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清华知名学子马宇歌早期素质教育报告【早教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33:02

  所有成就的背后都有力量在支撑着,那力量来源于人的好奇心、善心和童心。这些本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拥有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多少人还把它视为宝?
                     --《天津教育报》题记


清华知名学子马宇歌早期素质教育报告
----《天津教育报》五年一次,两度追踪报道马宇歌


   

               《天津教育报》记者   刘莉
  (《天津教育报》第1633期家庭教育专刊第三版“心灵氧吧”栏目发表采访文章《挖掘宝藏为女儿壮行--北京女孩马宇歌的家教故事》,该报记者刘莉报道) “马宇歌”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天津教育报》“家庭教育专刊”上,是2000年5月10日“中学版”(内容见本文附后4篇)。当时她12岁,正在住家北京的清华附中上初一。本报那期,多侧面报道了小宇歌新千年第一个“五· 一”黄金周,只身到天津市来交友进行学访时,发生在记者眼中的典型趣闻。光阴荏苒,5年过去,如今,马家有女初长成。2005年应届毕业,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荣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她,因为受到个性而成功的持久良好家教,马宇歌再度成了当今许多人士,特别是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海内外互联网利用不同搜索引擎,搜索“馬宇歌”这一特有名字,你会看到“新闻”、“网页”和“论坛”评论,成千上万,内容异彩纷呈!

  经由电话010-62785001,请清华大学校方帮助,我们报社在2005年“十· 一”过后,自天津市再次联系上了北京的马宇歌一家;我和她爸爸约好,10月16日星期天一早,在京城见面。很凑巧,这天清晨刚好举行  “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一直特忙住在学校里的马宇歌,正巧也是她所在大学体育中心实跑测试过的,获准上场参赛选手之一。沿途,听身旁马拉松赛事现场服务人员说,她已经跑过去了。在终点,一些曾经采访过并一直关注着宇歌成长的首都媒体,早就准备好了摄影、摄像器材,就等着好好采访这个预期名列前茅的小姑娘了。但是,一茬一茬的人跑到了终点,还是没有见到马宇歌。什么原因影响了这一期待,我是很晚才得知的。原来,跑在半道的时候,马宇歌身后一位张姓选手因身体不适,突然栽倒了。宇歌主动照顾她重新站立起来--这位倒下的女同学倔强地表示还要继续向前跑。汗流浃背的小宇歌恐她发生意外,放慢了速度,寸步不离,一直陪着她共同奔向了终点。一时间,这件事成了马宇歌身边互联网BBS论坛上的热点争论话题。面对支持与不解的两种不同态度,身为父亲的马弘毅只是淡淡地笑着对我说:“这是宇歌自己的选择!”


  那天,我们和宇歌爸爸,漫步在初秋暖日眷顾下的北京大学校园里,聊到了宇歌成长的点点滴滴。与外面京城的杂乱喧嚣相比,身处曲径通幽的博雅塔下、未名湖畔,这里更像一处垂柳成荫的世外桃源。比我幸运的是,马宇歌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领略尽了一街之隔的清华、北大--这华夏两大著名高校的无穷魅力。如今,小宇歌已经长大,体魄强健,身材高挑,娉婷玉立,楚楚动人,成了一名世人称羡的清华高等学子。回首以往走过的十几年人生历程,宇歌爸爸深情地望着远处燕山山脉对我说:“其实,家庭教育有可能集中影响一个人发展前程的最佳期,不过大约十年,也就是从三、四岁到初三前这段时间。”


  一、培育“善心”--纯洁的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


  小宇歌胸前从小到大一直轮换着别了两枚徽章,上面一个刻着“博爱”,一个刻着“天下为公”。这两个小牌是在宇歌出生前一年,我从北京利用到当时不通火车的芜湖出差之机,回程特意拐往南京去坐火车,上那里的中山陵买来的,为的就是要给自己以后出生的孩子戴。1995年3月5日CCTV播出的《东方之子》节目,刚开始的内容是7岁的小宇歌,和主持人白岩松在我们家屋门口的一段对话。画面上,白岩松问她:“你知道‘天下为公’什么意思吗?”


