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字方针:一个汉族人应该知道的本民族常识![连载,欢迎转载] - 兴汉强国 - 俄罗斯留学生论坛 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32:15
 前言! E& {- ]3 F4 }' h) U9 G" I% ~7 C

. Y! b, V# u  v  \- n    古人云,无祖宗,根从何来? 无父母,身从何来?
& J# W+ L7 T1 i6 c9 P  汉民族"敬天法祖",才得以几千年来,屹立不倒,延绵不断.在经历两次亡国之后,中华文明尽毁,但是,汉民族仍然能有机会复兴,不正好说明了这点吗.
- X& t4 ^0 r& a4 D6 a* r. Q6 f
& g/ q) Q6 H  @+ g0 a$ ^      汉民族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民族,由上古部族集团发展而来。汉民族的祖先是炎黄。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我们的人文始祖。所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8 ^5 S" F1 h+ C  v# s( t: N  我们汉族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正所谓"落叶归根". 
0 G& y& M& |+ U. [/ v  J& s
/ F5 s% [# l  F, l  1 . 皇
! Z4 O7 _7 ~& v' s% C1 `5 H   “皇”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有重大创造,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二是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总的来说,就是无限的德高望众和功绩伟烈。5 q* N4 X1 t8 e1 l$ s+ n" A2 J

7 I* N7 b( y! r- j0 g   上古传说中的几大皇:3 X% q: f) y6 b9 S* d
   如燧人氏创造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燧皇”;- Q5 b9 G8 D  n0 I. `( n7 t4 D
   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4 Q' f, d) H$ ]+ t2 z8 T: f% Y
   神农氏发明耒耜,奠定了原始农业的基础,导致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神农氏之世”的出现。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
6 N# w+ Q% w* N  g" Z   有的时候,女娲也被尊为“皇”。黄帝,当然被尊为“皇”。不过,连后来的“祝融”,“共工”也有时候被称为“皇”。
( o# g% D; d$ E' w0 F" n7 [0 z   至于,传说中存在“三皇”,也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泰皇)”,主要是三个最具有创世性的阶段。按照过去流传主要说法,分别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 、人皇黄帝。0 A" F8 g/ J3 r) {2 A; L
     S3 O/ B5 b$ E/ J$ g, y7 a
    2.  帝, L# {, U1 I( n1 p* `% u
  
+ B8 |0 ~0 U% q    “帝”,就是部落首领的意思。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 w" W: i3 _/ m/ Y2 z     最早真正能算的上“帝”的有,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我们常说的“五帝”,多是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为历史时代延续。伏羲是渔猎和采集之创世者,也算是众部落推崇的首领了。5 z" q9 E5 A3 W- ~5 i/ j
     而在诸帝中,传说,存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就是东方太昊(伏羲),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或许是隐含表达了部族群的地理分布,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召类》中有提到.
: e% n9 [$ F7 B& @2 C& F7 Y* N7 G, b0 E
   3 . 氏族
3 W* X- o* G$ \; P) Z# a  ^, [      氏族,如“神农氏”,“神农氏”代表了这个氏族的首领,也代表一个“氏族”的称呼,即“神农氏族”。
: p" m8 E! ^2 G0 H/ k      氏族的本质,其实就是后来的“家族”。氏族与氏族通婚是最基本的繁殖后代的方式。氏族与氏族之间的血亲关系也是很复杂,又很密切的。自母系社会开始,就非常明显。3 V6 G6 X+ x1 R; x, @& j6 Q% d
     比如,最后一位炎帝与轩辕黄帝,就是氏族与氏族关系上的兄弟关系。
% q% a/ {; ]+ N- k      在过去,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所在的“氏族”可以世袭“帝”。“神农氏族”世袭了很多代“炎帝”,并不是说“炎帝”只是一个人。5 D2 Z" |4 _1 A" V
    4.  汉族的形成     & S1 f( i3 O! S; f
