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专用章图片:范国平:昭义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8:27

昭义行

范国平  http://blog.sina.com.cn/fgp1965

 

阳春三月,朋友相邀,想去昭义看看。我搪塞说,昭义我回家常路过,柏台寺也去过多次,对寺中四龙泉、连理树、任冠三讲学的一些事早耳熟能详。朋友却说,除了柏台寺,还有个地方不可不去。我经不住诱惑,爽快答应。

驱车出城,沿漳河而下,行30里许,至昭义。泊车而下,但见渠水潺潺,柳叶似剪,楼舍俨然,很是赏心悦目。少顷,坐车进入村中,顺沟底向里而去。山路颠簸起伏,行5里许,在开阔处停下。三条山谷在此交汇,西上石塘岩,东至瓮岭,中沟翻过即达山西。

四周山高岭峻,沟壑纵横,坡上野生的低矮灌木开着密密的米粒似的小花,一大片一大片,如山间早晨的雾一般缥缈。野杏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正值花期,粉色的花间蜜蜂在嗡嗡地忙碌。山路旁,野蒜苗长得肥壮,随手剜了一把,准备拿回家尝个新鲜。

弃车上山,听见哗哗流水声,循声而去,在不高的石券下,找到一股泉。泉从山深处锅底形石灰岩上涓涓渗出,汇聚一处,形成碗粗一股溪,沿着管道流到村里的蓄水池,再分流到各家各户。泉水清澈甘甜,该感谢造化所赐。泉旁平坦,有石如椅可坐可躺,有一株杏树庇荫。在此结庐而居,当如作《桃花源记》的陶公,连神仙也会羡慕。

离泉,西上,有小石峡。峡底有碾米石槽,长米许,深半尺。传说从前山民常来此碾谷为米。越上山越陡峭,山上长满麻棘杆和荆条。极险处,需手抓荆丛。道路盘曲,时隐时现,后边的不知前人身在何处,唯闻隐约人声。爬至半山,有人额头冒出细汗,在阳光下晶莹闪亮。同行的李亮老师虽75岁高龄,却依杖捷足先登,且气定神闲,素面如常,让所有人赞叹!

喘息时,见南山崖有两棵野桃树,桃花灼灼,驻足远观,极美。

将至山顶,平行一段,身外麻棘如墙,路尽,忽抬头,有山洞开,高3米许,宽2米余,如古寨山门,洞口飓风浩荡,树撼如旗。洞内阔绰如厅堂,另有几个口大小如窗,皆临陡崖,无路可攀。洞内暗洞密布,不知其深。洞顶有数处神秘的岩纹,如人如兽,是自然天成,抑或古人类遗迹?其记录的是古人怎样一段饮毛茹血,与险恶的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进程呢?揣测难知。洞内有石臼、陶片,有烟熏火燎的痕迹,据说还有人发现过古钱币。洞内有硝土,深可没脚,据说抗日战争时期,离此不远的西达八路军兵工厂,常来取硝土制作炸药。这些迹象表明,这个叫石塘岩的山洞在过去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过人类栖居。传说明洪武年间,村民至此躲匪患,粮食吃光了,奄奄一息时,山下来了一位老者来送米。大家如见救星,让老者快把口袋解开倒米。老者说,不要着急,给你们一点就够了,我还得给天下所有灾民送呢。解开口袋,果然是黄灿灿的小米。老者倒了一点要收口,却被人们死死地扯开口袋,硬是不让停止倒米。那神奇的米袋忽然流出了黄沙,而且泄洪一般,挡都挡不住,转眼之间把整个石塘岩埋住了,人都死在了里面。这个故事很凄惨,却又让人不由得深思:人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命悬一线的时候就想保命,命保全的时候,新的欲望就又开始膨胀,这种无止境的贪欲是葬送自己的祸根。

从神奇的石塘岩返回停车处小憩时,我们几个年轻的又乘兴看了瓮岭的关隘。关于瓮岭,朋友郭文锁多方寻访,实地考察,有专门文章记述。他的文章中对瓮岭有这样的概述:

“瓮岭,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清漳河与浊漳河的分水岭。以这里一条山沟形似古人用的“瓮子”,口小肚大,而得名瓮岭。这里山高岭峻,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北上是巍峨太行山,西去是山西上党,东南是广袤的华北平原。一条古道越岭而过,北上南下的行人商贾多抄道经由此过。抗战时期,依瓮岭周围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深山老林里,隐藏了我八路军许多机关,在秘密中为抗战做着各种贡献。”

从东沟上去约走20分钟,两山之间渐渐狭窄,天光隐晦,暗如日坠。当年这里连接涉县与河南的骡马大道,路旁仍有完整的茶棚、客栈,但地形复杂,处处皆深沟险壑,想来旅人至此亦会怵惧。附近也曾发生过令人震惊的东郊沟惨案。我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在此与日军周旋,多次给日军重创,八路军五分院的几十名伤员在此疗养。

下山途中,未去者问:“瓮岭可有看头?”答曰:“去了就知道。”问者叹息曰:“有暇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