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cf武器换购系统:晚年鲁迅何以否定自己的早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08:45
晚年鲁迅何以否定自己的早年?

鲁迅先生二十六岁作文言大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站在当时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制高点上,把人之为人的大问题都想了个遍。然后十年沉默,再出山时,便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
   但让我疑惑的是,何以有些要命的问题,先生早年想得好好的,中年以后又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
   譬如说吧,早年鲁迅是一步到位的个人主义者,推崇尼采。他看不过去中国只知艳羡和横移西方坚船利炮的物质文明,而不知溯本求源学习其科学精神,培植其所产生的土壤,更不知追究其科学精神的由来,学习其整体的精神文化。他早早就警告说:“盖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情感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科学史教篇》)
   这个“精神和物质文化乃一整体,不可偏废,尤不可废弛精神文化”的思想,他在《文化偏至论》里继续酣畅淋漓地加以发挥,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对于“个人”的智慧天才,他大肆张扬;对于“庸众”的盲目伧俗,他毫不姑息。且抄一段,望有耐心者细细耽读,先生此言至今不谬:
   “盖自法朗西大革命以来,平等自由,为凡事首,继而普通教育及国民教育,无不基是以遍施。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加以往之习惯坠地,崇信荡摇,则其自觉之精神,自一转而极端之主我。且社会民主之倾向,势亦大张,凡个人者,即社会之一分子,夷隆实陷,是为指归,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此其为理想诚美矣,顾于个人殊特之性,视之蔑如,既不加之别分,且欲致之灭绝。更举黑(黑+甚)暗,则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于固陋,颓波日逝,纤屑靡存焉。盖所谓平社会者,大都夷峻而不湮卑,若信至程度大同,必在此进步水平以下。况人群之内,明哲非多,伧俗横行,浩不可御,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
  对人类重实利的物质主义倾向,此文也大加抨弹:
   “盖唯物之倾向,固以现实为权舆,浸润人心,久而不止。故在十九世纪,爰为大潮,据地极坚,且被来叶,一若生活本根,舍此莫有在者。不知纵令物质文明,即现实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期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历世精神,不百年而具尽矣。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十九世纪文明一面之弊,盖如此矣。”
   时至二十一世纪,先生所言“十九世纪后叶”之恶果——“全体沦于凡庸”,“诸凡事物,无不质化”,更其变本加厉,而他所张主的“轻物质,重个人”,更显其真理性。但是,何以鲁迅先生自己,在后来的思想道路上否定了早年的自己呢?
  因为并不真的熟悉鲁迅所有著作,以上疑问也许表达得有误,带着这个疑问慢慢读罢。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822037e010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