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疏散演练预案:【教育论坛】求真 求实: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21:41

求真 求实: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编者按】

       教育是一项“静”的事业,她需要教师静心研究、静心坚守、静心享受,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魏书生老师和他的盘锦教育境界,才有了蔡林森校长和他的永威经验,才有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武侯实验中学团体,才有了李希贵校长和潍坊教育跃起与北京十一之路,……。中国的教育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静心与执着。

       教育是一项“动”的事业,她需要教师积极行动、身体力行、交流互动,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窦桂梅老师从东北一路走到清华附小,才有了冯恩洪校长成就建平中学和引领云南校长,才有了崔其升校长挽杜郎口于即到并在全国刮起杜郎口旋风,……。濮阳的教育需要更多校长与教师的心动与行动。

       教研室博客开辟此专栏就是要汇集更多的同道者,期盼老师们更深入地解读名家办教育,期待老师们更多地反思自己的实验与实践,结成濮阳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共同体,“静”以谋科学教育,“动”以促濮阳课改。

目录

一、教育名家的坚守

1.魏书生: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2.  钱文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3.李镇西: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二、教师心得

 

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 辽宁盘锦 魏书生

时间:2010-04-08 00:00:00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魏书生

任小艾老师让我写一篇文章,谈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建议。静下心来,潜心思考,我真的想不出什么新的思路,反复比较,左右权衡,我仍然认为“民主、科学”4个字是第一重要的。民主治教、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一、不动摇。

大多数人民群众认可的常识,大多数师生愿意接受的常识,常常就是符合规律、科学的人间大道。对这些常识,我们一定要坚守、坚守再坚守,决不动摇,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能科学发展,我觉得要做到三个坚守。

首先,坚守民族的传统常识。先贤先哲说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古代如此,现在亦然,再过一万年都用不着改变。

其次,坚守新中国师生们耳熟能详的常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三有一守、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第三个坚守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守自身的优点长处,坚守自身做得对的事情绝不动摇。

回忆12年来局长兼书记的工作经历,我个人真的没提出什么新的理念,我无非就是帮助机关干部、师生员工们反复温习这些常识。

有人说一个城市建市25年,一直不办重点小学初中,一直均衡发展,老百姓一直不交择校费,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其实认真想来,我们就是坚守了服务人民、尊重规律的常识。大部分老百姓希望这样做,我们一届一届教育局领导班子无非就是按老百姓和领导的要求,一点一点地把均衡发展落到实处。少来锦上添花,多去雪中送炭。以校舍为例,100%的农村中学、中心小学都建了楼房,大洼县农村校舍比县一中强,大洼、盘山两县农村校舍整体好于城区,这就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以后盘锦要改善城区的校舍,使其不低于农村,或略高于农村的标准。12年来先后把340所村小撤并掉321所,全市仅剩下19所村小,也不是因为我有多大的本事,只是因为12年前,我提出撤并村小给予奖励时,是根据学龄人口不断减少的实际,依据盘锦有可能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根据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盼望把孩子送到较大学校读书的需求。目标定了,就不动摇,每年减少一些,今后盘锦大、中、小、幼的布局调整,还是要守住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百姓需求这些基本常识。

我们连续15年把重点高中公费招生名额的100%分配到城区初中的做法,也不是我们的新发明,而是学习山东招远的经验,学习后,大家感觉符合规律。搞教育的人都明白这样的常识:如果政府不极端偏心,故意集中人力财力,办几所显示政绩供人参观的窗口学校,而是大致主持公道;校长、教师、生源大致公平分配,每所初中、小学阶段的学校,谁比谁都强不了多少。其实哪一所学校宣传自己比人家强很多,那一定是掩盖了许多真相的炒作。15年来,我们毫不动摇,100%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起到了引导大家静下心来,研究教育规律的作用,促进了教育公平。但也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今后要做的是如何调整分配公式,给有特色的学校增加指标,把指标到校这件事做的更科学。

