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车自行车翘头教学:上海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03:15

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是1952年在当时的市长陈毅的支持下,合并了原有的几个博物馆而成立的。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1995年底,新馆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馆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馆藏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

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 、唐高闲的《千字文卷》 、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 、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 、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

上海博物馆-历史沿革

上海博物馆是1950年4月开始筹建,1952年12月21日开馆。建馆初期,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厅大厦)。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与市政府大厦遥遥相对。

上海博物馆馆内玉器藏品

1995年局部建成,试行开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新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

建馆初期,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3年7月,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60年9月,市文管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仍旧划归市文管会领导。

建馆初期,上海博物馆机构设置仿照苏联博物馆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设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1960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画生产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场建立书画装裱组。1974年,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设立陈列研究部,下设青铜、陶瓷、书画工艺、陈列设计5个研究组以及考古部;1985年,各研究组升格为部,电脑组升格为室,同时增设文化交流办公室。到1995年,为了使机构设置与新馆建设的形势相适应,又作了相应调整,设15个部、7个室、3个处。

上海博物馆馆内钱币藏品    45年来,上海博物馆的陈列体系作过4次重大调整、修改。建馆初期,基本陈列是按历史时代分设史前时期、商代、西周到近代工艺品等十大陈列室,集中反映中国历代艺术发展的概貌。1959年迁馆后,改为按社会发展阶段排列,分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期、后期,近现代工艺品等陈列室。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上海博物馆陈列被迫撤除。1972年开始恢复业务活动,综合陈列改为专题陈列,先后设立了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代雕刻4个专题陈列,展品1400余件,陈列面积3400平方米。1986年开始,先后投资620万元,改造了4个陈列,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比老馆陈列面积增加2倍。

上海博物馆-馆内藏品情况

    上海博物馆珍藏历史艺术文物 11.2 万余件,包括青铜器书法绘画、 陶瓷器玉器石雕、甲骨刻辞、玺印、钱币、丝绣染织、牙骨雕刻、少数民族工艺品以及上海地区的考古发掘品等,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迄近代和现代。全部收藏以青铜器、陶瓷器和书画最具特色。在青铜礼乐器中,重要的藏品有西周成王时代的德方鼎,康王时代的大盂鼎,孝王时代的大克鼎、小克鼎,懿王时代的师虎簋、师兑簋,宣王时代的颂鼎;春秋时代的有浑源李峪村青铜器群的主要器物牺尊和鸟兽龙纹壶、 齐侯壶、 邾公华钟,田齐三量和商鞅方升等。磁器有商原始青瓷尊、唐邢窑盈字盒、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成组的宋汝窑盘、南宋官窑贯耳瓶、元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罐、明永乐景德镇窑红釉盘、明成化景德镇窑青花孔雀蓝釉盘等等。

在1万余件的书画中,早期的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卷、唐怀素苦荀帖卷、唐高闲千字文卷、唐孙位高逸图卷及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等。宋代有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及千字文卷、苏轼与谢民师论文卷、黄庭坚华严疏卷、米芾多景楼诗册、郭熙幽谷图轴、马远雪屐观梅轴、李迪花鸟轴等。元代有王蒙青卞隐居图轴、吴镇渔父图卷、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倪瓒渔庄秋霁图轴和六君子图轴等。至于明清书画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统、代表性画家的卷轴,都在数十件以上,是江南书画汇集的所在,也是馆藏的重要特色。钱币的收藏,最有规模。明清流派篆刻印章的收藏,居全国博物馆首位。在考古发掘品中,以大宗的良渚文化玉礼器最具特色。

 上海博物馆-主要展览馆厅

上海博物馆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

上海博物馆馆内地图指南

从远处眺望,整幢建筑就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半。建筑总高度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六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以珍贵文物为主。

该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分别设中国青铜器陈列室、中国陶瓷器陈列室、中国绘画陈列室、古代雕刻陈列室。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

一楼主要展览馆:

中国古代青铜馆:馆内古色古香的深墨绿色的色调,古朴典雅的木质展柜,以及顶部的射灯和柜内的灯光照明所营造出的气氛,散发出浓郁的青铜时代的文化气息。12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雕塑馆:馆内气氛热烈而庄严,它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使人有流连于石窟寺的特殊感受。640平方米展厅中的120余件展品上起战国、下至明代,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整个展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二楼主要展览馆:

