裡頭出現蓮花。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依報,念力是屬於正報,但是它確實有物質現象。你說它是物質現象,是依報,那花裡頭有正覺,有如來、有正覺,也就是那裡頭有念佛人的意念在當中;你要說它是正報,它確實現出來是花,它是蓮花,蓮花是我們依報環境。你要說它是因,這個花它是如來果上功德成就的;你要說它是果,是十方世界念佛人所生的。果上功德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他的願力加持的,而眾生念佛這個功德在其中。你說它是主,它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智慧,它不是獨有的;你說它是伴,則唯是如來正覺,如來正覺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所成就。你說它是一法,它能出無量法,花中現佛,佛放光明,光中有菩薩,光中有佛剎,所以它出無量法;欲言是無量,則亦一句名號,現無量無邊一切法,都不離一句名號。

 

  總結到最後,結到名號上,讓我們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奇特法就是這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全體,不但是阿彌陀佛的全體,也可以說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的全體,這佛號還得了!你念這一句佛號一切具足,一樣都不缺,因為它是萬德洪名。念佛的人很多,對這一句佛號意思能理解的人不多。所以還有認為有別的法跟這個差不多,或者認為還有別的法超過阿彌陀佛,這全是錯覺,看錯了,想錯了。

 

  下面,「茲略釋之」,前面引的是經論,這個地方是念老給我們做個總結。「如來果德,稱為奇特」,如來果德是一切眾生統統有,一點都不稀奇。那為什麼稱為奇特?我們迷了自己的果德,果德上的大圓滿我們現在一點都沒有了。我們得要問,它在哪裡?它在,變質了,自性果德裡頭的般若智慧變成現在的煩惱。大乘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覺,迷了的時候叫煩惱,悟了的時候叫正覺,它是一不是二,這個事情總要知道。諸佛如來在果地,無量智慧;我們現在當凡夫,無量煩惱。迷的念頭一轉過來覺悟了,煩惱立刻就變成智慧。煩惱多不怕,說明就是智慧多、智慧大。怎麼能夠把煩惱轉成菩提?轉迷為悟,把迷放下就行了,就覺悟了。什麼是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一放下就覺悟了。我們得真幹,放下幫助覺悟,覺悟幫助放下,覺悟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覺悟,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辦法。你了解得愈多,你放下就愈多。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所以放不下。真明瞭、真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下面說,「最極奇特,如經中華光出佛之文」,那段經文真是很特別。蓮花放光,光中現佛,佛又現依正,佛現佛身,佛現聲聞緣覺大眾圍繞,又現出宮殿,在光中能看到諸佛剎土依正莊嚴,這真叫奇特法。「且如《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此實甚奇」,真實,「但眾生皆具」,每個眾生都有,「則非特殊現象,故云奇而非特」,一切眾生統統有。「《法華》中龍女成佛,八歲之龍女,能立即成佛,確極特殊,但特而非奇」,為什麼非奇?「因眾生本來是佛,人人有分,個個現成」,龍女成佛有什麼奇怪?不奇怪。「唯此經中之淨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經中《寶蓮佛光品》,從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說明之」,這裡把這個大意略略的說出來。

 

  「依常情而論」,七寶池中的蓮花應該是依報。若說它是依報,「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花中放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三十六百千不是數字,是表法的,代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表這個意思,表圓滿。「可見佛從花現,故云花外無佛」,不能說它是依報。如果說它是因,但此乃如來果德之成就,它不是因。寶池當中蓮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它是果上所現出來的,不能說它是依報。「若說是正報,經中說花有百千億葉」,明明是說花說葉,「而非佛身」,所以你不能說它是正。「若說是因,但此乃如來果德之成就」,它不是因。你說它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十方世界有一個眾生念佛,它就生一朵花。「不待行人果覺功圓」,只要心裡頭念,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想往生,七寶池中就有一朵花,不但有花,花上還有名字,絕對不會搞錯。我們往生時候到了,佛就是帶著這一朵蓮花,手上拿著這一朵蓮花來迎接你。這個花是你自己念出來的,你念佛的功夫深,這花就很大;念佛的功夫淺,這花就小,不可思議!從這些經文上我們就明白,這個世間事情哪一樁是真的?念佛蓮花大小是真的,真帶得去!這個世間其他一切法帶不走,這不能不知道。帶不走的就隨便一點,馬虎一點,不去計較,不放在心上,帶得走的要非常認真。我們念一聲佛號,就等於給蓮花加了一滴水,我每天拼命去念,這個花就愈養愈大,佛看到歡喜,真精進;同伴看到歡喜,給他們很大的鼓勵。這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應該要幹的。

 

  這下面說,「若說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含攝一切,其伴甚多」,不能說它是主。「若言是伴,則心外無法,唯是如來正覺。極樂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彌陀如來自心所現。欲說是一法,但一花中有無量光,其中出生無量法;若說是無量,則只是一句名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所以說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只有在極樂世界這才能看見。「亦不可安名」,它沒有名字,勉強給它安個名叫奇特法,這是本經上釋迦牟尼佛說它這個名字是「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彌陀弘願一乘」,一乘就是成佛之法。通常成佛是有階級的,像在學校讀書,你要拿博士學位,你得念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才能拿到,這是通途法門。極樂世界這個法門不需要小學、中學、大學,不需要,任何一個人直捷到他那裡都拿到最高的學位,這就是奇特法,而且是真拿到,不是假的。這就是彌陀弘願一乘,它不是三乘,不是二乘。

 

  「住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這個住是什麼?心上真有。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心裡頭完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講出這一部經。我們接受要用清淨心去接受,心裡頭也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雜念,世尊講的話我們就能聽懂。阿難結集出經典,我們今天展開經卷我們能看得懂,原因在此地。你心不是阿彌陀佛的心,你怎麼能說得出阿彌陀佛的法?心不是彌陀的心,你怎麼能看得懂阿彌陀佛所說的經?總得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最奇特之法是住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釋迦念彌陀,彌陀念釋迦,叫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彌陀、我心本是一體,說法如是,聞法亦如是,這就是住奇特法。

 

  下面一段說,『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最勝之道」就是一句名號,這要特別提出來,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法裡頭最勝之道,你不念彌陀,你念誰?「佛所住者,《淨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涅槃就是前面所說的真實之際,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性體,自性本體,惠能大師所說的自性,這是佛所住。「今日世雄」,世雄是指釋迦牟尼佛,「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住彼所住,彼是指諸佛,一切諸佛之所住就是大涅槃,就是真實之際,所以能起教化眾生的大用。

 

  「《會疏》曰:佛所住,不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這住在哪裡?我們講白一點,不起心、不動念是住佛之所住。二乘、權教菩薩他還起心動念,阿羅漢、辟支佛只是放下執著,他還有分別;菩薩提升了一級,執著放下了,分別也放下了,但是他還有起心動念。唯有諸佛如來不起心、不動念。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什麼?這叫智慧。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如來大定,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樣樣明瞭,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鼻之嗅、舌之嘗、身之觸樣樣清楚,這是自性本具智慧,如如不動是自性本定。慧,看一切萬法皆是無常的。萬法是什麼?《般若經》上講得很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物質現象不可得,精神現象也不可得,連自然現象都不可得。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不覺來的。一念不覺是假的,所發生的現象當然是假的。

 

  現在科學家不說一念不覺,他說波動,證明整個宇宙是一個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現象科學家有時候也說脈動現象,我們人身上的脈搏,就是像脈搏這個現象一樣。它要是不動,一切法就沒有了。所以一切法沒有一法是獨立生存、是獨立存在的,不可能。因為它存在的時間太短,只有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能捉得住?所以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這些現象,都是這些波動累積在一起,我們看到一個幻相,單獨的我們見不到。所以世尊說所有現象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科學家發現意念,就是念頭,突然蹦出來,立刻就消失掉,沒有任何原因。科學家看這個現象就是佛在經上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說這樁事。所以佛所住的,菩薩、二乘做不到,唯佛與佛住之。

 

  「又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這說得好。凡夫心住在哪裡?我們看現前我們社會的一般凡夫,他住在自私自利,住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住這裡。這些東西,我們現在學了佛知道,全是假的。所以他這一生到最後是一場空。佛法說得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一生到最後算總帳,是業,有善業、有惡業,你是善多還是惡多?善多感得的三善道果報,惡多感得的是三惡道果報,輪迴裡頭無量劫來出不去。佛又告訴我們,出不了六道輪迴,決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善道的時間短。我們細心想想佛這幾句話,真的嗎?我們從因果上去看,從早到晚,從星期天到星期六,太長了不要看,看一個星期的,大概還能記得,我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我的言語是好話多還是壞話多?我所做的事是善事多還是惡事多?你只要這樣一反省就明白了。多的力量大,先牽著你去受報。如果惡念、惡行多,那就三惡道去了;善念善行多,三善道去了。

 

  現在這個社會,將來往生三善道的人很少很少,三惡道成批排隊進去,不知道有多少!我們自己細心去想想,那排隊裡頭有沒有我的分?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念佛的人得真念才能往生,不是真念不能往生。真念一定是淨念相繼,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不允許雜念摻雜進來。佛在經上講的標準,「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講得很嚴格,一毫一分夾雜在裡面,都把我們的淨念破壞了。我們很難得,佛菩薩慈悲,在經教裡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勉勵我們、警策我們,我們離開經教,誰來給我們說這些?沒人講了。沒有人講,長期下去肯定墮落。墮落,自己不知道,自自然然墮落。就像此地佛說三乘人,「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人各自住自己喜愛之法,貪財的人天天心裡只有財,貪色的人心裡天天只有色,隨其所好,自然感他的業報。今天釋迦牟尼佛住佛所住,所以經上說住佛所住。

 

  「今佛所說,是佛果覺」,經上所講的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故住於諸佛自之所住」。我們這些年來提出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諸佛自之所住,我們能把心住在這上,就是住佛所住。「而流出此殊勝妙法」,念佛成佛之奇特妙法,真是奇特!你看看,煩惱不要斷,自己沒有了;業障不要去消,也沒有了。怎麼會沒有?自己一心專注憶佛念佛,這是自己的功德,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兩個力量讓你無始劫來的煩惱自然沒了,無始劫到今天的業障也沒有了,真是奇特妙極!有沒有道理?有,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原理。我今天一心就想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不想就沒有了,想的就現前,念念是佛,阿彌陀佛現前,其他一切法沒了。這是理,理上講得通,事上當然就有可能。這個道理我們要掌握住,在這一生當中得真實利益。所以從佛自之所住流出殊勝妙法,念佛成佛,奇特的妙法。「以為眾生之因心」。

 

  「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甄解》的原文。念佛三昧、大寂定、大涅槃,這些字我們都不好懂。普等這兩個字我們容易懂,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我們認真去學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的第三種,「含容空有」,含是包含,空是虛空。你的心量多大?我的心量包虛空。容也是包容,包容萬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我統統包容。為什麼?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在這裡頭不分彼此、平等對待,這就對了,這就是你自己真心流露,這就是住佛所住。大乘教裡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這個意思。「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說,更切經旨」,他說得好。

 

  下面,「導師」,經上講的「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住佛所住,接著就是導師之行。「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這才能稱導師。「《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你要帶領一切眾生,要把正道指示給他,正道是什麼?成佛之道,回歸自性之道。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話來講,幫助一切眾生回歸本性之道,本性是善。《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能夠幫助人、引導人回歸本性,這個人是導師,標準在此地。「《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無生死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生死就沒有了。「《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徑是道路,通往涅槃的這條道路叫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涅槃徑的大門,進入極樂世界就進入大涅槃,你決定可以證得。「無為指無為法」,法爾如是。「常樂指常樂我淨」,自性本具,常樂我淨這四淨德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我們迷了自性,這四德失掉了。常是不生不滅,你看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無常」,無常就是有生有滅,它不是真的;常是真的,常是不生不滅,樂是離一切苦,我是自在、主宰,淨是清淨不染。

 

  「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這話說得好!我們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平等接引。五逆十惡接不接引?接引,四十八願裡頭有,唯除毀謗正法。這句話古德有很多解釋,善導大師解釋得就非常好。傳說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說,五逆十惡、毀謗正法,只要他最後那一口氣還沒斷,肯回頭、肯懺悔、肯認錯,阿彌陀佛還是接引他。慈悲到極處!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造作五逆十惡、毀謗正法,他有沒有佛性?有。他是不是佛?他是佛。是佛就得幫助他成佛,怎麼可以不要他?所以善導講,阿彌陀佛說這句話,是希望人不要造這個重罪,五逆十惡、毀謗佛法罪太重了,別幹這個事情,是這個意思。不是彌陀不攝受,彌陀攝受,不得了!

 

  「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五乘就把一切眾生統統包含盡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眾生,彌陀心量大,統統包容,平等攝受。只要你具足三個條件,真信,信有西方淨土、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真的,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一點都不假。「故今本師演說本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演說這部《無量壽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大眾。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把西方極樂世界詳細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發心,現在人說移民,移民到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圓滿成就。

 

  「最勝之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又《會疏》釋曰:於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在一切世出世間沒有法子跟它相比的,這是最勝道。「《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這說得乾淨俐落。為什麼?「於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不需要斷煩惱,不需要消業障,縱然幹了五逆十惡,懺悔改過,真能往生,找不到比這個再殊勝的,找不到了。我們在這一生遇到,你說這個多難得!這個東西真的就像中第一特獎一樣,億萬人中只有一個中,這我們多幸運!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逢到了。這一生要忽略了,那就真的對不起自己,真的錯了!你一生幹別的錯事都是小錯,沒什麼了不起;這一樁事情疏忽了,你真叫大錯。

 

  「又最勝道者解脫德」,這也是《甄解》裡頭說的。「《涅槃經》云: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跟這個經上講「最勝道者」,《涅槃經》上「無上上」,還是這個意思。「《甄解》之兩說,互為表裡。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往生必證涅槃也」。換句話說,往生你就是成佛了。「又正當念佛時,心作心是」,《觀經》上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是心作佛,我現在要回頭,我要作佛。「當下即是,即無上上解脫時也」,作佛的時間、作佛的處所不遠,就在當前這一念。「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於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云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就說的這個意思。我們今天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學習《無量壽經》,就是真正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就是經上講的「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我們就落實了。這兩句經文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變成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不離這個就對了。下面一科「念佛功德」,請看經文: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

 

  這是阿難尊者請法,也是一段很重要的心念。為什麼今天世尊放光現瑞殊勝微妙乃爾,像這樣子的,從來沒有見過的?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這是講三世,三世諸佛『相念』,諸佛「相念」裡面互相念佛。實實在在說,一切諸佛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也念一切佛,這是諸佛相念真正的意思。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細心去觀察,的確只有阿彌陀佛真正稱得上究竟圓滿佛。其他的諸佛當然也究竟圓滿,但是阿彌陀佛比起三世諸佛更究竟、更圓滿。從什麼地方體現出?從普度眾生,這樣簡單、這樣方便、這樣穩當快速幫助人成就,是一切諸佛所說法裡頭沒有的。因為通途都要斷煩惱、都要消業障,哪有不斷煩惱、不消業障成就的?沒這個道理。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沒有教人消業障、斷煩惱?有,不是沒有,他的方法太妙了,他就教你一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的煩惱就會斷,你的業障就會消。什麼原因?是阿彌陀佛將他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極樂世界成就到今天十劫,經上講的十劫,這個十劫接引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到極樂世界修行都成佛了,這功德多大!本願的功德,自己五劫修行的功德,十大劫度化眾生的功德,這三種無量功德迴向給你、加持給你,讓你無量劫的煩惱習氣、一切業障自然都化解。這不是偶然的事情,這個阿彌陀佛能做到,別的佛想做還做不到。但是佛佛道同,一切諸佛如來會下,像我們這是釋迦如來會下,有這樣的根性,跟彌陀有緣,佛都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成就,讓我們這些人帶業往生,業障自然化解。到極樂世界業障就沒有了,真正不可思議!這法門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抓住,決定不能把這個機會錯過。這講諸佛相念。

 

  「《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這個不是假的,一切諸佛都曾經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都有這個願。度眾生方法善巧到極,無過於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只要根性跟阿彌陀佛相應的眾生,統統把他送到極樂世界,送到阿彌陀佛那裡成就。阿彌陀佛那裡好像是一個學校,諸佛如來都把他的後裔送到那裡去成就,那不是造就,是成就。這句話「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諸佛本來是一體,諸佛都證得,既然是一體,決定是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佛佛相念。「《甄解》曰:去來現(這是三世)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這個話講得好,阿難說的這個話,想必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在念諸佛,所以才現這樣殊特的相好,放光現瑞。

 

  「又《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這都是祖師大德們在揣摩阿難說這個話的用意,想得都不錯,確實是這個樣子。「經云: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為,超過諸佛」。因為阿難看到了,在佛光中看到了。《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都在世尊所放光明當中見到。所以《合贊》說超過諸佛。

 

  「阿難因現睹光瑞」,現是現前,佛放光他在場,他親眼看到的。「前所未見」,阿難是世尊的侍者,佛講經說法,大乘經幾乎都放光,阿難常見。這次放的光非常奇特,阿難從來沒有看見過,所以才有這些問題、這些疑問。「歡喜慶幸」,機會難得遇到。「復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今天的瑞相不容易看到。「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換句話說,一定要說無比殊勝微妙的大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念同佛;「導師之行」,行同佛;「最勝之道」,度生之法同佛。「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所以阿難猜想得不錯,世尊肯定念佛。念佛,佛也念他,得佛力的加持,現無比殊勝的瑞相。所以問,「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世尊今天所念的是過去、未來的諸佛?「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還是現在(不是我們娑婆世界)他方世界諸佛?「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這解釋,「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顯耀者,光麗也。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這是阿難請法讚歎的意思,都在這裡顯示明白。下面正式「請說」,就一句:

 

  【願為宣說。】

 

  這阿難請法。有啟請,佛當然會為大家宣說。我們看下文,「讚請許說」,這科判,這裡頭分四段。第一個是「成佛機熟」,看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要緊。這裡分三段,第一段是「佛讚問義」,你問得太好了!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你問得太好了,『善哉善哉』就是太好太好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為本師答問之語。善者,好也。善哉,稱讚之辭也。《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非常歡喜,說了兩個善哉善哉,就是太好了、太好了!「淨影師謂阿難所問,稱機」,就是現在在會的大眾,佛如果介紹這個法門,大家會相信、能理解、肯發心,這是機緣成熟。「當法」,佛要想宣揚這個法門,這些人正是可以接受的。「合時」,又合時節因緣。稱機、當法、合時,那佛當然歡喜。「《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佛就是想說這個法門,這一問,佛真是稱心如意,宣揚微妙大法。

 

  「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讚歎之故」,佛為什麼讚歎阿難?『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是悲心,大悲,眾生太苦了,在六道輪迴。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苦到極處,中國、外國歷史從來沒有過的,災難這麼多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現在不再隱諱了,許多場合當中大家都公開的來討論這個事情,災難太多,沒有辦法,不能不承認。這個問題怎麼能解決?阿難問得真好。所以「哀愍」,大悲心,拔苦心切,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利樂,慈心與樂」。悲,希望眾生離苦;慈,希望眾生得樂。「佛讚阿難,汝今願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乃能問如是之義」,你問得好。「微妙者,法體幽玄故曰微」,這是講的這部經,法就是這部經,這部經的經體是真實之際,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幽玄,這叫微。不可思議這叫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你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底下一段是用比喻來說,你所問的無比的殊勝:

 

  【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你這一問功德可大!為什麼?眾生得的利益大,你的功德就大;眾生得的利益久遠,它影響久遠,你的功德更大。這個法門跟一切法門不一樣。佛法消滅不是突然的,是逐漸逐漸慢慢的沒有人學,自然就滅掉了。《大藏經》擺在那裡那麼多,沒人學,法就滅了,不是沒有;沒有人講演,沒有人學習,法就滅了。往後在這個世間流通最盛行的就是這個法,其他的法逐漸逐漸沒落,學的人愈來愈少,這個法門學的人會愈來愈多。我們相信末法再過一千年之後,大概全是這個法,其他全沒有了。阿難這一問功德可就大!末法一萬年,這一萬年人能得度,就靠這個法門。所以他這一問,真的超過供養一四天下的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你看上面是供聖人,下面是度凡夫,功德百千萬倍,不能比。

 

  我們把念老的註解(好懂)念一遍,「汝今斯問」,這佛說,汝是阿難,你今天這一問。這一句一直到這一段的末尾,都是表阿難此問的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這個地方四天下之一,就是指的地球,我們今天講全世界。「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三西牛貨洲。四北鬱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難此問之功德,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我們今天講全世界,全世界的阿羅漢、辟支佛。這個問的功德超過供養,超過「多劫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蟲類,百千萬倍」。布施累劫,劫是時間,很長的時間。《智度論》上說,四十里的石頭山,有長壽人,每一百年來一次,用他身上穿的細軟的衣服在這個石頭上拂拭,把這塊石頭都磨乾淨了,「而劫未盡」,這個劫的時間多長,四十里的一塊石頭。這是來形容時間之長不可思議。「蜎者小蟲,蜎飛,能飛之小蟲」。「蠕動」,這是爬蟲,小爬蟲。這是說對上供養阿羅漢、辟支佛,對下布施累劫六道眾生,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代表這六道眾生,功德百千萬倍。這是問法的功德,請問的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1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六十四頁第四行,「己二、釋」,請看經文: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世尊在講解這部大經之前,放光現瑞,讓阿難尊者看到,歎為稀有。於是阿難尊者向世尊請教,放光現瑞所代表的意義。接著向佛請法,佛許可了,告訴阿難,你這一問,這個利益太大了。佛說了個比喻,這一問具足的功德超過供養一天下的阿羅漢、辟支佛。一天下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全世界的阿羅漢、辟支佛,供養的福報大,阿難這一問超過了。而且超過「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這就是說明,地球上的六道眾生也是指一天下的。一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是現在人所說的銀河系。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這有一個徵釋,「何以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世尊給阿難說明,『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因為你問,佛才給大家講,講《無量壽經》。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這個汝就是阿難尊者,阿難這一問,「而得度脫」,問出這部經來。含靈是指含有靈性的,就是眾生。在過去,我們總以為含靈的眾生是動物,或者再把動物擴大一點來講,是生物,這都是含靈,無生物那就不叫含靈。所以有有生物、無生物。可是《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有一句很明顯的話,佛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就是生物,無情就不是生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怎麼講法?這真是把人考倒了。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佛學院,佛光山一共有六、七個老師,三個出家,三個在家。會性法師、星雲法師、我一個,三個出家的,還有唐一玄老居士,那時候八十多歲,還有方倫老居士,也七十多歲,這都是很有修持、很有學問的長者。另外還有一個老師教音樂的。星雲法師曾經提出這個問題,他說這句話我們怎麼解決?無情眾生怎麼可以同圓種智?無情眾生是什麼?礦物、山河大地,礦物。

 

  現在我們明白了,那個時候我們才四十多歲,經過這四十年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宇宙當中沒有一個是無情的,現在所謂是有機的,有機就是活的,山河大地也是活的。其實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祖師大德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粗心大意沒看懂。看了這麼多年,慢慢才把它看懂了。最近我們又看了很多科學報告,最近三十年尖端科學家他們研究的報告,居然跟這句話有關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關係。告訴我們,再小的物質現象都沒有離開受想行識。換句話說,佛講的正報最小的,我們的汗毛,毛端,依報最小的微塵,極微之微,現在科學發現的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就幾十種,夸克也是幾十種,像中微子,都非常非常之小,我們沒辦法看見,要用現代高科技的這些儀器去觀察,才發現有這些東西。發現出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意念變現出來的,跟大乘相宗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

 

  宇宙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是阿賴耶。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本體,佛家叫性體,是一個,叫自性、叫法性、叫真心,本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這是哲學裡頭所講的本體。一念不覺從這個體就生出阿賴耶,阿賴耶是果,一念不覺是因,這就蹦出一個阿賴耶出來。阿賴耶就是造物主,宇宙、萬法、我都是從它來的,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是從它變出來的。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就是一念不覺,那是業相;從業相裡面就生出轉相,現在科學叫信息,這是精神的一個部門;從轉相再就變成了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所以物質從哪裡來的?從轉相變出來的。轉相從哪裡來的?從業相變出來。業相這一念不覺沒有原因,沒有先後,時間跟空間都沒有。現在科學家提出一個零點能量點,跟這個說法意思很相近、很接近。所以今天的科學發達逐漸走向佛學,幫助我們對佛經裡頭很多的奧祕我們懂了。過去這很多奧祕,佛說的,我們只能相信,但是有疑問。科學的報告把我們這些疑問解決掉了,讓我們對於經典深信不疑。所以我想科學家裡頭一定有很多佛菩薩再來的,應以科學家而得度者,即現科學家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了不起!佛教裡頭太偉大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式說法,就用什麼方式。

 

  所以物質現象再小再小,它都包含著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換句話說,精神跟物質分不開,沒法子分,它是一體!怎麼分割,分割得再小,還是具足受想行識,一樣都不缺。這就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問題解決了。說動物、植物、礦物,是我們凡夫之見,今天科學給我們說能量、信息、物質,也是凡夫之見,說得沒錯。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則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它不能分的,這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跟諸佛是一體,我們跟一切眾生是一體,這是大乘教裡頭的精髓。所以,佛為什麼這麼慈悲,為什麼無條件的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為什麼?同體大悲,同體大慈,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跟你也是一體,跟他也是一體,跟諸佛如來是一體,跟眾生也是一體,乃至於跟地獄眾生還是一體。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阿難這一問,這是這部經的緣起。

 

  漢譯本裡面說,「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阿難不問,佛不講經,阿難這一問,佛就講了。講這部經佛是無比的歡喜,為什麼?這個經、這個法門能叫一切眾生一生就能度脫,跟別的大乘經不一樣。別的大乘經難,難在哪裡?煩惱要斷,業障要消。不斷煩惱,不消業障你怎麼可能成就?我們要是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成就,我們就難了,沒指望了,只有在六道裡頭搞輪迴。六道裡頭搞輪迴,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太短,這學佛同修大家都知道,那就沒救了。這個法門有救,煩惱不要斷,業障不要消,怎麼辦?這一句佛號就幫助你消業障、斷煩惱,這不可思議!所以這是如來無上的法門,第一法門。今天佛說這部經,那還得了,真正是暢佛本懷。佛菩薩心裡念念是幫助眾生成佛,這是機會到了,阿難這一問機會到了。所以,佛是以無比的歡喜心,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們。

 

  我們看註解。「蓋因此問而引出」,阿難這一問,引出釋迦牟尼佛說法,這個法「凡聖齊收」,這是講契機。這個法門什麼人契機?凡聖統統都契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眾生,統統得度。「利鈍悉被」,根利的是一些聖人、菩薩,鈍根是凡夫,包括三途。「橫超三界」,這個了不起!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門是橫超的,只有這一門,這一門叫橫超。像念書一樣,學生在學校念書,小學畢業念中學,中學畢業念大學,大學畢業念研究所,這叫豎出,豎的。橫超是什麼?不要經過,小學還沒有畢業就念研究所,博士學位就拿到了,這叫橫超。所以橫超這個法門是稀有難得。它是橫超三界,快!豎超的時間長,橫超就在眼前,一生就成就了。不但橫超,「逕登四土」。這個逕是近,很近,不遠,你就證得極樂世界的四土。他方諸佛國土,四土是有等級的,不同維次空間,極樂世界四土是同一個維次空間。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能夠每天跟實報土這些等覺菩薩在一起,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跟大勢至菩薩在一起,跟文殊、普賢在一起,跟彌勒菩薩在一起,天天見面。不但跟這些菩薩在一起,還能跟十方一切諸佛在一起,這個事情到哪裡去找?找不到!