我从1997年10月任教育局长,就职演说时提出“五个一分钟”,后来又增加了一分钟读名著、一分钟演讲,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新意,都是人生成长发展的常识。我读了几百位好人、伟人的传记,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终生爱一项劳动、爱一项体育活动、爱一项文艺活动、爱写日记、爱读书、爱助人的习惯,都有良好的注意力。既然这是公认的常识,有有利于每一位学生,有利于国家,时间成本不算高,经济成本又很低,教育行政部门就有责任帮助师生守住“七个一分钟”不动摇。我愿意向全国各地的师生员工建议,坚持七个一分钟不动摇,一年两年不动摇,十年八年不动摇。我个人今天还在刷碗筷、唱歌、跑步、读名著、练演讲、写日记、做注意力体操。有时间就多做点,没有时间就真的只做一分钟,不动摇,不停止。从中感受到了自信和快乐,我才愿意几百次、几千次的建议坚守这些常识,不动摇。

其实我不厌其烦、反反复复、翻来覆去、逢会必讲的一个不动摇,还是坚守“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幸福观不动摇。有了这个不动摇就能高楼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顺境处得,逆境受得;表扬禁得,批评听得,在人生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制定学习的目标,在为祖国、为人民尽到责任的同时,享受到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尊严感。

二、不懈怠。

继承不是目的,继承的目的是创新。

不动摇坚守常识不是目的,往深处扎根,向高处发展才是目的。

要创新,要发展,就不能懈怠,就是把我们做得对的事情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精、更细,更适合师生利益,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长要为教师学生服务,要深入课堂,这是谁都知道的简单常识,既然是常识,就要坚守不动摇。但如果产生了倦怠感,坚守就变成了苦役。要不懈怠就要不断往深处、细处去创新。

我在课堂上站立了35年,仍然盼着快些开学,好去给学生上课,我盼着快些看到学生们的新日记、新作业;听到学生们的新见解、新建议;观察学生的新笑容、新眼神;当然也渴望向学生们展示我的新教法、新导语、新设计、新教案。

盘锦市一中校长范宝丰,当了8年一把手,教了8年物理课,越教越爱教,还当上了班主任,人家说他讲课上了瘾。他把这种上课的幸福感传递给老师,爱课堂的老师越来越多,一所后进学校变成了先进学校。

二中校长吴献新,也觉得只教语文课不过瘾,便带头当起了班主任。老师们以他为榜样去发现教课带班的新乐趣,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12年前,我提出校长进课堂的常识时,有的校长还不理解,现在盘锦越来越多的校长在课堂上发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产生科学办学的灵感,感到课堂像自己的精神家园。

校长加深对课堂的爱,也激励教师们对学生的爱,对课堂的爱。

盘锦市经济技术学生小教师张海英,计算机技能精湛,教育局领导商量调他到局机关工作。经校是一所中专,座落在大洼县田家镇,一下子从中专教师到局机关当干部,从城郊到市中心上班,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可张海英却婉言谢绝了局领导的好意。他感觉在课堂上当计算机学科教师比去教育局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愿意继续坚守在普通中专的课堂,继续在教学细节上不懈努力、追求探索、改革创新。于是他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摘金夺银。2010年元旦,省政府网站发布好消息,张海英老师代表辽宁省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他获得计算机项目第一名。

我们盘锦市就是靠着许许多多像范宝丰、吴献新、池军华、张海英这样爱课堂、爱学生、从细节入手、不断创新的校长、教师,教育工作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的联系点是市高中和实验中学,前不久参加学校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两所学校的领导让我说一说今后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注意事项,我反复强调的就是要千方百计的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到实处,落到课堂,落到师生员工的举止言谈,果真如此,则“善莫大焉”。

千万别把科学发展只当成一项活动,当作完成上级指派的一项任务,要把科学发展变成生存的需要,变成生存幸福的源泉。人的深层次幸福感归根结底来自自我内心世界真善美阵地的不断拓展。

不懈怠,要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十条要求,十条要求的重点是第二条:每堂课,每位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师生产生松懈感、倦怠感,常常是发展目标出了问题:或是发展目标过高,望而却步;或是目标过低,松弛懈怠;或是只重视教的目标,没有重视学的目标;或是大部分学生有目标,小部分学生没有目标。

45分钟的课堂像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择业”、主动“创业”、主动“就业”,千万不要“待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树立选择的观念,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持之以恒朝着自己的目标向前爬,也比没有目标“失业”、“待业”强得多。引导先进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没有时间骄傲,引导后进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没有时间自卑。教师板书有新设计,语言有新节奏,写字有新突破,教案有新改进。这样的一堂课,师生都会在发展中享受着创新的幸福。

