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师win10 64位下载:《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何淡如智对滑稽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7:50

何淡如智对滑稽联

超常谓之奇,少见谓之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成千上万历史人物,他们中有德高业伟的圣贤豪杰,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英杰,还有为封建正统观念所不容的奇才怪杰。他们或怀才不遇、孤傲不群、超旷脱俗;或身怀绝艺、风骨凌厉、粪土王侯;或遁迹山林、高歌狂饮、宣泄郁结;或放浪形骸、漫画人生、嬉笑不平。他们的人格、才情、志趣虽不容于封建正统观念,但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清末怪才何淡如,便是其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怪人”。
    何淡如(1820-?),本名又雄,字淡如,清朝同治元年中举人,曾一度出任广东省高安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为生,曾设馆于香港九龙城之龙津义学,以擅长诙谐对联闻名遐迩。因他多以方言俗语入联,老百姓都能看懂且无不喜爱,很少写那些文诌诌的言词,故人称“怪联大王”、“滑稽大师”、“广东方言对联之祖”。
    孩提时代的何淡如曾拜蔡西湾为师。一日,师生二人因事一道去猪北窦。路上,老师想试试何淡如的才学是否有所长进,便以这个非常怪僻的地名:猪北窦。为出句,命何淡如对出下联。何淡如知道老师又在“考试”,便狡黠地冲老师笑了笑,大声对道:蔡西湾。老师斥责道:“怎可直呼为师之名?”何淡如解释说:“学生是在对句呀!”
    蔡西湾这才恍然大悟,再三琢磨,禁不住哑然失笑。原来何淡如以“蔡”姓对“猪”( 朱) 姓;“窦”的意思是“洞”,与“湾”正对。“西”和“北”均系方位词。此联妙在初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名和人名,随口凑在一起,但却工整、自然,无可挑剔。接着,老师又以何淡如的穿着为题出上联道:
    皮背心衬绣花雪帽。
    何淡如一眼看见老师那常年不离身边的烟袋,脱口对下联道:
    血牙嘴镶斑竹烟筒。
    上下联字字工对。
    蔡西湾虽出了两比难度很大的上联,均未能难住何淡如,但却为自己有这样聪明的学生而从心底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有一次,何淡如到了广东佛山,更练馆的人得知消息,赶紧抓住机会,托人找到何淡如,请他为“更练馆”写副对子,刻在门上。这实际上是给何淡如出了一道“难题”。因为这“更练馆”是专门掌管打更、守夜、捉强盗、抓小偷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门负责夜间治安的。何淡如听来人说明情况,满口答应,马上挥笔,为他们写了一副:
    立刻捉拿三只手;几时失过一条毛?
    这副对联用的都是俗语。“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称;“一条毛”表示小东西、小物件。足见其巧妙与诙谐。
    何淡如不仅是一位诙谐对联的高手,而且是个即景妙对的专家。有一次,他与一位友人一同乘船遨游珠江,但见珠江水面桅帆往来,如同穿梭,便以眼前实景为题出句道: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以动比动,富有诗情画意,读来令人陶醉。出句之后,友人又限定何淡如在半个时辰之内对出下联。
    人都知出对易,对句难。不料何淡如不消一会儿功夫,即对出绝妙下句: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①民间另传为两书生巧对。联为:两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一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又传为广东吴川县“神童”林召棠对某船工出句。联作: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更将静景说活了,而且气势惊人,令人倾倒。友人闻听,称赞不已,自叹弗如。
    又一次,何淡如与友人吕拔湖孝廉同乘珠海谷埠一只紫洞艇纳凉,吕拔湖在船头看风景,不由高吟唐诗一句:
    四面云山谁作主?
    何淡如闻句,即应以广州俗谚为下联:
    一头雾水不知宗!
