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步床:胡振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18:33
胡振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胡振生 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资本主义不但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趋势如何?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如何?人类社会是否会走向共产主义?这些问题重新又摆到人们面前。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产生了,这个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自身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的共产主义概念包括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污染问题在内。一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一旦系统的平衡受到扰动,甚至破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总体环境的质量。环境系统的状态和演化,既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特性,又受控于系统外部各种要素的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命体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一旦生命体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变换停止,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物质变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要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必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调节、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这并不是指人应该对自然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而是指应该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调节,把这种物质变换置于人类的共同控制之下。正如马克思所说:“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为了能进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便要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置于合理地调节、共同地控制的基础上。这一思想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视角。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人类把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长远的、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整并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扰动,使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利于恢复、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这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坚持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失去对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进行不适度摄取自然的行为控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环境。人类关心自然,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人类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片面与全面、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仅应该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而且应该遵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它的发展,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我们当前思索的一个焦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二是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但是该观点极端地认为人在万物之上,是自然的中心、主宰、统治者,人对自然有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应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阶级、阶层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其实质是人类利用中心论,无视自然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后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但是该观点极端地否定人的中心地位、轻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认为一切应该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喻为“宇宙之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刀耕火种方案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人类要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法律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自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等相和谐。我们坚持发展,但决不是把自己与自然重新、甚至更深刻地区别和分裂开来,也不是并列起来的兄弟关系,而是更深切地认识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种和谐统一中,作为一个更广大、更长远的人类自我,人仍然是中心,是一切价值观念的中心。这样的一个人类自我,更能提高和扩大人类的权利和责任感,使其与人所具有的能力、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之间,达到自觉的统一。二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自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非凡的物质革命时代。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结合,使人类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极大地刺激了人类消费欲望的膨胀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辉煌,可以说,20世纪任何一个10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都超过以往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被这些成果所陶醉,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深信人类的理性是万能的,科学技术是至上的,人类可以无条件、无限制地从自然获得资源,排放污染、废物。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增殖的无限膨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盲目地迷恋于追求经济指数的高速增长,而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就提出了地球有限性的概念。它在《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中说:“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越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要求变得更加明显和不可能解决。”(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地球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后不可复得,绝对数量在减少;可再生资源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被开发利用的速度,稀缺程度也会加深;(2)地球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能力的有限。如果污染的破坏力度超出地球吸纳污染和自身净化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3)地球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的有限。人均消耗资源提高和人口指数增长的共同作用,会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很强的加权效应,自然界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供需平衡规律,人类有责任来维持这一平衡,否则地球上的生物不能够长久繁衍生息。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突破地球的有限性制约,否则,人类将失去生存的载体。可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使生产和消费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1、资本主义生产是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在商品经济中,价值或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抽象存在形式。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要商品能卖出去,得到他所希望的价值,他就不会停止生产。价值或货币的所有者,只有使其不断增殖,不断地获取或占有更多的价值,才会拥有更多的使用价值,以更好地满足其所有者的需要。要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这一社会目的,就必须通过不断生产和占有更多的价值来实现。因此,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对价值无休止的追求成了人们活动的直接目标。并且,商品生产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并发展壮大自己,必须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无休止地牟取价值。随着私有制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经济也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形式。这样,商品生产表现为资本生产,生产资料占有者就表现为资本家,追求交换价值就表现为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对价值无休止的追求就表现为对剩余价值或利润无休止的追求。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只不过是商品经济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两者是以对立的关系结合起来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家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卖出去,实现其产品的价值并使其增殖。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要目的;只有在他越来越多的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得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85页)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资本家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现为资本的积累过程,作为生产成果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并不完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而是将越来越大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从而榨取更多的由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见,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下,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私人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258页)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家就不会停止生产,不会停止掠夺自然资源,停止破坏生态环境。占全球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亚马逊原始森林,为全人类提供着50%的新鲜空气,但在近几十年却遭到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性破坏。