 

  所以這個法門「諸佛同讚」,每一尊佛都讚歎這個法門。「經論共指」,千經萬論到最後的歸屬都歸屬極樂世界,都結歸到《無量壽經》。「一乘了義」,究竟一乘了義是這部經。一乘了義經典古大德只肯定了三部,一乘了義,第一個是《華嚴經》,第二個是《法華經》,第三個是《梵網經》。《梵網》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沒有傳來,傳來只有裡頭的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就這一品。在中國,一乘了義的就是《華嚴》跟《法華》。這部經是一乘了義當中的了義,不可思議。本經的境界跟《法華》、《華嚴》完全相同,是一個境界,《華嚴》具十玄,本經也有十玄,這前面我們都學過了。

 

  「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這是釋迦牟尼佛時候講的,那要在佛的末法時期,那更不必說了。所以在我們這一代,不簡單,出現一個夏蓮居老居士,我相信這是古佛再來,不是古佛再來,會集不出這麼好的經本。你看看宋朝王龍舒第一次會集,第二次清朝晚年的時候,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會集,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的節校,都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在民國初年,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個會集本。夏老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用六年的時間給這部經做一個集註。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真實之際,這個集註三種真實都具足。我們今天得到了,這還得了!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出來了,我比他稍後一點,大概稍後個一、二年,我將這部經的科判寫出來。現在我們用的這個本子,經、科、註會合在一起,便利大家學習。所以,佛讚歎阿難請經的功德,正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請轉法輪」,阿難請轉法輪,這麼大的功德。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想在世間做大功德、做大好事,什麼樣的大好事、大功德是第一殊勝?請佛講經。佛不在世了,請善知識講經,這世間有法師、有居士,這個功德大。

 

  今天我們碰到災難,災難好像就在眼前。昨天有個同修送一份資料給我,晚上我看了一下,資料的報告,二0一一年,就是今年,這十二月了,今年這一年全世界的災難特別多,而且災難的損失也特別大,史無前例,從前沒有過。所以現在很多銀行保險在考慮賠不起,損失是幾千億美金,這保險業賠不起。遇到這麼大的困難,大家都在尋求怎麼化解?我們懂得,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用什麼方法來化解?化解我們自己的災難,自己災難是病痛;社會大眾的災難,是社會秩序混亂、倫理道德沒有了;居住地球上的災難,所謂講自然災害,全都曝露出來了,這個問題是真嚴重。我們想怎麼解決?釋迦牟尼佛是用教學來解決。你看他老人家在世,他三十歲的時候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就開始講經教學,教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三十歲開始教,七十九歲圓寂,整整教了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我們怎麼樣去跟釋迦牟尼佛比都比不上。

 

  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一天到晚不中斷,精神、體力好。一個人來請教他,他給他講,兩個人也講,幾百個人、幾千個人都講,只要有人來問,沒有不講的。我這一生天天雖然是講經,一天不超過四小時,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講,我們怎麼比得上?差遠了!世尊當年在世,你看僧團裡面的生活習慣,晚上睡眠四個小時,中夜,晚上十點到二點,這就算是釋迦牟尼佛休息的時間。他每天講經教學二十個小時,我們今天才四個小時,差多少倍?五倍,怎麼能跟他比!所以只有教學,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你看佛沒到中國來,先秦時代,《禮記》成於先秦,「學記」裡頭說得好,「建君民,教學為先」。我們細看古人,格物、致知,教學為先;修身,教學為先;齊家,教學為先;治國,教學為先;世界和諧,還是教學為先。中國幾千年來始終不離教學,我們今天把教學疏忽了,疏忽了多久?二百年,現在世界變成這個樣子。

 

  日本人他是完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古時候也是教學為先。日本人把傳統的教學丟掉了四百年,東方是日本最先接觸西方科學技術。在亞洲,科技日本領先,但是從文化上來講它比我們更糟糕。這是現代我們才看見,看得很清楚。但是在日本,民間保持得好,沒有破壞。我們到日本去,在日本講經,看到日本的農村,我們看到不能不佩服。看到農民的純樸、和諧,讓我們感到很驚訝,還有這麼好的社會。真正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日本鄉村裡面可以看到,而且還很普遍,這在其他國家見不到了。這是什麼原因?底蘊太厚了,日本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從戰國時候歷史上就有記載。許許多多人到中國來留學,到中國來學習,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化,全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覺得,日本人要真把古聖先賢東西找回來比我們容易,就是它農村裡面這個底蘊在,用農村來影響城市,它很快就能做成功。

 

  我們再看第二段「稱佛本懷」。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這個體是教體,就是佛教。什麼是佛教?中國古大德答得就非常好,什麼是佛教?「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答覆出來了。佛教的體,教體,就是佛教從哪裡來的?根據什麼?根據大悲心,同體大悲心。用什麼方法?方便,就是方便為門,慈悲為本。佛教的本質我們一定要懂,它依的是什麼?這個教依的就是慈悲心,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條件的。自動自發,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求報酬,只有給與,不求回報,這是佛教。有人聽到,天下有這種好人嗎?是的,佛就是這種好人,菩薩就是這個好人。我們學佛的人要學,要學得跟佛菩薩一樣,沒有一點私心。為什麼?他完全覺悟了,他一點都不糊塗。眾生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所以《普賢行願品》裡面,接著又說,「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這句經文說得太好了。

 

  「無盡」,這經上講的無盡,就是《行願品》當中「無有窮盡」。「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是憐恤、憐憫。為什麼?三界眾生因為沒有人教他,他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感來的許許多多的災難,無盡的痛苦,現代的社會特別明顯。佛菩薩知道,佛菩薩看見,以無盡的慈悲憐憫這些眾生。這些眾生包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是整個三界六道。「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三界眾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這是感,眾生這些信息才動,佛就知道了。佛憐憫這些眾生,自然就應現在世間,來幹什麼?來教學。

 

  釋迦牟尼佛示現出生在國王家裡面,身分是太子,這種地位是別人夢寐所希求的,他得到了,得到怎麼樣?放棄了。十九歲放棄國王的繼承,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他離開家庭去修道去了,過苦行僧的生活。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求學很辛苦,尋師訪友一十二年,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學術他全都學過。最後在菩提樹下,印度稱為畢缽羅樹,在這個樹下入定,開悟了,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好!見性,什麼都通達了,什麼都明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瞭,這才開始教學。教學,你看他的方便,方便為門,他先辦小學,阿含十二年,紮根。我們今天小學是六年,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比普通人加一倍。十二年之後辦中學,提升,八年。八年之後,這二十年了,辦大學,完全講智慧,真實智慧,講了多少年?二十二年。都不是世間所能夠比的,二十二年般若。最後辦研究所,法華,也是八年,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圓寂。

 

  你看看他一生辦學,一生教學,你到這個裡頭去體會。你要把他真是搞清楚了,認識明白了,你就曉得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麼?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應該這樣解釋,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什麼?是作佛,成佛就是拿到博士學位。所以佛法裡面,佛陀、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是拿到學位,完全是學術。他的動力就是無盡的慈悲,他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為什麼那麼樣的精進?這世間人問,他為什麼?一生不休息的在幹,為什麼?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自己先要做個好樣子,覺悟的榜樣,讓大眾向他學習。這是他為什麼出現在世間,「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

 

  「《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是什麼?生死大事,在這個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情。大乘佛法確確實實把生死這樁事情解決了,怎麼解決的?研究到最後,人沒有生死,這真解決了。世間生死是什麼?是身體,身體不是我,我不是身體,這要搞清楚。身體是個物質現象,有生有滅,我不生不滅,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世間人認為靈魂是我,對不對?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靈魂沒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靈魂到底是什麼?靈魂是真正的我糊塗了,迷了,迷了才叫靈魂,實際上它不靈。中國的孔子說得好,孔子說這個魂叫遊魂,你看《易經》裡面講的,「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它的速度很快,它沒有空間跟時間,碰到有緣的它又去投胎了。投胎不管在哪一道,又去找個身體,那身體還是有生死,它的靈魂永遠不會。靈魂要是覺悟了,真靈了,覺悟了就不叫靈魂,叫靈性。靈性才是真正的我,沒有生滅,而且不斷的把自己靈性提升,你看從人間提升到天上,從天上提升到阿羅漢,阿羅漢提升到辟支佛,辟支佛提升到菩薩,菩薩提升到佛,往上提升,這叫真修行。這個提升有快樂,這個快樂不是世間人能夠想像得到。古來祖師大德說了一句話說得好,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是人間天上,五欲六塵這種享受,比不上佛法裡頭破迷開悟的樂趣,破迷開悟是真樂。如果世間的快樂要能超過佛法,釋迦牟尼佛他就不出家了,他就不要修苦行了。他出家修苦行,那個樂比做帝王快樂更多更大,所以人家肯幹,他不迷惑。

 

  末後,念老在這裡做了個結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是什麼?「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把它歸到本經,這個話說得好。善導大師曾經說過,「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念老這個總結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這是說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出現世間幹什麼?我們一定要知道,就是教學,做個模老師。所以佛的身分是人天師,人間天上的老師,不是神,不是上帝,是老師。我們對佛你看稱本師,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這是說明我學佛的人跟佛的關係是什麼?師生關係。師生關係只有在教學裡頭有,所以佛教是教育,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現在把佛教貶成為宗教,貶成作迷信,這是對佛菩薩很大的侮辱,錯了!你們對佛菩薩完全不了解,怎麼可以這樣隨便說法?你不認識他,不了解他,隨便批評他迷信,結果誰迷信?自己迷信。不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誨,你永遠不會開悟,這是一門大學問。

 

  下面這一段講的「真實利生」。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是說明,佛成佛之後幹什麼?他就幹這個。「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合起來說,「道教,指正道實教」,道是正道,教是真實的教誨,「即諸佛之教化」。宗教這兩個字是外來語,從日本傳到中國來。從前的日本人有智慧,他們都是在中國留學,學習的時間很長。隋唐這個時代,出家人多半是善導的學生、智者的學生,所以日本的淨土跟天台特別興旺。日本人對老師的尊敬,是他成就真正的因素,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誠敬自然得利益。可惜最近的四百年,大概是在清朝這一代,日本就疏忽了,接受西方科學,對於傳統的東西疏忽了。我們中國疏忽大概是在慈禧太后執政的時候,滿清最後的一百年。中國傳統東西在社會上有人講、也有人聽,疏忽是什麼?沒有人認真去做了。這就是古大德所講的末法,末法是有人講、有人聽,沒有人真正去做,滿清末後一百年。到民國到今年也是一百年,這一百年講的人都沒有了,沒人講了。儒釋道統統都沒人講,講學的風氣沒有了,在這個社會上消失了。所以,今天社會動亂,地球災難頻繁,是從這兒來的。我們同學必須要深深的去體會,你知道這個病源你才有方法對治,你不知道它從哪來的,你就沒有辦法對治它。所以這個很重要。

 

  這個社會能不能救?能救。英國湯恩比博士都懂得,他給我們指出的一個方向非常正確,這是英國人。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二十一世紀社會動亂,「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講得一點都不錯。我過去曾經兩次訪問倫敦,歐洲的漢學中心,跟漢學系的學生做過交流,跟他們的教授也舉行過座談。歐洲的漢學,照古大德說是什麼時代?給諸位說,是末法時代。他們有講、有聽,你看看這些學生,拿著中國這些儒釋道三家的典籍去寫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將來也是歐洲的名教授,也是漢學家,能講、能寫,做不到,那就是末法。他要是做到了,他就是像法;他要能夠證得,那就是正法。證得什麼?歐洲果然出了幾個像孔子、孟子這樣的人,出了一、二個像佛門的祖師大德,那就是正法住世。我鼓勵他們真幹,不要完全搞儒學、道學、佛學,希望他們真正的學佛、學儒、學道。學佛,就要學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真有受用;學道,要跟老子、莊子一樣;學儒,要跟孔子、孟子一樣,那就是正法時期了。不是不能,問題在自己肯不肯真幹。這個事情不能要求別人,要求自己,自己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真正了解,你才肯發心真幹;你對它欠缺認識,你就做不到。當作一種世間學術來研究,利益不大,當作真實學問去真幹,那個利益無邊。所以此地「道教」這兩個字是正道實教,真實的教育。

 

  「總指世尊一代時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作所為,「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廣是廣泛的,宣是宣揚,廣宣這裡面,第一個是身教,第二個是言教,這是方法。身教是要要求自己做到,學佛至少三皈要做到。三皈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佛法修學的總方向、總目標,你可不能搞錯了,錯了就不叫佛教。三皈第一個是覺而不迷,第二個是正而不邪,第三個是淨而不染,身心清淨,決定沒有染污,這是總方向、總目標,其他的是方法、是手段。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佛教給我們十善、五戒,你能依這個去做就能達到這個目標。五戒十善修好了,向上提升,菩薩的六度、六和、四攝、四願、普賢的十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步步高升,這是真幹。一方面我們做到,一方面將佛的遺教,這些大乘經典認真去研究,細細的講給大家聽。內容是什麼?內容也有三個,本經常說,第一個真實之際。真實之際用今天的話是尖端的科學、尖端的哲學,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是全世界哲學、科學的最高峰。在大乘經裡頭,這是第一個。跟你講宇宙從哪來的?萬物從哪來的?人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是大問題,全都給你解決了。第二個真實智慧,第三個真實利益。佛教講的什麼?就這三樣,這還了得嗎?不得了!三種真實。「廣宣如來經法之義」。

 

  拯是救,拯救,是幫助。萌是萌芽。『群萌』,這是比喻眾生,一切眾生沒有智慧,如何幫助他開智慧。「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自己的智慧成就了,德行成就了,這個時候要幹的事情就是幫助眾生,怎樣幫助他。今天我們還有這麼一點緣分,過去跟聯合國建立一些關係,我們可以繼續用這個關係。希望聯合國來帶頭,我們來協助它,將湯恩比博士的理念,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在全世界推動。現在我們最苦的,儒釋道沒有一流的人才,苦在這裡。我們的機會有,找誰來教?現在來培養人,要十年,沒有十年培養不出人才來。十年來不及了,我們唯一的只有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應化再來,只有這個辦法。我們有這個念頭就是感,佛菩薩有應。總得要有些真正肯幹的人出來,才能幫助正法久住。

 

  佛是正法,儒也是正法,世界上其他的宗教都是正法。這個事情這麼多年來,我自己的經驗,必須要團結宗教,宗教團結合作向這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拯救世界、拯救地球。不管你信什麼教,你總沒有離開地球,你是地球人。今天地球出了麻煩,我們如何拯救?拯救的核心就是一個愛。地球遭的難就是什麼?愛心丟掉了。現在的人不知道自愛,他怎麼會愛人?建立愛心,把愛心找回來,那就要靠愛的教育。所以希望每一個宗教把愛的教育找回來,這個地球有救,這樁事情在聯合國做好,是一樁好事情。我們得細心去觀察,世界上志同道合的這些人有,不是沒有,沒有人去聯繫,要非常熱心的人來做這個工作。我是年齡太大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晚年,每天講經教學四個小時,這是我的工作。社會這些事情我了解、我明白,我還有關係存在,我希望年輕人真正發心來拯救世界。

 

  「《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會疏》上註解的。漸、頓,漸是根性比較差的,要慢慢的學;頓是根性利的,很聰明,他可以不必按照一般程序,他有能力躐等。這是佛陀教化他的善巧方便,隨順各人不同的根性,應該學什麼就教他什麼,「隨緣皆蒙度脫」。這個法門能契合各種不同根性,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你相信,你真想到極樂世界去,真肯念佛,你看就這麼三個條件,你就能成就。所以我的晚年,我把《華嚴經》停了,專講《無量壽經》,一年講一遍。已經講了一遍,去年清明開始,今年九月十八圓滿,一共講了一千二百個小時。現在是第二遍,我能活幾年,就講幾遍。也給社會大眾做個表法,我學佛六十年,講經五十三年,最後選擇的這個法門,當然不是隨便選的,一定有道理。夏蓮老的會集,黃念老的集註,我的任務是把它發揚光大,讓大家都知道有這部經,讓大家都認識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帶給我們三種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功,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這是《華嚴》、《法華》做不到的,這部經能做到。

 

  「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第一個意思,「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只要是成佛,都是以大悲為體,都是想拯救眾生,群萌是六道眾生。「欲願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這兩句話好懂,沒有得度的人要度他,沒有安定下來的人要幫助他安定。到什麼時候才安定?到極樂世界才安定。不到極樂世界,你在六道裡頭輪迴,哪來的安定?換句話說,六道跟十法界都找不到安定之處。真正有安定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去?「光闡道教」,這些都是原文,這是佛出現在世間他所做的。

 

  第二個這個欲的意思,「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換句話說,就是介紹這部經,就是介紹這個法門。「《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甄解》做總結,諸佛所以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只是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介紹什麼意思?介紹就是救度一切眾生,真能得度。為什麼?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帶業往生,我們聽到這句話心就安了。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我現在勸人,經要聽,為什麼?不聽不明白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取極樂世界很容易,不難!比生天容易太多了。

 

  下面一段講,『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佛菩薩給我們,給我們真實的利益。「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大師偈云」,這裡引用在此地,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的名言。如來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就是把阿彌陀佛本願介紹給大家,把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不為別的。千經萬論說得是好聽,不容易做到,這個法門人人可以做得到。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到極樂世界,我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離口,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口上有阿彌陀佛,成了。保持到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你,你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退,就成佛了。這是橫超三界的法門,無與倫比,快速、穩當、容易,成就特別高。

 

  「《甄解》讚曰:此今家」,這個今家是日本對善導大師的尊稱。善導大師在日本非常出名,比中國出名多了。中國講善導好多人不知道,在日本講善導沒有人不知道的。他的名氣比天台智者大師還要高,有人不曉得智者的,沒有人不知道善導的。「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解釋諸佛如來為什麼到世間來,善導解釋得太好了,自古以來沒有人這樣講過。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希望我們大家移民到那邊去,那個世界最安穩,那個世界最好。好在哪裡?阿彌陀佛天天教學,天天上課,喜歡學習的人,極樂世界是最理想的地方。「順此祖釋」,我們隨順善導大師的解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釋迦牟尼佛一生說了無量的法門,大乘、小乘,菩薩、緣覺、聲聞,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說了很多。

 

  下面,「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這個意思好。真實之利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名號的功德,名號的奧義,前面說得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門能夠比得上,這個很好學,只要你會念。什麼叫會念?大勢至菩薩講得好,《楞嚴經》上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叫會念。所以念佛的根基、根本一定要攝心,攝心是什麼?收心。什麼叫收心?放下萬緣,心不攀緣外頭境界,收回來,只緣阿彌陀佛名號,這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心裡頭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有雜念就有染污,就不是淨念;相繼是不間斷。換句話說,對阿彌陀佛的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叫做淨念相繼。淨念相繼的功夫實在是紮在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回頭、放下,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為什麼?假的,帶不走的。這句佛號的功德決定可以帶走。

 

  念到真正有把握往生,自己可以知道,可以驗證。在急難當頭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如果緊急的關頭,第一個念頭不是佛號,那就不行!前幾天有個同學告訴我,他最近做了兩次夢,都夢到災難,天上掉了火球,掉下來了。他驚慌失措,第一個念頭不是阿彌陀佛,還算不錯,他第一個念頭想到他的爸爸媽媽,怎麼去救他?第二個念頭到哪裡去躲避?這就是測驗、就是考試,不及格。急難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是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還是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這兩種情形,一種阿彌陀佛帶你走了,另外阿彌陀佛會給你安排,你平平安安的還留在這個世間。佛菩薩安排,佛菩薩把你留在這個世間一定有任務給你,那就是希望你要照顧後事,災難之後怎麼收拾,是這些人的任務。要這些人把這個世界帶向更美好,方法沒有別的,就是教學,這個諸位要記住。中國老祖宗用了幾千年,學習中國歷史的外國人都佩服,中國人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成果,他不能不佩服。我們走老祖宗的路絕對正確,古人有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最近兩百年不聽老人言,今天吃大虧了。我們看中國歷史,世世代代帝王、士大夫,士大夫就是今天所謂的知識分子,全國人民,哪一個不聽老人言?對聖賢都尊重,都在學習。只有最近一百年的疏忽,一百年的喪失,造成今天的果報。

 

  《六要》裡頭說,真實利者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佛智。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悟,合起來無量覺,也可以稱之為無量智慧。無量覺、無量智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一切諸佛的通號。證得無量智、無量覺,這個人叫成佛了。所以這一句名號是通號,同時是自己自性裡面的無量般若智慧。所以古大德常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裡面講這個理論,淨宗的理論,他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心是真心,每個人都有真心,你那個真心是佛,你本來是佛。現在你要把所有的障礙放下,迷惑顛倒放下,去念阿彌陀佛,什麼意思?我要作佛。你本來是佛,現在要去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是淨宗修學理論的依據,有道理。

 

  所以《甄解》又說,「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法藏比丘,法藏菩薩,他成佛了,他叫阿彌陀佛。他怎麼成佛的?因中念佛成佛。「故言本願真實」,真難得,他發的四十八願願願真實,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教,真實之教;行,真實之行;信,真實之信;證,真實之證。「應知,之利」這兩個字是「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地位在等覺之上。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果太殊勝了,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上稱為妙覺如來。我們每個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有機會證得,而且是非常穩當。

 

  「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乘,實大乘是《華嚴》、《法華》,實大乘真而權大乘假。「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願真,《華嚴》《法華》假也。這個文不得了!給我們解釋第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這一願是整個淨土的核心,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哪有不念阿彌陀佛的道理!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一切佛法,包括無量法門,你全念到了,你一法都沒漏。《甄解》上這個比喻好,真實之利它的反面是權假方便,權假方便的反面是真實之利。所以下面假設這些問題,以世間法跟小乘法相比,小乘法真,世間法假。世間法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小乘超越了,他往生四聖法界聲聞界去了,不再搞輪迴。所以,它是真,世法是假。小乘望權教大乘,權教大乘是誰?是十法界的,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是權教大乘。權教大乘真,而小乘是假,小乘包括緣覺,四聖法界下面兩個;聲聞、緣覺、菩薩、佛,佛菩薩真,小乘是假,是比較來看。

 

  權大乘望實大,權教大乘經典很多,跟實教大乘,真實的大乘,真實的大乘只有《華嚴》、《法華》、《梵網》。這兩個一比,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假的,實大乘是真的。權大乘沒有破無明,實大乘無明破了,他超越十法界,他們到哪裡去了?到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去了,這是實大乘。實大乘是真,權大乘是假的。再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跟阿彌陀佛十九願做個比較,「十九願指《魏譯》文」,康僧鎧翻譯的本子,這裡面的經文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願是真,《華嚴》、《法華》是假,為什麼?「《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四十八願裡頭十九願了不起,就超過《法華》、《華嚴》。以十九願跟二十願去比,這都講康僧鎧的本子,康本的願文是「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這個第二十願是真的,十九願就是假,二十願比十九願還要殊勝。以二十願跟十八願去比,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愈來愈簡單,愈來愈殊勝。這個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還有哪個法門能跟它比的?找不到了。所以二十願假,十八願真。

 

  在日本有一派專門修第十八願,叫本願念佛法門,它有這麼一派,專修第十八願的。他們的信徒到香港來找過我,我告訴他,淨宗沒那麼簡單,十八願講得是沒錯,你們起心動念,你們念這句佛號跟第十八願不相應,你往生還有問題。他說為什麼?你一定要記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裡面都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一願即是一切願,那這十八願沒有問題,肯定往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要貪便宜,我這個經不要學了,我這一句佛號就行了,一句佛號要明理。但是一句佛號真能夠念成功,那是什麼?鄉下的老太太、老阿公,他們行。為什麼?他們心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那個可以。你還有妄念,還有雜念、妄想,你那個一念十念不純;人家這一念是要純淨之念才行。所以,教理不能不明,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問題,我們一念十念決定成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1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六十七面,我們要從第二行看起:

 

  「又《甄解》曰」,這是一段,「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就很容易顯示出來。下面舉例說明,「故以世法望小乘」,這個望就是跟小乘做比較,「小乘真而世法假」。世法是六道輪迴,它是無常的,不但身命無常,靈魂也無常,靈魂是非常不穩定。我們有些同學看過《西藏生死書》這個光碟,你就知道靈魂是飄浮在空中,速度非常之快,非常不穩定,在六道裡頭飄流,哪個地方有緣它就到哪裡投胎去。投胎所得的身體、一生的際遇,都是從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如果這個人修善積德多,他一期短暫生命裡面過得很幸福;如果造的惡業多,那他的苦難就非常之多。像三途可以說從生到死,都是生活在苦難當中。所以世法人天怎麼樂,時間都非常短暫,而三途之苦時間是很長,不成比例。這就是世法不如小乘。小乘脫離六道輪迴,所以小乘真,世法是假的。那要用小乘來跟大乘比,「權大乘」,權大乘是指十法界,沒有出離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權大乘。小乘來跟他們比,權大乘真,小乘假。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菩薩、佛比他高,他在下面,因為他只是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斷。菩薩斷塵沙習氣,佛斷無明,所以這地位比他高,就是權大乘真,小乘是假。四聖法界要相比較,上面兩層是真,下面兩層是假。

 

  「以權大望實大」,實是真實,真實大乘,真實大乘是《華嚴》、《法華》。《華嚴》、《法華》它們是歸一真法界,脫離十法界,權大乘沒離開十法界,這個離開了,生到諸佛實報莊嚴土,所以這叫真實大乘,權大乘不如它。這是以《華嚴》、《法華》為代表,「《華嚴》、《法華》等」,等是很多。真實的大乘要跟本經四十八願第十九願來比,這個十九統統是用康僧鎧的譯本,康僧鎧的本子是四十八願,他的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那這個人想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念的功德,《華嚴》、《法華》就比不上,《華嚴》、《法華》是假的,第十九願是真的。「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沒有超越十九願。以十九願跟二十願比,二十願說「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那二十願是真,十九願就是假,因為一步比一步接近,接近極樂世界。那以二十願跟十八願相比,十八願是「十念必生」,二十願是假,第十八是真,十念必生。這樣子做個比較,讓你曉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連《華嚴》、《法華》都比不上,所以你不要小看了。

 

  鍋漏匠就了不起,諦閑法師講的,他的成就超過弘宗研教的大德,弘宗是禪宗的祖師大德,研教是教下,像華嚴歷代的祖師,天台歷代的祖師,跟鍋漏匠比都比不上,為什麼?你還是在假,他已經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你們是目標對準那,人家已經到達,這就比不上人家。諦閑法師那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念佛還得了!真正了解之後,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為什麼?打妄想是造罪業。我打妄想,為什麼不念佛?我想佛多好、我念佛多好。何必雜心閒話!雜心閒話造輪迴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念頭一轉憶佛念佛,就是心裡想佛、口裡念佛,你超過《華嚴》、超過《法華》,這個世間哪個祖師大德都比不上你。非常容易,非常簡單,成功、成就是頂尖,這法門到哪去找!所以二十願假,第十八願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就是憶佛念佛,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個事情沒人知道,這個事情人不相信。大家看《華嚴》、《法華》,那是佛教的花果,憶佛念佛是佛教的根本,花果離開根本它不能生長,這要懂得。念佛法門真實當中的真實,圓頓當中的圓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夫圓頓至極」,達到究竟,「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你看看在這個地方,「今貶之為權假」,把它貶低了。「而獨讚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這問為什麼?真能叫人服嗎?《甄解》有解答。《甄解》說,「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就真實利益這個標準來衡量,憶佛念佛是真中之真,什麼經教都比不上。顯密、宗教沒有能跟它相比的,這是講利益,為什麼?憶佛念佛你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要知道,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真中之真。你依華嚴修、依天台修都是修止觀,華嚴賢首《還源觀》裡面末後兩段,五止、六觀那是修華嚴,天台是摩訶止觀,你在這一生當中,到不了阿惟越致的地位。這個法門一往生就得到,真實利益,真實的好處,怎麼能不信!怎麼能不幹!

 

  下面解答,「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華嚴》、《法華》都講一生圓滿證得究竟佛果,可是沒有看到人修這個法門成佛的,沒看到。「故自成別時意趣」,也就是你照這個路去走,這一生得不到,來生,來生得不到,後生,你得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修成,路是不錯,很遙遠。修淨土呢?那就在眼前,垂手可得,你立刻就能得到。是同樣的利益,一個是要很長時間才會得到,這個是立刻就可以得到,你說哪個真、哪個假?「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法體是相同的,法體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實之際、諸法實相,這相同的。它沒有先後,但是什麼?人機劣故,我們要想想,我們是什麼根機。所以《華嚴》、《法華》對象是什麼?上上根人,上中下都難,上上根人。達摩所傳的禪宗,對象也是上上根人,他才能悟入;不是上上根人,慢慢來,你什麼時候把你自己提升到上上根。淨宗法門不需要,下下根人也能成就,從上上根到下下根普度,平等的普度,這是真的。《甄解》的解答,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法體沒這個意思,沒有先後次第,人機劣故。

 

  「今信不疑者」,現在這個法門最重要是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了六個信。《彌陀經要解》,小本《彌陀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蕅益大師的判教三分都是信願行,講透了,講到究竟處。他講信講六個信,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他,第三信理,第四信事,第五信因,最後一個信果,自他、理事、因果深信不疑。信自己是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這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說的,淨宗的理論依據,根據釋迦牟尼佛這兩句開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憶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本來是心是佛,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功的!不但成功,當下就成佛,不需要長時間。理論根據在此地,我們要相信,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是假話。只要我們深信不疑,具足蕅益大師所說的六個信,「十即十生」,十個人相信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相信一百個人往生,一個不漏。「往生不退至菩提故」,菩提是如來究竟的佛果,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退轉,只向著無上菩提。「初生處即菩提」,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菩提了。

 

  「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般涅槃以後,一切眾生真正得度就這個法門,找不到第二個。「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凡,是六道凡夫,包括阿鼻地獄眾生;聖,極聖是等覺菩薩,這個法門統統含攝,全都包括,一個都不漏。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信願行,真信、真願、真念佛,這個世間的緣統統放下,不能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障礙、是累贅,徹底放下。要真正認清這個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金剛經》來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一切有為法,包括今天科學講的三個現象,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全都放下。明年的今天,二0一二年十二月馬雅災難預言,這是自然現象。我們科學上說的是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產生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太陽系跟銀河系產生的關係,運行的角度,好像是每隔二萬五千年有一次,科學家稱它為銀河對齊。現在媒體、網路、許許多多的場所,大家都在討論,得出了應對的一個結論,就是愛心,要提升精神的能量才能夠應對。

 

  我們知道,無比殊勝的能量就是念阿彌陀佛,真實利益。彌陀的弘願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看這個愛心,這個愛心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我們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我們是迷了,並沒有丟掉。現在遇到釋迦、遇到阿彌陀佛,把我們喚醒,這一省悟過來能量就恢復了,而且這個能量無比殊勝。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我們要走這個道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修行人,有德行、有智慧、有靈通,他們給我們提供應對的方法,要跟信願持名來相比,那信願持名真,他們都是假,套這個例子來說。他們提的有沒有效?有效,歸結起來就是愛心,要真正學會愛自己。現在人最麻煩就是不自愛,不知道愛惜自己。愛惜自己不是愛身命,是愛慧命,這個重要。是愛自己的德行,愛自己的智慧,這個能量非常大,這個能量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想想,我們怎麼個愛自己?把三皈、十善、十戒、菩薩六度、普賢十願做到,那叫真愛自己。為什麼?那是自己的性德,我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我現在迷了、糊塗,與自己性德完全相違背,造成今天地球這個局面,完全是自己造的。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情緒造成一切。現在地球上居民的心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這心。情緒是什麼?怨恨惱怒煩。那就造成今天混亂的社會,和災變的地球,自己造的。那念頭一轉,我們把貪瞋痴慢疑轉過來,不貪、不瞋、不痴,佛說這是三善根;謙虛、誠信,謙虛就不慢,誠信就不疑,這是性德,五善根。我們的情緒是大慈大悲、是倫理道德,這個世界就有救,社會的動亂可以化解,地球上這些災變逐漸逐漸消失掉,這是好事情,這是真實利益。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最真實的利益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真實利益!

 

  下面念老的話,念老為我們解釋經論祖師的意思,「若論法體,諸經皆實」。因為一切經都是從自性清淨心流出來的,它所依據的理論是相同的、是平等的。現在我們不論這個,我們單單論利益,我們眼前的利益,那一切經是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華嚴》這些經,「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成佛之因」,別時是將來,不是在這一生。所以「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法體是平等的,「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眾生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不相同。大乘教契理,不契機,要契理契機,這個經典我們才能得到利益。它契理,我們的程度不行,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所以學它得不到利益。這個能不能得利益,自己心裡要清楚,幫助我得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利益;我學了,清淨平等覺不能現前,我沒有得到利益,要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我學習這個法門之後,我在境界裡頭突然遭遇到的事情,順境有沒有歡喜心?逆境有沒有畏怖的心?如果有也不及格。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心是平靜的,心沒有受外頭境界影響,這是真的,這點很重要。

 

  真修行,我很多年前講過,我們的早課是提醒自己,我們的晚課是做反省,這叫真做早晚課,不在形式。每天將真實功德做迴向,否則拿什麼東西迴向?不是念經文迴向,那個沒用處的。我們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不相應?相應的是功德,不相應的是福德。福德離不開三惡道,換句話說,三惡道受報。天天要反省,與性德相應,我們跟極樂世界相應,這個好,把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真實功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佛的教誨相應。淨宗我們只提了五個科目很好記,三福(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普賢十願),你看就這些東西,你很容易,每一條都能記到。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這個標準,這就是功德。這裡頭如果有我執,就是福德;沒有我執是功德,我每天修不執著,佛法裡面講三輪體空,那功德,真實功德。

 

  「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餘經」。這真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多次宣講?為什麼常常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佛講經帶著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有兩百多種經論常常提到。說明釋迦的本願,都是希望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求生淨土,是他老人家的本懷,我們現在講是他老人家的心事。他沒有別的心事,就是希望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他的心事就了!我們能體會得到,我們不辜負他老人家,我們真幹。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好,什麼都好,在一切境界裡面統統都是個歡喜心,這就好;對待一切人事物是個真誠的愛心,修之、養之,中國人講修養,修是修正,修正過來好好養,不要失掉。每天生活在愛的懷抱當中,慈悲的懷抱中,真正是幸福快樂的懷抱當中,這一天沒有白過。只有這部經上有,圓滿具足,你學這個經多快樂!

