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世界阴阳师加点:第2章 圆融为人,乃应世之道(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2:42:04
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败,打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你做事圆融;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环境,也需要你做事圆融。所以,学会圆融做事吧。这样,你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积极主动,游刃有余。

  >>做事方正,做人圆融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了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了“人际关系”一词。人际关系的技巧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是你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争的有力武器。这就是我们讲的“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圆融”。

  先说方,做事要方正,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

  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绝不可逾越的行规。比如说,做官就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当不长了。

  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像韩国因商业楼倒塌而产生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便是因为韩国的建筑承包商在建造大楼时偷工减料;像中国生产鳖精厂家被曝光,是因为生产鳖精的厂家生产的竟是没有鳖的鳖精,为此他们都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人要圆融。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人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是虚伪和丑恶。

  任何成功的后面都包含着牺牲。如果说有人能做到内方外圆的话,那也肯定包含了许多的牺牲。比如说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那无疑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利益,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做人圆融,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责,他却以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是深谋远虑,他却认为你是哗众取宠。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能做到“方”、“圆”的,同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方圆之道蕴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

  >>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恶极的罪犯窜入老百姓的家里,杀人越货、绑架无辜或威逼人质的时候,被害人是怎样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然后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胁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径直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笨拙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地运用对方的怜悯贪婪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以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这“外圆内方”的办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事情。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雷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猜忌,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还有,对一些有经验的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力再大,毕竟还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听命于自己。当自己的管理目标受到权力条件的限制,一时难以完全实现时,他就必须运用计谋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首先制服自己权力够得着的对象,暂时稳住还远离自己、鞭长莫及的对象。这在军事学上,叫远交近攻;在处世学上,叫外圆内方;在用人权术上,则是指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对“权力影响圈”外的下属装出和蔼可亲、体贴关怀的样子,但对“权力影响圈”内的下属,却严加管制,令人可畏。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

  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

  >>重视日常应酬

  圆融为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日常应酬。

  应酬是一门社交艺术,只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卡耐基为我们讲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家,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地方。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爱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的规定来办。

  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

  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重视应酬,不能不送礼,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应酬需把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1.对于话题的内容应有专门的知识——当你和对方谈到某一件事时,你必须对此有所认识,否则说起来便缺乏吸引力,不能使对方感兴趣。

  2.充分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理——有许多事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是永不能改变的,这种“永不能改变”的道理,自己要常常放在心里。

  3.要培养忍耐力——切忌凡事小器。经验证明,小器常使自己吃亏。

  4.能够利用语气来表达你自己的愿望——不要使人捉摸不定,有些人以为态度模棱两可是一种技巧,其实是相当拙劣的。真正懂得运用应酬技术的人,都会让本身的立场迅速公开。

  5.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按照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甚至对于你的“死党”,你也不必口口声声去对他表明,只要事实上是“死党”就行。

  6.对事物要有衡量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一味地坚持某一个看法。

  7.对事情要守密。一个人不能守住秘密,会在任何事情上发现很多过失。

  8.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9.对人亲切、关心,竭力去了解别人的背景和动机。

  没有经过准备而进行一项应酬,常常不只不成功,而且会遭受无可挽救的失败。

  如电话应酬,预先准备好别人说“是”或“否”时你应如何应对,就可以避免太多不必要的烦恼。  只有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应酬,巧妙应酬,我们才能给自己拉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2章 圆融为人,乃应世之道(2)>>悄悄为他人做点好事

  许多人经常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时候,总会顺便告诉对方自己对别的人也很好,心里悄悄地企盼着对方对自己有所肯定,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们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为某种有思想的人,所以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经常做些好事,对别人施以恩惠。

  实际上,你做好事的同时,你善良的本性已经使你感觉愉快——你仁爱的意义即在于此。

  既然要付出,就是单纯地付出,不要图什么回报,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悄悄地为他人做点好事”的初衷。别人的感激与表扬并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义的回报是你无私奉献的热情——只要你有了这种热情,你的生活就更加美好、更加惬意起来。所以,下次你为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不要声张——你的心情坦然了,你就能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是一种跟你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处事方式,它不仅会带给你快乐,而且做起来也是轻而易举。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总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点什么,尤其是当我们为别人做了点什么的时候。比方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住在同一间寝室的人常说:“既然我打扫了洗手间,那么他就应该将厨房清理一下。”或是邻居之间:“我上周帮他们家照顾了一下午孩子,这次总该他们帮我了吧?”而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我们所付出的已远远超过所得到的回报。

