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竞赛的口号:明清官员品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29:34
明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左右都督(武官);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
袭封衍行公(袍带、诰命、朝班皆一品待遇);道录司龙虎山正一真人;
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地方官);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六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应天府府尹;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按察使;
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
布政司左、右参政(分守道);都转运盐使司(简称盐运司)都转运使;
留守司、卫指挥同知;宣慰使司宣慰使(土官,世职,一般世袭);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通政司左、右通政,誊黄右通政;
大理寺左、右少卿;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少卿;
太仆寺少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鸿胪寺卿;詹事府少詹事;
顺天、应天府府丞;按察司副使(分巡道);各府知府;
卫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左、右参议(分守道);盐运司同知;
宣慰使司副使;宣抚司宣抚使;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嘉靖时改为中极殿)、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左、右春坊大学士,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司左、右参议;
大理寺左、右丞;光禄寺少卿;尚宝司卿;六部各清吏司郎中;顺天、应天府治中;宗人府经历司经历;
钦天监监正;太医院使;上林苑监左、右监正;
按察使佥事(分巡道);各府同知;王府长史司左、右长史;
王府仪卫司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佥事;宣抚司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春坊左、右谕德,司经局洗马;
尚宝司少卿;鸿胪寺左、右少卿;六部各清吏司员外郎;五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
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市舶提举司提举;河渠提举司提举;各州知州;
卫镇抚;副千户;王府仪卫司仪卫副;招讨司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司安抚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翰林院侍读、侍讲;詹事府府丞、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尚宝司司丞;
太常寺丞;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苑马寺寺丞;六部各清吏司主事;大理寺左右寺正;
钦天监监副,春、夏、中、秋、冬官正;太医院院判;都察院经历司经历;
上林苑监左、右监副;顺天、应天府通判,京县知县;五城兵马司指挥;僧录司左、右善世;
道录司左、右正一,神乐观提点(列在道录司下,掌乐舞,以备大祀天地、神祇及宗庙、社稷之祭,隶太常寺,与道录司无统属),太和山提点;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审理正;留守司、都指挥使司经历司经历、断事司断事;
百户;王府仪卫司典仗;长官司长官;招讨司副招讨;宣抚司佥事;安抚司同知;
从六品(月俸八石);
翰林院史官修撰(中状元后即授此职);詹事府左、右春坊左、右赞善、司直郎;
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禄寺丞,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署正;鸿胪寺丞;
僧录司左、右阐教;导录司左、右演法;盐运司判官;盐课司同提举;市舶司副提举;
河渠提举司副提举;顺天、应天府推官;承宣布政司经历司经历,理问所理问;州同知;
试百户;千户所镇抚;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翰林院编修(中榜眼或探花后即授此职);六科都给事中;都察院监察御使,经历司都事;
大理寺左、右寺左、右评事;通政司经历司经历;行人司司正(礼部兼职);工部营膳所所正;太常寺典簿厅典簿;
上林苑监左、右监丞,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典署;五城兵马司副指挥;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审理副;
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司经历;辽东煎盐提举司提举;
留守司、都司、行都司都事,副断事(武衙门文职);安抚司佥事;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詹事府主簿厅主薄;六科左右给事中、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左右司副;
光禄寺典簿厅典簿,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丞;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
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主簿;钦天监五官灵台郎;
京府经历司经历;布政司都事、理问所副理问;州判官;盐运司经历司经历;盐课司副提举;
卫指挥使司经历;宣慰使司经历司经历(土官文职,流职);长官司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户部、刑部、都察院照磨所照磨;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绳愆厅监丞,行人司行人;
工部营膳所所副;通政司知事;太常寺傅士、协律郎;钦天监钦主簿厅主簿,五官保章正;太医院御医;
上林苑监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署丞;南京兵部典牧所提领;辽东煎盐提举司同提举;
王府典膳所典膳正,奉祀所奉祀正,典宝所典宝正,纪善所纪善,良医所良医正,工正所工正;
郡王府典膳;讲经;宝钞(户部)、大通关(工部)、清江(南京工部)、龙江(南京工部)提举司提举;
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元符、崇真宫灵官,阁皂山、三茅山灵官;
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司经历;县丞;京县主簿;卫指挥使司知事;宣慰司都事;天全六番招讨司都事(明会典);
从八品(月俸六石);
翰林院典藉;詹事府左、右春坊左、右清纪郎;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典簿厅典簿,博士厅《五经》博士;