 

  為什麼勝過一切經?這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往生必證菩提」,就是成佛,往生必定成佛。第二「法滅唯此經度生」,現在法有沒有滅?你要冷靜細心觀察,法滅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聽經,沒有人真學,法就滅了。經典在、寺廟在、佛像在那不算,那是一點影響的形相還在,實質呢?實質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不是叫你收藏,是要讓你學習的,不學習藏在那裡有什麼用處?還有人曾經問過我,地震他那個道場毀掉了,那個道場藏的有《大藏經》,為什麼佛菩薩不保佑,在地震當中毀掉了?這個事情現在很多見,常見。佛經是教人念的,教人學習的,教人依教奉行的,絕不是叫你收藏。收藏在那個地方,雖然有護法神守護著法寶,可是劫難來了還是不能逃過。怎樣守才能逃過?德行,真正修行的功德。中國人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人有福,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就保全;這人沒有福報、沒有福德,災難來了,它也逃不過。所以學智慧、求福德重要。智慧福德到哪裡求?執持這句名號全都得到。一心執持,我講過很多遍,應該在三、四年之間,你就得三昧;得到三昧之後,三、五年之間,你就開悟,這是真的。現在人為什麼開不了?他沒有專心學,他很雜,他學的東西很多,他念頭很多,他不專一,專一就成功。劉素雲給我們做了個樣子,她沒有別的就專一,十年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門的教學法,是中國傳統教學法裡面的原則,可以說最高指導原則,寫在《三字經》裡頭,「教之道,貴以專」。

 

  我們現在最近這兩百年,接受西洋教育概念,從小就廣學多聞。你看幼稚園的小孩,他每天學多少功課?五、六門。這小孩很聰明,什麼都會,又會唱歌、又會跳舞、又會彈琴、又會畫畫,多才多藝,一樣都不精,這西方人概念。中國人概念跟這相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從小念書也教你念一本,沒教你念那麼多。一門深入,他能得定,他心清淨,清淨到一定的時候他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才教你廣學多聞。為什麼?你有根本智,廣學多聞是成就後得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清淨心,清淨心照見外面,你才看到真相,不一樣。外國人沒有根本智,他也不懂得根本智,我們老祖宗有智慧,很久很久之前他們就知道。老祖宗的智慧,絕不在我們之下,我們跟他比還差很遠。科學技術,你敢說他不懂嗎?他為什麼不搞科學技術?搞科學技術地球早就毀掉,哪裡還等到現在!科學到最後就是毀滅世界。古老的傳說裡面,不是說大西洋那一塊亞特蘭提斯嗎?就是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整個大地沉到海洋裡面去了。這些原因,我們也是在最近幾年才悟到,經上講貪瞋痴三毒講得多,講懷疑講得少。大地會陷到海裡,那個業因就是懷疑,對自己懷疑、對祖宗懷疑、對聖賢懷疑、對老師懷疑,樣樣都懷疑。疑心,對自己來說,免疫系統毀掉了;對應外面居住的環境,山崩地陷。信心能幫助山河大地堅固,懷疑幫助它鬆散,我們在經典上,明白了這個道理。

 

  佛菩薩常說,這個世間許多不同族群的祖先、聖賢也都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說出來的。我看到很多族群的先知,也說這個話,他們也知道,非常重視一個人的起心動念,跟他的情緒。意念跟情緒可以主宰你的一切,好的意念就是太平盛世,惡的意念就動盪不安。二戰之後,雖然沒有重大的戰爭,但是地球是動盪不安,為什麼?意念不好,心情不好。許許多多人都在求挽救,怎麼拯救社會,怎樣拯救地球。我這兩天收到聯合國的信件,收到羅馬教廷的信件,都談這個問題。這些人都是好人,在尋求我們用什麼方法趕快來補救。聯合國的信件肯定,宗教的愛心、宗教的團結帶給人類真實的利益,這個很難得。這說明我們上一次在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辦的活動成功。有沒有必要再辦一次?災難是在明年十二月,如果在明年五月之前再辦一次,是好事。主題就可以說是宗教團結,把神的愛心普遍全世界,來做這麼一個活動。「愛心遍世界,善意滿人間」,這對於化解災難肯定有很大的影響,我提出來讓大家去思考。

 

  第三,「凡聖念佛齊等」,更難得!這三句一句比一句殊勝,這提到頂點了。凡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成就是平等的。所以蓮池大師《疏鈔》裡頭說,「齊諸聖於片言」,齊就是齊等,我們凡夫跟諸聖,諸聖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用一句佛號,跟他們修平等的功德,他們也念佛,我們也念佛。「故云,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不幹?聯合國要辦活動,我們把這段經文拿去講,好!讓大家都知道。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這說到理論上去了,本經能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道理是什麼?原因是什麼?緣由經中,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中,就是講這個經開始教化統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我們用諸法實相,大家就很好懂,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今天科學、哲學發現了一部分,究竟圓滿確實在大乘經典。「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這我們也說過很多,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所成就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在建造,全是阿彌陀佛願行功德之所成就。這個例子很多,初學的人不知道,無法想像。近代科學家已經認識到了,那是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議,用科學家的名詞來說,是阿彌陀佛意念能量之所成就。中國社會有一句話常說的「心想事成」,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想事成,自然成就的。成就到現在已經十劫,這十劫當中阿彌陀佛接引了多少眾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極樂世界成就多少尊佛,這個功德還得了,太殊勝!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弘揚,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慈悲熱心把這樁事情向一切眾生介紹。古時候好像是道綽大師,那是我們淨宗祖師,一生專講《觀無量壽佛經》,好像講了幾百遍,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表演出來給大家看,世間人必須看到成果他才相信。

 

  「如《往生論》曰:三種成就願心莊嚴」,這三種是佛土依報,佛、菩薩這是正報,佛是阿彌陀佛,菩薩是十方世界所有往生去的眾生。《往生論》講這三種莊嚴,成就願心莊嚴,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略說入一法句故」,簡單說入一法句,什麼是一法句?一法句叫清淨句。什麼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是心,無為法身是身,你看身心。真實之際者就是無為法身,所以極樂依報、正報是真實智慧之流現,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無為法身即實相」。諸法實相就叫做無為法身,在此地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彌陀的法身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佛的法身;彌陀的心真實智慧,智慧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就是極樂依正是圓滿自性流現,從自性流出來的現象。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能說所說」,能說的是佛,此地是用釋迦牟尼佛做代表,這個老人說法四十九年。「能度所度」,佛能度眾生,眾生為佛所度;「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學生,所信是佛的教法;「能願所願」,能願是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願是極樂世界接受了我們的願心;「能持所持」,持是持名念佛,我們是能念,佛號是所念;「能生所生」,能生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所生是彌陀的法身、彌陀的國土;「能讚所讚」,能讚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讚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全部到後面總結歸到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

 

  「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這把真實之利做了一個總結,遍法界虛空界,《要解》這幾句話統統都說到,是一個實相正印之所印。就告訴我們,它是一體,它沒有分裂,它沒有先後,也沒有隔礙,始終是一個整體。只是我們凡夫迷而不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都想證得。用什麼方法?佛給我們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任何一門都能證得。但是我們根性不一樣,上上根人隨便修一個法門都能成佛。我們不是上根,那就得要在一切法門裡頭選擇一個法門,與我們自己心心相印的,就容易學,容易契入;跟我們善根福德不相應的就非常困難,很難學,不容易成就。這一門容易,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還有哪個法門比這更容易,比這更簡單的?找不到了。

 

  名號只有四個字,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念佛就念四個字。曾經有人問他,這個故事寫在《竹窗隨筆》上,向他老人家請教,你教人念佛怎麼教法?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我自己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四個字比六個字容易,名號只有四個字,南無兩個是加上去的,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我真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這客氣話不要說了,直截了當,客套不要了,所以蓮池大師念阿彌陀佛。為什麼?經上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他不念南無。教別人呢?別人你這一生未必能往生,加上兩個字好,皈依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歸命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好,你未必能去得成。我,我是決定要去,所以一切客套統統免了,這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想去,真想去是你的心,不在這些外表上。真的相信,真願意去,極樂世界的好處,我們從這個經本上看到,我們非常滿意,我們很知足,有這個地方夠了,保證我一生成就。我們所需要的就這一句,它保證我們成就,不需要到第二生。成就早晚,那在各人的精進,如果你精進成就就快,你懈怠成就就慢一點,都是決定成就,真難得!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看這一科最後這一段,「戊三、希有難值」。經文: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阿難這一問,佛給我們一解釋,祖師大德,對佛講的甚深的意義我們聽不懂、看不出來,這些人又做補充說明,讓我們完全明白,明白就要接受,依教奉行。『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值」是遇到,這個法門你很難遇到。「《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你在這一生當中見佛聞法不容易,多大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遇到,遇到怎樣?不知道珍惜,所以遇到多少人空過了,等下一次再遇到,一等就是好多劫。所以我們修行絕對不是一世成就的。我們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第一個條件,過去生中修的有善根福德,這是先決條件。第二個條件是因緣,有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不見得就有成就,遇到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就像老師當年在世常說的,念佛的人很多,求生淨土的人很多,真正能往生的,一萬人當中,也不過是三、五個而已,不成比例。什麼原因?不是真信,不是真願,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放不下,這就是障礙。

 

  我好像聽到一個信息,大概是美國人,還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人,要把美國「2012」那個電影,不曉得是原片還是重新再拍,對全世界來一次播放,讓大家提高警覺,這是好事情。有這種想法、做法的人,我覺得那是菩薩再來,告訴我們,我們的光陰有限,加緊努力。美國布萊登講的話是有道理,應對二0一二年十二月的災難,他說三句話,希望地球上的居民,在這個時候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他說得很好,不但災難可以化解,還能把地球帶入更好的走向。許多信息傳來,與布萊登所說的都非常接近,我們學佛修淨土還能不幹!

 

  釋迦牟尼佛我們沒遇到,他是三千年前出現在世間,不在了,他的經典我們遇到了。我們遇到雖然是中文翻譯本,有人要問,這翻譯靠得住、靠不住?有沒有翻錯?我初學佛的時候這個疑問就很濃,我向方老師提出來,我舉了個例子,《古文觀止》裡頭隨便選一篇古文,讓現在人去翻成白話文,原味翻不出來。那經典從梵文翻到中文行嗎?當時我提的問題,為什麼這些梵文本沒有傳下來?這些老師為什麼不開班教我們學梵文,不通過翻譯多好,我直接看原本多好?我向方老師請教,老師笑著回答我,他說,你不懂,古時候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怎麼不一樣?現在人喪失了自信心,對自己老祖宗不相信。中國古人自信心超強,這些翻譯的人,把佛經譯成中文是什麼樣的心態?意思完全沒錯誤,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而文字比梵文還要華麗、還要通暢、還要美。換句話說,學佛用中文本就可以,梵文本可以淘汰掉,不要了。這種豪氣現在中國人沒有了!這是老師給我解釋的。

 

  以後我在台中學經教,也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請教過,老師告訴我,當年的譯場,參加翻譯工作的人,佛菩薩再來的很多,最低的階層是三果以上,三果是阿那含,不是凡人,他們是修行證果的人。你看師跟方老師解答不一樣,老師是個學佛的人。佛菩薩來做這工作,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常在世間,不止一個,很多。讓我們體會到大乘經上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有一個人真正發心修行,佛菩薩都會照顧他,遇到有難關的時候,一定有人把你點醒,幫助你解決。佛常在世間,沒人知道,不認識他。

 

  於是我們想到會集經的人,這個事業是不可思議的大事業。《無量壽經》五種翻譯的本子,把五種本子合起來變成一本,這是大工程。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做,龍舒居士這一個會集本,《大正藏》收的有,《龍藏》收的有,入藏。祖師大德認為他這個不算善本,為什麼?第一個他只有四種經的會集。唐朝《寶積經》裡面的一分,「無量壽如來會」這一會,是佛在講寶積這一個大單元裡面,也講了極樂世界,講得很詳細,這個本子王龍舒沒有看到過。在古時候讀到一本書多困難!這部書裡頭有一些經文其他四種本子都沒有,這就是會集得不圓滿。另外一個問題,取捨是不是精確妥當,這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還要文學的底蘊,這工作才能做得好。

 

  第二次咸豐年間魏默深的會集本,他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所會集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這個本子我們現在印的這個,就這個本子,這就是魏默深會集本,這個本子是經過夏蓮老校正過的。在我想,他校正完了之後,覺得有重新會集的必要,所以用了十年時間,會集成我們現在用的本子。你看這三個人的會集,從宋朝到現在後後勝於前前,愈是後面的比前面好,前面裡面有缺陷毛病統統改正過來了。這是個非常完美的會集本,真的是「希有難值」,我們今天遇到了,這是大福報,不是大福報你怎麼生在這個世間?怎麼看到這個本子?希望我們珍惜這個機緣,絕不錯過,我這一生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對這個世間不要再留戀。

 

  「優曇花,一譯靈瑞花。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甘是甜的,「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我們中國人常講「曇花一現」,我第一次看曇花在新加坡,曇花什麼時候開?確實子時夜晚十二點,開花的時間大概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花就謝了。只有那一剎那的時間,你看到花開,開得非常之美,時間很短,不容易看到。「《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這是佛經裡頭記載的有優曇缽,有這個樹,這個樹我們現在有樹,叫無花果,它不開花,它結果,如果開花,那花非常稀有,靈瑞。佛出現在世間,這個樹開花,佛不出現在這個世間,這個樹不開花,只有果。所以開花它有特別的因緣,稀有難得。「又《文殊現寶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這經上都有記載。「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根據上面這幾部經所說的,「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出現的時候它才會開花,所以用它來比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問的正是佛所想的、佛所願的。「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讚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你今天一問,這個利益太大太大、無量無邊,多少人將來在這個經本上得利益。

 

  這個經本從漢朝到現在將近兩千年,因為《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最早,安世高那個時候就翻譯,可惜安世高的本子失傳了。至少是一千七百年前,流傳這麼久。因為譯本很多,完全看到不是容易事情,看到一種、兩種意思不圓滿,所以在中國大家就不學《無量壽經》,專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在過去,韓國、日本這些法師,在中國唐朝時候跟善導大師學習的,把淨土傳到他們本國,他們多半依《無量壽經》,只依一種翻譯本,就是康僧鎧的本子,我們叫魏譯。康僧鎧出生在三國時代,他居住的地方是魏國(曹魏),同時代在南方,東吳、西蜀佛教都相當流行。《阿彌陀經》翻出來之後,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非常受歡迎,在中國普遍流通,講的人多,註的人多,留下來這些註疏,有三種是被公認《彌陀經》權威的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法師的《圓中鈔》,《彌陀》註解三大部。

 

  《無量壽經》為什麼不能流通?主要就是本子的問題。龍舒居士雖然不是很完整,但是他的會集本非常受歡迎,幽溪大師《圓中鈔》裡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全是王龍舒的本子。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用十年時間,重新整理、重新會集。他原來也是想把魏默深這個本子,重新整理、補充成為一個完善的本子,以後還是感覺得不是很妥當,於是重新會集成為我們現在用的本子。魏默深這個本子裡面是三十七品,當年會集的時候可能是想到三十七道品,用三十七品。夏老這個本子四十八品,應該是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將全經分成四十八品。《無量壽經》我們有了定本,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才遇到。

 

  「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和盤是統統拿出來毫無保留。「普利群生」這句話,這部經、這個法門可以完全承當,無論是什麼樣的根性,上至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眾生,有緣遇到都能得度,而且是平等普度。我們從這地方去想,就能體會功德不可思議。世尊對阿難的讚歎,「汝今所問,多所饒益」,你這一問,這個法門宣說出來,利益無量無邊眾生。我們在這個時代,特別是在災難的前夕,我們能遇到,我們能認識、能依教奉行,無比的幸運,我們要認真努力,決定成就,絕不錯過這一次的機緣。好,現在時間到了。


淨土大經科註-1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六十九頁倒數第二行,「法報德用」,下面分三小科,第一個「覺智難量」,這是「般若德」。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先解釋『正覺』的意思。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地方所說的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覺悟了,這個覺悟是大徹大悟,就是證悟一切諸法的真相,叫諸法實相,一法都不漏,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全明白了。真有這樁事情?現在有許多人不相信,認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那是讚美上帝。上帝是不是全知全能?現在很多人都提出質疑。佛法,這是說佛,佛確實是全知全能。這靠得住嗎?靠得住。佛並不是說只有他一個人證得,這樁事情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的本能,用現在的話說,我們沒有把本能開發出來。本能好比是金礦,現在在礦裡頭,沒有開採出來,黃金跟礦石混合在一塊,必須加以冶煉,把一些渣子都淘汰掉,留下純金。凡夫的正覺確實是被埋在礦裡頭,這個礦是什麼?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淘汰乾淨了,正智就現前,正覺,正覺、正智都一樣的,就現前。這個東西現前,他本來就知道,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道理在此地。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是能生,萬法是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他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確確實實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產生這種疑慮。佛用什麼方法來冶煉,把這些見思、塵沙、無明給它淘汰掉?佛用的就是放下。放下的方法太多,稱為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方法全離不開看破、放下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永恆不變的。經典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放下見思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塵沙你就是菩薩,放下無明你就成佛,就成正覺了。用什麼方法?持戒是方法,禪定是方法,要從持戒開始,因為我們的習氣太重。持戒裡頭修忍辱,為什麼?你不能忍你就放不下。放下是捨,要布施,布施真的是能忍。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到三輪體空,布施到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布施的時候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當中所施之物相。菩薩用這些方法,把煩惱習氣,我們今天所講的還包括業障,用這個方法把它淘汰掉,讓自性顯露出來。

 

  這個方法有效,但是眾生根性不同,佛在教學方便起見,把眾生的根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眾生根性非常複雜,三等叫大分,舉例而說。上根的人具足善根福德,容易開悟;中等的人,要用善巧方便,長時期的幫助他,也能放下;下根人,他對佛法無法接受,這是最難的,不容易度的。上中下三根與男女老少沒關係,與行業也沒有關係,與讀不讀書沒關係,與識不識字沒有關係,這個要知道。根性,佛菩薩能觀機,凡夫很難做到,凡夫靠經驗,不準,不準確。佛非常準確,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他有宿命通,你過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遇到佛、遇到菩薩,那是大福報。真正遇到善知識,他能教你、能幫助你,他用的方法契理契機。我們凡夫常常講,好像是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就是老實、聽話、真幹。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真正有道理。上上根人能做到,這種人成就快。具足這個條件,我們有理由相信,佛菩薩一定會幫他忙。我們的根性成熟不成熟佛菩薩都知道,除佛菩薩之外自己知道,別人靠不住。自己怎麼知道?對佛菩薩我們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的佩服?是不是真聽話?經典上講的我們真聽嗎?真聽是要做到,沒做到不是真聽。

 

  三學、三慧,三學這三個是可以獨立的,戒定慧,三慧不是獨立的,三慧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菩薩修的。接觸叫聞,耳聽到叫聞,眼見到也叫聞,用一個字做代表。接觸,接觸就明瞭,那叫做思,其實他沒有通過思考,一看就明白了,一聽就明白了,接觸就明白,明白叫思。修是什麼?破迷、破障,一接觸他障礙沒有了,一聽沒有了,或者一看到就沒有了,菩薩叫三慧。三學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它有次第的,三慧沒有,這個要知道。他聞思修真是在一剎那完成的,這是上根人,很好教。

 

  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智,對一切諸法,就是通達諸法實相,對一切諸法的真相明瞭了,不再迷惑了。一切諸法的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佛經上講得多,特別是大乘《般若經》,般若二十二年就是講諸法實相,這是現代哲學跟科學所探索的,把一切法的真相找出來。佛法講的,說空說無我們都聽不懂,我們認為空無是什麼都沒有,不是的,它那個空無什麼都有。一切諸法在我們面前,他看到了,我們沒有看到。他看到什麼?他看到當體即空,看到這個現象是波動現象,就像現在的科學家在最先進的儀器裡面觀察現象一樣,所有一切法全是個相似相續相。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沒有一樣物質是獨立存在的,精神現象亦然,全是高速度的這種波動狀況。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波動的頻率多少次?一千六百兆,這個單位是兆,我們怎麼會知道?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所以我說我們看電影,過去電影是幻燈片,相續相,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非常真實。如果我們的眼根有這種能力,一秒鐘能把二十四張一張一張都看清楚,那這些電影銀幕上的東西沒有動,出生就滅了,一出生就滅了。好像現在科學家說的,他們現在講意念,沒有理由,無緣無故突然蹦出來,立刻就消失,就是佛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這種狀況。意念也不能夠單獨存在,沒有一樣東西是單獨存在的。所以說它是空,說它是假的,說它是無。有沒有?有,是個相續的相,不是獨立的相,獨立的相沒有。相續的相存在,我們眼看花了,我們不知道它是相續相,這是宇宙的奧祕。

 

  空跟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你從哪一面看,你從體看是空,你從相看是有,可是性相是一不是二。從這個地方、這個角度來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高等的科學家、高等的哲學家。他比我們現在科學、哲學更高明,為什麼?他跟自性相應,他有真智慧,他有大德大能,他沒有迷。我們今天科學、哲學只是在現象上發現了,實際上還是迷。為什麼?他有我,他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七情五欲,這個東西沒斷掉。換句話說,他雖然看到宇宙一部分的事實真相,他不能了生死,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他沒有辦法將他自己身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他沒有這個能力。佛做到了,常寂光就是融成一體。

 

  常寂光,我們講心理,心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世尊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聰明,說了七處,都被佛否定掉。心在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沒有?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那個地方心想沒有了,那就缺個洞了。身在哪裡?身也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今天科學家、哲學家做不到的,這是事實真相。佛如是,我們哪一個不如是?只是佛覺知,他明白、他清楚,我們迷惑,不知道。迷得把阿賴耶的相分取一分做為自己的身相,不知道整個阿賴耶的相分是自己的身,身相;把阿賴耶的見分裡頭的一分,執著以為是我,是心相,以為是我的心。好的沒有執著到,執著的是變質了,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四大煩惱,認為是我。所以末那識,從阿賴耶見分裡頭變出來的。這些事實真相,佛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以成佛也叫成正覺,用這個來解釋佛也很好。什麼是佛?佛是正覺,你成正覺了你就叫成佛。人人都有正覺,迷了正覺叫眾生。

 

  「《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說如來正覺。阿羅漢也稱正覺,菩薩也稱正覺,不圓滿。阿羅漢只是放下了見思煩惱,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了,清淨心現前,這個很重要。你看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就見到了。說這句話就是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不斷,這句話說不出來,很重要!我們修行,費盡多少力氣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放不下。心不乾淨,妄念太多,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外面境界風吹草動,自己的清淨完全失掉了。修行又離不開外境,離開外境你到哪裡去修?境界裡頭對我們修行影響最大的是人事環境。那我們知道,真正的功夫就在人事環境裡面去體驗。佛說得好,順境、善緣不起貪戀,要不起心不動念才行,逆境、惡緣也不能起心動念,你就成正覺了。你只要一起心動念,跟著起來的是煩惱習氣,為什麼?喜怒哀樂起來了,貪瞋痴慢起來了。六根對六塵境界,念念還起這些東西,麻煩!佛念得再好,往生沒把握。為什麼?臨終最後一念是什麼,誰有把握?臨終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你就到別的道去了,總是離不開六道。

 

  這個事情我們在六道裡搞了無量劫,這無量劫當中我們有沒有學佛過?肯定有,沒有你怎麼可能在這聽兩個小時經?你能在這個地方坐兩個小時,專注在聽經,就說明你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沒有這個善根,你讓這個人到這裡來,坐五分鐘就坐不住了,他就想離開了,怎麼可能坐兩個小時?怎麼可能天天來聽?你就知道他善根多厚。而且過去肯定學過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生歡喜心。為什麼沒有往生?都是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這一生能做到嗎?靠不住!如何叫這一生當中最後一念能夠提起佛號?那就要真精進。從現在起,就得把萬緣放下,經上講的這個不能不聽,做不到不行。當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身外之物隨緣,什麼都好,用歡喜心對待,絕不受外境障礙,要練到這個功夫,才真有把握。

 

  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看那麼多人往生,裡頭一半以上,從接觸這個法門,三年就成功了。前些年深圳一個年輕人,黃忠昌,很多人知道。他三十才出頭,聽說念佛三年可以往生,他做實驗,實驗到底是真是假。閉關三年,真用功。我聽說他在關房裡還有日記,最初在關房裡也是心浮氣躁。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真的把萬緣放下,兩年十個月他往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說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絕對不是壽命到了,還有壽命,不要了,我要跟著佛到極樂世界去。你的心是真心,願是真願,娑婆世界真放下,阿彌陀佛就來了。他來安慰你,等於說給你授記,他會告訴你,你壽命還有多少年,到你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你的心就踏實了,你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瞭。可是有一部分人聽到佛這個話,還有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很慈悲,沒有一個不答應。來去自如,去很好,留也很好。

 

  跟阿彌陀佛見過面,留在世間,他是極樂世界的人,他留在這裡幹什麼?留在這裡接引眾生。肯定這個世間還有些人跟他有緣,他雖然隨時可以走,他不走,幫助這些有緣人。他住在這個世間肯定沒有自己。功夫高的,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像《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見破了的是法身菩薩,生實報土,四相破了生方便土,不一樣!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帶得去的。世間,我,包括這個身體,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你帶得去的。學佛同學一定要知道,要有這個智慧,帶得去的我們認真努力幹,帶不去的不要。一門深入有好處,心是定的;學的東西太多、太雜,心還是散亂的,散亂心障礙就大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佛常說的,有道理。用心專一,不雜、不亂,臨終時自己才能夠做得了主,才有把握。

 

  下面接著說,「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涅槃就是自己的自性,不生不滅。證到涅槃的邊際,證到涅槃的底蘊,涅槃深廣無盡,佛完全證得,不是局部,是圓滿的,所以在本經上稱它作真實之際。際,從廣來說,就是邊際,從深處來說,就是底蘊,也叫際,到底了。取這個意思,甚深法性圓滿的證得。「《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照是對空間講的,窮是對時間講的,一縱一橫,橫豎徹底。佛以下的,雖然證得,還沒有圓滿,沒有徹底,那是講等覺以下。等覺跟妙覺還是差一等,所以等覺還是在因位,妙覺才是果位,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因位。菩薩,菩薩都證得了,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他在十法界裡頭應一切眾生的機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八相成道。我們在前面讀過,這是十信心滿就有這個能力,四種成佛裡頭,信滿了成佛,就是十信修滿了。他所證的跟妙覺果位上證的是一樣的,但是沒到究竟。他看到了,沒有妙覺看得那麼清楚,沒有妙覺看得那麼深刻,不是他沒有看到。境界我們也不能不知道,知道,不迷,我修學在哪一個等級上自己清清楚楚,還要不斷向上提升。

 

  「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這一段的註解,念老下頭有簡單的解釋,「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彌陀一如之乘,就是一乘法;換句話說,釋迦如來得彌陀如來的加持來成正覺,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特別是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給大家,這時候肯定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本願威神就是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十劫教化真實功德,加持給他佛,他方佛。特別是這尊佛要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講《觀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肯定得阿彌陀佛加持。世尊如是,佛的這些弟子,菩薩身、聲聞身,乃至在家的居士,聞到這個法門真信切願,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就像經中所說的,肯定他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今天得無量如來的加持,他能信、能願、能行、能證,同時又得阿彌陀佛的加持,這一點都不假。

 

  特別是諸佛如來,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這指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印度,應身佛,「實即法身如來」,法身說他本地身,他的本身。本地身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所現的雖然是應身或者是化身,跟法身分不開,應化身的體是法身,這個要知道,沒有體他怎麼現得出來?我們在學習,常常用電視螢幕做比喻,把電視的螢幕比喻作法身,裡面的現相是應身、是化身,你說應化身有沒有離開螢幕?離開螢幕都不能顯。法身是能現能生,應化身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應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念佛三昧,我們常講,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那就是念佛三昧。心裡頭果然真的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沒有,我們就可以說你與彌陀同在。彌陀就住在你身心之中,那就能發甚妙智慧,所以「其智難量」。這個智是什麼?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的自性智慧。得阿彌陀佛這個緣,自性本具智慧是因,得阿彌陀佛的緣,透出來了,起作用了。

 

  「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這個智慧簡直就是佛智。諸大士是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這十個階位,上面是等覺,他們都沒有辦法測量。你得佛,阿彌陀佛加持的時候,顯現這個智慧殊勝微妙,等覺菩薩都不知道。「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真如是自性。下面這一句,「並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真如是體,諸法是現象、是作用,這是從自性體相用,在佛法裡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這個境界。「故曰無有障礙」,清涼大師總結出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大華嚴經》的境界。

 

  下面一段,「德用圓融」,前面講自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作用,「三德妙用」,第一段「念劫圓融」。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念老註解裡頭說,這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真的是無量壽。下面這個解釋,這念老說的,「今經云能於一念」,一念的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那就是一念。我們凡夫感覺得有一念,起這個念頭,一念,實際上這一念裡頭多少細念?有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個細念纏縛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到有一念,這個時間多長?一彈指。就是這麼短的時間,「住無量劫」,念劫圓融。說明什麼?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時間從哪裡生的?從我們念頭上生的。一念能夠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能夠變成一念,自性本具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我們前面講過,在概要裡頭說過,《華嚴》十玄,本經也具足。

 

