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松和林小侦结婚了吗:丧俗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23:31
      所谓丧俗,是指安葬、哀掉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俗,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存着不少的旧痕迹。民间的丧葬仪礼,是  “人生四大仪礼”之一。由于丧事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因此自古以来一直颇受人们的重视。
     丧葬仪礼,源于古人“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原则,从《周礼》演化而来,既有社会风尚又有民俗特点,包含着先民们特有的处理死者的方式和信仰‘原始人’把处理死者视为特别庄严的大事,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信息,所以丧葬传统仪礼被列为民俗学和人类学中最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部分。根据考古发现,实际上早在一二万年之前,原始人类已有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了。被誉为我市“原始第一村”的烟墩遗址,在10万平方米的先民生活区中,公共墓地占2万多平方米.几乎是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死者或多或少的随葬品中,不仅有饰物和食品,还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已为死者的“灵魂”在作周密的安排了。
      千百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把结婚称为“红事”,丧葬则称“白事”。 从古代墓葬的出土考察,我国的丧葬及其礼仪出现得很早。大约两万年前已有葬仪,在一万年前的文化遗址留下了的墓葬礼品,包括食品,装饰物以及各种原华始生产生活用具。显然,这些物品是死者的亲友为安慰亡灵,并安排其死后的“生活”,在举行相应的仪式后残存下来的。“基于对死人的鬼魂观念,对死人的恐惧,以及阴间生活的幻想,‘原始人’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并且形成了各种葬法和葬礼。这些葬法葬礼随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同时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远古时期,葬法及葬仪十分简朴。其时,较普遍的葬法为土葬。《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就是在死者的尸体上面盖上一些树枝,极其原始。后来,改用泥土掩埋。春秋战国时期,死的别称甚多(不同阶级、阶层人的死,分别以“崩”、“薨”、“卒”、“不禄”等称之)。葬法葬礼亦颇岐异。清代秦蕙田在《五礼通考》中说丧礼时指出:“五等之服,疏哀之制、轻重之宜、变除之节,皆本亲疏贵贱,以进退损益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别尊卑,定名分,维持君臣士庶,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而把葬礼仪繁复起来。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独尊,更使封建丧葬礼的仪制度化,世代承袭,流毒深远。这从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的“丧葬”部分以及魏晋南北朝流行的《蒿里》、《韭露》等丧歌,可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不同阶层人士丧俗葬仪的繁缛冗杂。
      捷胜是文化古城,明朝时期,有许多屯军来自中原地区,他们给捷胜带来了中原地区的丧俗文化,这样,中原地区的丧俗文化和南方沿海地区的丧俗文化得到了融合,在捷胜古镇,民间的丧俗,有其自己的地方特点,下面分项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