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知识有哪些:决胜生物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41:13
[瞭望新闻周刊]石元春:决胜生物质 [作者] [编辑]何志勇 [时间]2011-08-24 17:09:1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阅读次数]822 

  “我有一个梦想:在辽阔的农村大地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现代化的农村居民和贸工农文相结合的中小城镇。在这里生机勃勃地发展着基于动植物生产的农工贸一体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和相应的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出台脚步临近。媒体8月初报道,生物质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领衔新能源发展。

  这意味着,石油资源日益窘迫的中国,在能源替代方面,有可能走上与之前五年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正是巴西、美国等先行国家已经走过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道路。

  这同样是年届八旬的石元春历经八年“战斗”想要到达的彼岸。八年前,他是中国著名土壤学家,对中国旱涝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功不可没。八年后,他转身成为一名生物质能源专家,有47万字的《决胜生物质》行世。八年中,他亲历和见证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之时,中国所经历的一场没有硝烟的“能源战争”。

  ■“种出一个大庆油田”

  2003年,第一次接触“生物质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存储在生物质中的能量)这个新事物时,72岁的石元春完全是个外行。

  当时,国务院开始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石元春身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又曾担任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被选为制定规划的农业组组长,专心思考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这年年底,石元春的老朋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阮榕生来探望他,谈及美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情况。当时阮榕生正担任美国明尼苏达州生物质转化中心主任,临走时留下一份1999年8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发的第13134号总统令——《开发和推进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及有关文件。

  仔细阅读,石元春感到一阵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和冲动。

  这一总统令认为:“目前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技术有潜力将可再生农林业资源转换成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电能、燃料、化学物质、药物及其他物质的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能在美国乡村给农民、林业者、牧场主和商人带来大量新的、鼓舞人心的商业和雇佣机会,为农林业废弃物建立新的市场,给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带来经济机会以及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

  再看下去,石元春发现,这个总统令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其出台之前美国相关科研机构已经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形成了两份详细的报告。命令发布后,美国政府对发展生物质产业进行了一番紧锣密鼓的部署,美国农业部2002年还制订了“生物质能源研究的战略计划”。

  “可以缓解能源危机,不污染环境,还能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何乐而不为呢?”石元春决定为生物质能申请国家立项。

  2004年6月,他代表农业组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汇报的时候,温家宝也对这个项目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可是,在立项的最后一轮筛选中,由于重大专项数量有限,生物质能在和遗传育种竞争时,被刷了下来,石元春“首战告败”。

  “我这人就是这样,越遇到挫折越要顶着上!”这一败,反而让他一头扎进生物质能的研究中。

  2005年3月2日,《科技日报》头版发表了石元春撰写的文章《发展生物质产业》,提出“种出一个大庆油田”的大胆设想。

  2006年5月16日,他又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农业的三个战场》,提出为农业开辟第三战场——能源农业。

  ■“搅局”者

  石元春没想到,同年,国家发改委组建的石油替代专题研究组经过一年的研究,提出以甲醇和二甲醚作为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而上述两种替代物都需从煤中提取。

  征求意见会上,石元春成了唯一的“搅局”者。会议一共请了二三十个专家,只有石元春一人是研究生物质能的,其余皆是化石能源领域的专家。

  发言过半,专家们都赞成以甲醇和二甲醚为主替代石油。石元春心里开始打鼓:“如果发言,这些人都研究了一辈子化石能源,我‘舌战群儒’有点悬;如果不发言,就表示默认,生物质能就完蛋了,这不行……”

  快要散会了,石元春拿过话筒讲道:“这个项目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且及时。石油替代的确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应当注意不能误导国家战略方向,造成长时间的重大损失。甲醇和二甲醚替代石油值得考虑,因为生产这两种物质的都是煤,煤和石油一样,都会枯竭。且6份煤换1份甲醇能量,能效太低,二氧化碳排量倍增,还有腐蚀机械、储存困难和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甲醇车用燃料试验就失败了,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用甲醇作为运输燃料。国外遇到的技术难题中国并未解决,我们何必再交这个‘学费’?我认为正确的方向应当是生物基……”

  一席话出,举座哗然。自此,石元春与煤基替代支持者的“仗”就打上了。

  彼时,包括煤、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发展已逾百年,与之相较,现代生物质能发展前后不过十多年,犹如一个新生的婴儿。

  化石能源的身后,是一批已在此领域浸淫多年、实力雄厚的产业集团和科研力量;生物质能的研究者则多是像石元春这样“半路出家”的学者,真正进行产业实践的也都是些民营中小企业。

  石元春手里唯一的“王牌”,只有被其他先行国家证明的生物质能的美好前景,以及他凭毕生对农村的了解所作出的对中国生物质能发展趋势的判断。

  ■“生命不息,决胜不止”

  为生物质能,石元春的“仗”打遍了政商学三界。

  2008年,第18期中科院内部刊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登载了《关于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思考》一文,其从能源安全出发,建议我国的车用燃料以二甲醚/甲醇作为替代进口石油的主选品种。石元春看到后,马上在该刊第20期上发表《煤基与生物基之争——与佟振合院士等商榷》,提出反对意见。

  做学术时从不愿受企业干扰的石元春,毫不讳言自己研究生物质能之后“突然对企业热情起来了”,不是自己做企业,而是接待企业家来访,与企业家交流、实地考察。因为他发现,民营中小企业是推进生物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将其比作“枪杆子”。

