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lipse如何下载安装:《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7:15:51

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


    李调元因故流放伊犁,不知不觉间已过一年。这日李调元正在营房枯坐,忽边官派人来传。李忙整衣入营,边官破例含笑起迎,告知李调元说:“圣上有旨,命使者送来画卷两轴,御酒一坛,敕你分别在画幅上题诗属对,诗须入画,对要切景。现击鼓三通,音落题成,赐御酒一坛。如有延误,革去功名,从此不得再谈诗论文属对!”李调元长期来停废吟咏,听了不禁神情为之一振。边官命人排好书案,将画卷恭摆案上,李调元整冠肃立案旁。一切就绪,边官传令起鼓,同时命人展开第一幅画轴,但见画幅上一片茫茫沙海,沙海中一峰骆驼在缓缓前行,一人蜷伏驼背,似已入睡。李调元看罢画卷,顿觉孤独悲凉,于是提笔濡墨,落卷成诗。乃是一首五言绝句:
    瀚海无春色,沾衣总是沙。驼铃沉旷漠,随梦到天涯。
    首幅刚一题成,侍者忙又展开第二幅画轴,只见画幅上莽莽接天处,隐隐现出一抹远山和依稀可辨的一角边城,天空中有一行雁群正向远处飞去。李调元临画凝视,心事浩茫,触动乡思,不禁怆然于怀,立得一联:
    野阔云垂关塞远;天高风紧雁行斜。
    据说当地仰慕李调元才学的士人,曾将此联镌刻于新疆伊犁一古亭楹柱上。
    李调元将两幅画题完,第三通鼓尚未过半。众人从未见过如此捷才,惊叹不已。特别是京中来使,更是赞叹连声,誉为“神笔”,并高声对众人说:“难怪纪晓岚大学士在圣上面前极力推举,说李学士‘信手拈来都是对,随声吟出也成诗’,真是名不虚传!”说完,忙捧上御酒,奉给李调元。李调元听来使言及纪晓岚,十分惊讶,忙将来使邀至营房,促膝交谈,详问究竟。这才了解到这次圣上下诏命他题画的由来。
    原来这两幅画都是塞外进贡皇宫的古画,乾隆十分珍爱。因画上无题,召令纪晓岚题画。纪晓岚奏称自己离边塞回京多年,对塞外景物已无实感,无实感则不易生情,无情则题不中意,因此,他举荐李调元题写,定能称旨。并说:“李调元才名,天下倾服,士林交口赞誉‘信手拈来都是对,随声吟出也成诗’。如得李调元题写诗、联,当成双绝。”乾隆听后也记起了李调元前次批讽和义子文卷和集句成诗之事,欣然准允了纪晓岚的奏荐。这才有了遣使下诏敕李调元题画之事。李调元听完来使的叙述后,不觉肃然起立,步出营房,翘首东望,凝神久思,心想,纪晓岚博学通才,海内咸钦,题此两画,何难之有?明明是他也曾与我同样受过沉沦,推念及我,有意借此相援,竟不惜自抑! 况彼此虽同列翰苑,实在是素昧平生,如此推爱,真令人感戴无涯了。李调元联想至此,又返身营房,对来使深深一揖,说:“敬烦转致纪学士,‘一语如春暖,吹送到寒边’。学士一片心,我李调元拜领了。”这时,风定沙落,天高云淡,四野茫茫,远处笳声又起。李调元奉旨题画和击鼓成诗之事,震惊伊犁,忽然身价百倍,以致边塞大小文武官员,争相延揽,都以一识为幸。
    伊犁有个边防总兵,名叫罗三才,武榜出身,生性骄横,自恃位威权重,经常逞威骂座,弄得人人怨恨,个个惧怕,却又无可奈何。当他听说了李调元的才名,便派人来请李调元写寿联。李调元鄙其为人,以“圣上曾有旨禁”为由,拒其所请。罗总兵无可奈何,但又不肯就此罢休,便借口军需,下令将李调元的坐骑充入马队,作为报复。李调元从此无论闲游忙出,只得步行了。
    一日,忽报朝廷遣使者到,特旨召李调元回京。原来上次题写的两幅画送回宫中,乾隆看后大为赞赏,加上纪晓岚从旁说项,乾隆竟动了惜才爱士之心,以“调元亲老,侍奉需人”为词,下诏遣使入疆,召李调元回京。使者除带来圣旨外,还捎来纪晓岚写给李调元的一封信,信上除向李调元祝贺外,还特别嘱托李调元于离开伊犁之前代续半联,以了却一桩心愿。
