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win10截屏快捷键:天体·人体·经络---《内经》之前的医学基础与雏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38:45
“九功”,颂九功的歌为“九歌”。《左传》认为,如果没有值得歌颂的九种德行,那么“叛”就会产生。  《国语"周语》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地纬不爽,文之象也。文王质文,故天胙之以天下。” 天六者,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天气也。地五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天六地五,为天地之经纬。文王之所以以王成圣,就在于深知“天六地五” 之理。《国语"郑语》记载了贤哲史伯论兴衰的精辟论述。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弃之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一论断,在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实生物”解答的是“物从何处来”。“以同裨同,尽弃之矣”诠释的是多元间的和谐平衡。“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解答的是百物之基本成分。五行,在《国语》是自然哲理,亦是治国之理。     2.自然哲理与长寿治病之理。治国之理,能否用以养生治病呢?在中华文化里,治国与治病道理是一样的。  五行,在《帛书周易》《尚书》《左传》《国语》中为治国之理,在《内经》中则是养生治病之理。《内经"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水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内经》利用五行,将复杂的现实世界归纳在了一副简图之中。简图简洁,但包罗万象。以天体为例,五行可以比类: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风、热、湿、躁、寒五种气候,金、木、水、火、土五星。以地理为例,五行可以比类:毛、羽、倮、介、鳞五虫,李、杏、枣、桃、栗五果,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麦、黍、稷、谷、豆五谷。以人体为例,五行可以比类:肝、心、脾、肺、肾五脏,目、舌、口、鼻、耳五官,泪、汗、涎、涕、唾五液,神、魂、魄、意、志,五情喜、怒、悲、伤、忧、恐,角、徵、宫、商、羽五音。……《内经》第一次明确指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关系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关系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圆周图。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木。相克关系在圆周图内构成了一个完美五角星。物质世界如果只有生而无克,就会过亢为灾;反之,只有克而无生,物质世界就会消亡。  以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为参照坐标,《内经》在五方、五时、五脏、五味、五果、五色、五谷、五音之间建立了相生相克关系。——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谷麻麦米黍豆,五音角徵宫商羽。相生相克应用于临床,其奇特方法为“此处有病,治在相克之处”。如《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肝属木,木克土,脾属土,所以见肝有病,先治之以脾。枝叶有病而治之于根本,下游有病治之于源头或下游,救火救在火前头,如此全局观,如此系统论,区别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具体论。在临床上,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利用五音、五谷、五果、五味各自的特性,可以在阴阳、气血、寒热、虚实间进行损益,以达“平”之效果。  (三)《周礼》《礼记》中的医学基础  1.重视饮食的原则。《周礼》中出现了食、疾、疡、兽四医。四医食为首,说明《周礼》已奠定了饮食养生与食疗治病的两大原则。《内经》开篇之作《上古天真论》中,首先讲的是“度百岁乃去”的养生术,而“食饮有节”则是养生术的重要内容。食疗养生与食疗治病在《内经》中形成了专论,《五味》与《五味论》是专门讲解食疗的。  2. 四时调五味的原则。《周礼"天官》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四时调五味的原则,首见于《周礼》,被《内经》所部继,所发展。《内经》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脏与五味,有了明确的对应关系。  3.论病、养病、察病三原则。《周礼"天官》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这段论述奠定了三大原则,即以四时论病的原则;以五味、五谷、五药养病的原则;以五气、五声、五声察病的原则。三原则被《内经》全面发展。  春温夏热,冬寒秋凉;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逆春气伤肝,逆夏气伤心,逆秋气伤肺,逆冬气伤肾。以四时论病,逆体外四时之气,伤体内五脏之器。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病,以五气、五声、五声察病,在《内经》之中形成了多篇专论,例如《素问》中有《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灵枢》中有《五阅五使》《五色》《五音五味》等。食疗、内病外察是《内经》的两大独特贡献。  《内经》认为,五脏与五官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唇。内有病,必形于外。如树根有病会显示于树叶一样,五脏有病必然会反映到五官上。