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二附小:话说人到中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31:02

此文摘译于2012年1月5日的纽约时报,原作者为纽约时报文化和艺术记者也是In Our Prime: The Invention of Middle Age(我们的壮年-中年的发明才能).”一书的作者帕特丽夏.科恩,原文网址为http://www.nytimes.com/2012/01/08/sunday-review/get-a-midlife.html?_r=1&hp。摘译此文其实很偶然,起因是译者也很快过四十岁生日了,新年伊始在纽约时报上读到这篇专栏文章,想想自己年届不惑,却没有一篇像样的译作安慰自己,还仍然不得不还为稻粱谋,就想把此文译出来,给自己以及快奔四十或者已进入中年的译友们一个安慰,也振奋振奋精神-咱们作为中国人,美国人都认为四十是个出成果的好年龄,咱们也不能落后啊!- 谨以此文与各位译友共勉,希望在来年,大家都能在自己这块自留地,勤奋耕耘,有更多更好的收获!

据一些研究人员关于老年人最愿意重回的年龄段问卷调查结果 ,美国65岁以上绝大多数老人直接绕过其狂野奔放没有任何皱纹的青春期,20岁以及30岁这几个年龄段,选择了愿意重回其40岁这个时期-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可能都会大吃一惊吧?!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习惯于以自我解嘲的方式解释说,某些事情没做好是由于自己已经步入中年力有未逮的原因。尽管先辈有训诫说“50岁等于一个新的30岁!”, 人们在提到某人步入中年时,其实还是暗示其身体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或或其事业陷入停滞。在本人刚刚完成一本以人类中年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书的写作时,我就发现有人焦急地问我一个这么奇怪的问题“中年应从哪个年龄开始算呢?”-其焦虑的心情溢于言表,问者好希望听到的说自己的年龄还未步入中年! 

据那些回答说中年是其最想重回年龄段的老人吐露,重回中年时光其实是十九世纪时人类的共有情结,也在那个时候“中年”这个词才作为单独的人体发育阶段开始在人类的语言中出现。 虽然说中年这个词暗指某个人的精力开始走向衰弱这一观点,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真理,但其实这个词的形成,更多的却像化合物制造或者国际象棋规则的制定-和其他被人类主观分隔开的,所谓的人体发育阶段一样,中年,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人为的,将这个年龄段从人类连续的人生过程中分化出来的文化概念,一个我们人类自己编造的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故事。

生活在十九世纪相当于我们高祖父母人们所编造的这个被称为“中年”的故事或者文化概念,指的却是那个时代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我们报纸的影响力在此时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纽约时报在1881年时宣称:“我们锻炼这种影响力的能力也处于最佳状态!”

是的,没错, 处于“中年”的纽约时报,你的确可以对掌握更高权力的政府部门甚至是所有的执政者施加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处于“中年”的人来说,自己日渐加粗的腰身,日益松弛的皮肤,不时酸痛难忍的膝盖,随着年龄增长而与之俱来的多重责任,年老体衰的父母,你还那么认为这个“中年”,是您一生中最有力的的巅峰时刻?那些过了40岁的人中,就没有人一度置良心的谴责不顾,拉平其颧骨上部的皮肤,以消除其鼻子和嘴唇上日渐加深的的皱纹?健身房的常客除外,人到中年,您的脸庞和体形绝对会泄露您的实际年龄!

问题出在哪儿呢? 在对中年这个年龄段进行定义之时起, 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强调一个人进入这个时期所失去的一切-这个时期的人们,大多失去了生育能力,精力也不再如此前那么充沛,也青春不再!曾有一个文化批评家宣称,人步入中年那一刻,您就会觉得自己“不年轻了!”。 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也对中年采用了同样的定义方式,他们对人的幸福和健康作了如下定义:健康就是没病,人的心态调整好了就意味着不会患上忧郁症和人体机能紊乱症。

与之相比,人们有关中年话题的研究却喜忧参半。为了证实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选择了重回中年,以及人们作出该选择的目的,美国麦迪逊市威斯康辛州立大学老年问题研究院主任卡萝.里夫,特意编制了一份问卷,通过这份调查问卷来了解被调查者(所希望的在重回这个年龄段后可能获得)的幸福感。这份调查问卷所得出的,人们希望的在重回中年这个年龄后可能获得幸福感包括以下六方面:人格成长(获得挑战个人自我认可度的人生新经验),可获得自主权(会对自身的看法有信心,即便是这种看法有悖于大众的看法), 可获得对个人发展有帮助和支持的社交关系,可获得自尊(和多数人的人性相似),可以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还有就是重活一回的目标感。

