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芳官是谁: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进展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42:33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进展报告

 

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国土资源部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建部伊始,就把“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确定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五大目标任务之一,明确了信息化建设思路。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分管副部长为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亲自抓,直接管,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2001年,国土资源部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信息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全面启动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各级国土资源基础网络、数据库和业务系统等建设与应用得到很大发展。2004年,在贵州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工作,推广试点经验。五年来,国土资源信息化已形成机构健全、设备先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信息积累雄厚、系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局面,主要进展如下。

 

一、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建设框架已经形成

 

自1999年5月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一直加强对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着力推动信息化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从整体上规划和部署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1、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运转模式已经理顺

 

2000年9月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274号)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并要求各单位行政一把手对信息化建设要亲自抓,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本部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专门工作机构。各地、各单位认真贯彻部文件,积极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建设机构的建立。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部、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已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办和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直属单位也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办。成立了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及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等六个以大区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导组,以加强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技术支持。目前,部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专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队伍已超过1000人,其中8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些省,尤其是东部地区积极推动市、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建设,并成立了信息中心。

 

为了使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开展,部信息化领导小组一直重视信息化制度建设,反复强调要加强各级信息化领导机构和信息办的组织协调职能,在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六次会上又着重强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决定将“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并要求信息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目前,在全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了各级信息办统一编制规划和组织协调、业务管理部门提出需求、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的运转模式和制度。

 

2、整体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工作思路已经明确

 

为了从整体上规划和推进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确保建设思路上下一致,在部颁布实施《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全国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确立了“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建设方针,明确了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国土资源部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编制了《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总体设计》。

 

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厅(局),也都编制了相应的信息化规划和总体建设方案。不少省(区、市)在抓好规划与方案实施的基础上,还积极推进市、县级规划和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有的省在对现行管理业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大部分省通过召开全省(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动员,统一部署。通过这些工作,基本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框架,有效保证了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一致性。

 

二、业务系统建设与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促进了国土资源的高效管理和依法行政

 

遵循“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覆盖国土资源规划、行政审批、综合事务管理等主要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了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依法行政。

 

1、业务系统建设覆盖了国土资源主要管理业务

 

围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和行政审批等业务的信息系统,市县级重点建设地籍管理、土地市场交易等业务的信息系统。

 

部、大部分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国土资源厅(局)都开发运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日常公文的网上流转。

 

在地政管理信息化方面,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规划的管理、审查和决策分析的计算机化办公,以及从窗口接件到项目审查、会审、签发整个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福建、浙江等开发了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图文一体化),实现了网上报批。许多地方还建立了土地登记、市场交易和执法监察等管理信息系统。上海、重庆、南京、西安、桂林等地,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开发建设了地籍管理系统、窗口办件与查询系统、土地使用权交易公示系统等。青海省在基础较好的州、县投入使用了城镇地籍管理系统。湖北省开发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四川省厅开发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市、县级投入使用。

 

在矿政管理信息化方面,部组织开发的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信息系统在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得到了推广应用。

 

在地质环境监测方面,浙江省厅开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LAPS),于2004年正式投入运行,建立了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手机短信群发系统。

 

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统计范围涉及全国3600多个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10多个地勘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部的直属单位。

 

2、业务系统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业务系统建设始终遵循边建设边应用,通过应用拉动需求,并进一步促进系统建设的原则,不但使已开发的业务系统不断得到完善,而且应用成效十分显著。

 

一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网络传递文件资料,使事件各过程间的衔接时间几乎为零;改变往串行审批为网上并行办文会审,大幅度缩短处理时间;系统限时督办,将事件总的处理时间控制在时限之内。如,部建设用地审批实现部机关9个业务司(局)会审,大大缩短审批所需工作日,有力地配合了《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深圳市局通过系统应用,公文办理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短到21个工作日,按时办结率达到98.3%。

 

二是规范了管理,促进了依法行政。行政审批事项由计算机程序依据《依法行政手册》规范化,任何人都无法超越计算机,减少了自由裁量权,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网络系统如实记录各关键审批环节,纪检部门可随时查阅,便于监督、检查。如,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以来,较好地避免了“三难”现象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的发生。

 

三是树立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电子政务窗口贴近了人民群众,办文结果查询方便了人民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贵州省厅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群众反映:“到国土资源厅办事,就像在家中办事一样”,“办事公道了,离群众近了”,并荣获“全省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网上报件节约了异地报送的成本,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资金回报。如,深圳市局在房地产抵押、产权登记、房屋预售等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每年为社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7亿元,信息系统的使用系统减少工作失误,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五是降低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造成的损失。如,在2004年8月12日“云娜”袭击我省期间,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成功预报了2004年“云娜”台风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崩塌,避免了数百人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是国土资源信息决策支持能力显著提高。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的运行,使国土资源综合信息获取效率和能力大大提高,经过加工整理,产生年报、半年报和快报等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3、业务系统之间的整合程度明显提高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开发建设了一批针对单一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开发过程中重复性工作多,开发周期长,而且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信息孤岛。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和研讨,结合对现有系统建设模式和应用成效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基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业务系统开发建设思想。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既是一个系统的搭建平台,又是一个系统的运行平台,在此基础平台上建立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衔接,达到数据共享和消除信息孤岛的目的。采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构筑应用系统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2004年部信息中心已完成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开发工作,并正在平台上整合了部分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系统开发建设模式已经在系统内得到广泛的认同。继贵州、深圳取得显著成效后,湖南已开发出集窗口式办公、自动化管理一体化,业务流程审批与图文资料阅览一体化,业务流程可定制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江苏、山西等省正在开发和整合基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国土资源业务系统。一些地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正在积极采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系统建设模式。