五脏有各自的颜色,有各自的声音,所以五官上的某种颜色、某种声音会揭示出某一脏的疾病。例如,肝病者眼角青,心病者舌缩短而两颧红,肺有病喘息鼻张,肾有病颧与颜黑,脾有病口唇黄。依据五官上的某种特殊颜色推理出某脏之病,这种表里一体的系统论,是以分析、试验为特征的还原论所不能理解的。  外病外治,所治的是病;外病内治,调节的是体内平衡。在外病外治基础上,强调外病内治——以五毒、五气、五药、五味来治疗痈疮,这是中西医的又一区别。一割了之,并没有消除病因。《周礼"天官》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内经》中已有痤、疡、瘰、瘿、痈、疽的分类。外病内治,治之于五毒、五气、五药、五味。《内经》以天度地纪论经络,以经络堵塞论痈疽。痤、疡、瘰、瘿、痈、疽产生的原因,不是病毒与病菌,而是因寒邪客于经络,寒极生热而肉腐,肉腐而化脓。治病之要,在于疏通经络。外病内治的原则发源于《周礼》,具体方法发展于《内经》。  4.以天干论五脏、以数论五脏的原则。《礼记"月令》中出现这样一组对应关系:四时春夏秋冬;五方东西南北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音角徵宫商羽;五数八七五九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臭膻焦香腥朽;五脏脾肺心肝肾。《礼记》在四时、五方、天干、五音、五数、五味、五臭、五脏之间建立起了相互对应关系。具有崭新意义的是,天干与数的出现。  天干可以记时,记一日之时,记四时之时,记一年之时,记万年之时。十天干可以对应于五行,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五行又可以与五星对应,五星预示着五种气候——风热湿燥寒。天干的出现,使气候在时间中呈现出了周而复始的规律性。《礼记》认为,气候正常,人体安康。气候反常,会引起疫病。例如春行秋令或春行夏令的反常气候,就会引起“大疫”与“疾疫”。“疫”之定名,首见于《礼记》。《礼记"月令》中的上述内容,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全部出现,但有差别。差别之一是,五脏与四时对应的关系不尽一致。差别之二是,《礼记》的十天干分五组,其顺序为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天干组合顺序为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前者的数码顺序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后者的的数码顺序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内经》中的天干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这与《礼记》是不同的。  天干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天上五星运行会引起地表五种气候——五气。五气正常运转而有人体安康,五气过或不及会引起人体疾病,这是《内经》所建立起的疾病运气学。天干配五行,使天气与疾病之间有了规律性对应关系,使天气与疾病有了可预知的周期性。  “一切都是数。数字中间最重要的单双关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这两句名言。毕氏认为,用数可以认识世界的本源,用数可以表达一切。毕氏说到了,但并没有做到。《礼记"月令》《素问"金匮真言论》均出现了与四时、五方、五行、五脏相对应的五个数字——八,七,五,九,六。五数与河图洛书之数有关。图书与八卦一样属于根文化。数起什么作用呢?《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答案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分奇偶,《灵枢"根结》曰:“阴道偶,阳道奇。”阴阳分奇偶,亦即阴阳分单双。奇偶之数一旦与阴阳相结合,那就可以进入了中华文化中的所有领域。十可推百,百可推千,千可推万,利用数的推演,《内经》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认识了显微镜无法认识的问题。数可以表达一切、推演一切,中华先贤认识到了,也做到了。  (四)《老子》《管子》《庄子》中的医学基础  1.预防为主的哲理。《道德经"第64章》曰:“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国治在未乱之前,这是《道德经》的治国之论;治病治在未病之前,这是《内经》的治病之论;一条哲理既可以用于治国,又可以用于治病。西医理论只能治病,不能治国。  2.相似的话语。《管子水地》中出现了“水为万物本原”的哲理,出现了五味主五脏、五脏主五官的哲理。《管子"五行》中出现了五方(东西南北中)与五行、五风、五音相联系的哲理。《管子》中的这些哲理,在《内经》里均可以看到。所不同的是,细节上稍有差异。关于《管子》的医学基础,本文不做讨论,这里仅列出一些关键性的话语,希望读者从中发现《管子》《内经》之间的亲密关系。  四时阴阳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管子"四时》曰:“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人从何处来?《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气之于人重要性如何?《管子"枢言》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物质世界分哪两种形态?《管子"宙合》中的结论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灵枢"禁服》的结论为:“大则无外,小则无内。”  神即奇妙之变化,《管子"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素问"天元纪》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  3.道在万物中。无形之道赋存于何处?《庄子"知北游》中答案是:道在天地中,道在小草中,道在瓦片中,亦在屎溺中。从表面上看,这一论断似乎与本文的讨论无关。但从根本处看,道在万物中的哲理,对于解开经络之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