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树放卧室哪个位置:47岁时改行,臧克茂令中国坦克性能飞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4:49

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

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与癌症搏斗17年,主持完成2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近年来,臧克茂追踪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积极推进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为我装甲兵战斗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被誉库武器装备战线的“钢铁战士”。今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60岁生日。这支当年靠缴获敌人坦克组建的英雄兵种,今天已成为轻重结合、水陆并举、攻防兼备的“陆战雄师”。

60年一甲子。在我军装甲装备60年的发展历程中,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叫臧克茂,今年78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是我军致力于坦克炮控系统研究,攻克多项尖端科技难题,使我军坦克火炮瞄得更快、打得更准,战技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央军委为他记“一等功”;他与癌症搏斗了17年,不仅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主持完成2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被誉为武器装备科研战线的“钢铁战士”。

47岁时改行,臧克茂院士紧盯世界军事前沿

1932年,臧克茂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小地主家庭。但是,随着侵略者的铁蹄踏过中华大地,金瓯破碎,国已不国,他的家庭也早已破落不堪。1951年,臧克茂考上了浙江大学,如果不是新中国的大学免费读书还供应吃穿,他们家连学费都交不起。

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落后人民就要做亡国奴!切肤之痛让臧克茂认准了一条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建设她。大学4年8个寒暑假,他没有回一趟家,而是把分分秒秒都花在了用功读书上。1955年大学毕业,他在志愿书上连写三句“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被一纸公函送到了刚组建的哈军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庭出身问题让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的臧克茂惴惴不安——“哈军工这座解放军的最高学府会接受地主的后代吗?”问号很快被校长陈赓大将的一席话拉直,陈赓说:“我是大地主家庭出身,还救过蒋介石的命,照样参加革命,为革命做工作,你们怕什么!”

出身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臧克茂心里豁然开朗。不久,他就郑重递交了入伍申请书,并很快得到批准。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第二年他又获准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同批分配到哈军工的同志里第一个入党的人。

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把自己第一次领到的40多元工资全部买了国债,还把自己平时积攒的50元钱都捐给了“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由于新军装还没发下来,他又捐光了全部积蓄,那年冬天,他连买件棉衣的钱都没有,靠着借来的旧棉袄,度过了在哈尔滨的第一个冬天。

在臧克茂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朴素的信仰:是共产党给民生凋敝的中国找到了出路,是新中国给绝望的自己送来了光明。人要讲良心,我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这种朴素的信仰,成为支撑他终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他在入党申请中写道:“我决心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革命工作和革命斗争,坚决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55年来,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他始终把干好每一件工作、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报效党、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他曾为我国第一艘潜艇设计改造推进电机,曾到大连造船厂给工人们授课,曾随“华罗庚小分队”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优选法”,也曾在大庆化工厂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

1979年,听说装甲兵工程学院派人到驻哈尔滨的院校选拔教员,他赶紧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臧克茂在几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再次穿上了军装。

二次入伍,臧克茂激动得夜不能寐。一到北京,他就特意跑到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穿着军装照了张标准像。这张相片,至今还端端正正地挂在家中。

那一年,臧克茂47岁。自从离开哈军工海军系教授会,他再次走进部队,走进了陌生的装甲兵。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为了补习装甲装备知识,了解国内外坦克技术发展现状,他一下班就钻进图书馆,每次都是在管理员的催促下才离开。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了解到我军坦克炮控系统快速精确瞄准的性能与外军差距很大,决心钻研坦克炮控技术,并为之奋斗至今。

1998年,装甲兵工程学院转隶总装备部,臧克茂为武器装备建设再立新功的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一个课题接着另一个课题,一道难关连着又一道难关,到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臧克茂已经推迟退休11个年头。

癌症阻挡不住他追赶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他的研究成果使我军坦克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

走进装甲兵工程学院某实验室,记者看到了臧克茂指导学生研制的两台模样奇特的试验样车:一台小型侦察车,上面加装了很多天线设备;一台万向车,底部4个轮子都做成了纺锤形。