       汉族的形成,严格说,应该是在“黄帝”之后,但实际历史应该追溯到三皇,所以,“三皇”才是汉人历史的起源。上古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一个大的部族集团,这里为什么叫部族集团呢?部族集团,其实就是许多部落的统称,而并不是说只存在一个或两个部落。我们有时候听到“蚩尤”,其实是“蚩尤”是属于“炎帝”部族群的,《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也是汉民族的祖先。 炎帝部族群主要分布在泛东南方,轩辕氏部族主要分布在泛西北方,轩辕氏生长于轩辕之丘,归于神农,轩辕在上古氏族关系上与最后一位炎帝是兄弟关系,氏族的本质就是后来的家族,在氏族通婚的时代,氏族与氏族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就好象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血亲关系,这个是很正常的,直到"神农氏族衰之世",《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可见那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了,而最后那位炎帝,已经没有办法了。轩辕氏重新统一“天下”,在一场远古部落战争中,轩辕氏部落群与绝大部分的“炎帝”部落群联合,形成了“炎黄部落联盟”,因仁德和功绩,轩辕氏被推举为天下共主,称为"黄帝",古华夏人至此之后产生。而未能统一的,形成了古代少数部落。当然,之后也时刻存在融入未统一的小部落,所以,以后的汉族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存在小规模融入的过程,仅仅是小规模,并不是一些人说的很多。在经历颛顼、帝喾、尧、舜,夏禹大的时间节点之后,部落联盟时代正式宣告结束,中国第一个国家王朝形成,那就是“夏”。随着“夏商周”,“春秋战国”之后,秦朝统一了各个诸侯国,“天子-诸侯-庶民”结构的封建国家社会宣告结束,迎来了“中央郡县制”国家社会。秦朝统一了“古汉语”,立“雅语”为通行语言,同时,统一了货币等等。汉朝时候,初步有“汉人”的称呼,之后,经历了三国,晋隋,再到唐代。唐代的人,本自称“唐人”,唐之后,才有契丹人又开始称呼当时的汉族为“汉人”,宋的时候,契丹人依然没有改口,蒙古人延续了契丹人的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汉族就是这样形成的。一般我们都认为“汉人”这个称呼之前是“古华夏人”这个称呼。而"唐人"才是自称,"汉人"是他称.+ D- `5 v6 g0 ?0 X
7 C! }' @# Y% V" |1 R  E

+ x8 p% B, n8 |- _
. Q6 K$ q6 t8 e0 b5 w! S" {" `: T5 O% z/ z  s* @$ K8 Z7 o
   5. 华夏地区
% U9 ]* D! \  p       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也就是汉文明。华夏地区,是以中国为发端地,扩散至东亚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诸地,这样形成的一个地区文明圈。华夏文明,是东亚文明的标志。东亚文明地区,就是华夏地区。当然,中华文明也是中国文明的代表。华夏地区,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区域之一。9 F3 c' y! E, m* c) G
   6. 夷,狄,戎,蛮,越,胡9 i, p6 W5 n0 s; T' N- r; {
       古华夏人形成之后,在发展过程中,古华夏人一般都称呼未能融入的少数部落为“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这些称呼是在周的时候出现的,“东,南,西,北”只是一个地理方位上的泛称而已,就好象现在南方人称呼北边的人为“北方人”,相反“北方人”称呼南边的人为“南方人”一样。夷本身是代表"人"的意思,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部落。“诸”,“四”,“东”,“西”,“南”,“九”都是方位词或数量概括词而已。而“狄”有赤狄﹑白狄﹑长狄等称呼,主要是表示北边的各少数部落的泛称,赤狄﹑白狄﹑长狄等其实是不同的部落,只是华夏人为了方便这样称呼而已。而“戎”,主要表示古代西边各少数部落的泛称,就是说那个方位的少数部落统称为“戎”,不管他们彼此有没有关系。而“蛮”主要是对南边方位各少数部落的泛称,“蛮”有粗放的意思,因为那时候古华夏人已经进入“礼仪礼制”社会了。古华夏人,因为十分重视礼仪礼制,当古华夏人走出了古代部落形态后,进入了文明时期,就不再以“披发,断发,纹身”之类为习惯,相反,古华夏人认为那是“野人”的象征。《孔子》中,有一个贵族曾经称呼孔子收留的“披发而粗放无礼”的乡间打猎者,为“乡间野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孔子一直是“有教无类”。$ i4 A0 V: f2 f! g. o' U
       所以,夷,狄,戎,蛮是用以表示东南西北方位的少数部落的泛称而已。古代的狄戎与轩辕有亲密关系,均出自轩辕,轩辕代表的是先羌人部落群,先羌人,后来的古羌,戎,狄等均是先羌人的分支,主要分布在西北方或泛北方,“羌与姜古代通用”关系密切,可见,先羌人又与神农氏关系密切;而古代蛮夷是出自炎帝,炎帝部落群是以农业为主,渔猎采集(伏羲创造的,伏羲的后代是神农氏)为辅的世居部族群,炎帝的部族群非常之大,而且这里先后创造了“渔猎和采集,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做衣服的麻布,草药医药,发明陶器,占卜等等,直接决定了以后华夏文明的走向,先祖神农氏创造的农耕方式,成为了古华夏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影响中国几千年,主要分布在东南方或泛南方。" e6 }" F) y0 |* ^/ y. T
      后来,有人又用“蛮夷”来表示古代所有少数部落,这种含义有所变化。近代,还有人用来表示西方人,称为"西夷",这个意义和古代就完全不一样了.同理,"胡"的含义也存在变化,过去是指泛北方少数部落,后来连中亚等地区来的人,也称呼为胡.
