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常乐的名人例子:底部中阳背后四大信号 反转还是反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1:13

底部中阳背后四大信号 反转还是反弹

2012年01月09日 15:23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网编者按: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周一A股终现开门红。那么低位放量中阳究竟意味着什么?企稳反弹能否持续?

本文导读:

【红周一底部放量中阳的四大信号】

【1、新增贷款提速】

M2增速反弹 新增贷款创半年最高值

上月新增贷款6405亿元超预期

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

去年新增贷款高位回落 今年贷款增速或达14%

【权威声音】

不要指望信贷的大规模放松

准备应对全球信贷紧缩

【2、温家宝表态力挺股市】

温家宝:协调发展一二级市场 提振股市信心

【3、证监会降温新股IPO】

证监会发令降温"新股热"

朱从玖:五大举措抑制"新股热"

监管研究存量发行控"新股热"

【4、五大报联袂发文挺A股】

中国证券报:最好机遇期召唤资本市场大发展

上海证券报:政策信号能否唤起信心

证券日报:新一轮股市改革号角吹响

证券时报:以可持续发展观提振股市信心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稳定和提振股市信心

【机构观点】

兴业证券:阶段性跌深反弹在孕育

湘财证券:反弹持续性仍需观察

东北证券:1月股指筑底反弹 适宜低位主动配置

国金证券:市场仍需寻底

【大势研判】

利好缺乏实质性支撑 反弹行情难走远

利好消息提振信心 冲高后仍有回探要求

M2增速反弹 新增贷款创半年最高值

预调微调之下,货币供应量有所改善。

央行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增速在连续五个月的双下滑后,首次出现反弹。去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05亿元,同比多增1823亿元,为下半年以来的单月增加最高值。

具体来看,截至2011年年末,M2余额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11月末高0.9个百分点。M1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11月末高0.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年净投放现金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

去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少于全年7.5万亿元的预设目标。

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之下,M1、M2增速得到控制,并稳步下滑。尤其是去年7月份至11月份,M1、M2增速连续5个月双双下降,并滑落至历史低位。

分析人士认为,去年11月末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推动了M1、M2的反弹。光大银行(601818)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称,在下调0.5%的准备金率后,12月份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约2000亿元,资金面处于松紧适度的偏松水平。

同时,年末财政存款大规模投放有效地缓解了M2探底趋势。去年1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4300亿元,财政存款则减少超万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M1、M2目前仍处于历史的较低位置。尤其是M1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活期存款,并与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相关性,M1增长持续走低反映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仍在持续。

2012央行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

盛宏清建议,货币政策需要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上进行“微组合”。首先,适量增加信贷投放规模,2012年新增信贷可能扩展至约8万亿元,M2增速在11.5%至14%的水平。其次,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1个百分点的空间。其三,上半年可能调降基准利率0.25至0.5个百分点。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M1增速大幅增长并持续超过M2的可能性不大,M2和M1的“正剪刀差”将继续。(上海证券报)

上月新增贷款6405亿元超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昨日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12月国内人民币新增贷款6405亿元,较去年11月增加783亿元,同比多增1823亿元,同时也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超出此前市场预期。

至此,201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共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减少3901亿元。这一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的全年7.5万亿元的贷款投放。

新华社援引分析人士表述称,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2012年中国新增信贷或将有小幅提升。

流动性有所缓解

根据央行数据,2011年全年贷款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4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1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0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2亿元。

存款方面,去年1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462亿元。去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63万亿元,同比少增2.2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7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5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0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0.9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6%,较去年11月上涨0.9个百分点,显示出年末市场流动性有所缓解。这一数据也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外,去年12月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2011年11月末高0.1个百分点。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33%,比11月份低0.16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表示,这说明预微调初见成效,短期流动性指标停止进一步恶化。

今年信贷或突破8万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随着去年11月底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三年来的首次下调,去年以来持续收缩的货币信贷走势开始出现变化,预计今后一段时间货币信贷增量将有所恢复。

“201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健态势,信贷需求量依然不低,预计2012年新增贷款将突破8万亿元,介于8万亿至8.5万亿元区间。”对于今年信贷走向,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信贷增量将稳中有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表示明年信贷增速将达8万亿元。他指出,2012年M2增速大概在14%,而新增信贷规模可能在8万亿元。大概算下来,存款准备金率要下调3至5次,释放2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才能满足实体经济和货币增长的正常需求。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货币和信贷调控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大,信贷投放将更多倾向于中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呈现“有保有压”、“局部宽松”的特点。