 

三、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服务成效显著

 

为配合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部的要求,加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增强了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1、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网站性能不断完善

 

部和31个省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站全面开通,141个地(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网站(占地市总数的42%)。各级国土资源网站建设以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网站性能,从简单的情况介绍逐步发展成为能提供互动式信息服务的网站体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2004年全国政府网站进行的绩效评估中,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在国务院76个部委及直属机构中名列第三名。有的市局网站荣获政府系统“优秀网站”称号。国家测绘局网站进行了改版,网站功能更加完善,填补了互联网上地图信息监管的空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国家海洋局政府网站和中国海洋信息网,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2、信息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达到了便民、利民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贯彻部关于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的有关精神为契机,网站、触摸屏、电子屏幕和对外服务大厅,实现了“窗口式”办文和“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企业和公众的业务办理,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一是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成效显著。部、31个省和57%的地(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现了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和信息服务。通过在门户网站上设立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把国土资源管理的行政事务和主要措施向全社会公开,促进了网上政务公开;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和意见反馈栏,加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监督;建立网上交易大厅和办事大厅,使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报件。目前,国土资源系统网站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访问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如,新版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系统开通一个月内,日均访问页面数已由原先的6万页左右上升到20万页。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月访问量达到近35000人次,目前正呈上升的趋势。

 

二是服务形式多样化,更加便民、利民。国土资源系统通过建立外网网站、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服务热线等,形成形式多样的对外信息服务体系。如,河北省厅开通了免费服务热用户通过电话可查询到省厅审批事项、办事指南、收费标准、法律依据等政务公开内容,随时了解所申请业务的办理情况,举报国土资源案件,投诉工作人员违法乱纪,反映信访、行风、政风等问题。

 

四、积累了丰富的数字信息,国土资源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逐步加强

 

国土资源信息是加强资源监管、调控资源供应的决策依据,也是提供广泛信息服务和系统运行的基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利用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数据,建立了一批相关的基础数据库,提高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同时,为了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体系,逐步加强了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

 

1、基础数据库建设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1)在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地价评估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基础工作,获取了全国80%城镇的所有单位的各种利用类型及土地权属的地籍数据,查清了从每一地块开始到村、乡、县、市(地区)、省和全国的土地利用、权属状况等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从1/1万到1/50万的各种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初步掌握了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数量、分布现状等信息,取得了重要城市的地价调查数据和各省(区)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等。

 

在取得大量调查成果数据基础上,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了全国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国家级、省级、50万以上人口城市、11个省的地(市)级、34个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已经建成。通过“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完成了全国近700个市(县)的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东部部分发达省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字化建库工作目前已基本覆盖全省,还有一些省(市)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摄影数据,开展了辖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更新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实用的数据更新与建库的技术,保障了土地基础数据的现势性。全国400多个市(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图数一体化城镇地籍数据库。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基础上,对1999―2002年连续四年遥感监测成果数据进行了整合加工处理,开发了数据管理平台,并完成数据入库。开发并建设了国家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平台系统,环北京地区51个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处理入库,实现了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各种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提供统一的对外应用服务。建立了84个重点城市1999~2003年国务院批准分批次建设用地备案数据库,并通过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成果的叠合,为批后监管和违法用地查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2)在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通过多年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察,已掌握了大量的有关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基础地质、地质环境与灾害等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批基础数据库建设。

 

完成了1:50万、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完成800幅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开展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以及中国岩石地层数据库等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建立了环境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勘查、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全国矿产地、航空物探、航空遥感等系列数据库,建立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钻孔岩心扫描图象库、中国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库等地质科学数据库。完成了120万米重要地质钻孔岩心编录资料数据库建设。建立了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实现了对全国除铀矿外149种固体矿产储量的每年统计汇总。在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系统软件,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建立了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套改数据库,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和勘查、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建立了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完成了两个省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的试点建设,实现了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数据库。矿业权登记数据库中入库的全国矿业权项目数达11万多个。建立了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系统,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21个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建库。建立了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完成了一万多种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全国共完成约10万种馆藏地质资料的目录数据采集,并通过电子阅览室向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完成了三个试点省全部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的入库。

 

3、在基础测绘数据库建设方面,全国140万公里的县、乡道路车载GPS数据采集和建库工作基本完成,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得到全面更新,使这些数据的现势性大大提高,其中1:100万数据库还增加了土地覆盖、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库,可更好地满足电子政务和经济建设的需求。1:5万数字栅格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地名数据库、土地覆盖数据库、正射影像数据库等建库工作已经完成,数字线划地图数据采集工作全部完成。