  “知道。”宇歌撅着头,望一眼自己的胸前,对白岩松说:“‘天下为公’就是干什么事情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别人,还要想着天下的人!”


  “一个人只要常做有益的事情就能永生!”这是我陪小宇歌,一天晚上离开太平间时,对她说的。那次,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她刚刚亲眼目睹过北京人民医院急救室的病人,由生至死的全部过程,久久陷入沉思。忽然,宇歌问我:“爸爸,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一天,会像刚才那位奶奶一样呀?”我说:“是!”她的小脸儿显得很无助:“爸爸您也会那样吗?”我冲她点了点头。


  “爸爸,人怎么才能不死呢?”


  因为当时我们正天天在看CCTV首映的每天一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小宇歌很熟悉里面的人物,我便问她:“你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活了,还是死了?”


  “死了呀?”


  “既然他都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你怎么今天会知道他、认识他呢?”


  “那个诸葛亮死了,可是因为他做的事谁都知道,所以这个诸葛亮又活了。”


  “你说的对。由于他做的事是让人们喜欢的,大家永远记住了他,后来就把他给永远复活了。使我们像当时人一样,今日认识他、了解他,如同他天天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你说,只要一个人能够不断做好事,做有益意的事情,是不是可以获得永生?”


  在她10岁的时候,我带她走进了北京松堂关怀医院。这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带她去那里?


  去之前,宇歌叠了许多纸鹤,准备了一堆漂亮的气球。路上,他还用自己攒的稿费,买了两兜水果。在一个五人间的病房里,小宇歌第一次亲密地接触了那些即将辞世的老人。屋中央的一个老人躺在床上。护士说,老人虽然睁着双目,但是没有眼光了。也许,世界在她眼里,已经毫无色彩。出乎我的意料,小宇歌对这个群体没有任何疏离之感。她主动趴到老人床前,用她清脆银铃般的声音呼唤着:“奶奶!奶奶!奶奶!”并把带来的橘子剥给老奶奶吃。“宇歌,她不会吃了,你亲亲奶奶吧!”没想到,这孩子还真的扒上去轻轻亲了亲奶奶。这个吻,竟让护士异常惊讶--她发现老人的眼角即刻湿润了!病房里的气氛越来越温馨,宇歌不仅将五颜六色的纸鹤,一捧一捧放到每人床头,一口一口喂她们水果,而且把满屋都吹的是漫天飞舞的彩色气球。门口床位上一位94岁姓陆的奶奶,佝偻着身子,坐了起来。宇歌一下扑到老人怀里。老人说:“孩子,你给我唱支歌吧!”宇歌轻声哼唱了一首“一条大河波浪宽”。之后在陆奶奶的脸上,一左、一右深深地各吻了一下。


  当时呈现的画面,让我终生难忘:老人的脸庞突然红润了起来。她吃力地抬起双手,试图捂住双颊,生怕这个吻消失了。满眼的热泪,刹那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落下,把胸前的衣服打湿了一片,嘴里哽咽着一顿一挫不停地说着:“这有多么好呀……这有多么好呀……”一连三遍。回过神儿来,陆奶奶从脖子前那严严实实的上衣襟里,哆哆嗦嗦掏出一个金色十字架,搂着宇歌:“宇歌,你是这世上最幸福的孩子了。我以后,一定要把你带到天堂上去!”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个年轻时候起,就在北京当时美国开办的协和医院工作的一名老护士,还会英语,始终未嫁,把毕生完全献给了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童年宇歌那纯洁的一吻,对她老人家来说,是温馨应有的。


  回来的路上,我们再一次讨论到了人生的问题。宇歌问我,她到老了的时候,会不会也像这些奶奶一样。我告诉她,只要多做好事、不求回报,等到你老了,一年365天,每天都会有像你这样的人来给你往家里送来他们的欢乐。


