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叶的形状颜色:青岛市市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9:59:23
青岛市市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1年08月02日        字体:【大】【中】【小】

《青岛市市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2011—2015年市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是编制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市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一五”奠定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商贸兴区、科教兴区、文化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弘扬“激情、创新、特色、一流”的市北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和谐社会加速构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面向未来,我区发展处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末,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80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5.4%;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6.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累计完成421亿元、893亿元、46.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7.7%、19%和18.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确定了“一改三业”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二、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36.3:63.7调整到“十一五”末的20:80。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超过50%,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青岛市下达指标。我区被授予“中国商业名区”、“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等称号。

  ——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抓手,项目载体建设深入推进。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形象凸显,累计吸引投资超过280亿元,万达城市综合体建成开业。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安置用房建设和居民拆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和记黄埔商住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浮山商贸区开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理土地980亩,易初莲花等一批商业项目相继开业,浮山生态社区、浮山香苑等项目开工建设。科技街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亿元,实现技术产权交易额94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有11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其中75个项目竣工开业。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实现翻两番;实际利用内资18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与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对1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投资。境外投资项目达1.36亿美元,实现翻四番。先后引进大连万达、中海地产、和记黄埔等知名企业,吸引英国特易购、法国家乐福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区荣获“山东省对外开放先进区”和“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称号。

  ——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全面加快以“四线多片”为重点的旧城改造步伐,高标准完成了20个全市“两改”项目和保障性项目建设。累计动迁居民3万户、拆迁总面积12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住房310万平方米。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停车场50余处,新增停车泊位5000余个,翻建翻修道路170条,综合整治背街小巷1000余处,新建改建绿地28万余平方米。坚持文化引领,城区特色魅力不断提升,相继建成了青岛体育街、青岛红酒坊、青岛天幕城等13条特色街,全区特色街数量达到17条,其中10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探索实施了城市管理时效机制,城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区功能更加完善。我区荣获“中国最具有创新力市区”称号,并被确定为“山东省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化、现代化迈出新步伐,顺利完成9所公办中学的划转,拥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3所,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新建改建文化活动中心38处,大力开展特色街文化节、萝卜会.元宵山会、都市文化活动月等节庆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体系逐步完善,新建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4家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对全区街道办事处重新进行区划调整,探索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新途径,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平安市北”建设取得新成效,政治安全、信访安全、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进一步巩固。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档案、民族宗教、台侨、双拥、人口计生、人防、妇女儿童、残联、红十字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

  ——民生质量不断提高。牢固树立“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理念,创造性地实施了民生创业、民生安居等特色民生工程,广泛建立了市北区民情在线网络视频系统,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探索建立了“困难家庭民生指数评估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累计投入5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体3万户次,全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上调至52%。累计安置失业人员18.4万人,就业安置率保持在 76%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新增养老床位3640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高质量地完成了海泊河整治等63件政府实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41平方米,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我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实际,开拓进取,这是引领发展的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激情、创新、特色、一流”的市北精神,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突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必须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发扬“我爱市北、我爱我家”的精神,凝聚各方面力量热爱市北、建设市北、美化市北,这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必须大力发扬“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二五”发展中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从世界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从国内形势看,坚持科学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将引发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国家部署的若干区域发展战略将形成全国开发开放竞争新格局,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内需增长空间广阔,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青岛形势看,围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深入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城市,不断缩小城乡和南北差距,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

  从自身发展看,“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有利因素: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调整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省、市不断出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必将深刻影响我区产业未来发展走向。作为资源匮乏的老城区,抓住有利机遇发展占用资源少、单位产出高的新兴产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关键。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尤其是随着环黄海次区域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深入推进,作为全市中心城区的我区将面临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机遇。三是“大青岛”发展格局全面构建带来的机遇。随着港口、地铁、大桥、隧道等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我市即将迈进大交通格局的“同城时代”和“桥隧时代”,整个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由南向北梯度转移的快速推进中。作为梯度转移的前沿,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文化优势,在产业升级、资源优化、城区建设等领域将发挥着积极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成为推动大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自身优势积聚放大带来的机遇。在“一改三业”战略的引领下,我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区影响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大平台”,这些特色优势和载体优势将日益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城区发展资源匮乏。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可用经济发展用地稀缺,旧城改造难度日益加大,发展空间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产业层次有待提高。虽然项目总量比较大,但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符合当前产业政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服务业项目不多,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比重还比较低,发展水平不太高。三是城区功能品质亟待加强。城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区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城市管理水平亟待加强。四是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社保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有限,改善民生仍然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城区品质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市北优势,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努力增创市北区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商务之都、创业沃土、文化客厅、宜居家园”的目标,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国际化高品质特色城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着力推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推进以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推进以城区品质提升为核心的城区转型;推进以国际化城区战略为核心的开放格局转型;推进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核心的政府转型。

