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昆曲:文人笔下的柴墟风物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06:18

文人笔下的柴墟风物

    文 李文华

        南唐旧邑,古镇柴墟(今高港区口岸街道),自古就是滨江繁华之地,“柴墟重镇久驰名”、“柴墟形胜摄扬通”等诗人笔下的柴墟胜景,风光旖旎,令人神往。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旧时的繁华盛世早已淹没于历史岁月之中,如今惟有数百年来文人墨客描述柴墟的诗篇,还能带给我们一些最直观、最形象、最亲切的历史联想。

  江涛如雪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江涛诗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柴墟地处滨江,长江风光美不胜收,虽无诗人笔下“乱石穿空”之势,但亦是江涛如雪,风景优美,古柴墟八景中有五景都是描写大江美景,其中最著名的应是江阁惊涛、圌峰积雪、古渡归帆。

  旧时,柴墟江边建有望江楼一座,临江而立,是柴墟江边赏景最佳处所。此楼建于何时,史无记载,但从现有史料初考,至少应在明代之前。江楼建成后,这里成了四方文人墨客赏大江美景、发思古幽情之地,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

        清代柴墟文人题《江阁惊涛》诗曰:

  风鼓宏涛满渡头,萧萧江阁几经秋。

  无边浪影侵帘动,不尽潮声入幕愁。

  拍岸奔腾惊海燕,兼天激荡起沙鸥。

  澄清有志何时遂,极目东南十二州。

  诗人登高远望,但见古渡旁、江楼边,滔滔江流卷起惊涛雪浪,海燕、沙鸥在浪涛间展翅飞翔,远处江南东南十二州隐隐可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楼阁、江涛、古渡、江鸥以及江南诸景,把江景之美、怀古之情、登临之感融为一体,把人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壮丽的古代大江风貌图画。

  圌山,地处江南丹徒境内,与柴墟隔江相望,山势逶迤,层峦叠嶂,风光秀丽,南宋建炎三年,韩世忠曾驻兵于此抗金。柴墟,地处江北,芦荡延绵,河渠纵横,境内一马不川。由于柴墟无山,当地文人采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法,把圌山之景“借”来观赏,形成了古柴墟八景之一的“圌峰积雪”景观。

        清代柴墟文人题《圌峰积雪》诗曰:

  花开顷刻羡神功,遥望圌峰积雪中。

  玉骨崚峥疑拥絮,冰姿突兀耐过风。

  一江素练难争洁,两岸斜阳映不红。

  变幻无端真莫测,青螺宛如白头翁。

  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诗人登临柴墟望江楼,凭栏远眺,但见晚霞当空,大江清澈如白色的绢带,远处江南诸山历历在目,满山苍翠的圌山峰顶积雪不化,宛如青螺变成白头翁。诗人用玉骨、冰姿、素练、白头翁等词,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柴墟冬日江景,画面安谧冷寂,生动形象,同时诗中也透出诗人那种摆脱世俗和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思想。柴墟望江楼至清代晚期已不复存在,但后人还常常怀念昔日望江楼美景,留有“题柱人堪挥彩笔,倚栏客讶见酣颜”等诗句。

  芦岸桃花清代严爵《口岸观桃花》诗曰:

  此地桃花好,芳菲望不穷。

  千村人似醉,两岸水俱红。

  艳接云霞色,情移杨柳风。

  渔郎如问讯,有路武陵通。

  此诗描写了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之际,柴墟江边桃花盛开的景象。桃花自古就是柴墟人们非常喜爱和推崇的一种花卉,它不但花瓣色彩艳丽,气味芬芳,而且其树枝形态自然伸展,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所以旧时柴墟种桃赏花之风历代相沿,并形成传统习俗。

  史载,柴墟江边原本就是古桃林旧址,内有赏花亭、闻香阁、桃叶渡等古建筑,后人在此又历年不断种植桃树,形成较大规模桃林。古人云:杏花宜在山坞看,桃花应于水边赏。每年阳春三月,柴墟百姓常常扶老携幼至江边赏桃。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桃花烂漫之时,远远望去,江边桃花像团团火红的云霞,映红了一江东流春水。走入桃林,数不清的桃树生机勃勃,婀娜多姿,望不尽的桃花一簇簇,一层层,挤满了树枝,它们像春天的使者,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艳丽丰姿,微风吹过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遐想连篇。