  小宇歌很懂事、也很知道感恩。这些年来,只要是全国各地哪儿有什么森林火灾、蝗灾、泥石流、旱涝灾害……她总会用自己的稿费,献上微薄之力。并主动去看望那些失学的同龄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等,竭尽所能主动帮助他们。我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充满良知和爱心,长大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雨,永远不失尊严、不被屈服。


  二、呵护“童心”--别漠视了这个最宝贵的财富


  我总认为,拥有童心才能保持创造力和产生创世纪的人类伟大杰作。所以,我一直十分小心地呵护着宇歌身上的这些与生俱来的美丽品质。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宇歌直到初中二年级,还认为圣诞老人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从宇歌懂事开始,每年圣诞节,我和爱人都会准备一份礼物给她,基本上是一本书、一个益智玩具和一些好吃的。但是,这个送礼物的人,必定是“圣诞老人”。我或她妈把礼物偷偷藏在院子屋门口,然后诱使小宇歌自己去找。每一次,看着宇歌找到礼物后的那份惊喜,我们也很激动。这个纯洁天真的孩子,到了学校里还会对小伙伴们说:“你们知道吗?我今年又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了!”同学大多会取笑她。但宇歌却一本正经认真说:“圣诞老人不会偏心眼儿的,他也会送礼物给你,不信你再回家好好找找!”


  有一次宇歌捅了漏子,恰逢圣诞节又快到了。宇歌忧心起来。我们一起外出散步,她牵着我的手问我:“爸爸,犯了错误的孩子,圣诞老人还会喜欢他(她)吗?”我告诉她:“会的。圣诞老人不仅喜欢乖孩子,也喜欢淘气的孩子;不仅喜欢好孩子,也喜欢“坏”孩子……”宇歌睁圆大眼,仰头望着我:“是不是只要是孩子,圣诞老人都喜欢?”“对呀,我的小妞妞!”


  那一年宇歌虺虺不安,揣着大人难以猜测的小小复杂心理,终于像往年一样,12月25日又盼来了圣诞老人夜幕留在我们门外的雪中礼物。这孩子拿到礼物的那一霎,喜乐!鼓掌!欢跳!当夜她背着我们,在台灯下撅着小嘴儿,伏案持笔许久,给她认为一直心里装着每一位孩子的圣诞老人,工工整整写了一封信,叠了又叠,偷偷放在了小宇歌找到圣诞礼物的那个角落。我偷偷拿走这封信,拆开一看,泪如泉涌。我激动这孩子:她对圣诞老人的感情竟是那么真挚!


  其实,童心也是许多人都想留住的最美东西。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对我们社会了解得越多,人们本性中那些美好的坦然流露,似乎也越来越少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留住“童心”呢?要寻找一切契机鼓励孩子童心永驻!


  1999年5月的一天,我和小学六年级的宇歌,路过当时住家附近的北京青年宫剧场。那里正在举行北京市西城区企业工委系统“红五月”歌咏比赛。我们赶上暂时赛完休息,全场灯火通明,大家正在等待过会儿评委们再来宣布比赛结果。舞台空荡无人,上千参赛观众都在座位和过道里喝水聊天儿。我对正在够头往里望的小宇歌说:“你敢不敢到台上去表演一下?”小宇歌稍稍犹豫了一下,我用眼色鼓励她。只见她系着红领巾,右臂还戴着大队“三道杠”,双手把校服衣襟往下那么一抻,就大大方方地从后排走向最前面,面向大家,小酒窝笑着,边招手、边上到舞台中央,站直冲全场人微笑着行了一个环视四周的少先队礼……一时间,所有的照相机和摄像机都对准了她,台下的观众报以兴奋的热烈掌声,净以为这是主办方特意安排的一场惊喜呢。


