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全职招聘:上海知青:大上海是永远回不去的“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6:55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无可辩驳的行为准则指引下,一代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近20年间,数十万上海青年作为响应号召的急先锋,在新疆阿克苏、云南西双版纳、江苏大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蹉跎岁月。

  

对于回到上海的人来说,知青是历史、是痛苦,亦或是美好青春的回忆,对于没能返沪的人来说,知青就是直至生命尽头的命运。大上海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了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家”。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无可辩驳的行为准则指引下,一代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近20年间,数十万上海青年作为响应号召的急先锋,在新疆阿克苏、云南西双版纳、江苏大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蹉跎岁月。

对于回到上海的人来说,知青是历史、是痛苦,亦或是美好青春的回忆,对于没能返沪的人来说,知青就是直至生命尽头的命运。大上海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了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家”。
               听党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3年7月,王祖炯和同一批上千名上海学生一起在北火车站踏上西去的列车。在锣鼓鲜花的鼓动下,做出了甚至是改变他们一生的决定。

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失败,上海城市人口的就业途径变得空前狭窄,众多青年中学毕业后无法升学,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官方从196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号召城市中不能升学或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学习苏联青年在西伯利亚开展的垦荒运动。很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席卷大江南北。

现居上海,退休前曾担任《兵团日报》副总编的王祖炯说,当时并不清楚手中拽着的户口迁出证明意味着什么。知青专列从上海北郊火车站开出时,他所在的那个小队没有一个人哭,大家开始唱苏联歌曲《再见吧,亲爱的妈妈》。“我就是只有一股的兴奋,高兴,可以离开上海,这是唯一的滋味。根本不会意识到我们前程,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什么,不知道。”

而对于王祖炯来说,上山下乡,真正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家庭的原罪。王的父母亲都是老地下党员,但后来被打成了右派,成了反革命。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小孩子间总会有些打打闹闹的事,同学们就要说了,你爹右派,你爹反革命。他觉得去了新疆,当了知青,他这个反革命的儿子就能抬起头来。

然而更多的青年,他们去新疆的理由相比王祖炯来说更加“清晰”:听党的话,响应毛泽东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原新疆农1师14团的上海知青朱静华仍然记得王震部长在上海文化广场作动员大会时的场景。礼堂里灯火辉煌,一边放着纪录片《军垦战歌》,一边由王震亲口跟年轻学生讲新疆的远景规划、新疆的生活。这部当年影响巨大的纪录片《军垦战歌》,配合着现实世界大张旗鼓的动员,激荡着年轻人的心。朱静华和他的同龄人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激情澎湃的宣传影响,1963年7月,成为了第一批进疆的上海学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一度打断上山下乡运动的正常进程,但是大城市里日益严重的武斗不得不让中央思考这些年轻的“无业游民”出路,留在城市迟早要出问题。1968年底,毛泽东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分之一以上的城镇人口在这种形式下被送往农村和边疆。而上海作为最早发动上山下乡的运动的城市,从1963年开始,已经有计划、有指标的组织10万名知识青年前往新疆戍边。

距离吐鲁番40公里的大河沿车站,是当年知青们进疆的第一站,它后来成为许多人终生抹不掉的记忆。王祖炯在大河沿下车后有两个看热闹的解放军恰好走过来用上海话搭话。“然后他就跟我说他还有一年可以复员回上海了,我说我们也就三年也可以回去了。”汽车兵笑了笑:“你们回不去了”。

知青进京请愿:“我们要回家”

1978年12月, 数十位云南知青冲过重重阻隔来到北京,打出“我们要回家”的横幅,这天距离第一批上海知青到达新疆已时隔15年。那年冬天,上海知青丁惠民带着十多个云南知青,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进京请愿,并最终撕开了知识青年返城的一个豁口。

两年前,“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标开始转向。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已疲态尽显。197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谈到知青工作时提出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3月,重新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现在搞的上山下乡,不是个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嘛!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第一步应该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其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知青作为“文革”遗留物,到了该解决的时候。

远在上海的一些高干家庭率先体察到了政策的转向,开始以各种理由准备调动回城。上海知青周公正,在农场是副教导员。对他来说,迷茫和思考来自于对公正性的颠覆。一位高级干部的三个孙女与周公正在同一连队。她们的爷爷去世时,家属提出要三个孙女回城,否则就拒开追悼会。僵持的结果,是盖着“中共中央组织部”大红印章的调令发到了农场。周公正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枚神圣得高不可攀的印章,却是对其神圣的嘲讽。

而其他有门路的上海家庭想尽办法走后门调动回城,一旦成功就什么都不要了。一位高干子弟以探家名义临走时,作为教导员的周公正还给他

 

1978年12月, 数十位云南知青冲过重重阻隔来到北京,打出“我们要回家”的横幅,这天距离第一批上海知青到达新疆已时隔15年。那年冬天,上海知青丁惠民带着十多个云南知青,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进京请愿,并最终撕开了知识青年返城的一个豁口。