  「如《晉譯華嚴》曰」,就是《六十華嚴》,「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跟此地經文講的是一個意思。「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這也證明《無量壽經》跟《華嚴》沒有兩樣,「釋尊」,釋迦牟尼佛,即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法身佛遍法界虛空界,叫毘盧遮那,梵語毘盧遮那翻成中國意思叫遍一切處,這個意思,法身遍一切處。法身佛在哪裡?法身佛就在此地,就在此時,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四維、四方、上下,沒有,也就是說空間跟時間全沒有。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眾生有感他就現身,現什麼身不是自己意思,眾生的意思,隨眾生心,應如是量。眾生自己心裡所希望的,他就出現,所以這個應所知量是眾生之所知。佛呢?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但佛如是,法身菩薩乃至於阿羅漢,出現在這個世間,都有這種能力,隨心應量。

 

  所以,「我土應身教主」,這句話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應身教主釋迦牟尼佛,「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毘盧、彌陀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就是底下這兩句經文,『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殊勝微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無論是佛的應身,應身是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要住一段時期;化身那就不一定,有的幾分鐘、有的幾個小時,甚至於也有幾天的,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化身。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最明顯的,諸位看到他老人家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這麼長的時間,非常辛苦,尤其荒山野嶺,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晚上露宿。生過兩次病,病倒了,遇到了一個乞丐,乞丐照顧他,照顧他不少天,把他身體養好,他繼續再拜。第二次又病倒了,又碰到這個乞丐,他很感激,就問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老和尚說,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住哪裡?說他住在五台山,他說你朝五台山,到五台山去問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他到了五台山到處打聽,文吉有沒有人知道?別人告訴他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那是化身,文殊菩薩的化身,時間長,照顧他十幾天,把他的病照顧好就不見了,人到哪裡去了也不曉得,第二次生病也是照顧了十幾天。所以這個化身是就為辦這樁事情。歷盡千辛萬苦,佛菩薩時時刻刻照顧,魔難是有,但是決定是安全的,換句話說,你決定死不了。菩薩照顧,你怎麼會死得了?你還有任務,你還有工作沒做完。

 

  老和尚《年譜》上有一段記載,他入定,到兜率天了,他就想往生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不想回來。彌勒菩薩說不行,你的事情沒做完,你還得下去。在兜率天內院見到幾個老同修,他們已經在那裡,我們這個世界往生了,確實他們生兜率天。我們相信虛雲老和尚不會編故事,不會打妄語,真實的事情,特地朝山兩次大病,菩薩照顧。所以,由於住本地法身,法身無時無處不在,示現之應身就圓具圓滿報身德。你看文吉示現乞丐的身分,他能把老和尚一身病照顧好,讓他恢復健康,繼續去朝山。古時候這種朝山用意何在?也是度化眾生,以身教教導眾生禮敬諸佛,自己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讓一些人看到感動,佛不是有真正的大德、大智、大行,如何能叫一個衲子這麼樣的虔誠去朝拜?現身說法,功德在這個地方。多少人看到他,覺悟了,醒悟過來了,對佛法產生信心,功德在此地,發生信心、產生信心。

 

  「德用圓融」裡頭三科,第二「徵」。

 

  【所以者何。】

 

  這是接著前面「身及諸根,無有增減」,為什麼?底下解釋。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所以他能夠念劫圓融,如來的定,他所得的定,禪定。慧是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戒是戒律,是一般世間人講規矩,正所謂沒有規矩就不能成就方圓。規是圓規,畫圓的,矩是矩尺,九十度的,這畫方形的,做木工必須要具備的工具。所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戒律是學佛的人必須要遵守的規矩,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佛教傳到中國來,把這個學習的理念帶給中國,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是這個概念延伸的。一門深入是戒,真正能守得住,一般標準是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門上,無論是哪一門,當然是你喜歡的、是你愛好的。為什麼?你學得有興趣,你對它根深蒂固,容易得定。你的念頭原本是散亂的,經過這個方法訓練,讓你的意念能夠集中。孟子所謂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散亂的心,把散亂的心歸一這就是學問之道。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那就是收心,把意念集中,一向專念,他就成功了。這個方法妙絕了,你容易得三昧,得三昧之後就容易開悟。

 

  所以,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佛也算進去,儒釋道三家,都重視三昧,重視有定功。定還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因定開悟,開悟就是開智慧。智慧是什麼?實際上說智慧就是三昧的作用。你先得到三昧,三昧成熟了,起作用,起作用是智慧。所以,禪定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叫後得智。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定,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經》上所說的叫「般若無知」,那就是根本智,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叫「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起作用,無知而後才能無所不知。我們這個世間人學東西跟這個方法相反,我們是要求知,求一輩子,知之很有限。所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在中國惠能大師的例子,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惠能大師無知,我們要記住,他二十四歲,年紀很輕,家庭環境非常清寒,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砍柴為生。每天上山砍柴,到城裡去賣柴,這個工作很辛苦,這苦力。柴賣掉,得了幾個錢,柴很便宜,不貴,他也只能買一點米過個一天的生活,一天不砍柴一天就沒生活,這是惠能大師當時的環境。偶然一個機緣,柴賣掉的時候,拿著錢想出去買東西,這個買柴的人住在客棧裡頭,聽到人家在裡頭念《金剛經》,偶爾聽到。他就覺得很有趣味,站了一會,等他把經念完,他去叩門向他請教,你念的是什麼?裡面人告訴他,我念的《金剛經》。他把他聽到的,所感觸的,就是體會到的,給這位居士講,這位居士非常驚訝,他講得很好。那真的是有心人,看到年輕人願意幫助,這個人有善根,不是普通人。就勸他到黃梅跟五祖忍和尚去學佛法去,你有這分天才。家窮,人家給他十兩銀子,十兩可是一筆大錢,給他做安家費,幾個志同道合的學佛的朋友替他照顧他的母親,他無後顧之憂,去了。

 

  在黃梅住八個月,講堂天天講經,他沒去聽過一次,沒有人安排給他,禪堂天天參禪,他一支香沒坐過。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柴房裡面破柴、舂米。也是苦力,他是賣柴出身的,叫他天天去破柴,這個工作幹了八個月。居然他跟五祖心裡頭有默契,沒人知道,五祖心裡頭有他,常常念著他,他也常常念著祖師。傳法給他,《壇經》裡記載的都是禪機,五祖到碓房裡面去看他,他在舂米。看他身上還綁了個石頭,因為他個子小,人輕,沒有力量,所以綁個石頭,就問他,這米熟了沒有?舂熟了沒有?這禪機!他說熟了,早就熟了,還欠篩,最後一道手續,把那些糠篩掉,還有糠沒篩掉。五祖的拐杖在他的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別人不知道,這是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他就懂得。三更他就去看五祖,方丈室的門開的,沒關,他一推就進去了。你看默契,沒人知道。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他沒念過書,不需要看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的心得報告,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

 

  釋迦牟尼佛開悟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只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跟釋迦開悟所講的《華嚴經》可以說是完全相同。換句話說,《華嚴經》濃縮起來就是六祖的五句話,六祖說的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惠能大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示現成佛,那叫上上根人,不認識字。他是不是全通了?全通了,真的是『如來智慧,究暢無極』,他真通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講得非常透徹,能叫你聽了開悟,真正不可思議。能大師給我們的實驗,讓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他的表演讓我們領悟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會疏》曰:究謂究竟」,追根究柢,「暢謂通暢。簡異因位所得」,簡是簡別,簡異就是不同的意思。不同因位所得,他得的是果位,他不是因位,他證果了,所以叫「無極」,定慧都究暢無極。底下的解釋,「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不是一般在因位的菩薩,這是個證果的人。在一般來講,因位多半指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都屬於因位。但是實大乘,十法界是權大乘,權教,超過十法界,住在諸佛實報莊嚴土的這些菩薩,這叫真的大乘,就是實實在在是大乘。實大乘的菩薩有四十一個階位,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叫實大乘,前面我們學過。他們也沒辦法,對於如來定慧也是莫測高深。這樁事情唯證方知,只有自己親證才知道,自己不是親證,都不知道佛的定慧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下面再說出這第三,這是「解脫德」,「於法自在」,你看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最勝』這兩個字是《唐譯》的,念老特別在這些地方給我們註出來,說明夏蓮居居士會集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有出處,不是隨便用的字,全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原文。會集不容易,比翻譯困難,因為翻譯自己用什麼文字可以斟酌,會集不可以,決定是原經文的字,你要從這裡頭採取,你不能換它的。所以這兩個字是《唐譯》的。「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這叫自在,自在裡頭最殊勝的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謀是研究、是策劃,那是通過意識。佛菩薩不用心意識,這叫真的自在。這是什麼?這是真的智慧。所以,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是從意識心裡頭現出來的,智慧是從自性現出來的,不一樣。知識能解決局部問題,有時候還不免有後遺症,智慧不會。

 

  「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舉《華嚴經》的例子,十種自在。第一種,「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這個事情難,一般人認為這是神話,它是真的。誰證得?法身菩薩證得。我們要問,惠能有沒有證得?肯定證得。他沒有長壽!他長壽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人身體,沒有看到那個人。身體是個物質,這個壽命有長有短。真正得道的人,就是證果的人,他這個身體壽命不是業報的,是什麼?是應眾生之感,就是緣生的。眾生跟他有緣他就住世,緣要是盡了他就走了,他自在。他生到這個世間來,他知道他從哪裡來的,他離開這個世界,他知道他到哪裡去,他真的是長壽。真像經上所說的,菩薩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這不是假的。

 

  阿羅漢他的定慧超越六道輪迴,住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像惠能大師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不住十法界,他住諸佛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壽量,一般講是三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無量阿僧祇劫,無量跟三差別很大。真的嗎?真的。三大阿僧祇劫他就證得妙覺果位,回歸自性,在淨土裡面講,他住常寂光,他不住實報土。但是實報土裡面的菩薩有感,他就有應,應身還是住實報土,這是佛門叫倒駕慈航。為什麼?他在寂光土,不能幫助實報土的這些菩薩們,他不能幫助,他必須退回來,也住在實報土。實報土他現的是等覺位,實際上他是妙覺如來,以這種身分,做這種示現,來幫助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麼回事情,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壽命確實是無量,而且一切無礙,自在。

 

  第二個「心自在」,心是菩薩的智慧。「菩薩智慧方便」,方便兩個字是說起作用,教化眾生,「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調伏自心才能調伏別人心,中國在幾千年前,佛法沒傳到中國,中國這些老祖宗就有這個智慧,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中國古聖先賢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就是說,問題出現了,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今天社會出了問題,地球出了問題,大家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佛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知道。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要問,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用的是什麼?沒有別的,反求諸己,他們知道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先調伏自心,然後就能調伏人心,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自度怎麼能度他?決定是先自度,然後度他,那主要就是緣了。緣成熟,很順利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緣不成熟,佛菩薩也無可奈何。佛菩薩的心態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會有一點勉強。為什麼?只要有絲毫勉強,他不就墮落下來了?我們一定要知道,實報土的菩薩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調伏自心,才能入無量大三昧。入無量大三昧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才有能力隨緣。遊戲神通是隨緣,真的用四攝、六度教化一切眾生。實際上的樣子,就是善財五十三參做出來給我們看的。所以這個第二自在,完全落實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善財的定功、看善財的智慧、看善財的遊戲神通。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狀況,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都去參訪,都去學習,都去教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1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七十二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這是註解裡頭引用《華嚴經》裡面「十自在」,前面學到第二,現在從第三看起:

 

  「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資具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用的,都叫做資具,所謂資生之具,具是用具,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以講種類就很多,吃的、穿的、交通工具,生活所需都包括在其中。菩薩不但具足種種這些資生之具,而且這些資具都是無量珍寶所成,我們在這部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所有一切工具還離不開五金,珍寶的種類也不多。無量珍寶那只有在諸佛剎土裡頭,為什麼?人心善,珍寶自然出現。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很清楚,因為物質現象是受精神支配它的,隨著人意念在改變。意念是至善,我們講純淨純善,物質現象裡面所現的就是無量的珍寶,也就是說最好的結晶;如果心念不善,物質現象也就變得不善,真的是境隨心轉。讓我們了解我們居住的地球跟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沒有差別,全是三種現象組成,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極樂世界也是的。但是極樂世界的人心好,心善、念頭善、言行善,所以他居住的環境無量珍寶,無有不善。

 

  我們現在的人很糟糕,心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所以我們現在過的日子實在講不是人過的日子。你看看飲食統統都有染污,肉食裡面幾乎沒有不帶病菌的,現在連蔬菜、稻米都帶著有毒素,我們飲的水,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呼吸的空氣都不乾淨。怎麼造成的?科學家認為這是環境的污染,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都是最好的,心是真心、是自性,自性所現出來是最健康、最好的。識就不一樣,識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是善,與性德相應,所現的就是天堂;如果分別執著是極不善,所現的是地獄。由此可知,無論是正報,這自己的身體,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統統是由念頭在做主宰,不在外面,原因不在外頭,在自己。因此我們的念頭不能不善。

 

  現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最善的念頭,沒有比這個善更好的,這個念頭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我們明白、我們懂得,你看念阿彌陀佛感應的是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的環境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時候說過,他的國土超過一切諸佛剎土,他真做到了,做到的原因就是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念念四十八願就知道了,因為那個世界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每一願都在他的國土裡面兌現了。那個世界沒有三惡道,沒有一切不善,不但沒有事實,所有不善的名在極樂世界你都聽不到。這是彌陀本願威神的成就。我們今天居住的這個地球,我們的環境,人的存心是什麼?這幾乎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人的心是貪瞋痴慢疑。現在科學告訴我們,除心之外還有情緒,這心是因,情緒是緣,這情緒,你想哪一個人不是怨恨惱怒煩,情緒不好!心不好,情緒不好,造作的殺盜淫妄,這樣變現出來的剎土,我們居住的環境怎麼可能好!

 

  現在我們如果真的要想找個好環境去修學,那你就找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決定可以去,而且都不難,你真正相信、真正願意去、老實念佛。什麼時候我們這一開口都是阿彌陀佛,起個念頭也是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了。無論看到什麼境界,善的境界、不善的境界,口裡全是阿彌陀佛,那就說明你已經離開娑婆世界,你已經離開這個不善的國土,為什麼?你心裡頭沒有了。你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那怎麼會不去?去定了!現在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沒有關係,留在這個世間恆順眾生,這個地方眾生善,隨順他的善,惡也隨順他的惡,與我毫無關係。學著決定不要受他影響,受他影響就壞了。那外面的境界全叫魔障,它障礙你往生、它障礙你念佛。如果你不受它的影響,外面的環境都是逆增上緣,都是好事,都是佛菩薩在幫助你、成就你。

 

  所以外面的境緣沒有好醜、沒有善惡。這是蕅益大師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我們自己的心,我們是怎麼個看法,好醜在這裡,不在外頭。所以老祖宗交代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是善心善行念阿彌陀佛,外面所有境界全是阿彌陀佛。我看這個喜歡,看那個不高興,這是輪迴心,這種心態念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跟《無量壽經》所說的不相應,念佛不能往生。如何跟經典裡面的教誨統統相應,這個太重要了。我們今天要救自己、要救家庭、要救親戚朋友、要救有緣眾生,除信願持名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佛要念得好、念得如法,決定不受外境影響,這點重要。因為我們是太容易受外面境界影響,將來念佛不能往生問題都在這一點,怎麼那麼容易受環境影響!影響表現出來的就是喜怒哀樂。如果真正修成菩薩,菩薩對外面影響表現的是有喜怒哀樂,裡面是清淨平等,不一樣。恆順眾生,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的功德,也就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這是我們應該學的。

 

  《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法身大士,這十種自在是法身大士的。極樂世界的居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們在極樂世界跟菩薩在華嚴會上同樣的自在,這不可思議。所以念老引《華嚴經》十自在來解釋極樂居民於一切法最勝自在,等同華嚴。莊嚴,莊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無論怎樣美好莊嚴,極樂世界從來沒有人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這種種莊嚴是自然的成就,佛經上的名詞叫「法爾如是」。

 

  第四,「業自在」,業就是造作。「菩薩能隨諸業」,諸業很多,現在都含在其中。為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已經證得法身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不必說了,沒有證得的,二乘跟天人,沒有證得的,也就是說,方便土跟同居土沒證得,但是他們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他們的智慧、神通、福報跟實報土的菩薩平等的,同樣的待遇,真平等,這不是假的。因此,他們個個都有能力跟十法界有緣眾生起感應道交。一起感應道交,事情就多了,有緣眾生有求於你,你就得去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就用什麼方法,無量法門,不止八萬四千。而且你可以同時能應無量無邊眾生之感,換句話說,同時能現無量無邊身、能造無量無邊業。事多,忙得很,比我們忙得多了。

 

  雖忙怎麼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得自在。我們天天煩心工作不自在,他得自在。為什麼得自在?不著相。我們為什麼不自在?著相。著相就煩心,生煩惱;不著相的人生智慧不生煩惱,生喜樂、生智慧,他怎麼會一樣?所以你看極樂世界菩薩個個都開心,個個都是法喜充滿,道理在此地。離開分別執著你才能得到,離開分別執著你才能看到菩薩的喜樂、菩薩的智慧,看到極樂世界人真快樂。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你看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的時候他就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他示現的時候跟眾生一樣,示現在天道,受天上的樂報;如果有緣眾生在惡道、在地獄,菩薩示現在地獄,眾生在地獄受苦,他也在地獄受苦。他是示現的,眾生是真苦,他是表演的,沒有障礙。這是作的業自在。

 

  第五,「受生自在」,受生就是應身、化身。你的本身在極樂世界沒動,可以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眾生有感,你自然就有應,應這就講受生。「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同時示現無量身,而且這無量還種種不同。我們有緣眾生多,有在地獄、有在餓鬼、有在畜生、有在人道、有在天道。他的信息發出來我們收到了,那就是感,我們收到立刻就有反應、就有回應,感應不可思議。就像江本博士水實驗一樣,水能夠接收到四面八方的信息,它有應,它不是沒有應,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面把這個實驗做出來,我們看到了。我們每天離不開水,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情對待水它知道,它的反應,我們在江本博士實驗看到了,我們善心,水的反應非常美好,美好就是健康。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吃飯之前先用心供養,這是好事,一般宗教裡面做禱告,他吃的東西、他喝的東西比一般人吃的東西就好。為什麼?心好,吃的、喝的它就變好了,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不好,看到這樣東西,這個東西恐怕有毒,這不能吃,那個東西就變壞了,隨著你的念頭就變壞了,你吃下去真生病、真出事情。

 

  外面這些東西是緣,我們自己心念是因,因緣一合起來果報就現前了。我們的因好、緣好,沒有一樣不好。我們今天的大問題,在我們的心有了問題,特別是懷疑。懷疑不能說沒有原因,原因來自哪裡?現在地球的染污太嚴重了,讓你不能不懷疑。現在超級市場賣的東西,假的東西太多了,不敢不懷疑,不能不懷疑。到最後只有一個辦法,自己種,自己種植自己吃,大概沒有問題,真正沒有染污。現在在都市,到什麼地方去種?我看到有些人很辛苦,把蔬菜種在盆子裡面,吊在陽台上,用盆栽,也能長出來。它沒有泥土行嗎?我沒有吃過,不知道味道怎麼樣。這個蔬菜一定種在泥土裡頭,它沒有泥土。所以受,要記住,這裡說得好,菩薩隨其心念,這個其是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以這個方法受生教學,他沒有障礙,這法身菩薩能做到。

 

  第六個,「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勝是殊勝,解是明瞭,樣樣都明瞭,學過的東西他明瞭,沒有學過的也明瞭。這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了。這個智慧人人本有,只要你的心清淨平等,它就現出來。你的心不清淨,它就有障礙,透不出來;不平等,迷而不覺,這是六道凡夫。心愈清淨,智慧透得愈多。淨土法門重要就是淨,就是清淨。所以大經上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那我們要取淨土,想往生淨土,清淨心就非常必要。信願持名目標在哪裡?就在清淨心,我們用信願持名的方法把清淨心修出來,清淨心所感的果就是極樂世界。這是往生的祕訣,我們一定要知道。念佛念得再好,心裡面很雜亂,沒有清淨心,決定不能往生,你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去不了,要等來生後世,哪一生你得清淨心,你那一生就往生。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不要去想那個品位,凡聖同居土太低了,我不想去。你本來可以去的你不去,你要等高品位,你在六道裡頭不知道再搞多少次輪迴還未必搞得到,你看這麼好的機會。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下下品就往生,就去,準有好處。提升品位到極樂世界再辦,不一定在此地。現在我們確定一個目標就是要往生,什麼品位都可以,決定得生就行。

 

  第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勝解,智慧現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明白、都了解,所以他能示現種種色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現什麼身不是菩薩的意思,菩薩沒有意思,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隨著眾生的意念,眾生想見什麼身就現什麼身,眾生想聽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是三十二相的佛身,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是什麼?眾生的機不一樣。如果要依釋迦自己,肯定就說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善導大師的話說得好,「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依諸佛,肯定就是這一個法門。但是佛不堅持自己,佛要恆順眾生,你想學什麼你就學,佛會以善巧方便把淨土法門給引出來,你看《無量壽經》不就是這樣的!佛用放光現瑞的方法讓阿難看到,生起疑問,這一問把極樂世界就問出來了。所以放光現瑞是引起請法的人他來請法,佛就說法,沒有人啟請佛就不說。佛是慈悲到極處,你跟淨土的緣成熟了,沒有人問也說。《阿彌陀經》就是例子,沒人問,佛叫著舍利弗跟他講,舍利弗沒問。這個經是有人問的,阿難啟請,後半部彌勒菩薩啟請。所以能現無量色身,演說無量妙法,沒障礙。

 

  第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這個願是眾生,也是菩薩自己,雙關語,隨眾生的願、隨眾生的欲望。「於諸剎中,應時出現」,諸剎是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最苦的是六道裡頭,六道是染污,四聖法界是清淨,染污苦!應時,你看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的時候他就出現。隨著眾生,眾生數量要多、時間要長,佛一定用應身;如果人數少、時間很短,佛菩薩用化身。用應化身,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沒有障礙,無障礙就是大自在。第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這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示現的是應身,八相成道,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印度人相信佛,希望有佛出現在世間。就像中國人,中國人相信有聖人、有賢人,諸佛在中國應化一定是以聖賢身分出現。

 

  佛、菩薩,這裡說菩薩多半都指的是法身菩薩。因為中國古時候留下來的典籍裡頭,很多的智慧、言論,跟以後佛經傳到中國來,很多相同的地方。現代的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跟佛經上所講的愈來愈近。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對這樁事情有懷疑。我們知道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中國人喜歡聖賢,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提出這個問題向李老師請教。老師笑著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他沒有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事上沒證據,理上是一定講得通。在印度,印度人知道有佛菩薩,很想佛菩薩,所以他在印度就示現佛、菩薩、羅漢,做這個示現,印度人歡喜。隨類化身是佛的本願,是滿足眾生的願欲,他的欲望。

 

  第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這個神力就是神通,「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佛菩薩神通大到什麼程度?我們過去學過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那我們就知道,諸佛菩薩、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的。佛菩薩的神通道力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換句話說,明心見性,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就恢復了。大到什麼程度?這個地方講威力難量,大到什麼程度?大經上講,有能力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掌中。這神話,這能叫人相信嗎?我們如果說這一部《大藏經》我們用手指拈起來,這是不是神話?以前人都說是神話,現在一部《大藏經》在一個晶片裡頭,那個晶片只有指甲大,我們兩個手指就拈起來了,那不就是一部《大藏經》嗎?不是神話。

 

  那現在我們曉得,微塵、毛端確確實實裡面含攝的是大千世界,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信息就在一微塵當中,這現在科學家發現的,佛經上是這麼講的。講了我們總是不懂,總是有疑惑,今天科學家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極其微小的粒子,裡面包含整個宇宙的信息,這是現在他們叫的是全息理論,沒有大小,大小是假的。「芥子納須彌」,這是佛經上常說的。芥菜子很小,須彌山很大,須彌山怎麼裝在芥菜子裡頭?芥菜子沒放大,須彌山沒縮小,怎麼會裝在裡頭?真裝在裡頭,一點都不假,信息在裡面,色相也在裡面,這不可思議。

 

  科學家說宇宙從哪來?大爆炸來的。這個話也被他矇上了,確確實實是一念不覺爆炸出來的,一念不覺就產生了阿賴耶,阿賴耶就變成宇宙。但是這樁事情到現代量子力學家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而不是以前認為最小的一顆能量、最小的一個小星球爆炸的,不是的,那個想法是錯誤的。所以科學家肯定是意念,意念不是物質現象,你看不到它,你用心去想它,眼耳鼻舌身都不能接觸,因為它不是物質。第六意識是心,第六是思想,能夠想得到它,看不到它。可是在佛法裡面,你能想得到它,也能看到它。為什麼?第六意識也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末那也有四分,阿賴耶也有四分。不是用肉眼見,過去這些大善知識們,他們從定中見到的,定中不是用肉眼見到的。我們就知道,拋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裡頭有見分,四分統統具足,這也就像全息所講的一樣。所以科學裡頭發現這些東西在佛經上統統找得到。意念變成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基礎就是念頭。

 

  現代科學家提出一個真的是非常大膽的假設,說最近這三百年來,科學發生一個最大的差誤就是二分法。二分法講物理、心理,把它分成兩分。他說這是個最大的錯誤,因為物跟心是一體,不能分。物是由心變現出來的,沒有心決定沒有物,心在先,物在後。雖然有先後,但是你看不出它先後,你所看到的好像是同時,真有先後。阿賴耶講得很清楚,先有業相,業相是個波動;從業相裡面生起轉相,轉相就是末那識,阿賴耶的見分;從見分變出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我們看到整個宇宙的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信息是見分,物質是相分,都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阿賴耶是一個,阿賴耶像大海一樣,而我們是大海一個水泡,在大海裡頭不知有大海,不知道大海跟自己的關係是什麼。所以阿賴耶識是共通的。阿賴耶也是個資料庫。我們就明白了,你放進去資料我也可以拿出來看,共同的,一個資料庫,並不是我的阿賴耶不是你的阿賴耶,你的阿賴耶不是他的,不是的,阿賴耶是相同的。到末那就不同了,末那是各人是各人的,意識是各人是各人的,阿賴耶是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確確實實別人心裡的東西,記憶的東西,真有這功夫可以把它調出來看。

 

  這樁事情在中國過去筆記小說裡頭都有這些掌故。讀書人上京裡面去考試,京城考試,沒考上,埋怨考官。遇到一個道人,他跟道人抱怨,說他的文章怎麼好。道人說我知道。你怎麼知道?他在口袋裡掏出一卷紙來,他說你看看,這不就是你的考卷嗎?他怎麼會在這口袋裡就掏出來了?一看是真的不是假的,知道這個道人有神通,不是凡人。這說明什麼?阿賴耶是一個倉庫,隨時可以取出來,怎麼會看不到?能看到自己生生世世,也能看到別人生生世世,就是因為資料庫是一個,共用的、共同的,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眾生全在裡頭。電腦比不上。它的資料太多了,你看一調立刻就調出來。所以整個宇宙發展它是有次序的,一點都不亂,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它不亂。講經教學,類似這些典故平常要蒐集,可以做為初學的人一個證據。

 

  我們為什麼把能力喪失掉?就是心亂了,心散亂,所以自己的本能完全喪失掉了。印度佛菩薩、中國古聖先賢沒有碰過面,沒有交流過,他們的理念、方法幾乎都完全相同,非常接近,這是不是中國古人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你看到了,他也看到了。為什麼能看到?因為清淨心,佛菩薩用清淨心,中國古聖先賢也用清淨心。愈是往上古去,因為人口少,愈早人口就愈少,環境好,沒有染污,人心是定的,沒有那麼多誘惑,也不需要競爭,四口之家有五畝地,他就非常快樂,足衣足食。現在人苦在哪裡?苦在不知足,貪而無厭,那就太苦了。人要知足,三餐飯能吃飽,幾件衣服足以禦寒,小茅蓬住得安穩,他自在、他快樂。一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怎麼會不自在?心清淨,本能它就往外透。心要是得定,定就顯神通。定愈深,神通的能量就愈大,叫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神足是變化,最後一個是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沒有了,漏盡通就出現了。

 

  第九,「法自在」,這個法是說法。「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法自在,說法。辯才從哪來的?從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而來的。所以東方的聖賢,包括印度,他們講求的不是別的,不是廣學多聞,廣學的是甚深禪定,般若智慧,教學以這個為目標。人要開悟才行,開悟就全通了,沒有障礙。教學教些什麼?把你障礙自性的這些東西除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障礙自性,要放下,這是最難的。凡事起頭難,修道頭一關要放下這個,所以很難。這一關放下之後,後面就容易了,就一帆風順。你為什麼不能放下?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身是我,不是的,身不是我。我們不得已說一個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所有的。這個說法接近事實,可是還不是。身從哪裡來的?確實有我,我不是身,身是我找來的,真的是找來之後據為己有,錯了。臨時用它可以,不能據為己有,據為己有就錯了。

 

  因為我不是物質,沒有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我是什麼?我就是法性、就是自性,自性才是真正的我。而自性這個我又是共同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共同的。佛比喻,把大海比喻作自性,整個大海是我,大海現在起了個水泡,我執著那個水泡是我,把大海忘掉了,這就錯了。水泡破了,那叫開悟,你就發現原來大海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我。所以一切眾生跟我共一體。我們什麼關係?同體,佛經上常說的「同體大悲」。不知道同體,不承認同體,迷的時間太久了,迷的時間太長了。佛現在給你講清楚、講明白,能接受了,可是能不能做到?做不到,還是堅持我這個身,我們還是對立的,還是不肯放下。誰放下了?佛真正的學生放下了。地位不高,小學一年級,《華嚴經》上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放下了,不執著身是我;換句話說,真正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

 

  什麼叫法身?你哪一天真正承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是我,這就叫法身。法身沒離開我們,就在眼前,就是不承認。世尊很辛苦,對這些不承認的人千言萬語,苦口婆心來教導他,希望他能夠覺悟,希望他能夠回頭,希望他能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那就叫成佛。為什麼?你找到,回頭就得大自在,《華嚴經》上十種自在你統統具足。你要找不到,你在這個世間非常辛苦,佛菩薩看了不忍心。為什麼?你跟他是一體。佛菩薩知道,凡夫不知道;佛菩薩認識,凡夫不認識佛菩薩。因為是同體,所以這個愛心沒有分別,我們今天講慈悲,無條件的愛心,同體的愛心,這裡面充滿了智慧的愛心,不是感情在起作用,真實的愛心,叫慈悲。

 

  辯才從這來的,從智慧來的,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在十方剎土,十法界當中,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實際上是個個都有緣。這個地方說緣,說有緣,不是廣義的,廣義是一切眾生全有緣,這是狹義的。是說什麼?他能信,佛把事實真相揭露,說出來了,能信、能解、能接受,這叫有緣,佛就來了。你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聽不懂,佛暫時不來,等著你,你什麼時候能接受,他什麼時候就來,給你廣演說無邊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回頭。

 

  第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這個智慧,實智、權智都包含在裡頭;也就是說,根本智、後得智都在這其中。於一念中,一念是極短的時間,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其中的一念,時間非常短暫。在這一念裡面能現如來十力無畏。如來的十力前面學過,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也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相,一念之中都能夠顯示,示現成等正覺,就是示現成佛,舉這一個例子,這是最難的,等覺菩薩都做不到的。最難的都能在一念當中示現,其他就不必說了,往下聲聞、緣覺,下面六道眾生。所以菩薩什麼樣的相都能現,能現地獄、能現餓鬼、能現畜生。我們是肉眼凡胎,沒有智慧,看不到諸法實相。如果你有慧眼、你有法眼,你會見到,依正莊嚴之中有許許多多佛在示現,菩薩在示現,聲聞、緣覺在示現,你就都能看到。他們做種種示現,目的是幫助如來接引眾生,終極的目標是幫助阿彌陀佛攝受一切眾生回歸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義。

 

  「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上面兩句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最勝自在無過於諸佛如來妙覺果位,為什麼?他證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華嚴經》所說的十自在,最勝。所以經文上提到最勝自在,黃念老取《華嚴經》這一段來做註解。經中所說的方方面面,其實都是說的自己,沒有一字一句跟自己沒關係,統統說的自己。我們現在把自己忘掉了,別人跟我們講,我們不承認。佛菩薩以無盡的善巧方便把事實真相演出來、說出來,只有一個目標,希望我們覺悟。覺悟之後你就回頭了,回頭就是放下,你才能回歸自性,才能夠究竟成佛。末後這一段,「諦聽為說」。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是第三品最後的一句話。「此下世尊許說」,允許、答應他。「並敕令阿難諦聽」,這就是命令他,你要細心去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這『善思念之』。最後一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詳細給你說明這樁事情。

 

  以上別序到這裡就講完了。本經的序一共有三品,這是有大經的架勢,一般經序都很短,都不長,這部經的序文相當長,跟《華嚴》、《法華》一樣。「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這一段是念老總結他老人家的心得報告,跟我們分享,用意還是讓我們對於這部經能真正生起信心。發起序就是第三品,這裡頭有五點。

 

  「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阿難做佛的侍者很久了,聽佛講經說法也是最多的,他沒有缺過課,所以經驗相當豐富。看到佛放光現瑞,這次特別殊勝,過去有放光現瑞,不能跟這次相比。據以往的經驗來看,他心裡想著,必定是住奇特之法。這個法不是普通法門,很特別,是導師之行。導師是對如來的稱呼,能夠引導一切眾生圓滿成佛,這才叫導師。最勝之道,這個法門,這個方法理論,都是第一殊勝。這個法、行、道必定是佛佛相念,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自證的境界,而非其他,菩薩以下沒有人能知道。

 

  「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這也是有個疑問,阿難怎麼會問出這個意思?「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普賢十願長時期的薰習,成就阿難的大智、大德、大能。所以阿難不是普通人,應該也是佛菩薩應化過來的。「從果向因之大菩薩」,那就是已經成佛了,果是成佛了,已經證得妙覺位,現在是現菩薩,而且還現一個聲聞身,舞台上表演他是初果,小乘初果,實際上人家早都成佛,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就是大乘裡面所說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一樣,這尊佛唱主角,其他的諸佛來唱配角,讓這台戲表演得是非常精彩,這個意思。到法身菩薩這個嫉妒心就沒有了,完全沒有嫉妒,看到你做一樁好事沒有不歡喜的,來幫助你,全心全力幫助你,把一樁好事做圓滿。

 

  釋迦牟尼佛做這個好事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認識淨土、認識阿彌陀佛,真信真願求生。這個願是一切諸佛的本願,也是一切法身菩薩們他們的本行,這個道理要懂。凡夫不一樣,看到人好,走到頂頭了,總想把他攔一把,不讓他上去,這嫉妒障礙。佛菩薩不然,佛菩薩會全心全力幫助你。這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這是說釋迦牟尼佛這一會當中都是大權示現,不是真的二乘、真的三乘,不是,都是在表演的,純一無雜。「演說圓音」,演說究竟圓滿的大法。「今正是時」,現在緣成熟了,時間到了。「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不是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怎麼能引起九法界眾生的信心!