日前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将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东方早报)

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8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11年人民币贷款增长7.47万亿元。2011年12月,人民币存款和贷款均放量增长。分析人士认为,此前市场预期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点可能延后。

微调预调成效初显

数据显示,2011年12月底,M2余额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11月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11月末高0.1个百分点。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33%,比11月份低0.16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虽然资金面依然紧张,但短期流动性指标已停止进一步恶化。

数据还显示,上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8.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人民币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比11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4.1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4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1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0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2亿元。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05亿元,同比多增1823亿元。年末外币贷款余额538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全年外币贷款增加882亿美元。

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63万亿元,同比少增2.2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7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5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00亿元。1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462亿元。年末外币存款余额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9.0%,全年外币存款增加494亿美元。

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12月新增信贷6405亿元,显示金融机构对严防“资金链断裂”的要求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信贷回升也成为此前PMI回升的主要因素,在汇率政策选择不出现偏差的情况下,预计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同比将出现回升。

存准率下调时点或延后

上周央行宣布春节前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并适时逆回购操作,结合2011年12月末人民币存款大幅增长,流动性紧张局面略有缓解的情况。分析人士表示,此前市场预期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点可能延后。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主管周文渊表示,春节前是否下调存准率还要视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而定。(中国证券报)

去年新增贷款高位回落 今年贷款增速或达14%

一如市场预期,在12月份新增贷款继续小幅回升的带动下,201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最终停在了7.47万亿这个数字上,未超过7.5万亿,实现年初制定的计划。央行8日晚间公布的2011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其中,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05亿元,同比多增1823亿元,为下半年以来的单月增加最高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2012年信贷环境逐渐改善,预计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达到8万亿至8.5万亿元左右,贷款增速达到14%左右。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银行放贷的模式都是上半年投放量较大、下半年投放速度放缓,年末两个月的投放会更少,但2011年的情况明显不同。数据显示,从10月份开始,新增信贷出现反弹,尤以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短期贷款反弹明显。这曾一度被市场理解为央行或将放松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事实上,这只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表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新年调研时曾明确表示,稳健货币政策要因时因势进行预调微调,要有紧有松,有保有压。资金供给有一个结构性问题,不能一般地谈贷款多还是少、货币流动性大还是小,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分析,逐一解决问题。要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结构调整。

由于去年四季度出现的新增信贷小幅反弹,使得研究机构纷纷调高了对2012年新增贷款的预期。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认为,2012年投资增速略有下降并趋稳将保证一定规模的贷款需求;实际消费增速将有所上升,从而带动相关贷款需求增加;表外融资转移到表内、对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加强信贷支持,都会扩大信贷需求。为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并加大对特定领域的支持,预计监管部门会鼓励银行适度加快信贷投放步伐;准备金率适度下调也有助于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综上,预计2012年新增贷款8万亿至8.5万亿,余额同比增长14.5%至15.5%。

此外,报告预计,在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规模有所扩大;房地产市场低迷,个人贷款难有显著增长。部分新增贷款将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和地方政府的在建工程,并倾向于“民生”和小微企业领域。(上海证券报)

不要指望信贷的大规模放松

由于政策逐步收紧的滞后影响和外需萎缩,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在软着陆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的典型特征仍旧以增长与通胀下行、流动性持续萎缩为主要特征,其内在机理在于始于2008年底的再杠杆化,使微观负债水平快速拉升。随着以土地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不断下滑,损益表恶化倒逼资产负债表收缩的过程将不可避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扰和纠结与事实上政策激励空间有限,将成经济软着陆最大的障碍。

2008年底的经济刺激和再杠杆化,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稳定的负债率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增长。居民的财务杠杆比率(居民杠杆比率=购房贷款余额/储蓄存款余额*100%)从当时的13.5%迅速拉升至目前的20%左右。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居民负债率,中国的整体杠杆水平绝对值并不高,但短期依赖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获得抵押品增值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将持续放大风险,况且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社会负面冲击已不容忽视。

从企业视角看,其长期负债水平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半数以上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5%,电力、航空、高速公路、钢铁等尤甚。五大发电集团负债率已达到85%,连续数年超过80%。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除了央企外,范围更大的地方性国企的负债情况究竟是多少,仍是一个未知数。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可承受的负债水平不可能无限扩大。可以预期,随着经济增长下滑,未来刺激的途径和方向将会发生变化。能够基本确定的是,依赖间接融资路径而获得的流动性将不再被推崇,支撑实体经济的资金将更多地被寄期望来自于以股票和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