其实盘锦市每一位老师,全中国每一位老师都曾经上过成功的课,都享受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坚守住成功的阵地,决不懈怠,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拓展成功的阵地。

三、不折腾。

咱们国家,从“反右”开始,运动不断,折腾20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决不动摇,决不折腾,GDP总量增长到世界第二。

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要科学发展,必须防止折腾。

我们必须学习新理论,但要防止陷入概念的折腾之中,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有50多种复杂的解释,其实不管怎么解释,我们大家都明白,就是说了几十年的“老老实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们必须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一阵子凯洛夫,一阵子赞可夫,一阵子布鲁姆,一阵子布鲁纳;刚学了半年芬兰,又忙着模仿丹麦;刚照搬一点德国职业教育的皮毛,没来得及深研,又忙着考察日本的技能培训……似乎在不断创新,实质在来回折腾,浪费时间,消耗成本,不仅难有收获,而且贻误工作。

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外地、外校经验。我们多次组织校长、教师到全国各地学习,每年都多次请专家、学者到盘锦讲学,仅2009年我们就先后邀请著名学者顾明远、朱永新、郑日昌;著名校长、教师李金初、李希贵、程红兵、秦培元、崔其升、吴国通、刘永胜、窦桂梅、吴正宪到盘锦为我市校长、教师讲学上课。专家、名师的报告使我们净化灵魂、增强信心、开启智慧。感动、感激之后,怎么行动,千万不能离开自己的实际,全盘照搬先进校长、教师的经验。照搬的结果,会成为一轮又一轮的折腾。既伤害了自己,又给先进经验抹了黑。

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是发展提速、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利益重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带来的评价体系多极,评价标准多元。面对信息骤增、知识爆炸的现实,我们必须开放胸襟,广泛学习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学习而又要防止折腾,还是前面说的三个守住:守住民族传统常识,根植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守住新中国师生的经验,根植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土壤;守住自己的优点长处,根植于自己心灵真善美的土壤。根茎深了,充满生命活力,再广泛吸收国内外有利于自己抽新枝、长新叶的理论和经验。把人家的理论和经验当成自己的营养和水分去吸收。既守住、发展了自己,又赞扬、肯定了别人。

单讲一个大课间,除了统一的广播体操外,我们要求各校再自编一套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12年来,有的学校编秧歌,有的学校编武术,有的跳竹竿,有的跳皮筋,有的舞彩圈,有的甩红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迷失自我,到处学习人家,来回折腾,一事无成。各校立足自己的项目,学习人家的长处,微调自己的动作,现在是越做越好,越做越精。每所学校师生一起参加的大课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坚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长处,坚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长处,坚守培育学生八个学习习惯的特色,决不折腾,尽管我们12年不搞一次中小学统考,2009年我们还是取得了平均每百万人口6000人升大学,其中4500人升本科、18人升清华北大的好成绩。

尽管我们的生均办学经费排在全省第11位,但我们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排在全省第一位。《盘锦日报》行风评比结果,教育局满意度排在62个政府部门的第二位。

既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的八个学习习惯做对了,就决不能折腾,还要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不断在细节上充实完善自己,从而做得更符合学生的利益,更符合教育规律。

导致折腾的原因,常常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盲目拔高,自我膨胀,浮夸奇迹。

我认为搞教育要永远守住平常心,局长、校长、教师要守住平常心,学生才容易守住平常心;一辈子为追求公平、正常而做一件又一件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对别人不公平,也不要对自己不公平;别希望别人不正常,也别让自己不正常。

即使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即使当上了地球的球长,太阳系的系主任,统治宇宙的天神,掌管一切的上帝,也还是要一天一天过日子,一件一件做事情,把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治理得更公平、更正常。智慧越高的人才越反对折腾,越明白“平常心是世间大道”。

今天晚间看《焦点访谈》播出黄阳光的事迹,5岁失去了双臂,用脚写字、画画、编筐、打字,舞出精彩人生的黄阳光,就是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典型。

我们国家千千万万正直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工人、农民其实走的都是一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由发展,科学发展的人生道路。

建议校长老师们,进入松静匀乐的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上,守住民族、国家、自身的长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觉主动,科学发展。我们民族复兴、强国之梦一定会在建国100年前成为现实。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学习、工作、尽责、助人的快乐”。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钱文忠

各位尊敬的校长、老师,非常高兴来到本次论坛。本来,我的演讲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想临时改改。我打算以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谎言,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得了癌症,如果早期发现还可以治疗,如果发现了却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中国教育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育的问题,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请大家扪心自问,你们相信中国的教育还有救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不相信。为什么?我们的脑海里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想法。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请别忘记了,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亚种了。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吗?至少我一点都不快乐。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座的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刚才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说,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记。我不敢苟同。为什么不让看?我从小的日记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

听说前段时间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没有剥夺要重新赋予吗?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小时候,我的老师惩戒过我,但我们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那惩戒呢?