  坚持高精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蓝色经济、总部经济。着眼于城区发展空间小的实际,坚持走精品城区发展之路。加快城区有序更新步伐,不断提升城区品位和功能。

  坚持特色发展。加快特色街区融合发展,逐步提升特色街区规模和品质。全面改善特色街区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街区设施与街区品牌相配套、街区建设与服务管理相适应,努力形成高中低品牌多层次共存、游购娱多功能共享、大中小多类型企业共驻的商业布局,推进特色街区向特色社区、特色园区、特色城区延伸。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致力于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推进全民、企业创业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集约化发展之路。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区级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到2015年,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10:90,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城区环境得到新改善。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基本完成成片旧城改造工作,新建改建绿地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完成青岛市政府下达指标任务。

  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加强学前教育,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新建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岛市专科医疗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达到72张以上。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规模,5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4万人,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困难家庭民生指数逐年提高,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5张以上。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第三章  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产业集聚区  

  着眼于全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重点产业载体建设,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园区升级,努力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发展与要素支撑条件、产业集聚与特色优势、发展目标与现实基础相协调,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十二五”期间,主要着眼于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全面构建“一轴辐射、两极集聚、四区带动、多点支撑”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一轴辐射:即以贯穿市北区东西12.5公里的商贸长廊为轴,通过完善服务功能、集聚商贸载体、延伸产业链条、挖掘消费群体,形成以商贸长廊为轴的大商贸、大市场发展格局,不断扩大商贸核心区的辐射半径。

  两极集聚:即加速推进中央商务区和小港湾蓝色经济区集聚发展,使其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增长极”。依托中央商务区打造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小港湾蓝色经济区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区、港航企业集聚区和国际邮轮母港。

  四区带动:即以浮山商贸区、台东商业区、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科技街高新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浮山商贸区初步建成青岛市商贸新区和全国知名成熟社区。台东商业区以台东商业步行街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加快商圈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集聚辐射功能。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以“百年青啤”文化品牌为支撑,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休闲商务区、国家级特色旅游社区和滨海都市时尚新天地。科技街高新区以青岛电子信息城、青岛颐高数码广场等IT产品专业市场为主体,形成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多点支撑:即以特色街、产业基地群、创意园区等各类载体为支撑。充分发挥载体的功能作用,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催生新兴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提升城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区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发展布局和产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强势产业,逐步形成功能完善、水平先进、特色鲜明、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一)青岛中央商务区

  按照“项目引进高层次、土地利用高水平、辐射影响高效应”的原则,全面加快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步伐。到2015年,青岛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吸引世界500强企业10家,引进各类企业总部100家,成为青岛市品质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核心区建设。加快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竣工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建成卓越大厦、诺德广场、欧亚中心等商务楼宇60座,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智能化楼宇集群。着力吸引大中型民营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区域性总部以及知名企业的营销、研发、财务等职能总部入驻商务楼宇。重点引导、培育大型精品百货零售商场,着力引进餐饮、商贸、酒店、休闲、娱乐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连锁店,打造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中心。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成地下16万平米的空间建设,打造商业、停车、交通等互通的地下之城。提高商务区楼宇内部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程度,建立和完善与中央商务区功能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商务功能体系。完成中心广场、公园绿地的景观规划和建设,提升海泊河滨水景观带的特色,完善商务区公共配套、市政配套建设,形成办公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商务区。

  (二)小港湾蓝色经济区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以发展邮轮经济为主体,努力构建旅游休闲及相关高、精、尖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的蓝色经济体系。到2015年,形成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邮轮经济区,初步建立蓝色经济体系。

  打造蓝色经济多功能综合区。注重蓝色经济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在陆域1.5平方公里、海域1.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蓝色新经济多功能综合区,形成特色海洋经济园区,打造海洋科技、运输、生物、装备等优势蓝色经济产业战略空间。