    吕拔湖初听时确也“一头雾水”,茫然间竟未觉察到此句的妙趣之所在,经过一番琢磨,这才发觉上下句珠联璧合,是一副非常有趣的绝妙好联。
    广州市西关,过去有一条街名叫“丛桂坊”,街内有一条小巷名叫“湛露巷”,据说有人以此为题,出了一比对头:
    丛桂有坊含湛露。
    广征下联,但久无人对。因为出句是地名类聚、串组而成,因而也必须用合适的地名加以巧组来对,且要像诗句一样在具备意趣的同时,突出表现一种意境美。何淡如得知此事后,略一思索,立即足对为:
    六榕无寺挹清风。
    “六榕寺”是广州名胜地之一,寺门上的“六榕”二字是苏东坡的大手笔,但他当时只写了“六榕”这两个字,“寺”字却没有写。故何淡如在句中说“六榕无寺”。六榕寺附近有“清风桥”。上联“湛露”是巷名,“清风”是桥名,也恰好可以相对。
    关于苏东坡写的这两个字,还有一段掌故。据徐续《广东名胜记》载,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起初取名“宝庄严寺”,到南汉时更名为“万寿寺”,北宋时又易名为“净慧寺”。宋元符年间,苏东坡来游净慧寺,见寺内有6棵大榕树,遂信手挥毫,写了“六榕”二字,不意“六榕”由此广为人知。到了明代永乐九年,即因苏东坡有此题字,寺名改为“六榕寺”了。
    有一年端午节,湖南某地(一作广东高塘墟即今高江镇)举办扒龙船(即今划龙船)比赛,特请何淡如写副对联。何淡如问要写几言,来人说:“任由尊便吧!”何淡如笑着说:“那就把纸接长一些。”只见他略一思索,即濡墨挥毫,一口气写下8 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看热闹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写到第9个“扒”字时,何淡如笑着问围观的人们:“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这才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说也凑巧,河边搭的戏台正于此时开戏,抑扬顿挫的曲调十分悦耳。大家正为他写的上联喝彩间,只见何淡如奋笔疾书,又写出9 个“唱”字,然后才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细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②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扒、扒、扒,扒到龙门三尺浪;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这副奇特的妙联的确别出心裁,它将赛龙舟的气氛、情景、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难怪人们看后使劲喝彩,无不称绝,并迅速在民间传开,越传越远。
    何淡如所处的那个时代,吸食鸦片烟还相当普遍。有一天,他应邀赴友人婚筵,见友人横陈榻上,吐雾吞云。有一宾客见状,向他出句索对:
    最好碰头新妇日。
    何淡如听罢,不假思索,以手作烟枪状对道:
    何妨玩口旧公烟。
    众宾客起初莫名其妙,仔细品味,方知乃是妙对。因当时广东人称印度来的鸦片烟为公烟,以旧者为佳。此联所述事物,表面看去似毫无关系,实际上却无一字不工。
    用白话写对联,“五四”以后即渐渐多了起来,但若论最能“口语化”的,恐怕非何淡如莫属。因为他即使写很严肃的事物,也能口语化,故时人称其联为“怪”联。其实是他把方言口语运用得自然成趣,丝毫不留斧凿痕迹,又能不落俗套。如他写的一联:
    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
    这副对联好像随口说出来的两句对话,乍一听,可能根本想不到它是对得十分工整的对句。假如设想有人在茶楼打架,旁观者用广州话惊呼:“哗!乜甘狼架!”“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即可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又如:
    有酒不妨邀月饮;无钱哪得食云吞。
    ③这种“何淡如式的怪联”,香港至今仍在流行。如:水紧一声齐走鬼;风飘万点正愁人。
     “云吞”即馄饨,广州等地称为云吞。上联为著名唐人诗句,下联为广州俗谚,一雅一俗,妙趣横生,字面却对得非常工整。
    广州旧时有一种习俗,即每年农历二月的土地诞辰,都有搭棚大烧火炮之举。某年,何淡如曾为一棚撰联一副:
    周身花果然好样;一肚草格外大声。
    上联切火炮烟花,下联讥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学无术之辈,可谓刻画传神。
    何淡如曾写过一副专门叙述广东食物的对联,也很有趣:
    风肠蒸熟堪餐饭;云耳切开好会斋。
    广东人习惯称“腊肠”为“风肠”,与“云耳”恰成妙对。粤式月饼,花样最多。何淡如有一副专写月饼的对联:
    咸月、甜月、五仁月、豆沙冰月、鹅油酥月;
    生烟、熟烟、姑?烟、兰州水烟、鸦片公烟。

    上联均为粤式月饼名,下联均系鸦片烟名,以“烟”对“月”,字字工稳,饶有奇趣。“ 姑”即雪茄,旧名“淡巴茄”。由此联可知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流行的是哪些粤式月饼。
    广东人喜欢吃狗肉,由来已久,虽难以稽考其始于何时,但在何淡如的“怪联”中,就有一副是写吃狗肉的。联云:
    狗仔煨浓,巧笑倩兮穿黑服;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
    ④“虾公蒸熟”句,源自民间流传的对联: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煨浓”即烧焦了。“巧笑倩兮穿黑服”是形容“狗仔煨浓”之后“依起棚牙”的形状。“鞠躬如也着红袍”则是形容“虾公蒸熟”之后的弯腰形状。真可谓形象生动,妙趣天成!
