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设备 www.com:-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03:15
税源分析的方法与研究来源:
    哈尔滨市国际税收研究会第二课题组
    当前,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税收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税务部门所关注,而税源是税收的最终来源,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税源是税收课征的经济源泉,经济决定税收,首先表现为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并不等同于税收,只有按照法定程序将税源征收入库,税源才能转化为税收。税收征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把现有的税源尽可能更多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税收,最终使税收与税源趋于一致,达到应收尽收的目标,准确掌握税收的应征数和对应纳税额进行有效控制。调查和研究税源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税收征管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全面、准确地掌握税源,是正确确定计税依据,准确计算应纳税额的前提条件。在深入细致的税源调查基础上,详尽地占用调查资料,运用数理分析手段揭示税收与经济以及税收自身内在关系,判断税源状况的认知活动。它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是保障税收职能实现、促进征管质量与效率提高的重要环节。从目前情况看,税源分析质量明显提高,对组织收入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是由于观念认识的局限,在税源分析方法和手段、分析内容、分析基础资料和分析队伍建设等方面受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工作束缚,没有跳出“就数字论数字、就分析开展分析”的僵化模式,对税源分析工作存在很多误区,极大地影响到税源分析的效果和作用。通过对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宏观分析以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指标进行微观分析,能够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税收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工作的开展。  
    首先,通过税源分析,提高税收预测准确度。通过开展税收分析,运用大量的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税收历史资料,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税源构成状况及税收潜力,从而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税收收入的前景、纳税人的税负异常情况、税收收入结构变化情况做出比较确定的判断。  
    其次,通过税源分析,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税收计划是税务机关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客观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测算、规划与控制。通过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掌握历史时期税收弹性和税负水平,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经济动态,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测定未来税收发展趋势,为制订合理的税收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通过税源分析,服务税收征管决策。税收分析与征收管理密不可分,税收征收管理如果离开税收分析的支持,就会偏离其目标和方向。通过对各种税收收入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跟踪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如何影响税收,及时发现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级各部门做出短期或长期的征管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通过税源分析,推进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对税收工作质的规定,它需要以税收分析为基础的量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对宏观税收收入指标体系的分析,揭示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征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相关措施,指导组织收入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进行微观税收分析,利用大量的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审核、评价。
    一、什么是税源分析
    税源分析就是以丰富的宏观经济数据、税收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为基础,通过数据的挖掘与整理,对税收工作和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税收经济关系予以解析,并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预测与推断;是税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一项运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各类信息、数据、指标进行运算、分析、归纳的工作,是税务部门纵观税源发展变化、预测掌握税收收入目标的依据,是保障税收职能实现、促进征管质量与效率提高的重要环节。 这是广义上的税源分析,实际上我们的税源分析工作从没有间断过,只不过以前的税源分析只是停留在就税收论税收的狭义税收分析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一)税源分析思路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是从就税源论税收到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二是从注重总量分析到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三是在细化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的弹性分析和税负分析。(二)税源分析思路深化,表现为一是积极探索税收征管的规律;二是宏观上将弹性和税负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三是微观上引入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四是宏观上找问题,微观上查原因的分析思路;五是以税收分析为龙头,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税源分析工作坚持的原则
    税源分析必须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坚持从应征到入库的原则,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宏观税源分析的简要概述
    宏观税源分析是指对区域税收收入总量与对应经济总量两者之间关系的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判断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及变动规律性。宏观税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税负分析、宏观税收预测、纳税能力估算、各税种与对应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等。
    1、宏观税负分析是指对一个地区总体税负水平情况与正常峰值或预警区间的比较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作出分析判断。主要研究税收占GDP比重以及税收弹性系数变动情况。