  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智慧、内心充满平和宁静的人,是不会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报的。你所做的这些爱心行动也可以使你在情感上得到同等程度的愉悦。

  如果你感到替别人做了什么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因而导致你心理不平衡,其根本原因是隐藏在你内心的“互惠主义”,它干扰你内心的平静。如果行善事而有所图,也许好事会变成坏事。有一位美国青年,曾从深井中救出一个小女孩,得到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和众人的钦佩。不幸的是,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希望人们知道他的这一善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他却念念不忘,越来越无法忍受人们如此对待他这样一个救人英雄,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自杀。维吾尔族传说中最聪明的人——阿凡提曾经说过:人家对你做的好事,你要永远记住;你对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记。或许,这位美国青年要是领会到阿凡提的名言,这个悲剧或许就能避免了。

  在你的生活中,多试着真心真意地去帮助别人,别让你自己有意无意去想“我将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当这一切完全发自你的意愿时,你一定可以体会到帮助他人而不在乎你所帮的人会给你什么样的报答,只是真心实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将是件快乐的事情。

  而事实上,你在悄悄为别人做点好事的同时,你的“善行”也被他人看在眼里,无形当中你为自己立下了良好的口碑,小小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决胜人际。如果你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报,那么在他人看来,你的“小小好事”反而只是你换取“人情”的筹码,就显得你不够真诚,从而无法实现你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初衷。

  >>送人情有讲究

  圆融为人难免送人情。送得恰到好处是人情,送得不当是尴尬。不管是无意中送的人情,还是有意送的人情,都有一个让对方如何感受,如何认识的问题。而送人情最重要的不在于你送的情分轻重,而在于对方感受如何。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常,世人最重视的人情则是雪中送炭、口渴送水。

  别小看这“一炭之热”、“滴水之恩”,这样的人情可得倾林相送、涌泉相报。

  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些需求,有的急,有的缓,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此作为人生的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送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味。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就是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兵乱使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大事的机会。

  以下几点,在送人情时,可供大家借鉴:

  1.不可过分给予。因为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所以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有点渴,以便使其对你产生依赖感。一旦对你失去依赖心,或许就不再对你毕恭毕敬了。

  2.如果你是一位领导,你手下有一些属员,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你得到一些好处,你应该怎样赐与他们人情呢?一是要经常地赐给他们一点好处,但不可一下子全部满足他们的yu望,否则,对你倾囊施与的恩惠,他们便不以为贵了。

  3.不要施与别人的恩情过重,这会使人感到自卑乃至厌倦你,因为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无法偿还这份人情,二来觉得自己无能。

  4.不妨对别人施以小恩小惠,不要让对方以为你在故意讨好他们。否则,你施与的“人情”也就不值钱了。

  5.对方不需要时,不要“自作多情”,因为这时你送人情会让对方感到多余,对方可能不领你的情。

  6.送人情不能临时抱佛脚。对方知道你有较重要或较麻烦的事要托到他,你临时抱佛脚而施与人情也是不值钱的,至多能把你所托之事办下来,下次有事再托,还要重新送上人情,就像人情买卖一样。倘若对方办不了此事,或者你送的人情太小气,抵不住对方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方也不会轻易领你这份情;甚至干脆回绝你这份情,让你讨个没趣或尴尬。

  >>巧获热情与好感

  善于圆融为人者应以礼待人、礼尚往来,这是出于他们内在的本性而致。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又有圣人说:礼,就是天地的秩序。礼是德行的外露,是人们作为范式的法则,即大的方面就是天地的秩序,小的方面就是人伦的纲纪,以及事物的分别。简单说来,就是人们应事、待人、接物、处世的各种规矩、次序。做客访友,可以通过下述技巧获得热情和好感,就能形成良好的人缘。

  1.不做不速之客

  访友做客应事先联系,待对方同意后按时赴约。不速之客冒昧登门会使对方不快,应予避免。到达主人家时,要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主人询问时,应通报自己的姓名,待主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2.带点小礼品