  其实,我们本应着意培养孩子合法合理、敢想敢干的类似品格。跳出那些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才能让人性中最美好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只要童心不泯,就会充满爱,对什么都更好奇,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三、保护 “好奇心”--好奇心是开启大千世界的一把钥匙
北方人都喜欢蒸馒头吃,生的时候,形状怎么改变都行,可一旦放锅里蒸熟了,再想改变它可就难了。孩子的成长也是分阶段的,才智和能力,该开启的时候如果受到压抑,过了这个阶段,改变他(她)和蒸馒头的道理一样,同样会很难的。因为最佳教育时机,你错过去了!我亲眼看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他(她)们本来很有培养潜力、应该长大很有出息的,可是由于当时才能被压抑了,结果改变了后来的成才方向。我经实践坚持认为,所有的孩子只要天生健康,个体差别不大。以后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社会和长期影响、培养、锻炼造成的。
  三、四岁对儿童来说,是“一期”重要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渐极度扩张,渴望了解一切,什么都想着手亲自尝试一下。然而我们往往看到是,特别聪明的孩子早在这个阶段,就被一些家长的无知或误导给彻底压抑了!小宇歌幼年,对世界充满好奇。刚出生几天,我把小宇歌放到云南省玉溪公公家门外的松林草地上,解开襁褓,由她仰面躺着。白云一片接一片飞过头顶,这孩子兴奋地望着蓝天,挥舞双拳,使劲儿蹬踹两腿,高兴极了。记得她刚会下地跑时,当年初春,我们和邻居共同在院子里玩,她看到一只蜈蚣爬在潮湿的地上,两眼盯直了蹲那看着这条快跑的小虫子,一声不吭。忽然,她在众目睽睽之下,迅雷不及掩耳,把蜈蚣捏起来就放到了嘴里。当场,院儿里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全惊呆了!逗得我哈哈大笑,她妈妈急得大叫,赶紧生掰开宇歌的小嘴儿,掏出还没来及咽下的蜈蚣。小宇歌反而奇怪地哭了。我抱起她,笑着说:“蜈蚣可不能随便吃呀。”
  孩子能够对陌生的东西这么好奇并勇于接触,那绝对是好事儿!
  宇歌的大多兴趣爱好,不少都是三、四岁开发出来的。当时,除了在托儿所、幼儿园学习以外,我还经常有意带她到住家附近的少年之家或儿童活动中心去玩儿,她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就由她去参加什么。顺应她的成长需要,开启她的潜在智能,保护她的求知欲。回家我更喜欢和她一起玩儿,同时应她要求,认真教她画、教她做……带她去串门等等。
  宇歌10岁,给自己制订了一个14岁到上初二时的大致发展规划,共五项,其中之一是在这期间把祖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主要、有代表性的一些地方,都能自己独立走上一遍,实现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的自定目标。此前小宇歌第一次独自远游是在1997年7月18日,晚上18时多,乘的是北京K65次到南京的列车,中途停了几站,整个行程都在夜间。宇歌那年刚进入10岁,正上小学4年级。她从小魄力大,加之“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说我们同意她独自一人去江南,跳起来双手鼓掌,高兴死了。
  说实话,看着小宇歌一个小小的、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我们面前,我和她妈的内心当时也很复杂。那天我们对她叮嘱了又叮嘱,把她路上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如何应付,再次作了提醒。我怕她妈妈到时放不开,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就让爱人在工作单位,由我一个人请假送小宇歌去的北京火车站。我还清楚地记得,她乘的是K65次列车,加厢,硬座,在第118号座位,即全列车最后一节车厢的最后一个座位。车厢是中国大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的那种老式绿色客车厢。满车都是穷人家,没有座位的人很多。当时正值盛夏,车内一无空调、二无电扇。我对小宇歌说:“宇歌啊,你这次去,如果遇上意外,那就是咱俩最后一面了。爸爸交待你的话都记住了吗?”小宇歌大声说:“嗯,记住了。您放心吧。”我心里难受,跟她说“爸爸怕火车一开,就下不去了;爸爸先下去。在下面看着你。”我临走拜托了周围的旅客,然后找到当班的列车员又作了托付。下得车来,心里一酸,泪,就陡地涌上来了。我不敢走到孩子窗口,站到了列车前头。火车一开,我先往后跑,找到打开车窗向我兴奋挥手的小宇歌,又伸展双臂跟着她往前跑。这,可真是单独放飞了。说不定,一个好好的女儿从此就再也见不着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还算坚强的人,但我仍然不能自已,独自站在月台,望着列车驶去的越来越小背影,许久没有离开。