2 C3 [+ N3 Q2 s  古代少数部落,多有变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融入了古华夏人中,有的产生了分叉,有的有产生了合并.所以,变化非常复杂.历史文献记载也比较杂.
% S/ K! p* N/ ]* |      百越,其实就是属于“蛮和夷”的方位和地区,因为,除了四方说,还有两方说,也就是古代还曾经称泛南方各个少数部落为“越”,泛北方各个少数部落为“胡”,这个是不同于四方说的,这个也是古人的一个方位习惯。所以,百越,也是个方位地区的泛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其实就是古代南方地区的各个少数部落。《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少数部落,不论种姓,常统称之为“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部落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这个是古人为了表达方便。古代百越各个部落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里古人说的“种”,其实,就是代表该部落的先民,就是说这些其实是不同的部落,差异很大,并不是我们说的“人种”。当然,也许存在一小部分马来人迁徙者,就生活状况来说,应该是炎黄子孙与马来人杂处,乃至通婚。
9 f+ O& ^8 Q7 @  Y! [     实际上,在越南15世纪《岭南摭怪》中的《鸿庞传》,和官方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记载,神农的三世孙帝明南游至无岭,遇见一位仙女,生子名禄续,封为泾阳王,以治南方,国号赤鬼国(范围包括了现在的越南)。泾阳王和洞庭君的女儿生子名崇揽,封为貉龙君,也就是百越方位诸部落的远古始祖,史称瓯貉国,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鸿庞朝。
' P# [& Q: k; ], S- X    总之,周代前后提出的"夷,蛮,戎,狄,越,胡"之类概念,都是古人的一个方位称呼而已,配合"二,四,八,九"等数字,就成为了古人简单的数量定位和世界观表现了.实际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方位,不论是"二方","四方","八方"等,部落都是有变化的.大部分融入了华夏,其实很多少数部落是存在迁徙的,甚至分分合合,乃至于以后把外国人(色目人等)也包括在内.所以,这些都导致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夷,蛮,戎,狄,越,胡"的本质概念几乎是很不一样的.因此,真正要去深入讨论并分清,其实没有任何意义.2 }7 m3 u5 x* A. J3 k6 D
  对于一小部分少数族,有人说,古代南方,一小部分马来人迁徙到沿海等地,与炎黄子孙杂居相处而通婚,形成后裔,就是带有一小部分马来血缘,大部分炎黄血液;有人说在泛北方有一些中亚欧洲的人在古代迁徙到中国与炎黄子孙杂居相处通婚,形成后裔。他们说的确实如此。其它的我们无须作考证,但是,要是说与炎黄没有关系,那是绝不可能的。从祖先上说,他们是出自炎黄,都是炎黄子孙,这个是绝对毋庸质疑的。
; ]7 L! c* V7 ~2 i; ?     如果汉族历史追溯到三皇的话,绝大部分古代少数部落也算是汉族的分支.当然,在今天,没有炎黄亲缘的族群也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2 Y0 x7 u8 N) Z" j* H" V" x' _0 s/ F4 w
( W: ?/ D) y: r. i
      7. 螺祖
" @! s4 h1 a) D4 i! G3 F. p   
& L1 C. q/ f& z* i0 J    螺祖是黄帝的妻子。《史记·王帝本纪》中说:“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为黄帝正妃”。《史记.五帝本经》载:“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妻雷祖。”《史记》索引《帝王世纪》载:“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路史后记》载:“黄帝之妃,西陵之女,田螺祖。以其始蚕,故又为先蚕。”“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转。% l2 M1 ^8 u& E3 |% v( l1 V% j3 s
    嫘祖,聪慧勤劳,是教民养蚕缫丝的创造者,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嫘祖被后世尊为“先蚕”,后人也称她为“先蚕娘娘”, 黄陵县城有螺祖养蚕遗址。螺祖,还辅佐黄帝,巡作九州,为开创基业,尽心尽力,终因积劳成疾而去逝,据说,被葬于出巡途中的衡山岣嵝峰。' B2 L- j( X" v; `' ?# j
