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防盗专家:蒲志高的一封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58:22

蒲志高的一封信

 

     同志们:
     我现在重庆,我的家里。好久没和你们联系,今天终于有机会给你们写封信。


     那天晚上八点多,我正在浴室洗澡,接到国民党重庆调查局谢先生电话,他已经到我家门口,叫我开门。我心中一惊,来者不善,多事之秋,我回去还是不回去?


     想到因为要营救被捕的同志,我真名发的一篇文章,引用国民党的法律呼吁国民党当局尊重法治,立即释放诸位同志,当时我慷慨激昂,现在,调查局按图索骥找上门来,我焉能回避甚至逃走?我若逃走,岂不是心中有鬼?


     巍巍中华,托称民国,政体共和,独裁盛行。共产党,怀抱天下,欲效法美国,建立自由民主制度。新华日报,无日不谈民主,无日不鞭挞腐败。当局虽无时不弹压,抗压能力,我党第一。调查局,小儿科也,杀身成仁,未尝不可也。


     返家之前,我通过交通线将情况紧急通告党内朋友。漆黑的夜里,我载着小儿,一路无语。到得家门口,发现三辆车,阻断交通,数人低语,打开家门,10人鱼贯而入,包围住我。尚未与妻,母言语一二,即被押到楼上,调查局人员,拍照取证,将产于1946年的计算机内所有内容尽数调阅打印。小儿上来翻阅小吃,不愿离开,被调查局人员以我妻呼喊为名调离,小儿刚10岁,沉默少语,眼珠转个不停,我知道他的问号很多,只说爸爸就是写点文章,不要怕。


     取证结束,调查局出示重庆国民政府公安局局长搜查证,扣押物品清单,一让我签名,迅即,迫我离家接受审讯,我要求与妻一别,妻在床上垂泪,追问为什么? 调查局催我,我只留言妻:世道不变,中国继续沉沦。为呼吁救我朋友,今天来抓我,我做的事情,我负责。随手将联系工具抛给妻子,没来得及叫一声依偎着他母亲的儿子,就走了。联系工具上有诸多朋友信息,却不知道已经被调查局从我妻子手中缴获。


    从晚上十点多到凌晨4点多,审讯不停。国民党调查局依照联系工具追问联系人身份,并以涉嫌犯罪恐吓。时而暴风骤雨,时而动情劝说。我据理力争,告诉他们专制是所有人的敌人,可是,他们根本不讲理,明说两套方案对付我,看我态度。我知道国民政府始终不肯删除的劳教,虽然违宪,却是随意逮捕限制异议人士自由最方便的工具。想到家中老母在我出门时呜咽情状,小儿难舍的眼神,我妥协了。我答应以后不破坏国民政府的稳定大业。对于调查局要求提供一些通讯密码,我坚决不同意。我只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与国民政府作对,但,我不能害别人。投降,也要有底线。调查局副局长最后放行,让我留等重庆调查局的处理决定,并将通讯工具给了我,我立即和一个我很信任的朋友,请他连夜帮忙修改密码。谁知,他却辜负了我的信任无动于衷。


    我赶紧联系我的妻,告诉她,没事了,估计上午就能回家。她不相信,我回复:如有假,通讯工具不会还给我的,晚上,不肯他妈妈熄灯,等我回来的儿子一看信息,立即下楼告诉我一夜无眠哭泣不止的母亲:奶奶,我爸爸没事,可以回家了。


    随后的时间,我在调查局的值班室的椅子上度过,小便上厕所,也是左右一人扶持。一直到上午10点四十,才到家。到家后,我儿子生气的说,爸爸,早就叫你不要写那些破文章。我真想和儿子说:儿子,我不希望你们以后还要写这些文章,所以,希望在我们这一代都能写完,所以,爸爸忽视了你的感受。


    我知道最近党组织把我定性为叛徒,我也深深忏悔。我不是英雄,我受不了更高级的审讯,我屈服了,可是,我把经过写出来,只是希望大家用平常心看待我,看待我这个革命意志不坚强的人,我不是不想做英雄,我实在没有能力做英雄。我向关注支持我的朋友道歉。同时,我对那些至今还在笼子里受苦的民主斗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新中国就要来临了,让我们祝福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日胜利吧。