 

4、在海洋数据库建设方面,完成了1:100万和1:50万海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开始重点海域1:5万中国近海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建立了中小比例尺的海洋基础数据库群和综合性的海洋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灾害和海洋情报文献等海洋信息的搜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等功能。

 

2、形成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加强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框架,结合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在广泛深入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完成了《国土资源国家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确定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技术上实现整体性”的建设原则。目前,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基础环境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与此同时,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系统已经纳入数据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正在通过试点推进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13个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五、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广域网互联和数据交换系统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按照规划,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大型广域互联专用网络系统,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调查评价和社会服务提供一个高效实用、安全稳定和易扩展的基础网络平台。目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建设和广域网互联已达到一定规模。

 

1、各级局域网建设进展顺利

 

部机关建成了具有4000多个信息点、150多台网络设备与各种服务器、近650台客户端计算机和外设,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具备较好的信息安全系统和网络防病毒系统,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国家级网络体系,三年来运行状况良好,无重大故障。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部直属单位,均已建成内部局域网,部分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局域网也已建成,有些省已经完成所有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局域网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六个大区研究所和部分专业地质调查单位的三级网络体系。

 

2、国土资源主干网已经形成,网络互联不断延伸

 

通过公共网络资源,建立了部机关与各直属单位13个节点,以及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厅(局)等37个单位内部局域网之间的纵向网连接,带宽2M。连接国土资源部机关、各厅(局)、各直属单位节点的视频会议系统也已开通。各地积极推进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网络互联,并实现与当地党政网的连接。有些省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报件和审批,有些市已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

 

六、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调查评价信息化体系初步建立

 

通过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技术交流与培训考察,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系统建设中的技术创新点不断增多,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采集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

 

1、取得了一批科技攻关成果,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增强

 

几年来,围绕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技术问题,积极向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申请立项,力图通过科技攻关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科技支撑体系,并形成一支科技攻关队伍,成效显著。

 

通过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行业3S应用示范―国土资源”,解决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中有关数据获取与更新、共享与交换、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面向国土资源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大型3S的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可推广的实用技术体系;通过承担国家“863计划”“规模化高效率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课题,解决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快速获取与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通过试点建设投入规模化应用,实现业务化运行。通过承担国家“863计划”地学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建设课题,建立了国家地学数据的空间信息栅格(SIG),促进了地学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服务。通过承担部科技项目,在土地调查、区域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陆续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

 

2、调查评价信息化体系基本建立

 

建立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基本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开发了固体矿产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相关技术得到逐步推广应用。相继开发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物化遥数据处理软件系统、钻孔采编系统、矿产资源数据综合评价系统、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GeoMDIS 2003)等,并取得了应用效果。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已经建立,5年来累计开展了近300个城市的动态遥感监测工作,监测成果配合了土地执法监察和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辅助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集成、应用GPS、GIS、PDA技术,面向基层土地变更调查的需要,制定了土地变更调查现代化技术和工艺流程,建立一套用于集土地变更的野外数据采集、内业处理土地变更调查作业系统,并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应用。

 

海洋信息获取能力显著提高,由海洋卫星、飞机、调查船、岸基监测站等组成的海洋环境监测等一批海洋数据获取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正式启动,海洋调查评价信息化得到加速发展。

 

测绘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实现了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测绘行业几乎所有生产、科研、出版单位全部采用了数字化技术。

 

七、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逐步规范

 

为规范信息化建设,保证数据共享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强了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应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科学和实用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和开发利用标准,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数据采集、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1、明确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导思想,建立了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按照部党组关于“研究制定统一的标准,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提出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导思想,就是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围绕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遵循国土资源信息化指导方针,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参考国际同类先进标准,与试点示范相结合,建立与国土资源信息化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和有效的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确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的工作原则,就是“统一领导,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加强协调;面向应用,满足需求,有序开展,突出重点;加强宣贯,狠抓落实;优先采用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结合实际应用制定相关标准。

 

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原则和目标任务,设计了由政策法规、管理机制,总体指导及控制层、跨行业通用层、行(专)业层及主流程信息化等三部分组成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参考模型。建立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明确了不同层次标准化的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制定了一批标准,通过宣传贯彻规范了信息化建设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下,按照急用先上的原则,制定、颁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及《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等30多个重要的信息化标准。在严格遵循已颁布实施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部分地区还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的细化,补充制定了一批相应的工作规范,如信息化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建立了方案论证、系统建设招标、技术规定、质量监理、成果汇交验收等方面的制度,有效促进了各级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通过试点引路的方式,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1月13日,曾培炎副总理到国土资源部视察工作时,指出:“国土资源工作,信息化大有可为,希望进一步深入运用,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明确要求要实施“金土工程”。2004年2月5日,国信办陈大卫副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到国土资源部调研座谈时,充分肯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的立项和实施。目前,“金土工程”在国信办、发改委等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在国家正式立项。“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全面实施“金土工程”,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信息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