  他说:“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一手抓笔杆子,一手抓枪杆子。”“笔杆子”就像他在报刊上写文章、给中央写信,一年做十几场报告。

  在为生物质能“战斗”的八年中,石元春所面临过的最大危机,莫过于对生物质能中的玉米乙醇影响粮食安全的质疑,在中国,粮食安全被视为一个不能碰触的底线。

  2003年接触生物质能时,石元春并不知道,那时中国的玉米乙醇已经风生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粮食连续几年增产,陈化粮压库成为政府的包袱。燃料乙醇既可消化陈化粮,又可产生能源,因而被列入“十五”计划。

  2006年,中国乙醇汽油的年销售量已经达到1544万吨,位列世界第三。

  2006年10月、11月间,国务院政研室的专家提交了一份报告,反映江浙、广东等南方省份养殖业成本上升,盖因难以买到玉米产量大省吉林的玉米。国务院决定停止审批玉米乙醇,鼓励非粮乙醇的发展。

  可是,从那时起,生物质能源头上“粮食安全”的阴影就一直挥之不去。

  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中,发展玉米乙醇被冠以“反人类罪”的罪名。

  国务院2007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在新能源领域为生物质能规划的比重是最大的。然而,具体到生物质能源中的燃料乙醇的应用,原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但实际只完成20万吨。

  2009年12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的能源发展的新目标中,对生物质能只字未提,石元春心里一沉:“完蛋了!”那一年,生物质能的“冷板凳”坐得冰凉,大量投资涌向风能和太阳能。

  石元春认为,用玉米制乙醇确实可能与中国的粮食安全发生冲突,但是中国完全可以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可以依靠中国大量的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林业的废弃物(包括城市工业的有机废弃物),以及中国大量存在的山地、滩涂、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如甜高粱、木薯等非粮农作物,就可以解决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原料来源问题。

  按照石元春的说法,生物质能完全可以做到“不争粮不争地”。

  石元春联合院士给总理写信,在报刊上发表反击文章,甚至在《科学时报》头版头条发表《生物质能源主导论》,并花3年时间一字一句地敲出一本47万字的书——《决胜生物质》,于今年年初出版。

  他说这本书名用“决胜”,就是打仗的意思,并在序言中宣称“生命不息,决胜不止”。

  曾有不支持生物质能人士私下给石元春传话,让他不要搅局,大家各发各的财。石元春闻之泰然:“我没有任何私利在里面,我只是把我所确切知道的说出来。”

  有一件事,石元春特别得意。他有一个朋友是研究煤炭发电的专家,以前总劝他放弃生物质能,说“这个东西它没前途,小打小闹还可以,搞大了不行”。几次碰到他都说:“听说你还在‘鼓吹’什么生物质能源?哎呀,你‘鼓吹’有什么结果?”现在,这位专家也和他一起“鼓吹”了。

  ■生物质的未来

  拐点悄然出现在今年两会之后。3月中旬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提到了生物质能。这个微妙的变化让石元春的生活忙了起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企业也活跃起来。

  好消息接二连三。7月9日,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召开,这是近30年来第一次围绕农村能源召开的专题会议,被视为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的标志性拐点。会议上提出的生物质能发展目标,相对于完成情况并不理想的生物质能“十一五”规划而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脚步临近。从规划目标来看,生物质能有可能领衔新能源发展。

  这样的势头,连石元春也始料未及,他眼中中国能源发展“不正常”的状况终于开始正常了。

  在生物质能坐冷板凳的时候,石元春曾感慨:“中国的事情,人为因素太多,太难琢磨。但中国也有句话:人算不如天算。人算可以算计一时,而那冥冥中的客观规律才是事物发展的真正主宰。”他坚信生物质产业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趋势。

  现在,“客观规律”似乎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石元春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采访时说自己“亦喜亦忧”。

  喜的是生物质能“十二五”开局良好,但是也有前车之鉴——“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的发展虎头蛇尾,刚开始的规划中生物质能分量最重,可是最后却成为唯一没有完成计划的新能源。

  忧的是生物质能未来发展能否健康:“生物质能不像太阳能和风能一样,来源和产品都很单一。生物质能比较复杂,原料多元,产品多样,产业链比较长,除了可以替代能源以外,还可以发展其他产业。同时,目前的规模并不是十分理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计划达到300万吨,只比原来多了100万吨,是一个很小的增量。再比如,沼气是生物质能当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目前的规划中都没有提到。”

  石元春认为自己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曾发表“生物质能源主导论”,目前的状况离他认为的理想状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今年,石元春已是80岁高龄,这位满头华发的老人有时会稍显失落地提及:他无法确定自己还能够伴随生物质能走多久。

  他曾深情地写道:“我有一个梦想:在辽阔的农村大地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现代化的农村居民和贸工农文相结合的中小城镇。在这里生机勃勃地发展着基于动植物生产的农工贸一体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和相应的服务业。这是现代农业新农村的中国模式,这是21世纪的桃花源。”恍然间,他依然是那个当初被美国西部片吸引而选择学习农学的少年,梦想自己奔驰在辽阔的牧场上,尽情享受大自然旖旎的风光……□

(《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8月22日报道  记者:温泉)

制作: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