通过不同时期GDP税收负担率的变化和不同地区的数据差别对比,说明宏观税收负担率的高低和变化情况。如要进一步解析GDP税收负担率,还必须对税收结构和GDP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2、宏观税收预测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税收政策、管理措施调整对整个税收收入趋势的预测,是一种综合性事前预测分析。
    3、纳税能力估算是根据已有经济数据和现行税制,对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税收收入潜在能力的估计与推算,研究的是可征税收的总能力情况,是一种相对的事后测算。根据估算的纳税能力与实际征收税款比较,可以分析地区之间征收力度差异情况。
    4、各税种与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是研究各主要税种收入与对应经济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动规律。若对不同地区进行分析对比,则要对行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细化。
    四、微观税源分析的内容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款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等。
    一是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是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检验纳税人缴纳的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关系的合理性。
    三是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五、税源分析的影响因素
    尽管税源分析已经日益引起各级税务部门的重视,但在税源分析的职责和权限划分等方面尚处于一个调整及不断摸索的时期,在税源分析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因此当前影响税源分析工作深入的因素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有:
    (一)税源分析质量不高。一是税源分析表面化,把分析当作负担,仅仅简单的罗列现象,堆砌数据,税收分析没有实质性内容;二是税源分析畏惧化,把分析看成专家的科研事业,看成计统部门的专项工作,对分析工作有畏难情绪,税源分析技能不高;三是税源分析片面化,常常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以个别、典型事例为根据来说明税收问题的整体状况,导致分析结果失真,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税源分析职责不明。税源分析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税务机关主要由计统部门负责这一项工作。实际上,税源分析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手段,因此税源分析不仅是税务机关一项全局性的安排,而且是每一个税务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实用技能。如果仅仅由某个部门某些人参与,囿于其信息的有限,税源分析的功用也大打折扣。而现行税收管理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从管户到管事的转变,还没有从制度上完善相应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如掌握税源实际情况一手资料的税收管理员往往没有开展税源分析,或者开展税源分析的深度不够,相应制度的不健全、分析职责的不明晰是制约税源分析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税源分析方法不足。当前税源分析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增减因素分析,而且这种分析也往往受到分析人员对税源情况主观的、静态的认知影响。分析方法欠缺。一是表现在系统性不强,对税源情况的把握非常有限,不能从全局出发来研究税收形势,分析方法和思路都比较单一,仅仅以一种模式去了解税源的变化;二是表现在分析不够深入。对整体收入分析停留在单个税种或者行业的税收增减上,“以税收论税收”,知道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对微观税源分析停留在销售收入等几个简单财务指标的变动,不能深入透视影响经营的市场、政策、征管的因素,或者局限于一个企业的得失,不能把思路拓宽到整个宏观层面。
    六、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税源分析要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按照从宏观上发现问题,在微观上查找原因的基本思路有序进行。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四)趋势预测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预测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五)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聚类分析的关键是选择一个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我们微观分析中常采用的重点税源分析、个体税源分析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以上六种税收分析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我们在开展微观税源分析时正常都要用到其中几种分析方法,如重点税源企业分析就要用到聚类分析、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分析等方法。
    七、如何开展税源分析
    首先,建立税源分析基本模型。按照税收工作所涉及的各项税收事项表现出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征,通过对税收数据的挖掘整理,对税收工作和经济形势的运行状况予以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进行同业税负与征收力度的分析、重点行业营业税税负分析、企业税负预警分析、税源质量分析和因素分析等等。主要用这几个指标来反映,1、均值:通俗地讲就是各样本特定指标数据的平均值,反映样本群体的平均状况,是描述样本群体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2、离散度:定义为反映各样本数据值距样本数据均值的离散状况,是一个反映样本疏密程度规律特征的指标。
    建立微观税源分析模型是解决工作思路问题,我们还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把微观税源分析工作具体量化,通过客观、全面和深入的比较分析,发现税收收入的规律,查找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
        1、税负率指标
        税负率是微观税源分析的常用指标,也是目前已经被普遍掌握并广泛使用的指标,税负率可分为流转税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和整体税负率等指标。
        一是企业流转税负担率。流转税是国家利用税收参与产品或营业盈利的第一次分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流转税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多少。企业流转税负担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缴纳的流转税占同期销售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企业流转税负担率=各流转税合计/同期销售收入×100%
        企业流转税负担率是考核企业税收负担的重要经济指标,目前广泛应用于增值税税负分析中。
        二是企业利润税负率。企业利润税负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占企业同期利润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企业利润税负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同期利润总额×100%