  有了第一次连续28天、祖国南方苏皖两省、4400多公里圆满胜利的游历,小宇歌探索大千世界的心扉一下子被彻底打开了!她这些年到过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等等,也有较贫困的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还有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还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出发由她独自去的,像东北的小兴安岭,东海上的舟山群岛。海南岛、西藏……那全是一个人去的。小到边陲村落,上入蓝天,下潜海底,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陆军、海军、边防军、坦克部队等等,整个都亲自经历过来了。她经过的事、见过的人,那就更多了。最近网上有一篇,本来刊登在团中央《中学生》月刊2005年第9期上的长篇报道《“风影女侠”马宇歌行万里路》,记者甘卫采写介绍的就是宇歌这段经历(网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683623.html>)。另外还有一篇2005年10月2日星期天,百年老报《Sunday  Morning  Post》第8版“Changing   Faces”栏目刊登的该报记者Alice  Yan各处采写的文章《Amazing  adventures  of  child  of  the  highway》,是篇补充报道,网上被附在了一位教育编辑对我的电话访谈之后(网址:  <http://www.cnr.cn/2004news/wenjiao/t20051022_504118925.html> )。


  我们全家很喜欢一块儿聊天儿。我尤其爱和孩子在两种情况下好好交流,一是我们两人没事躺在床上的时候;一是我们领着她夜深人静上街散步的时候。我多年和孩子在一起的经验是,谈话特别是谈问题,最好捡最好的时候谈,而这两个时候谈,效果比什么时候都好。


  她上小学三年级,一晚做作业,我又陪她到外面去散散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北京人民医院门口,宇歌很想去里面看看。于是,我就跟着她来到了四面通风的急诊部。小宇歌好奇地看着医生、护士,里里外外都在忙着,照顾一间急诊室里的危重病人。经过不知多长时间,非常不幸,那位病人竟在我们眼皮底下,抢救无效去世了。我在身后仔细观察小宇歌的反应。她十分难过,紧紧攥着我的手,跟着那群伤心的家属来到了太平间。我没阻止她,让她去见证了一个人生命消失的全过程。结果,产生了我俩后来深入探讨人生积极意义的难忘效果。


  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缺陷:电门的插头和插座只有一一对应,才能起作用;如果插头两个眼,插座缺一眼,肯定没用--我们不应控制孩子的好奇求知心,只让孩子了解正面的东西,阻止他(她)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与复杂的社会。一般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重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要注意让孩子尽量得到完整的认识并善加引导。这样反而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         *        *        *        


  马宇歌,一个四年级时刚过9岁,就被父亲从车站送行独自到千里之外进行学访游历,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在家长支持下,只身克服千难万险,只身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总计31个共200多市、县、乡、村,总计30多万公里,交了一万多名各界朋友,并自2003年起开始踏出国门,继续这一课余持久征程的英勇果敢女孩儿;一个10岁开始,不用讲稿就可应邀站在高大的大学讲坛之上,在阵阵掌声中,随意向台下满堂高校师生发表长篇动人演讲,同时随机圆满回答八方现场提问的小学生;一个从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四十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的女孩儿(她业已在书籍、通讯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上,以多种形式和语文发表400多篇,影响甚巨,上网可查);还是一个读了600多种中英文各类字书、从初中始,即可同时用双语与中外各届人士,深入进行思想交流或学术探讨的女孩儿……在她的十分不经意间,身上充满今日难得的这些与世界潮流、与人类文明历史息息相通的显著人文气息中,我们确实欣赏到了太多太多令人感动的光芒与震撼人心的成就。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到她儿时成长中的一些片断后,才恍然发现,这所有辉煌的背后,一直都有神力在可靠地支撑着她:那是一点为人最本质的原动力----善心、童心、好奇心!我们每人,原本生来全都拥有这三样。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咱们自己、以及许多为人父母者,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把这些最不起眼的很平常东西,像宇歌一家那样,始终视之为宝呢?