臧克茂告诉记者,这两台车都是全电化战斗平台的研究项目,侦察车可以像预警机一样,把搜集到的战场态势实时传回指挥部,由于采取了全电技术,没有马达轰鸣、没有热辐射,可以避免敌人发现;万向车可以任意方向行走和原地转向,在狭窄的战舰机舱内部照样通行无阻,美军的航母上都装备有这种车。

全电化战斗平台研究是臧克茂近年来的科研重点之一,已被总部列入了装备预先研究计划。他介绍说:“全电化陆战平台是陆军装备发展的趋势,平台建成后,将不单单是一台装甲车辆,而是一台小型陆地“航母”,既能实现对敌攻击,又能实行战场指挥,还能为电装甲、电磁炮提供能量。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已把它列入了发展规划,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进则退!”

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人们很快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发生在幼发拉底河谷的一场战斗: 5辆伊拉克坦克遭遇3辆美军坦克,结果还没来得及开火,就被人掀了“盖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5:0”的战果,不仅出乎常人预料,也让臧克茂愈发感到急迫。他说:“落后就要挨打!身处强敌环伺的当今世界,不能不知道自己离对手究竟有多远!” 

1997年,PWM装置正式列装,一举使我军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显著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气,先后跨越了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静默待机战斗时间增加了1倍以上。 

近两年,臧克茂又提出了建设“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构想。该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开展陆战车辆全电化研究和模拟仿真的重要基地,使我国在全电战斗车辆和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研究领域占据主动,跻身世界前列。 

身患癌症17年,臧克茂不仅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愈战愈勇,先后攻克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5项国防发明专利。 

55年为师之道:身教胜于言传

从1955年走进哈军工担任助教至今,臧克茂已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55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5年来,臧克茂把“教书育人”四个字深深刻进了自己的灵魂。

臧克茂上课有个特点:教材比别人多,学生比别人少。他的教材不止一套,常常是把几所高校同类专业的授课教材都找来,择其精华而教之;他的学生总是不多,蜘蛛网一样的电路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学生少臧克茂也不在乎,即便讲台下只有一个学员,他照样认真备课、认真板书。

几十年来,凡是师从臧克茂的学生,都有一个深切感受:臧教授的确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培养学生,他把学生推上课题主持人岗位,自己甘居幕后、倾力扶持;寒冬腊月的晚上,学生在坦克车场看护试验设备,他挂念得睡不着觉,半夜里熬好热粥用保温桶送到车场;为了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开阔眼界,他求会议主办方把准备好的标准间换成大通铺、软卧票换成两张硬座,硬是让学生搭上了“顺风车”;学生第一次登台讲课,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当听众,认真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参加优质课评比得了第一,他在听众席带头鼓掌,高兴得像个孩子。

要求学生严谨,臧克茂对自己更是近乎严苛。各项实验成果,他如果没有到过现场、没有亲自看到试验过程,心里总是不踏实。2005年夏,课题组开展“大功率数字式交流全电炮控系统”性能试验,烈日骄阳下的坦克驾驶场上,坦克炮塔内温度超过50摄氏度,73岁的臧克茂坚持要钻进坦克亲自参加实车试验。那年冬天,炮控系统在黑龙江塔河进行寒区试验出了问题,他不顾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硬是赶到滴水成冰的试验场指导排除故障。

1995年前后,正是病魔折磨臧克茂最凶的时候,他一边忙着科研攻关,同时还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任务。为了不让学生们察觉到异样,他每堂课都提前到教室,强作笑颜和同学们聊家常、谈生活。为了减少排尿避免尿血,他每天早餐不喝汤水,只吃干馒头。尽管如此,仍然难以控制,经常下课铃一响就要匆匆赶回宿舍,换下被血浸湿的内裤。有一次,臧克茂正在上课,忽然一阵剧痛袭来,整个人几乎要瘫倒。他缓缓转过身,面向黑板写起了板书。学生们只看到他一只手撑住墙壁,整个身体几乎快要贴到了黑板上,他们哪里知道,三尺讲台上这个瘦削的身躯,正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转过身去,只是不想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被病痛折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