    原来纪晓岚充军伊犁时,因心情郁闷,曾去城外散步,那日信步行至南亭,见四处景色有江南绿意,禁不住触动乡情,独坐亭中,遐想往事,不觉入睡,竟于梦中回到故乡。醒来一看,眼前景色虽略似而实全非,不禁悲从心底涌出,于悲戚中偶得半联:
    梦送客魂归故里。
    可对句却一时续对不上。后因时过境迁,便将续对之事搁置下来。此次特意将这半联写好带来,求李调元代续下联,同贴亭上,以作纪念。李调元看过出句7 个大字及旁款“上联纪晓岚句并书”,随即带上纸笔,来到南亭时,已近黄昏,但见新月在天,李调元触景生情,展纸落笔续对半联:
    日移花影上栏杆。
    下款落上“下联李调元遵嘱代续并题”。上句下联,入情切景,意境含蓄,启人遐思,百吟不厌。名士、名字、名联,留下一段佳话,为南亭增色不少。
    再说罗总兵得知李调元续对了纪晓岚出句,大喜过望,忙派人来说:“李学士既能‘违旨’为纪某续对,亦请‘破例’为我罗某写联。”李调元见无法推脱,便铺开红缎,信手一挥,立成一联:
    麾下威严无天地;堂上高风礼义廉。
    罗总兵得联,喜出望外,将寿联悬挂正厅,大排筵宴,以示炫耀。众人看了,对李调元前次拒绝太过,此次又吹捧过火惶惑不解。正疑惑间,忽座中一人击节叫道:“李学士才敏,我这才真服了! ”众人忙侧身探询,他才细语说出对联含义:总兵名叫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联却说“无天地”,隐讽“三才不是人”。罗总兵姓罗,四维应为“礼义廉耻”。下联只写“礼义廉”,缺“耻”,暗讥他“四维无耻”。统观上下两联,意即“罗三才无耻不是人”也。此义一出,众人方才恍然大悟,无不掩口窃笑。可怜罗总兵尚蒙在鼓里,依然在那里昂首阔步,神采飞扬,怎知自己已成笑料,寿联成了笑谈。
    李调元奉诏回京,自离开伊犁,走沙漠,过草原,翻山越岭,一路晓行夜宿,不觉已到热河,眼看离京城已渐渐近了,一种久别归乡之感,激荡于怀,催人急步,劳苦全忘。不料行至一座州城,随行老仆因感风寒竟突然病倒。李调元只得找家客店住下,延医调治。这日,李调元出店为老仆配药,行至街头,见迎面走来一位秀才,口中不住地念叨,手也在不停地比划,神情如痴如醉,状态十分可笑,秀才身后跟随着一群人在看笑取乐。李调元甚感奇怪,经向路人打听,方知究里。原来这秀才在城内颇有文名,尤善对对。因城外青溪沟黄铁匠家有一女,美丽端庄,贤慧大方,秀才十分倾慕,多次托媒人前去求婚。不料这女子虽出身寒微,却知书识礼,回话说秀才素以善对自鸣,今有半联,如能对上,才可允婚,不计彩礼。媒人将这半联带回,不料这秀才竟久思无对,从此痴痴呆呆,终日吟诵推敲,形同失魄。李调元觉得这倒是件雅事,便趋前叫住秀才,向他探询是何出句。秀才见李调元也是文士打扮,便吟出出句:
    青沟溪,黄铁匠,扯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
    并说:“看似俚简,无奈总不成对。”李调元说:这也难怪!恰巧我家乡一带有个紫竹坝,坝上有家朱裁缝,可以此为题足对之:
    紫竹坝,朱裁缝,穿金针,弹灰线,度短量长分大小。
    民间又传此联乃清初贵州“神童才子”周渔璜出句,至今无人能对。出句作:白铁匠,打黑铁,挈红炉,穿青衣,坐南朝北打东西。又传此句乃一铁匠所出,难住了不少士子。
    对毕,李调元问秀才:“如何?”秀才闻听大喜若狂,向李调元一揖,撩起衣衫匆匆去了。