  别人浮躁的尘世,迷蒙了你我双眼;让我们反朴归真,从宇歌一家受到感悟,重新找回“孩子成才的人间那串纯金钥匙”吧!(与记者联系,请拨打电话022-81253886,信寄“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天津教育报刊社《天津教育报》”,或发Email: jizheliuli@eyou.com <mailto:jizheliuli@eyou.com>)


  《天津教育报》编后:
        那些老是不肯放手的父母和老是依赖父母的孩子,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看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05级本科新生马宇歌的经历,大家或许会有些感触。
        马宇歌10岁时从北京两次“下江南”;11岁时,只身去重庆、历成都,最后到达拉萨……宇歌说,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她都曾外出游历学访。马宇歌的父母竟放心让她只身远游,她也竟然没有走丢,而且还“走”进了十多亿国人向往的举世知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马宇歌不是没遇到风险,但她说:“人只有经历的事情越多,遇到的风险越多,才会越安全。因为只有经过社会的锤炼,一个人独立处理险情、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提高。”(引自中国教育部机关报《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4日第二版头条张树伟报道《7日一回头:上学之路》)


注:《天津教育报》国内统一刊号是CN12-0026,暂无对外网址。附记者刘莉上文提到的《天津教育报》“家庭教育专刊”2000年5月10日“中学版”,头版之上关于北京马宇歌当年“五· 一”黄金周期间只身抵津进行学访的报道,一共4篇(含当日报载马宇歌为本报题辞)。



附录之一:            
少年壮志走神州


  按语:马宇歌,一位北京的小姑娘。她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等各种假期,带着书本只身边读书,边走天涯。如今她已经到过国内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黑龙江、海南、新疆、西藏、上海、安徽……这些地方都留下了她的小脚印;她还是中央电视台及全国二十几家报刊社的兼职小记者,撰写的文章曾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多种文字出版的《今日中国》月刊等上。几年来,她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信件3600多封,已结识了万余名全国各地的小朋友……


  (《天津教育报》记者  郑玉芬  报道)2000年“五· 一”黄金周,马宇歌只身到天津来了。她先去大港油田,会见了双方素未谋面的好朋友王小雨姐姐,及小雨的老师、同学还有当地油田和海港的工人叔叔、阿姨,与他们举行了座谈取经。5月5日,在天津市区内的河西区越秀路六宝斋学堂,记者见到了一天前,只身翻回市内的这个有着举世传奇经历的12岁小姑娘。


  小宇歌一笑一对深深的酒窝。眼见在她身上,有着少年的活泼调皮,更透着同龄人罕见的干练与懂事。


  “父母从小就让我锻炼自立自理能力。4岁,我自己上幼儿园。9岁时,我中午放学回家自己做饭;吃完饭后,上好闹钟躺一会儿,到点按时去上学。一到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就放手让我自己去闯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小宇歌也不例外。虽然出于安全和让她多接触陌生人的考虑,宇歌的父亲马弘毅每次都要另外找一些目的地的熟人和朋友,写好地址别在宇歌身上备用,但她独自出门在外的日子,风险和困难仍然不小。


  两年前,宇歌启程前往四川。在成都近郊的五桂桥长途汽车站,如果一个人打出租车到市内的团委去参加原定的活动,需要花掉宇歌几十元钱,她舍不得,决定倒乘公交车。由于这趟最终还要去西藏,宇歌带了好多送给沿途特别是给西藏小朋友的礼物,加上自备学习用具和厚厚的冬装等,整整两大旅行箱,外加一个双肩挎的大书包。宇歌实在无法一下挪到离这挺远的下一个公交汽车站了。