过度货币刺激使得中国经济在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之后,再次面临着新的治理问题。若再次使用宏观货币系统性整体推动,不但会造成中国式主权债务风险的累加,而且会刺激资产价格和通胀水平再次暴涨。从这个意义上说,信贷在接下来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其作用仅限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目前实体经济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保持现金流不至于断裂。

实际上,对稳定金融风险来说,保持目前信贷增速并使其不再盲目扩大从而导致新一轮坏账周期,将是2012年金融稳定的核心。2012年货币政策的方向将会慎用货币型工具,主要以被动性和补偿性为基准,以此稳定国内的金融风险,并对冲外汇占款下降。

2011年9月下旬以来,国内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经济下滑等风险逐步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开始逆转。与人民币贬值预期同步,2011年10月和11月,外汇占款连续两个月负增长,用残差法计算(热钱=外汇占款-FDI-贸易顺差)分别有293亿和277亿美元的流出。虽然方法不十分准确,但从历史数据上看,热钱流动方向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系统性风险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大致推算,目前资金流出仍旧非常剧烈。

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货币政策空间并不大,信贷大规模的放松不能指望,虽然准备金率仍有持续下调的空间,但这并非主动货币刺激,毕竟基础货币总量上不断收缩。因此,即便2012年下调准备金率,也不会构成新一轮周期扩张的起点。(中国证券报)

准备应对全球信贷紧缩

新的一年,中国应提高警惕,提前做好应对全球信贷紧缩的准备。

上一轮全球信贷紧缩始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作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自爆发至今,特别是在2008年9月恶化升级之后,显现出诸多与众不同的危机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由美国金融行业蔓延开来进而引发了全球信贷紧缩。为了自保,欧美大多数银行不愿借出资金遂使信贷市场近乎死滞;伦敦同业拆放利率急升,达到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银行之间的借贷活动陷于停顿;一些老字号的银行相继倒闭或者遭到贱价收购。而全球信贷紧缩并持续恶化,自然引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违约风险和偿付风险将进一步相互强化,并威胁所有金融机构的生存,甚至一些长期基本面良好且资能抵债的金融机构也因为短期困难而面临倒闭,金融市场也难以继续发挥资金融通的功能,金融危机由此在2009年向纵深发展,也即信贷紧缩从金融行业向非金融行业广泛扩散,使得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均大范围受阻。因此,实体经济开始面临生产萎缩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挑战,次贷危机也由此从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并存的“双危机”。而作为全球信贷紧缩的重灾区美国不得不承受至今都感到难以吞下的恶果,即2008年以来美国深陷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联邦财政赤字、政府债务分别达到1.4万亿和近15万亿美元,突破了历史纪录。而赤字和债务“双高”局面,又使美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财政预算削减。

而这一轮全球信贷紧缩的根源就在欧债危机。一年多来,尽管欧盟及欧元区领导人多次峰会,并联合包括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央行在内的“三驾马车”,共同投下多种所谓“特效药”,然而离奇的是,所有“药物”均收效甚微,欧债危机依然愈演愈烈,高潮迭起。最可怕的是,不断升级的欧债危机就像在天空肆虐着的龙卷风一样,已死死地缠住了欧洲银行业。欧洲银行业持有的大量欧债危机国家的债务,形成了能量巨大的不定时炸弹,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同时,希腊债券50%的减计幅度以及新的金融监管标准执行的日渐临近,对欧元区银行业也都是巨大的挑战,不排除会有银行倒在这两条“红线”之前的可能。还有,持续的削减风险敞口资产规模及补充资本是欧元区银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而且持续时间很可能将长达两三年之久,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些银行未来将进一步加大信贷紧缩力度。只是信贷紧缩的后果非常严重。

随着欧元区银行业承受的压力不断升级,银行业的信贷紧缩困境将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而欧元区银行业缩减信贷的举措很可能将殃及美国以及新兴市场。评级机构惠誉上个月已表示,除非欧元区债务危机得到及时和有序的解决,美国银行业可能会失去其稳定前景。而为规避风险,美国银行业也已对欧洲银行业全面小幅收紧放贷条款,而且,收紧放贷条款在对冲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及非金融企业尤为明显。同样,由于在全球新兴市场取得的外国放款之中,欧洲银行业者占了将近三分之二,而依摩根士丹利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欧洲银行业者或许将被迫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到2012年底时缩减幅度或将高达2万亿欧元,这意味着对新兴市场的整体放款将减少5000亿欧元以上。

