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民营企业:沈从文为何要“自杀”与“弃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6:22

沈从文为何要“自杀”与“弃文”?

(2012-01-06 11:47:00) 转载标签:

沈从文

自杀

弃文

丁玲

现代文学史

文化

分类: 现当代文学研究研究

 

1949年3月9日,著名作家沈从文曾经多次自杀未遂。一次是将手伸到电插头上,被儿子救了。另一次是喝煤油,并用刀片割腕,获救后,神思恍惚,还住了一段神经病院。当年9月,沈从文身体有所恢复,意识到到自己不能再从事文学写作了,就转行到故宫博物院,做古代服饰史方面的研究。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很引人注意的事件,学界普遍都是从政治上解读,认为是政治批判把沈从文逼疯,造成心理高压,导致“自杀”和“转行”。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一文,将沈从文说成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的“反动作家”。北大学生在校园里贴出“打到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标语,并用大字报抄录了《斥反动文艺》,反响甚大。沈从文非常紧张,发现“我搞的全错了”,“应当休息了”。普遍认为这就是导致沈从文自杀的原因。

这些说法似乎很合逻辑:沈从文的自杀就是因为政治高压。不过也还值得质疑:按说沈从文也是久经文坛论争“沙场”的老将了,他作为“京派”代表性作家,三十年代起就不断与左翼文人论战,写过不少批评左派的文章。连他的夫人张兆和也劝过他,不擅此事,不懂政治,就不要去招惹是非了。沈从文和郭沫若也早有“过招”,曾发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指郭沫若“创作方面是无多大成就的”,又贬斥过郭沫若的《洪波曲》,彼此是有“过节”的。文坛争斗历来硝烟滚滚,沈从文不是没有经历过,即使郭沫若现在骂他是“反动文人”,也不至于就此而崩溃吧?再说,自杀前不久,1949年1月,中共地下党北大支部也曾派学生乐黛云(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李瑛等前往看望沈从文,劝他不要去台湾,最好留下来。沈氏对共产党的态度,应当有个基本判断的,怎么就突然要自杀呢?

这就有第二种解释,认为当沈从文压力最大时,遭到朋友冷淡,让他倍感“世态炎凉”。有人曾撰文说沈从文自杀前,想见丁玲,探询一下政府是否如同郭沫若文章那样把他看做“反动派”。当时丁玲是文艺界“红人”,可以“通天”的人物,沈从文和她虽然有矛盾,但毕竟是老朋友,相信丁玲会给他交交底。谁知见了面,丁玲穿一身棉布军装,态度冷淡,俨然身居要津在接见他。沈很倔强,便无言而归。他终于意识到北大的大字报和丁玲他们的态度是有关的,自己迟早会被“清算”,决心以自杀来自白于人世。


1938年沈从文在昆明。(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照片)

可是这种解释后来被当事人推翻了。据丁玲的丈夫陈明回忆,1949年三、四、五月,也就是沈从文出事那一段,丁玲在东北,根本不在北京,和沈从文也没有任何过往。这在丁玲日记中也可以佐证。所谓冷淡召见、“世态炎凉”云云,纯属子虚乌有。倒是6月11日,丁玲进京参加筹备文代会的第三天,曾与何其芳等人去看望过沈从文,劝他不要“自恐自吓”。不久,沈就给丁玲来了一封信,说自己“心已碎毁,即努力粘合自己,早已失去本来。”又说修养一段后有好转,要“追思补过”,“并深知中共实在凡是从大处看事情,…不是对什么人特别过不去。”又说,自己知道用笔离群,生活离群,写东西多错误和不健康,“涉于私,即为致疯致辱因果”。所以想“放弃文学,来用史部杂知识和对于工艺美术的热情与理解,使之好好结合,来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这起码说明,沈氏自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会全是出于政治压力,也并非由于丁玲等老友“见死不救”,让他绝望。

可能还有一个隐约的原因被忽略了,那就是艰难时节的婚姻矛盾。

还是沈从文给丁玲的那封信,透露了他和夫人张兆和之间有某些矛盾。沈在信中说:他也想跟进新社会,改造自己,但又很难做到。“唯一能帮助我站得住的三姐”(即张兆和),此时就“临到一回考验”。“我目下还能活下去,从挫折中新生,即因为她和孩子。”沈从文说他“要一个家,才有望将全部工作精力解放”,万一她离开了,“自己生存全部失败感占了主位,什么都完了。”他恳求丁玲帮忙“提一提这一点”。看来,他们几十年的婚姻生活,既有阳光,亦有风雨,甚至在艰难时刻可能还有过阴霾。当时的确有人也劝过张兆和,如果不行就和沈从文离开算了。张兆和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觉得他落后、拖后腿。一家人乱糟糟的。”沈从文显然很怕妻子弃他而去。在沈从文自杀前后,他和夫人的感情是有些紧张的,沈从文害怕离婚。这也有材料侧面证实。在沈从文逝世多年后,张兆和在《沈从文家书》后记中不无遗憾地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的遗稿的现在。”而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读前人的传记(比如 “某地几姐妹”之类畅销书),想象他们那些光鲜传奇的生活,一般都很难理解当年生活底下的潜流,以及当事人内心的苦厄了。

若要刨根问底搞清楚沈氏自杀之因,还有一事恐怕也是不能忘的,那就是在中共地下党劝留沈从文不久,沈收到一封匿名信,写着:“算账的日子近了。”还附有一颗子弹。这封恐吓信至今仍然是谜。这不可能是共产党人所为,那么到底是激进学生写的,或出于国民党敌特之手?不清楚。可以肯定,匿名信会让心性较为内向胆小的沈从文神经极其紧张,导致崩溃。

总之,沈从文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高压,亦有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光是从政治方面解读,归咎于郭沫若的文章和北大的大字报,是不充分的。

沈从文的“弃文”和“转行”,也不是什么人强迫的,是他自主的甚至可以说理性的选择。沈氏很早就有“文物癖”,也有不少收藏。他到故宫博物院,多年努力,终于写出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周恩来总理还过问过此书。1964年这部大作出版时,当初几乎把他逼到墙角的郭沫若,此时却又为他写了序言,很短,才二、三百字,也是肯定的评价。恐怕不好说郭沫若是虚情假意(也许是借此表示歉意),沈从文是委曲求全吧。这真是人事沧桑,文坛百变,烟雾缭绕,后人不认真体察,就拿些条框分析归纳,断是难于明白的。

(本文部分材料采用了涂绍均《图本丁玲传》,该书系由我总主编的“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丛书之一种,近由长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