                     蒲志高  于 1946年2月28日

文/顾志坚

  

老甫你好:

来信已阅。见君一切安好,便宽心了。

因最近组织上公务繁忙,未能与你压惊洗尘,请见谅。

你已做的很好,不必横加自责。望尽心宽慰家人,好自安心调养。

江竹筠的公子已平安抵达美国,籍也入了,房也买了,性生活也很和谐愉快,勿念。

许云峰同志还在渣滓洞养老院,没喝开水,没做噩梦,躲猫猫的游戏也戒了,欣慰。

华子良同志经查,确系被神经病,目前还在康复中。

烦请你稍事休整之后,赶紧把拖欠数月的党费缴上。

组织上也很困难,一定要自觉!

待收到你补缴的费用及滞纳金核实无误后,方可安排你二度出山。

望你稍安毋躁!


          重庆沙坪书店联络站  老彭

文/单口相声 

 

 《忠诚与背叛》解密红岩:甫志高不是最大叛徒

 



采访大屠杀中幸存者 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

 

  小说《红岩》在20世纪60年代面世后,迅速引起轰动,此后一版再版,被誉为是“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但随着白公馆与渣滓洞历史档案的细节逐步公布于世,人们发现真实的“红岩”革命斗争史里所发生的故事,远远超过小说《红岩》表述的范围。2008年重庆出版集团约请著名作家何建明、红岩文化研究专家厉华联合创作纪实作品力图还原真实的红岩历史。近日,这本定位名《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的报告文学正式上市,并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出版物。

  本书作者采访了大屠杀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以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细节,作品内容包括“血染红岩”、“背叛的代价”、“女人无叛徒”、“另一种背叛”、“忠诚之忠诚”、“以革命的名义,让真实的‘红岩’永存”等章节。其中增加了小说《红岩》所没有反映的大量新人物形象和内容,如我党重要历史人物车耀先和罗世文烈士、几乎令戴笠遭遇革职查办的“红色电台”案主角——“中共美女间谍”张露萍烈士,以及被军阀亲伯父杨森杀害的杨汉秀烈士等的传奇事迹。充满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华子良”,天真可爱的“小萝卜头”的人物原型以及“绣红旗”、“19志士白公馆脱险”等历史真相也将在读者面前真实呈现。

  书中还以近10万字的篇幅详尽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夜的大屠杀现场,以及革命先驱面对死亡时的英勇事迹。

  在屠杀的文学追寻中,何建明同时发现,许多共产党人是作着诗、诵着诗壮烈牺牲的,比如小说中成岗的原型陈然,马上要上刑场了,陈然说,我的诗还没写好,然后一边走一边大声地念,还在监狱里的罗广斌和几个狱友忙着记录,整理成后来著名的诗篇《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忠诚与背叛》同时披露了解密时间不长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内容。《报告》全文约两万字,共有七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案情发展”;第二部分“叛徒群像”;第三部分“狱中情形”;第四部分“脱险人物——白公馆(全部)”……其中第七部分“狱中意见”,即“狱中八条”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今听来仍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据了解,这份《报告》原本现在存放在重庆“红岩”档案馆中,其中两章至今不知下落。

  被《忠诚与背叛》颠覆的经典记忆

  (记者祖薇)何建明笔下的真实红岩,改变了几代人关于小说《红岩》的经典记忆。比如,他在仔细阅读了当年的亲历者的回忆文字以及采访相关人士后,发现当年绣红旗的并不是江姐,而是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同被关在狱中的国民党将军黄显声拥有每天读报的特权,他首先在《中央日报》上读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并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写在纸条上,传给了罗广斌。

  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狱中的革命者决定采取特殊方式表达内心的激情。罗广斌扯下他的红花被面(他被捕时带进监狱的),陈然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衣,拟作五星。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后来,罗广斌和十多位革命志士从白公馆大屠杀脱逃,在重庆解放的第三天,罗广斌重新回到白公馆,在木板里取出了那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至今还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甫志高”不是最大的叛徒

