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论孝论君子语译:从“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到“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46:29

从“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到“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江西农业大学杜克海的来信《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附于文后),编辑部还为该信加了“编者按”,期望引起关注与讨论。看完这封信,我立即就联想到了32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那封著名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附文于后)。我相信如我一样的60后,还有50后,相当多的人对那封“潘晓来信”一定有深刻记忆。

这两封信到底有什么关联?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听顽石一一道来。

相同点:

1、相同的话题。

潘晓和杜克海,虽然所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两封信所涉及的却是同样的话题,即思考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相同的价值观。

杜克海和潘晓在信中宣扬的是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即自私自利的价值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背道而驰的价值观。无论是潘晓的“主观为自己”,还是杜克海的“对自由独立自我的向往”,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审视社会、看待人生。自我高于一切,自己价值实现才是他们最高的也是终极的人生追求。

不同点:

1、这两封信的出处不同。
潘晓的信刊登于《中国青年》杂志,杜克海的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但这一点是异中有同,这一刊一报都属于团中央直管,它们有共同的使命——引导青年方向。从报纸、刊物的这种特殊背景就应该知晓,跨越32年的这两封信的出台当然就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2、产生困惑、迷茫的原因不同。
潘晓曾经“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相信共产主义”。她的世界之所以变得灰暗,首先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冷酷的家庭里,一家人“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母亲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然后是怀疑组织,友谊被出卖,而最主要的是爱情挫折。她“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献给了一个“被‘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的干部的子弟,没想到得是,“‘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不再理我……”。试想,如果潘晓能够得到那位干部子弟的垂青,过上阔太太的日子,她应该会高歌“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宽广……”吧。从一个自私的家庭走出来的潘晓,有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本来就不是什么怪事。

杜克海“厌倦了每天记忆各种复习资料与试题集,机械地参加一场场考试……总是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读点书,这也是对沉寂、苦闷、茫然的大学的反抗”,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坚持下去,不知道坚持了以后会怎样,不知道不坚持又会怎样,不知道怎样坚持,不知道坚持意味着什么”。一句话,就是对未来的茫然,才导致迷惘彷徨。


3、出台的背景不同。
潘晓的信发表于1980年5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刚刚起步的时期,喜欢文学(因为文学界已经率先出现了所谓“伤痕文学”)的潘晓敏锐的嗅出了当时的那种的政治气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选择了团中央下辖的“正确”的杂志,投出了一封“正确”的信,于是,来自“民间”的代表了“民意”的,以否定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张扬 “主观为自己”这种自私自利的人生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潘晓来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封著名的来信应运而生。

杜克海的信的出台,表面原因在其《编者按》中已经说得很清楚:“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焦虑和迷茫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大学教育和就业压力。”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从潘晓那个时期起,全面否定共产主义信仰,导致了信仰大厦坍塌,以致全民(包括大学生)逐渐深陷迷茫中,大学生自然不能例外。

4、社会影响不同。
“潘晓的信”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封信发表出来后,由《中国青年》杂志牵头,在全国开展了为期将近一年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那一代青年大多参与其中。在舆论的引导下,讨论的结果就是潘晓“主观为自己”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得到肯定而逐渐演变成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潘晓的原话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种观念被推广后产生的结果表明,大家都在“主观为自己”,不再“客观为别人”,这就如同后来那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国策一样,实际情况是“只管效率,不顾公平。” 这次大讨论过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了被人嘲笑的“乌托邦”理想,雷锋成了“傻子”的同义词。从此,多数人(特别是青年)的价值观就由“无私奉献”一路嬗变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求目的,不择手段”,其结果是崇高信仰的丧失,道德大厦的垮塌。今天无良、无德、无耻、无序自由泛滥,“潘晓的信”功莫大焉!

杜克海没有潘晓那么幸运,因为他生不逢时。他的这封信注定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他本人也成不了潘晓式的风云人物。它的影响最多就像是在一片死寂的海里扔下一颗小石子,不过溅起一点微波罢了,一瞬间就消失了。如果把曾经全社会的共产主义信仰、无私奉献的美好道德情操比作一匹骆驼,“潘晓的信”就是压向这匹骆驼的第一个重物(因此它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南京的“彭宇案”应该就是压死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顽石的观点)。至于后来的“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激情杀人”、“小悦悦被碾”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在这匹死骆驼上添加重物而已,压得再多,于骆驼的生命已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了。杜克海的信也不过是死骆驼上一个物件而已。

5、汉语表达水平不同。
不说立场,不讲思想,光从表达上评价,初中毕业生潘晓的信语言工巧,文采斐然,汉语水平那是相当的不错;而大学三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杜克海(自称爱好文学,读了很多喜欢的书)的信却语言平平,毫无文采。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些问题吗?潘晓是在“文革”中上的小学和初中,这个被称为“十年浩劫”遭到全盘否定时代里的初中生居然有这样高的语文水平,岂非咄咄怪事?而在伟大的改开时代、在教育的春天里的中文专业的“天之骄子”(曾经对大学生专称)的语文水平却远不如一个“文革”时期的初中生,这个现象不也挺耐人寻味吗?