    次日,李调元在街头又遇见秀才。秀才兴致勃勃,面带喜色,尽扫昨日痴呆之态,一把拉住李调元,千恩万谢之后,告以昨日别后情形,说他得句后径去女家,将对句吟出。这女子听后笑道:“亏秀才想得出!”秀才毫不隐瞒,如实将自己久久苦思不得,街头遇李调元代对之事和盘托出。黄女见他诚朴,当即应允了婚事。叙说毕,秀才又向李调元称谢。李调元道:“没什么。只不过偶合触机罢了。”正待分手,不料秀才又说出一桩奇事来。原来城外坝桥桥头有家酒店,店内曾悬出半联,已历两年,无人能续对,为此招徕游人食客不少,个个都摇头而去。秀才说:“先生高才,何不前往一试?”李调元为好奇心所驱使,又正逢初雪,动了游兴,便欣然偕秀才来到坝桥酒店。一路上漫空雪舞,林野萧疏,令人心旷神怡。进入店内,见壁上果悬半联,上写:
    黄狗过霜田,点点梅花落地。
    不仅字迹劲秀,句意尤为新巧,细细品味,更觉其诗意盎然,非同凡响,李调元不禁暗暗吃惊,心想,此句必定出自名家之手,不然无此境界。据酒保说,两年前,也是初春,一儒士路过此地,偶见黄狗过坝桥,便得此句,属对不得,只得书柬一封,嘱咐交与续对者拆阅。李调元停杯寻思,一时也难以对出。凝神向店外眺望,但见寒鸦数只,在雪地上跳跃觅食。李调元不禁怦然心动,忙唤酒保取纸笔来,立即将对句写出: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民间传说又称,此联乃唐代诗人李群玉对一塾师出句。另传某秀才痴迷对联,某日初冬外出赏玩,得出句: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久思对句不得。几年后,某日冬雪初晴,痴秀才外出赏景,见雪上鸡足留痕,喜欲狂,足对为:鸡行雪上,片片竹叶朝天。亦传作: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鸡行雪地,片片竹叶生。又传作: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秀才在一旁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奇才,奇才! ”酒保见他续出对句,忙取来书柬呈上。李调元拆开一看,仅白纸一张,上写诗一首:
    偶然得一句,续对总难工。海内无高手,留以待李公。
    诗旁有数行小字:“海内能续此对者,不过三二人。调元充军,还京有日,或能过此,续此对者,当为李公。钱塘儒生白。”李调元看后,百感交集,喟然对秀才说:“此人必是袁枚也!”忙步出酒店,望雪怀思,心波荡漾,如浴春风。
    李调元自从离开伊犁,因思家心切,一路兼程,风尘仆仆,历时3 个月,方才回到京城。回到家中,夫妻相见,恍如隔世,悲喜交集。当晚,夫人备酒为他洗尘。当他谈起充军颠沛及边塞凄苦境况,痛定思痛,不禁停杯遐思。夫人怕他过于伤感,便转过话题,问及奉旨题画之事。这才引得李调元眉开泪止,并将沿途联对之事叙述一番。说到兴浓处,顿觉满室生春。夫人对这番悲欢离合,有感于心,不觉也动了兴情,便说:我也偶然思得半联,请君一对: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调元听罢,高兴地举杯对夫人说:“夫人此句,意蕴情深,遣词典雅,如此妙绝,亦非夫人莫为,亦非调元莫对。”夫人含笑说:“既如此,你且对来。”李调元朗声对道: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切情切意,亦稳亦工,夫妻相视而笑,十分惬意。丫环在一旁侍立已久,见状十分高兴地说:“夫人出句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毛笔写在红绫纸上? ”丫环的一句平常话,不料却触动了李夫人,激发了灵感,禁不住细声沉吟:
    羊毫笔写红绫纸。
    “妙!就以此为句,请学士再对一联。”李调元说:“似这等随口话,何用对句?”李夫人说:“你先别把话说得太死,且试对来。”李调元不忍拂夫人的雅意,正待启口,不料却出不来词。停杯思索,越发觉得难对。吟坐深夜,仍不得句,只好怏怏罢酒。