  宇歌小脑瓜儿挺聪明,遇事总要想办法妥善解决。为了自我保护,她不向单个的任何旅客求援;看到好多相互不认识的旅客蜂拥过来时,她才迎上前去请人家帮忙。大家一起把行李转至目的地,使她顺利地坐上了开往成都市内的公交车。下车后,她又看准了那些确实是戴领章帽徽的真军人后,才张嘴去叫“叔叔”让他们来帮自己的忙。她把自己的一大堆行李,暂时寄放到路旁一个挂着牌子的大机关传达室里,宇歌向大家道完谢,并交待好素不相识的门卫后,腾出手来,才跑到街上去打公用电话,再后来她终于联系上了附近要找的人。


  还有一次为了赶点,她一心不打搅别人,宇歌独自拖着行李,从新疆奔赴青海。当时正值乌鲁木齐凌晨4时--相当于北京时间夜里两点钟,宇歌坚持上了一辆已经有客人在里面的计程车,警惕地坐在后排。“我练过武,还在衣袋里准备了一把瑞士小刀。”


  她曾在别人家吃过几天土豆,也曾在风雪之夜帮着推过井冈山上抛锚的汽车……


  行万里路,教会了宇歌无数东西。在中国大西北,她结识了许多不同民族的大朋友、小朋友;到二十多个素不相识的家庭里生活了三十多天。她曾怀里揣着一张从家里带出来的3000元邮政储蓄卡,走进圣城拉萨,在西藏学藏语藏文、穿藏装、唱藏歌、跳藏族舞蹈;吃糌粑、喝酥油茶、品青稞酒,和藏族小朋友同睡一床氆氇,并在藏族小朋友的陪伴下领略尽了布达拉宫的雄浑神奇。


宇歌掰着小手指头,对记者数说道:“出门在外一定要有强健的体魄、与人交往的礼貌言行、准确果敢的判断力、适应各种环境的本事、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善于表达思想的语言能力。”算了算,共六样!


  不断增长着的能力,使马宇歌得以在全国各地接近不同的人群、深入了解社会、领略自然,为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了无法比拟的良好基础,充实了她很丰富的小小人生,提高了她的综合素质与素养。


  1998年初,10岁的马宇歌利用小学五年级放寒假,农历腊月大年三十深入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与素不相识的农家孩子共度春节。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里贫困的小朋友连巧克力都没吃过。过节了,很多人家的床上,仅叠一条只有棉絮而无被面的被子。但在这种生活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当地的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好,而且他们回了家还要干农活。我觉得,如若滋生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想法,是即可耻又无知的。”


    每次外出前,宇歌总是先把学校留的假期作业做完。然后自己打点行装:带上日记本、素描本、地图、指南针、照相机、路上预习的数学书、英语练习、硬笔书法字帖、常用药品、换洗衣物、带给对方的礼品、特别是还要有一本这次旅行时要读完的大厚书--像人物传记、文学名著或历史……啦等等。每次外出活动的内容,则由父母、自己和目的地的朋友,事先共同规划好。每到一个地方,入乡随俗就地住到人家,除了访问学习、座谈参观调查以外,他还要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跑步或游泳、温习硬笔书法、预习数学、练习英文、看课外书并作笔记、随地素描、记日记、拍照片,把沿途所见所闻都带回家。长期这样,即增长了她的阅历,也促进了她学习能力的提高。去年1999年,小宇歌以小学六个年头,每学期门门功课全优的成绩,踏进了北京相当出色的国家重点中学--清华大学附中,在那里最强的“一条龙试验班”上初一直到现在。


  宇歌的爸爸讲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正在迅速步入一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独特社会形态中来,即中国目前特有的独生子女社会。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少再能获得传统意义上的亲友帮助了。对此我们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估计足!由于社会政治转型,传统的‘组织’给人的帮助将逐步退减。别的不说,现在,凡是缺乏竞争意识、缺乏与人交往本领、缺乏自主自立精神、缺乏生活能力的人,恐怕都要被无情地淘汰出社会主流群体了,他们的命运预计不容乐观。做家长的有心者,应及早意识这点,善作准备。”