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我看是“接了个鬼”。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常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好。好啊,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不是经常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如果说过去的教育都不对,那俞敏洪校长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徐小平、王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不是过去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吗?我们是随地吐痰了还是耍流氓了,我们什么都没干,挺好。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美国也不公平,中国也不公平。现在几乎可以说唯一的一条公平线就是高考了。如果说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那么,中国的平民子弟有多少能进北大、清华?一个孩子连公平竞争都竞争不过人家,还说素质很高,谁会相信?所以,不要迎合社会上有些所谓的专家的话。

我现在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王强是内蒙古高考的第二名,我是那年高考的上海第二名,我们都是这么考到北大的。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改,高考是指挥棒啊!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矛盾我们必须自己心里清楚。有人问我:“钱老师,您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您觉得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的最大难处在哪里?”我一般的说法是希望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进入学校。其实这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按照出席今天论坛的名校的标准培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你把按照《弟子规》那样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放到社会上看看,很可能就吃亏!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出了大问题。谁能否认?我们要讲传统优秀文化的最根本的理由正在于此.

我自己也在教书,跟学生有接触,我想告诉大家,对于中国的教育,我们要有一种极度的忧患意识,而且应该是在接近绝望基础上考虑的,可能就是没治的。很多人问我,“钱老师,你的孩子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听真话还是假话?如果是真话,我就把他送出去,没有办法,没有选择。”我儿子在华东师大附中,那是我的母校,上海的名校,当然很好。但是社会环境跟我们那个时候不再一样了。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中国30年的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社会发展的奇迹,是谁干出来的?邓小平老人家、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领袖,但领袖之外也得有人干活吧。在中国历史上,无意识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届”。这一批人在文革前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文革前的初中高中教育水平恐怕不比今天一般的本科教育低,这批人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1978年,一切回到了原点。这批人是中国人的精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的精英,懂知识、受得了委屈、懂担当。现在,这批人要退休了。而现在,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孩子进一步,老师让一步;孩子进一步,家长让一步。这样的教育怎么行?更何况,现在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突,根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思考。

我父亲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就看不得儿子教育孙子。有一次,我教训孩子,我父亲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我儿子说:“爸爸,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我说:“因为你错了。”他说:“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说:“《三字经》没读过?”他说:“你不就是想说 ‘养不教,父之过’吗?”我说:“是啊。”他说:“你前两天不还讲《弟子规》的吗?《弟子规》里说‘守孝悌,次谨信’你都不让你老爸高兴,凭什么我让我老爸高兴?”这件事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今天已经全然崩塌,我们正面临着根本的冲突。作为家长,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儿子的老师看他不成器,揍他两下,罚站一会儿,这是应该的。教育部就应该定出这样的规则,对学生要有惩戒。

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如果校长惩戒确实犯了错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我希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新东方创造了不起的教育界奇迹,我是觉得这个论坛要发出一点真实的声音,要告诉这个社会,教育不是这样。再不要简单地这么说了,快乐教育、快乐学习、成功教育,都成功还了得?

我觉得,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不应该去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对孩子让步。所以,到今天我对中国教育还是四个字——“我不相信”。

我现在只希望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孩子考不考国内的大学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过完这样一辈子。更何况,人类到底有多少年谁都不知道。霍金说还有200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会跟我的孙子说不要生孩子了。这是一句笑话吗?