    第二天,李调元在房内徘徊踱步,继续思索对句,虽得数比,终觉不如出句工称巧趣。心想,一个驰名天下的学士,竟像前次磊桥遇阻一般,又被半联口语所挫,真是始料不及。李调元踱步沉思,不觉来到前厅,忽然听到丫环与几个家人正在议论此事。只听得正在晾晒刚洗好的衣服的丫环一边干活一边说,对句可为:
    鹿角杈晾紫罗裙。
    厨子正在灶前收拾柴禾。接口道:这样对也行——
    牛鼻索捆青柴。
    正在收拾轿子的轿夫们听了,也对出半联来:
    虎头靴套麻草鞋。
    李调元的书僮闻声也探头说:老爷常取笑我是“猪拱嘴”,我看也可以对作:
    猪拱嘴吃青海椒。
    坐在大门口正在补鞋的鞋匠也插嘴说:你们对得都不错,只是念起来拗口,不如我的:
    马蹄刀切黄牛皮。
    匠仆们的对句,虽也算不错,终不如出句绝妙。出句末3 字为同部首(纟)字,对句亦当尽擅其妙。不然,不能算“难对”。
    李调元听了众家人的对句,很受感动,听在耳中,愧在心里,惶愧之余,深感文出于理,诗发于情,对句生于触景,此话的确真切。光靠苦思冥想,无病呻吟,或闭门造车,雕字琢句,是对不出好对联的。这些丫环、厨子、轿夫、鞋匠、书僮,论文墨确实没有多少,但他们有生活,有感情,因而一个个的对句都是那么贴切自然,敏捷奇巧。想到这里,他禁不住自言自语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夫子之言,诚不虚也。”回到房中,李调元对夫人说:“对句有了。”随即吟出鞋匠所对半联。夫人听罢,疑惑不解地问:“学士何时学过补鞋?哪会想到‘马蹄刀’?”李调元闻言,先是一惊,之后便如实将上述所见所闻对夫人述说了一遍,同时也谈了自己听到这些对句后的感想。夫人见丈夫这种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精神仍不减当年,越发敬重李调元。李调元也对这位既贤且慧的夫人更加体贴入微和爱怜了。自遭受充军变故,李调元便已灰心宦海。回到京城,便以亲老为由,上表辞归故乡。乾隆不便自相矛盾,只得准请。李调元辞朝下殿后,特意绕道来到南书房拜会纪晓岚,二人相见,推心置腹,互道倾慕之情,深恨相见之晚。正谈得热烈而投机,不料乾隆皇帝因退朝无事,也信步来到南书房。好在乾隆曾多次微服游访,不甚拘于常礼,大臣下朝后在他面前,也不感过分拘束。乾隆坐定,对李调元勉慰一番后,便又谈起诗来,说:“朕最喜欢唐人边塞诗。因为边塞诗大气磅礴,毫无媚意。二卿都曾去过边塞,想必都有佳句吧?”纪晓岚与李调元都说,因当时心情惶郁,确实无心及此。乾隆说:“今日心情当不惶郁了,何不追怀往日情境吟一首?”二人承命,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占先。乾隆见状,又说:“都不肯占先,那就合咏一首。请以‘河’字过韵,以‘过’字落尾。纪卿年长,不妨起韵。”二人承旨,一吟一续,音连句贯,有如串珠悬垂,交映生辉。其诗如下:
     (纪)绝城千山复万河,流人入梦泪犹多。
     (李)蓬莱水弱愁青鸟,银汉星遥怅玉梭。
     (纪)大漠飞沙迷落日,荒原驻马听悲歌。
     (李)传闻驿馆新来使,几度徘徊不敢过。
    乾隆听罢,禁不住为之击节,赞赏不已,说:“果然是真情出好诗,不想珠联璧合竟至于此! ”乾隆心中欢喜,又谈起对联来,并问李调元联对中有哪些得意之作。李调元答道:“微臣所对,多为一时乘兴之作,或取巧以成绝,或寓讽以讥人,或戏语于双关,或弄言于崖险,美于情词者少,涉于戏谑者多,大多俚俗庸陋,不堪圣听。”不料乾隆说他整天听到的多是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之句,有如餐餐吃肉,烦腻已极,很想听听俚俗之词,以新耳目,并命李调元拣其中最俚俗者,试举一二。