  正是基于这个很富有远见的科学分析与客观认识,马家未雨绸缪,应运而生的独特教育方式在中国产生了;山川平原、江河湖海、城市乡村间,也便有了一个叫“马宇歌”的小人儿,出现在太阳和月亮注视的当今广袤大地之上。(见《天津教育报》2000年5月10日头版头条报道)


附录之二:


  宇歌新世纪在天津向全国小朋友题字赠言
  ——原书写体,载《天津教育报》2000年5月10日第一版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马宇歌截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附录之三:


  幻想我到花季时
  ——摘自马宇歌2000年“五· 一”天津之行携带的10岁日记一则


  (还在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五年级上学的10岁马宇歌写道)推想一下个人的未来,预计在14岁到来之前我将做到:


  一、利用寒暑假和各种长假,走遍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广泛了解农村和城市,发挥我是声像媒体小记者的长处,并在当地的电视、电台节目中与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中小学生们进行学习交流。这期间也许能有出国的机会。假如让我选择,我出国的首选是“四南”:第一是南极洲,我幻想着在那里和各国小朋友讨论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第二是去南美洲,那是一块令我神往的梦幻土地;第三是去南部非洲;第四是去澳洲南部。我要争取与那里的小朋友们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谊,为长大后和其他各国人民联手建设幸福新世纪奠定基础。 


  二、除了完成好学业,并取得优良评分外,我还要读完许多课外书,其中包括哲学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以及不同领域里古今中外颇有建树的一些人物传记等。


  三、假如交通规则允许,我一定要在这期间学会开汽车,还要学会打一两种球。到时候我的身体会非常健康,一点也不驼背,两眼裸视不用戴眼镜。 


  四、出版自己写的作品。内容是我从小写的各种体裁的文字。这些内容都是凭我真情实感写的。还要配上一幅幅难忘的照片和绘画。我这样做一是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下总结,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一下我们小朋友。我要把我写作获得的稿费捐献一些给那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失学儿童。 


  五、每年我还要为我最最敬爱的爸爸、妈妈过生日,购买生日礼物的钱,将从我的稿费中拿出。逢我主厨,不仅能端上我炒的各种菜和自己蒸的馒头、烙的饼,而且大家还可品尝到我和面擀的面条,以及从头到尾由我独立制作的饺子。


  以上这些,是我未来应该达到的。从我做起,做个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益的中国有为少年,让强健高素质的新一代出现在世界之上!(见刊于《天津教育报》2000年5月10日第一版)


附录之四:


小读书郎行万里路——
           女孩马宇歌只身走天涯


  (《天津教育报》2000年5月10日讯,本报记者明君天津现场报道)12岁的北京中学生马宇歌,只身走遍了中国境内的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年5月5日。她又来到了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六宝斋学堂。按“省”说,这是她“读书行万里路”的第27站。


  马宇歌是北京的清华附中初一(99· 1)“一条龙试验班”的学生。她5岁开始发表作品;8岁以综合能力评比第一、年龄最小的人选,考入中央电视台首批30人的小记者团,成功采访了布赫、钱伟长、梁思礼等30 多位各界知名人士;是小学入学以来历年历学期的全优生、三好生,曾获首批“北京市百名优秀红十字青少年”荣誉称号;在父母的支持下,1997年开始利用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独自走出家门,遍访全国各地。


  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河西区越秀路街社区大学分校--六宝斋学堂热情地接待了前来学访的马宇歌,并举办了 “马宇歌‘读书行万里’报告会暨素质教育研讨会”。马宇歌演讲后,还与学堂的师生和家长们,就独生子女成才问题举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马宇歌又与学堂的学员们一起,进行了才艺特长展示交流。马宇歌献上的小提琴演奏、独唱、朗诵和天津学员们的书法、朗诵、京剧演唱、竖笛、电子琴演奏等,充分展示了京、津两地优秀青少年的良好素质。(见《天津教育报》2000年5月10日第一版报道。关于马宇歌童年时代做小记者、小主持人的趣闻趣事,请见中国新闻出版报长篇新闻报道《宇歌之歌》,链接:http://china.qianlong.com/4352/2005/09/27/1160@2824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