事情明摆着,中国应及时应对并设法摆脱全球可能出现的信贷紧缩困境,在笔者看来,这大致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在如下几方面持续努力。首先当然是在货币政策上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稳”就是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使货币政策能支持我国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其次是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另外一点,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积极优化信贷结构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着力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有不能不提的是,需要密切观察和持续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全力做好应对全球信贷紧缩的各种预案,以切实防范多种可能的风险。(上海证券报)

温家宝:协调发展一二级市场 提振股市信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强调,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温家宝是在1月6日至7日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今年金融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出上述要求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每次均涉及到金融体系的重大改革和部署,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影响至大。

温家宝在讲话中系统总结近几年来的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出8个方面的部署。

在论及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任务时,温家宝提出要"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温家宝指出,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特别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努力把金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部署今年金融工作时,温家宝还提出,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要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温家宝强调,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针对温家宝总理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等表述,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与5年前的上次会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提法相比,中央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从一级市场看到了二级市场",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市场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准确。

民生证券副总裁滕泰认为,中央明确提出一、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这个提法可以直接翻译成:不能片面强调融资,还要重视二级市场的投资功能,使二级市场投资者充分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如果这个认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不仅2012年股市会有良好的合理回报,相信在未来几年中,股市都会有相对较好的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要"提振股市信心",从投资角度看,就要对政策做适当调整,让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一定的修复,如果市场供求关系还处在严重失衡状态,市场的信心难以得到恢复。

证监会发令降温"新股热"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7日发表了《多方着力降温"新股热"》的讲话,显示证监会已决心"讨伐"新股高定价等问题,协同市场各方采取措施为"新股热"降温。

在出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时,朱从玖提出了"讨新"的五大措施,包括:

一是着力于新股的价格形成机制,包括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增加在新股发行和上市环节的存量股份流通性,考虑用存量股份配售、推动实际控制人之外的股份上市首日可流通等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新股。在股票定价、承销等方面,进一步简化程序和管制,增强承销责任约束。

二是研究增加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比例。研究修改有关办法,考虑取消新股网下认购的比例上限限制,通过加大机构投资者在网下的认购比例,以增加机构在定价时的责任和价格敏感性。尽管客观上仍有相当比例的新股存在收益,因此提高机构配售比例可能形成"向机构输送利益"的舆论,但着眼于建立长期机制的需要,"这一步必须迈出去",以加强议价和抑制过高价格的力量。

三是充分提示风险。要求有关方面郑重提示新股购买者,认购新股要考虑新股透明度低、风险相对大的问题,考虑有没有与风险相对应的价格折扣。"成熟市场一般惯例是,在可比企业股价基础上,要求折扣,而不是支付更高价格。"以此直接约束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高定价,这方面询价机构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朱从玖还说,可以考虑开设一个面向普通投资者的新股询价窗口,虽然该询价结果暂不影响新股定价,但可将该价格作为参考比对定价结果,以发挥市场智慧,增加不合理定价的压力。

四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制度。发行监管要更加专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提升信披质量,抑制包装和粉饰业绩。研究取消现行制度中涉及公司价值实质性判断的内容,比如持续盈利能力等,避免造成误导。进一步完善规则,推动发行人和市场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五是进一步推动制度完善和制度的准确适用,普及新股风险和定价知识,促进参与各方履职尽责,共同着力降温"新股热"。

在回答现场有关下放发审权的问题时,朱从玖说,在弱化行政权力、放松管制的问题上,证监会坚定不移,证监会正在努力减少行政许可,凡是市场主体能够发挥作用的,要让市场主体去发挥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的,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同时,监管和审核并非截然对立,审核也是监管的一个形式。即便在美国新股发行的注册制中,仍有相当多的审核。即便以信披真实准确完整作为监管核心,也仍然是要求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包括投资者、中介机构等,要去对信息进行核查、进行判断然后进行投资。

朱从玖说,以偏爱新股、给新股支付较高价格、炒作新股为表现的"新股热",在我国市场由来已久。2006年6月-2009年7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按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中小板市盈率平均约为70倍,主板约为57倍;2009年7月改革后至今,即便不再对新股定价进行窗口指导,中小板同口径市盈率约为71倍,主板约为51倍。说明,无论发行定价高低,二级市场近6年来一直在为新股支付大致相同水平的高价格。但同时,新股上市交易60天后,即网下配售股份解除锁定后,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