    李调元说:“臣幼年时,一日天暑,有客来访,臣为之奉扇进烟,与家父_闲话。因家父夸臣能对,客亦是蜀中名流,即以: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为出句嘱对。家父认为出句太绝,估计臣难以为对,正请客人另出句间,臣已得句,朗声对道: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因对语过于失雅,遭到家父呵斥。”乾隆听罢大笑不止,说:“虽不雅,但对得工称! ”
    此联民间亦传作:吸烟摇扇,目前风云际会;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李调元又说:“臣幼年生疥疮,抓搔不已。塾师见状,笑出半联嘱对: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臣闻句既羞又恼,一时忘了尊卑,愤而对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予以报复。”乾隆听了,直笑得前仰后合,以至失态。李调元继而严肃地说:“臣至今每思及此,愧疚于心,追悔不已。这次回归故里,当长跪师门请罪。若恩师不肯宽恕,臣则长跪不起。”乾隆见李调元说得认真,也当即敛容。纪晓岚深受感动,上前拉住李调元的手说:“得友如君,昀之幸也!”乾隆也说:“得士如卿,国之瑞也!”当即赐玉珠一串,以示嘉勉。
    后李调元回归故里,其师已死数年。李调元为践前言,亲自率儿孙去塾师墓前奠祭悔过,意诚情哀,并以此告诫儿孙,永以为戒。李调元辞官归故乡,取道汉阳(今武汉),打算扁舟斗酒,扬帆西上,一路之上,朝行暮泊,并不忙于赶路程,而是见有好的风景,总要留连一番。一日,舟过洞庭湖口,李调元因过去曾游过岳阳楼,非常喜欢那里的美景,便命艄公转舵,直往岳阳而去。
    小舟行至岳阳楼前岸边泊定,李调元只身上岸,沿石阶登上重台,来到岳阳楼下,举目望去,但见岳阳楼楼高三重,巍峨雄伟,气势不凡,楼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极目远眺,洞庭湖南极潇湘,北连三楚,秋水长天,烟波万顷,真不愧天下第一名楼!看到这万千气象,李调元急欲再次登楼,饱览风光,不料刚到楼门前,便被两个带刀兵勇拦住了,说今日巡抚大人正在楼上设宴赏景,传谕闲杂人等一律肃静回避。李调元这才注意到,楼外空地上早已围聚了几处人群,正在那里窃窃私议,一个个脸上都流露出不平之色。李调元走近人群一打听,才知道人群中有的是专程远道而来的士子,有的是顺道来游的客商,都是因久慕岳阳楼名胜及洞庭湖美景,特地前来观赏的,不料正碰上巡抚大人在此接受各州府官员的轮番宴请,已独占名楼3 日了。
    李调元打听得这些情况,并不声张,返身来到楼前,对把门兵勇说:“烦请上楼通报,就说李调元来此一助雅兴。”兵勇看他气度不凡,不敢怠慢,匆忙上楼禀报。巡抚和众官员,多为知道李调元大名者,平时倾慕他的,听说他来了,喜出望外;一向忌恨他的,听说他来了,忧心忡忡。巡抚虽知道李调元大名,也久闻李调元才华过人,但也知道李调元是枚酸果,并不那么容易“吃”。但他素以重才爱士自誉,只得堆出满脸笑容,传话相请。李调元上得楼来,一些官员赶忙邀他入座,殷勤寒暄,一时间倒把个巡抚大人冷落一旁,无人理睬。这巡抚大人虽也是进士出身,但除了熟谙八股文外,并无多少实学,见众人如此推重李调元,心里不是滋味,便对李调元说:“久闻学士自幼即善对,今日相会,同在名楼,岂能无联! 不才适得半联,敢请学士一对:
    看洞庭秋水,叹一座风骚,无多少能诗能赋!
    李调元应声接对道:
    读范公遗文,问满楼冠盖,有几个忧国忧民?