 

  「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這是佛在加持,加持阿難,也是加持所有的大眾堅定信心。「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所以這一品品題叫「大教緣起」。什麼叫大教?所有一切眾生都因這部教學統統得度,這叫大教。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只要你遇到,沒有一個不得度。條件很簡單,三個條件,真信、真願、真肯念佛,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我們今天同學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是什麼?都被眼前境界所轉,眼前境界對他都是魔境。這是事實,說出來大家都承認。我們今天如何把魔境轉變成佛境,我們就成功了。

 

  怎麼轉法?不從外頭轉,從自己內心轉,外面轉是做不到的,從內心轉很容易。把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看成自己最殊勝的增上緣,善人是阿彌陀佛,惡人也是阿彌陀佛,你的境界就轉過來了。你的心完全定在阿彌陀佛上,順境善緣是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是阿彌陀佛。他們的示現為什麼?替我消業障的,順境善緣消我善業,善業也是障礙,逆境惡緣消我的惡業,你看善惡業全消掉,清淨心現前了。怎樣才消掉?如如不動就消掉了,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這就消掉了;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惡業消掉了。好事,不是壞事,要沒有這些境界,你到哪裡去消!外面環境是中立的,沒好壞,好壞都是自己念頭所感應的。自己以為它好,自己以為它不好,全錯了,根本就沒有自己,哪有外面的環境!大乘教裡面教我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順境善緣是虛妄,逆境惡緣也是虛妄,一般大乘教裡頭教我們這樣去做。

 

  我們修淨土的人,把所有境界全看成阿彌陀佛,我們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才能念好。順境裡頭,貪戀心才起來,阿彌陀佛;逆境惡緣,怨恨心才生起來,阿彌陀佛,都歸阿彌陀佛,好!心裡頭、口裡面、行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雜念,這叫一心稱念,這叫一向念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覺而不迷是菩提心,心裡頭有阿彌陀佛是覺,口裡頭有阿彌陀佛是覺,阿彌陀佛沒有了就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境界一現前阿彌陀佛就沒有了?我們這一關沒有守住,沒有把好,所以功夫不得力;這一關要把穩了、把好了,功夫就得力了。我們相信一年的時間足夠了,取西方極樂世界非常有把握,念念不捨阿彌陀佛。中峰國師說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禪宗大德說的。

 

  「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如來應化在世間,只為了一樁事情,就是拯救群萌。十法界,特別是六道眾生,他們迷失自性,身行都不善,所以遇到苦難。佛知道了,要來幫助他,給他們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彌陀願海就是四十八願。這裡講得非常清楚,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無非就是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傳授給大家,這是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如果說這部經太長了,我每天沒那麼多時間,那這個地方就告訴你,你每天就受持四十八願,念這句名號。這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對我們一切眾生,地球上這些大眾,最真實的利益。

 

  我們過去有四十八願專題的報告,好像有一個光碟,就是第六品。實在是沒有時間看全經,你就讀這一品,你就學這一品,你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決定成就。成功的祕訣就是不受環境影響,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所有不能成就的人,都是被環境影響了。實際上環境怎麼會影響人?自己的關把不住,自己能把關把牢來,你就不會受環境影響。順逆境界這就是考驗,天天在考試你,看你及不及格,你不及格就被淘汰掉了,你及格通過了,你就成就了。所以境緣不壞,境緣不要逃避,要歡喜接受,歡喜接受考試,希望我們每天的考試都圓滿。天天在考試,時時在考試,處處在考試,我們要把自己的關把好。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這是真實利益。「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這是第四重的意思。現在時間到了,底下一重我們下午再學習。


淨土大經科註-1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七十四面,倒數第四行:

 

  「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這是發起序中,深入證信,一共有五重,前面我們學到第四,是「佛告阿難,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只為拯救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最後一重,世尊深知,淨宗持名念佛實實在在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沒有人相信凡夫成佛這麼容易、這麼簡單,所以許多人不敢相信、不敢修學。因此之故,這才曉喻眾生,說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佛修行時間長,無量劫才修成功,大家相信。證得究竟圓滿的理論、方法、境界全都說了,《華嚴經》講得最完備、最詳細,所以在大乘稱之為根本法輪。

 

  凡夫證果要經歷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都不容易。你說初信位,這是最低的,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能夠證得。哪有煩惱不斷、業障不消就能證得阿惟越致,誰肯相信!這裡頭的理太深了,經上常講,這樁事情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才徹底明瞭。等覺菩薩對這樁事情猶如隔羅望月,隔一層羅紗看月亮,這些話都是古人說的。可是這個法門在漢朝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漢明帝的時候,正式派上特使到西域去請法,請回兩位法師,摩騰、竺法蘭。這兩個都是印度人,他們弘法到了中國西域,中國的使節在西域跟他們見面,請他們到中國來。這是國家正式迎請,永平十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快滿兩千年了,二0六七年就是兩千年。到中國來之後,在中國就生根了,這是我們能意識到的,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世尊宣講《觀無量壽佛經》,《觀經》是講淨土法門的理論與修學方法,《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論,方方面面全講到了,《觀經》是兩個重點,就是理論跟方法。理論核心就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方法說了十六種,叫十六觀,任何一觀成就都能往生,持名念佛是最後的第十六觀。不是沒有根據,有理論、有方法,只是它太深、它太奧妙了,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前面說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遇到這個法門就能相信,我們看到很多,多半是哪些人?老太婆,阿公阿婆。真有效,念了幾年走的時候很多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稀有,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歷代祖師當中,像曇鸞、善導、永明延壽,這些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專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普通人!他們做這個示現,我們知道也是做樣子給大家看。永明延壽大師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弘揚淨土,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到明朝末年,蓮池、蕅益也是大通家。蓮池大師註《阿彌陀經》,就是《疏鈔》,用《華嚴經》來註淨土,告訴人《華嚴》跟淨土是一部經,《華嚴》十門開啟,《疏鈔》也是十門開啟,《彌陀經疏鈔》,《華嚴》講十玄,他也用十玄來解釋。把小本《阿彌陀經》提到《華嚴》的地位,讓大家重視這個法門,是這麼個道理。《疏鈔演義》我記得我講過一遍,那個時候是用錄音機錄的,我們還沒有攝像。用卡式帶子,一個帶子九十分鐘,好像我們講了三百多集,也就是三百多個卡帶。我到美國去弘法,把這套東西帶到美國,擺在我講台面前,三百多個卡帶擺在這裡,人家來看稀奇,什麼東西?《阿彌陀經》。這個有起作用。大家都瞧不起淨土宗,認為淨土是老太婆教,《阿彌陀經》薄薄的那一點,不重視!看到這麼多帶子,一算的時候講了一年,一天講九十分鐘,講一年,三百多個。看到之後,不敢批評淨宗。問我怎麼講的?我說照蓮池大師註解講的。所以我們到美國把淨土宗弘揚起來了。黃念老跟我開玩笑,他說「淨空法師,你將來是美國淨宗初祖」。

 

  初祖有好多個!遍法界虛空界淨宗初祖是誰,你們知不知道?給諸位說,大勢至菩薩。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專念阿彌陀佛的,《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娑婆世界的初祖是誰?普賢菩薩,你看世尊講《華嚴經》的時候,《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淨宗修什麼?普賢法門,那不是跟《華嚴經》一樣的嗎?所以我說,普賢十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中國淨宗初祖是慧遠大師,那時候所根據的就是《無量壽經》,《觀經》跟《阿彌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

 

  難信能信,在概要裡面說到本經契機的,古大德有說,這個法門是契上上根機,不是普通根機。所以才說,遇到這個法門真信、真願、真念佛,雖然不認識字、沒有學過東西,古德都說,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他今天有這個緣分遇到了,無量諸佛如來加持他,他的善根福德現前。善根就是能信能解,他未必能解,他能信;福德是他真肯發願、真肯念佛,他一生真成就了,講得通!通宗通教成就往生的時候未必能跟他相比,這些都是事實。我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念老在此地為我們引經據典,我們在此地看到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如來果地上的覺智真是不可思議!我們雖然都有,但是煩惱、習氣、業障障礙住了,不能現前。「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這是釋迦牟尼佛。從他在世教學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的經論,這幾句話我們相信,如果不是覺智、神通、定慧他說不出來。「世尊所說,真實不虛」,這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夠疑惑。我們今天修淨土,成就這麼艱難,問題在哪裡?我們是半信半疑,不能不信,又不敢相信,這是我們的障礙。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了,契入境界不費功夫。佛說的是一點都不錯,難信之法,所以我們「但當仰信」。後面這幾句是念老勸我們,「佛是果覺」,證得究竟圓滿,「我是凡夫」,這個自己要承認。什麼叫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這就是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就叫做阿羅漢,不叫凡夫;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就是佛陀。這是標準。我們拿這個標準回過頭來看自己,我是凡夫,佛有智慧,我沒有智慧。決定不能用凡夫心去批評如來、去測度如來,這都是錯誤的,我們只有信受,應當信受,依教修行,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序分裡頭有通序、有別序,都是為了證信。「本經小本之宗」,小本就是《阿彌陀經》,「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彌陀經要解》也是把經分成三分,序分、正宗、流通,蕅益大師在這三分裡面,都用信願行來解釋,序分裡面也講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說的,《大智度論》也是這麼說的,佛對這個信看得重。佛教沒傳到中國來,先秦之前,我們老祖宗,我相信至少也在一萬年以前,中國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相信久遠之前老祖宗就在傳了。孔子是集大成,他說的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思考。夫子說他一生沒有發明、沒有創造,換句話說,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他把這些傳說用文字寫下來,流傳給後世。所以,《論語》裡面「子曰」,那說的東西很多都是古聖先賢的。

 

  老祖宗也把信放在道德的最底限,你看五常,仁義禮智信,最後是信。信如果沒有了,前面四個全都沒有,信是五層樓最底下的一層,稱為信德。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的道德,這是做人的基礎,叫常道,常就是不能失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違背。《左傳》上有句話說,這個五常如果要失掉了,文字是這麼說的,「人棄常則妖興」,意思就是說,人要把五常仁義禮智信丟掉,這個人就不是人了,是什麼?妖怪出來了,這是妖魔鬼怪出來了。人來生還能得人身,這五常太重要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守住這五德,來生不失人身,這沒錯。它跟佛法上五戒相同,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你看跟佛家五戒完全相同,佛家稱五戒,中國稱五常。常比戒的意思更嚴,永恆的真理,決定不能夠失掉。

 

  「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這個經從哪裡來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他所根據的是什麼?依據什麼說的?這個原理原則沒搞清楚我們就不能相信。在這個經裡頭說出來了,他所依的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前面解釋得很清楚。真實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際是什麼?際是到根源了;廣,它到了邊;深,它到了底。這就是真實達到它的邊緣、達到它的底,真實之際是這麼個意思。真實講到徹底,透徹了。其他有些經講到真實,但是沒有講到底、沒有講到邊緣,有真實不能說個際,說個際就是講到了邊、講到了底。真是什麼?自性,《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是這個經的本體。「故可信」,不是隨便講的,沒有證得真實之際,這個經講不出來。「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真實的利益,你學了真管用,利益沒有邊際,跟真實之體相應,利益沒有底。

 

  「何謂真實之際」,什麼是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真實之際,「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明心見性,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叫成佛,《華嚴經》稱之為妙覺如來。等覺菩薩雖然證得,沒有妙覺位那麼清楚,妙覺才是真正證得了。我們在學習這麼多年,特別在《華嚴經》上,我們體會到,放下起心動念就證得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人離開十法界了,十法界是假的,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實報莊嚴土,住這個地方。《華嚴經》上說,住那個地方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初住就證得,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

 

  這個人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階級?有階級不就是有分別嗎?不就是有執著嗎?那是凡夫,那哪裡是佛菩薩?這就有問題了,這四十一個階級怎麼來的?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斷掉了,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的,習氣。因為我看到下面,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還有見思習氣在;見思習氣斷掉之後,他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辟支佛要把塵沙煩惱斷了,他才能成菩薩;菩薩要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了,他才能成佛,這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把無始無明煩惱斷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他升級了,脫離十法界,生到實報莊嚴土,習氣還在。所以,我是從這個地方想到的,實報土裡面四十一個階級,是習氣厚薄不一樣。剛剛去的,譬如十住菩薩習氣很濃,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等覺只剩了一品,一點點,那一品斷掉的時候他就不住實報土,住什麼地方?住常寂光去了,那叫妙覺,不叫等覺。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他們是真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四十一個階級,確實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吧,不起心不動念,哪有?起心動念才有,他不起心不動念。你說他沒有吧,習氣厚薄真的存在。習氣沒有法子斷,你說我用個方法斷的話,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所以他沒有辦法斷。不像見思的習氣、塵沙的習氣有辦法斷,無明習氣沒有辦法斷,這要時間,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需要多長時間?在經上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這就說明,實報土裡面這些菩薩們,他們的壽命是三大阿僧祇劫,叫無量壽。所以這個無量壽叫有量的無量,不是真的無量,有量的無量。但是你要曉得,他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他證到妙覺,那就是真的無量,習氣斷乾淨了,是真的無量。所以,剛剛往生的是有量的無量,到證得妙覺果位,就變成真的無量的無量。真的無量不住在實報土,住常寂光。住常寂光,實在講就是回歸自性,他的身體、他的智慧德能跟常寂光都融成一片。

 

  我們用今天科學家的話來說,身體是物質現象,意念是精神現象,科學稱為信息,波動是屬於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統統歸常寂光。歸到常寂光這三種現象都不存在,全都沒有了。但是常寂光遇到緣,隨時可以現三種現象,這就叫神通。神通無礙,他能應十法界一切眾生之感,他應的時候這三種現象都出現。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久遠劫就證得妙覺,他住在常寂光,他不是住實報土。地球上這些眾生有感他就來了,他就現身,示現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住了八十年,中國人算虛歲八十年,外國人說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你看有身體,物質現象;為我們講經教學表演,精神現象。所以,這裡頭就講的,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統統變現出來。這個地方緣盡了,三種現象都不可得,就沒有了。他在不在?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身體,虛空法界就是身體。這些確實都是《般若經》上所說的實相,實相是一切法的本體。實相無相,從體上講的;實相無不相,從相上說的,什麼相他都現。就是起作用的時候無不相,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相。

 

  本經的用,真實之利,這個應當相信。蓮池大師《疏鈔》裡頭形容本體「靈明洞徹」,靈是感應,明是智慧,洞徹是靈明到極處。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他都講到了,還有沒發現的他也講到了,沒有發現的是自性,發現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法相。自性是體,從體現相、起作用,相與作用科學能發現,體沒有辦法發現。「湛寂常恆」,這四個字是形容像水一樣,湛是清淨,一絲毫染污沒有,寂是不動。水清淨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照見。照見比喻作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湛寂常恆,自性之體裡面有智慧、有德相。「非濁非清,無背無向」,這兩句話說明,性體裡面找不到對立,我們今天講相對的,這裡頭沒有,找不到;換句話說,時間空間都沒有。時間有先有後,這裡頭沒有先後;空間裡頭有遠有近,這都是相對的,遠近沒有,遍法界虛空界就在當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哪裡?就在當下。這是真的!所以大哉,這是讚歎,沒有辦法形容,沒有言語讚歎,只有用大哉真體,宇宙萬有的本體。「不可得而思議」,沒有辦法想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唯自性歟」,這個自性就是自己的自性。

 

  自性是一體,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沒有兩個自性。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的自性是一個,同體。我們看到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你看他們的經典,可以擷出一個字,核心,那就是愛,沒有一個宗教經典裡頭不講愛的。基督教、天主教,還有猶太教,這三個教都是用一部經典,《新舊約》。猶太教用《舊約》,如果是佛法講當機,《舊約》是摩西當機,《新約》是耶穌當機,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裡面中心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是他們宗教的核心。佛家講慈悲,慈悲就是愛。伊斯蘭教講仁慈,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仁慈是愛。所以,連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他用這個愛字,各種不同的語言,各種不同的文字,都是這個愛,給水去看,得的結晶是最美的。所以他問我,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說可以這麼說法。中國傳統的文化也是從這一點發展的,這一點是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這親愛,這是性德。真性裡頭第一德就是愛,一定要知道,同體,沒辦法分。所以佛法講得清楚,「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慈,慈悲,同體的慈悲,佛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真實之際就是當人自性,就是自己的自性,這是把此經之本說出來了。

 

  「何謂真實之利?」這個利就是本經的作用。《疏鈔》裡頭說:「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一個細說,一個略說,這妙用,妙到極處就這部經。你看,澄濁而清,濁是染污,如何將這些染污沉澱,恢復清淨?像水一樣,這一缸渾水,如何把它恢復清淨,讓這些染污沉下去,沉到底下去。這是比喻。第二句,「返背而向」,這是我們對於自性,我們今天是違背了性德,跟自性完全相反。想法違背了、言說違背了、行為違背了、造作違背了,統統違背了自性。怎麼說違背?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們不知道是一體,我們在搞分裂、在搞對立,這個苦了!性德第一德是愛,我們愛沒有了,愛沒有了到什麼程度?連自己都不愛,自愛都沒有,還能愛人嗎?今天跟父母的關係、夫妻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是什麼?全是個利,爭名奪利,愛沒有了。在過去還有人教,現在教的人都沒有了。

 

  所以,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地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沒有自然災害,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地球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是我們自己把地球給糟蹋掉了。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樣的清淨莊嚴?他有愛,他知道是一體。那個地方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中斷,知道為什麼沒有中斷?每天都有無量無邊新生進來,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那不是新生嗎?天天有生面孔進來,都要教。在極樂世界,澄濁而清,返背而向,這極樂世界做到了,教育做得好。今天這個世界沒人教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了,日本人告訴我,他們從前寺院庵堂都講經教學,他丟掉四百年了。我們細心去觀察世界上每個宗教的經典,當初這些創教的都在講經教學,全都是教育家。頂多我們再把他分類,再加兩個字,社會教育家,真的,不是假的。哪個創教的先知不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我們相信摩西也應該有二、三十年。耶穌教了三年,被人害死,他要不被人害死,我想他教的時間也很長。都是教學,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前些年,國內陳大惠居士找我,做了一次訪問,以後出的光碟叫「和諧拯救危機」。這個名詞是他提的,這些光碟流通到國外去了。有一天我在馬來西亞,在前首相馬哈迪家裡作客,談到這個問題。馬哈迪把名字改了,「和諧拯救危機」,把和諧兩個字改成教育,「教育拯救危機」,說得好。但是教育,現在每個國家都在辦教育,辦得很多,所以這個教育要聖賢教育就對了。今天很多宗教也警覺到了,災難一來的時候宗教不能不開放了,不能再保守,我們要接納其他的宗教,要包容不同的宗教。這是我前一個月在澳洲,圖文巴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來看我,跟我提出的。他說從前我們好像這個包容的概念很少,現在我們知道需要包容。好事情!圖文巴的宗教團結得很好,所以我就提出「宗教教育拯救危機」,針對現前。

 

  二0一二就在眼前,現在每個人不再顧忌,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如何來挽救二0一二的危機?我想宗教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佛法裡頭教材非常豐富,淨宗是非常的精彩,而且分量不多,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有時間的可以研究《無量壽經》,工作繁忙,時間少的,可以在《阿彌陀經》上下手,確確實實能解決問題。像此地所說的《疏鈔》,蓮池大師講的「澄濁而清,返背而向」,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也就是大乘一般所說的,怎麼樣去斷煩惱?怎麼樣消業障?這是佛門同修沒有一個不著急的事情。如何找到一個非常有效果的方法,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就把我們的業障消除、把我們的煩惱放下?真的,信願持名是最有效果的方法。

 

  有人去實驗,效果不明顯,依舊是很困難,這個原因是什麼?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染污的時間太長,染污的程度太嚴重,習氣太深了。我們這個佛號力量不夠,念著念著又被外面境界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立刻就現五欲七情,這煩惱起來了,阿彌陀佛不見了,問題出在這裡。所以對理要清楚、要真信,不被外面環境所轉,我們要轉環境。《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學著轉境界。就用一句佛號轉境界,不要害怕,眼見色,起心動念了,馬上回到阿彌陀佛,不管起的善念、惡念都不要理會,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辦法好!古人都說過,「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的念頭起來,你覺悟太遲了,你第一念迷了,第二念也迷,第三念也迷,念念都迷,那就沒法子了。第一念迷,我第二念就不迷,第二念就阿彌陀佛,這個辦法真管用、真有效。

 

  一九九八年,我在新加坡提出的「十念法」。一念十聲阿彌陀佛,念六個字可以,念四個字也可以,十句叫十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十聲,叫一念。一天念九次,可不要忘記。早晨起床,洗了臉、漱了口,有佛像在佛像面前,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念十句;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句,這兩次。三餐飯,人家念供養咒,我們念阿彌陀佛十句,就五次。你上下班工作,上班之前、工作之前念一次,工作完畢念一次,所以上午兩次下午兩次,總共九次。一點時間都不耽誤,要養成這個習慣。我們提出來之後,學習的人很多,我收到很多信、很多電話,說非常有效果。這個好!時時刻刻提醒你,工作開始,念十聲佛號才開始工作,工作完畢,念十聲佛號再放下。一天九次,一次就是十聲佛號,兩分鐘就念完了,符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能產生效果。

 

  「越三祇於一念」,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越是什麼?超越,超過三大阿僧祇劫,就在一念。三大阿僧祇劫是什麼?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圓滿,三個阿僧祇劫。你看他要修這麼長,你就這一念佛號就超越了,你就證妙覺位,超過他們了。「齊諸聖於片言」,諸聖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片言也是一聲佛號,一句彌陀四個字,真的齊諸聖於片言。你跟他們平等,跟等覺菩薩平等,跟十地菩薩平等,就這一句名號,不需要麻煩了。誰相信?蓮池大師相信,蕅益大師相信,永明、智者相信。「至哉妙用」,至哉是達到了極處,妙用達到極處。「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就是不可思議,「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淨宗,它的核心、它的精華就是四十八願,本經第六品。如果沒有時間,很忙、很繁忙,沒有辦法受持這部大經,你就讀第六品。你把那一品真的讀明白、讀懂了,你對於淨土就全盤都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

 

  下面說,「《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一部,同部,一個細說、一個略說,內容完全相同,只有詳略不一樣。「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圓滿的包括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小本主張的是信願持名,這個本子說得詳細,信願是發菩提心,持名是一向專念。「大小兩本,同一綱宗」,綱是綱領,宗是宗旨,他們的總綱領、宗旨完全相同。宗是最重要的,主要的理論與方法。「如是妙法,三輩齊收」,如是妙法是講淨宗這兩部經,三輩上中下根全收了。「遂令凡夫,頓同補處」,所以它確確實實有能力讓博地凡夫頓同補處。這個頓是頓超,沒有階級,就跟補處菩薩同一個等級。補處是等覺菩薩,實報土四十一個階級裡頭最高的。「大哉妙用,不可思議」,真的是難信,一個人修到等覺談何容易!在實報土,是三個阿僧祇劫滿了,等覺菩薩,等覺之前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你就想到修行多艱難。但是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橫超,它沒有階級,它能夠跟一切階級平等,所以不可思議!