中国古代陶瓷馆:绿色的基调和各个时代的陶瓷精品交相辉映,给人带来轻松、和谐的感觉。在13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陶瓷馆中陈列了陶瓷精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代的成熟的青瓷,还有人们熟知的唐三彩。宋、金、辽时代,各地窑场林立、青釉、白釉、黑釉和彩绘瓷竞相争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所烧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更是精美绝伦,声名远播海内外。

三楼主要展览馆:

中国古代书法馆:中国历代书法馆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典型名作,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展框、自动感应的灯光照明和历代书法精品的巧妙结合。

中国历代玺印馆:是目前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在380平方米展馆内,展出玺印篆刻500 余件。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从馆藏一万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精品。

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厅内长廊飞檐,轩窗低栏,颇有传统古建筑风格和儒雅的书卷气息。为有效地保护展品和方便观众欣赏,展室内还采用了自动调节光照的感应射灯。1200平方米的展厅内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

四楼主要展览馆: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暖色的基调,在7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

中国历代钱币馆:730平方米展馆中,有近7000件文物,在浅灰

中国古代玉器馆色的基本色调的衬托下,这些古代钱币更凸显它的悠远古朴、千姿百态。钱币馆内还辟有杜维善、谭端言伉俪捐赠的丝绸之路中亚古币专室。

中国古代家具馆:7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了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华100多件。其中,有造型洗练、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榫卯严密的明代家具;有用料宽绰、体态凝重、装饰繁缛、厚重华丽的清代家具。为再现古代家具的使用场景,还复原了明清时代的厅堂书房。

 

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标志,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玉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道德化。在中国古代玉器馆内,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照明和独特的底座设计,使一件件的古玉器突显晶莹润泽的气色,图案纹饰更是纤毫毕现,体现出中国古代玉器文化高贵典雅、巧夺天工的艺术特征。

上海博物馆-展览馆交流成果

建馆以来,上海博物馆还举办了各种展览115个。其中有的是反映馆藏特色,如“明清书法展”、“历代绘画展”、“玺印篆刻展”、“丝织刺绣印染工艺展”等;有的是反映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成就,如“文物博物馆10年成就展”、“刘靖基捐献书画展”等;有的是各省市博物馆来沪展出的珍藏文物展览,如“敦煌艺术展”、“湖北省出土战国、秦汉漆器展”、“镇江吴文化考古成果展”、“江西省新干县商墓出土文物展”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明清家具精品

上海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参观陈列;70年代开始组织专业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和国外来沪展览;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积极开辟对外文化交流新领域,组织出国文物展览、中外联合展出、文物借展、中外合作出版、交换出版物、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使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发展。例如:

1980年开始组织了“上海博物馆珍藏中国青铜器展览”、“中国青花瓷器展”、“中国书法名品展”、“董其昌世纪展”、“上海博物馆珍藏工艺品展”、“上海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珍品展”等34个,分赴美、日、意、法、联邦德国、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典和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国外学者、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欢迎。“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芝加哥、休斯敦、华盛顿四城市展出时,观众达82万人次,并获得美国姊妹国际协会和读者文摘基金会颁发的“艺术特别成果奖”;在休斯敦展出时,布什总统夫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宣布该月为“中国文化月”,休斯敦市长发给随展组“休斯敦荣誉市民”证书。“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在意大利米兰展出获得轰动,法国里昂市政府向中国驻法大使馆再三要求在米兰结束后转里昂展出。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专程组织专家和研究生赴里昂作专业参观。

协助举办国外来展和联展。1978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突尼斯迦太基出土文物展”、“美国印第安人文物和西部名画家作品展览”、“中日货币展览”、“日本版画展览”等15个展览,加深了对别国文化的理解。