    这明明是和巡抚的出句针锋相对,但对得如此敏捷,真好像早就存于囊中,信手探来,使巡抚及满座官员尽皆失色。座中有一个官员,对李调元非常倾慕,忙离座举杯向李调元称贺,并说:“昔日范仲淹一篇文章,致使此楼名传千古。李学士何不题诗一首,也为此楼留段佳话?”李调元正打算说几句谦逊语,不料旁座一人说:“听说崔颢在此题诗以后,连李白来此都不敢题句,只大醉3 次而去,故留下了‘三醉岳阳楼’的名儿罢了。李学士虽然有才,难道竟敢不让前贤?”李调元听罢这番话,真是忍俊不禁,再看此人虽有顶戴,但一眼便可看出必定是个不学无术、极喜附庸风雅之辈,竟然把黄鹤楼的典故搬到岳阳楼上,又将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硬安到李白头上,因此,李调元决意要嘲弄此人一番。当即问道:“崔颢未曾到此,何能壁上题诗?此楼不是黄鹤楼,请勿信口雌黄!哪曾有吕洞宾饮酒,醉得李太白如泥的荒唐事!张冠李戴,稀奇至极,何无知如此?”众人一阵哄笑,羞得那官员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慌忙离席,仓皇溜走了。
    巡抚见自己的人当众出丑,满腹羞愤,一脸青霜,但犹强作镇定,正色说:“李学士诗名远播,今日看来,亦不过善于打油而已!”李调元随即吟道:“不打油来学打油,岳阳风景洞庭秋。空留范老文章在,巡抚寻欢独占楼。”巡抚见击中了自己的要害,又无力反驳,气得脸色铁青,一甩袖,由一群官员簇拥着,匆忙下楼去了。李调元见目的已经达到,忙快步走到楼外栏杆处,挥手招呼楼下众人上楼。一时间,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洞庭景色也似乎变得更美了。
    李调元回到故乡,闭门著述,诗酒自娱,分外逍遥。父老乡亲们对他极为尊敬,遇上新收酒熟,多来邀他尝一尝。李调元总是欣然前往,瓜棚豆架,闲话桑麻。每逢稍醉,便由几个童子扶他回家。这年初秋,他刚写完一部新著,感到有些疲倦。因也常听人称赞嘉州山水冠绝蜀中,便打算乘此机会前往一游。于是,他当即收拾行装,辞别家人,只带一个书僮上路了。到了嘉州,果见三江环汇,水平岸阔,远山重叠,岚翠连云,顿觉连年来伏案笔耕的辛劳一扫而空,旅途的劳累困倦全消。他兴冲冲找到一家僻静的客店,打算稍事休息后,第二天去大佛寺一游,不料听客店中人说,有一位道台进省城路过此地,因嫌城内嘈杂,驻马于对江大佛寺内,已告知当地官员,明日到寺内相见。因此,衙门已四处贴出告示,无论过往商贾或游人、百姓,明日一律不准入寺进香或闲游。李调元听后心中不禁愤怒难抑,心想,名胜古刹又不是衙署馆驿,本是众人游览之地,怎能因逞一人之威而败众人之兴?何况一个道台,官位不过四品,怎可这样作威作福?便决心前去闯一闯。次日一大早,李调元留下书僮,独自一人,青衣小帽,乘船过江,直奔大佛寺而去。到了大佛寺门前,远远就看见一大群地方官早就等候寺外,一个个面带得意之色,等候传见。李调元见其中一位文案模样的人,手捧笔砚,恭候一旁,便上前与他搭话。原来此人就是州衙文牍,他知道官员们每到一地都喜欢题诗留字,特奉命捧砚随侍。正叙话间,忽寺内传出话来,命众位地方官进寺见道台。李调元便乘机夹杂在众官群中,跟进大佛寺。道台接受众官参见毕,才一一寒暄数语。住持僧走近道台身边,说酒宴已备,请道台大人及众位官员到大佛头顶旁边亭内赴宴。宴席间,各地方官员对道台极尽阿谀奉承之词,肉麻至极。道台听了,拈须点头,十分得意。这时,一官员离座躬请道台为大佛寺留幅墨宝,以光沙门。道台毫不推辞,起身离座,提笔濡墨,挥成一联:
    高瞻远瞩;大量宽容。
    众官看罢,连连称赞:“言简意赅,堪称书、对两绝!”住持僧在一旁说:“好,的确是好! 只可惜字少联短,不够楹柱悬挂,请大人再续字句如何?”不料住持僧这句话,竟一时把道台给难住了。原来这8 个字是道台早就打好了腹稿的,要他再添字句,一时间如何能得?他正在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众官员也在一旁屏息静候。一时间,亭内鸦雀无声,时光似乎也凝固了。正在这时,李调元站了出来,大声说:“如不见怪,我来代道台代续如何? ”不等道台回话,李调元便高声吟道:
    高瞻远瞩,见世上多少黎民疾苦?大量宽容,装肚内几副菩萨心肠?
