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档案归档章:方绍伟:2011年的十大理论交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5:40:09
对“国民性”的分析把“冷酷实证”方法论的运用推到了极致。“冷酷实证”本身其实也有可能提出类似于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的看法(如“先出善招”、“力争自己身边的小权利”)。从规范冲动的角度看,这些看法似乎确实是规范冲动;但从冷酷实证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在说:“你如果要那个,你就不得不做这个”。然而,这却不意味着一切规范冲动都可以用“你如果要那个,你就不得不做这个”来一一化解,因为真正的规范冲动不顾“说什么”跟“做什么”有可能是两码事,不顾说跟做的主体有可能分离,不顾行为的结果可能不确定,不顾说的主体未必能影响做的主体。只有理解这些“倡导局限”的规范判断和主张才能转换成冷酷实证,从而才能避免“己所欲、施于人”。规范冲动者显然不能接受这种转换。   结语:“证伪主义”的四种形态   除了上述十大理论交锋外,另外6个较重要的论题也值得一提。第一是“马克思的八个逻辑矛盾---《资本论》批判性导读”,该文认为许多中国学者一研究《资本论》智商就几乎降为零。第二是“卡扎菲真的该死吗?--与茅于轼先生讨论自由主义移情及正义制度”,该文表面上是在批评茅于轼,实际上是在否定罗尔斯的“正义制度”空想。第三是“市场制度最道德是谬论---张维迎与市场道德主义的贫困”,该文认为张维迎错误地用市场的“规范逻辑”代替了市场的“实证逻辑”。第四是“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和容忍坏制度?”,该文发展了张宇燕和盛洪关于制度选择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分析人类选择的统一框架。第五是“土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中国地权的政治逻辑”,该文从“家长制谋划”角度讨论了为什么土地“不让”私有化。第六是“高铁为什么这样红?---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的制度经济学”,该文肯定了张军和周黎安对中国经济进行的真正意义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本质是是一种经常被误解的“行政市场经济”。   本文所有这些理论批评和分析指向一个结论:人是一种愿望而不是一种逻辑动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是错的,因为经验根本不可能证伪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波普的学生拉卡托斯提出了“替代证伪主义”,认为经验已经渗透着理论,所以理论也可以用于证伪经验,只有“替代理论”和经验才能共同证伪一个理论。   可是,“替代证伪主义”也有问题,现实中到处存在被“替代理论”和经验共同证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却像本文分析的那样依然流行。所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科学实际上是在一个个葬礼之后才取得进步的”,这就是所谓的“葬礼证伪主义”。“葬礼证伪主义”以为“人死百事空”,可事实还是未必如此,因为现实还就确实存在一个“依然活在人们心中”的问题,而一个流行理论的创始人和信奉者也很少会一同死去。   所以,我认为存在一种“权威证伪主义”。在“权威即真理”的逻辑里,权威可以是政治权威,也可以是学术权威;权威不仅是一种主体意志,也是一种可以独立于主体意志的客体心理过程(如把毛泽东当成神、把《资本论》当成“圣经”)。一个理论可以不被经验、替代理论和葬礼证伪,但它却可能被权威证伪,只要这个权威有利益和愿望为依托。库恩的历史主义和费耶阿本德的后历史主义讲的就接近这个意思。   四种“证伪主义”的存在包含着一个“学术秘密”:真理只存在于利益关切者的心中。尽管拉卡托斯只讨论了两种“证伪主义”,但在我们知道了四种“证伪主义”之后,拉卡托斯的“替代证伪主义”依然闪烁着智慧和逻辑的光芒。也就是说,人类的政治存在值得失望的现实,人类的学术活动也同样存在值得失望的现实,因此,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必定是经历了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的人。
来源: 选举与治理网 | 来源日期:2012年1月12日 | 责任编辑: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