一些跨国石油公司为了贪婪地掠夺这个地区的石油,不仅毁林挖井,而且砍树淘金。还有些垦荒者为了从原始森林获得耕地,纵火毁林。迄今为止,亚马逊河流域由于上述原因毁掉的森林面积已超过11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部面积的30%以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引起了很大的浪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来调节生产经营的规模。市场调节往往使生产的商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当出现供大于求时,市场上的商品就不能全部卖出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充分实现。这样,不仅生产商品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且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资本主义市场调节下,生产浪费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严重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又决定了商品生产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而这两者主要以经济数量等级来评价的,不考虑现在的社会消耗和破坏环境的代价。俄共新党纲有段话生动地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如今占据大半个地球的资本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那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从属于最大限度地搜刮利润、积累资本、追求无限膨胀的市场法则。一切都已变为商品。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是金钱。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特殊的、浪费的性质。它把生产首先看作是对人的全面剥削和对自然的全面掠夺,而不考虑社会的耗费,不考虑对下一代人生活与环境的有害后果。2、与为利润生产相适应的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方式必须与它的为利润而生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出了无限膨胀的物欲,使人陷入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为了实现经济的无限增长,为了满足资本自我增殖的需要,就要生产大量的商品,生产了大量的商品就要求有大量的消费。这样,无限扩大的生产决定了人们的消费也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产品为更新而更新,人们为消费而消费,为消费而不停地奔忙劳作,而消费本身却早已超出人的合理需要,在一些人那里甚至成为失去理智的疯狂的占用与浪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消费被异化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挥霍性消费。挥霍性消费引起了严重浪费,这不仅表现在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等典型的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上,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消费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即都是类一次性消费,而且生产力发展程度越高,消费中这种类一次性的表现就越突出。即使所谓的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往往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功能更多、样式更新颖的新产品,旧的消费品就被抛弃了。按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消费对象是否具有或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应当依据消费客体能否成为或继续成为消费对象的尺度。因此,只要一个消费对象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它就仍然是可消费的对象。而一次性消费却不顾这一点,迫使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可消费对象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抛弃。另外,资产者为了商业上的目的,大力提倡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虽然许多深加工产品是必要的,但不少深加工产品却只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以达到吸引人们消费的目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过分追求形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生产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特别是某些深加工产品的制造属于不同能量的层次之间的转换,它浪费的能量就更多。生态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移率一般不超过10%,其中90%的能量都在转化过程中浪费了。假如人们只食用谷物,一亩耕地能养活十多个人的话,那么,如果人们完全食用靠粮食喂养的牛肉,则每亩地就只能养活一个人。随着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消耗量也在直线上升。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在2000年的总消费量将相当于足供1900年水平时六百多亿人口的数字。一方面是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这种挥霍性的消费方式造成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这就使得人类的资源消耗量飞速增长,给地球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第二,消费背离需要,目的与手段颠倒。追求利润的生产使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与消费者的需要发生了分离: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自足的目的。生产经营者要实现自己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必须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让人们消费掉,否则,利润的获得便无从谈起。生产经营者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时尚”,诱导消费者接受他们自己当前并不真正需要的消费品,使得消费者按着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自己的消费活动。随着生产对需要的背离,消费也与需要相背离,消费已不再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是成了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得利润的手段,成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消费对需要的背离,使得消费突破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也获得了无限扩张的趋势,因而对于经济的增长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消费背离需要的后果是大量的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第三,价值取向被扭曲了。在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消费观作用下,人们把聚敛和消费物质财富数量的增长叫做生活水平的提高,叫做社会进步;把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成是应当效仿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通常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高低有两个评判标准:一是人均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的程度。如果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为尺度去评价的话,这两点都不能成为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和尺度。过度地消耗物质财富和盲目地追求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的后果,都不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因为,第一、人不仅是一个社会存在物,而且首先是一个生命机体。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如果消费的物质财富数量急剧增多,反而会破坏人体生理器官的健康运动,从而引起各种疾病,这点已被社会现实所证明。第二、过分地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也与人的生命原理相冲突。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是由生物学的用进废退的规律所决定的,盲目追求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命功能的后果,必然是人的生理器官功能的退化和生命活力的降低。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的生命遗传变化却很少,人类对这种陌生的环境不适应,已经在许多“现代文明病”中有所反应。人的生命机体对于变化巨大的人造环境的承受能力是否也有一个限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3、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市场调节是与为利润而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它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成功运作,人们曾普遍认为个体看似无规则的经济行为,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总体上将呈现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市场可以使资源达到最优组合。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的弊端日益被人们所发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常常出现市场失灵,并导致失业、经济垄断、外部性、社会收入差别扩大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应产生了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特别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人类活动和环境公共物品的供需关系上无能为力。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它因为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即经济人的行为对环境的效果,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成本效益)反映出来,而表现在市场作用之外的,或者说在这方面市场失灵了。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失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环境资源产权不存在,影响人们对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引起普遍的短期行为。例如,由于空气、河流、海洋水体等没有产权,私人通常不会对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感兴趣。第二,一些环境资源形成不了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没有价格或价格偏低,造成过度利用。江河、湖泊、海洋、空气等提供的环境服务通常没有市场或价格偏低,利用者不花什么钱就可以任意占用,造成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不断恶化。能源和许多其它矿产资源虽然有市场,但价格偏低,价格构成中并没有反映出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成本,加剧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第三,环境利用中存在着广泛的外部不经济性。这主要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经营活动对同其没有直接市场交易关系的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企业污染了周围环境,给周围居民和企业带来了危害;上游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淤积了下游河道,加剧了洪涝灾害。外部影响的经济后果是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出现差别,污染者不承担相应的污染责任,污染者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些企业实际上是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第四,很多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使用和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无法由市场自发地提供。