    道台觉察到续句中有奚落之意,又羞又恼,一时竟不知所措。住持僧赶忙出来打圆场:“这座长亭,可尽览嘉州景色。可惜仍缺楹联一副。建亭20 多年来,多少骚人墨客都来试过,可惜均无中意者。居士不妨也来试试?”李调元微微一笑,取过纸笔,信手挥成一联:
    鬼斧神工灵古寺;峨嵋秀色染嘉州。
    不仅立意新奇,字也写得出神入化,耀眼欲飞。众人看罢大惊,觉得李调元必有一番来历,正待上前询问姓名,李调元却已悠悠下山去了。
    有一年春天,李调元到锦城成都观赏花会,听人说青羊宫附近的破庙里来了一位老道士,善扶乩请神,他不但能请来历代才子大家降乩题字吟诗,还能请各路神仙临坛论命赐福。一些迷信浅学之辈便将那些诗词辗转传抄,奉为至宝,视若神明。李调元索要传抄的诗词一看,见那些降乩诗词,有的形似华丽,实则浮泛;有的词句虽然也算合律,但格调却低庸不堪;有的看上去似乎很深奥,实际上却是故弄玄虚,不能自圆其说。李调元心存疑虑,决定亲自去一趟,探个究竟。这一天,李调元听说庙里正在设坛,便也跟随众人来到庙前。神坛设在大殿旁的楼上,已有不少乡绅、士子在坛前肃立伫候了。李调元放眼四望,见一方高桌上设一个沙盘,盘上悬一支竹笔,桌前点着一大束香、一对巨烛,满室香烟缭绕,确有一种神秘气氛。不一会,老道登上高桌,坐在一把高靠背椅上,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似乎是正在作法,众人屏息静气,虔诚等待。突然,老道士双目圆睁,大喝一声:“吕洞宾来也!”接着,道人的神情忽又变得庄严肃穆起来,口音也似乎变了:“我朝发蓬莱,暮过三峡,其间还去游览五岳,在泰山上曾遇见李白,和他饮酒赋诗,酬唱多时,耽误了许多时辰。今夜赤松子约我下棋,不可在此久留。尔等有何难事,快快讲来!”于是乎,有人上前问休咎,有人跪拜求药方。“吕洞宾”一一示教,凡问休咎,示语多模棱两可,所赐药方也不过地黄丸散之类。正在众人争相求问之际,忽见一少年书生挤上前去,说:“敢请大仙,我一不问休咎,二不求药方,只想请大仙即景赐诗一首。”“吕洞宾”将书生注视片刻,说:“我和李白已唱和多时,早已尽兴,不想再吟诗了! ”书生不肯甘休,仍执意央求。“吕洞宾”有些恼了,说:“你们书生,除了做诗,还有何为?”书生颇不识相,说:“做诗原为遣怀,读书原不为此。大仙问我还有何为,我之遵圣人之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吕洞宾”见这书生竟敢顶嘴,挖苦道: “幸亏你尚未达,如若达了,不知要草管多少人命!”书生被激怒了,说:“你既为上仙,不知又能何为?”“吕洞宾”厉声说:“我有广大神通,无边法力,可以发五雷以击妖搏魔,可祭仙绳以搏狐擒怪。”书生毕竟年少,被“吕洞宾”这一声厉喝慑住了,一时无言以对,极为狼狈。
    李调元发觉“吕洞宾”竟将“草菅人命”读作“草管人命”,又将“缚狐擒怪”读作“搏妖擒怪”,在一旁早已看得明白,察觉其伪。他不急不躁,从容上前道:“既然大仙已无诗兴,请对一联如何?我适才偶得半联,敢请大仙对来:
    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菅)人命。
    “吕洞宾”张目看着李调元,不知所云,做声不得,因为他不知“草管人命”有什么错。围观众人中有觉察出此句的讥讽味来的,不禁发出一阵笑声。过了好一会,“吕洞宾”一不接对,二不言语,呆在那里。李调元见状,又说:“还是让我来代大仙对吧:
    雷搏妖魔鱼搏浪,绳搏(缚)妖狐。