  如应邀到朋友家吃饭,一般不要空手前往,可带一瓶酒、一包巧克力、一束花或给小孩带一个小玩具等礼品。但要注意的是,一般不要带比较贵重的礼品,以免主人怀疑你别有用心。

  3.在小孩身上动点脑筋

  小孩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母亲对孩子怀有特别的爱,也希望别人能喜欢她的孩子。关心和喜欢主人家的小孩,实际上就是对其父母的尊重。因此,为了赢得主妇的热情,可在小孩身上动点脑筋。从交际艺术上说,这叫做感情的“曲线投入”。

  要尽量发掘小孩在品貌上、智力上,或习惯爱好上的优点和特色,并给予热情的赞扬。任何一个小孩总是有自己的优点和特色,而这又总是和父母亲的培育和教养连在一起的,称赞孩子,母亲当然高兴。总之,要把小孩当作一个角色,不要以为无关紧要。

  4.保持必要的客气

  进入房门后,要将帽子、大衣或随身带来的雨具等放在门边或挂在衣架上。

  如果有人引你到客厅,请你稍候主人时,要站着等候,待主人出来说“请坐”后再坐下。坐时要注意姿势,不要跷腿或晃腿,也不能双手抱膝。即使是十分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太随便。尤其要注意,不能随意翻动主人的东西。如果要在主人家打电话,则须征得主人的同意。

  5.肯定主人的居室布置

  家庭内的布置和陈设,往往是主妇们心血倾注之所在。正像人的相貌各不相同一样,家庭内部的布置和陈设也总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主妇喜欢读书,可能有精制的书柜;有的主妇爱好音乐,可能有昂贵的钢琴等。利用主人家内部的布置和陈设的特色给予赞赏,是赢得主妇热情的又一个方法,因为这实际上是对其个性的赞赏。

  清洁卫生,是家庭主妇都很关心的一项内容。一般说来,家庭陈设的简陋是男人的无能,而家庭卫生不好,原因恐怕主要在于主妇。因而,真诚地称赞居室的布置和陈设,主妇当然会喜的。即使主人家的住房狭小,如能做恰到好处的赞扬,也会赢得主妇的好感。

  6.在主妇的手艺、衣着上打点主意

  一般家庭主妇或多或少有点手艺和特长,或在烹饪上,或在编织上,或在裁剪上。手艺和特长通常是心灵手巧的一种反映,是智慧和勤奋的结晶。聪明的人会的很多,笨拙的人往往什么也不精。如发现主妇有某种手艺和特长,不失时机地给予赞扬,有助于赢得热情和好感。用餐时,发现某一道菜味道特别好,就详细询问其做法,表示意欲回家仿做,这将大大刺激主妇的积极性。

  在穿着上,女人是非常敏感的。称赞男子衣着得体,他们一般不会太在意,而称赞女子衣着得体,她们则往往会高兴一阵子,倘称赞之后,又能说出具体理由,使人觉得是内行人的赞词,那主妇内心的喜悦就可能非同寻常。主妇自己衣着随便,甚至不修边幅,而她的丈夫或小孩穿着比较入时和得体,则可从他们的衣着入手,称赞主妇把爱心倾注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并且会打扮,懂穿着,有艺术眼光。

  7.主动帮着干点活

  一道同去的客人较多,或者都要用餐或留宿,那么,主妇就会很忙,倒茶、洗水果、买菜、洗菜、整理房间等事情很多,有时会忙不过来。倘小孩还小或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年龄,也有可能趁来客之机添乱。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不妨主动帮上一把,做些辅助性的事,如倒茶、洗菜、剥笋之类,不要摆出大老爷的架子,坐着不动。自己衣冠楚楚,不便劳动,可退至一旁,以免影响主妇劳作,必要时,可中止与男主人的谈话,劝男主人一道帮助妻子做点事。就餐时,可邀请主妇一道入席,并对她的辛勤操劳表示谢意。

  8.适时告辞  访友时要掌握时间,不要待得太久。当主人面露倦色或谈话高潮已过时,就应当主动告辞。                                               第2章 圆融为人,乃应世之道(3)>>脸上先有微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禁忌和避讳。比如在希腊和尼日利亚,摆手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尤其是当你的手接近对方脸部时;“再见”式挥手在欧洲可以意味着“不”,但在秘鲁却意味着“请过来”;在巴西,将你的拇指和食指相接——一个美国人的“OK”标志——意味着“见鬼去吧”;当与马来西亚或印度客户一起吃饭时,不要用左手进餐等等。然而却有一种交流方式是全球通用的,这便是微笑。微笑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通用的语言,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微笑。