我们现在要让孩子尽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我们把未来的选择权放开给他,因为我们对孩子负不起责任。不像我们小时候,生活很困难、社会不发达、经济也不发达,但是我们的父母还能对我们负责任。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羡慕我父母,他们敢骂孩子、揍孩子,但是我们依然爱他们。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

    我讲《弟子规》讲到“守孝悌”时,叫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内的“不孝、杀父”的反面例子,然后打印出来,以备我选用作反面例子。不一会儿,助手告诉我:打印纸没有了。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也许这个想法很突兀,应该想办法如何让孩子学习更成功,但我内心“不相信”,所以我选择把我的真实想法跟各位校长、老师汇报。如果我们再不把一些虚幻的东西弄清楚,我们是要完蛋的。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恐怕未必应该全然简单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简单地认为,教育就应该跟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是应该跟社会“对着唱的”。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在教育社会?应该是教育在教育社会。现在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这样教育的本体性就不存在了,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不存在了。我们这个民族原来给教育赋予那么高的地位和价值,在今天都已经被打乱了。

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是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只有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大概在那时候还能考虑让我的孙子留在国内受教育。这是我的真心话,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校长首先把我当成一个学生,其次把我当成一个家长,最后把我当一个晚辈老师,给予批评教育。我刚才讲的没有一句假话,全是真话。当然,季羡林先生教过我“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李镇西 