  柴墟桃林胜境名噪四方,文人墨客也多会于此,留下咏桃诗作甚多。

       清代王令树题《和宋明府柴墟桃花歌》与《和宋明府柴墟访桃韵》诗曰:

  江头无处无桃花,千树万树知谁家。

  不信赤城连陇陌,群然绛佩归云涯。

  朱霞乱落青天外,漾日笼烟动光怪。

  几度芳时欢笑过,至今皓首殷勤待。

  ……岂是仙郎觅旧缘,江洲何是蓼中天。

  颠风苦雨宁相妬,都在红芳未吐先。

  清代何龙光题《柴墟道上》与《柴墟道上雨中看桃花》诗曰:

  岂是避秦地,家家面水涯。

  陇风梳麦叶,海日醉桃花。

  ……

        海角江壖地,居水寄人家。

  春风梳木叶,宿雨醉桃花。

  ……

       清代赵復题《江上桃花歌》诗曰:

  桃花江上於胡底,一路红霞数十里。

  排空云锦围芳洲,接岸香风拂春水。

  ……

        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桃花成了文人雅士追寻清幽神秘仙境的象征,柴墟乃滨江古镇,港口兴旺,商贸发达,世俗观念浓厚,诗人们连篇累牍地撰写这些桃花诗作,除了陶醉于家乡美景外,也流露出隐迹尘世喧嚣、追求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洲堤杨柳唐代王维《田园》诗中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桃红柳绿成了诗人在描写春天景致时离不开的词句。有桃必有柳,柴墟江边的风景也不例外。据地方旧志载,古代柴墟江面有沙洲数座,洲与岸有堤相连,古人环洲、沿堤遍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成为古柴墟八景之一。每年清明时节,杨柳吐青,柳枝低垂江面,和风吹送,柳浪轻拂,柳絮纷扬,似烟、似雾、似尘,置身其中,如在画里。

  描写柴墟杨柳景致的诗作,较早的有明代储巏《柴墟闲行》,其诗曰:

  款茶谈稼穑,按筇数寒温。

  不觉垂杨外,烟沉日已昏。

  诗中描写杨柳的仅一句,但柴墟江村杨柳生烟、落日西沉的壮丽景象已跃然纸上。其后有清代孙继登题《口岸阻雨》诗:诗中曰:
        板桥茅店旧人家,几历星霜玩物华。

  满目春光萦柳絮,一时风雨妒桃花。

  阳春三月,柴墟江边桃红柳绿,诗人遇雨客居江畔古寺,被春天的美景所陶醉,于是用拟人化的笔法,描述了柴墟江边桃柳争春的风景。

  描述柴墟洲堤杨柳较多的是清代地方文人戚珍,其《洲堤杨柳》诗曰:

        极目长堤杨柳烟,断肠春色满晴川。

  垂将弱线千重影,遮却斜阳一半天。

  沙岸迷离风雨外,人家牵惹水云边。

  欲携斗酒双柑去,好听莺声奏管弦。

  诗人或远观,或近赏,写了柳树如烟,写了柳枝如线,写了沙岸水云,这些景物似乎都是信手写来,但却正是这不经意间的寥寥几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幅柴墟江边杨柳生烟的春江图画。而诗人所题的《古渡归帆》诗作,则从另一角度描绘了江上看到的杨柳,诗曰:

  江天冥漠日西斜,无数归舟水一涯。

  贾客乱投沙作岸,渔人争指柳为家。

  橹声咿呀摇新月,樯影翩翻背落霞。

  多恐晚潮停不稳,棹歌惊起欲栖鸦。

  柴墟江畔、杨柳深处的江边古渡,傍晚时分,落日的余辉洒满江面,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动,一两只江鸥展翅飞翔,江面渔舟升帆返航,远远望去,白帆点点、波光粼粼。诗中描写的渔舟晚归场景中,一句“渔人争指柳为家”又给我们勾勒出江面上满堤烟柳的景象。

  柴墟夕照明代朱昶、清代周崇儒、清代赵智洪描写柴墟风物时,均以《柴墟夕照》为题,着力描绘了古柴墟的夕阳美景。明代朱昶诗曰:

  碧草霜黄野烧红,负薪人散夕阳中,镇兵鼓动烟生柳,贾客帆收岸隐枫;稍喜桑榆留暮景,漫嗟萑苇入秋空,百年我亦东归鹤,诗梦犹怀老蜕翁!