  俗话说得好:“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

  的确,没有人能轻易拒绝一个笑脸。笑是人类的本能,要人类将笑容从脸上抹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由于人类具有这样的本能,因此微笑就成了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具有神奇的魔力。真诚的微笑是交友的无价之宝,是社交的最高艺术,是人们交际的一盏永不熄灭的绿灯。

  美国的希尔顿饭店名贯五洲,是世界上最负盛名和财富的酒店之一。董事长唐纳·希尔顿认为:是微笑给希尔顿带来了繁荣。为什么希尔顿这么重视微笑呢?许多年前,一位老妇人在希尔顿心情不好的时候去拜访他,希尔顿不耐烦地抬起头,他看见的是一张微笑的脸。这张笑脸的力量是那么不可抗拒,希尔顿立即请她坐下,两人开始了愉快的交谈。交谈中他发现这位妇人真的是那么慈祥,她脸上真诚的微笑完全感染了他。从此,他把“微笑服务”作为饭店的宗旨。每当他在世界各地的希尔顿饭店视察时,总会问员工:“今天,你对顾客微笑了吗?”如果你去任何一家希尔顿饭店,你就会亲身感受到——希尔顿的微笑。唐纳·希尔顿总结说:微笑是最简单、最省钱、最可行,也最容易做到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微笑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因此,他要求员工不管多么辛苦、多么委屈,都要记住任何时候对任何顾客,用心真诚地微笑。即使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各行各业,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愁云惨雾的时代,希尔顿的员工仍然用自己的笑容给每位顾客带去阳光。大萧条过后,希尔顿率先进入了繁荣期。也许是希尔顿人的微笑赢得了“上帝”,从此,它迈入了黄金时期。

  纽约一家大商店的负责人说:一个没有毕业,然而带有甜蜜微笑的姑娘能很快被雇用,而一个愁眉苦脸的哲学博士却困难得多。

  因此,您若想使人羡慕,应遵循的准则是“微笑”。

  任何人,包括善于做人者在求人给自己办事时,应给被求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微笑则是一种办事前作铺垫准备的最佳途径。笑容堆满脸,不仅让人觉得自己的真诚,而且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如果您心里不想笑,那怎么办?首先必须迫使自己笑。如果就您一个人,那就先开始吹吹口哨或哼哼歌曲。用这种方法控制自己,仿佛您很幸福,于是您就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人了。已故的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说过:“似乎行动随感情而生,其实行动和感情是互相联系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行动的是意志而不是感情,我们可以间接地调节非意志决定的感情。那么,为使人感到精神振作,您必须表现出精神振作的样子。”

  微笑就像一抹宜人的春风,微笑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亲切自然。要圆融为人,不要忘了微笑。

  >>让对方做主角

  卡耐基认为,人与人交往时,只有尊敬对方,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总是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对方不久就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失去对你的信赖。因此,交际中应努力让对方感到交际的主角是他。

  试着留意对方的反应,尽量使对方心情舒畅。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对方扮演主角就得准备多个“剧本”。因为不知交往会在何处受挫,所以就必须把能观测到的对方谈话内容写进“剧本”,然后自己根据“剧本”演好配角。要做到使对方成为主角,调查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对方有什么爱好?对方最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对方讲话有什么特点?对方有什么个人习惯?对方的弱点有哪些?要基于这样的信息,拟写一份能使对方成为主角并能打动对方的“剧本”。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对方就会感到与你交往心情舒畅,因而对你产生好感。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人,你原先准备采用“中等水平”的交际方式,但当你发觉这种方式实在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就需要修改“剧本”,重新预演一下。不过在事先应该假设出交际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想一下自己应做出怎样的调整。

  另外,卡耐基还建议我们必须考虑到:对方也有针对于自己的“剧本”,如果对方提出自己预料之外的问题,那么失败的可能是自己,所以必须反复斟酌,不断改善,这样才能使对方成为主角。在工作中,只有干好了配角你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而处处与上司争功,不配合上司工作则只能是受排挤。

  让对方做主角,还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成为重要人物的yu望,圆融为人就要看到这种普通的个人yu望,让他知道你尊重他、在意他。

  卡耐基在纽约的一家邮局寄信,发现那位管挂号信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于是他暗暗地对自己说:“卡耐基,你要使这位仁兄高兴起来,要他马上喜欢你。”同时,他又提醒自己,要他马上喜欢我,必须说些关于他的好听话,而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呢?非常幸运,他很快就找到了。