 

  「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講得這麼多,都是屬於真實利益。「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我們為什麼沒有見到?我們這個念佛,於經上講的理論、講的方法,我們沒有做到;如果做到了,如理如法,沒有一個不成就。理論是什麼?大勢至菩薩講得最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沒做到。我們念佛,六根收攝不住,夾雜妄想,這個念佛不能有妄想的。我們念佛的時候要萬緣放下,你看念佛堂的堂主,老僧常談,常常拿這句話去勸勉別人,我們就是萬緣沒放下。我們沒有發菩提心,專念,我們不是一向,我們沒有方向。所以專念就變成雜念,許許多多妄想、雜念滲透進去,所以它不專。你要把這個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經上講的一點沒錯,錯在我們自己。我們的心收不住,六根往外頭境界跑,起的是煩惱不是智慧,向外跑統統起貪瞋痴慢,統統生的是七情五欲。尤其是現代人,我們自己當然受影響,心確確實實是貪瞋痴慢疑,情緒確確實實是怨恨惱怒煩,所以生在這個世間苦不堪言。遇到佛法有善根,沒有善根遇不到。遇到能生歡喜心,功夫不得力,原因是理論、方法、境界還是沒有搞清楚。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功夫才不得力,如理如法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這個法門我們的確非常慶幸,能夠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聽到這部經。「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這句話是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說的,跟武則天的開經偈有異曲同工之妙,武則天開經偈裡面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不能不慶幸。所以,機會一定要抓住,不抓住這真可惜。序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繼續看下面,念老的註解有四卷,第一卷就是到第三品,向下是他的第二卷。我們科判裡面是正宗分,序分講完了,現在學習正宗。我們用他的註解,他註解裡有一些交代的話,我們也念念。「第二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這是第二卷。「本卷」,這是說這一卷的大意,也就是從第四到第十這個七品,七品經的大意。「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這個我們都會看到的。首先說明阿彌陀佛的因地,這是歷史。阿彌陀佛最初見佛,聽佛講經說法才發菩提心,這個大心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大菩提心,這細說。發願之後他認真修行,要把四十八願兌現,不是發了就完了,那個沒有用處,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這個願是空願,不是真的。他真的做到了,做到的結果是什麼?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成就。別人要問,極樂世界從哪來的?從四十八願來的,所以四十八願就太重要了!四十八願,人家是五劫精勤,那個願才圓滿,願願都落實了,不是假的。

 

  「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是他的方法。一乘願海是阿彌陀佛的用心,他的法是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無論什麼根性的人接觸這個方法,一生決定成佛,不是像其他的法門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你看小乘,從聲聞到緣覺,再到菩薩、再到佛,它是有階層的,慢慢向上提升的,這個法門沒有。《法華經》上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切諸佛的大願,都希望眾生趕快成佛,可是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要開方便法門。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他有階層的,佛開悟之後等於是先辦小學,講阿含,小乘經,講了十二年,這是基礎。有十二年基礎,可以提升了,講方等,方等講了八年,這是大乘的初階,預備班,合前面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礎才講大乘,大乘是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世尊講學總共四十九年,二十二年加前面二十年,四十二年。後面的八年講《法華》,《法華》等於是研究所一樣。《法華》是一乘法,一乘願海,前頭有四十二年的基礎才能學一乘法。

 

  淨宗不是的,淨宗前頭不需要那些基礎,直接就給你一乘。所以,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就是一乘願海。什麼方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就念這六個字,你就能夠契入一乘願海。這個法門真難信,哪有這麼容易,哪有這麼簡單?「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萬類齊收」,你看上面從等覺菩薩,下面到阿鼻地獄,所有眾生之類它統統都齊收,你修學這個法門都有成就。「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都是經上的話。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阿彌陀佛五劫精勤裡頭所做的。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這個無量劫,實際上我們在經文上看到的五劫,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他成就了,成就之後那真的是無量劫。但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才十劫,換句話說,無量劫要看十劫,極樂世界剛剛建立不久。我們現在能夠往生,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老前輩,這個很難得很難得,真的是老前輩,你第十劫就來了。「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底下的經文要給我們說這些事情。「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這樣詳細的介紹,淨土三經裡頭只有《無量壽經》。《彌陀經》上沒講,它很簡略,《觀經》裡面只講理論與方法,也沒有細說這些事情。所以,唯獨這部經,這是淨宗概論,這裡頭有詳細說明。「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下面,「二、正宗分(四品至四十二品)」,從第四品到四十二品都是屬於正宗分。我們看註解。「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臟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因地,我們現在都是在因地,成佛叫果地,因地的時間很長。「法藏大願」,因為阿彌陀佛在修學的時候,有一段時期他的法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因為他學的是大乘,大願、大行,所以也尊稱他為法藏菩薩。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都是淨宗非常重要的知識,我們應該要學習的。「三輩往生正因」,上中下三輩,什麼原因他能得到三輩?得到上輩、得到中輩,怎麼往生的?「極樂菩薩修持」,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學習的環境、生活的環境,我們也應該要知道,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嚮往的心。

 

  還有「邊地疑城生因」,這是極樂世界附帶的,也必須要知道,它有邊地,也叫疑城。這些人對西方淨土相信,但是有疑惑,他用功很勤,所以他真的要往生了,往生他沒有入品。你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入品了,他有品位。他們這些人往生沒有入品位,到極樂世界他見不到佛,他在蓮花當中,花沒有開,他在蓮花裡面。這就是什麼?他有過失,他有疑,什麼時候這個疑斷掉了,他蓮花就開了,就入品。但是有時間的,最長不超過五百年,五百年是人間的五百年;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他也很快就花開。有這一類的情形,也必須要講清楚、講明白。再就是,「娑婆穢土惡苦」,對於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也提到這個世界有嚴重的染污,造惡的人很多,所以這個世界很苦。「極樂顯現證信等」,兩個一比較,就知道極樂世界好在哪裡,我們這個世界錯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統統都在這一分裡頭,正宗分裡頭要介紹的。「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所以正宗分不但是全經的主體,也是這部淨宗妙法的綱要、宗旨。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就是四十八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這部經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介紹很詳細,其他經裡頭都沒有說過,這個經說得特別詳細,讓我們認識阿彌陀佛。「本卷內容」,念老將註解分為四卷,這是第二卷,第二卷的內容是從第四品到第十品,就是「彌陀因地發願」,第六品,「與大願圓滿之經過」,都有詳細的說明。「經中首云」,一開端就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這句話是說明過去時間非常非常長,不止三大阿僧祇劫。「此時」,就是那個時候、那個當時,「彌陀為世饒王」,這是阿彌陀佛的前世,他做國王。這個國王這個名號應該是大家人民送給他的,這是個德號。世饒王是在這個世間非常豐饒,也就是說是個好國王,福報非常大,人民非常幸福,社會安定和諧,物產豐富,人民安樂。饒就是饒益,最豐饒的利益,在世間。這個國王有德行,把人民教得好。

 

  我們中國古時候對於領導人,認為他們有天賦的職責,就是君親師。君,他領導這個國家,他是領導人;親,他是人民的父母,有養育人民的責任,要讓人民過好日子,安定、繁榮、興旺,人人都能過到幸福的生活;第三個是師,他要把人民教好。實在講,德行、領導、豐饒如何能做好?全靠教育,所以說「建君民,教學為先」。這在中國,教育確實產生了無比的效果。中國的社會,每一個朝代建立,都有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的太平盛世,這在全世界歷史裡面找不到的,只有中國有。動亂只是改朝換代那個時期,時間不長,大概十幾年到四、五十年社會就安定了。你說什麼原因?完全靠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它的綱宗就是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看中國的古籍,無論是經典、無論是文學,你看《四庫全書》,沒有一本書是越軌的,就是說與倫理、道德不相應的,《四庫》裡頭不收。包括詩詞歌賦,裡面都有倫常、四維八德,這樣的篇章一定會收進《四庫》。《四庫》是經過審察的,帝王頒布的。所以,中國過去長治久安,全靠教學。

 

  而中國的家庭,中國注重家教,家庭對於社會安定和諧是做出了最大的貢獻。非常可惜,中日八年戰爭,我們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把家丟掉了。抗戰之前有,中國是大家庭制度,抗戰之後,大家庭沒有了。大家庭它有社會行為,因為它人口眾多,普通家庭,人口有兩百人以上,三百人左右的這是普通家庭,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八九百人,有!大家族。那麼多人在一起生活,要沒有制度、沒有規矩那不就亂了。所以,中國人他有家道、有家規,像《弟子規》就是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它是個社會組織。祠堂就是他的家廟,紀念祖先的,起很大很大的作用。中國幾千年長治久安靠什麼?靠家,家太好了,把每個人都教好了,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古時候中國教育是家庭肩負起來,國家只舉行考試。考取了,這個及格考取,國家辦一個學校,國家的學校是培養各級幹部的,像現在的黨校一樣,受專門的訓練,將來擔負起各級幹部的責任。基本的教育全是家庭完成的,家學就是私塾。從前私塾規模都很大,老師真是有德行、有學問的學者,非常受人尊敬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1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七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世尊介紹淨宗、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講得最詳細的就在這部經上,其他經上只是略說,沒有這麼詳細的說明。「本卷內容」,黃念老將他的註解分為四卷,這是第二卷,第一卷我們學完了,這第二卷,第二卷從第四品到第十品,先把這個內容介紹一下。這就是「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怎麼造成的,要把這個事情交代清楚。經中一開頭就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這是講時間之長,很久遠的時候,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沒成佛,是在因地修行,他的身分是國王的地位。當時世間自在王在世間教化眾生,他聽經聞法,把王位捨棄掉,跟佛出家,「法名法藏」,這法藏比丘。在這個時候他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說是菩提心的具體說明。一般經上只勸你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內容是什麼,四十八願是最詳細、最具體的說出來。發了之後,不是說發了就完了,發了要修行,要把它做到,每一願都做到,徹底做到。這裡頭有個很深的道理,現代科學家發現,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彌陀辦這個事可大了,為什麼?建造極樂世界,這不是小事,念力可以造成,可見念力之大。這麼大的事情,阿彌陀佛用念力能夠辦到,我們今天要求生極樂世界,要想幫助地球恢復社會秩序,幫助地球化解災難,這小事,跟阿彌陀佛比太小了,怎麼會辦不到!關鍵就在我們能不能制心一處,關鍵在這裡。

 

  諸位要知道,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念頭太多,就像光一樣向四面八方發射,所以它散了,散了力量就沒有了,光隔一張紙,它就照不到。如果把這些光集中在一點,這叫激光,激光連鋼板都可以穿透。這是什麼?這是物質的力量,光是物質,物質力量集中一處都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何況是意念!佛在經上講這句話不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阿彌陀佛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成就,花了多少時間?五劫。五劫多長?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五次,時間之長我們就可想而知。所以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成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這樁事情不懷疑了,而且非常感謝阿彌陀佛。這樁事情,雖然是人人都可以辦到,因為每個人自性是相同的,智慧德能是一樣的、平等的,他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但我們心收不住,他能收得住;我們沒想到,他想到了;我們無法做到,他也做到了,這個難為他。所以要成就眾生先要成就自己,阿彌陀佛明白這個道理,這法藏比丘。所以他想普度眾生先成就自己,讓自己的德行、智慧、相好,圓滿而沒有絲毫缺陷,他就有能力幫助遍法界虛空界六道裡面的苦難眾生。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大有可為!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到現在十劫,這個十劫他幫助了多少人,上面有能力幫助等覺菩薩,往下去有能力幫助地獄眾生,這功德還得了!

 

  「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這時間太長了,勇猛精進,鍥而不捨,成就這麼大的事業,完全是教學。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組織,我們在這裡沒有看到這個世界有天王、有國王,沒有看到。在這個世界,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社會有士農工商、有各行各業,沒看到。釋迦給我們介紹的,只是老師跟學生,老師是佛。阿彌陀佛是老師,十方諸佛是老師,十方諸佛常常到極樂世界去授課,阿彌陀佛好比是校長一樣。菩薩是學生,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都稱菩薩。眾生根性不一樣,到極樂世界當然不齊,但是在極樂世界是受到平等待遇,全部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彌陀的本願,他做到了。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也是這麼多年的薰習才明白,不懷疑了。加上這幾年,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跟佛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世尊三千年前說的,這一批科學家是最近三十年才發現的,讓我們對於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情沒有懷疑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樁事情。修這個法門最後不能往生,絕大多數的人對於極樂世界有懷疑,所以破疑生信這是淨宗第一樁大事。

 

  下面說,「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修行,時間之長久,他發願的時候不是初學,是修行很有根柢。「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不知道是哪一地。地上菩薩,換句話說,三賢畢業了。前面有四十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四十個地位都修滿才登地。「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於此」,比這個經上講的還要遠,經上講的也就是說,他在菩薩地位上是最後的這次,以後就成佛了。「是故淨宗學人於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對這樁事情,我們要以清淨心來接受,決定不能懷疑,懷疑,感恩的心生不起來。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的透徹,這是一樁很難很難的事情。我們年輕的時候,聽上一輩的大德們講經沒講清楚,古德註解有沒有註清楚?註清楚了,沒看懂。我們自己早年講經也是囫圇吞棗,理太深了,無法想像。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止心一處」,講了好多,我們沒體會到。古大德註解,制心就是禪定,禪定確實那個功夫淺深程度差別很大。佛所證得的禪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從修定修到本定。從《華嚴經》上,凡夫修行成佛經過五十二個階梯,這個禪定就是五十二種,每一種裡頭還有很多差別。大經上常講「無量三昧」,這三昧的意思就是禪定,禪定的等級淺深無量無邊。阿彌陀佛達到邊際,廣達到邊,深達到底,這個經上所講的「真實之際」,那個際就是邊跟底,這就是圓滿成就。是故我們對這個問題,生起真正的信心,對阿彌陀佛的愛戴、感恩自然就生起來,那就有感應。

 

  「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他用的方法太簡單,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能成功。所以這個法門好,上中下三根全做得到。上根沒問題,對其中的道理完全通達明瞭,沒懷疑。下下根人他是仰信,對於道理並不懂得,但是他有那股熱情,他真信一點都不懷疑,所以他也能成就。成就的等級,居然跟法身菩薩、跟等覺菩薩平等,這不可思議。完全在用心,用真實心證平等覺。精勤修習,就是止心一處,真誠清淨平等覺。「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我們今天佔到便宜,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我們只要老實、聽話、真幹,一生決定成就。無量的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修成的妙果,現在把這個果覺做為我們的因心,只要我們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我真信,我發願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往生,親近阿彌陀佛,鍥而不捨,不受一切境界影響,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概不受影響,就決定往生。「此恩此德,匪言可喻」,這恩德太大了,說不出來,比喻也比不出來。

 

  「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這個久證算極樂世界建成到現在是十劫,十個大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這是修淨宗基本的概念必須具足,沒有這個基本概念,你就有疑問、有疑惑,有疑惑就障礙你,障礙你這一生不能往生。我們就曉得,基本的理念非常重要,所以《無量壽經》不能不學。不學能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他一接觸他就相信、他就不懷疑,道理懂不懂他不需要,我就是相信,我就是不懷疑,這樣人有沒有?有,而且還不少。所以念佛的我們看到許多人往生,往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古人常說上上根人好度,下愚之人也好度。那個下愚之人,就是這個經上所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得人身,前世造的業不善,這一生當中貧窮下賤,他遇到淨宗他就信。

 

  像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一樣,不認識字,真正是貧窮下賤,生活非常艱苦。到四十多歲了才想起小時候玩伴,這個朋友出家了,去找他,想跟他出家。這出家不錯,有吃、有穿,也有居住的所在,不至於流浪,找他。但是四十多歲,出家也必須要具備有條件,他都不具足,五堂功課不會,那你寺廟不能住;講經,學講經不認識字,四十多歲學又困難。可是確實是小孩時在一起的玩伴,又不能拒絕。所以就跟他談條件,給他剃度出家不要住寺廟,到鄉下找一個廢棄的小廟,沒有人住,也沒主的,就叫他去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老實念這一句,將來決定有好處。他是個老實人,連什麼好處他也不問,你教我念我就念。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了還站三天,等諦閑法師給他辦後事。諸位想想,哪一個人死了站在那個地方還站三天?沒有這個例子,他做到了。這是什麼?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前世造的不善業,這一世得貧窮下賤的果報。遇到淨宗,他的善根發現,真信、真願、真念佛,你看他問題就解決了。我們看到好像是很簡單,沒看到他過去世,過去世中已經是許許多多長時間生生世世,曾經修這個法門,曾經供養三寶,累積的善根,這個善根加持他,他才能真信、真願、真念!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三種真實都在這裡看到了。

 

  「一一皆超情離見」,情是凡夫,凡夫有情執,彌陀超越了。見是修行人,修行人有知見,所謂佛知佛見,超越了,超情離見。極樂世界所有的一切,換句話說,不是凡夫,不是聲聞、緣覺、一般菩薩能夠了解的。為什麼?「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諸法實相之所顯示的。諸法實相誰能見到?法身菩薩見到了。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沒見到,十法界裡的佛、菩薩叫權大乘,權教不是實教,天台大師稱它為相似即,不是真的。佛法裡頭真妄,標準是真心跟妄心,用真心是真的大乘,用妄心是假的大乘,不是真的,叫權大乘。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阿賴耶,也就是說,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轉識成智才是真正的菩薩,大乘菩薩;沒有轉過來,那叫權教,他們沒有見到實相。實相是什麼?相中見性,性中見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真正見到實相。見到實相的人,在所有境界裡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而他什麼事情都清楚,什麼事情都明瞭,就是不執著。這跟沒有轉識成智的人完全不一樣,這叫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開啟,化是教化,就在一切現象當中顯示真實之際,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在一切法裡頭看到真性、看到本性。「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都是給你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利益就是幫助你斷煩惱、消業障,增進德行智慧,這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面「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這一品經裡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學習的經過,「正說因地」。

 

  【法藏因地第四】

 

  這個科裡頭第一段,「在家聞法」,分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生值佛世」,這個很重要,出生到人間來,最重要的是要遇到佛。我們生到這個世間運氣算不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他的經教還在。我們遇到佛的經教等於遇到佛一樣,能夠理解、能夠相信、能夠學習,同樣能成就。必須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有佛出現在世間的並不多,非常稀有,真正難遇到。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影響從面上講是全世界,從時間上來講是一萬二千年,他的影響力、他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之後,佛法在這個地球上消滅,那就沒有佛法,你想學也想不到。所以這一次我們的機會一定要把它抓住,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為什麼?我們很清楚,一失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那是更難更難。我們現在生的這個機會是很好,末法第二個一千年,你看末法一萬年,我們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釋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照中國古人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所以我們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三十八年,我們遇到,真難得!

 

  在這個機會、機緣裡頭,遇到了夏蓮居給我們會集這麼圓滿的經本,古人都沒看到過,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這是多大的福報。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裡面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解,集註,不是他自己註的,註解的集大成,這都是稀有的因緣,我們遇到了。遇到這個經、遇到這個註解,要不能成佛,你不叫冤枉嗎?別人遇到不能成就情有可原,沒有遇到善本、沒有遇到好的註子。這是善本,最好的註解,讀這一部註解,等於讀八十三種經論、一百多家的註疏,都是古來的祖師大德。所以生值佛世是非常重要。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下面是佛的十種德號,這十種德號是通號,只要是成佛都有。這個通號是表佛的大德,德是由行成就的,如來有圓滿的德行,所以有這十種通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祇,翻為無央數」,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央是盡的意思,無央就是無盡,「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這裡有個括弧,「或阿僧祇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它太長了算不出來,稱它作無央數劫,也稱作阿僧祇劫。「而此阿僧祇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不能想像、無法計算。「故云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就是時間太長太長了。那個時候這個世間有一尊佛出世,他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

 

  下面這一段介紹「世間自在王」,這是從《唐譯》裡面會集的。「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盡數之大劫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為世間自在王。是乃古佛別有之名號」。不是通號,下面說十種是通號,一切諸佛都有的,別號是只有他有,其他的佛不這樣稱呼,「稱為別號」。「世間自在者,常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礙」,拘是拘束,礙是障礙,他在世間沒有拘束、沒有障礙。拘束也有一點像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壓力,壓力有很多,有屬於物質的,有屬於精神的,種類繁多。佛在世間沒有拘束,沒有拘束是自在。「如佛照世間相,常住自寂滅,是世間自在義」,佛對於世間的一切沒有不知道的,通達明瞭,世間所有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心行所感得的果報統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常住自寂滅,這一句意思就是這些世間一切相,對他都沒有障礙,他的心地是清淨寂滅相,也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沒有受到染污,沒有受到波動就是平等,沒有受到染污就是清淨,沒有迷惑就是覺悟,這就自在!這是世間自在義。

 

  「又《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這是從涅槃三德來解釋。法身、般若、解脫,從這三方面來解釋,世間是智慧明瞭,通達明瞭,他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自在就是解脫,煩惱解除、業障解除得自在了;王是法身,比喻作法身,世間自在王。三一相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叫不縱不橫,與自性三德相應,這是從涅槃三德解釋佛的名號。「古代一切從屬於王」,所以把王比喻作法身德。「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個理體,現在哲學裡面所探討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這個本體在佛法裡就叫做法身,也叫做自性。現在科學家有個新的名詞叫零點能量場,這是他們想像還沒有證得,應該就是一切萬法是從零點能量場流出來的,提出這個想法。提出來之後當然要證實,現在還沒證實。這個想法跟佛經上講的法性很接近,歸到零,零是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它存在,它不是沒有,因為它沒有物質現象,它也沒有精神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你沒有辦法探測它,它確實存在,是一切萬法的本體。說一切萬法都是從零變現出來的,到最後還歸到零,這跟大乘佛法講的非常接近。

 

  大乘佛法說,一切萬法從自性流出,到最後還回歸自性。這個自性在淨土宗就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這個名詞有名,但是它沒有現象,你找不到它。誰知道?妙覺如來知道,妙覺如來證得了,身心跟常寂光融成一體,身是常寂光,意念也是常寂光,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常寂光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沒有空間是沒有遠近,所以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跟他有緣,他就現身。他的現身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也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生滅不離當處,確實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但是我們不知道,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知道。佛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我們聽懂了,不是我們現前能力能夠見到的。怎樣才能見到?佛說「制心一處」,你就見到。你有妄念見不到,你起心動念見不到,分別執著就更遠了,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見到。所以佛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唯證方知」,必須你自己親證才是你的。這是法身的大意。從法身流出,怎麼流出來的?佛經上講「一念不覺」,它就流出來,一念不覺是迷。「又一一還歸於法身」,確實一切法還歸零,零點能量場,佛經上講的自性,淨宗講的常寂光,這法身。

 

  「故曰王是法身」,法身生滅同時,生滅不二,這裡頭找生滅找不到。「通達世間,屬般若德」,智慧,他才通達明瞭。「於世自在,是解脫德」,因為他通達明瞭,他在這個世間得大自在,他一點障礙都沒有,一絲毫拘束沒有,真的是來去自由。「圓攝三德」,圓是圓滿,圓滿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點」。這個符號梵文裡頭念一,「不縱不橫」,用這個來代表「涅槃真身」,這三點就是法身、般若、解脫,每一個裡面都有「常樂我淨」。法身裡頭有常樂我淨,般若裡頭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頭也有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叫四淨德,「無上妙德」。佛家不是說無我,有真我,身不是我,常樂我淨裡頭有真我。常是永恆不變,不生不滅,就是涅槃;樂裡頭沒有苦,找不到苦;我是自在的意思,主宰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萬物當中只有它能做主;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從來沒有染污過。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了五句話,你看與常樂我淨相不相應?第一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無生滅」,那是常;第三句他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我,本自具足,一點缺陷都沒有,真做得了主;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裡頭樂,只有本無動搖才是真樂,在喜怒哀樂之中不動心,這叫真樂。後頭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他四句裡頭具足了常樂我淨,無上妙德,無上妙德是當下一念,一念具足。

 

  下面『如來、應供』到『佛、世尊』,這一句是「諸佛通號。一切佛同具此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說不盡。「今隨眾生機,節略而稱十號」,把佛的無量德能歸納為十大類,這十大類每一類裡頭都是無量無邊。佛德就是性德,就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無量的德能,《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十個號是德,相是講的相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又此十號在諸經中之開合,頗有不同」,有兩個名號合成一個,有一個名號分成兩個,叫開合不同。「例如《淨影疏》」,隋朝慧遠法師的註解,《無量壽經》註解。「依《成實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開佛世尊為兩號」。今依《涅槃經》、《瓔珞經》、《大智度論》,『無上士』與『調御丈夫』分開是兩個號。「至於佛世尊,《涅槃經》則合之為第十號。今依《涅槃》之說」。

 

  下面就「分釋十號」,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從這個十號我們就體會,佛的萬德萬能,在這個地方略略的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如來。如者真如。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這是對如來的第一個解釋,什麼叫如來。真如就是本性,所有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乘真如道而來的,為什麼?真如是本體,眾生是現相,現相離不開本體。《華嚴經》在經題上就跟我們講,體相用,真如是體,真就不是假的,體是真的,相是假的,相是幻相;相有生滅,體沒有生滅;相有變易,體沒有變易,永恆不變,它是真的。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得認清楚。

 

  「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亦如來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故名如來」。這個解釋,說諸佛從安穩道來,這也如來來,如來來了。十法界的眾生都有生死,六道有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四聖法界有變易生死,不安穩;安穩,兩種生死都了了,這才叫安穩。佛從兩種生死都了了這個地方來的,他來示現成佛,這就是如來來。更不去至後有中,後有是什麼?還有果報。像我們人死了之後,來生叫後有,不是死了就沒有了,死了還有,還有後有,後有就是靈魂投胎,幹這些事情,所以叫輪迴。諸佛沒有後有,他只有來示現,他沒有後有,示現在世間現身說法,教化眾生,他造不造業?他不造業。為什麼他不造業?他沒有我。我們再用個白一點的話來講,他沒有私心、他沒有自己。在這一生教化眾生,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樁事情是為自己的。現身是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表演給大家看,做人要像他這個樣子。他所示現的身分,是一個職業的教師,他一生教學,非常本分、非常盡職,把他教學工作做好。從開悟到圓寂沒有一天不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斷疑生信,教學的目的在此地。這裡頭最重要的是把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因為只有這個法門能一生成就。這是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無比的恩德,幫助你一生成佛,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如來的意思。

 

  「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這就是所謂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叫如來,如古佛再來。「又《合贊》曰」,《涅槃經.梵行品》說的,「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經題,裡面說了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全是古佛所說的,釋迦沒有在古佛經教上多加一個字,就是引的這個意思。我們能不能相信?能相信。為什麼?今佛跟古佛所證相同,完全相同。所證相同,他所說的當然相同,哪裡還會有兩樣!這不是客氣,不是謙虛,是講實話,事實真相確實如此,古佛與今佛不二。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留意到,過去諸佛為度眾生用什麼方法?說十二部經。這十二部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十二種不同的體裁,為大家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不出這十二種體裁,釋迦如來出世亦如是,所以今佛如古佛再來。

 

  「又《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這是講三種身。「《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這從法身講的。「《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第一義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本經所說的真實之際,這叫如;正覺叫來,這報身如來。「《成實論》云: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釋迦牟尼佛所表現的,乘如來道,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是應身。「又《天台壽量品疏》」,天台是智者大師,《壽量品疏》是《法華經.壽量品》的註解,智者大師註的。「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法如如境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眼所見的、耳所聽的、鼻所嗅的、舌所嘗的、身所接觸的,這個境界是如如境。什麼時候是如如境?就在現前。我們為什麼現前見不到?我們迷了。不迷就見到,什麼叫不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就是如如境。這個境裡頭非因非果,不起心、不動念你才見到。起心動念怎麼樣?變質了,有因有果、有染有淨、有善有惡,就統統都起來了,一動念全起來了。

 

  如果不起心、不動念,我們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們不是兩個法界,是一個。為什麼一真法界裡頭境界那麼美好?他全是真心,他沒有妄心。我們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這個境界馬上就變成像極樂世界一樣,我們的身決定不是血肉之身,而是什麼身?像經上所講的金剛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不是這種相貌,跟佛一樣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這個大地不是泥沙,是七寶,這物質現象自然就產生變化,它隨心轉。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心才叫純淨純善,真心,一絲毫虛妄沒有摻雜,這叫極樂世界。所以外面境界沒有善惡、沒有好醜,蕅益大師說得好,好醜、善惡都在我們的念頭,我們念頭善變成善,念頭惡變成惡,隨著念頭在轉。今天地球出了問題,什麼原因?我們地球上的居民人心不善,所以才搞得這麼多災難。古時候有災難,沒這麼多,什麼原因?善念多,惡念少。現在是惡念多,善念少,惡念多得太多了,善念少得太少了,就變成今天這個現象。改變這個世界可不可能?可能,只要我們把念頭轉過來,環境就轉過來了。

 

  大乘教裡頭講得很多,境隨心轉。最近量子學家提出「以心控物」,跟佛講的一個意思。科學家提出要以意念去控制物質現象,我們可以說近代這三十年,量子力學家最大的貢獻,是發現過去科學有個很大的誤會,就是二分法,他說這是個嚴重錯誤概念。二分是什麼?物質、精神,就是心理跟物理,這是錯誤的。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分開來問題就出來了,決定不能分開。因為現在觀察到最小的粒子現象,它裡頭有精神現象。我們看到這個報告,想到《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以前都把五蘊皆空說作人身,人的肉身是物質(色相),有感受,有思想,行是相續不斷,有識有意識,都把這個看成人身。現代科學家發現,最小的粒子裡頭具足色受想行識,真沒想到。佛法裡是說了,說毛端、微塵,但是我們始終沒有體會到,到看科學報告恍然大悟。物質從哪裡來的?今天科學家報告,物質是假相不是真的,物質是從意念當中產生的。所以意念就能控制物質,念頭好沒有一樣不好,所有物質都變成七寶莊嚴,自然變的。

 

  現在這些科學家說他們研究所發現的,在目前稱它作前衛科學,就是還沒有被科學家完全接受,在實驗,但是實驗非常有成就,已經有幾萬個案例了。科學家如果完全接受,他們說能夠改變現在世界,這個效果就不可思議!意念真的能控制物質,我們身體健康,就不需要用醫藥,不需要用什麼補品保健,不需要。我們只有善念,意念能叫我們身心健康,所有帶著病毒這些細胞器官都可以恢復正常,那就是最健康的,意念能夠讓它恢復。地球上這些災難,可以用意念恢復正常,一切災難都沒有了,這小事。大事,這個意念可以能夠讓太空星球改變軌道,有這麼大的能量,真不可思議。這個理論,佛家講得很清楚,我們相信。人決定要放棄競爭、要放棄佔有,這是錯誤觀念。你不需要競爭、不需要佔有,你想什麼就得什麼,諸佛剎土裡面就是如是。極樂世界,我們看到祖師註解,那個地方物質環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想什麼就有什麼,不想就沒有了,多自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什麼?自性的能量。自性能量不是修得的,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能量取自於自性,這是達到究竟圓滿。所以現在的科學發展,我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這個世界會改變,這些發現都被證實,大家都接受,都改變自己的觀念,把許多錯誤的看法、想法統統糾正過來,這世界就走向美好。佛法我們相信再不會被看作是迷信宗教,而是佛的經典會變成尖端的科學,尖端的哲學。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全世界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這是好事情。

 

  天台大師接著說,「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這個境界在華藏世界,《華嚴經》上說的,在極樂世界本經上說的。「不動而至為來」,大乘經上佛常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指之為法身如來」。這個現象我們人人都有,就在當下,只是自己不知道。這一點都不稀奇,我們自己也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那個對話,那就是事實真相。佛問「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要用我們白話來說,我們凡夫起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有多少形相?有多少意識?佛就是問這個意思。彌勒菩薩答覆,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先說念頭,然後再說形相,「念念成形」,每個念頭都有形相;「形皆有識」,每個形相裡頭都有意識。現代科學家發現,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在一起,形相就是物質,意念就是精神,它合在一起,心跟物不能分開。念念相續,我們所看到的是相續相,一彈指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一彈指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每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一秒鐘彈得快的,我相信可以彈五次,三百二十乘五,一秒鐘多少念頭?一千六百兆。就是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生滅,那也就是物質現象的生滅、精神現象的生滅,它無常,佛經講無常,三種現象都是無常。

 

  念是波動現象,科學家稱它為能量;意念、念頭,意念科學家稱它為信息;境界,科學家稱它作物質。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在四分裡面講阿賴耶的見分、相分、自證分,這個被現在科學家看到了。這是佛經裡面說宇宙的奧祕,今天科學有能力把它揭穿,看到這個現象,告訴我們,物理跟心理是一樁事情,決定不能分開。這三百多年來都是分開的,現在造成這麼嚴重的災難,這是什麼?我們想錯了,我們看錯了。只要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外面環境自然就變好了。所以佛經裡面它整個講的內容沒有迷信,佛教裡頭沒有神、沒有仙人。佛教裡頭佛,佛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聖人,就是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在中國稱聖人,印度稱佛陀;中國稱賢人,印度稱菩薩;中國人稱君子,印度人稱阿羅漢。但是印度這個名詞含義比中國還要謹慎、還要嚴格,它有一定的標準。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才稱阿羅漢,我們中國沒有這個標準;沒有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那叫佛陀,中國沒有這種嚴格標準,印度標準這麼嚴格。統統是人修成的,只要你肯放下,所以放下就是!