结论:

我所探讨的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我的观点在上面的分析里已经表露无疑,潘晓的信和杜克海的信是因果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正是潘晓这种极端自私的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才使得后来的青年乃至整个国人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大家都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该往何处。我想再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如果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信奉的是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他肯定会迷茫,他的人生路当然就会越走越窄。因为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就算是做了干部子弟的阔太太也还会有新的烦恼出现——要不要担心年老色衰之后丈夫移情别恋?表面光鲜的背后空虚该怎么填充?金钱满足之后会不会有权力欲望也希望得到满足?

写的这里,我耳畔回响起了一位特殊的美国人阳和平说过的话:“我的父母是我见过的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父母是什么人。阳和平的父亲叫阳早,畜牧业专家,母亲叫寒春,是核物理学家,参加过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他们都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地道的美国人。受中国革命的影响,上个世纪40年代来到中国并辗转到了延安,他们由此爱上了红色圣地延安和后来的红色中国,改变了原来的耶稣信仰,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此定居在中国,直到前几年去世。阳和平说:“父母亲因为有崇高的信仰,并且能够为这个信仰去工作,所以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比幸福!”一对从我们的精英羡慕不已的普世国度来到了中国的学者,他们曾经在“自由”“民主”的美国痛苦、迷惘,当来到中国信仰了共产主义、信仰了毛泽东思想并终生为了这个信仰奉献聪明才智以后,才获得了真正的长久的快乐和幸福。这个事例不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吗?

中国要想重新回到那个绝大多数人都有崇高信仰的时代,一定极其艰难,道路异常曲折。但我相信,现实是最好的教材,不少人已经觉醒,更多的人(包括青年)正在觉醒。就像鲁迅说的“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我们不要悲观。惟其艰难,我们的努力才显得光荣而有意义


附录一:潘晓的信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
  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请教了……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如说为吃喝玩乐,……也没什么意思。
  我求助于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编辑同志……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


附录二:杜克海的信

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



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寒假到来的时候,我决定给你们写这封信,把我的迷茫和困惑告诉你们,希望中国青年报这张属于青年人的报纸给我一些建议。


2011年11月,当我决定不考研时,我把“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作为对自己的解释。当我知道那个不是我想要的东西时,我又开始迷茫哪个又是我想要的呢?我始终都没有坚定地把握自己的追求。


渐渐地,我对“考证”再也没有了动力。正如同学说的:最近图书馆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在准备四六级、教师资格证和期末考试,起码我们班的绝大部分同学是这样的。


就我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考以下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导游证、秘书证等等。在众多的证书当中,我只考了一个本科生必须要持有的英语四级证书,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看着身边的同学在紧张地准备着四六级考试与教师资格证考试(今年这两证刚好在同一天统考),本来并没有多大压力,但是当你看到10个人里有8个人在考,而自己却每天悠闲地看看书、上上网、写写字,难免就会感到不安。有时我会问自己:我这样是不是不思进取?我以后会因为没有这些证而错失很多机会吗?我以后会为现在的选择而后悔吗?未来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我不知道哪个航向是正确的。我动摇过,但还没有破坏自己价值观的基石。我只是有点犹疑与担忧,不断地审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勇气坚持我想要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了每天记忆各种复习资料与试题集,机械地参加一场场考试,等拿到证后就彻底地忘却,然后再准备下一门考试。我不想去评估这些证书以后对我到底有多少作用,我只是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与考”的生活方式,我总是在试图寻找一种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总是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读点书,这也是对沉寂、苦闷、茫然的大学的反抗。


大三了,我放下了诸如“委员”、“主席”、“会长”的头衔与各种学生工作,如室友评价的“做一名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学生”,安安静静地过好每一天。时间是自己的,自由地安排每一个时间段,沉浸在自我中很快就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快乐,很幸福!


在这个学期,我不遗余力地在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只有在出现经济危机时才停止。2011年南昌的冬天似乎没有了往年肆虐的寒风与阴冷的冬雨,每天都是暖暖的晴天。我喜欢拿着一本书到寝室的天台上或楼下的草坪上,让和煦的阳光照在脸上,又让冰凉的西风清醒发热的头脑;一般在一个节气到来时,气温就会骤降并伴随着刮风下雨,如果没有课,我也就会懒懒地窝在床上,不吃早饭,打开电脑看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每天晚上差不多10点多从图书馆回来,然后开始记录每日的言与事。我们大三有一门让其他专业很羡慕的专业必修课——汉字书法,在老师的激发下,我深深地陶醉于汉字的书法艺术,每晚写完日记后,都会花半小时临摹一页颜真卿的楷书,经过两个多月的练习后进步明显,不禁窃喜。书法已然是继音乐后我的又一情感载体。周末的天气总是那么好,我喜欢在校园里,拿着自己心爱的相机留下一处处可爱的风景。


上大三以后,我逐渐养成了这4个爱好——藏书(看书)、写日记、书法、摄影。半年了,我明白了我喜欢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才是我坚持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考证”、“拿奖学金”、“评荣誉”、“找工作”等外在目标的侵扰、诱惑、压力下,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坚持我想要的东西——仅仅是对自由独立的自我的向往!


老师,我有点害怕。我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坚持下去,不知道坚持了以后会怎样,不知道不坚持又会怎样,不知道怎样坚持,不知道坚持意味着什么。


我该怎么办?



            江西农业大学 杜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