  小说《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是革命阵营里最令人痛恨的人物。但这个人物实际上是好几个叛徒的形象综合而成的,当年叛徒出卖导致组织遭受破坏的经过在《忠诚与背叛》一书中有着详细的记录,中共重庆地下党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都成了叛徒。刘国定后来靠出卖有功当上了军统中校。冉益智在被捕前给党内同志的印象是“经常表现出革命的坚定”,却在被捕的第一天就叛变了。由于他的叛变,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并被杀害。

  -双枪老太婆叫邓惠中

  何建明经过考证认为,双枪老太婆的真名叫邓惠中,当时已经49岁,使用的武器是双枪。49岁在革命年代队伍中算岁数比较大的了,所以有“老太婆”的美誉。为什么双枪老太婆没有名字呢?这是因为,解放以后从敌人缴获的审讯材料中发现一个问题,双枪老太婆在狱中交代了自己很多事。为了减小损失,狱中的党组织曾决定,策略地应付敌人的审问——如果敌人不知道你身份,就坚决不承认,不承认他拿你没有办法,最后就释放了;如果敌人知道你身份,你就交代你自己的事或者敌人知道的事情,这样不会给组织带来任何损害,双枪老太婆属于这种情况,但刚刚解放,人们受左的思想影响,认为她是背叛了。

  对话作家何建明

  问:在写作之前,您多次走访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又重读小说《红岩》,有什么新的发现?

  答:《红岩》小说只反映红岩整个革命故事当中很小的部分,而且作者罗广斌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局限很大,首先他不是专业作者,他把自己青春经历的核心在小说中贯彻下来了,他是革命者,有亲身经历,写出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但是在写作技巧上,他没有超脱于那个时代,高大全的形象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看得出有塑造的痕迹,另外,文字上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有距离;其次,他没有掌握比较详尽的材料——他自己是从白公馆出来的,他了解自己那一部分,或者周边人的部分。但是对他自己身边这群人未必全部了解、敌人那部分资料他无法了解。但今天这两部分资料,我们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小说中特务头子徐鹏飞的原型——当年西南的特务王徐远举后来被改造,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录,侧面反映了狱中共产党员的斗争情况。

  从2008年至2010年,我前后分3次从重庆带回了总共几箱子复印材料,这些材料一般人无法看到,其中包括每个关进渣滓洞、白公馆的烈士档案登记表,还有烈士亲人、战友的回忆材料以及烈士遗作等,工作人员光帮我复印材料就复印了一个月。之前有人说我是重写《红岩》,我不太同意,因为我跟小说没有多少关系。它是从真人真事当中提炼出来艺术作品,我写的是真实的红岩,差异就在这个地方。

  问:罗广斌写了小说《红岩》,由他撰写了《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也成为当年历史的重要文献,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信任?

  答:他是监狱中《挺进报》的主要成员,文字功底很好,他的哥哥又是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大家认为他家里条件好,他是有机会逃出去的,所以所有资料都向他那集中。后来的情况果然,初次逃出去的人家里都是有点关系的,包括蒲志高原型蒲华辅的妻子和儿女——国民党觉得他还是有点贡献的,对他家属还是留了一点面子。

  问:原来的脚本+解密的史实+艺术创作=红色经典翻拍,按这种模式究竟会有有多少经典留下来呢?

  答:你说得非常对。首先我认为红色经典翻拍是可以做的,如果认真做也是能做好的。但对于目前这种做法,我并不太赞成。我认为这类作品大部分都是不成功的,实在浪费国家的资源和老百姓的时间。为什么不成功?因为,很多作品本身是虚构的,它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它是原创作品,它成功了,成为经典了。过了若干年以后,我们在别人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艺术的虚构,你就违反了创作规律了,文学创作我们提倡来自于生活,你不是来自于生活,你是来自于虚构的生活当中。虚构的艺术品当中再进行艺术创作,它的生命没有源泉,是建立在空中楼阁,怎么可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