    汉字字多笔划多,结构复杂,若不下功夫认真学习,马虎大意,难免时常闹出读错或写错的笑话来。据说清代曾任中丞之职的何秋辇(字彦升)一日接到家僮递上的一名归国留学生的书信,开头即称:“秋辈先生阁下”,又见信中将“究”字误写为“宄”,何秋辇感到好笑,立书一联,命家僮送去。联作:辇辈并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同盖,九九难得八八除。民间亦传作: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不意家僮回府,又带回一封姓唐的留学生写来的书信。何秋辇自语:“今日留学生之信何其多也!唐生归国后任翰林,想必学识不浅。”但令何秋辇笑掉大牙的是,这位姓唐的留学生同样将“辇”写成“辈”,且信中将“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何秋辇有感而发,又书一联命家僮送去。联作: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菅管同官,个个多存草草心。另传后有人改前联为:辇辈同车,人知其非矣! 究宄并盖,君其忘八乎?直骂其为“王八”( 亡八、忘八)。又传民初四川军阀孙兆鸾胸无点墨,偏好卖弄,为人祝寿,说人家“人面寿星”;斥责部下做坏事,说“草管人命”;劝人服药说“饱暖思淫欲”;对部下训话,又常喜欢讲“军人当丧命疆场,马革( 与裹相仿,孙未详辨)尸。故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吟一联讽刺孙兆鸾这个“白字将军”: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皮袍子布腿,马革尸。
    听罢此对,众人已顾不得坛上有“神仙”在座,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李调元接着又吟出一首诗来:
    错将缚认搏,又把菅当管,既然是神仙,根基何太浅?想为降坛忙,无暇查字典。
    在众人的一片哄笑声中,坛上的“吕洞宾”变得哑口无言,呆若木鸡。
    李调元与他的夫人,既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又是相互切磋砥砺的诗友,一生恩爱,互相唱和,留下了不少诗、联佳话。到了晚年,李调元与夫人形影不离,诗酒酬唱,感情弥笃。这年中秋节,他们夫妻在园中饮酒赏月。夫人因久坐受凉,不料竟一病不起。李调元连日煎汤喂药,调冷尝温,备极爱怜。夫人终日卧床,李调元则时时守坐床边。为排遣病中寂愁,两夫妻免不了经常话旧,所谈话题多是往昔和诗联对之类事情。
    这一天,夫人对李调元叙说一桩往事。
    自从李调元充军新疆后,约有一年光景,毫无信息,她终日思念神驰,忧虑交集,经常彻夜难以成寐。每当她看到李调元平日使用的什物,诸如笔、砚、琴、书之类,总难免睹物伤情,倍感凄切。李调元听了夫人追叙的这段往事,感到夫人所流露的当时那种真挚的感情是何等凄切和珍贵,禁不住满怀凄楚。但他不愿让夫人在病中仍为过去的不幸而伤感,连忙将话题岔开,说:“我也记起一段往事。当我奉诏回京后,一夜曾和你谈起边塞之荒凉,你也对我诉及我充军后门庭之冷落。感慨之余,我们曾联过一对,不知你可曾记否?”夫人说:“怎能不记得?你当时的出句是入梦朔边知己少。我的对句你还能吟否?”李调元接口道:立朝冠盖故人多。吟罢,夫妻相视而笑,顿使病榻之前平添别一种情趣。
    约摸又过了一个月,夫人的病势不但未减,反倒日益沉重。有一天,夫人从昏迷中醒来,侧身时见李调元泪流满面,面容也因长期来的愁累而消瘦了许多。她禁不住心里一阵隐隐作痛,但仍强颜一笑,很平静地对李调元说:“看来我和你快要分手了!生离死别,人所难免,又何必为此而过分悲伤?我们还是再联最后一对吧!”说罢,夫人强支病体,以手托腮,徐徐念出半联:
    生离已是多番,泉下尚须安排,为置桑麻数亩,侬且先归去。
    李调元也强忍心中悲痛,俯身在夫人耳边吟出所对对句:
    死别只此一回,身旁全无牵挂,再教儿孙两卷,我随后就来。
    与此联同义或近义的挽联很多。如刘咸荥挽方鹤斋联:五老中唯余二子,悲君又去;九泉下若逢三友,说我就来。又如国学大师陈寅恪自挽联:涕泣及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夫人听罢,先是微微一笑,略点点头,然后双目慢慢合上。据说这是李调元和夫人所对的最后一联,同时也是李调元一生的最后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