  在他称卡耐基的信件时,卡耐基看着他,很诚恳地对他说:“您的头发太漂亮了。”

  他抬起头来,有点惊讶,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微笑。他谦虚地说:“哪里,不如从前了。”卡耐基对他说:“这是真的,简直与年轻人的头发一样!”他高兴极了。于是,他们愉快地谈了起来。当卡耐基离开时,他对卡耐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许多人都问我究竟用了什么秘方,其实它是天生的。”卡耐基想:这位朋友当天走起路来一定会飘飘欲仙的。晚上他一定会跟太太详细地叙说这件事,同时还会对着镜子仔细端详一番。

  当他把这件事说给一位朋友听,朋友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是的,他想要得到什么?

  什么也不要。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了。你每一天都可以赞赏别人,并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何做?何时做?何处做?回答是,随时随地都可做。

  譬如,你在饭店点的是法式炸洋芋,可是女侍者端来的却是洋芋泥,你就说:“太麻烦您了,我比较喜欢法式炸洋芋。”她一定会这么回答:“不,不麻烦。”而且会愉快地把你点的菜端来。因为你已经表现出了对她的尊敬和重视。

  一些客气的话实际上就是对别人的重视。“谢谢你”,“请问”,“麻烦你”,诸如此类的细微礼貌,可以润滑每日生活的单调齿轮。有时候,真诚地重视别人往往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詹姆斯·亚当森是纽约超级座椅公司的董事长,当他得知著名的乔治·伊斯曼为了纪念母亲,要建造伊斯曼音乐学校和尔伯恩剧院时,他很想得到这两座建筑物座椅的订单。然而,伊斯曼只答应和他会晤五分钟。

  “我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办公室。如果我有一间这样的办公室,我也一定会埋头工作的。”亚当森是这样开始谈话的。他又用手摸摸一块镶板,说道:“这不是英国橡木吗?条纹跟意大利的稍有不同。”

  “是的,”伊斯曼回答,“这是一位对木材特别有研究的朋友替我选的。”

  接着,伊斯曼就带他参观整个办公室,兴致勃勃地介绍那些比例、色彩和手艺。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他们愉快的谈话还在继续。最后,亚当森终于从伊斯曼那里得到了满足。这是自然的,因为亚当森给了伊斯曼满足。

  >>求大同存小异

  心理学家高伯特普曾经说过:“人们只在无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处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他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事无巨细都要求有是非分明的结果,这样就很难圆融待人,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可以把握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

  即使是作为朋友,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点,自己永远生活在社会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同生存,也只有尊重和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在办事过程中,也就必须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所处的环境不同,在经历、教育程度、道德修养、性格等方面虽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也不尽相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应该成为友谊的障碍。友谊的长久维持应该是正确对待这类差距的结果。应该承认自己和朋友在对待事物方面的差距,适应这种差距,双方可以有争论,有辩解,但不可偏激,应在争论中寻找两个的契合点:求大同存小异。而事实上,有许多友情之所以中断,就缘起于对一些小异的偏激争执上。

  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自己应该会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置下来,等到双方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双方各自的失态呢。

  而在当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观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抑或是向他求索一点小帮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重返愉快的心理。这样才可使朋友之间长期相知相交。

  很多时候,很多人忽略了朋友的感觉,以为自己用某个理论或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就一定让对方心服口服。而事实上不是这样。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口边的胜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从此疏远了,甚至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真是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口边的胜利,而得罪了—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较小气,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之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到,因为和别人结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倾吐心事的人。

  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避免。圆融为人就要求我们能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仅在一些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求同存异,就是在具体的办事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思路把事情办好,同时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以便日后进一步合作共事。

  >>结个好人缘

  在处世交往的问题上,有时并没有绝对的是与非,能否交下朋友,其实就看我们如何圆融对待朋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种是非特别分明,一毫一厘分得很清楚的人往往没有好人缘,而那些傻乎乎、乐呵呵的人,人们都愿意和他交往。

