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车翘头:“文话”专访叶开:课本已进死胡同 小改根本没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2:38

凤凰网:这是否是禁锢想象力的一个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

叶开:谈下去就很多了:比方说我们的考评模式,我们答案的唯一性,因为在文科,尤其是这个人文学科里面,这个文艺性的答案对小孩的伤害是最大的,就是说这个探讨开去,确实有方方面面有很多问题要谈,就是说我现在要报点喜,有很多教师,他们也在做着,很不容易的做着基础工作,包括很多教师,寄他们的专著来给我看,他们即便在封闭性如此强的教学领域里面,他们也是有良心的,有良知,有反思性能力的这些教师,他们都在尽量的开拓学生的视野。

比方说我收到一本书叫,苏州的一位高级语文教师,他的一本书叫《不拘一格不教语文》,就是说它里面即便说有一些东西我不见得特别同意,但是他就是说把语文这样的一个事业,扩展到相关的其他意识领域上面去,包括看电影,评价电影,包括听音乐,评价音乐,包括阅读其他的文学作品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中去,我觉得相当的难得,我非常感动,因为他们在第一线做这样的教师,他们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有升学的压力,有考试成绩的压力。

所以我谈教材,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相当小的一个缺口。

凤凰网:有没有一些教师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看法?

叶开:从我个人来讲,对我来讲没有特别有价值的建议,这个我觉得确实是,所以改革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教师长期封闭在这样的一个语文教学圈里面,把这个当做整个世界,而且我刚才也讲,我刚刚发明了一个词叫做他们把语文当做一种特殊工种,特殊行业,好像我不教语文,我就没有资格谈语文了,他们会产生这样很奇特的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可能这样的事情,就是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都没有资格谈的话,你想想还有谁能谈?这样一种封闭性的思维,在目前语文教学界里面伤害性是最大的,而且是排他性非常强的。

所以我觉得要改革是目前来讲及其困难的,在教师的这个目前这个圈里面,挑选教师来进行教材的编撰,我觉得不可能跳出目前的这种思维模式,更何况我们目前所挑选的教师,还远远不是优秀教师,据我所知,都是一些相对一般的教师在编撰这个教材。

编教材变成抢肥肉 编者视野狭隘

凤凰网:那么为什么没有说,挑选一些像您这样的文学家、作家,真正的就是文化传承者去进行我们教科书的编撰,而一定要是通过教语文的这些老师来做呢?

叶开:你这个问题提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目前的语文教材是一块肥肉,是小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领地,这个确实尤为可恨,因为在这里面牟利,我觉得是非常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洗礼,但是这个确实是事实。教材的编写是由他们控制,排他性非常强,你任何跟他意见不合,甚至说比他更好的这样的一些人是不可能进入这个编写组的。

像我这样的,接到过四五个编写组的邀请,我都拒绝参加,因为在那里面我根本无法体现我个人的思考,就是你完全按照他的那种条条框框,20个框架放在那,条框非常细的,非常可笑。

但是这些教材编写者的阅读视野非常之狭隘的,他们不管对传统的文化,还是各方面的文化,各方面阅读的面,不是说跟真的优秀的专家相比,跟我比那也是差很多;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什么《读者》这样的一些杂志里面挑选一些非常糟糕的文章,来给我们孩子读,属于恶性循环,这点比较可怕。

目前来讲,我刚才在回答其他的那几个,我提问的时候也说到,目前要打破这个僵局,就是希望我呼吁,也借你们这个呼吁就是说教材真正放开。

就是目前有一个风声说是教育部又准备回收编写权,重新编写全国统一性的教材,并且打通文史哲,我个人是对“打通文史哲”这样一个说法是持赞同的态度,但是我大声的呼吁,就是不要再收回中央统一编写教材的这样一个模式,然后要放权。

像现在我们都知道很多教材是放到地方,有几个重要的地方省市去。我希望真正的放权,然后教材引入有实力的大型出版社,有能力,有实力的大型出版社,让他们自己组织相关的优秀专家、学者来自主的编写教材,并且允许学校自主挑选,真正做到教材编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对我们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真正有效的一个提升,不然的话,尤其是教材这一块,已经走入一个死胡同了,任何的小修小改已经无济于事。

我要提醒一个小小事实是,你我看到的这几本民国教科书,只是一千多种民国教科书中的优秀代表作。当时有一千多种教科书,而我们现在小学教科书只有12种,初中只有8种,高中只有4种,全国13亿人口,就是说要真正放开,能不能痛下决心放开,为中国文化复兴大业,就要看教育力度改革有多大,教材的放开力度有多大。可以在良性的循环中,竞争中,让优秀的教材不断的优化下去,这个才是真正培养中国新的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非常基础的部分。

鲁迅文章增删不必过度关注 否则破坏教材自主性

凤凰网:鲁迅的文章今年在课本中也大删除了,被民众评价为“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您怎么看?

叶开:鲁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件,他不是一个文学人物。如果我们把鲁迅当做一个优秀文学家,一个文学大家,你就很容易明白,因为一些文章的被选用,和被不选用,它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中国,鲁迅有特殊的含义,被放大了。鲁迅有一些文章被选用教材确实不怎么样,鲁迅本人也有更好的文章可以取代这些,这是一。

其次呢,如果说真正的是公正的考量,适当更换,删减一些篇目都很正常,因为鲁迅占据了被选文章的第一份额,稍微进行一些变化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即便是撤换,他仍然是最多的被选入作为教材。

他的一举一动牵动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这种过度的关注,反过来确实也破坏了教材编写的一个独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