    关于嫘祖的故乡“西陵”在哪里,传说和历史记载中,出现了多处叫“西陵”的地方,分别是“今河南一带,位于汝水沿岸,叫西陵县,后称西平县”,这个在《武威汉简.王杖十简》,《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潕水》中有记载;“今湖北宜昌西北,黄岗西设有西陵县,三国孙吴时期在浠水县又设有西陵郡。”这个在《战国策.秦策四》和《史记.楚世家》,《汉书.地理志》,《三国志.吴志》有记载;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今四川盐亭县金鸡镇嫘祖山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嫘祖圣地碑》说:“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螺祖山”,当地还有西陵山、西陵村等传说。现在比较有说服力的应该在今四川盐亭。此外,在今河南荥阳、开封、山西夏县、山东费县、浙江杭州等地,也都有“西陵”地名和嫘袓的传说。) s* I) j3 j' W  T( M% d
   ( o& a% B8 B+ f. }5 }
    在盐亭,嫘祖是当地女儿早已家喻户晓,有关嫘祖传说就达一百多个。在盐亭县城南60公里,金鸡镇和高灯镇交界处有一山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传是嫘祖出生地传说黄帝闻嫘祖之名而西巡,歧伯作媒,嫘轩会于洗嫘湖,继而嫘祖成为黄帝妻子。嫘祖成为黄帝妻子后,也正说明有一部分西陵氏族人随螺祖向外扩散迁徙。西陵氏是古蜀,甚至古西南地区部族的代表.* M1 A8 M! ]' H1 @0 E& d
 如今,全国各地都还可以看到一些嫘祖庙宇,嫘祖祠等.
3 T3 m: `1 w# Z8 ?3 u) H3 x    农历三月十五,相传这天是嫘祖的生日。每逢这天便有庙会和祭祀,世代延续。
/ g7 E% v5 q( v2 i, g    过去朝鲜半岛也尊西陵氏。韩国《东亚日报》西元1993年5月12日题为“恢复停了85年的先蚕节”报道:西元1993年5月16日,庆祝汉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动中.将恢复先蚕节,以祭祀西陵氏。" i- @& x& i3 v
7 k  q9 y9 z) d3 g6 u( b# X$ L
 8.神农氏的妻子
& w8 p' N  _: B% \  1 }+ ]3 V/ j1 h# ?. x  a* e3 H
     炎帝神农氏的妻子是赤水氏部落的女儿听訞,是赤水女神。有关事迹描述比较少.《山海经》第18卷《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 3 J, e- E6 S5 i0 X

- E( J  d! v+ R+ g; s& ^' o       9. 汉服的起源+ L5 d  |* e1 X* [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可称为"汉装",因为"汉人"是它称,而历史上,只有"唐人"才是汉人的自我称呼,所以,"汉服"又可叫"唐装","唐服".一般认为,汉服起源于黄帝,到明朝截止,有几千年历史.“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作为“天下治”的前提,“垂衣裳”这个意象显出强烈的象征性,因为黄帝被举为"天下共主"。 至少可以肯定那时候,已经有汉服的雏形了.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具有汉服基本特征的时期,应该在殷商.; ~/ {' a+ ^: R: }
  “盖取诸乾坤”一语表明,华夏服饰超出了仅仅遮羞御寒的实用性,还体现先民的世界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政治哲学。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上衣下裳之制,正用以暗喻先民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只要合乎宇宙世界的秩序,并在人世复制这种秩序,天人合一,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上衣下裳之制,到周代发展出深衣。此衣得名来自掩蔽人体严实之故。《五经正义》说“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经过上古儒家的整理和意义赋予,其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了深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分裁上衣下裳,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上下连属制的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垂直的背线以示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公平。 " c& \/ B- x! r) k8 Q' @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7 r* p0 h: f& b5 i' B# c( \
  “垂衣裳”之后两千年,又有周公制礼作乐发生。服饰制度及礼乐制度先后确立,那是华夏成熟的标志,《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2 d' w0 c' Z) H0 r7 A# e( ? - }+ |6 p' c- D7 W: F) \4 E
  从制料上看,汉服主要有"布料"和"丝帛"之分.其中,"布料"起步最早,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创造了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夏布,俗称麻布。《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查葛属草本植物,通称葛麻,茎皮纤维,可制葛布。葛布,即今夏布。我国古代谓麻织品为布。之后,黄帝之妻螺祖,又创造了饲蚕和丝纺,最后出现了"丝,帛,绸,缎,纱,绫,罗"等.