光禄寺典簿厅录事,各署监事;鸿胪寺主簿厅主簿;钦天监五官挈壸正;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
王府典膳副,奉祀副,典宝副,良医副,工副(王府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神乐观知观(嘉靖中革);元符、崇真宫副灵官;顺天府、应天府知事;盐运司经历司知事;
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玄义;布政司照磨所照磨;
宣抚司经历司经历;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翰林院侍书;詹事府主簿厅录事,司经局校书;国子监六堂学正;户部、刑部、都察院照磨所检校;
太常寺赞礼郎;鸿胪寺司仪、司宾署丞;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牧监正;
钦天监五官监候,五官司历;上林苑监典簿厅典簿,录事;兵部会同馆大使;
南京兵部典牧所大使;顺天府、应天府织染局大使;
大通关提举司副提举;龙江提举司副提举;宝钞提举司副提举;辽东煎盐提举司副提举;
户部钞纸局、印钞局、宝钞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甲乙丙丁戊字库、外承运库、承运库大使;
工部文思院、营膳所丞、颜料局、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织染所杂造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大使;大使;布政司照磨所检校;按察司照磨所照磨;府经历司知事;县主簿;
茶马司大使;王府长史司典簿,典仪所典仪正,奉祠所典乐;宣抚司知事;教坊司奉銮(隶礼部);
从九品(月俸五石);
翰林院待诏;詹事府主簿厅通事舍人,左、右春坊左、右司谏,司经局正字;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司务厅司务;
国子监六堂学录;典籍厅典籍;刑部、都察院司狱司司狱;
鸿胪寺鸣赞,序班;太常寺同乐、牺牲所吏目;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牧监副,各苑圉[yǔ]长;
钦天监五官司晨,漏刻博士;太医院、提举司、盐课司、州吏目;
户部太仓银库、御马仓、军储仓、广盈库大使,宝钞广惠库、广积、赃罚、甲乙丙丁戊字库承运库各副使;
工部节慎库、柴炭司大使,文思院、颜料局、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织染所杂造局副使;
光禄寺司牲司、司牧局大使;布政司司狱司司狱、库、仓、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大使;
刑部司狱司司狱;茶马司副使;都督府草场大使;兵部会同馆副使;南京兵部典牧所副使;
京府司狱司司狱、都税司、宣课司、税课司、库、仓、草场大使,织染局副使;
都司、盐运司、卫、宣慰司、宣抚司、府儒学教授;京卫武学教授;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典仪副,伴读;王府长史司、郡王府、镇国将军府教授;
按察司照磨所检校;各府照磨所照磨;各府仓、府税课司、府织染杂造局大使;府阴阳学正术,医学正科,僧纲司都纲,道纪司都纪;
巡检司正、副巡检(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在外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司狱、库大使; 卫指挥使司吏目;宣抚司照磨;安抚司、招讨司吏目;教坊司左、右韶舞,左、右司乐;
注: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附录
文散阶
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武散阶
明之武散阶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文勋
文勋十级: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
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清朝官员品级
注释:
1.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2.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3.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江西、陕西、甘肃、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南、山东、山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代勋爵合一,清代散阶如下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补:清朝补服图案
1、封爵位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
2、文官
一品 绣仙鹤
二品 绣锦鸡
三品 绣孔雀
四品 绣云雁
五品 绣白鹇
六品 绣鹭鸶
七品 绣鸂【xī】鶒【chì】
八品 绣鹌鹑
九品 绣练雀
3、武官
一品、镇国将军:绣麒麟
二品、辅国将军:绣狮
三品、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
四品、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
五品、三等侍卫:绣熊罴
六品、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 绣犀
八品 绣犀
九品 绣海马
御史、按察史、道员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末入流冠服同文九品
顶戴(顶珠和花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
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
一品用红宝石,
二品用镂花珊瑚,
三品用蓝宝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
九品镂花阳纹,金顶。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
一品为亮红顶,
二品为涅红顶,
三品为亮蓝顶,
四品为涅蓝顶,
五品为亮白顶,
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武职与文职顶子相同。吉服冠顶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顶(亮白色),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等均戴一眼花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至于所说的巡抚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国的起义也使清朝政府风雨飘摇,清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镇压起义,大量封赏各地督抚,很多巡抚都成为了一品大员,而原来的一品大员也被封以各种头衔和爵位,成为超品大员,镇压起义而产生的大量立功将士的出现,使对他们的赏赐成为问题,清政府为节省财政开支,大量封以顶戴,但这些顶戴只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这和清初的一品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
 清朝官服图案





应为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