        由于所得税在企业利润分配环节课征,税负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留利的多少,因此,企业利润税负率就成为衡量企业税收负担状况、正确处理国家同企业的分配关系的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指标。一般地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税负率越低,企业税收负担就越轻,反之则越重。
        三是企业整体负担率。企业整体负担率,是企业各个纳税环节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收的总和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企业整体税负率=企业实缴各税总和/企业销售收入×100%
        企业整体税负率可以全面反映国家以税收形式参与企业销售收入分配的总水平,可以用来比较相同企业类型之间的总体税负水平。
        2、弹性系数指标
        弹性系数指标就是把税收增长和相应经济增长相比较,看其增长关系是否协调。假设经济增长8%,税收增长12%,弹性系数就是1.5。用公式表示为:
        企业税收弹性系数=企业实缴各税总和的增长幅度/企业相应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
        弹性系数方法是税收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不仅在宏观税收分析中被采用,在微观税源分析中一样可以采用,只要两个经济现象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就可以测算弹性系数。如税收增长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税收增长与企业能耗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说,企业税收增幅和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增幅应该是同比例关系,如果差距太大,则需要进一步查找异常的原因。
        运用弹性系数这个指标进行微观税源分析,不同于用税负率指标,弹性系数指标有一个“放大镜”的效果。例如一个企业2006年销售100万元,缴纳税款10万元,税负率为10%  ,2007年该企业销售120万元,缴纳税款13万元,税负率为10.83%  ,仅比2006年上升0.83个百分点,但税收增长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为1.08  。因为税负率是用总量的税收与销售收入进行对比,所以反映在税负率上的变化不会很大。但税收弹性系数是用税收的增量的增幅和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量的增幅进行对比,增量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弹性系数上反映比较明显。
        3、税收预测指标
        税收预测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普遍采用税收平均增幅测算方法,即根据近几年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测算下年度的发展趋势。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弊端,没有从税收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查找规律,分析问题。如果要做一个科学、合理的税收预测,则不但要考虑税收本身的发展规律,还要考虑税收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做出准确预测。这里介绍一种比较简单适用的预测方法:一元回归模型分析预测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建立一元回归模型:y=a+bx
        其中y为税收收入,x为相关经济指标(如销售收入),n为年数。用最小平方法求得:
        二是选择样本。例如对某个企业的税收进行预测,可以选择该企业近年来缴纳的各项税收和销售收入作为样本指标。
        三是计算得出结果,成立模型。把各项指标数据加入以上公式中,通过计算分别求出a和b的值,把a和b的值加入y=a+bx一元回归方程。
    为了验证一元回归模型分析预测的科学性,我们就以近几年我市某企业税收收入与GDP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看看预测数据是否科学合理。例如对我市重点税源企业,随机抽取一户企业,数据显示如下:
                                     单位:万元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销售收入 428036 490153 370751 620400
实际缴纳税款 13807 16338 12358 20680
预计税款 12884 14748 11166 18655

    根据上表求得:
    
    得出一元回归模型为:
    y=-43.75+0.0339*x
    其次利用一元回归模型对2004-2007年某企业收入进行预测:
    用曲线图观察更加直观:
    2004年至2007年某企业实际收入与预测收入
                                    单位:亿元
    
    蓝色-实际税收收入
    紫色-预测税收收入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一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税收收入与实际收入非常接近,除2007年出现较大差异外,其他年份实际收入与预测收入基本吻合。2007年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当年入库税收增幅较大,出现了非常规因素的影响。
        一元回归模型不仅可以在税收预测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在对历史税收收入的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企业近几年的销售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数据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得出这几年的预测税收收入,把预测收入与实际入库税收进行比较,如果差异较大,就属于异常情况,再进一步查找原因。
        4、企业财务指标
        企业财务指标是对上述指标的补充,如果运用上述指标分析发现企业税收出现异常,则需要利用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比较严密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度分析,进一步查找原因。
        一是收入类分析指标。收入类分析指标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对比,查找企业销售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用公式表示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是成本类分析指标。通过成本类分析指标,可以进一步验证企业申报销售是否准确,费用列支是否正确。主要指标公式为: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是费用类分析指标。费用类分析指标主要是对企业所得税进行分析时使用。其主要指标及公式为:
        成本费用变动率=(本期费用-基期费用)÷基期费用×100%,其中:费用率=(费用÷销售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四是资产类分析指标。通过资产类分析指标,可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申报的销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隐瞒收入的行为。其主要指标及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五是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以上五种企业财务分析指标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
    首先,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管辖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按照行业类别和企业规模大小,建立各个财务指标的预警值;然后再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预警值对比,超出预警范围的予以重点检查。