  建设国际邮轮母港。按照国际标准扩建大型邮轮停泊区,打造中国北部地区邮轮旅客的集散地。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邮轮公司,开辟以青岛为节点的中国北方邮轮航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航线,以此带动邮轮经济的发展,打造中国北部区域最具有代表的国际邮轮城。

  打造港航企业集聚区。完成双塔楼改造工程,引入港航企业入驻。加快周边区域拆迁改造,提供金融、交易、研究、海事商务等综合性服务工作,培育一批直接为邮轮公司、乘客、船员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带动临港产业、航运经济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以国际航运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和完善海上旅游设施,重点发展游艇、海上垂钓俱乐部等参与性强、消费水平高的海上游乐项目。打造集滨海旅游、休闲购物、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滨海生态景观大道,连接大港、中港、小港,全面提升城区滨海旅游休闲品质,实现海域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带动临海相关产业链发展。

  (三)浮山商贸区

  按照“一条商业大道、两个商贸中心、三个居民休闲中心”的建设目标,全力推动浮山商贸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打造成业态丰富、功能齐全的青岛市商贸新区和全国知名成熟社区。

  加快现代商贸设施建设。加快埠西、浮山后、双峰、河马石等村改集体土地整合和开发利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定位、统一招商,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建设高标准、高档次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3座,新增商业商务面积85万平方米,打造高端商业载体。整合楼宇地块资源,建设一批相对集中、品质高端的商务楼宇精品,着力吸引一批总部企业入驻。

  打造全国知名成熟社区。以满足浮山商贸区周边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前提,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确保社区拥有适宜适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配套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全国知名成熟社区。

  (四)台东商业区

  台东商业区以台东商业步行街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逐步拓展带动周边街区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人流、商流、物流集聚,全面实现台东商业区繁荣发展。

  提升集聚辐射功能。大力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培育和扶持,着力引进海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海内外国际知名品牌,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科技工程技术和管理文化,不断推进台东商业区的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商品电子交易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加快建设商品交易市场、集散基地,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和国际化的批发贸易体系。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坚持城区规划与街区产业优化的有机结合,连纵整合,板块式推进,依托街区人气效应,拓展街区经营规模,更多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等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引入现代消费理念和现代经营理念,赋予街区新的商业气息,培育持续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强台东商业区的竞争力,努力打造青岛最具影响力的购物商圈。

  着力改善交通环境。结合旧城改造和当代广场周边改造项目,增建地下大型停车场、公交车站、地铁站口,加强地面停车管理,科学合理疏导台东商业区内的交通,有效改善周边交通环境,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五)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

  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以“青岛啤酒”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支撑,紧扣“啤酒文化、休闲商务”的主旨,依托啤酒博物馆、青岛天幕城两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采取“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科学制定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吸引国内外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际知名的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国家级特色旅游社区、滨海都市的时尚新天地。

  (六)科技街高新区

  科技街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目标,坚持以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为主导,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努力实现高端高质发展。以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为载体,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突出科技中介服务集聚特色,建设和争创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能力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研发机构和综合实力突出、专业水平高的科技中介机构,带动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努力打造集研发、贸易和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服务区。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生物制药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力争到2015年,建设10000平方米以上的科技产业孵化器1-2家,入驻孵化企业300家,技工贸收入达到50亿元。

  (七)特色街和产业基地群

  大力实施“提升扩容”工程,不断提升特色街区的品质和扩大特色街的规模,加快特色街融合发展,推进特色街区向特色城区转变。强力推进产业基地群建设,加快榉林山外包产业基地、担保信息基地、影视制作基地、广告产业示范基地等各类新兴产业载体建设,全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第四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产业布局由散转聚,产业规模由小转大,产业层次由低转高,推动我区由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转变。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5%以上。

  (一)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业。充分发挥我区人流、物流、要素流密集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建设一批体量大、业态新、品位高的大型购物商场、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等现代商贸项目,构建以现代商贸业为主体的商贸强区。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城区形象品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为核心的商贸品牌体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经营理念,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商贸企业,优化整合一批商品专业市场,引进发展一批连锁经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企业,促进商贸运行模式的优化提升。到2015年,全区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厦达到30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达到6处以上。