如果一个企业保护了清洁的水体和空气,但不能排除周围的企业和个人享用,形不成需求市场。没有需求市场,通常也就不会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去提供这类公共物品服务。从而便出现了一种所谓“搭便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而不承担责任的情况。可怕的是,搭便车行为具有传染性:你不付成本而获益,我付成本岂不吃亏了,于是我也不付,于是人人都想搭便车,最终导致公众悲剧的发生。第五,环境资源领域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如对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那些洄游鱼类资源,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如把某一群鱼划给某个渔民,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成本也太高。第六,环境资源利用及其影响一般是一个长期过程。同长期性相连的是不确定性,时间越长,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开采经营的风险也就越大,从而抑制了企业和个人确立一种有利于资源长期持续利用的投资和经营战略。各市场经济国家,在计算衡量经济进步的基本指标GNP时,没有将环境损害的因素考虑在内。虽然环境影响一般来说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破坏环境就不是一种社会生产消耗。仅仅对市场化的产出进行衡量的GNP,不能看作社会进步发展的唯一标志。又如,炼钢厂生产钢铁造成的污染,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在确定钢铁的价格时,只考虑生产钢铁的实际耗费,并不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计算在内。实际上,应该对所发生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并从GNP中扣除,这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表现,但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做到,市场调节不能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产生约束机制。市场的失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市场调节的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是局部利益而不是全局利益,是眼前利益而不是长远利益。市场调节不仅激励不到和解决不了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而随着自身的发展,进一步使这个问题恶化。我们当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用一种新的调节机制来重新调节我们的生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维护我们的公共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所引起后果的严重性,强烈主张国家进行干预,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推行生态殖民主义,通过世界市场来掠夺全球资源和输出污染,使本国的生态环境近来有所改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却在加速恶化,整个地球的的生态环境却在加速恶化。4、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和消费无限扩张趋势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在运用它创造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利用它破坏了自然环境,很多技术以疯狂的形式在掠夺自然。地球正在失衡,很多动植物正在人类的虎视之下走向毁灭、灭绝。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态环境的衰败形成如此强烈的对照,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20世纪是科学技术胜利的世纪,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世纪。人们使用科学技术之所以出现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关键在于利用者的目的和需要。科学技术本身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不能把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正负作用笼统地归属于科学技术本身,片面地加以褒贬。马克思指出:“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资本家的工作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8页)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谁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生产某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低于生产该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能获得超额价值,进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社会整个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降低生活资料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提高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存在迫使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挤跨对手,本身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又使他们有可能当机立断,及时在生产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可见,科学技术是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艺术的进步。”(《列宁全集》第18卷第595页)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其在物质生产领域的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业技术把对人类并不重要,但却在日益增长的某些商品,用不断增加的对环境有害的包装包裹起来,造成象征着技术时代的进步但实际上是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无数事实表明,比起那些老的技术来,本世纪的新技术对于环境的破坏更大,造成了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更不协调。资本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利用科学技术来设计和生产出象汽车、核弹、合成塑料、化纤等能带来巨额利润的产品,而忽视利用科学技术来治理这些产品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破坏。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他们甚至还垄断和保密已经研发出来的环保技术。例如,德国和日本一些厂家生产的汽车具有功率大、耗油量小、尾气少、噪音低等优点,这本来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为了保持他们的汽车在市场的占有率,却不轻易把这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公诸于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加速器。随着科技发展的加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均急速增长,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改变的自然环境又影响自己的生存。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同时也使当今社会陷入深深的不可摆脱的危机之中。因此,科学技术再也不能只顾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无忧无虑地不断扩张下去了。通过本节分析可知,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以利润作为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被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又迎合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被滥用了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市场调节不仅不能制约这种趋势的发展,反而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鼓励着它的发展。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断扩大生产是实现其欲望的前提。物质生产需要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生产的不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然而,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也是有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给它造成的污染的承受力也不是无限的。我们现在多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资源;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了其再生速率,就破坏了其可再生性,就意味着我们以后不能再继续开发利用它了;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如果超过了其可承受能力,就意味着它将遭受到永久性毁灭。 三 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引起了诸如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战争等一系列社会内部矛盾,而且还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也引向了激烈的对抗状态之中,这些对抗集中表现为:全球生态危机严重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人类将面临资源危机;人口过量增长,即将突破地球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的极限。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任由这一矛盾继续发展下去,毁灭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己。1、全球生态危机出现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但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度过了垄断时期的艰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迅速扩张,形成全球资本主义。与之相伴随的是,环境的被污染和资源的被掠夺开发不再以国度为界。虽然发达国家可以把污染程度高的产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把垃圾、化学废物廉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大气圈、水圈、自然风向的漂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被国界人为限定的。进入世纪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愈来愈明显地展露出来,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文明和自然的冲突以最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塞、洪涝与旱灾频发、土地沙化,富饶的森林、牧地、耕地逐渐变为乱石、荒山、沙漠------煤炭的燃烧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飘尘、黑烟等。以石油为燃料的汽车,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污染了城市。不断发展的化学工业又大规模地增加了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汞、石棉、铅等有毒物质在大气中广泛散布,人们几乎生活在浓厚的毒雾中。“城市垃圾堆积在街头和排入江河,有机废物使江河中溶解氧消耗过多,有机物的溶解物又使河水氧化加剧,细菌和藻类大量繁殖,使水的含氧量进一步降低,厌氧细菌与废物作用产生大量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江河变成了臭水沟。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及工业有害物质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或流进江河,进而进入海洋,传遍全球各个角落。使港口变成死海,海水中的毒物又重还大陆,造成二次污染。”(《环境保护》1999年第3期第24页)在世界贫苦地区,因为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活不到50岁;全球每年有1100万儿童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痢疾等这些可以预防的疾病;每年几乎有400万儿童死于与室内和室外的大气污染有关的急性呼吸道;每年有300万儿童死于痢疾,这主要与缺乏清洁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有关;拉丁美洲已绝迹多年的霍乱,1997年又重新发现,仅在秘鲁就夺去了11万人的生命,并造成了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350到500万起急性农药中毒事件,尚有数千万人暴露在浓度较低但仍有危险的被农药污染的空气中;化肥的过量使用正在损害海洋生态系统,导致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和鱼类死亡。