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少私寡欲:雍正遗留下的四大历史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7:00:20

从登基到死亡,环绕在清雍正皇帝身边的传说不断。这位谜样人物的传闻之多,在清代君主中排名“第一”;两岸故宫将在十月上旬合办雍正展,这些传闻再度浮上台面。
稗官野史指控雍正:“谋父逼母”、“弒兄屠弟”、“诛忠”…洋洋洒洒十大罪状,因他为了巩固皇权,六亲不认,手段极残酷。
清代民间指控雍正的种种传言,其实早在雍正生前早已甚嚣尘上。在曾静反清案发生后,雍正下令将民间传说雍正的十大罪状一一进行辩解,合成《大义觉迷录》一书,意在止谤。讽刺的是,结果适得其反,日后野史的依据多来自此书。
近年来,随着戏剧、小说、史书的蓬勃,对于雍正的种种争议,又有不同看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及台北故宫研究人员也提出新见解。
争议一:谋父
雍正最大争议是他继位的正统性,传说雍正“进了一碗人参汤…圣祖就崩了驾”,冯明珠说,这几乎不可能发生,因康熙一直反对喝人参汤。
野史盛传,康熙立遗嘱皇位“传十四子”,雍正将“十”改为“于”字篡位,但现存的“康熙遗诏”上写的是“传皇四子”毫无更改痕迹。
持新看法的历史学者则指出,康熙生前一直没有立遗诏,所谓“康熙遗诏”是雍正在康熙死后写成的,无论汉、满文都一样,这分遗诏的依据是康熙56年发表的公开谈话。台北故宫图书文献处助理研究员洪健荣说,遗诏确实存在,但内容“真假待议”。
冯明珠分析,康熙末年,雍正不断被派出主祭大典与查帐赈济,不少人解读康熙对他赋予重任;但也有人认为是康熙此举是希望雍正远离中央…双方见解迄今相持不下。
争议二:逼母
雍年的童年由孝懿仁皇后抚养,他和生母乌雅氏的关系并不如一般母子亲密。相对的,与雍正同母的小弟允禵很得乌雅氏喜爱。雍正即位后不但解除允禵的军权、后来甚至将他监禁,不久乌雅氏去世,死因不明,雍正被控“逼母”。
冯明珠认为,雍正对生母的死有一定责任,但若因此确认雍正非法继位,就过于武断了。
争议三:弒兄屠弟
雍正即位后,曾参与争继斗争的人,不是被他杀害就是遭囚禁,几乎没有善终的,与他竞争最激烈的皇八子、皇九子皆暴毙,雍正说这是天谴冥诛,但不少人都认为他们是被毒死的,就连他们的臣子和党人也无一幸免。
与雍正同母的两位胞弟,也遭到终身监禁,雍正的“除恶务尽”可说史上少见。新看法则认为,雍正的兄弟在争继失败后,依旧不断从事“反叛”行动,才会惨遭雍正毒手反扑。
争议四:诛忠
科隆多、年羹尧原本皆位极人臣,但得宠不久后,年羹尧被雍正整肃自尽,科隆多遭终生囚禁,应证“伴君如伴虎”。但持新看法的人认为,年羹尧嗜杀、放肆,竟用朱笔批公文,还以“天日”自居“想做皇帝”,才惹得雍正赐他自缢。而科隆多垄断官员铨选、揽权树党也因恃功而骄,导致悲惨结局。
雍正被指控的罪名,还包括: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由于康熙末年争继激烈又未留手书遗诏,洪健荣认为,最早散播不利雍正罪状的,应该是与他竞争最激烈的皇八子、皇九子,为的是挑战他继位的正统性。
问题是,如果雍正真的非法得位,必定毁证;若是正当,则没有不利证据,而目前“关键证据”阙如,一切以“推论”居多,也让徘徊在正史与野史之间的雍正,充满遐想空间。两岸故宫大展为雍正平反 未改遗诏夺皇位/图
雍正是否如坊间传言,篡改康熙遗诏夺得皇位?台北故宫博物院今起推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为雍正平反。