两年前,“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标开始转向。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已疲态尽显。197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谈到知青工作时提出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3月,重新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现在搞的上山下乡,不是个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嘛!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第一步应该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其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知青作为“文革”遗留物,到了该解决的时候。

远在上海的一些高干家庭率先体察到了政策的转向,开始以各种理由准备调动回城。上海知青周公正,在农场是副教导员。对他来说,迷茫和思考来自于对公正性的颠覆。一位高级干部的三个孙女与周公正在同一连队。她们的爷爷去世时,家属提出要三个孙女回城,否则就拒开追悼会。僵持的结果,是盖着“中共中央组织部”大红印章的调令发到了农场。周公正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枚神圣得高不可攀的印章,却是对其神圣的嘲讽。

而其他有门路的上海家庭想尽办法走后门调动回城,一旦成功就什么都不要了。一位高干子弟以探家名义临走时,作为教导员的周公正还给他   做工作:“早点回来……哪还有影子啊?今天想来,自己都笑着摇头。”

做工作:“早点回来……哪还有影子啊?今天想来,自己都笑着摇头。”

做工作:“早点回来……哪还有影子啊?今天想来,自己都笑着摇头。”

眼睁睁的看着有门路的知青返沪,这些事实对“周公正们”的冲击十分巨大,他们迷惑,进而开始思考,大规模的抗争由此开始。78年9月,丁惠民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了一封公开信,联名信的签名超过万人,明确表达了回家的要求。时任农垦总局局长赵凡受命赴云南调查,西双版纳勐定农场知青以绝食明志,长跪不起。


恰恰此时,上海女知青瞿玲仙之死,引发轩然大波。瞿是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知青,因怀孕难产,在农场卫生所大出血身亡。这一非正常死亡事件,在农场并非最严重的,却因“死得其时”,引发数千人抬尸游行,激起知青情绪。“云南各农场知青联席会议”要求立即组成请愿团北上。发着高烧的丁惠民被知青们强行抬过了澜沧江。

留在西双版纳的知青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抗争,一位知青竟割开自己的手腕,喷溅的鲜血震惊了所有人。知青的决心已经不可阻挡,1979年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15条讲话》表示“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西双版纳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

据《云南省志农垦志》记载:1968年,云南农垦系统开始接收安置省内外知识青年。到1972年,先后共接收知青10.40万人,其中来自上海的人数最多,达4.76万人。

                 时代的牺牲品 真正回家的路却远比想象中的艰难,当初轻易的选择造成的伤痕,将近三十年仍然没有弥合。

1969年4月,上海知青朱克家放弃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仓公社勐掌生产队插队落户。朱登上云南的火车时,看到母亲在月台上哭得当场昏倒。朱克家放弃上大学的事迹被上海市革委会云南慰问团相中,一份名为《山寨里最忙的年轻人》的材料被送到上海市委。朱克家进入了姚文元的视野。姚马上派出专门的写作班子,到云南采访报道。不久后,署名朱克家的《我深深爱上了边疆的一草一木》等通讯大量见诸报刊。一夜之间,典型就这样炼成了。

朱克家感到骑虎难下;他他感到有一只巨大的手在后面推着自已走,想停也停不下来。1972年,姚文元在布置采访时得知;朱克家不是党员。姚当即要求突击解决朱克家的有关问题。当晚,他被突击入党。但朱克家的三级跳还在继续,1972年8月中共十大,在张春桥的安排下,朱克家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23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候补委员。

朱克家毫无准备地创造了两次政治奇迹,最短入党时间和最年轻中央候补委员。但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过去心目中“党的化身”瞬间变成了“反革命野心家”。1976年11月,朱克家在昆明被隔离审查,朱曾经与专案组激烈对抗;他拒绝承认自已有政治野心。他坚称自已仅仅是被上面推到高位,然后按照上面的意图做事而已。

1979年2月,朱克家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后,下放到滇黔边界的洪恩煤矿劳动锻炼。

朱克家成为了这场政治运动最大牺的牺牲品。服刑期满后的他曾试图调回上海崇明岛的一家国营农场,但终究因为历史问题未能成功。朱克家至此落脚云南,2004年退休。此时,上海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已经没有了回去的动力。

对于那些没有朱克家“幸运”的普通上海知青来说,疗伤的过程一样艰难。1993年周敦福才终于把自己的口袋户口,变成了正式的上海户口,从1963年花一分钱迁出户口进疆,到重新成为上海居民整整过去了30年。在上海周敦福代表着这样一类人,大多数返沪的知青,除了口袋里的一纸没有接收单位的户口,一无所有。知青安康回到上海后没有单位愿意接受,只能自谋生路。他和妻子一个抓蛐蛐卖,一个帮人带孩子,月入15块钱,生活艰辛。

有些伤痕在时间面前依然无法消解。1999年,丁惠民组织的知青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的知青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无论“有悔”或者“无悔”,40年过去了,1700万知识青年的生命,都已步入夕阳。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Q9L/losh04.html

  听党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听党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听党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