    第二,建立税源分析指标体系。按照规范、合理、适用、可行与简洁的原则,建立以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其他统计报表为基础的税源分析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分析数据源于纳税人并用来说明纳税人的特点,力求微观上说明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宏观上反映整体税收形式,达到宏观找问题,微观找原因的目的。
    第三,收集企业数据。具体包括所辖企业的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各税种计税收入、利润总额、计税所得额及各税种减免税相关收入、申报税收、入库税收、库存、成本、费用、折旧等各类企业经济指标,主要来源于纳税申报表以及按有关征管法规要求纳税人上报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通过税源分析进行初步审核,对直观上数据差距较大的企业,重新进行填报,对在分析运算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数据进行补报。测算出重点税源企业税负情况及预警区间、分行业平均税负及预警区间、税收弹性系数、离散度和离散系数等税收分析指标。
    第四,撰写、发布税源分析报告。根据加工整理后的税源分析指标,采取不同分析方法,进行税源分析。税源分析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计划完成情况为分析起点和终点的做法,将收入分析的重点切实转移到收入情况是否正常、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收入过程是否符合组织收入原则要求上来,深刻揭示税收增减变化的内在原因,准确描述收入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组织收入工作和整体税收工作的顺利发展。
    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转暖的拉动下,取得长足发展,传统行业从小到大,新兴行业从无到有,朝气蓬勃。在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态势下,我市税收收入也取得了由2004年不足5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31亿元。从经济到税收的税收经济观看,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的增长必然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们对我市近4年经济、税收调查情况看,虽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改革的阵痛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磕磕碰碰,但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没有太大的波击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异常”。从理论上讲,税收弹性系数应在1左右,是最为理想的,因为税收源于经济,经济增长了税收才有了增长的基础,如果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则说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国家新出台增收的税收政策,二是提供税收的产业发展快速,而其非税产业发展较缓;三是非即期税收入库较多,如,清理历欠、查补税收等;四是预征、空转等非正常方式组织税收,形成当期虚假税;五是其它因素增加税收,不增加GDP,或对税收的增加程度较多。如果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则说明税收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国家新出台减收的税收政策,如,提高起征点等;二是提供税收的产业发展慢,而其非税产业发展较快;三是消化历年税收包袱,影响当年税收增长速度;四是其它因素影响税收,增加GDP,或对税收的影响程度较大。虽然我市整体企业税负偏低,但还是有个别行业税负偏高现象存在,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些行业的税收负担率明显偏高的原因有几点:一是行业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状态,产品销路不畅,毛利率低,导致企业资金困难,造成国家税收难以收回,实际税负偏低;二是历史原因和我国现行的企业运行机制,造成企业负担过重,难以担负起沉重的包袱;三是固定资产购进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减少,造成理论税负过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纳税难度加大,导致欠税过大,形成实际税负比理论税负低。行业税负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商家之间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和扩大销售,往往采取薄利多销,增值税税负也随之下降;二是一些企业容易钻税收的空子,管理难度较大,偷逃税款的情况较为普遍;三是企业类型广范,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品种繁杂,财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税收征管难度较大。 从我们调查分析情况,结合我市经济实际情况分析,我市整体税负偏低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税收含量低的经济总量显现出强劲势头。以工业总产值为标准,将全民所有制和年工业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经济的实体称“规模以上”经济,否则称谓“规模以下”经济。按工业总产值统计,近几年来,规模以上的经济正在不断缩小,而规模以下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由于实体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给税收征收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是形成税收与经济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一个区域经济是否活跃、是否有潜在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我市高新技术增加值在起点低、规模小的前提下难以撑起区域经济的一片天地。三是税收优惠与藏富于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我国“两税”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免税的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开发型的减免,他既包括沿海、沿江、沿边地区,也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等等的税收优惠性的减免;二是扶贫救困性的减免,如贫困山区、三线转移减免,校办、民政、福利型企业减免,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免、抵、调、退等等的优惠。随着这类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额度在不断增大。四是非税收入名目繁多。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普遍表现为“吃饭型”财政体制,它一方面要求税收多收,另一方面又必须将应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转嫁给地方部门自行解决,各类经济实体承担着税费的双重压力,超出一定范围的压力,就会形成费大于税,费挤占税的现象。五是统计数据内含“水分”。经济指标是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指标也是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形象,为宣染环境气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显示工作业绩,很容易在统计数据上下工夫,形成“水分”GDP。因此很难客观、准确分析税收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各种内在关系,也给我们寻找经济与税收合协发展的途径增加了难度。经济结构决定GDP结构,而GDP结构又决定税收收入构成。因此,经济结构对税收收入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加强税源分析的手段