  (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标准建设主题商务楼宇,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努力实现楼宇企业总部化,推动城区总部经济快速发展。依托中央商务区着重规划和引进大型企业总部大厦、地区总部以及金融企业总部入驻。依托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的海港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总部经济。依托榉林山外包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企业总部。依托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中联2.5产业园、1919创意产业园、科技街重点引进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

  (三)突出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做好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托中联2.5产业园、1919创意园、科技街数码创意园重点培育发展软件开发、动漫、研发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好产业基地群的集聚作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科技信息、中介服务、旅游休闲、节庆会展等现代新兴服务业。

  (四)培育发展都市旅游业。全面整合旅游、商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依托商贸、港口、特色街区、老工业资源等自身优势,构建以商贸旅游为核心,以特色街区和博物馆为支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有机统一的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商贸旅游、临港休闲旅游的特色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精心打造小港湾滨海旅游区、台东商贸旅游区、中央商务旅游区和浮山生态旅游区等区域性旅游中心。

  (五)率先发展蓝色经济。依托青岛港和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实施“港陆一体”战略,按照“一景、一街、五大产业区”规划布局,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旅游休闲及相关高、精、尖海洋产业,努力把小港湾建成以邮轮母港为龙头、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蓝色经济“强引擎”,为我区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新的制高点。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以上,研发开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区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

  (一)加快推进都市型科技企业的集聚发展。着眼于构筑“高增值、强辐射、聚人才”的都市型科技企业体系,积极培育和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都市型科技企业集聚区,引进和培育资源占用少、成长速度快、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强的都市型科技企业,促进都市型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培育区内10-15家科技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有影响的高科技企业,新引进8-10家国内同行业知名的科技企业,引进海内外博士人才10名以上,专业技术领域领军人才10名以上。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健全支持和规范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依托区域内各类载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发展电子信息、创意设计类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整合,完善和发展产业链。到2015年,重点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讯、电子信息、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鼓励企业构建或参与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加快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健全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努力培育3-5家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融资,培育3-5家科技企业到“新三板”交易平台融资,培育形成3-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8-1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力争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以上,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以上。

  三、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积极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密切关注以现代服务业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各类产业载体集聚和示范效应,扩大对内开放合作,全面开创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拓展定向招商渠道。坚持以发展低碳经济、蓝色经济为主导方向,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坚持“优选外资、优择名企”的原则,按照“巩固港台、突破欧美、提升日韩、拓展东盟”的目标,通过定载体、定机制、定目标、定方向,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的大项目,培育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较“十一五”期间有较大提高。

  (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区内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经营效益好的外资企业以利润再投资,在我区设立新的外资公司;积极吸引境外投资企业以境外利润或境外募集资金进行返程投资;大力引进外商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外资地区总部,支持外资企业在我区设立投资性公司,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三)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出口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品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到2015年,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出口比重占加工贸易比重达50%以上。

  (四)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开拓基金”等资助项目,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际交流和对外投资合作。利用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双重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境外研发等高水平的境外投资,实现对区域经济的更大贡献。“十二五”期间,境外投资年均增长20%。

   四、繁荣发展民营经济

  坚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质量的主要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城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一)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自律、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民营经济降低商务成本。落实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科技型、创新型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科技要素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信息、人才、研发需要,鼓励民营企业创名牌。搭建现代信息平台,通过市北区民营企业网、市北政务网民营企业栏目、民情在线等政企交流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掌握政策动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创业服务新渠道,搭建创业服务新平台,营造创业环境宽松、投资创业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依托青岛担保信息基地,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等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充分发挥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集聚作用,吸引国内外知名担保企业入驻。鼓励支持发展前景好、有实力的民营及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发债、私募基金、股票上市、金融租赁等多渠道融资。落实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每年推荐10家以上的民营企业参与信用评级。

  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坚持绿色增长,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激励低碳技术应用,鼓励扶持海水源空调、风能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实现企业生产的集约化、清洁化。开展“低碳型机关”、“低碳单位”、“低碳社区”创建系列活动,培育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第五章  建设高品质特色城区  

  坚持用国际化理念指导城区规划,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区有序更新,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区功能优化、设施完善和品质提升,营造高品质的居民生活环境。