(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1日联合出版的新报告世界资源报告(19981999))“每个活着的人现在吸进的每一口气所含的氯原子都要比摩西或穆罕默德所吸的氯原子多6倍。-------而造成这种额外的氯原子的化学物质不到60年前刚刚开始具有商业用途。(〔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出版社,第53页)“自从发现臭氧洞以来,它差不多每年都在变深,现在所占面积差不多是美国本土48洲总面积的三倍。”(同上书,第56页)“17亿以上的居民没有适当的安全饮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因此不得不冒污染水体的风险。------由水污染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万人死亡。”(同上书,第48页)“每秒钟有1.5公顷雨林在消失,现在物种的灭绝率突然加速了上千倍,南极出现了臭氧洞,所有纬度上的臭氧层变薄,保证地球上可以生存的的气候平衡受到破坏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同上书,第49页)“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1世纪中叶,全世界热带雨林将全部消失。”(戴维·皮尔斯:《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出版社,第154页)联合国气象组织有一个报告这样认为,到2050年,地球表面温度将升高38度,并会引起两极冰帽融化,全球海岸线附近的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恒河、尼罗河、密西西河的三角洲将被海水淹没,太平洋、印度洋和一些岛屿将不复存在,日本的东京将有30%的地面被海水浸泡,位于北海之滨的荷兰有可能成为海中之国;到2070年时,菲律宾的大马尼拉都市区的大部分可能潜入1米深的水下;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时,许多沿海城市将在地球上消失,世界的生态灾民将超过3亿之多。……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能说什么呢?即使有话可以反驳这些数字和事实,我们又能怎样去言说呢?我们只能说:资本的全球化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全球化。2、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不仅导致环境退化和全球生态危机,而且消耗和浪费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使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如铬的世界已知储量大约是77500万吨,其中现在每年开采大约185万吨,如果按目前的消耗量,已知储量大约能维持420年。可是,铬的真正的世界消耗量每年按26%的速度在指数增长,在95年内将耗尽。如果我们假定还有未发现的储量是现在已知的储量的5倍,也只能把储量的寿命从95年延长到154年。但是,地质学家们现在已经否定了能找到大的、新的、富矿矿床的前景,地球上只剩下有限数量的地方可寻找大多数矿物了。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可能学会把使用过的材料回收来再循环利用的技术,可能开发新的产品,以增加稀有资源制造的产品的耐久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再循环生产和更好的产品设计是昂贵的,是不经济的,是与利润生产目标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使不可再生资源以指数增长速度被消耗,指数增长可以产生惊人的结果,可以突然地接近一个固定的极限,人类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危机。 另一方面,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从地球内部取出的金属和能源被利用和废弃以后,虽然物质形态已经改变,但组成它们的原子是不会消失的,它们会重新排列,消散在地球的空气、土壤和水中。虽然生态系统能吸收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许多东西,并把它们重新处理成对其它生命体有用的或无害的东西,但当这些东西大量地排放出来时,单凭生态系统自身的吸收和净化能力是无法面对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海鱼中的汞、城市空气中的铅粒子、海滩上的油膜、城市中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已成为我们这个世界中另一个按指数增长的量。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严重依赖资源的储藏国和原料的生产国,为他们的工业生产供应原料和能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耗了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不可再生资源,以美国为例,它消耗铝、煤、铜、天然气、石油、镍、白银、铁等资源的量分别占世界总数的42%、44%、33%、63%、33%、38%、26%、28%,不到世界5%的人口却消耗了34%的世界资源(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所消耗的世界资源却不到1/10),人均消费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倍多。因为穷国的落后,他们比富国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又加上富国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这鼓励了穷国不惜以掠夺式的方式来开采这些自然资源,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可避免地出现指数增长。正如俄共新党纲所指出的那样,充其量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着原料、能源及其它资源世界产量的大约五分之四。如果全世界都沿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老路发展,追求并实现“金十亿”(发达国家人口总数)所具有的那种生活方式,地球将不堪重负,使人类无法生存。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都用光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用什么呢?3、人口指数增长及其后果 人口增长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翻一番需要3万年,公元初期缩短到1000年。1650年世界人口数量大约是5亿,从1650年5亿增加到1830年的10亿,之后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从100年缩减到30年、15年和3个12年。1970年世界人口总数是36亿,增长率每年是2.1%,按这个增长率相当于33年翻一番;80年代中期,世界人口突破50亿,现在已达到60亿。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89亿,2100年将超过100亿,届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人口如此大量增加,给资源、环境和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使我们必须面对诸如粮食、就业、住房、社会服务等这些问题。以粮食生产为例,近10年来,几乎每个国家的粮食总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地区,粮食增产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引起了人均消费量的下降,温饱问题还困扰着这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养活60亿人口,人们就不得不增加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而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的后果是严重的。深受人口泛滥之苦的国家莫过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因为粮食压力,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掠夺性行为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和草原的退化,从而加剧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速度。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仍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张。北京早在1991年就被内比罗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认为,造成沙漠化不断扩展的原因是: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5.3%,过度采樵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其他占8.5%。世界银行环境经济专家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50%的河段失去了使用价值,1000万人饮水困难,单大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则高达500亿美元,占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 。这是因人口压力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典型表现。 地球是有限的,有限的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新增人口的物质消耗,而且还要满足整个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伴随人口增长而来的人类活动是空前的,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对自然的掠夺已经远远超过对自然的回馈。 在市场调节下,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因为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上失灵使这些问题恶化。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以物质利益竞争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强化,盲目扩大的生产与地球的有限性矛盾会更加尖锐。生产经营者引诱和鼓励人们去进行不合理消费,物质消费过度,给地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很不协调。在人口数量增多和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联合驱动下,加之资源无价,环境外部效应,经济活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刺激下,人类对资源进行了无度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日益减少,部分已枯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在衰减,部分已供不应求;可开垦的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淡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5日转载了《美国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认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9亿,有1/4的人将生活在长期缺乏淡水的国家,我们将要增加一倍以上的粮食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如果90亿人中有许多人得不到充足的供养,那么在21世纪中叶到来之前,世界就将出现不稳定。该文还提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一个孩子的消费量和污染量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孩子的30到50倍,当贫穷的国家繁荣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孩子的消费和生产的物质数量就越来越大,而且人们还无法得知如果照西方国家的消费水平,地球还能供养多少人?地球上的资源还可以支撑多久?我们又不仅要问:难道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人才可以过富裕的生活吗?难道地球上的资源只专供少数人享用的吗?难道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有发展的权利吗?4、社会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连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和水都成为问题。这种情况向狂热追求经济无限增长的人敲响了警钟。自然对人类报复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经济的增长并不绝对等于人类福利的增长。这表明,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已经到了极限,人类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弦更张。 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家,痛心于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危机的深刻性和严重性,指出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危机。