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救灾款归个人使用:圆梦俄罗斯(九)---未进克里姆林宫的补偿(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40:31

圆梦俄罗斯(九)---未进克里姆林宫的补偿(图文)

  

原来预定的游程最后一天,我们从圣彼得堡回莫斯科,是要进克里姆林宫参观的,然而,运气却没有第一天进列宁墓那么好了。

这一天正好是6月12日,是俄罗斯的“国家日”(还有“独立日”、“俄罗斯日”等称呼),相当于国庆节的意思,内部不知有何部署,暂停开放了。正好那几天胡锦涛要来,推测与此有关,普通游客临时只好让路。有些人就在车上乱开玩笑,说胡来的真不是时候,甚至还有个别人无理指责导游明知进不去,却在行程单上骗人。其实,6月12日,按我后来的观察体会,俄国人远没有我们国庆日的那种宣传爱国意识的举措,只有这边像七天长假般的游憩期待;以往克宫这一天也是开放的,临时变化哪儿能怪导游!后来导游与旅行社沟通,仁至义尽退还给每人150元人民币团费(进克宫是要买门票的)——收进去的钱再吐出,这在国内旅游是难得碰到的。另外作为补偿,又安排了到一处可以俯瞰到包括莫斯科河的克宫大环境的制高点,参观那里的一座教堂。最后还临时赠送一个项目,去参观全俄展览中心。克里姆林宫临莫斯科河一面,正好是我们参观红场没有走到的,想不到歪打正着,这天远远地弥补了。

这就是我们登高远望看到的克林姆林宫,宫墙塔楼和内部楼宇建筑与教堂等尽收眼底,但可望而不可即。

      

莫斯科河上有许多桥梁,形式各异,这是从高处教堂下来,我特意跑到一座桥下以不同视角眺望克里姆林宫。

我们也从最靠近克宫的桥梁上经过,克宫被浓密的绿树包围着,只有一座塔楼近在眼前。

 

这就是我们要登高望远的地方,上面是一座金顶装饰的教堂,叫救世主大教堂。回来后查资料才知是近年新造的!原来它还和一幢世界建筑史上有过点特殊名气的叫“苏维埃宫”的建筑有关,那是我大学时代曾学到过的。

这就是那没有实现的苏维埃宫设计图,高踞楼顶的列宁像就有几十米高!原来俄国十月革命后,东正教会遭到扬弃,而且《国际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宗教既是毒药,救世主教堂,当然被查封关闭。1931年初,苏共中央决定修建宏大的共产主义“巴比伦塔”——苏维埃宫,看中了这块靠近克里姆林宫的高敞基地,原有的救世主大教堂年底前就被陆续拆毁。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项目只得搁置。战后该基地长期废置,有意思的是,教堂地下室因基础深厚没有拆除,地下水渗透进去成了大水池,赫鲁晓夫时代,曾下令干脆改为公众游泳池。苏联解体前夕,俄国东正教会早已恢复元气,便提出要求原地重建。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据说花费6亿美金,终于竣工。

教堂正面,一座天桥高高跨越莫斯科河滨大道,成为视野空阔的观景台。

救世主大教堂近景,重大节日最高领导人都来,可平日似乎并不开放。

俄罗斯游,或远或近观看教堂估计是“保留节目”,临时可增可减;城市里教堂之多,颇有点像中国风景点到处是庙宇一样。人类为何创造宗教,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不过,美丽而神秘又多种多样的宗教建筑,倒真是反映着设计者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至少给人们生活增添着一抹别样的绮丽色彩。

如前所述克林姆林宫内宫外,教堂少说就有四五座,关于红场那篇博文已介绍过一些,这儿趁此机会再顺便来展示几处圣彼得堡的知名和未知名的教堂吧,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这是圣彼得堡伊萨基耶夫大教堂,世界闻名的四大教堂之一。据说特聘的法国建筑师做了有24个方案,其中甚至有过中国与印度风格的。最后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拍板批准了这一大四小五个穹顶固守传统的方案。从1818到1858 年,动用数万劳工,整整造了40年!

这是教堂的左侧面一角,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教堂是中心对称的十字形平面,这也是欧洲教堂通常采用的平面。

这是著名的“滴血教堂”,本名基督复活教堂。以解放农奴而名垂史册的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在这里遇刺,为纪念他而建此教堂,并得此别名。

教堂旁就是圣彼得堡四通八达的运河,因此圣彼得堡也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这个教堂不像伊萨基耶夫教堂采用经典的欧洲古典建筑样式,而更多地继承俄罗斯东正教的传统,其立面除了那些俄国东正教特征的“洋葱头”造型外,最大特色是外壁镶嵌琳琅满目,混用着瓷砖、搪瓷板等装饰材料。据说内部更有多种色彩的意大利大理石和俄国各地的宝石装饰。

