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小区电梯注意事项:大槐树移民的迁民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26:45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朝时(唐贞观二年)这里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称为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络绎不绝。唐宋以来,这里又建驿站,办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寺院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一条南北官道从树荫下通过。

迁民开始后,明王朝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在大槐树下给老百姓发放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也就是说从明初开始的大的十八次移民都是在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后才正式开跋外迁的,那么当时迁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还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但由于它是在军事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久达十余年,元军对起义军及其周围的老百姓多是“拔其地,屠其城”,进行疯狂屠杀,使中原大地,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连连发生,据《元史》记载,仅元末水、旱灾,山东十九次,河南十七次,河北十五次,造成“禾不入土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而当中原一带战乱灾害之时,山西却是另一种景象,一方面,山西四周都是高山峻岭,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雁门关,南有江河,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另一方面,山西是由蒙古扩廓铁木耳父子所镇守,起义军虽多次发兵进攻,但却屡屡败北,这样山西也就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而且水旱蝗疫又很少涉及,所以连年丰收,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局面。据元史记载,河南总人口是189万,河北总人口是189.3万,当时山西总人口达403.4万,比当时河南、河北两省人数总和都要多得多。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面对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战乱之后,中原草莽,人烟稀少,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朗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也吸取了元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乏,好比小鸟不可拔羽,新树不可摇根”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便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措施,并于洪武初年开始了一场历经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得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问题得到了解决,大片荒地被开垦,变成良田,加上明政府的大力支持,发给农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三五年不征赋税的优惠政策,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社会日益稳定,这对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晋南人口最多的大县,并且地处山西交通要道,明朝迁民时虽不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作为迁民的重点却是很自然的事。

相传在第一次迁民时老百姓不愿外迁,尽管明政府给了老百姓一系列的优惠条件给地十五亩,耕牛一头,三年不起科等,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已美丽富饶的家乡,因为故土难离是人之常情,何况咱们山西人又比较守家,平常老说别人家的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的土窝好,于是地方政府便采取了欺骗的手段,在洪洞四周大量张贴迁民告示“凡不愿外迁者,必须在三天之内,赶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报名登记,愿意外迁的人可以在家等候消息”。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认为官府肯定不会骗人,于是就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已集中了几十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老百姓,其中有一官员大声道,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惊呆了,不久就醒悟过来,知道他们已上当受骗了,但已为时过晚。因此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百姓都在哭喊,还有许多人折槐树枝作为永久的纪念。但以后十多次的迁民不可再欺骗老百姓了,肯定是强制性的,大家可以看到壁画上大槐树的旁边有张桌子,那里就是官府强迫人们登记,并发放凭照川资的地方,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办理户口迁移证的地方,在领取外迁证件后,怕人们逃跑,强迫人们用刀子在每个人脚小趾上刻一刀作为记号,于是至今移民子孙的脚上小趾甲盖都是复形的,据说都是被刻了一刀覆土止血的缘故。虽然这种说法从科学上有待研究,但关于脚小趾甲盖是两半的也只有我们这一个地方有这种传说,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刻刀覆土也可能有遗传因素,才使得古槐子孙一代代都是两半的特征,我们当地人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