《增长的极限》是这批未来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批判了西方工业文明对地球维持生命能力的真正无知;揭露了物质革命的成功,使以“增长癖”为特征的西方工业文明骄傲自满起来;指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地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取经济的增长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增长注定要使人类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都达到极限,引起灾难性的冲击。该书提出了全球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引导人们把视野扩大到世界与未来的问题上去,第一次有力地批判了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上述思潮冲击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新发展观,是人类面向未来必然作出的战略选择。其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现行工业化发展模式潜在的非持续性危险,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社会持续发展要求人对自然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代际关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延续问题。由于后代人不具有现实性,所以人类自身的延续性的命运就握在当代人手里。在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问题上,当代人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当代人以未来人作为参照系考虑自身的发展,把地球不仅仅看作我们的地球,而且要看作我们是在借用子孙的地球。 发现了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问题。虽然人们提出了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但在资本占统治地位,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竞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是处于对抗状态的,两对矛盾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社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的唯一目标。竞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在资本主义法律、道德规范下的利益争夺,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诸领域以多种形式展开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争夺。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在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在关系到生死存亡和切身利益的竞争压力下,竞争者往往会置道德与法律不顾,不惜牺牲他人、大众、后代的利益,以获取蝇头小利或赢得眼前竞争的胜利。对于竞争者来说,失败就意味着将被社会无情地淘汰,生存尚难保证,发展更无从谈起;眼前都难于维持,还谈何子孙后代的未来发展。对于竞争者来说,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环境污染不污染,资源浪费不浪费都无所谓。 在现实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是靠牺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发达国家希望继续维持这种有利于他们的竞争秩序,霸占更多的地球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竞争秩序,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往往向自然环境转嫁社会竞争压力,以本国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等为代价来增强经济实力或求得眼前的快速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走这样的一条道路,他们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发达国家为满足奢侈需要而过度消耗资源,欠发达国家为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而滥用资源。对于前者来说,凭借有利的竞争优势,通过不平等的贸易体制,就可以轻易地从后者那里获取廉价资源,因而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感;而对于后者来说,生存或温饱问题是首要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尚不合时宜。这些都是非持续性发展的典型表现。因为利益的竞争,连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都不能统一,还谈何来共同实现它呢?可见,竞争的存在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社会持续发展只有在与盲目竞争和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的资本逻辑进行决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四 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的解决途径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还不能从地球移居到宇宙中适宜人类生存的其它星球上去生活。我们要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不仅要努力寻找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而且更要努力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试从下面几条途径来解决这个矛盾。1、用有限的物质生产代替无限的物质生产地球是有限的、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而人类征服地球、改造地球的能力却是动态的,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人类有能力用光地球上的所有资源,有能力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使之不能平衡。地球的有限性是不能改变的,而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却是可以改变的。物质生产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物质生产也应该是有限的,受控制的。马克思说:“如果在一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3页)马克思的这段话从反面告诉我们这几层意思: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追求,导致了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如果社会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进行的话,生产就不会因为追求价值而无限扩大;为价值生产是无限的,为使用价值的生产是有限的。 要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就必须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必须按照社会对产品使用价值的实际需要作为我们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我们的生产规模和强度应该控制在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地球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我们的生产,满足我们的合理需求,把宝贵的资源用在人类最需要的地方。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同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消费物质的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俗话说:“饮河止于果腹,巢林止于一枝。”也就是这个道理。如人对食物的需求,生命活动每天对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营养不足或过剩都会对人的健康不利。 虽然现在人类存在着贫富差别,但是,从目前世界总体生产水平看,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满足其自身的自然需要的临界点。“蛋糕”已经够大了,不能再按资本的性质把它继续做大了。《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2日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据美国一家有影响的调查机构透露,1998年世界汽车生产能力为7025万辆,而实际销量为4940万辆,出现了年剩余量2000万辆以上。从地区情况看,亚洲的剩余量在生产能力中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8%(890万辆),就连所占比率最小的北美也达到了23%(510万辆)。这个事实表明,为利润而生产,往往会造成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大大高于社会的实际需要,浪费宝贵的资源。 如果按照人们对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合理需求来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可以使生产与社会需要直接结合起来,起到节约资源、减轻污染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和发展没有多大实际使用价值的花样翻新产品,社会是不会生产的;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像生产商品那样,需要层层精美包装,以此来吸引顾客购买。比如,现在社会上许多流行的商品,对它进行包装的生产成本比生产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成本还要高。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还可以克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负面影响,它不再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的进步就可以真正减轻地球供养人类生存发展的压力,我们就不再因为它的发展而悲喜交集。2、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不仅要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改变它所决定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消费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脱离了人的需要,走向为发展而发展,为消费而消费的道路。这样的发展即使可以满足人的某些方面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使可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即使可以保障当代人的需要,也不能保障未来人类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按马克思的观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享乐和发展三种需要。发展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可以提高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水平。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关系上,尽管人作为一生命体,要维持生存首先必须衣食住行,即物质消费是基础;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且区别于其他生命体,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有一种精神生活,有一种精神需求,要进行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旦人的物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就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现代人体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和心理学都发现,人的精神潜能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一般人只不过用了人整个潜能的百分之几,其他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潜能,如超常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同情心、奉献精神等,都是可以进一步扩大的。增加精神消费,开发这些巨大的精神潜能,将会日益丰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深化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并且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强大的道德支柱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合理消费,科学消费,以人的健康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不断增加健康的精神消费的比例,做一个精神财富的富翁。