晚霞照射下的教堂金顶分外耀眼,此时若晚祷钟声响起,对天遥望,将何等引人暇思。

这是滴血教堂前运河边的一座小教堂,与边上的公寓色彩十分和谐,共同的白色之外,墙面的暖灰色似乎正是由屋顶的灰和公寓墙面的橘红调出来的。

这是皇村斯莫尔尼宫附近的一座教堂,与前几座教堂风格大异其趣,构成元素少而更世俗化些,并呈现出与附近叶卡捷琳娜花园宫殿统一的建筑色彩。

这是夏宫附近的一座教堂,又是一种格调,虽只有二三种简单色彩,造型符号元素也不多,却组合得既丰富又和谐,非常耐看。

这是路过的一座小型教堂,几个小小的深色洋葱球倒也干净别致。

这也是乘车路过看到的一座未知名的教堂,尖塔和洋葱顶,虽小却呈林立之势,少量金饰一加,顿时华丽起来。

教堂多不胜数,形式万变不离其宗:穹顶、尖塔和洋葱头装饰。洋葱头成为俄国教堂的“胎记”,其实它也是“舶来品”,随着拜占庭帝国将东正教输入,其发源地土耳其的建筑样式也被改造成俄国本土的了。

 

教堂到此打住吧。该说说另一个赠送景点“全俄展览中心”的事了。据说那是类似上海世博园的地方。不过后来到了一看,那些建筑似曾相识,并非国际性的而只是俄国自己的许多展览馆的集中园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前苏联时代大名鼎鼎的全苏农业展览馆,后又改名为国民经济展览馆,在苏联解体后改为现名,当年16个加盟共和国,应该各有带自己民族风格的展馆在其中。

我们能够来到这儿是6月12日的因缘际会。关于这天是个节日,事前完全不知,直到回来查了资料后才算是长了一回知识,说起来还真有点复杂,——1990年6月12日,苏联正酝酿解体,当时还是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通过了一个关于俄罗斯国家主权的声明。1991年同日,俄罗斯全民选举叶利钦为俄联邦第一位总统;到年底,苏联就解体了。从1994年起,6月12日作为国家主权声明的通过日,被俄罗斯人纪念。直到2002年在新的“劳动法”中才确定正式名称为“俄罗斯日”。这很有意思,“国庆”是在“劳动法”里确定的,俄罗斯人不过多了一个不必上班劳动的休息节日而已。正因为此,我们在展览中心看到的是一番人山人海热闹嘉年华的景象。

 

一看到展览中心大门,望见门楼上的高举象征着农业大丰收麦捆的男女,我马上就明白那不是早在大学时代就认识的前苏联的农展馆园区吗?这农展馆1930年代就建了,60年代改成国民经济展览馆后,工业、高科技等都纳入了,成了综合性展览园区。这门楼上的雕塑,极易和著名女雕塑家穆希娜的名作《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混淆,因为也是一男一女一工一农,不过高举的不是镰刀斧头!那个不锈钢雕塑本来是为1937年巴黎世博会苏联馆而制作的;大家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它曾成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每部影片片头的厂标。

这就是作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厂标的那座著名雕塑。

主体建筑前的人群,一派节日景象。

骄阳之下,参观人群中决无一个打伞遮阳的!俄罗斯人非常享受太阳,所以这样的顺便作作日光浴的赤膊男子并不鲜见。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这大热天,穿上“北极熊”皮,滋味可就不好受了!可为了做生意让人合影,姑且忍一时吧……

 

庄严的主体建筑全景。当年16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还高悬在底层的檐部。

主体建筑近景,柱廊呈环抱之势。

这是背面,唯一差别底层柱廊是平直的而不是圆弧怀抱状的。

主楼后面轴线上的主景,是一座象征丰收和民族团结的大喷泉,16位民族服装的少女金色雕塑,绕中心大捆麦穗造型的主喷泉一圈。

骄阳下许多人直接跳进水池嬉戏;右边两女孩要不是穿着旱冰鞋刚滑到此,也会跳进去的吧。

这是园区中少数还保留着以前馆名的卡累利阿馆。关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也有不是16而是15个之说,其实是后来那个小小的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并入了俄罗斯,所以苏联解体后,它仍在俄罗斯怀抱中。

大多数馆都像这座2号馆一样,用数字排队了。

10号馆,那仿古的山墙和檐部略显单薄,整个造型设计就变得有点简陋。

66号馆,中间有个像戴着皇冠似的高耸的十二角亭,估计融入了某个民族的装饰风格,倒显得十分典雅。

这已排到71号馆了!我估计没一天时间是难窥园区全豹的。

这个馆没发现编号,完全摒弃古典样式,取现代建筑光溜溜的块体造型,虽然墙面镶拼着色彩图案,但实在太简单粗陋了,或许是后期所建。

这是我在卡累利阿馆以外唯一发现的还保留着加盟共和国名字的亚美尼亚馆。檐柱之间安放着六个不同职业的人物雕像,包括知识分子,大概表示向这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致敬吧。

全俄展览中心周边有很多莫斯科知名重要建筑,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莫斯科电视塔,当年这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高塔,在世界上可是顶尖的技术和高度。可惜远在园区外,没时间跑过去了。

还有这座著名的宇航纪念塔,钛合金不锈钢打造。这已经是我在时间许可条件下特意跑出老远所能拍到的最佳视角了。拍此照离集合只七八分钟,走回去正好,如绕道到它跟前至还要少半个小时以上吧,那我就要被导游和全车旅客痛责了。这就是随团旅游的最大缺点——不能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