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系统电梯故障代码:论“末位调整”_ 王东京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37:0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物种进化的规律,据说达尔文的这一发现,是受到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法则——“优胜劣汰”的启发。是真是假不肯定,我没考证过。但学经济出身,相信竞争能激发活力是真的。早年在经济学部管教学时,就曾做过竞争上岗的尝试,结果立竿见影:不仅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而且一批年轻教员也因此脱颖而出。

 

不管你信不信,若一般地讨论竞争,党校教员反对的不会多。大千世界,竞争其实无处不在。当年我们参加高考上大学,是竞争;毕业后进党校任教,得竞争;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是竞争;评教学、科研先进奖也是竞争。大浪淘沙,今天我们能站上党校讲坛,可说都是以往竞争的优胜者,受益于竞争,大家怎会调转头来排斥竞争呢?至少反对竞争的理由是摆不上桌面的。

 

竞争不会有人公开反对,但联系到具体的人与事,人们却未必能坦然面对。关键在于,要竞争,就免不了有优胜劣汰。胜者当然好说,问题在劣汰,一旦被淘汰,摊到谁头上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要专作此文说说“末位调整”。所谓调整者,即换人也。可有人问,末位换人不就是末位淘汰么?表面看是,但实则不是。换人是换人,换人不等于淘汰,两字之差,含义却大有分别。

 

说我的思考吧。年初,校委决定要在培训类班次引入竞争,并让教务部起草操作办法。中心意思是,对讲课最差的教员要停课。临难受命,说实话,最初我想到的也是“末位淘汰”。但与同事商量,皆认为“淘汰”不妥,而想深一层,停课也的确不是淘汰。停课后教员身份不变,工资照给,这怎算“淘汰”呢?后来有同事建议用“调整”,我认为贴切。因为调整与淘汰不同,调整只暂时下岗,非长期退出,经过准备将来还可上岗。

 

是的,调整确实不是淘汰。但尽管如此,调整也总有人要被停课。要追问的是,既然会有人下岗,校委为何还要这么做?其实,我体会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想想吧,目今干部培训已呈多头竞争格局,不仅有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的参与,而且一大批高校也纷纷跟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临城下,若不再拿出点过硬的措施,党校怎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久前推行的干部自主选学风生水起,竞争空前,校委当然不会等闲视之。

 

再看党校教学状况。我参加过几次学员座谈,据反映,现在党校课堂讲课非常好的教员三分之一;讲得比较好的三分之一;而讲课比较差的也有三分之一。这是说,学员对目前党校多数课是肯定的,仅少数课学员不认可。可麻烦就在这里,最近教务部对近三年的教学数据作过分析,发现讲课差的基本是同一批人,若这少数人不改进,势必会拖党校的后腿。问题是对这三分之一较差的课怎么办?思前想后,除了末位调整,我想不出有更好的办法。

 

从经济学角度看,实行末位调整,再一个理由就是教员讲课有“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说某人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积极影响为正外部性;消极影响为负外部性。说过多次,党校学员是个特殊群体,皆为官一方,并掌有一定的决策权。教员课讲得好,学员受益则可造福社会;相反若讲得不好,耽误学员时间不说,要是产生误导,后果还会贻害百姓。

 

由此可见,校委推行末位调整是势在必行。既然如此,那么我们面对的问题就不是要不要调整,而是如何分优劣。这里的关键,是谁来当裁判。就像篮球比赛,没有裁判就难分胜负。同理,评价教员的讲课效果也要有裁判,而现在的裁判,就是学员,即由学员给教员讲课打分。这个办法已在党校用了多年,效果应该说不错,但也有人对此有微词。比如有学员对教员给低分是因为不赞成某个观点,而教员的观点未必错。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情况是有的,但这也却无碍大局。要知道,教务部在统计学员评分时,不仅去掉了百分之十的最高分,也去掉了百分之十的最低分,经过处理,评分整体还是客观的。

 

这样讲,并不是说现在的评分办法不需改进,作为管理者,当然知道要改进的地方不少。何况我做教员出身,这些年学员一直在为我打分;而我也做过学员,也为其他教员打分过。凭我的观察,学员评分虽有偏差,但不管怎么说,打分最高的课绝不会差;而学员普遍给低分的也绝不会好。正是基于此,所以我断定末位调整不会伤及无辜。事实上,让最低分暂时停课,让讲课好的教员多上课,这不过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国内早就有高校这么做。别人能做到,作为党校教员我们总不该拒绝吧!

 

行文至此,还有个观点要回应一下。有人说,党校要后继有人,必须给年轻教员机会练兵,若讲不好就停课,年轻教员怎么成长?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不错,年轻教员是要练兵,但练兵不一定非在课堂不可。年轻教员既可在教研部内部练兵,比如集体备课、集体试讲;也可请校外专家开门备课与试讲。这方面,校内不少教研部有很好的经验,榜样就在身边,我们何不仿而效之?若把教员练兵作为反对末位调整的借口,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