3、对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80页)在社会分裂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因而其相互联系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来进行的条件下,社会劳动按比例的分配是借助于产品交换价值的形式实现的。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表现为价值规律。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条件下,劳动按比例的分配不需要借助交换价值的形式,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不需要表现为价值规律,而将表现为社会中心直接按比例分配劳动量,表现为直接以劳动本身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的分配来调节社会的生产,即实行计划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和经济运行的手段。两者不同的是,市场调节是与为价值而生产的商品生产相适应的一种调节方式;计划调节是在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社会经济关系下,与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产品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生产调节方式。前文讲到,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必须用有限的生产代替无限扩大的生产,以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代替为价值而生产。与此相适应,生产的调节手段也要相应改变,就必须对资源的利用和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只有计划调节才能克服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失灵,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和人口生产方面,计划调节代替市场调节是一种最合理的选择。假如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意由人类使用,那就不存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谁代替谁的问题。可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消耗一份,就少一份;你多消耗一份,别人就少消耗一份;当代人多消耗一份,后代人就少消耗一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用资源有三大缺陷:第一,导致社会不平等。世界上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竞争优势,霸占和消耗了地球上绝大多数能源和矿产资源,过度消耗资源。第二,导致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严重。生产者只根据市场价格高低来决定生产规模大小的转移,而不是以社会的真正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就有大批的生产者涌来生产这种商品,结果这种商品就大大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商品卖不出去,形成积压。这些积压产品要么由于自然的作用慢慢让其自然消失,要么人工把它毁掉,使地球上有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了。竞争者争资源、争市场的矛盾激化,还会引起战争爆发,战争对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破坏。第三,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市场调节作用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开发和利用资源上患有“短视症”:生产者只管眼前的赚钱,消费者只管眼前的享受。至于资源用完了,人类怎么办?这不是他们眼前所关心的问题。总之,市场调节只会加速资源的消耗,把人类推向生存危机的边缘。市场调节的缺陷只能由计划调节来克服。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计划机构,准确地计算出全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要是多少,并通过计划调节生产出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各种产品。这样,生产每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和劳动准确明了,经济运行中就不存在供求量和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了,不存在经济生活中的诸种无序和混乱了。在正确的、准确的计划调节下,社会生产产品的品种与数量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大体等同的,生产和消费不再存在浪费现象。在计划经济中,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会更加斤斤计较、慎之又慎,严格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认真安排。我认为,既然资源有限,人对物质财富的合理需求有限,那么作为中间环节的生产就应该也是有限的。只有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才会使它成为有限的生产。在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上,全人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合理计划,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案择优,把污染的破坏力度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环境,谁都可以污染,污染了也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治理污染又出现“搭便车现象”。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有优势的地方,它给人类带来污染就越多,危害就越大。美国生产的污染列世界各国之首,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为52.3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4。如果世界各国生产都达到美国的水平,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维持吗?地球还适宜人类居住吗?虽然不少国家制定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试问全球排污总量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呢?只从上层建筑不从经济基础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困难是,第一,没有一个制定并实施适当政策的权威机构;第二,解决方法必须顾及不同国家得失方面的巨大差异并予以平衡。这里缺少的权威机构就是计划权威机构,巨大差异平衡办法就是计划调节。只有通过计划调节手段,按照“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才能够把生产和消费带来的污染控制在生态系统平衡所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制定、监督检查和调整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国家的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针对污染的特点规定生产的品种和规模,带来严重污染的生产坚决禁止;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科学地组织人力、物力去实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标。这些都是市场调节难以做好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不仅物质生产要进行计划调节,人口生产也离不开计划。只有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地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市场调节对人口生产的调节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够大幅度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也许有人会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也是实行计划调节吗?不是一样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吗?不错,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还很严重。但是,第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却不能跨越前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生产力巨大沟壑。这种情况决定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有很大差别,所实施的计划调节有很大的差别,其计划调节还不能不以价值规律为依据。第二,这些国家面对的国际国内压力,使他们要生存下去,不能不加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把发展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当时还没有注意到地球有限性的问题,还以生产力和生产可以无限发展的认识来指导经济建设,忽视了资源、人口和污染问题。即使是在计划调节下进行的生产,如果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为发展而发展,为生产而生产,甚至片面地为利润而生产,那么这种发展方式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看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像市场调节那样破坏生态环境也就不足为奇了。计划调节固然不等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在计划调节中还需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的内容,但不实现计划调节却绝对解决不了资源、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4、建立公有制,消灭阶级和民族利益的对立计划调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任何经济主体的生产都是有计划的,奴隶主庄园的生产有计划,自耕农的生产有计划,资本主义独资企业的生产有计划,股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的生产也有计划,无政府状态仅仅存在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在社会分裂为无数经济主体的情况下,调节全社会生产的只能是市场,只能是价值规律。如果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那么整个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就无法实行。只有全社会成为一个经济主体,才能够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计划调节。计划调节要求社会的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也就是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所谓共产主义公有制,指生产资料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平等地占有的形式。这种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各生产单位的局部利益服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将充分实现;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资源问题、污染问题和人口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全人类利益的根本所在。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经济制度保障。私有制是引起阶级、民族和国家利益对立的根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依靠其雄厚的资本,从日益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获得巨大利益,从而维持着目前的经济发展能力和高消费生活方式。如果将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销到世界各地,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美国每人每年消耗相当于12英亩农田和林地所提供的可再生资源,若是全世界的人都按这一标准消费的话,就需要相当于4个地球的生产用地,也就是说我们还缺少3个地球;如果世界各国都按美国的数量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那么我们还缺少9个地球(或9个大气层)才能安全吸收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半的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地球上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也将用不了几十年就要全部耗尽,不少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功能也将在这种掠夺性利用的压力下遭到损害。如果我们还承认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具有享受同等富裕生活的权利,如果我们还承认富裕的生活不应是少数国家的特权,难道人类不应该对目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方式进行反思吗?