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博机械有限公司:言之有理 还要声色有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3:19:22

言之有理  还要声色有礼

【说话很有道理,声色有点失礼,如此道理再好,难进别人心里】当我们生气动怒的时候,绝对不可能雅言正语,因为已经落入情绪之中。雅言正语需要学习,他不只是取决于思维的过程,也取决于情绪的反应。所以要随时照顾好自己的念头,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人人会说话,但不一定人人会说雅言正语,人际沟通上说话的声色与谈话的内容一样重要。与人谈话时情绪、念头、态度、声调等都会自然流露,这是误解产生的地方。同时也是与人交谈时能否给人好印象的关键因素。

口气是【声】,态度是【色】【声色柔和】是证严上人订立的慈济十戒之一,足见一个人的言语对其人格养成是多么重要。然而人们常常声色不够柔和,说话的分寸与时机拿捏不当,而落入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的口业之中不但造成言语上的摩擦与冲突,误解与嫌隙也自此产生,彼此的恶缘更自此滋生。

雅言正语需要学习,他不仅取决于思维的过程,也取决于情绪的反应。当我们生气动怒时绝不可能雅言正语,因为已经落入情绪中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念头和情绪会自然流露,所以呀随照顾好自己的念头,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分析:人类沟通的管道中说话只占百分之十而已,其他百分之九十不是言语所能及,包括情绪反应肢体语言、以及说话态度。所以不要说【我不讲他就不会知道】,再怎么迟钝的人都会感受到别人说话时的念头与情绪这个我们很难去隐藏。

  有一天一位志工沮丧地问我:【开会时我分析的道理很好,我讲的话也没错,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甚至有人不认同!】这位志工平时勇于发表意见,很爱针对别人的缺失与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讲的是事实也有道理,但讲话口气很严肃,有时所言虽无对错,却流于主观与定见。因此在言多必失及说话时间拿捏不当的情况下,许多人对他表面上是待之以礼,实则:可以接受道理,但很难给予同理。言谈结束前,我送他一句话彼此互勉:【说话很有道理,声色有点失礼,如此道理再好,难进别人心里】他听后恍然大悟。

   针对别人的缺失分析道理,除非彼此的缘深,或爱心存款足够,否则要对方一感恩欢喜心去接受实在不易,除非此人是有修的觉者。因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听赞叹和鼓励的话,所以才说:树木花草是往阳光的方向生长,人是往赞叹鼓励的方向努力。对说者而言赞叹别人是得欢喜功德;对听者而言要拿别人的赞叹当警惕,这是【一音说法,法随众生,各得其所】是一种智慧妙法。忠言直谏还要看听者是否欣然摄受,也要看说者是否具足说服力和亲和力。否则本欲【一棒打醒梦中人】然却【一棒打死梦中人】

影响所及是一个人的慧命,焉能不谨慎。

   有时候我们自己德行不足或缘结不深,对于别人的错也只能以善解与包容代替指责或纠正,原谅别人更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自己是犯错者,相信我们也是期待别人如此对待。然而,如要道业成长,只是很会原谅自己,但却自觉与自省,则很容易在原谅自己的过程中继续懈怠和犯错,这样的人很难成长。反之很会自责也是不好,会落入自卑与妄自菲薄的境地之中,而无法善待自己。

   佛陀曾经对【言语】提出他的看法,值得大家学习:【假如你所知道的事情,是有害又不真实的,那就别说;假如是有益却不真实的,那也别说;假如说是有害却是真实的,还是不说;假如是有益并且是真实的也要找对时机找对对象说。】即使是有道理的好话也要对机才说。对机就是妙法,不对机即使是大法也会没办法。

   有时候我们不小心过度赞美而言过其实,那会变成【绮语】这是口业之一。有时我们说话不留意,会造成【不见己过,只论人非】,这是两舌恶口。有时我们有话直说,却造成心直口快而落入尖酸刻薄,予人反感。宋朝法演禅师说:【话不可以说尽,说尽人必易。】即使是好话,但说尽了反而会流于平淡。说话分寸之拿捏真是【大是大非易判断,模棱两可难取舍】,静思语警惕我们【先静,后思,再语】即此意思。

  【有智慧的人是想着说,而不是抢着说。】有些人喜欢随兴发言这也是希望被重视的心理反应。一个人如果不是凭着实力去付出让人家尊重,而只是一味地籍着发言希望被重视,造成言谈多以自己为中心,这就落入我执的情绪幻想之中,人一落入偏执,当然会难以使用雅言正语。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好不如话巧。说话要机智与善巧,更要用心在嘴上。话到嘴边留三分,有时甚至要沉默是金。其实【沉默】也是一种尊贵,文殊师利菩萨说:【与一切之法无言、无说、无示、而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切的真理没有语言,不能说明,无法表示,不必问也不必答。不言之言才是真言,不言之教就是身教,光是说话就令人学无止尽了。

 

 

无言之言是【真言】

无行之行是【觉行】

无相之相是【实相】

无用之用时【妙用】

心中无所做,念头无为何,一切无所求,皆因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