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大课堂:解决“农民终结”问题的好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30:5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区域,面临如何处理好农民工、失地农民和村落终结的“新三农问题”。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终结。农民的终结问题是城乡关系的“连接点”,是改变农村面貌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前线”,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热带”。2006年夏,我们对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实践进行了调研,认为其中的“五朵金花”是解决好农民终结问题的有效模式。

  “五朵金花”的打造方式

  成都市锦江区农村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如果定位不准,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如果路子不对,农民就不能脱贫致富。在成都市区(市)县中,锦江区所辖农村虽然较少,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5%,农村人口也仅有3.7万人,但农村人口如果不能向市民转变,即使城市化进程再快,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开辟了一条解决农民终结问题的新路子。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竞相开放:“花乡农居”变成了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了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总体而言,“五朵金花”的打造方式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

  1.建设方式突出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锦江区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要求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实施就地改造。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500户,实现户户通光纤。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全区17个行政村,建成200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迁建牛王庙以及举办梅花节、菊博会等吸引人气、传承文化的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五是土地经营规模化。通过实施拆院并院、拆企入园、建新拆旧等方式搞好土地整理,在不减少原有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将集约出的建设用地用于拍卖或商业开发,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会所,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2.发展方式强调休闲经济、产业支撑。锦江区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文化提升产业。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展现东篱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二是以旅游致富农民。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以产业支撑农业。对花卉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发展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个,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3个。利用幸福梅林种植有230余个品种22万株梅花规模和优势,开发梅花系列旅游产品,形成梅花产业链。四是以品牌塑造形象。按照“一村一品一业”不断推出农业新品牌,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将传统农家乐游提升为都市乡村旅游。把原本相对独立的五个片区整体提升为一个旅游区。通过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全国乡村旅游大会,把“五朵金花”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不断提升“五朵金花”的品位和知名度。

  3.生活方式要求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五朵金花”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一是构建农村保障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到了“5060”后同城里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体系。取消乡管学校,将乡村学校统一纳入区教育管理体系,对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信息技术费进行全额补贴。三是构建了农民就业体系。把城市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管理、宣传、信息、培训四级网络,发挥就业服务中心作用,开发服务型岗位;依靠驻区单位,争取社会型岗位;挖掘区域资源,开发自主型岗位;鼓励家庭创业,支持创业型岗位;政府出资创岗,增加公益性岗位,多渠道促进失地、准失地农民就业。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76%。四是构建了农村发展体系。依托“五朵金花”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向股份化、公司化发展,让农民揣着股份进城,失地后仍拥有集体资产的处置权,准失地农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经营权。采取集资入股的办法,修建“风雨长廊”,让不靠路边的农户占有20%的股份,享有15%的保底分红,在解决景观配套的同时,也让村集体经济有所收益,保证农民在参与经营中分享收益。
“五朵金花”的投入产出分析

  从2003年10月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博会开始,锦江区因地制宜,推出的“五朵金花”项目,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投资情况。打造“五朵金花”,区政府(含街道办事处)投入9745万元,市级部门投入1800万元,合计11545万元。随着环境打造,基础设施改善,大量社会资金纷纷介入,参与项目运作。目前,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达1.67亿元,其中,花乡农居1亿元,幸福梅林4千万元,江家菜地l千万元,东篱菊园100万元,荷塘月色预计为1600万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使后续社会资金正以强劲的势头,源源不断的参与到打造“五朵金花”之中,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2.社会效益。“五朵金花”占地约12平方公里,如果按常规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包括公园建设),每平方公里约需投入1.5亿元,总投入达18亿元。锦江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每平方公里投入仅1500万元,整个片区总投入约l.8亿元,就搭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建成的绿地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而且找到了后续管理成本的平衡点。一是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平台。“五朵金花”形成的都市休闲新兴产业,吸引了众多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商家,为农民致富开拓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二是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了前提。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就地享有了城市文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加快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三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五朵金花”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休闲度假,成为了城市边缘的一座开放式公园。四是探索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五朵金花”的成功运作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的路子。

  3.经济效益。“五朵金花”的建设和运营取得的令人鼓舞的经济效益。一是花卉产值增长。花卉产值由2000年的4124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6560万元,增幅达59.l%。二是三产收入增加。“五朵金花”已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三是农业产值上升。随着三产结构的逐年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运作,锦江区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虽然由2000年的l.0%下降到2005年的0.4%,但农业生产总值却在5年间增长了6602万元,增幅达85.5%。四是农民资产增值。打造“五朵金花”,改善了农村环境,土地租金由每亩1500元上涨到2000元,改造后的农房由每平方米500元上涨到1600元,整个片区农户资产增值超过了13亿元。五是农民收入增加。依托“五朵金花”搭建的农民增收平台,为农民提供了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4种稳定的收入。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1元,红砂村达7060元。六是集体资产增值。按照现代股份制公司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创办农村公益事业,让农民得到实惠。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集体资产为837.3万元,绝大多数为办公用房、土地等固定资产折价,集体经营性资产和现金收益较少。截止2005年,整个片区的集体资产达到了3583万元,年增幅达122%,其中,经营性资产大幅增加,占了2000万元以上,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动力。七是周边地价大涨。“五朵金花”项目改善了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民观念和居住、生活方式改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开发,推进了“五朵金花”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城市东部副中心的开发建设。

  4.政府投入收益。政府打造“五朵金花”基础设施投入为9745万元,2005年片区税收收入为1200万元,区级地方实得部分约398万元,按照近3年区财政收入平均增幅在20%以上暂作为测算增幅的基准,“五朵金花”的投入回收静态周期约9年。目前,“五朵金花”片区每年维护管理费用约为 600万元,每年广告经营权转让、物业管理、商铺出租、停车场承包、观光车运营等集体资产运营收入有650万元,可维持收支平衡;政府参与项目的投资,均以政府先期投入,进行市场化运作,营造和培植市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然后溢价退出,保证国有资产在参与“五朵金花”项目运作中保值增值。“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培植了税源经济,增加了税种,税收大幅增长,发展势头较为强劲。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税收收入仅为40.1万元,截止2005年,整个片区的税收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年增幅达300%。同时,土地整理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而且将整理开发出的土地,打造成了开放式公园,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五朵金花”的有益启示

  “五朵金花”模式,适应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其兴起和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将文化产业巧妙的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都市休闲经济,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长。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多渠道增收,保证了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五朵金花”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终结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五朵金花”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了农村,失地农民拥有集体资产的处置权,准失地农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农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得到社会保障,实现就业,从政策、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就业援助和教育权利,实现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另一方面,“五朵金花”模式不是简单的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把城乡一体化仅仅停留于农民身份的转变上。而是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认种活动,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农民出租房屋后,到城市居住,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通过双向互动,更直观、生动的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加快向市民化转变。

  “五朵金花”模式是近郊农村解决农民终结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朵金花”模式是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打造“五朵金花”模式,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找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口和承载平台。在“五朵金花”涉及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我们以城乡一体化方式进行打造,每平方公里只花了1500万元,不征地、不拆迁,就实现了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不仅解决了农民离乡进城后,带来城市日益膨胀、城市设施不堪重负的问题,也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植被,建成了城市绿地,为农民搭建了致富增收的平台,为市民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而且没有后续的管理成本,实现了多赢和良性互动。“五朵金花”模式,因地制宜地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探索出了一条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唯一途径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为解决好农民终结问题提供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