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出口座位:高启的《梅花》与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7:13:28

高启的《梅花》与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文人之诗与强主之词

市隐侠兽 发布于:

梅花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即南朝诗人何逊。
        此是明代诗人高启著名的咏梅诗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飘逸超群,力写梅之高韵。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首先用反衬法来写梅花的超尘绝俗,以疑问的方式提出质疑,但又无须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诗人认为像梅花这样具有琼玉般姿容的花种只应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瑶台之上,却不想仙家却将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杰地灵的江南,从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韩冕诗曾说“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韩冕是从正面去言说,而高启则是从反面去衬托。用意虽同,但表达方式却迥异,高诗以疑问起句却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洁与清秀闲雅的精神。此两句也是在写梅的风骨与魂魄。清代学者曾强拉硬扯,寻找出这两句当中的典故,说“雪满山中”出自东汉袁安家中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赵师雄于月夜林中酒肆与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饮酒之典。其实,这两句没有这典故的限制反而会使梅花的品格显得更为圣洁与超逸。此两句分别都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颤的意境,又何须什么典故来支撑呢?宋代隐士林逋写梅,也含有颂梅风标绝尘之意。但林逋诗重在写梅之风韵,而高启诗则重在写梅之风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韩冕诗)梅之傲雪怒绽才显出她的高洁骨气。“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代杨维祯的诗也是赞梅之雪中独放的勇气。可见,高启的“雪满山中”句重在写梅的气节。
        五、六句诗人进一步用竹来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岁寒三友”,萧萧竹声中更显寒梅的固守清贫;漠漠青苔心甘情愿地承载着残梅的零落花瓣,并将残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躯体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长些。七、八句则借抬高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梅佳作而表达了他的自负,似乎只有他高启才是梅的知己。
        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但他却能脱出前人的窠臼,采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精魂,却是难得的。他的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

陆游与毛择东的同题词: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卜算子·咏梅 

毛择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以上为引用。)


    市隐侠兽案:1961年11月,毛择东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作《卜算子·咏梅》时,从记忆中发掘出“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并以为是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所作,特地让秘书田家英查找此句的出处。当得知是高启所作时,对《咏梅》一诗的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不吝赞高启为明代第一诗人。毛的《卜算子·咏梅》留下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他笔下的梅花,显然是一个美人——少女的形象,不可谓没有受到高启原诗的影响。
        毛氏此词的直接参照,是陆游同名的一首《卜算子·咏梅》,特反其意而用之、反其韵而用之,用笑傲韵,不用故土韵,用开元音,不用闭元音,发出爽快的爆破音,而不是低沉忧闷的闭合音;描绘的不是一株顾影自怜、委弃于尘土的老梅,而是一枝生意盎然、凌霜傲雪的新梅;借梅咏怀,所树立的不是一个潦倒的文士形象,而是一个开朗明媚、内心倔强的少女,进而观照的是一个不恤人言、一意孤行的强主心态,不为举国追究人祸之责的声浪所动、不为苏联撤援断盟的威武所屈。毛择东虽以此自况,然而在七千人大会之前,他在同事中是孤立的,这首《咏梅》正是他孤立感的投射。尽管这是一首很美的词,却仍然是不是一首文人诗,而是政客诗,要读得懂,就不能为字面的美感所惑。与高启、陆游单一立足文人趣味、传达隐士情怀的创作相比,联系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境遇,毛的词带给人的感受远为深切和复杂。


附:
        毛择东因何评价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择东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上午6时的信写道:
        “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
        8时半他又写信说:
        “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随即,他又追加一信,说:
        “家英同志: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后来终于查知,这首诗是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诗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毛择东所喜爱的第一首,以瑶台仙姿赞其超凡脱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洁,以疏影残香怜其澹泊自爱,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
        在文学史上,明朝不以诗歌见长,但也并非没有佳作。早在1957年1月,毛择东同袁水拍、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毛择东爱其诗,自然重其人。在查到这首咏梅诗是高启所作后,他大为赞赏,不仅重新书录了全诗,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在“伟大”下面,他还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据史料记载,高启才高命短,在39岁时因文惹祸被腰斩。对于他的才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因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明诗别裁集》收入高启21首诗,《梅花九首》不在其列。《明诗综》选收高启诗作138首,也没有《梅花九首》。但是,为什么毛择东谈到《明诗综》中高启的诗作时还认为仅仅是“好诗”,在查到《梅花九首》是高启所作后,却评其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呢?
       这可能与他当时正在酝酿写《卜算子·咏梅》有关。据郭沫若回忆,该词作于1961年11月,《毛择东诗词集》将其写作时间定为1961年12月。笔者猜测,也许是酝酿于1961年11月,成稿于1961年12月。联系11月6日毛择东连写三信查高启的咏梅诗,说明高启诗作给他的启发或许并不亚于大家熟知的陆游《卜算子·咏梅》。
        1961年,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到年底,由于中央调控得力,形势有所缓解,毛择东松了一口气。这种情况下,毛择东写这首咏梅词,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这一点,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处境好像很困难,很孤立,不从本质上来看问题的人便容易动摇。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华人民做出好榜样。”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写作《卜算子·咏梅》之前,毛择东遍阅诗词,酝酿情绪。虽然他对陆游《卜算子·咏梅》非常熟悉,却不欣赏词中流露的驿外断桥边旷野怨妇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赏和凄凉哀愁。相比之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写梅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以毛择东的审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怀,自然更加欣赏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这样的心境下,毛择东对陆游词中的哀婉情绪不以为然,认为“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词”,以至于干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在毛择东看来,我们现在处境虽然困难,但应该像梅花那样保持一股傲霜斗雪的劲气。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高启诗当然比陆游词高明,所以毛择东挥笔写下“高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的评价。由此看来,在对高启的评价上,《明诗别裁集》、《明诗综》的编者弃《梅花九首》于集外,显然是没有从“梅之精神”的角度来品鉴,而毛择东推崇胸襟和神韵,自然有他眼光独到之处。
        毛择东《卜算子·咏梅》中下阕首句原为“梅亦不争春”,修改定稿时改“梅”为“俏”。这样,全词无一“梅”字出现。这或许正是毛择东有意为之。高启的九首梅花诗,即是首首不见“梅”字。如此联想起来,高启的咏梅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许为毛择东《卜算子·咏梅》的诗作提供了借鉴。
〔作者梁琨,女,中央档案馆助理馆员,北京 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