    一是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从经济到税收的税收经济观看,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的增长必然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市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根据大企业账制健全、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在加强平时企业有关信息收集、监控、上报的基础上,着重在宣传最新税收政策、帮助做好账务处理等服务事宜上下功夫,综合评估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态势,保证主要税源如期转化为税收,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稳定、健康、协调增长。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以管理为主的办法。要在督促建账建制、规范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管理,掌握各行业中小企业税源的规律,通过纵、横对比,强化管理,实现中小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健全税源分析机制。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申报纳税、综合经济指标、行业税负以及税务检查处理等各类动态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对照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既要注重税收收入总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又要注重各税种收入增长与税基增长的对比分析,逐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断加强数据分析的增值利用,对征管软件的申报征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案头评估。哈尔滨市制定了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制度,建立了办税服务厅、计划统计部门、税源管理部门、稽查部门的税源分析制度,四部门要对税收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纳税人税收征管一户式档案资料和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工作分析,形成部门信息分析报告。该制度对各部门信息分析的重点进行了明确,职责进行了明晰,四大部门在进行税源分析时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是加快税源分析方法的研究进程。各级税源分析部门通过税源分析逐步建立科学的税收收入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税负、当期税收征收质量、微观企业税负情况等评估分析指标。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定期税源分析制度,建立月度收入分析制度和定期地区收入分析会制度。各级税源分析部门紧紧围绕税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内容包括重点地区(税种、行业、企业)经济税收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及对收入影响、有关征管措施成效及对收入影响等。各级税源分析部门重视有关信息的交流与发布,定期与同级财政、地税、经贸、发改、统计等相关综合经济部门通报交流经济税源情况。各级税源分析部门严格执行税收会计制度,定期对自行采集维护的经济税源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应用,加强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审核,并结合地区经济与行业经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各基层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税收征管电子信息数据质量进行考核,强化信息比对,定期对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失真、失效、虚假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数据进行清理和更新。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加快税源分析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税源分析的质量,达到以税源分析促征管的作用。
    四是加强税源动态监控。通过采集纳税人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对比,分行业确定纳税人的监控指标体系,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提高税源监控质量。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阶段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实现动态监控。同时要加强与财政、工商、银行、质监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社会化的税源监控网络。
    五是有针对地开展纳税评估。根据税源分析查找出来的征管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纳税评估。首先要严格执行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办法,落实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模型。要根据不同经济性质、不同行业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其次要采取科学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对采集的企业销售收入、库存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等涉税指标要认真分析与其缴纳的税收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负状况和单个纳税人情况差异。第三,要充分利用纳税评估分析结果。在对纳税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征管措施。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建立制定完善新的征管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对个性事件要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对达到偷税标准的要移交到稽查部门进行立案查处。
    六是加强行业的企业所得税核定管理工作。全面分析、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履行纳税义务等情况,准确鉴定征收方式,不断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工作。我市以建筑业作为核定征收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建筑业税源管理情况的分析,对该行业加大了核定征收力度,堵塞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漏洞,促进建筑业税收收入逐年增长。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的纳税人,针对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履行纳税义务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专项检查,帮助、督促、促使其建账建制,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核算水平,积极引导纳税人向自行申报、查账征收的方式过渡。