 

  下面接著說,「蓋佛有法報化三身」,佛有三身,法身是他的體,報身是他的相,報身是自受用,化身是他受用,應化是他受用,是幫助別人的。「故如來之釋亦有法、報、應之異」,有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具如《會疏》所釋,一、無來去者為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這是本體。「二、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報身是什麼?他見到事實真相,真如實相他見到。真如是見到體,實相是見到現相跟作用,現相跟作用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他搞清楚、搞明白了。近代這些科學家也非常了不起,大概是在八十年前,一九二0年代的時候發現原子,這是微觀世界的一個起源,就是從細胞分裂,發現細胞怎麼來的,原子組成的。繼續不斷的再把原子分裂,發現了電子、原子核、中子,再從這一層一層分裂到現在八十年。最小的這些粒子,講基本粒子幾十種,夸克也有幾十種,這統稱為量子。量子最小的,現在看到中微子,一個中微子的體積多大?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中微子等於一個電子,佛經上講極微之微,再分就沒有了。

 

  科學家從這樣的分析研究,到現在得出來的結論,勸導人類,我們的思想、生活要跟大自然相應,就是最健康的。違背大自然的法則就帶來災難,對自己帶來疾病,對居住環境帶來災難。說出來很有道理,講宇宙這些最基本組織,它有秩序,它一點都不亂。發現到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沒有獨立存在。你們想想看,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你怎麼能掌握得住?單獨一個物質現象找不到。科學家用糾纏,很多這些小東西糾纏在一起你才看到,這說明什麼?說明關係,這科學家講的。實際上講的,從關係裡頭才發現到它存在的意義;如果不講關係,不講糾纏,單獨沒有一個存在。真的是佛經上講的,萬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現在科學家也引用佛經上的話。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人與人的關係太重要了,我們生活這個世間最重要的,關係處好就是幸福美滿。關係處好了,沒有誤會,沒有競爭,沒有衝突,真正是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有無相通,要重視群體。這個東西非常適合於中國古代大家庭,我們中國古代確實與這個相應,人活在世間不是為自己,是為家庭、為家族,他為群體。群體裡面講五倫的關係,五倫的核心就是個愛,親愛,父子有親,所有道德這些條目全是從親愛裡頭延伸出來,所以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核心,性德的核心。這是用最極清淨心,你才能夠體會到它、才能發覺它。

 

  所以今天這些科學家,他們一心專注去研究這個東西,找到它真相。物質現象完全了解,現在精神現象看到了,但怎麼來源的不知道。物質曉得了,精神完全是物質的基礎,沒有意念根本沒有物質存在。這個阿賴耶三細相,這是搞清楚、搞明白,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意念,科學家發現的,報告裡頭說,沒有原因突然蹦出來的,立刻就消失掉,它存在的時間極短暫。我們所看到的意識,也是糾纏在一起,一種相續的現象看到它存在,獨立一個決定看不到。所以體現到關係重要,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萬物的關係;與動、植物的關係,與山河大地的關係,與整個宇宙的關係,講這個,這是隨順大自然。不能搞對立,搞對立,對別人傷害不大,對自己傷害是太淒慘了,不可以。所以一切眾生要存活在這個世間,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要互相關懷,要互助合作,這才是和諧安定、幸福美滿。而且科學家告訴大家,古人有智慧不能輕視,每個族群祖傳的那些東西不是迷信,高度的智慧在裡頭,我們要去發掘。他說他們那些人有一種本能。科學搞到今天才發現阿賴耶,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得那麼清楚,沒有科學儀器,他不用數學、不用儀器,他用什麼?用禪定。就是科學講的人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的智慧不可思議,他能夠了解宇宙奧祕。所以傳說裡頭有很多好東西,不可以用迷信兩個字去抹殺它,他說那這是我們的錯誤。

 

  「三、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諸釋皆可依《會疏》之說,而知其意」,這個《會疏》裡面解釋得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1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面第四行:

 

  繼續學習佛的十號。第一個,如來。「蓋佛有法報化三身,故如來之釋」,這是解釋,「亦有法、報、應」,應就是應化,「之異。具如《會疏》所釋」。《會疏》第一個,「無來去者為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能現報身、應化身,我們在這部經上學得很多。第二「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報身是智慧身。前面註解裡面我們看到《轉法輪論》裡頭,第一義諦名如,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這報身。第一義諦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看到,為什麼叫第一義諦?這是佛經的術語,《佛學大辭典》裡頭有簡單的解釋。「二諦之一」,二諦是真諦、俗諦,「對於世俗諦之稱,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名詞不一樣,意思都完全相同。這是我們多次提醒同學,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名相?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讓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從名字裡頭要悟入真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真正把佛法學到了。

 

  《大乘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會學的人,聽經會聽的人,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是名字相,不執著這個;不執著心緣相,心緣是講望文生義。我聽到這句話,我看到這篇文章,我覺得是什麼意思,那不是如來真實義,是我們自己的意思,這個不可以的。可是,學佛的同學哪一個能像《起信論》上所說的?《起信論》上所講的這三個原則,大概只有法身菩薩會做到,也許阿羅漢、辟支佛還不一定能做到。為什麼?他還起心動念,他還有分別,阿羅漢還有執著的習氣,所以很不容易做到。《起信論》上冠上大乘,不是小乘,所以大乘菩薩他們懂得。只是聽,聽懂了就開悟了、明白了,決定沒有通過心意識。聽經不要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聽經、讀經都不要用心意識,這是大乘。這種方法去聽去讀,確實會開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所以佛法裡頭教學的善巧方便很多,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聽不懂怎麼辦?沒關係,聽第二遍,二遍聽不懂聽第三遍,決定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有自己,以為我懂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許許多多人把自己的意思認為是如來真實義,錯了。所以他不會開悟,沒有辦法證果。

 

  你看看在最近這一百年來,這一個世紀,有幾個人證初果的?沒聽說,再往上去就更不必談。證果的沒聽說,往生的可聽說不少。往生真的等於證果,他修的方法不一樣。往生是只著重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叫一向專念,或者是一心專念,這行,肯定有成就。所以證果難,你聽經、讀經都不容易。讀經會開悟,那就是古人常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為什麼?一千遍讀下去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這是什麼?用清淨心去對著經讀,一千遍得定了,得定之後就會開悟,是這麼個道理,開悟才真正管用。要曉得,一切諸佛所說的經不離自性,自性跟自己的自性是一樣的,沒有兩樣。開悟,悟入了,悟入什麼?悟入自性,自性裡頭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你全就通了;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不學全通了。怎麼通的?開悟了,悟就通了。這樣的人在過去很多,家戶喻曉的,特別是在南方,尤其在廣東,惠能大師是廣東人,每個人都知道。惠能大師真開悟了,不是假的,佛教的經典,無論是什麼經教你向他請教,你念給他聽他就講解給你聽,他真的通達,沒有障礙。世間法你去跟他講,他也通,四書五經、古人寫的一些文章,你念給他聽,他全知道。他記憶力不錯,很好,跟一般人談話的時候常常引經據典,他聽到他就能記得。為什麼能記得?他懂得意思。所以說了有這麼多名詞。

 

  諦,現在的人所說的真理,就這個意思,它是真理,在佛家用個諦。真諦、聖諦,聖人所證的真理,它是真實的,它不是虛妄的。對世俗諦,世俗諦是假的,諸佛菩薩所證的是真的。勝義諦,這後頭都有解釋,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遇到,「總以名深妙之真理」,是深妙真理的名稱。「諦者真實之道理」,所以諦當作真實講,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一切法中第一,所以稱為第一義,它在一切法之先。實際上第一義就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一切法是從它而生的。「真實故云真,為聖者所見」。我們平常念菩薩名號,三賢十聖、菩薩摩訶薩,三賢是菩薩,十聖稱摩訶薩,摩訶薩是大菩薩。聖者,摩訶薩才稱聖,菩薩稱賢,通常這是什麼地位的菩薩?登地的菩薩,稱聖,從初地到十地。即是聖者所見,「故云聖」。「為殊勝之妙義,故云勝義」。

 

  「大乘義章一曰: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勝之目,所以名義」,第一義。「真者,是其絕妄之稱」,我們知道,《般若經》上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第一義諦裡頭沒有現象。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第一義裡頭統統沒有。在淨宗,常寂光這稱第一義,實報土裡頭都沒有,只有寂光、只有涅槃、只有自性才能夠稱之為第一義。所以,它是絕妄之稱。「世與第一審實不謬,故通名諦」,這是世間法與第一義都沒錯。為什麼?第一義是聖人看的,沒看錯,世俗諦是我們凡夫看的,也不能說它錯。所以,世諦跟第一諦都稱為諦。「彼世諦若對第一,應名第二」,第一諦是在第一,世俗諦就是第二;如果對真諦來說,那它就是妄諦。「第一義諦若對世諦,應名出世」,它超出世間了。「若對俗諦,應名非俗。若對等諦,應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對。是故事法,旦名世諦、俗諦等諦。理法,旦名第一義諦乃至真諦」。這是名相的解釋,我們學佛,第一義諦,或者說二諦,經論裡頭常說,不能不知道它的概念。

 

  這一句,正覺於第一義,只有第一義裡頭有正覺,正確的覺悟,不是邪覺,不是錯覺,不是妄覺,真正見到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換句話說,禪宗裡面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而來,這就是報身。第三,「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這是示現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應化在印度,他是應身,示現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中國人算虛歲,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應身佛。「諸釋皆可依」,上面各種解釋都不錯,都沒說錯,「《會疏》之說,而知其意」,諸釋都可以依《會疏》,可以依《會疏》的說法。這個意思我們慢慢就了解,為什麼稱之為如來,如來,十號裡頭把它擺在第一。真正明心見性了,在哲學裡面說,真正把宇宙萬有的本體找到了。

 

  第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這是應供的意思。佛諸結使除盡,結使就是煩惱,見思煩惱除盡了,塵沙煩惱也除盡了,無明煩惱也除盡了,這就是現在科學所謂的回歸零能量點,得一切智慧。理性全現了,就明心見性,他應該接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為什麼?這個人是福田,供養他有福報,真正有大福報的人。他給一切眾生帶來了大福德,大福報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所以應該接受大眾供養。而佛,只要是開悟都是佛,無論是在家、出家,佛接受大眾供養是很有限的。戒經裡面說得好,他所接受的供養只有四種,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叫四事供養,這四種供養,其他的不要。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表演得乾淨俐落,真的是最好的榜樣。一生,到圓寂的時候,八十歲走的時候,他在樹林裡面走的,不是在房子裡頭,就是在野外。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講經教學也有不錯的環境,像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那是國王、大富長者他們私人的財產,請佛到那裡講經說法,佛很隨緣,你誠心誠意請他,他就去。他沒有接受財產的供養,我常說,佛接受的是使用權,他不接受所有權,財產是主人的。佛這個經講完了他就離開,別處去了,沒有拘束,他太自在了。如果有個地方,他就不能走了,要常住在那裡。

 

  佛不會做這種示現,但是祖師可以,祖師不是佛。祖師是什麼身分?菩薩的身分、聲聞的身分,再比丘的身分。他不是大徹大悟,他不是明心見性,他要在一個安定的環境當中去修行,希望達到佛的境界。安定的環境修行比到處雲遊要好,而且佛確實是主張,真正修行人、佛弟子,沒有開悟之前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寂靜處,很安靜的地方,沒有閒雜人來。所以,中國古時候蘭若,就是寺院叢林,都建築在山上。深山以前沒有路,要想到那裡去很難,不是真正發心參學的,誰願意走這麼遠的路?尤其山路很難走。所以佛這一生的示現,我們要了解他的意義,要向他學習。為什麼不建一個道場?一生過著雲遊的生活,哪裡有緣哪裡去,居無定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這表示什麼?放下,我們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釋迦牟尼佛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做得很徹底,表演得圓滿,到家了。這是四事供養,是應該接受的。

 

  在印度,民眾都尊重出家人,都想供養出家人。出家不一定是佛教,印度所有的宗教,出家幾乎都是托缽的,都是苦行的。所以,他們對於苦行僧是非常尊重。在現在的社會行不通了,現在社會你要到外面去托缽沒人理你,沒人供養你。這個地方佛教徒多,看到會供養你,不信佛的人不會供養你。甚至於毀謗你、侮辱你,真有!我到香港來講經的時候,暢懷法師告訴我,我是一九七七年,他說二、三年前出家人走在街上就有人吐口水,吐沫吐你。我來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風氣沒有了,對出家人不會吐口水了,二、三年前有。這個地方學佛的人很少,不多。所以因時、因地不一樣。印度的出家大德、長者,像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之後,完全要適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到中國來,是皇上的老師,封為國師,皇上的老師如果到外面去托缽,那人家就要罵皇帝,你不知道尊師重道,那還得了!皇上的老師到外面去討飯,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宮殿裡面供養。你不能不遵守,你要不遵守,「我持戒,我不行」,那你就不能在中國住了。佛法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它隨緣,恆順眾生,一點都不執著,真的能得一切眾生歡喜心。

 

  到中國,中國的緯度比印度高,印度在熱帶,我們中國在溫帶,有四季,印度沒有四季。所以衣服,三衣是決定不夠的,於是三衣就做為一個紀念,我們這個披的衣,三衣,二十五條、七條、五條這三件。在印度,熱天夠了,晚上三衣疊起來就可以當被子,有個臥具鋪在地下墊的,在野外露宿。在中國,南方都不行,晚上還是很冷,所以要四季衣裳,這個搭在衣服外面,做個紀念。拜佛的時候搭衣,念經的時候搭衣,講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都搭衣,這是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衣也就改了,你們看看印度小乘法師穿的衣服,那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穿的,裹在身上,比我們這個衣大一倍。我們把它裁成一半,縮小了,用成鉤環,以前沒有的,它這用帶子,繫帶子。傳到日本,日本就更簡單,你看把這二十五條衣剪成這麼小方塊,平時裝在口袋裡,西裝口袋裡。他們做法事的時候拿出來套在頭上,做完了疊起來裝在口袋裡。這是可以的,這是佛法要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所以它沒有拘束、沒有障礙。

 

  尤其重要的,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可以隨緣,本質決定不變。所以戒重視心地戒。形式上的戒有作用,為什麼?做給別人看的,讓別人對這些修行人起恭敬心,目的是在此地,沒有恭敬心學不到佛法。所以,出家人有些是做給別人看的,有些是自己真正下功夫的,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持戒,給大家看的,給學生做榜樣,給社會大眾做榜樣,用意很深。自己心地清淨不染,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實質;講經教學、一切的生活都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又《淨影疏》曰:證滅相應」,證是智德,滅是斷德,斷的是煩惱,證的是智慧,你看他相應。煩惱斷一分,智慧就透一分,這叫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證滅這是證果,前面是講相應,這個地方是證果。證滿了,滅盡了,這什麼身分?阿羅漢。小乘見思煩惱斷了,正覺現前了。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證的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所證的加個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阿羅漢是正覺。「合應供養,故云應供」,這《淨影疏》說的。「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慧具足」。這是大乘,大乘如來行成圓滿了,福慧具足,福慧圓滿,二足尊,這是佛。二,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二足尊。

 

  我初學佛的時候,佛法還不很盛,懂得佛法的人不多,真的不多。外國人學佛,聽說老師在台中,對佛法很有研究,就到台中去參學向李老師請教。老師不懂英文,他帶著翻譯,提出很多問題。老師給他解釋他都搖頭,很難接受,好像跟他自己所學的,講得不一樣。老師看他手上帶了一本書,就問他,那是什麼東西?他說佛學字典,英文翻的佛學字典。老師靈機一動:好,你查查看,二足尊是什麼意思?他找到了,兩條腿裡頭最尊貴的。老師一笑,好了,不必談了,送客。二足尊是兩隻腿裡頭最尊貴的,老師說這怎麼辦!這不知道是什麼人編的佛學字典,望文生義。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麼?智慧圓滿,足就是圓滿,福德圓滿,兩種圓滿,這兩種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如果有人問,學佛學什麼?我們修福報、修智慧。這個我也要!智慧、福報圓滿就叫成佛,這哪是迷信?兩隻腿裡頭最尊貴的,這是迷信。

 

  所以老師那時候很感慨的說,西方人學佛學的是些什麼佛我們現在了解大概了,意思全翻錯了。絕對不是說懂得英語、懂得中文的就可以翻譯,必須通達教理、教義,這個東西不通達你怎麼個翻法?譬如翻涅槃,這都是老師問的,問了幾個題目,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是死了,死了就叫涅槃。老師說那都不必學了,每個人到死都入涅槃,那還用得著修嗎?統統搞錯了。涅槃通常翻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涅槃不是死,活著證得的。我們世俗之間也有很多誤會,出家人死了都叫圓寂,不能這樣用法,會引起很多人誤會。所以這個名義一定要搞清楚。《會疏》裡面說得好,「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為眾生做福田。你看看經上告訴我們,遇到念佛法門能信、能願、能持名,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得到無量諸佛加持,你一遇到就歡喜、就相信、就真想往生,肯念佛,他就真成功了,不是偶然。從這個地方想到,遇到佛、能供養佛,這個福報多大!

 

  第三個聖號,『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這裡頭有省略,具足應該要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翻成中國是無的意思,耨多羅是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覺,整個翻出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這個意思。「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菩薩在因地上修行圓滿了,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成佛。「舊譯為無上正遍知」,把覺翻作知,覺知,行,可以,覺知。正遍知,正是正確,遍是普遍,沒有一樣不知道。翻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新譯,玄奘大師以後所翻的,舊譯是玄奘大師之前,以他為標準。在玄奘以前,所有的翻譯都稱舊譯,玄奘大師以後,所譯經的都稱為新譯。舊譯為無上正遍知。

 

  《維摩經肇註》,僧肇大師的註解有解釋,「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僧肇大師是鳩摩羅什的弟子,羅什當年住在中國是在姚秦的時候,所以稱為秦。秦國的語言,無上,這都是中國,那時候是秦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你看這玄奘大師之前,是這麼個解釋。「又《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就是徹照理體,「故云遍知」。徹照理體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明心見性,這就是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都是等正覺。宗門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成佛了,但他不以佛身示現,示現完全看眾生的根機。世尊在印度,印度人心目當中是常常想著佛,希望有佛能住世,所以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在中國,中國人不知道有佛,中國人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是聖賢,所以佛菩薩到中國來示現,肯定是示現聖賢。佛教傳到中國,祖師大德裡面確實不少是佛菩薩再來的,也都是以聖賢僧,佛門出世的聖賢,以這種身分出現在世間,中國人稱為祖師大德。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開悟,境界完全相同,而六祖一生的示現是比丘身分出現。這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叫遍知。明心見性,這十個號就都有了,都具足了。

 

  第四個『明行足』。明是智慧,有多解。下面舉《大論》,《大智度論》,「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這是什麼?六通裡頭的三種,這三種特別殊勝,所以講三明六通。三明六通一共只有六個,不是九個。這裡頭三明是六通裡面的宿命、天眼、漏盡,這三個。「《會疏》與《淨影疏》同之」,都把這個地方的明解釋為三明。「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明是智慧,般若智慧,智慧才能夠證得。對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顯明了悟,說了解也可以,完全通達明瞭,這叫明。「是說較深」,這個意思比前面講的有深度,「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於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也」。這舉《華嚴經》為例子,《華嚴》這部經清涼大師把它分為四科,就是四大部分,信、解、行、證,真的是圓滿的法輪。於行法顯了明證,信了、理解了要把它做到,從行裡面去證實。證,證的什麼?證的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行是行其所解,解是解其所信,一而三,三而一,這叫證。所以這才能稱之為明,這個意思比前面深。

 

  「《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是什麼?「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明是真正得無上正等正覺,才能稱之為明,這都是果地上的。「是說最深」,這個說法,只有菩薩修成佛果才是明,明行足,「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為妥」。《涅槃》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才叫明,這是在本經明行足,念老是用這個做標準。「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是戒,慧是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行就是現在所講的真幹,是這個意思。明是智慧,智慧明瞭、能真幹,你才能得無上菩提,這才叫做明行足。這是《涅槃經》上說的,說得也很好。「《淨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這個二就是一個是戒,一個是空慧,「圓具」,圓滿具足,這叫足。所以足在大乘教裡頭,常常用它來形容圓滿具足,表這個意思。「又《會疏》稍異」,《會疏》的說法,「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這個意思比較淺。所以,念老他取《涅槃》,就是前面《涅槃十八》所說的,這個意思很好。

 

  下面第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三摩提是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這是比喻,「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去的意思就很明顯,好去到哪裡去?到大涅槃,也是我們本經裡面所說的真實之際。我們走到真實之際裡面,這是好去,真實之際就是西方世界的常寂光淨土,真的,是淨宗學人終極的目標。入常寂光不是等覺,《華嚴經》上的妙覺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自性,連無明的習氣都斷乾淨了,這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才真正平等,這裡頭沒有先佛後佛,完全是一樣的。常寂光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這真正叫好去。

 

  「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這個意思也很深,對我們初學的很有啟發性。這是什麼?中國人常講的報本反始,是報恩心,永遠記住最初發心。祖師大德也常說,「不忘初心,成佛有餘」。初發心的時候勇猛,佛門裡頭有諺語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種熱情可嘉,「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變成雲煙」,沒了,變成老油條了。為什麼?學佛不明教理,只是在形式上,形式上沒有辦法讓人耐久,這是人之常情。一年很新鮮,二年味道就淡了,三年就厭倦了,所以退心了。這樁事情不是現在有,自古以來就有,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有。煩惱重的人、情執重的人,初見佛不錯,跟佛很有緣,二、三年之後退心了。為什麼?情執放不下,還有他的一些愛好放不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時代那就更麻煩了,古時候對於這些東西誘惑少,國家禁止,違背倫理道德的言行都在禁止之例,現在不但不禁止,鼓勵。中國古時候讀書人給人的概念,《禮記》裡頭第一篇,「欲不可縱」,這中國聖人說的,因為它是世間法。欲不禁止,但是有節制,不能超過,不能縱欲。現在?現在鼓勵,對於財色名食睡放縱,所以招來的災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不忘初心這個好,就始終保持著精進不懈,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也就是現在科學所說的回歸零量點,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

 

  「又《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這個說法也很好,「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這個意思也很好。「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就是並沒有不相同。「至於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這是假設有人問這個問題,寂光裡頭時空都沒有,怎麼可以說好去?「《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這是隋朝慧遠法師解答的。佛的德是性德,自性裡頭本具智慧德相他統統證得了、圓滿了,還有什麼地方去?善逝是好去的意思。「雖無去處,非不能去」,這個意思是什麼?證得圓滿菩提,肯定與十法界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這肯定的。連科學家都知道,眾生起心動念他知道,眾生我們身體狀況他也知道。為什麼?物質身體狀況,每個細胞都在那裡波動,這個波動的信息從我們身體發出去,他們都收到,知道你身體狀況,知道你的念頭。我們的緣成熟了,也就是,他都曉得,這個法門我們可以接受、歡喜接受、能夠理解,他一定現身為我們說法,一定來幫助我們。這就是他去了,去而沒去,沒去而去,這不是善逝嗎?在常寂光裡面確實沒有來去,但是示現,示現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去而去,去而無去。這個解善逝也都能解得通。

 

  這個後頭舉了個例子,如劫盡火,這個大劫盡的時候,這個劫是成住壞空。我們現在是住劫,住劫盡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壞了。世界怎麼壞了?星球都燒掉了。現在天文學知道,每個星球都有壽命的,都不是永恆的。太陽就是個火球,有燒盡的一天,太陽燒盡了,沒有了,太陽系就沒有了,太陽系裡面這些行星,小行星統統都有大災難。所以劫盡火,這個火就像太陽一樣。我們知道,在太空當中,自己發光的叫恆星,恆星全是火球,行星沒有火,但是它都離不開火。地,地心是火,是非常猛烈的火在裡面燒,關在爐子裡頭,外面這層殼包圍著它,叫地殼。地殼並不很厚,所以常常火山會冒出來,那是什麼?地底下火冒出來了,我們稱它作劫火。雖無所燒,為什麼?一切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但是在事相上你看到它真的在燒,從理上講的時候完全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性上無,面面都看到。所以可以說去,說來去,從事上說、從相上說。

 

  第六個德號,『世間解』。「又譯知世間」,也翻譯作知世間。世間,「《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這個道理很深,我們現在讀這一段,跟從前理解的不一樣了。為什麼世間名為五陰?是五陰造作出來的世間,世間不能離開五陰,離開五陰世間就沒有了。也就是世間之組成,五陰是它的基礎,像蓋一棟大樓,五陰是磚頭、瓦塊,是磚瓦,是由它堆砌成的。五陰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不覺,自性裡頭變出來的。最初的名字叫阿賴耶,阿賴耶怎麼來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沒有時間,所以這一念不覺叫無始無明,這個要記住。無始什麼?沒有開始,叫無始。不是說很久很久,說不出來,數字說不出來,稱作無始,不是這個意思。無始什麼?就是現在,它確實沒有開始。既沒有開始,當然就沒有滅,叫不生不滅,真的是不生不滅。有沒有這個現象?有,這種現象現在科學家把它稱作能量。從這個現象裡面產生了轉相,阿賴耶的第二個現象,轉相,轉相是什麼?轉變。轉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意念、念頭,從意念出現了物質現象。叫阿賴耶的三細相,一念不覺是業相(能量),轉變為第二個現象,就是轉相(信息),由信息又轉變第三個現象,境界相。這個東西是宇宙的基礎,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這個最小的物質現象裡頭是什麼東西?包括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我們講物質,今天稱物理,受想行識是心理。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的,為什麼?受想行識變現出來的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決定含著有受想行識。是一不是二,沒有受想行識,物質現象決定不會存在。近代科學才提出來,二分法是錯誤的,把這個現象分做心理跟物理是錯了,心理跟物理是一個,不能分的。物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心可以控制物質,現代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這是最近發現的,最近三十年。科學相當進步,從八十年前發現原子,到現在八十年之間,從原子發現到真正叫基本粒子,可是科學家講基本粒子講有一百多種。由此可知,研究的人多,發現的人多,各人用的名詞不一樣,都是最小的物質現象,小到不能再小了。

 

  我們沒有詳細閱讀這些報告,這個經上,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個科學家,他是專攻無線電的。書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事情,應該是在七十年代發現的中微子,中微子多大?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它的體積;換句話說,一百億個中微子才能組成一個電子,你說多小。這個中微子是什麼?就是佛法講的色受想行識,這麼小的物質裡頭,它有物質現象,有受想行識心理現象。所以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說是無生的,用現在話說,整個宇宙都是有機體,你找到是個無機的你找不到,全是有機體,也就是說全都是活的。我們起心動念他們全曉得,千萬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錯了!桌椅板凳知道,我們這個房子它知道,物質現象都知道。一粒塵沙它知道,一根汗毛它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的。要知道整個宇宙全知道,做不善的事情就很難為情,不好意思。我們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都以為人不知道,哪裡知道全知道。只有什麼?糊塗人他不知道,他收到信息了,信息不是他沒收到,他收到了,收到他不曉得,機器壞了,機器有了故障。故障是什麼?妄念太多,這故障,如果心地清淨,哪有不知道的。所以我們才曉得,佛菩薩神通廣大,無所不知,連現在科學都證明了。他心沒有染污,清淨平等覺,所以他無所不知。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個波動現象,一個信息,他全收到。五陰,世間名為五陰。

 

  「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什麼回事情?連那個根、源他都看到了。「《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對,這是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覺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所以同學們你們一定要知道,佛法是教育,經典是教科書。裡面講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科學、講哲學,可以說這五大類。五大類都講到究竟圓滿,都講到登峰造極,這是一門大學問,這裡頭決定沒有絲毫迷信。我們看到現前科學報告,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了。為什麼?科學家承認了,哲學家承認了,佛教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哲學與科學所探討的終極的目標,現在還沒找到,佛經三千年前就說明了。有人比喻科學技術像爬山爬到最高峰,爬到頂上去看,頂上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裡已經坐了三千年,你現在才爬到。這個比喻很有味道,確實是最高峰。所以是化他智。

 

  「《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綜上這三種解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聖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我們在大乘學習當中,通常用六個字,包括全部的佛法,這六個字是性相、理事、因果。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法性是體,就是自性,所有一切現象全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能生能現,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首先講的性相。第二個講理事,事一定有理,理一定有事,科學很多發明都是從這個地方推演出來的。先研究有這個道理,有這個道理肯定有事相,再去探索、去發現這個事相。任何一個現象有因有果,能把這六個搞通達明瞭就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對上中下三根,上上根的跟他講性相,中根的跟他講事理,下根的跟他講因果,這都能接受,幫助他們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教化眾生,對世出世法不了解不行。

 

  說到了解,難!佛家的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你能把它念得完嗎?你能通達嗎?不能通達《大藏經》你說法就不契理,通達《大藏經》,要不通世間法你就不契機。世間法可複雜了,老師以前跟我們講,就以中國這套叢書《四庫全書》,你能讀得完嗎?這世間法。你不通,不通不契機。除《四庫》之外,世間所有的這些書籍也都是世間法,你怎麼能通!我買第一套《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跟我說,這套書就算一個小孩一出生下來他就會念,念到一百歲這套書還沒有念完。現在是縮印本,一千五百冊。換句話說,通世出世間法用我們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得用佛法、用我們老祖宗的方法。所以老祖宗不能瞧不起他,他們有智慧,他們有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開悟,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這個概念,在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了。《大學》裡頭說「明明德」,夫子說人性本善,我們相信夫子述而不作,人性本善可能是老祖宗世世代代傳下來的,不止二千五百年,老祖宗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將這個本善保持永遠不變,將這個本善發揚光大,這是中國教育的目的,教你做聖人、做賢人。所以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升官發財,學佛志在成佛、成菩薩,跟中國老祖宗的理念完全相同,目標相同、方向相同。所以讀書樂,讀書之樂樂無窮,契入這個境界法喜充滿。證實了古人所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你嘗到法味就快樂無比。所以,聖賢、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都是從事於教學,他不搞別的行業,他都從事教學。

 

  盛世眾生有福,國王大臣、地方的官員是佛菩薩來應化,跟這些教學的人配合,教學的人教,他們來護法,那就變成盛世。中國像這樣的盛世出現很多次,歷史上有記載,每個朝代建立,大概都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的盛世,太平盛世。那個時代國王大臣確實很多佛菩薩,他們理解,他們認識、護持,熱心護持來推動聖賢教育,讓這個社會得到安定和諧,人民幸福,國泰民安。現前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災難頻繁。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化解。連美國布萊登都曉得,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覺悟了,他也是個量子學家,懂得以心控物。所以他說,地球上的居民如果在這時候真正覺悟,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災難就可以化解。誰去做?自己做,每個人自己都肯這樣做,地球上災難就沒有了。認真努力去做,實現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制心一處。我們今天把心制在哪?制在阿彌陀佛,能救自己,也能夠救這個災難。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就能救地球。我們在這個經典上學的,再看到科學報告。唐太宗也是個大護法,沒能往生,情執太重、殺業太重,就這兩個,他不能往生。殺業太重可以消掉,懺悔可以消掉,那個情執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往生。