  诗人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秋风萧萧的古代柴墟江边:茫茫秋色中,残阳如血,野旷草黄,拾柴草的人们在沉沉暮色中踽踽而行, 镇兵鼓声中,远处杨柳如烟似雾,江岸边的红枫若隐若现,商贾客船徐徐落下船帆靠岸,江滩芦苇在秋风中摇曵……在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中,诗人由江景想到了自己百年之后,感叹人生的短暂。此时的柴墟江景,在诗人眼中有些类似晚唐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时所感受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诗人的这种心境在其它吟咏柴墟的古诗中也依稀可见:

  “落日荒祠古道边,断钟无簴无烟。”(明?王稚登《柴墟岳忠武王祠》)“风生瓜步潮声远,日落圌山树影斜。”(清?程象泰《柴墟怀古》)“鸦影参差遥浦外,舆声咿轧夕阳中。”(清?朱芝松《柴墟道中》)同样是描写柴墟夕阳,清代周崇儒与赵智洪所作的《柴墟夕照》则笔调明快,气象一新。清代周崇儒诗曰:

  绿树参差开,村墟带江澳。

  斜日穿云林,春鸠啼竹屋。

  清代赵智洪诗曰:

  晴空一抹涌明霞,平楚苍苍望眼赊。

  已近黄昏山欲晦,忽惊碧落日重华。

  涵天万顷玻璃净,插水孤峰罨画斜。

  几点蒲帆归未晚,半依墟市半渔家。

  绿树掩映下的江村竹屋、江南圌山、碧蓝的天空、江上点点蒲帆、江边渔家……两位清代诗人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把一幅幅夕阳清辉之下的柴墟江景像电影镜头般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读后令人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古人云: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三首夕照古诗因诗人心境不同,分别呈现给我们不同的画面,让我们从诗人笔下领略了数百年前江上落日余辉的美景。(待续古寺疏钟旧时柴墟寺庙众多,香火鼎盛,民间素有“一步两庙”与“两步三庙”的说法。而在历代文人笔下,柴墟寺庙则呈现出“宏大”与“幽深”的特色。

  寿胜寺,始建于宋淳熙十年,殿宇雄伟,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香火鼎盛,是柴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圣地。特别是寺内青铜大钟,一人多高,周广三人合围,偶一撞击,其声音洪亮激越,延绵数里而久响不绝,成为当时柴墟一景。四方文人骚客,闻寿胜钟声无不慕名到寺中一游,他们或把酒临风,高歌低吟;或凝神思虑,挥笔疾书,写下许多瑰丽的诗篇。清代柴墟文人题《寿胜疏钟》诗曰:

  临江古寺乐旁迤,时听疏钟过远陂。

  逸韵似檐鸣雨铎,清音如竹斗风枝。

  声惊宿鸟霜初下,梦破羁人月正移。

  此际凄凉眠不得,庭前树叶露垂垂。

  寿胜寺的“宏大”,除其规模大外,也指其名气大,这与名人对寺院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明代名儒储巏少时对寿胜寺情有独钟,长期客居寺中读书。据传也正因为储巏与柴墟寿胜寺的这段渊源,故其自取大号曰:“柴墟”,日后其所著文集也取名《柴墟文集》。他在寿胜寺的读书生涯,在其初到寺庙时所题《宿口岸寺次壁间韵》诗中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诗曰:

  古刹初留宿,平生漫好奇。

  贝经翻旧叶,祗树倚高枝。

  月伴枯禅坐,秋欺病客肢。

  清光不相负,此地一题诗。

  储巏离开寿胜寺赴任朝廷命官,在任为官清正,办事一丝不苟,直至卒于任上。此后若干年间,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儒学大家,柴墟及各地文人常常至寿胜寺储巏读书楼,踏访胜迹,集会赋诗,凭吊寄怀。这些缅怀诗作中较具影响的有清代名士季周孙题《柴墟寿胜寺有怀储文懿公》,诗曰:

  三月烟花道,驱车过柴墟。

  缅思《柴墟集》,立马还踌蹰。

  广陵十先生,俯首必先储。

  升进冠群英,蔚起为名儒。

  ……此外,清代《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寿胜寺怀古》、《忆柴墟》、《柴墟怀古》等诸诗,也有“古刹名留储吏部,眷往情深独有吾”、“三百年前此读书,昔贤遗念独无余”、“特开生面传真迹,还结同心拜旧座”等缅怀诗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还详细记述了清宣统元年夏月,泰州名士洪揖侯邀同志绘储公遗像装璜成轴,在藏经楼东楼悬之以示纪念的活动。