此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探寻并证实人们内心深层次的幸福感,而不是其喝过几听啤酒后所感受到的转瞬即逝的愉悦。 不过,当初起草拟定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一个人是否能在其全盛巅峰时期保持正常的心态。古希腊人称之为积极的幸福,一些积极的心理学家则用这个概念来指代人们在抚养孩子长大,为参加奥林匹克比赛进行训练,个人完成大学教育或帮助邻居进行灾后重建等事件过程中所获得深层次的内心满足感以及所感受到的人生意义。人们对积极人生经验的追寻让研究者认识到:医生和心理学家眼光太窄,他们只将目光投到人们中年所患的疾病和身体机能紊乱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中年这个概念,使人们对中年生活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举个例子,据此前的研究证实,中年妇女比中年男人更易于患上郁郁症。在此案例中,人们忽视了另一个现象-据报道中年妇女们往往社交关系更好,人格成长更健全(即可获得更多挑战个人自我认可度的人生新经验),这可以加强其心理抗压能力(即能在遭遇某事件打击后更好的恢复正常心态)。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人到中年,其担负的压力会达到最高点,但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自信也同样达到最高点。步入中年的大多数人都证实说,这个年龄的他们,能较快较好的走出烦恼以及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也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青年其实是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无助失望情绪的时期,这个时期,每段生活的结束,对青年人来说,几乎就相当于世界末日的来临!”G. K.切斯特顿在其作品中这样写道:“相信自己能安然度过每个难关的自信以及对此总是充满希望的心态,在人生历险和危机过程中生存下来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克服困难所需的灵感和好办法,人们大多都能在中年时获得。 ”

事实上,研究者发现,那些处于中年这十年年龄段的人活得最幸福-在调查个各个领域比如对生活的掌控感,生活的目标感以及所拥有的可获得支持的社交网络方面,中年人平均得分最高。

对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获得辉煌和成功的人来说,中年永远都没法和其荣归故里的老年相提并论。不过对于许多人来说,能不再回首那从事第一份工作的痛苦以及害怕自己干不好这份工作的恐惧,以及让自己生物钟倒挂的痛苦,也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那人到中年还有什么好处呢?想到自己下次可能要开始点数自己脸上的老年褐斑点算不算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说女性,女性可以再次尝试在这个年龄重新开始自己的性生活。据全美一项关于中年人生活的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的中年妇女们都幸福地声称其增加了对自己性生活的控制。 另外,该调查也显示,男性源于焦虑情绪产生的压力在步入中年后也有所缓解。这种情形在南希.梅尔斯2003年拍摄的一部名为“有些东西一定要付出”也有所反映-杰克·尼科尔森和戴安·基顿在这部影片中出演了一对50多岁的情人,影片中,男主角问女主角“不用避孕么?”,女主角回答道:“都更年期了,用不着!”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步入中年后其在财务金融和政治事务上的作出正确判断和进行决策的能力都会达到巅峰。据波斯顿大学退休研究中心2010年发布的一篇文章,经济学家们对10个不同年龄组的人在处理车,房,抵押贷款以及信用卡的金融业务的能力进行研究时发现,43到63岁人群在处理这些金融业务时最能抓住机会,最能作出最佳选择。

由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年是一个最长于做出决策的年龄段!”

另外,天赋的能力加上经验的积累,也使人们在步入中年后在创造性方面达到其一生的巅峰。尽管新闻媒体热衷于宣传年轻的天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和埃里克.埃里克森则坚持认为:一个人在步入中年后,其创造性也才达到巅峰并促使其在这个年龄段获得其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举个例子,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创作于其29岁时而其第九交响曲则创作于四十八九岁和50岁之时。由此可见,天才深邃的创造力要在其步入中年后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呈现。

不计其数的作家,制片人,音乐家,诗人以及画家都对一个人中年时所具有的艺术洞察力作出过详尽的阐释。 “非常庆幸的是我在二三十岁时没机会拍电影,因为那个时候我不过是个很糟糕的作家”,  50岁时因写下奥斯卡获奖影片“百万宝贝”的剧本而成名的剧作家鲍尔.哈吉斯说道(他后来还为电影“撞车Crash”写下剧本并执导了该影片)。

今天,科学技术的创新给步入中年的人们带来了一些安慰,使得他们能克服许多原来年龄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生理方面的限制-万艾可(伟哥)让中年男人恢复了昔日雄风,而瘦脸针注射术和面部填充术也使得进入中年的女性脸颊上的皱纹得以消除,而如今新的医疗技术也使得上了年纪的人能参与滑雪和冲浪。

 

美国二战后生育高峰出生的以及1965年至1977年间出生的,如今已经步入中年的人,比起他们的先辈来,可以尝试做更多的事情,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如今美国的中年人,由于拥有比其先辈更长的寿命,可以有几十年的时间,弥补昔日的损失甚至是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过作为中年人,他们大多大多毕竟已年过半百,得时不待我地抓紧时间,实现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