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发号中心预约:圆梦之旅(三)——新圣女公墓(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25:19

圆梦之旅(三)——新圣女公墓(图文)  

2011-07-02 08:03:02|  分类: 人在旅途 |  标签:雕塑   |字号 订阅

 

访俄第一天,安排的行程是满得不能再满的,红场、亚历山大花园、新圣女公墓、地铁、列宁山、紫金商店购物、二战胜利广场……。游完最后一个景点,吃晚饭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好在俄国北方6月底就进入“白夜”了,我们已接近那些即将没有黑夜的日子;虽说11点多在国内多半人已入睡,此地天色还亮着呢!

饭后就在饭店休息、正好可以给数码相机充电(饭店有许多插座提供服务,对于已经耗尽的电池,可真是太“及时雨”了)!熬到子夜1点左右,上大巴去火车站,乘凌晨2时多的软卧车,离开莫斯科去圣彼得堡。

红场参观完,下午的第一个景点是新圣女公墓,那是我早就向往着的此行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不过这个景点和地铁一起,是一个“自费”项目,得另掏150元人民币。许多人认为,“公墓”有啥好看的!出发前一次预备会,一位旅行社的曾去过俄国的工作人员又随口说了句,不值,所以很多人都没打算参加。夫人的一位同学及其室友,上车前问我们去不去,我故意说,我来第一个想看就是这;“第一个想看”!有那么精彩?结果引得她们和另一些人都改了主意,全车仅两人没参加

新圣女公墓,原来应该是个修道院吧,围墙上有好些塔楼建筑。

这个更像是瞭望的碉楼。

新圣女公墓,确实是我很多年前就知道并向往的——那是从一位大学同窗的雕刻家老公讲座时放映的幻灯片中得知的,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访苏的艺术家之一。据我所知学艺术的人,到俄罗斯,多半都会去那儿的,为的不是那里的两万六千多座墓地,而是其中许许多多墓碑都是由精美雕刻作品构成的!有的还是名家作品。当然,其中有许多各个领域的已故名人,也是吸引人的一个方面。

可是2.6万,那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要自己去找名人墓,那还不像大海捞针?区区几十分钟时间又哪里够?不过地陪导游早准备好了,关照跟她走,她会指点中国游客感兴趣的一些墓给我们看的。不过我哪里甘心,便总在她讲解的停留时刻,不远不近地自己再寻找一些有意思的“作品”拍照“存档”、偶然还真遇到几个熟悉人物的墓碑。

我大学虽然学了两年俄语,而且学期考试成绩都是最高分5分,可是毕业后从来不碰,早就全还给老师,连字母表都背不齐了!不过,还算好,见了字母尚能知道读音,拼个姓名没问题。可是俄国人姓名,“伊凡诺夫”、“彼得洛夫”、“某某斯基”、“某某维奇”、“某某耶娃”。“某某也夫娜”……之类重复的太多,真属于自己碰到的熟人,到底只能是“沧海一粟”。更主要的,急着多看,实在也没工夫细细辨认文字。

开始进入墓园,天气不错,但看到一半,下起了阵雨,好在大多人都带着雨伞:天气预报很准,的确说今天要下雨的。本担心上午就来捣乱,倒很照顾,红场阳光明媚,看得很尽兴。墓园里来点雨倒也别有一番情调,而且树木很茂密,多少遮挡了一些。

下面就来看看我记录下来的一些“成果”吧:

这是我偶然瞥见的,曾任前苏联外长、最高维埃主席团主席葛罗米柯的墓。葛氏处事比较低调,在缓解当年恶化的两国关系中,似起过些积极作用。墓碑搞得很复杂,不明用意,人像倒不突出,不过,侧面一个遗容的脱模凹像颇有创意。

这是又一个被我发现的名人,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墓。上世纪50年代他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喷气客机;在改革开放前,图——系列的喷气机,曾经是我们国家民航大型机的主力,后来才有了三叉戟、波音、麦道、空客等。

这是第三位偶然发现的,作家A·托尔斯泰墓。我倒并未读过多少他的小说,但他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宏大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又被译制引进中国,曾是我1960年代最欣赏的苏联电影中的三部。群像应是那些小说中的人物吧。

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大概是全世界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止一次率苏联国家芭蕾舞剧院来中国演出过。她这个墓很朴实,但白色墓碑上的《天鹅湖》舞姿,非常经典,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对芭蕾认识的启蒙形象吧,而乌兰诺娃当然是启蒙老师了。

 

尼库林,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苏联大马戏团,大概年长些的就无人不晓了。他的墓很有意思,因为终身未娶,唯一忠犬相伴一生,同时马戏团中的动物又是重要演员,所以该犬也成为墓碑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了。(注:此照广角镜头所摄,狗在前显得特别大,其实与人的比例是正常的。)

 

卓娅,是上世纪50年代所有人心中崇拜的英雄!就好比中国的刘胡兰。《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曾经是最鼓舞那时中国青年英雄主义理想的书本。她的墓碑雕像,显示的是她被捕遭酷刑的扭曲身姿,非常震撼人心。

有头像照片的是卓娅的弟弟舒拉墓,他是在姐姐牺牲后进入坦克学校学习,成为坦克手走上战场的,在卫国战争胜利的前夕牺牲在前线。旁边红色的是他们母亲的墓,正是这位坚强的小学教师母亲,将两个孩子成长和英勇牺牲过程用文字呈现在人们面前。从墓碑上看,她1978年才去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对几代人都影响至深的作品。保尔·柯察金正是以其自身经历塑造出来的文学典型。他还有一部作品《暴风雨里诞生的》,译介过来较迟,虽然也改变成电影过,影响则小多了。

政治人物中首先让人感兴趣的是赫LX夫墓。他没能(或不愿?)进入克里姆林宫红墙脚下,而在这里取得一席之地。有意思的是,为他设计雕塑这个墓碑的,正是被他生前痛批过的一位雕塑家!去世前,赫不知怎么想的,遗嘱自己的墓碑一定交由这位雕塑家来做!那位雕塑家,倒也不辱使命,不计前嫌地为他精心设计了这座一半黑一半白色花岗岩的墓碑,象征性地向世人指出了这个争议人物的理不清的功过!