  一、科学推进城区有序更新

  统筹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开发片区和开发时序,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理念,稳步推进32个剩余旧城片区的改造拆迁,拆除旧房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成片旧城改造工作,改善5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注重旧城改造和城区风貌保护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精品工程,集中建成一批标志性现代建筑、高档商务办公楼宇和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断提升城区品位,为现代产业的集聚发展开辟空间。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统筹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对接全市地铁站点、道路交通等建设项目,对区域地上和地下空间及功能业态进行有效整合,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快城区道路交通建设,翻建翻新超期服役道路和人行道,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采取配建地下和立体停车场、发展停车产业、创新管理模式等交通综合管理的有效措施,逐步缓解道路停车压力,提升道路通行水平。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新建力度,推进“农改超”、“农加超”实施步伐,推动传统农贸市场向专业化、超市化转变,到2015年,标准化农贸市场达到全区农贸市场总量的90%以上。

  三、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络和互动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推进市政养护的精细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切实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完善环卫设施体系,探索市场化保洁模式。强化公厕建设维护和管理,落实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加快装修垃圾、生活垃圾中转建设,提高垃圾清运和处理水平。

  四、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区域内河道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杨家群河和昌乐路河河道、暗渠环境,改善河道行洪状况,保证汛期安全。深入推进“绿色青岛”建设,加大城区绿化建设力度,结合公园、绿地、防护隔离带建设,突出做好浮山生态公园、榉林山公园、海泊河两岸景观、重点商圈节点绿化,集中打造一批绿化精品工程,构成多样化城市绿地和立体绿化空间,不断提升城区生态环境水平。大力提倡和推广生态建设、环境绿化、节能节水、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六章  建设“文化市北”  

  围绕建设“文化市北”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着力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一、提高城区文明程度

  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正气,不断增强市民的精神力量。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努力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大力弘扬“激情、创新、特色、一流”的市北精神,深入开展“我爱市北、我爱我家”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区干部群众热爱市北、建设市北、美化市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建设,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加强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构建政府保障有力、社会共建共享、运行机制高效、社会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人民群众就近、便利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道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积极打造开放式的露天文艺广场,不断丰富街道和社区文化设施功能,努力建设配套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改建社区文化中心8处以上。到2015年,全区60%以上的街道文化站达到青岛市一级综合文化站建设水平。

  (二)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建立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文艺生产创作机制。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和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实施基层原创作品展演、巡演工程,力争推出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文学力作和艺术精品,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和省“精品工程”。

  (三)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围绕打造“文化惠民”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夏季文化活动月等节庆活动,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培育打造专业文艺团队,繁荣居民文化生活。完善图书服务功能,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图书借阅通借通还,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方便程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为先导、文化内容为核心,推进文化与经济、海洋、科技、旅游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街、中联2.5产业园、1919创意产业园、出版物交易中心、广告产业示范基地、影视制作基地等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完善扶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优势文化产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传统业态,培育新兴业态,重点发展现代娱乐、新媒体、节庆会展、创意设计等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实现我区文化产业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特色型、品牌型、效益型转变。

  (三)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引导市民健康的文化消费。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优化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大集中执法力度,维护文化市场的良好秩序,推动文化市场开放繁荣。

  (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制定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完善信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不断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渠道。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基金组织、投资公司投资文化产业,扶持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上市。  

  第七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总量,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资源优质、教育机制领先、教育特色突出、教育质量优秀”为发展目标,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全区数字化学习中心配备率达100%。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围绕“东强、中优、西高”战略,进一步细化教育资源和布局规划,完成东部学校的建设,统筹规划中、西部中小学布局,全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建立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和集团化办学。大力加强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并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不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探索公共财政拨款和补贴、降低学费、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缓解入园难的问题。

  (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研究实效,加强教研跟进制研究,全面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我区中小学校园网覆盖率和光纤接入率100%。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和管理者队伍。深化社区教育,全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成学习型城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关心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到2015年,全区智残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98%以上,全区中小学实现无障碍设计标准。

  (三)广泛开展体育卫生健康工作。注重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巩固我区在全市竞技体育的领先和龙头地位。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打造全市一流体校。到2015年,力争我区97%以上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新颁体质健康标准,逐步达到良好等级;中小学体育卫生设施和专业师资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校校有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建成我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募集社会资金建设体育设施的新思路,挖掘群众体育需求热点,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建设体育强区。