10月6日,观众在预展上观看《康熙遗诏》

遗诏局部(红线处为传说中雍正曾修改部分)
这项展览展出246件雍正王朝的文物档案,观众可充分了解这位从登基到死亡争议不断的“话题君主”,而雍正将外界流言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也在展出之列。并且,这次展览还包含了北京故宫提供的37件展品,是两岸故宫文物相隔一甲子后,首次合作汇聚展出。
雍正是清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以他为题材的影剧、小说十分火红。稗官野史上对这位皇帝的传说甚多,包括他篡改康熙遗诏、为了巩固皇权六亲不认、个性阴险狠毒等。民间流传最多的是雍正施展少林轻功,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方取得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虽然史学界对《康熙遗诏》的真伪有所争论,但目前也没有留下任何证据,指出康熙要传位给十四子。
在此次“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有一件《康熙遗诏》汉文本,可看到遗诏上清楚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位。”
事实上,把储君名单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先例,始于雍正,而非康熙。经历骨肉相残的苦痛经验,雍正建立秘密建储制,继位者名单密封在金匣里,藏在这块匾额后方。
坊间还流传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好杀等十大罪状,雍正将这些流言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一一加以反驳,颁行全国试图辟谣,没想到越描越黑。而这本《大义觉迷录》也在展出之列。
两岸清史研究学者从雍正遗留文物中发现,雍正45岁登基,在位13年期间,勤于理政、肃贪养廉且国库充盈,他的艺术品味精致典雅,本人更精于书法,文采风流。雍正常夜间挑灯批谕奏摺,此次展出的每摺朱批中,少则数十字,多则千字,洋洋洒洒,全是亲笔批示,让人叹为观止。从中可看到他惩治贪污,倡行廉政,赏罚分明。
此次大展中,北京故宫提供37件文物绝大多数是台北故宫缺少的雍正肖像,包括《雍正朝服图》、《泥塑彩绘雍正像》和13页“胤祯行乐图”,观众可一赌雍正庐山真面目。
雍正在康熙的35个皇子中,排行第四。根据展出的《大清世宗宪皇帝本纪》描述,雍正母亲怀孕时曾“梦月入怀,华彩四照”,出生时亦出现种种祥瑞征象。文中谈到雍正长相“仪容奇伟,高挺鼻子、身材修长、双耳丰垂、声音洪亮、目光明亮有神” 。
《雍正朝服图》应是雍正即位初期所作,雍正身穿皇帝参加盛大典礼时的黄色朝服,神态端庄威严又不失文人气质,难以将他和阴险狠毒连结在一起。
北京故宫另提供一尊高14厘米的《泥塑彩绘雍正像》,写实呈现雍正细长眉、小眼睛、高颧骨、薄嘴唇。他手持如意坐在檀香木制的圈椅上,推估是30岁左右、还是皇子时期。
最有趣的当属《胤祯行乐图》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13页行乐图,内容描绘雍正穿著喇嘛装、道士服、渔夫装、化身村民耕种,或是头戴假发扮成欧洲贵族服装去打猎刺虎等场景,雍正“百变形象”堪称当代扮装文化先驱,也看出他对西式文化、佛道宗教等不同宗教文化的广纳接受。而雍正对道教的养生灵丹颇为入迷,多数史学家认为,雍正死于服食丹药。
立储看皇孙?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孙子并非弘历
核心提示:在各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法得到了较多人的赞同,这就是康熙因钟爱其孙即雍正之子乾隆,而传位雍正。乾隆帝自己对此深以为然,晚年时多次说,小的时候,皇祖对他特殊眷爱,“已隐有托付之意”。钟爱幼年子孙是老人的常情,康熙晚年身边经常有子孙陪侍,弘历只是其中的一个,且陪侍时间较短,只有半年。有的子孙陪侍时间更长,也得到宠爱。而所谓最宠爱者,则另有其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两三点钟,在位六十年的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宣告病危。
关于康熙之死和雍正继位,《清圣祖实录》的记载与雍正本人在《大义觉迷录》中的陈述相似: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偶染风寒,在畅春园静养。命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赴斋所,准备代行十五日南郊冬至祀典。
十三日丑刻(凌晨1~3点),康熙病危,急召在斋所的雍正(时为雍亲王)入见。命吴尔占代行祀典。
寅刻(凌晨3~5点),雍正尚未赶到,康熙又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谆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礻我、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到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时除恒亲王允祺因冬至奉旨往孝东陵行礼不在京师外,皇十五子贝勒允禓、皇十六子庄亲王允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皇二十子贝勒允祎等都在康熙寝宫外等候。
巳刻(上午9~11点),雍正赶到,急入寝宫问安。康熙告诉雍正自己病情日增之故。雍正含泪劝慰老父。这天,雍正曾一连三次进见请安。
当晚戌刻(晚上7~9点),康熙驾崩。
正在雍正“哀恸号呼,实不欲生”之际,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胤禛承继大统。雍正“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雍正叩首,劝其节哀,雍正“始强起办理大事”。
大行皇帝康熙的遗体被连夜运回大内。先此一步,雍正已在隆科多的护佑下提前驰回紫禁城,以哭临大行皇帝梓宫。接着,皇城九门紧闭,隆科多亲守朝阙,非有旨令即亲王也不许入内,一直到二十日国丧。
十七日,谕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登极的康熙遗诏自宫中捧出。礼部堂官于乾清门外跪接,从中道捧至午门外,安于层台上,张黄盖。百官着素服,行三跪九叩礼,跪听宣诏。宣诏毕,百官起立默哀,再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堂官将诏奉放于安龙亭内,又从中道出大清门捧至礼部,由礼部派员颁布天下。
二十日,胤禛即位,免百官朝贺,诏告天下,以明年为雍正元年。
而各种指斥雍正以阴谋手段矫诏夺嫡、谋父篡位的谣言,几乎同时沸沸扬扬地传布开来,甚至远播海外。康熙六十一年朝鲜使臣李混等回国后,报告朝鲜国王康熙之死、雍正即位的情况时说:“或称秘不发丧,或称矫诏袭位。内间事秘,莫测端倪。而至于矫诏,则似是实状。”
在有关康熙之死、雍正即位的官方记载中,确有不能解释的很多疑点。
首先便是“八人同受遗诏”的说法。
官方记载,康熙临终有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礻我、允祹、允祥、隆科多八人,在病榻前同受命雍正继位的遗诏,另有允禄、允礼、允禓、允祎在寝宫外等候。这确是雍正即位名正言顺最有力的证据。然八人中,允禩、允禟已经不明不白地死去;隆科多已经被禁锢而亡;允礻我正在禁锢中;允祉、允祹,一个被革亲王、一个被革郡王;允祐明哲保身唯求苟活;允祥正是雍正的心腹。没有一个人可能出来对证。
“八人同受遗诏”正是出自雍正本人之口,从雍正对八人同受遗诏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某些蛛丝马迹。
“八人同受遗诏”,最早的版本是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成书的《大义觉迷录》,在这以前,从没有过相同的记载。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在一篇上谕中说,康熙命他继位,是在病危之时仓促间“一言而定大计”,并没有一字提及“八人同受遗诏”的事。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