叶L钦,应该是自己不要进红墙脚的。他的墓,没有雕像,只有一面俄罗斯国旗!看来他很痛很前苏联,就以缔造新俄罗斯的“开国元勋”的身份自己给自己盖G论D了!而且请注意,墓地右上角有一个不显眼的东正教十字,他最后还在这样的信仰中找到了灵魂归宿。

叶L钦,一般认为是戈尔BQ夫孵出的蛋,戈氏还活着,但他的夫人赖莎已经去世,这正是她的墓。据说俄国人对赖莎还是颇有好感的,所以她这个标准淑女般的全身雕像前,常会有人去鲜花。

另一位让俄国人同情和尊敬的曾经的第一夫人,是斯D林的妻子,昵称娜佳,从洁白的雕像和有机玻璃罩可以看出,人们对她敬爱有加。她在十月GM十五周年纪念日自S身亡,年仅31岁。随着斯D林时代的结束,坊间对其身世有着各种版本的传说

马雅可夫斯基墓。正如头像背景热烈的红色墓碑石,他在我心目中是个狂飙的革命诗人,不仅那短促和阶梯排列的诗句形式,还有那些直抒胸臆的铿锵诗句!不过现代俄罗斯青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在读他的诗?中国就更不要说了。

反而是果戈理,可能更多人听到过吧?他的《死魂灵》最早的译介者还是鲁迅呢。这个墓本来有雕像的,据说后来移至别处了,便建了个金色十字架替代。

……

导游带我们转的墓园,我估计只占总面积很小的一部分,但已经目不暇接了。下面再展示一些我不知名但比较有特色的墓碑雕塑吧。

这些并无特色,给大家一个墓地普遍见到的场景而已。大部分墓碑上的雕塑都以墓主的胸像或头像为主。

 

有些雕像则是浮雕。我很喜欢左边这块夫妻合葬墓,只凹刻着一朵康乃馨,色彩、构图都好,而选择深凹刻,明暗对比强烈,十分醒目。

这个线刻的浮雕,利用花岗石磨光后的深色,人物也很突出。但这么个形象的人物,让人实在猜不出墓主会是怎样的身份?我瞎猜,那是不是某个作家笔下的典型人物呢?只是中国人不会在鲁迅墓碑上刻个阿Q。前面一块小石碑,估计是墓主的夫人的。

 

这是另一利用石材表面加工工艺形成的色差来突出形象的,不过和前者处理正相反,人物是毛面。

也有这样不那么严肃的全身像。从这位的爱摆身姿看,多半是位演员或其他艺术家一类的人吧。

 

同样的全身像,这位只雕出大块面,似乎披着斗篷,连男女都难以确认,倚着的柱子上有个不起眼的签名,也看不出男女。

索性这样的只有文字的墓,由于花团锦簇,也很别致。那白色花瓶在别的墓也屡屡出现,或许是扫墓时可以向墓园租用的吧?

这位若不是作曲家,便是提琴家,五线谱和左侧隐约的提琴形象透露的信息。右侧当是其妻,竟多活了30年。

军人在公墓中占了很多席位。这个雕得很细腻,碑座上的炮弹肯定与他的军种有重要关系,或者就是位炮弹专家。

初看这位满身勋章披挂的,非常正式,以为是位军阶级别不低的前英雄人物。发文时根据姓名列别德和生卒年月,上网查了下,居然还是位政界要人,与叶L钦和普J都别过苗头,但从未得势;2002年飞机失事去世。

这位女子的雕像动态十足,但好像有点粗糙。只能往演员一类人猜了。

这个全裸的女性,哀伤的姿态,和旁边的男士照片,应属于同一个墓,会不会是雕刻家与其作品呢?

这是最具古典雕塑风格的一个墓雕,回来整理照片,才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丹琴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契诃夫一起,是莫斯科艺术剧院开创时的基石啊!所谓“斯坦尼体系”,丹琴科的贡献绝对不可小觑。

“墙葬”,是大部分普通人,跻身墓园的机会,想必也比较便宜吧。我并不认同生前无法与名人“同辉”,逝世后子女将其落葬到名人墓园里,以示孝敬。不过从另一角度,这墙葬,倒是值得提倡的少占活人最大生活资源——土地的一种墓葬方式。

 

新圣女公墓里安葬着唯一一位中国名人,那就是王M,很普通的有个头像雕塑的模式。他后来是不是国籍也改了?但灵魂不想回他活得很失意的中国,则是肯定的。奇怪的是,其夫人的墓也在那里,却并不合葬,也不并肩而立,而是在通道对面单独另置。为避嫌,这里就不形象地展示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