人类既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谁也不能幸免于环境的挑战,谁也无法关起门来独善其身。“许多环境问题跨越了国界,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协议,特别是落实协议来解决,没有这种合作,各国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解决问题,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因此,首先问题是设计出一种有效的刺激机制,促使有关方面合作。国际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国际性的环境政策。”(戴维·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中国财政出版社,第410页)虽然以上作者提出了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点消灭私有制及其所引起的利益对立。其中最阻碍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无休止的追求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对立。资产阶级不会自动放弃剥削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达国家不会自动放弃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工业发达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质占全球总量的95%,19861988年,共有550万吨有害废弃物被运往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害废弃物输出国,每年要向外输出200万吨左右有害废料。只要有利益对立,利益的既得者就要加以保护,不可能抛开自己的特殊利益,来真心实意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私有制引起的利益对立还会引发战争。因为战争的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和国防设施建设在整个国家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建立各种军事设施和生产各种武器耗费了大量的钢铁、石油、稀有金属等宝贵的资源,并且这些武器的生产和试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的,如核试验爆炸。战争带来的破坏更是不言而喻的,单是一个局部常规战争就足以使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就是鲜明例证。一旦核战争发生,整个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就要被毁灭。这些残酷现实,都是由私有制所引起的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对立所导致的。如果建立了全社会公有制,实现了共产主义,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对立就会消失,世界就不再存在战争,也就不再需要生产各种战争武器。那些用来制造武器的物质财富就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可以缓解地球的承受力。生态环境的恶化需要建立全社会的公有制,消灭阶级、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对立,共同面对和解决攸关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5、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随着新的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将真正按照满足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实际合理需要来进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性质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它的资本利用性质将彻底消除。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可以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合理目的来生产和消费。科学技术不再是为利润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以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按照人类共同利益、长远利益要求来发展。它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灾难,而是越来越多的福音。科技进步主要通过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等作用于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组合,从而达到提高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一方面,它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或发现部分替代资源或新资源,降低了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水平,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年限,而且为进一步寻求替代资源和加强勘探发生新的储量或新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同等产出的污染排放量和生态破坏量,滞缓自然环境的侵蚀速度;再者,通过适用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或先进的生物技术,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自然环境的质量,从而提高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支撑能力等。可见,在合理的生产方式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原本未列入资源范畴的会成为新的资源,甚至是使用价值更高的资源;人类控制和治理污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使污染的破坏力度永远低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能力。这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就永远不会突破地球的有限性。从以上分析可知,要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只有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才能摆脱目前所受的种种困扰,走向光明的坦途。五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好出路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人类出路何在?人们在探索。没有认清问题本质的人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事实证明,虽然科学技术在使人类扩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的同时,增加了资源的供给量或延缓着资源的耗竭,但是在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的高产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发展策略指导下,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强化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速了资源的衰减和枯竭,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认为,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用共产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最好出路。1、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内在地一致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和瓜熟蒂落的产物,共产主义可以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一系列无法克服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作了以下设想:生产力高度发达;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实行全社会公有制;在社会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调节生产;个人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现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这里的需是保证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一切合理需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随便拿出一条到处套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特征的意义。把上一节谈到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的解决途径拿来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相对照,我们发现解决矛盾的途径与这些特征是内在地一致: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生产,这是生产目的的一致;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矛盾的解决需要社会建立公有制,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这是所有制的一致;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引起了盲目竞争,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生产力严重浪费,需要社会实现计划调节,而资源、污染和人口三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实行计划调节,这是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的一致;按需分配所决定的共产主义消费方式就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是消费方式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得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而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得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两者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物质基础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今天来说还比较低,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看到了这点),但是还不很严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竟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几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可以为社会创造无穷的物质财富,并从这个逻辑出发,认为共产主义迟早会有它所需要的物质基础。那么在地球的有限性制约下,我们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呢?如何重新理解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呢?如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呢?在理解生产力问题上,必须从它所具有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问题是同生产力的质的问题息息相关的,而生产多少的问题则同生产力的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讨论生产力时,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生产力具有质的社会规定性,那么它就有向“破坏力量”转化的可能性。例如,资本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以这样的生产方式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力的增大,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该说是生产力的破坏,因为它导致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更大报复。我们应该从生产力的质和量两方面来把握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生产力,只有质和量的统一才能保证在地球有限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理解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量的增大,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物质产品数量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质上,它应该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财富的内涵就由物质财富逐渐转变为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将成为财富的一般形式,人的自由全面而发展也要靠精神财富来充分体现和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生产力目标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基础和手段,价值目标高于生产力目标,两者相互统一于共产主义社会之中。