  二、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覆盖城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全力推进健康城区建设。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深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公开,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财政投入与监管机制。实施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项,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科学考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加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全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100%。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作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依托青岛市专科医疗中心,充分发挥骨伤、肛肠、中医特色作用,打造我区特色医疗品牌,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卫生监督资源,完善基层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抓好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等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加大免疫、监测与管理力度,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规范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高婚检率和孕检率,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二五”期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二十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

  三、全面做好人口与其他社会事业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利益导向体系,加强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提升人口信息化建设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精神赡养社会支撑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助老环境体系,加快老龄产业发展,促进老龄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到2015年,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每个街道有1处300平方米以上、每个社区有1处100平方米以上老年人文体活动场所。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康复工作目标。大力推进档案事业发展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全覆盖的档案资源、服务、安全体系。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台侨、人防、红十字和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第八章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着力点,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生活方便程度,促进城区社会和谐稳定。

  一、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健全和完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结构。进一步落实开发岗位、吸纳就业、职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强化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帮扶力度,完善失业人员就业登记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实施“创业兴区”计划,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力度,打造创业型城区。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大力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模式,开展企业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到2015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费征缴率达到96%以上。整合各项救助资源,健全民生指数评估与保障机制,完善低保审批“即时批”制度,形成信息共享、联动救助、针对性帮扶的格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基本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城区筒子楼和老楼院整治改造,采取集中配建、异地购买等多种方式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品质,基本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围绕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社区建设规模化、社区自治民主化、社区管理精细化、社区服务品牌化和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的“四化一加强”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健全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发展新兴行业及惠及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程,开展社区公共服务手段创新,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到2015年,力争全区有2-3处2000平方米以上、50处综合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等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四、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构建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信息畅通、机制完善的基层维稳工作网络,从源头上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协调统一、应急迅速、行动有力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调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完善点线面结合、警民联动、实时控制的安全网络系统,更加注重校园安全建设,切实形成“平安市北”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完善区街居三级防灾工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九章  有效保障规划实施  

  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任重而道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努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逐渐形成惠及全民、公正公平、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和法治政府。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向市场和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互动式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现管理与民主自治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完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深化“治庸计划”,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坚决清理懒官、庸官、逍遥官,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政府行政效能的监督考核,建立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区行政服务审批大厅规范化建设,强化公共管理指挥中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利用“民情在线”、政务网站等渠道广泛征集社情民意,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断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推行窗口服务、一站式办公等服务形式,优化行政运行方式。

  (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整合执法资源,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努力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五)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收缴管理模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财政收入收缴程序和财政资金支出支付程序,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作制度建设。

  二、加强人才保障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发展,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健全人才政策措施,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为核心,提高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我区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64%、34%,分别调整到 4%、75%、21%。

  (二)加快各类人才培育引进。围绕推进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辖区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培养引进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100名、教育硕士等教育人才100名,市级及以上名校长达到20%以上;引进培养医学专家20名,临床专业人才100名;全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400人,培养造就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化城区建设相匹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三)完善人才服务支撑体系。落实关于人才的各项政策制度,依法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大对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人才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补充社会保险,减少人才的后顾之忧。围绕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各类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相协调。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区域人才信息库,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全面开展电子政务,实现人事人才工作科学管理。

  三、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强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保障措施,创新组织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法制保障。认真落实《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办法》,规范规划编制与实施活动,促进规划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根据国家、省市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编制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各专项规划的内容要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服从总体规划的部署安排,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将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年度发展目标有机连接,把总体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通过年度计划的执行实施,保持总体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开展规划中期评估与修订。总体规划在执行中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具体承担,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中期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对实际运行情况明显偏离并难以完成的规划指标,及时提出修订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四)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区人民代表大会对总体规划实施监督,区人大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执行情况实施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政府定期向人大报告规划执行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规划中确定的应予考核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由督查考核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查,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青岛市市北区机关幼儿园 青岛市市北区沾化路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电话号码是多少? 谁知道青岛市市北区武装部在那? 青岛市市北区有那些企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由谁能够提供《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简述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成果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谁知道2005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05年历史结业考试试题 在青岛市市北区哪里有拉丁舞学校? 青岛市市北区人防办的地址是什么呢 青岛市北区有游泳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