    七是培养高素质的税源分析人才。税源分析作用发挥好坏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分析人员的执行能力,尤其体现于个人的业务素质。一是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各级部门都必须配备业务熟练、爱岗敬业的人员从事分析工作,尤其大力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与税收分析及税源管理的要求相匹配。二是要加强“日常性分析”,即把税收分析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能敷衍了事,同时把税源分析贯穿于日常所有的管理过程中,做到多动脑、多用心、多记录,把对税源的主观印象转变成现实的科学依据。三是加强业务培训。税源分析能力的高低与分析人员的经济、税收、财务等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要建设一支高效实干的分析队伍,就必须打好业务基础。要对各级税务人员加强宏观经济知识、税收法律知识、税收管理员知识、企业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培训,加强分析人员的税源分析能力,提高税源分析人员的分析技能,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水平。
    八、经济与税收收入合谐发展的若干建议
    1、坚持新型“工业化立市”,提高经济税源的“含金量”
    工业经济的有效突破,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为地方税收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是生产力因素的质态组合方式,也是资源科学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体现,只有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没有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税收的增加也就失去了持续增长的能力和基础。要大力发展工业,尤其要发展科技含量高、原材料和能耗低、环境污染低或没有污染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强和提升第二产业,有计划分步骤巩固和充实第一产业,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要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创新能力,彻底改变第二产业高产出低税收的现状。要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到路网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建设,如水、天然气、电信、电力、有线电视等管网高科技智能化。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传统产业上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将为税收收入的直接增加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增强税收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之一。
    2、树立经济发展观
    税收来源于经济,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税收的稳定、快速增长。因此,作为税务部门要始终树立税收经济观,把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税务工作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加大对高附加值产业的投入,着力培育潜在税源和后续税源。现阶段一是要立足现有重点税源,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转化老弱税源,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机制转换,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盘大有限的经济存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
    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努力培养一批在全省有地位的民营企业排头兵。要坚持以人为本,看准人才,为改制企业选准人才,把企业交给可靠的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4、抓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
        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其关键在于新的生产能力的创造,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和升级换代又成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必须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放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上。
    5、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要加强营业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税收征管工作,对纳税人偷税、漏税等行为,严格依法制裁,增强税收收入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纳税申报制度,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实行税务机关、银行、企业三方联网,加快税收征管中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一是推进新的征管体制有效运行。以最大限度获取纳税人信息、最大限度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限度做到应收尽收为目标,重点抓好强化管理、信息整合和执法监督。在强化管理上,要突出抓好纳税评估。要把纳税评估作为管理员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管理员评估业务培训、开展纳税评估典型案例分析、建立管理员奖惩机制等措施,使大部分管理员熟练掌握纳税评估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水平。在强化信息整合上,要突出抓好税收分析。要充分利用计会、征收、管理、稽查部门采集和掌握的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企业财务数据以及相关经济数据等信息,对各类税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和验证,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中的异常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在强化执法监督上,要突出抓好执法检查与执法监察有机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切实在基层推行法规部门和监察部门联合办公制度,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要进入征管体系之内,使执法监督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加强“一户式”信息管理应用。要强化“一户式”纸质和电子档案管理,实施有效监控。计会和征、管、查各部门要积极运用“一户式”涉税信息,发现偷逃税线索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定期提交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和应用操作达标考试,加强内、外部网站的管理和使用,开发和完善各项管理软件,继续搞好电子数据质量考核,制订网络安全和保密管理规范,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要严格依法治税,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总之,科学的税源分析方法是我们税务部门不断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对税源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将会随着征管的不断实践而越加完善。笔者认为,好的税源分析方法是加强税源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如何将好的税源分析方法让广大税务工作者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及时转化为税源分析、税源预测、税源管理、税源监控的一种有利武器才是关键。
                           二00八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