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定义为:它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所以,我们在理解生产力时,不应撇开人的发展程度及其改造和调控生产对象的能力,去孤立考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应把它的发展看作为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因为构成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并不是简单地并列的东西,主体要素的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作为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应该理解为主体要素的劳动力可对象化、或已对象化的对象和产物。因此,从价值目标和生产力目标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而最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社会制度。2、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社会持续发展的宗旨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谋福利于当代和未来人类。它既是一个衡量人类社会本身是否有序发展的标准,又是一个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标准是一组动态变化的向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持续发展的外部约束是受控于全球生物圈的保护、不同地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存量的多寡、环境质量的高低和生态系统消纳废弃物功能的强弱;其内在动力则是当代和未来人类对物质、精神消费与环境优美享受的需要。所以,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解决两对矛盾:外部约束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内部动力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持续发展的社会到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全球性。这意味着,它既不是各个国家、地区或每一行业、部门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部分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每个国家、地区或行业、部门在不同时段的有序发展或协调发展为基础。因此,社会持续发展阶段既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演绎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必然服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服务;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也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追求利润的竞争,促使资本主义不断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其生产关系的扩张性再生产,促进着资本主义不断巩固和发展;而停滞或不能扩张对资本主义来说则是致命的和意味着死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对抗性的、扩张性的,而不是可持续性的。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对资本主义是一个绝对要求。这种扩张在经济上不断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不断被两大阶级间的斗争和国家间的斗争所打断,并且最终受地球有限性的制约走到尽头。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限的,它不仅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引向强烈的对抗之中。要解决阻碍社会持续发展的两对矛盾,我们必须把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联系起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矛盾的解决,而且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对抗是解决人与自然对抗的前提,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两对矛盾的对抗。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人们的利益对立,人们有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有了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那么社会就不再存在争夺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消灭就为社会实现持续发展铲除了最大障碍。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两对矛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所以,它的建立为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生产目的,生产资料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以合理科学的计划调节作为手段,消费方式是建立在按需分配条件下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些都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矛盾的基本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成员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道德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共产主义是全球化事业,它必然打破国家、民族、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的界限和差异的束缚,建立新型的伙伴式的关系,携手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统筹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是持续发展的社会。3、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充分发展的产物。从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发展这个角度推导出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观点,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它的发展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和灭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具有资本的性质,生产力被利用为资本自身增殖服务。资本增殖的无限膨胀将会突破地球的有限性,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样,资本生产力就变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本来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的发展却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使本来作为一种手段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生产力反而成了人的一种对抗力量,具有资本性质的生产力被异化了。被异化了的生产力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危害,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消除生产力被异化的方面,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按照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来发展生产力。要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我们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交换关系。这是从社会与自然的矛盾看社会的发展,是符合生产力原理的。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如何走向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建立,需要以社会内部的积极调整为前提。自然对社会发展的约束,本质上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约束。从运动过程来看,自然约束通过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传递链条,来制约整个社会发展;而自然约束的解除,则要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传递链条来实现。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作用越大,反作用就越强。由于自然约束的潜在性、主体价值观念和自觉程度的差异、人性扭曲和非理性的滋长、现行社会的巨大惯性、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原因,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既定的社会制度内进行调节将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社会制度的革命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状况),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认为,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结果。他们主张暴力革命,认为“暴力可以充当摧毁已经僵化并且已经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为社会运动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7页)但他们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的时候,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才能够导致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正转变。暴力革命只起“助产婆”的作用,而不是“产婆”的作用。用暴力革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只是社会历史自然进程的“催化剂”,只是自然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而不是否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全人类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威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资产阶级也都不例外。或许他们为了自身生存,自愿放弃本阶级和本国家的既得特殊利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的手段;或许他们不愿自动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继续拿整个人类的命运作赌注,那么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暴力革命作为“助产婆”。社会形态的转变采用哪种途径,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来回答。总之,资本主义是有临界点的,资本是有末日的,资本的末日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之日;不结束资本的末日,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下人类就会灭亡。无论是赞成共产主义的人,还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人;无论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他们都要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要么灭亡,要么实现共产主义。我相信,理性的人类,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公行 共产主义革命已经不是穷人的专利,而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前途与命运!中华 我们的社会主义要是能够连续、健康、科学地发展下去,我们仍然可以自豪地说“资产阶级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尽管这句话曾被多少人无情地嘲笑过。公行 不是要是,而是必须。谁叫咱们是共产主义者呢?我相信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猖狂演变,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会觉悟,更多的人会成为共产主义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