  有时候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某某人在单位内很受欢迎,领导也喜欢他,同事也喜欢他,换句话说就是群众基础好,很有人缘。而有些人则是很少有人喜欢他,而且他也不喜欢别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缘儿很差,像个社会嫌弃儿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人缘儿”和“嫌弃儿”。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术语,用以表明一个社会成员被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我们把它们用来作为人际关系学的术语,也很能说明问题。  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较喜欢“人缘儿”。而“人缘儿”受到大家普遍喜爱的原因则是千差万别的:或者是因为他诚实可信,值得信赖;或者是因为他沉稳老练,办事踏实;或者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待人和气;或者因为他机警灵活,善处人际关系等等。总之,他有某一方面或者许多方面被大多数人认可或接受。                                                          第2章 圆融为人,乃应世之道(4)在你选择朋友,建立自己的业务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人缘儿”,而且能使“人缘儿”与你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已经成了老生常谈,姑且不提,只谈谈他将给你带来的几个具体好处。

  其一,“人缘儿”既然能被大多数人所喜欢,那么他的朋友肯定也不少,他自己必然也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业务关系网络。如果某个“人缘儿”成为了你的业务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或关键)人物,他与你的关系比较密切或者非常密切,那么他的朋友很自然地也会成为你的朋友,他的业务关系网络也会融入你的业务关系网络,成为你的网络中的一部分。这对于你迅速地建立或者扩大你的业务关系网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二,“人缘儿”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那么他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他拥有那么多的人来支持他。一个人的朋友越多,群众基础越好,他的能量就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有时你也会感觉到,找“人缘儿”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或者“嫌弃儿”办事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因此,能够把“人缘儿”吸收进你的业务关系网络,使之成为你要好的朋友,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你的业务关系网络的能量。要是你的业务关系网络全部都由“人缘儿”组成,那么你的这个业务关系网络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此外,结交“人缘儿”还会使你受到启发,学到许多关于如何结交朋友,赢得众人青睐的方法。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讲究交往的方法,要向朋友表达自己的真心,做人一定要讲“人情味”。我们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十九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崂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崂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周恩来患绝症要动手术时,听说云南一个旧锡矿的矿工得了肺病,十分难过,他在手术室指示北京医院赶快派医疗队去为矿工诊治。北京医院李冰院长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给人好处莫张扬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这不是圆融为人之道,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人都是爱面子的,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就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方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面子。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招的棋,有更高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本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快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美举吧,拜托了。”

  郭解这样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能顾及其他绅士的面子,这样想必又获得了这些人的心,为他在当地更好地立足、拓宽人脉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其为人的圆融已达到一定的境界。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

  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使对方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

  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想法,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想法都不要有。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觉得斤斤计较,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另外,帮助别人原本是“施恩”,莫把“施恩”当“施舍”,这样你的帮助才能使人乐于接受。

  在一个大雪天,一个贫穷的村民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他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穷人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地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家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那个村民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那个村民写了一份借契,村民因而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村民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村民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舍”变成了“施恩”,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地不同。

  >>善于“储存”人情

  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数本的银行存折,如果你年初存五千元,到了年底,你会发现,存折上不只是五千元,还有利息!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有一位批发商,他平时就很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论是大人物或小人物,他都不吝花费地和他们建立关系。据说有一位与他并未谋面的零售商因为急需去向他借钱,他二话不说就掏出两万元。他广结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到处都有人帮助他,他也因而得到很多好机会。后来他在危急时,有很多人帮他渡过了难关。

  他就是用在银行存钱的方式来存人情,以此建立他的人际关系。

  这些人际关系,必成为你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在必要的时候,会对你产生莫大的效用。

  圆融为人的人,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给予”的,而得到此种看似不求回报的好意的人,只要稍微有心,绝不会毫无回礼的,也会在能力所及的情形下与你合作。透过此种交流,彼此关系就能愈来愈亲密,终至成为对你很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人或好意,往往带给你意外之喜。这种情形下,心中常常只有“感动”二字。所以,为了要让对方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意想不到的行动是很具效果的。

  例如,突然想到找一位相识的朋友,可能只是顺道拜访,但足以让人开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关心他的,否则不会想起来拜访他,此时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人是高级的感qing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各种不同的阶层,适当地进行感情投资,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好人缘。只有人缘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形象,你的人际交往才能如鱼得水,没人缘的人自然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排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多年后还报。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只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各位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着极度的饥饿和困苦,干成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土。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个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遇到难处时,也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计划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虽然看起来太过功利,但却是非常合乎现实的,要和别人有交情,别人才能往上拉你、推荐你,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呢!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希望有大发展的人,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可见,“储存人情”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从小处、细处着眼,事事落在实处。这才是圆融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