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杨乐:[转贴]苏小和:民间的常德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41:40
[转贴]苏小和:民间的常德744 次点击1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 剑门碧玉 于 2012-1-10 0:55:5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苏小和:民间的常德  

我永远记得91年的2月我去桃花源看桃花的光景,其实春天还没有来,可以远方传来桃花盛开的消息。我带着我的日记本和钢笔就去了,隔着很远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桃花的颜色。春天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可是桃花首先张开了嘴巴。那是一种赤裸裸的盛开,无须陪衬,桃花们挤在一起,开在离常德不远的民间,仿佛常德的一抹胭脂。

那几年应该是常德的官员们对着桃花抒情的年代。全国各地都高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数算常德有文化积淀的地理风物,似乎桃花源最惹人注目。事实上常德的四围,还有花岩溪,后来据说还发现了柳叶湖,可是桃花源里堆积着历史,而每个人都来自历史。有历史常德就有底气,有历史,常德就不迷茫。

这正是我想要说的话!常德从来就是一座有历史意义的城市,但是这样的历史埋在民间。有时候我在沅水的边上徘徊,依然能够看见吊脚楼还站立在记忆里。80年代的中期我去凭吊过,摇摇晃晃的,那些站在水里的木桩腐烂了,可是江水新鲜。那时候的常德,好像就只有一条大街,我和我的伙伴们牵着手从北站一直走到人民医院,就算是穿过了这座城市。每到下雨的时候,街道上铺满了甘蔗皮,空气里有一些腐败的味道,可以不掩清香。

我有一个远房的亲戚,就住在上南门。他是一介屠夫,靠杀猪为生。那时我每天都看见很多人来到他的摊位上,买一些猪肉,说几句家常,大家都是熟人,一起组成了一个市场。许多年以后,我还记得我的亲戚浑圆的肚皮,他用地道的常德口音,吆喝着他的猪肉,每天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他就成了常德的一个景观。

还有德山,也是值得叙述的地方。我去德山的时候,沅江上还没有桥,我要从下南门坐上渡船,一路晃晃悠悠的飘过去。那时的德山,纺织企业非常的多,都是国营性质。常德本地的姑娘,如果能够招工当上一名纺织工人,应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看见德山的街道上,总是走过来许多的姑娘,她们穿着工装,一路说说笑笑,德山因此显得青春而且健康。

一座城市留在一个旧人的脑海里的印象,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事实上我是知道常德这座城市另外一种叙事方式的。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在《常德日报》上班,听见总编在会上大声说话,他说这是庞书记的报纸,我当然懂得他的意思,其实我在经过报社走廊的时候,已经看见宣传橱窗上写着“党的喉舌”的标语。那个时候我经常跟着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跑到乡下,农村里开始流行一种奇怪的经济现象,收了农民的粮食或者棉花,不给钱,只是打了一张白条。这就是著名的农产品交易白条现象。据说中央的领导大为光火,下大力治理。那是朱熔基的时代,他在中南海一发脾气,常德的官员立即就行动起来了。

这应该算是主流的常德历史。不久庞书记去到省里当了副省长,来了王书记,吴书记或者是张书记。常德一天天在变大,最近我路过常德,是自己开车路过,发现常德已经变得如此之大,我从德山走到河伏,竟然要穿过无数的红绿灯,一路都是建筑工地,街道两旁全是楼盘的广告。我想我记忆里的常德,如今和所有的城市一样,都走进了地产经济时代。这意味着城市的扩张是一种必然,是领导们的案头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意味着无数飘在外地的常德人,他们也许会回来,在新鲜的常德购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如今应该是很少有人去桃花的深处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了,那是老一代常德人的梦。官员们注定是要升迁的,报纸注定是要与时俱进的,城市注定是要拓展的,街道注定是要扩宽的。可是这些都不是民间的常德应该有的主题。想想那些时代居住在常德的人们,常德的宏大叙事与他们细碎的生活关系不大,朝朝暮暮,起起落落,他们只需要清晨起来,洒扫庭院,他们的常德,只要干净就行。想想那些生活在别处的人们,他们为什么要来到常德,我想他们应该主要是来看沅水,看桃花的。

可是如今这样的风景似乎都没有了,所以我会叹息,常德是不是丢失了。没有了民间,没有了桃花,没有了画带一般的沅水,谁还会千里迢迢去常德呢?(给潇湘晨报写的作业,未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