  竹隐庵,建于明成化年间,因寺内外多植竹故名,寺内高僧也以“竹隐”自号。大江之滨,竹林深处,庵舍若隐若现,颇有“竹林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所以柴墟曾有“不到寿胜寺不知其大,不去竹隐庵不知其幽”的说法。客居寿胜寺读书的储巏称此庵为:“淮南新竹寺,江北旧僧庐”。

  竹隐庵这等清幽的处所,除了禅房禅意外,自然也成了文人雅士寻幽访胜之地。清代邓汉仪题《宿柴墟竹隐庵》诗曰:

  结伴冲泥积雪余,支筇昏黑到精庐。

  十年江海销金柝,满院松篁冷木鱼。

  却扫绳床留客余,更开香积剪园蔬。

  好来岳庙瞻遗像,此地曾经绕战旟。

  清代黄云题《宿柴墟竹隐庵赠真公》诗曰:

  旅行愁即次,江岸有禅关。

  系马垂杨下,寻师乱竹间。

  林光衔夕照,淡影动青山。

  为问尘劳客,何如此地闲。

  两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竹隐庵的精舍、松篁、木鱼、绳床、蔬园、夕阳、青山等,诗人笔下,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而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之境,也正是当年文人们苦苦追寻的远离尘世喧嚣的庄禅境界。

  岳祠森森明洪武九年,柴墟东郊建起了岳忠武王祠,塑岳王像,供奉岳飞生前使用过的战鼓、印架、座椅等物,祠堂殿宇庄严,香火兴旺。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人(今河南安阳),南宋抗金名将,后遭秦桧等人诬陷,屈死冤狱,时年三十九岁。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封其为鄂王,谥武穆。南宋建炎四年,岳飞因“泰州无险可恃,退保柴墟”,大败金兵于柴墟南壩桥,赢得了柴墟百姓的景仰。岳祠建成后数百年间,文人墨客常常来此踏访胜迹,吟诗作赋,凭吊寄怀。

  清代文人赵智洪游岳祠后题《岳王祠》诗曰:

  近枕江流远面山,龙蛇古屋自斑斓。

  谁知千载沧桑后,尚有孤祠水树间。

  百战却凭三字死,九原犹望两宫还。

  神州板荡无穷恨,凭吊何人不泪潸。

  历史上文人凭吊岳祠诗词,大多为写景抒情,前部写景,后部抒情。写景时,诗人既不观赏殿宇巍巍,也不瞻仰塑像凛凛,而是着力描写柴墟山水风物。柴墟因岳飞“退保柴墟”而载入史册,诗人们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情怀的同时,也把柴墟山水描写到了极致。这样的诗风在清代泰州文人洪揖侯《柴墟怀古》诗中也得到了体现,其诗曰:

  圌山西接海东来,一线银涛并岸开。

  武穆雄军曾驻扎,南唐旧邑半蒿莱。

  英雄虽浪难淘尽,川岳生本漫见猜。

  王道至今犹未泯,莫言乡处忘先灰。

  柴墟岳祠在历史上累有兴废,清后期逐渐衰败,当时的一些凭吊诗词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一个杂草丛生的祠堂。

    清代季高熊题《柴墟岳忠武王祠》诗中曰:

  古镇荒祠带夕曛,停车追忆背峗军。

  尘沙长负回銮恨,江渚曾留破敌勋。

  清代姜任修题《柴墟岳王祠题壁》诗中曰:

  荒祠古柏乌夜啼,战场日落风沙迷。

  鄂王遗像犹生气,二帝蒙尘犹惨凄。

  清代恽格题《柴墟怀古》诗中曰:

  金牌旧恨泣鲛绡,江岸荒祠尚寂寥。

  自昔河山征战地,至今风雨鬼神朝。

  这些诗中,诗人们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柴墟岳祠,而当他们看到了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祠堂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种种滋味一时涌上心头。这些诗作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抒发作者自己内心感慨,于是我们从诗中看到柴墟山水形胜的同时,也看到了“落日荒祠古道边”一个个徘徊瞻眺的身影。

  引文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