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well二期视频教程:赵刚:重构全球创新体系服务中国发展大局作者:赵刚 时间:2011-11-28 浏览次数:7 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5 05:12:32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创新驱动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欧洲2020战略”,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俄罗斯制定了“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等,全球的创新图景发生变化,创新在国际社会上已然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在这股创新大潮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合作的日渐频繁,一个在地域上覆盖全球,在主体上包含官产学研,在领域上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的创新体系正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若能将其为己所用,都将增强自身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广泛参与全球创新活动,处于全球创新体系的顶端。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崛起中的新兴国家,它们具有广阔的市场,承接了发达国家研发产业的转移,部分地参与全球创新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则是一些受支配或边缘化的国家,它们处于全球创新体系的底端。

  尽管如此,各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目前,全球创新重心已开始发生转移。正如《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所指出的,一个由欧盟、日本和美国三强并立、占据科技主导地位的两极世界,正逐渐被一个公共及私营研究中心从南到北日益增多的多极世界所取代。伴随着各国创新力量的消长,全球创新体系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目前处于全球创新体系的中端,但具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受益于中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的研究报告,2003—2009年间,中国的专利总量年增长率为 26.1%,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在专利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也积极转变,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研发层次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相较之下,尽管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当前的全球创新体系中占据优势,但一则还没有实现对其的完全操控,不断受到新兴国家的挑战,二则受到金融危机的极大困扰,创新资源面临流失,这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新洗牌提供了机会。因此,处于中端地位的中国仍有上升的空间,通过大力倡导开放式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有可能重构全球创新体系并力争上游。

  需要注意的是,在重构全球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必须灵活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创新资源、积极培育以下三股创新力量,不能使之失衡。

  首先,中国要合理引导跨国公司在华的创新活动。由于跨国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利用溢出效应、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因此应鼓励其在华加大研发投入。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跨国公司是为逐利而来,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为的是争夺创新资源和占领市场,以消灭和打击竞争对手,防止竞争威胁,不可避免地会对国内的创新力量进行打压,因此对中国的创新体系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

  其次,中国必须大力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实现提升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与国外开展的创新合作中,只有拥有堪比对方的创新实力,至少也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才能提高合作中的话语权,否则容易沦为对方的附庸,难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中国必须集中力量自主开发,要加强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后半环节的投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鼓励国内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挥创造性,完成有原创性的成果。只有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才有机会从全球吸引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资源,提升自身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最后,中国必须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创新。近年来,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增加海外研发投入,开始融入全球市场。然而,由于不熟悉国外的具体情况,环境适应性差,面临技术吸收能力弱、融资困难、研发资金和人才都比较缺乏、消化吸收费用投入相对较少等一系列问题,这股创新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中国需要加大海外的投入,既要面向发达国家,也要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搭建为国内企业全方位服务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国只有将创新的前沿阵地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才能将创新体系扩展到全球的各个层面,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

  总之,就目前而言,全球创新体系仍处于自发形成的过程,即使美国,也没有实现对其的完全操控。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中受益,关键就在于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一庞大体系中所包含的创新力量,使其为本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国要积极利用在华跨国公司、国内民族企业、“走出去”的国内企业三股主要力量,重构一个符合中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