    何淡如嫁女时,也不忘写“怪联”为女儿送行:
    打锣打鼓,不过戥人高兴;搬埕搬塔,总之自己破财。
     “戥人高兴”是广东俗语,“戥”有陪、增之意。“搬埕搬塔”也是广东俗语,“埕”、“塔”本指一般杂物,但此处则指送给女儿的嫁妆。此联的确道出了做“外父”者的普遍心情。
    何淡如每写一联,无不精妙,也无不含“怪味”。如其所写一副杂联:
    水手落水,水手拉住水手手;火头吹火,火星飞上火头头。
    “火头”即厨子,是广东等地的俗称。
    何淡如还有许多怪联,是必须懂得广东话才知其妙趣之所在的。如:
    三间大屋,间间间;九横长梯,横横横。
    上联最后一个“间”字,应读去声,即“间格”之“间”;下联最后一个“横”字,则读广东方言“横”字的平声,一“横”梯即一级一步。
    广东佛山鹰嘴沙江口,旧时有娼寮,搭有浮桥,佛山当时的“春色赛会”是很有名的,这个江口,也是观赏灯色的好去处。何淡如曾撰一联悬于浮桥桥头:
    雨后步江桥,月色朦胧,老者尚防差错脚;灯前观火树,花枝摇曳,少年谁肯认低头。
    广东话“差错脚”有“行差踏错”之意。因其地靠近娼寮,故语带双关,警世意味甚为浓厚。
    某乡酬神演戏,何淡如撰戏棚联云:
    滚滚江山,只为大花面争权,国老无能终散局;
    纷纷世界,怎得正武生掌印,奸臣尽灭始收科。

    ⑤该联下比之“奸臣”亦有抄本作“茹臣”者。“茹”,可作臭败解。
    “大花面”、“正武生”在粤剧中代表一奸一忠,一语双关,天衣无缝。
    相传某乡建观音大士醮棚,何淡如应邀为之撰联一副:
    我本一片慈心,有时黑面做埋,只系收磨恶鬼;
    你若十分诚敬,如被红须扭过,何妨直禀灵神。
    相传观音大士既可作男身,也可作女身,有时化作黑面大士克治魔鬼。“收磨”即广东话“制治”之意。“红须”当系粤语“红须军师”的简称。“扭”字很难翻译成国语,简又文解作“陷害”,似不够传神。这个字似有粤语“整鬼”之意。解作“陷害”,似嫌太重,但若译作“整”,又似嫌太轻。
    作为“怪联大王”何淡如,并非一味只写“怪味”的对联。除了写诙谐的广东方言怪联之外,何淡如写起“正统”的对联来,也同样是一把好手。如他为佛山“春色赛会”所写的一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句句押韵,且平仄、虚实、字词对得工稳,又有诗词韵味,情文俱佳,简直可以当作两阙新词来读,甚有文学价值。
    何淡如同任何一位对联大师一样,没有留下足以传他衣钵的门生。有关他教书的趣事甚多,亦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有一次他在学生的课文后面作大批曰:“或明日搭渡过佛山。”该生愕然问道:“老师的批语,学生看不懂啊!”他说:“我的批语你看不懂吗?你的文章,我也看不懂呀! ”又有一次,他给一个学生作文的批语是“四围周密”。该生起初以为是赞语,细一琢磨,方知老师是说他的“文章不通”。
    何淡如虽未得如意门生,却有一个儿子颇能传他作“怪联”的本事。据说有一次他写出一比上联:
    剩得两撇胡须,此后唔知点算好。
一时未想出合意的对句,他的这个儿子替他对道:
    养成一身贵骨,从今改过未为迟。
    上联乃父亲自叹,下联是儿子悔过,不但对得工整,也切合儿子身份,何淡如听后也不得不赞为“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