开展中外合作出版。1976年以来,先后与南斯拉夫青春出版

上海博物馆社,日本讲谈社、香港三联书店、日本NHK放送协会出版社、日本平凡社、香港大业公司等出版机构联合出版了《上海博物馆》、《青花釉里红》、《上海博物馆藏宝录》等12种大型图录和专著。1985年以来出版了出国展览图录28种,图文并茂,既有综合性论述,又有每件展品的具体介绍,有的有几种文本,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选派馆内专家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加强学者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上海博物馆于1980年开始步入国际学术论坛,先后有12人参加了各种国际性学术讨论17次。谢稚柳美国参加克里夫兰的“中国古代绘画国际学术讨论会”、钟银兰赴美国参加堪萨斯的“董其昌书画国际学术讨论会”、单国霖赴港参加“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此外,上海博物馆自己组织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有的是结合展览内容组织国际学术讨论,如结合“清初四画僧精品展览”,组织“四画僧绘画艺术学术讨论会”,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香港地区研究四画僧的学者参加,宣读专题论文40篇。

上海博物馆-展览馆主要研究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于1960年建立了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是国内博物馆系统成立的第一个实验室。至1995年,它已发展成为拥有书画文物保护、金属文物防腐蚀、漆木器保护、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古陶瓷成份分析、热释光测定文物年代、激光全息摄影、软X射线检测,以及博物馆环境监测等多种专业的综合实验室。自1987年起承担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上海检测站的职责。

实验室建立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紫外线吸收剂合成及其在书画防褪色上的应用;中药有效杀虫成份和抑制霉菌成分的提取及其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溴甲烷熏蒸剂在文物保护上应用及其废气治理;中国书画霉斑性质的研究;博物馆内主要污染气体的检测及分布状况;青铜器粉状锈的清除和缓蚀处理;银器的保护;铁器的保护;饱水木器的冷冻干燥处理和漆器的修复;热释光测定陶器年代技术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东汉“水银沁”铜镜“磨镜药”表面处理技术及其形成机理等30多项专题研究,其中19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市科委、市文管会、市文化局的科技进步奖。同时还发表专著2本,科研论文及报告91篇,翻译文章95篇。实验室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成果之丰、质量之高,列于全国之冠,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实验室还编辑出版文物保护技术的刊物。1985~1988年,编印了《国外自然科学与文物考古技术》情报资料14期;1989年创办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它既是实验室

的研究通报,又是全国性的、唯一的文物保护技术的专业学术刊物,及时传递国际有关文物科研活动的最新信息,反映国内外文物科技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最新成果。             

上海博物馆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主要是修复、复制本馆珍藏品,同时也为兄弟博物馆和国外博物馆修复文物、装裱书画。

37年来,修复了馆藏青铜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来残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纹卣,从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一对残损严重的春秋早期龙耳尊,经过精工修复,恢复了原貌。

工场还装裱了馆藏书画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传有绪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孙位《高逸图卷》等,经过精心装裱,得以妥善保护。尤其是出土时已成“书饼”的《明成化说唱本》,经过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与书画装裱能工巧匠的通力合作,使说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为了陈列需要,工场还人工临摹了书画名家佳作30余幅,

上海博物馆如临摹了唐孙位《高逸图卷》、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元王蒙《青卞隐居图轴》、明文徵明《春深高树图轴》等,按真本原大复制,无论尺幅、色调、气质,以及装裱工艺均与真迹无异,达到乱真的程度。这些临摹复制品,曾在日本、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各国 艺术家大为赞赏。

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工场还印刷复制了馆藏珍品200余种。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筍帖》、宋米芾《多景楼字册》等印刷复制品,均系珂 版印刷,层次丰富、墨色清晰,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气息、韵味。60年代,又研制成大型彩色珂版,如明唐寅《牡丹仕女图轴》,墨韵华丽,可与真迹媲美。

上海博物馆-馆内主要出版物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进行的藏品研究、陈列体系研究和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他们在学术研究基础上,提高了陈列展览水平,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瓷选》、《上海博物馆藏法书》、《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扇面》等图录和专著92种。

 

1987年,为庆祝建馆35周年,集中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青花釉里红瓷器》、《恽南田书画图集》、《中国书画家印鉴和款识》、《崧泽——新石器时遗址发掘报告专集》等10种。为了编辑《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集》,花了8年时间,跑了15个省市收集资料,使全书搜集有铭文的器物925件,拓片1000余张,文字100余万,对青铜器的断代作了全面研究,是重要青铜器铭文最集中、资料最丰富的一部青铜器专著。《中国书画家印鉴和款识》也是花了8年时间,收录了历代书画家1220人的印鉴19500余方和款识3800余条,并附有作者小传,对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和书画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90年出版的《清初四高僧精品集》大型图录。1994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钱币》8册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