 

  所以世間解,化他之聖智,這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教化眾生必須要聖智,自己有聖智還得要教人民都有聖智。那應該怎麼做?宗教教育是聖智。宗教的經典不光是念,念不行,沒用處,要把它講透,要把它落實。普世的教育不外乎倫理、道德、因果,這三樣東西每個宗教裡頭都有。能把這三種教育講透了、講明白、講清楚了,大家都覺悟了,自然棄惡揚善,自然就改邪歸正。所以宗教教育能救社會,宗教教育能救地球,我們要認識它。宗教教育裡頭,佛教是純粹的教育,這我們要知道。佛教裡頭講有諸天、講有鬼神,那是什麼?那是事實真相。宇宙之間確實有這些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這些眾生也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他來求學,佛沒有拒絕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我們今天說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知道有釋迦牟尼佛,他們知道有宗教教育,他們非常嚮往、非常好學,我們應該滿足他的願望。這聖賢教育。

 

  聖賢教育如果我們自己不真學,你就講不透,你就講不清楚。所以自己,教別人先教自己,自己一定契入境界,真清楚、真明白了,把這樁事情講給別人聽,告訴別人。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地球上所有災難都化解了,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們要加把勁努力,怎樣把宗教教育推動起來。我們自己做了個實例,五十三年教學沒中斷,產生這樣好的效果,這大家看到的。我們做得很辛苦,沒有人護持,沒有背景、沒有依靠,真在千辛萬苦當中我們做出成績來讓大家看。大家看到,統統都來做,我們的社會問題、地球問題就化解了。今天時間到了。


淨土大經科註-1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三百八十二面,倒數第五行,從「七、無上士」這裡看起。

 

  世尊第七個通號,『無上士』。「士者人也」,稱人士,中國習慣稱男士、女士,這種稱呼。「人中最勝」,什麼樣的人稱士?現在講知識分子,在古時候是讀聖賢書的人才稱為士,通書達禮,稱為士人。換句話說,士一定是有很高的德行,很高的文化,為社會大眾所尊敬、所仰慕的,這個稱士。士當中的無上士,人中最勝,無比殊勝,德行殊勝,學問殊勝,這稱之為無上士。「《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不是其他四肢手足所能夠相等的。「佛亦如是,最為尊上」,佛法僧三寶,法跟僧都比不上佛,佛在最上。

 

  下面「又曰」,這也是《涅槃經》上說的,「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這個標準比前面明顯,有所斷的,還有煩惱、還有習氣要斷的,這是上士。無所斷的,換句話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包括習氣統統斷盡了,這叫無上士。等覺菩薩還是有上士,等覺菩薩還有所斷,最後一品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這一品習氣斷掉了。這品習氣叫生相無明,生相是什麼?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什麼原因?就是生相無明,有這一點生相無明它就變現出萬法。生相無明我們就知道,大乘經裡佛常說的「一念不覺」,那就是生相無明。到等覺菩薩見到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見不到你沒法子斷它,見到之後才能斷它,等覺才見到。這一品無明斷了,相就沒有了,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這才真正是《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有相包括實報莊嚴土。那就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是無所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常寂光裡面是無所斷,實報土裡面都還有所斷,這個標準就特別高,無上士只是對妙覺如來所說的。

 

  「《會疏》同上二說」,我們就知道,《會疏》一定是引用《涅槃經》的意思。「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這個說法跟《涅槃經》確實是相同的。「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這是究竟涅槃,如來果地上的大般涅槃。涅槃就是回歸自性,現在科學的名詞叫回歸零點能量場,一切都歸零。這個說法、這個意思跟大乘涅槃是非常接近,好像是一樁事情。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契入這個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斷盡,這才入常寂光,哲學裡面講契入本體。所以不從他聞,沒有這個必要。他聞就起心動念,不從他聞。

 

  妙覺如來他不是不起作用,他沒有形相,但是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自然有應。應不是起心動念,這我們很難理解,自然的應。為什麼自然應?因為萬法是從心現的,所以他自然就有感應,萬法跟體是一不是二。像我們平常舉的例子,我們現在面對著螢幕,這個螢幕就好比是常寂光淨土,真如自性。螢幕裡面所有的畫面,這我們都知道,畫面全是波動現象。實在講電視螢幕是個小宇宙,我們感官上是個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完全相同,一個道理,連形相都相同。小宇宙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大宇宙也就明白。眾生有感,起心動念他知道,不起心動念他也知道。起心動念是心法,色法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還是個波動現象,沒有波動物質就沒有了,包括自然現象,所有現象全是波動現象。既是波動,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這信息立刻就傳達。《還源觀》上所說的「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波動就產生變化,變化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叫整個大宇宙。包括各種不同維次的空間,全包括在裡頭。

 

  眾生既然有感,佛就有應,哪一塊的眾生跟他有緣,他就在那個方塊裡頭起應。就像《法華經.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是不定的。這個要記住,佛法沒有定法可說,佛法是恆順眾生,眾生不定,所以佛的法就不定。恆順眾生這就契機,如如不動這是契理,為什麼?性體是不動的,如如不動。就像我們看這屏幕,電視屏幕是不動的,畫面是動的;法性是不動的,法相是動的,以及法相起作用,這都是動的。佛的應,示現教化眾生,目的是引導眾生到達涅槃,跟他一樣,這問題就徹底解決。如諸法中,涅槃無上,這是自體,這是能生能現,沒有比它更高的。在眾生中佛亦無上,因為佛是證得究竟,所以佛也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菩薩、法身大士也有感應道交的能力,所以他們也現身說法,眾生有感他們也有應,他們依持戒、禪定、般若教化眾生。這沒有佛那麼究竟,沒有佛那麼圓滿,所以菩薩沒有辦法跟佛相等。相等都做不到,怎麼能超過,故稱無上,所以稱佛為無上士。

 

  第八個德號,『調御丈夫』。「《淨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調是調和,御是駕御、統御,佛有這個能力以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來調伏眾生,調和,伏是降伏,降伏眾生的煩惱習氣,所以稱他為調御丈夫。這下面再跟我們解釋,《合贊》裡面說,「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底下跟我們解釋什麼是丈夫。在佛法裡「若具四法,則名丈夫」,這裡頭有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都具足則稱為丈夫。第一個「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第二個,「能聽法」;第三個,不但能夠聽法,他還真正懂得裡頭的道理,就是真聽懂,不是隨便聽的,聽完之後他覺悟了;第四不但覺悟,他能夠「如說修行」,他依教奉行。這在大乘法裡頭,菩薩!具足什麼?聞思修。聽法是聞,思惟是思,如說修行是修,聞思修三慧就超過三學,三學是戒定慧。戒定慧是對初學,可以分開來學,先學戒,戒成就了得定,定成就了開慧,它有階段的。而三慧不然,三慧是ㄧ念圓滿成就的。所以丈夫這裡第一個條件非常重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菩薩。因為三慧是菩薩修的,三學是二乘修的,權教菩薩是三學,只有法身菩薩才是修三慧。他親近善知識,這個善知識不是諸佛如來,就是等覺菩薩,不是別人。聽法是聞,一聽他就明瞭,明瞭就叫做思,明瞭什麼?明瞭就破障、破迷。迷障破了,這就是修行,所以它是一次完成,它不是有三個階段。三慧跟三學的意思一定要知道。

 

  「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會疏》裡面所講的,也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德大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具大丈夫力用,如來果地上像前面講的十力,大力、大用。手段還是用教學,說種種法。教化眾生手段,確實只是教學,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一個不教學的。只有教學才能調伏,才能制御。這些調伏制御都是自然的,沒有加絲毫勉強,為什麼?眾生聽經聽多了,慢慢覺悟,第一個階段,他所獲得的真實利益是斷疑生信。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目標樹立起來。

 

  現在的社會對宗教不接觸,認為宗教是迷信,所以對宗教不認識、不了解。宗教教學當中來講最重要的頭一關,就是讓大家認識宗教,才不至於產生誤會。佛教更應該如是,如何讓大家正確的認識佛教。中國古聖先賢他們有智慧,他們頭腦清醒,他一點都不迷惑。如果佛教是迷信,他怎麼會請他到中國來?怎麼可能允許他在中國傳教?這是當時帝王大臣聽到西方有佛,西方的大聖人,我們歷史上這樣記載的,西方有大聖人在那邊教化眾生。對這樁事情,我們中國人非常嚮往,因為中國人尊敬聖人。漢朝,中國到歐洲這個路通了,叫絲綢之路,這是商業,為了便利商業貿易,這個道路開了,從中國通到歐洲。隨著貿易也把文化相互的交流,印度這些高僧從帕米爾高原,那邊是伊朗、阿富汗這些地方,越過叢林就到中國現在的新彊。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向四面八方傳承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就有不少人到達西域,那時候西域很多小國家。中國特使到西域的時候就遇到了,遇到摩騰、竺法蘭,這跟中國很有緣分遇到,把這兩位大德迎請到中國。這就佛教正式傳到中國來,他們帶的有佛像,帶的有經書,三寶正式到中國。

 

  到中國,當然跟中國朝野這就開始接觸,互相交流。佛所說的,跟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沒有衝突,相同的地方非常之多。紮根相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紮在孝道,佛法的根也在孝道。我們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一句是根,第二句也是根,第一句是根之根。中國人非常重視孝道,佛法是師道,它是教育,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知道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去尊敬老師?不可能。所以佛教在全世界傳播,唯有在中國這一支真正開花結果,而且成就超過印度,什麼原因?根好。根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孝親尊師。古人懂,現在人不懂。為什麼不懂?沒人教他。

 

  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老祖宗的東西疏忽了兩百年,時間不算短。前面一百年疏忽了,有人講,沒人真幹,就是古大德所說的末法時期。最近的一百年,滿清亡國之後中國社會動亂,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定下來,沒人講,也沒人聽了。照古大德講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滅亡,是滅法不是末法。古大德說法運的標準,是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認真學習的、有證果的,這叫正法,證果的,像儒家真的有賢人、有聖人出現,這正法;有講的、有聽的、有真幹的,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有真幹的;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真幹的,這叫末法;講的人都沒有了,叫滅法。以古大德這個標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滅了一個世紀,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現在我們要恢復,恢復也是慢慢來,不可能一下就恢復到太平盛世,那是錯誤的,要慢慢來。現在就是什麼?我們有講的,有聽的,沒人做,這是末法。對,從末法再提升到像法,從像法再提升到正法,至少要三代以上,這我們看不見。我們今天能維持這個法不滅就不錯!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大乘佛法講清楚、講明白,它不是迷信,幫助大家,不是破迷開悟是斷疑生信,生起信心,我們的目的達到了。破迷開悟是下一代他們要繼續做的,繼續做再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再下一代幫助大家修行證果,絕對不是在我們這一代能看到的。我們想在我們這一代來看到,這個事情決定做不成功。所以我們對自己、對眾生,還對客觀的環境都要認識,要了解,我們把這個程序定下來,我們今天要達到的就是讓大家斷疑生信。特別是淨宗,有一些特殊根性的人,《彌陀經》裡面所謂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種人要是遇到,他這一生就能得度,他是正法。真信、真願、真幹,在這一生當中果然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的正法,他成就。我們自己可以做到,不能夠期望大眾,對大眾的期望能夠在末法就成功。這《會疏》裡面講的,說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今天社會如果要安定,世界要和平,地球上災難要化解,這個方法會很有效果。

 

  今天我一早來看到日本的同學傳給我一個信息,日本政府發表的,預計可能有大地震。這後面附的還有地圖。這個大地震,這是過去沒有過的,九級以上的大地震,可能引發二十米的海嘯。那比上次就嚴重一倍,上一次十米海嘯,這次二十米海嘯,這個地震可能影響韓國跟中國沿海,這麼嚴重。寄來的這一份是日文寫的,這日本政府的原文,主要地方都用大字。從這裡看日本人對這樁事情很重視,已經在做預防的工作,特別是兩個國際機場都在準備這個對策,怎麼樣來避難。現在東京的羽田機場,估計會遇到十米的海嘯,比起日本以前發生最大的地震還要大。這個我還沒有把它看完。

 

  從大乘經裡面講的來看,所有一切,個人跟我們居住環境的災難,沒有天然的,全是我們自己心行所感應的。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是心想生,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是心想生。二0一二馬雅災難的預言,現在全世界公開討論,有人認為有,有人認為不可能,到明年十二月這真相才真正透明。時間不長,整整一年。對我們學佛修淨土的同修來說,這個信息是好信息,不是壞信息,教導我們念佛要剋期求證,也就是說,這三百天的時間,足夠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事。我們在這一年當中,一定要把往生拿到,決定有把握,災難來了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來了也提升自己,在這個世間好,弘法利生繼續幹,所以都是好事情。不能不幹,不能消極,不能害怕,要把心定下來,好事情,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每天念佛。有時間就念佛,要學鍋漏匠一樣,有工作我們努力去工作。這個工作如果不要操心的,不要用思想的,佛號照念;需要用思考的,暫時把佛號放下,我工作辦完之後佛號又提起來,這就叫淨念相繼,別讓它中斷。擺在眼前,這是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大事,這樁大事了了,一切都了!

 

  我們再看下面,「或問」,這是有人提出問題,「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這好像不公平,只說丈夫,那女人就不能度了?「《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你要曉得佛經裡面丈夫的定義是什麼。是「二根,無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所以丈夫這兩個字裡頭,不但是男子、女子都包括進去,無根的(這是天閹)也包括在其中,這個不可思議。我們看《淨影疏》前面所說的,能善調伏眾生,就叫做調御丈夫。男子能做,男子是調御丈夫;女子能做,女子也是調御丈夫;乃至於無根、二根,他能夠善調伏眾生,也是調御丈夫,可見得調御丈夫這個範圍非常之廣大。「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下面第九個尊號,「《淨影疏》曰」,『天人師』,「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正法是與性德相應之法,這叫正法。近訓,近是接近,就是眼前諸天人民。除諸天人民之外,確實還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現在科學說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數量不少。我們學習正法,研究正法,在這裡做報告跟大家分享正法,這些天人、眾生都能得利益。這是佛陀、法身菩薩們他們的事業,講經不能中斷,佛家的事業,經教裡常說「如來家業」。如來家的事業是什麼?就是教學。你在經教裡去看哪一尊佛不教學!哪一尊菩薩不教學!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這天人師。他的身分,確確實實是老師的身分,天上人間的老師。「《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是忉利天,梵是大梵天,釋代表欲界,梵代表色界,天龍,天龍八部鬼神。「悉皆歸命」,歸是皈依,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都能夠回頭向善,都能夠改邪歸正,皈依三寶、歸命三寶。「依教奉行」,做佛的弟子,弟子是學生,都依佛為老師,所以佛號天人師。

 

  「又《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佛跟一切眾生的關係,不是神、不是主,這清清楚楚的沒有那些關係。佛跟所有眾生全部都是師生關係,所以我們稱釋迦為本師,我們修淨土的稱彌陀為本師,學《華嚴》的我們稱毘盧遮那為本師,他們是老師的身分。但是所有眾生當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現在我們知道不但是天、人發菩提心,幾乎六道裡所有眾生聽經聞法,發菩提心的都不少。尤其是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慈悲接引,真的不是假的。

 

  最後一個德號,『佛世尊』。「《成實論》等開為兩號」,佛是一個號,「佛為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今依《涅槃經》」。念老的註解依《涅槃經》所說的,佛世尊合稱一號,合稱第十。「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故稱為佛」,自覺圓滿是煩惱斷盡。這個自覺圓滿容易懂,覺他怎麼能圓滿?眾生那麼多,許許多多眾生還沒有得度,覺他怎麼能算圓滿?我有一年在馬來西亞講經,有一位小乘的長老從北方來,也就是馬來西亞跟泰國交界的那些地方,他是在那個地方有道場,住持一方,也很有名氣。就來問我,他說,佛說的要度盡眾生他才成佛,我還沒有得度,他怎麼會成佛?問我這個問題。那就是說覺他,我這是他,我還沒有覺,他怎麼可以成佛?我就告訴他,覺他圓滿跟自覺是連起來的,自覺圓滿,覺他就圓滿。這怎麼說?要曉得他是幫助我覺悟的。

 

  你要不相信,你看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個求覺悟的人,就是他,善財童子怎麼成佛?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什麼?現實社會男女老幼各行各業,這些人在我們心目當中,都是佛、都是善知識。中國古人教導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是什麼?我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善人、惡人都是佛,都是幫助我成佛,善人教我的,他所想的、他所做的,我聽到、我看到,我有沒有?沒有,趕快跟他學;有,好好的保持不要失掉,他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所想的、他所做的,我聽到、看到了想想自己有沒有,有,要改過,把它改過來;沒有,記住千萬不要犯。這不都是我的老師嗎?我成佛了,是他兩個教我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就在此地。五十三參在哪裡?我們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的就是五十三參。問題是什麼?你不會參。善財會參,所以他成佛了;我們不會參,還在當凡夫。這就是宗門常說的「會麼」,會就成功。

 

  實在講老祖宗教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外面沒有過失,是真的,問題全在自己,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就是覺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就成佛了。自覺是你自己學,覺他就是把我所學的東西跟大家分享,這就是覺他。這是淺而言之,從事相上說的,要肯跟人分享不要保留。自覺覺他圓滿,就叫覺滿。《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覺滿了。覺滿那個時候你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覺他圓滿,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看眾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覺滿,「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三時繫念》裡面中峰國師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就是覺滿。你把這些道理搞通,想明白了,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

 

  「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自己覺悟了,一定要教別人。「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這個比喻是佛經上的比喻,所以用得很多。這個人是賊,大家知道他是賊,他不敢下手了,為什麼?誰的東西丟了,肯定是他。他不但不敢下手,他還要當警察,在那裡照顧著每個人,免得人家東西丟掉賴他,他變成好警察。這就是你不知道,他是個賊,你知道他,他不是賊了。「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這個秦言就是中國話,那個時候鳩摩羅什大師住世,住在中國四川、甘肅這一帶叫秦國,叫姚秦。先是苻堅做國王,以後是姚興,這兩個做國王國號都叫秦。

 

  「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這個論裡頭一段文,有些地方比較難懂,為什麼?不是我們一般人的常識。佛陀知過去能講得通,過去有歷史,你讀得很多,你能知過去。未來就難了,你怎麼知道未來?現在你可能知道。所以現在很多人不相信有知道未來的。曾經有人跟我說過,這個人是高級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相當有地位,他告訴我,他說我們決定不能相信有一個人說他能知道明天的事情,就是未來的事情,不可能,未來的事情沒人能知道。信仰宗教的,這個只有上帝知道,只有神知道,人怎麼會知道?現在的人逐漸學科學,不相信上帝。科學家縱然判斷一些事情,也未必是真的。他不相信,這個難。

 

  眾生數、非眾生數,這很難接受,眾生數量,有多少眾生,這個眾生是有情眾生;非眾生數是無情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佛知道,佛全知道。有常、無常等一切法,有常是永恆不變的,法性,無常是剎那在變化的是法相。這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菩提樹下是什麼?定中,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這屬於定中境界。現在我們說定中境界,人家說你是神話,他不相信定中境界,他沒有過這個經驗,他只有作夢,夢中境界他知道,定中境界他不知道。就知道今天在這個社會上,弘法利生是多麼艱難的工作,如何讓這些不信的人能相信,這是真的學問,經上講的真實智慧、善巧方便。這是佛陀,佛陀是圓滿覺悟的人。

 

  說到這些地方,對現在人講,我們必須配合《華嚴經》所講的這些理論跟方法。佛法它裡頭有科學精神,為什麼?它要求證,不是說了就算。說了你相信,你是迷信,連佛都說你是迷信。佛給你講,你相信他,你都是迷信。怎樣不迷信?你要把它證實。所以佛法講求的是信解行證,到最後,你自己證明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都是正確的,你自己把它證實,才真的是你的東西;你自己沒有證得,都是別人的,不是你的。所以佛法裡頭有科學的精神,而且非常重視證,契入境界就是證。不能契入,你沒有證得。沒有證得的東西叫記問之學,連孔老夫子都不贊成。夫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那要怎樣?儒家講一定要行到,你要做到。從行裡面去堪驗你所說的這個道理跟方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正法?中國古人不迷信,佛菩薩不迷信。

 

  「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佛確實是一切智慧成就的一個德號,稱之為佛,過去、未來、現在他知道。盡不盡是講煩惱習氣你有沒有斷盡,他清楚;動不動他也知道,動不動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一切世間了了悉知,悉是沒有一樣不知道,故為佛陀。這些話在現代人他完全不相信,他說這些話是宗教,這是神話,這是什麼?這是人決定做不到的。不過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他們在報告裡頭告訴我們,他們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不少古老的族群,很多地方的土著,他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裡頭有真智慧。傳下來的他們沒有文字,只是一代一代的傳說,這個傳說裡頭真的有很多好東西,大智慧。他們怎麼知道的?他說人有一種本能,本能裡頭有真實智慧。我們現在把本能失掉。這個說法有道理。換句話說,佛、菩薩沒有別的,就是教導我們回歸到本能。怎麼回歸?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回歸到本能。科學家所謂的零點能量場,那就是本能,回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真的過去、未來、現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人人都可以回歸,你試試看。

 

  佛教初學還有步驟的,不能完全一下放下,你一樁一樁的放下,先放下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先學著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學這一點,真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什麼現象發生?六種神通出現。六種什麼?本能。換句話說,六種神通(我的本能)失掉了,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把我六種神通的本能掩蓋住。我今天把它放下,我的本能恢復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可以實驗的,佛不是教你迷信。你再放下塵沙煩惱,也就是於一切法不但不執著,分別心都沒有,你就成菩薩,你的智慧、德能、神通比阿羅漢就高好多倍。到最後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也叫做無始無明,這個東西放下,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裡頭一切事物你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十法界不見了。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可以應,你是菩薩身分,應化在十法界,你有能力度十法界眾生。這是佛陀教育,這不是假的。

 

  我們自己學了要真幹,執著,特別是情執很難放下,但是慢慢的放,希望一年比一年淡薄,再進一步,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你就很有進步。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的時候,你的信心就生起來,法味嘗到了,你會常生歡喜心,為什麼歡喜?天天有進步,日子沒有白過。自己慢慢就有把握、有信心,我這一生決定能往生,你說多快樂!而這些世間事情就不再擔心,不再執著了,有緣盡量幫助大家,沒有緣一點勉強都沒有,你說多自在。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沒有,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真放得下!

 

  下面說「世尊梵名薄伽梵」,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世尊,世間最尊貴的人,世間最讓人尊重的人,梵語叫薄伽梵。「圓備眾德」,圓是圓滿,備是具備,圓滿具足一般講萬德萬能。為世間人所尊敬,這個欽就是尊敬,為世間人所重,大家重視他、尊敬他,故號為世尊,這世間最尊重的,值得人尊重的。「《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面九種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這個意思好。圓備眾德,就是前面從如來,一直到天人師,九種之德他統統具足,末後總結就叫世尊。「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這十號之德統統具備,統統具足,這稱為世尊,所以世尊是非常尊貴之稱。十號的意思簡單介紹到此地。下面「住世度眾」: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這二十個字特別重要,佛菩薩在世間幹什麼?就幹這個,這就是佛的事業。我們在這個世間,你是從事哪個行業的?出家做和尚也是個行業。你這個行業是做什麼買賣的?幹什麼的?說經講道的行業。你一天沒有說經講道,你一天空過了,接受十方供養,這一天你怎麼受得起?跟生意買賣一樣,人家把錢交給你,你沒有東西給人家,這不像話!所以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開悟之後就開始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這個事情我們要知道,他是非常敬業的一個人,重視他的事業,尊重他的事業,沒有一天空過,說經講道這是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在世教授』,你看經上用的字「教授」,佛菩薩真的是教授。教了多久的時間?『四十二劫』,這麼長的時間。『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這是《漢譯》裡面的文。「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間之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道者,覺悟之路也」。也就是包含覺悟的道理、方法、經驗,再加上證果,這就很圓滿。才能夠真正幫助諸天人民覺悟,幫助他們提升境界,這是讓諸天人民得真實利益。在世四十二劫,可見得當時這個地方的諸天人民福報很大,壽命這麼長。我們這個地球跟它比就可憐,地球上的人活到一百歲都了不起。人家是在世教學四十二劫,可見他的壽命不止四十二劫;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世尊住世七十九歲。福報大!

 

  福報大我們就曉得,人的心好,行為好,沒有惡念,沒有惡作,才能感得這麼大的福報。人真正積善修德,壽命可以延長,《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自述,我們看到這個故事能不覺悟嗎?孔先生給他算命,孔先生不是凡人,確實有本事,能夠把一個人的流年算得那麼清楚,每年流年算得一點不錯。他是個讀書人,要參加考試,每年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他都預先把它注出來,他知道。到時候去考試果然不錯,跟孔先生所算的完全相符合,每年的收入統統都清楚一點都不錯,二十年。所以他心定了,知道什麼?「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全放下。

 

  三十五歲那一年他去訪問雲谷禪師,當時佛門的一位大德,禪師叫他在禪堂去坐禪,給他一個蒲團坐禪,他坐在禪師的旁邊。禪師看這個年輕人,三天三夜居然沒有動個念頭,很驚訝,因為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就問他:你的功夫不錯,一般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不容易做到,你是怎麼修的?他很老實,他告訴禪師:我的命被人算定,二十年一點都不錯,所以我沒想頭,想了沒用,想了都是白想。雲谷禪師這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就問他:為什麼還是凡夫不是聖人?他說只有凡夫命運才會被人算定,一點都不差。真正大修行人超越!如果是造作罪業的人,他的命運往下下降。命運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每天加減乘除不大,所以還是算得很準確。像他那樣的不起心、不動念,就完全準確,絲毫不會錯誤,也就是你死在命運之下,不動。

 

  告訴他,命運從哪來的,什麼個道理,命運可以改,怎麼改法?就是念頭,你一心向善,你的命運向上提升,一心向不善,你就往下降,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發心行善。行善有個標準,雲谷禪師給他一個功過格,功過格的標準就是《感應篇》。《太上感應篇》裡面所列一百九十多條善惡果報,教給他,你依這個標準每天認真去斷惡修善。佛門用道教的基礎,這是正確的。道教這本書簡明扼要,文字不多,字字句句都是重點。你好好的去學它,認真去做,早晚拿著這個來反省,命運就改變!了凡先生這一發心真幹,回去真幹,第二年參加考試,跟孔先生算的不對了,孔先生算他考第三名,結果他考第一名,你看積善馬上就提升。這效果出來,真幹了,一生改變,連壽命,他沒有求壽命,壽命延長了。孔先生給他算的壽命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延壽二十一年。命裡沒有兒子,求兒子真的得了個好兒子。他自己是獨生子,他這個兒子也是獨生子,可是兒子以後長大給他生了九個孫子,這一門鼎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這一生過得很充實!

 

  下面引「《俱舍論》曰:道義云何」。道怎麼個講法?什麼叫道?「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俱舍論》上說的,道是什麼意思?道是涅槃的道路,你能走這條路,將來就能夠證得般涅槃。涅槃是什麼意思?前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就是自己的自性。講自己的自性很難懂、很抽象,換個名詞,《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這個名詞現代知識分子比較容易接受,諸法就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道是什麼?就是一切諸法的真相,你能把它看到、明白、了解,你走的路就是正道,你將來可以證得諸法實相。在大乘裡面證得諸法實相的人就稱作佛陀。

 

  現在哲學、科學都是在探索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古今中外多少人在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宇宙?過去幾十年當中有個說法,宇宙是從大爆炸發生的。這個說法是根據什麼?根據宇宙不斷在膨脹,這是天文學家在望遠鏡上看到的,發現什麼?我們地球四周圍這些星,都往遠處很快的速度移動,好像膨脹,宇宙在膨脹,星球都遠離去了,這種現象就像爆炸一樣,這種現象。再找不到更好的說法,所以這個說法很多科學家都接受,應該有幾十年了。但現代的量子力學家把這個說法推翻,他們知道宇宙不是這種爆炸的,不是,這個講不通。他們現在是在物理學裡頭用更深的探索,把物質,什麼是物質,物質究竟怎麼回事情,把這個東西搞清楚,發現什麼?發現物質根本沒有。像普朗克所說的,他一生的研究,研究量子,到最後他說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意念累積產生的幻相。把物質的根找到,物質的根是意念、念頭。這個跟佛法說的一樣。

 

  佛法說物質現象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阿賴耶的境界相從哪來的?從轉相來的,轉相就是意念。轉相從哪裡來的?從業相來的,阿賴耶的業相。業相從哪裡來的?業相一念不覺。業相沒有原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叫無始無明,無始是什麼?它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它也沒有滅,叫不生不滅,它有,現在科學家稱它為波動的現象。對的,它是動相,不覺是動,覺心不動。惠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沒有想到自性「本無動搖」,它不動的。大乘教上講的覺心不動,惠能大師見到,他證得了。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所以是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頭現出一個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不離妄心,離妄心真心就沒有了,所有一切境界相都從妄心裡頭生出來,離開阿賴耶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法相也叫唯識宗,這一派的學者不承認有宇宙、有物質,他只承認有個識,叫唯識。因為物質是從心變的,法相唯識跟唯物恰好是相對,物是識變的。

 

  所以把宇宙的真相解釋清楚,這是一直到最近的三十年科學家才發現,現在還在做實驗,成就非常可觀。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科學會接受佛法。這樁事情與愛因斯坦有關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跟科學走得最近的是佛教。這句話將來科學家可以以它為證據,把佛經找來對對看,愛因斯坦所講的是不是正確的。所以將來講佛學的,不是法師,是科學家。為什麼?法師不會講,法師講不過他們,肯定他們講得比我們好。可是講雖然是講,講了不做,那在釋迦牟尼佛法運裡頭,還是末法時期,沒證果的。但是對於學佛的同修來說,可以說大大增長了我們的信心,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是生活在正法時期。科學家生活在末法時期,他會講,他研究得很清楚,他沒有行、沒有證,所以末法時期;他要有行,沒有證,他在像法時期。末法時期證果,說實在話,確實只有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回歸到零點能量場,那就是成佛,回歸到自性,回歸到常寂光。我們在這裡提供一點點這些分享的心得,我相信對他們會有幫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