    我经常收到全国各地年轻老师的来信,问我同一个问题:“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就倦怠了,而您是怎样保持您的激情的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何说起呢?我想到两年前,我和四位大学毕业后分到我校工作不到一年的年轻老师的谈心。也许我给这几位小姑娘的谈心内容,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至少会让一些青年老师有所感悟。
    当时,我先请她们谈了谈自己几个月教师生活的感受,她们在说的时候也给我提出了一些疑惑。于是,我对她们说了如下的话――
    第一,永远保持现在纯净的童心。这很难,但一定要保持,其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我现在给许多老师谈心,都对他们说,要回忆一下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就是你们现在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有职业倦怠感,你们要警惕。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想透,说到底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的幸福人生而工作。一个孩子就是一个故事,我们帮着他编织人生的故事。其实,每一个老师的一生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有人的一生是戏剧,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有人的一生是诗歌,优美精粹,优雅凝练。有人的一生是散文,从容淡定,厚重隽永。有人的一生,是无序的文字,杂乱无章,平庸乏味……我希望你们的人生是戏剧。你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精彩而纯真的序幕,未来还有很多悬念等着你们。你们永远都不要气馁,永远都不要退缩。优秀老师和平庸老师的区别,就在于坚持,或者说坚守。大家都有理想有热情有童心,但优秀老师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而平庸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遇到挫折,慢慢就消沉了,一颗心就开始生锈了。你们要警惕。要把纯真保持到永远。
    第二,我还是要强调爱心。教育是从爱出发,进入人的心灵,传播爱,培植爱。你们现在和孩子有感情,孩子也爱着你们。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条件。只有心心相印,教育才谈得上真正的成功。尤其是要爱那些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尊重。别看他们平时满不在乎,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老师的关注和尊重的。因为他们平时缺乏被尊重,所以,只要老师哪怕给他们一点点爱,他们也很非常珍惜的。还有,学生往往比老师大度。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狠狠批评,还在生气,可孩子见了老师一样亲热地打招呼,叫老师好。我们老师做得到如此大度吗?这方面,老师要向孩子学习。所以我们要多想想孩子好的一面。当然,爱孩子,也包括科学地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也是爱的一种体现方式。这里强调“科学地严格要求”,就是说要讲究方法。学生犯了错误,一样可以斥责,甚至大发雷霆,但任何时候,无论老师多么气愤,都不能打学生,也不能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比如,那天有个老师批评学生:“这是你爹妈教的吗?”学生一下就火了,于是师生矛盾激化。其实,这个老师是很爱孩子的,但她没有意识到,冲动中说出的一句话,会激怒孩子。你们看,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允许老师伤害其父母。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还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依恋你,只要和孩子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爱学生一阵子容易,难的是永远都爱孩子。十年前,我的《爱心与教育》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就是人们觉得我十多年持之以恒的爱孩子不容易做到。其实,在我看来,持续地保持对孩子的爱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三,要善于积累智慧。对学生的爱,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意味着要持续不断地帮助学生成长,同时自己也成长。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离开了教育智慧,爱是空洞的。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要研究。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啊!从哪里开始研究呢?就从我们遇到的困难开始研究。刚才你们都谈到缺乏经验,我无法对你们教学上的具体困难一一提出具体的建议,但我想说的是,智慧就是从难题中来的。你们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这样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你们就会有越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也是最好的成长路径。任何一个名医都不是靠医感冒而成为名医的,而是靠医疑难杂症成为名医的。别人医不好的病,他都能医好,渐渐地他就成为名医了。同样的,名师也是这个道理。只教本来就很优秀的学生是成不了名师的,只有善于转化后进生,把一个个后进生教成了优秀学生,你才算是真正的名师。所以说,教育智慧更多的是从研究转化后进生中积累起来的。你们读我的《爱心与教育》读《李镇西班级管理日记》,里面的万同还有陈鑫,当初是多么让我头疼啊!可是,正是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积累了教育智慧。你们的教育之路还很长,还有无数困难等着你们,你们要意识到,正是这些困难能够成就你们,不但让你们变得有智慧,而且也能让你们感到教育的幸福。
    第四,要加强阅读。我知道你们都很忙,但再忙再忙也不要放弃了阅读。你们知道,我是非常忙的,但我每天无论如何要抽时间阅读。外出开会,我都要带一本书,有空就读。要把阅读当作一种生存方式,或者说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就像每天都要洗练刷牙吃饭一样,每天都要阅读。我这里有很多书,以前我都是赠送,现在我不送了,因为送给老师,老师觉得这书来得太容易,而且反正是自己,所以往往不读,而是放在书柜里。现在我都是借,规定时间归还,并且要求在书上勾画批注。要有阅读的痕迹。以后这些书读的人多了,就会留下不同老师的批注,这本书多么有价值。存放在学校图书馆,若干以后,比如一百年以后的老师看到这些书,会有怎样的感慨?我希望你们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这是你们一生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第五,要勤于写作。你们刚才的讲的那些故事,如果写下来都非常精彩。经常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感受,就是总结提炼你们的教育智慧。你们不要说自己文笔不好。我没有要求你们写小说诗歌,不过就是用朴素的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最好是写故事,怎么做得就怎么写,不许要动脑筋的。如果每天都能写一点,或者说一周写一篇,甚至一个月写一篇,一年两年下来,你们都会有一笔财富。每天的生活经历都是财富,记录每天的教育故事,就是采矿,时间一长,经过提炼,这些矿藏都会变成黄金!这是教育对你们的馈赠。我特别提倡你们跟踪一些特殊学生的成长经历,也是你们的教育经历。这样的故事写起来也很意思,因为每一天都充满悬念。我当年记录万同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老师和一个平庸教师还有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如果我们不及时记录,很多教育财富就从我们的指缝中白白流失了,多可惜啊!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能写的,只是有的人喜欢找各种理由来原谅自己:“今天太累了!”“算了,明天吧!”“要劳逸结合嘛!”最后什么都没有写。前段时间,我看张瑞莉老师写的故事相当不错,我说:“你的做并不比我差,写的不亚于我,可为什么我被称为是‘专家’,而你不是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而我坚持了。”所以,你们不但要写,还要坚持下去。我会不断督促你们的。希望以后我能够为你们出专著。
    坦率地说,客观环境有很多我们都不满意,但我们一时也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在内心坚守信念,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真。目光要放长远一些,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要培养自己的宽广的胸襟。最近我读一篇文章,里面说我们阅读不是为了让知识把我们的心灵占满,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胸得以荡涤因而空旷清澈。这话说得真好。我们就是要有拥有一种博大的胸襟,长远的目光,让自己更加高尚,更加纯净,更加豁达,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幸福的精神世界。
    两年过去了,这几位年轻老师都发展得很好。我很欣慰。
    我特别愿意和年轻老师聊天。我校有一个“青年教师沙龙”,每个月都要搞一次活动。每次聚会,我都会和他们谈读书,谈教育故事,也谈我的经历。我从他们青春的面容上看到我的过去,我也希望他们到了我这个年龄,依然能够保持着单纯的教育情怀。
    在我回忆我近三十年教育历程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那就是我一直保持着一颗朴素的教育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颗“教育心”,就是一颗童心。说到教育,我们可以想到很多词:“观念”啊,“智慧”啊,“技巧”啊,“爱心”啊,等等,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童心”。这童心,意味着“理想”、“纯真”、“热情”、“好奇”、“良知”……我还曾对年轻教师们说过,一个平庸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师的童心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泯灭,而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
    我的教育历程——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财富”。我最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我愿以此与千千万万年轻的教育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