  A2 }+ ], v  [( Q* s" b    10.姓氏      % D9 u9 X! |3 @$ _& z' L7 i$ i
      姓氏的起源,是自伏羲氏之世开始的,主要是为了“正姓氏,别婚姻”。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早期氏族社会,一个氏族部族就相当于现在的家族,家族内部都是近亲,氏族内部自然也是近亲。近亲是不能结婚的,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遗传规律。所以,过去只能是氏族与氏族之间通婚。- k  `% A% S' I4 n
     《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这个算是最早的“姓”了吧。伏羲之后,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已经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3 ~4 [  e: y/ E5 }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 姓” 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姓的分支为氏,比如,己姓由苏、顾、温、董、豢龙等氏组成,意思相当于一个姓由多个家或族组成。“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 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自己的职业,王室亲缘,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等等而来。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庶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但自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比如,“张姓”和“张氏”一般就没有多少区别了。但平时使用场合最多的,应该是“姓”,比如甲问乙“请问贵姓?”,“你姓什么?”,而对于“氏”,往往更多见于宗族家谱等上,比如“张氏”,“王氏”之类。

       唐太宗时期─西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写成一本书《氏族志》,作为当时推举贤能,或撮合婚姻的依据。北宋,西元960年,《百家姓》诞生,一直流传到今天,作为姓氏经典。据说,后来还从经典姓氏中,分化出了个别新姓。& u0 ~! R1 [/ \
11.汉字,汉语言      2 ^* _6 a7 F& s: q. X% F) ~' o
     汉字,汉语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4 {4 p& l" P$ l- L
     汉字,本是象形文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算是文字萌芽阶段吧。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为黄帝史官,《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等等。但那时候的“字”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到,无法考证。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最早具有完备特征的汉字是“甲骨文”,始于殷商时期,后历经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在周朝之前,中国境内没有统一的音韵,随著周朝国力日增,各地的音韵慢慢以首都的方言或者口音为标准,称为雅言。《尔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词分类的著作。“尔”的意思是近/接近 。“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秦统一中国后,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 N  V6 p/ P: [: `    关于古汉语发音,各个历史时期不一样,比如“唐朝的官方语”,类似现在的粤语、白话。9 B$ E7 f: T* [$ l6 L; z- Y
    因为有文字过后,就有了初步的文化,也就有了人文始祖。汉民族的人文始祖,为炎帝和黄帝。虽然,不能知道那时候的文字怎么样,也许是早期简单符号之类,但是总算是有了基本的记事方法,所以,炎帝和黄帝是汉民族的人文始祖。! e" |2 W3 g! ~5 @( w8 o2 Z8 w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以《静夜思》为例文,录制的五个音档,展现晋、初唐、晚唐、宋、元时期官方/主流汉语语音的大致听感,要说保证太准确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