证监会认为,"新股热"有四大危害,即:三高、超募使得市场配置资金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市场定价功能出现较严重的扭曲,新股定价水平独立于已上市公司并自我循环;对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有激励作用;二级市场频繁买卖新股和次新股的人亏损很大,统计表明,去年网上打新者平均收益率为21%,网下机构收益平均8.45%,但今年2/3新股价格已处于破发状态,损失主要由二级市场频繁购买新股或次新股的投资者承担。(上海证券报)

朱从玖:五大举措抑制"新股热"

要研究运用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增加在新股发行和上市环节的存量股份流通性,考虑用存量股份配售、推动实际控制人之外的股份上市首日可流通等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新股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7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新股热"是非理性现象,伤害了股市健康发展,影响改革的效果。同时,"新股热"增加了拟上市企业粉饰业绩的冲动,降低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的能力。他提出研究存量发行、增加网下认购比例等五大措施,抑制"新股热"。

对于"新股热"带来的危害,朱从玖认为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新的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远远超出预期,"三高"现象普遍存在,市场配置资金功能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第二,市场的定价功能出现较严重的扭曲;第三,对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有激励作用;第四,二级市场频繁买卖新股和次新股的人亏损很大。

至于"新股热"的成因,朱从玖认为是复杂多样的。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市场参与者判断股票价值的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同时,机构投资者队伍还十分薄弱。如果机构投资者薄弱,市场的主要交易行为不以持有股票作为目标,必然出现较强的短期化行为。

对于如何抑制"新股热"?朱从玖表示,首先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完善和制度的准确施用,普及新股风险和定价知识,促进参与各方履职尽责,共同着力降温"新股热"。

其次,抑制"新股热"的着力点主要是新股的价格形成机制,包括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要研究运用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增加在新股发行和上市环节的存量股份流通性,考虑用存量股份配售、推动实际控制人之外的股份上市首日可流通等措施,以抑制过度投机新股。

再次,研究增加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比例。应研究修改有关办法,考虑取消新股网下认购的比例上限限制,通过加大机构投资者在网下的认购比例,以增加机构在定价时的责任和价格敏感性。这可以加强议价和抑制过高价格的力量。

第四,市场参与各方要充分认识新股的高风险性。有关方面要郑重提示新股购买者,认购新股要考虑有没有与风险相对应的价格折扣。这方面询价机构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后,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制度。发行监管要更加专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抑制包装和粉饰业绩。研究取消现行制度中涉及公司价值实质性判断的内容,避免造成误导。要进一步完善规则,推动发行人和市场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此外,朱从玖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证监会已经在研究怎样进一步弱化行政许可,增强市场主体的作用,"概述来讲就是放松管制。"当然,监管和审核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审核也是监管的一个形式。(证券日报)

监管研究存量发行控"新股热"

新股猛于虎,温家宝提出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本周是2012年首个完整交易周,负责IPO(首次公开发行)审核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非常忙碌。一周内,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共安排了16堂IPO审核会,加上元旦后3个工作日审核的11家企业上会,等于平均每天都要审三个公司IPO。

在新股审核一如既往频繁的同时,一级市场的估值依然高高在上。尤其是在二级市场一片惨绿的映衬下,红火得分外耀眼。二级市场的盈利空间几乎被一级市场吸食殆尽。

在刚刚闭幕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如此细节性且直接针对一级市场的言论,在历次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上较为少见。"新股体制改革肯定要进行下去。"对此,一接近证券监管层的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已有深入研究的"存量发行"很可能会在下一阶段改革中推出。

而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1月7日的公开言论也进一步印证了此举措。

所谓存量发行,简单理解就是"老股配售"而非增发新股。该措施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降低IPO新股上市首日的股票供应量,从而控制住IPO企业大量超募的"恶习"。

本周证监会将审16只新股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周曾说,中国还有好的企业要继续上市。这正在实施中,且得到了充分落实。本周在审核层面,共有16家拟上市企业将登陆证监会的发审委。

这种跃进式的审核速度,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且在2011年也就出现过两次在4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分别有17家拟IPO公司上会审核。

不知是否为巧合,在2011年三段式下跌中,前两段的下跌时间点与发审提速极为吻合。

就在上周五,久违了的新股上市后集体破发现象终于重现。

当天上市的三只新股全部破发,其中加加食品收跌26.33%,成为A股历史上,新股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新股。

当天上市的利君股份其破发程度也高达16.88%,成为A股历史上上市首日跌幅第三大个股。

需要反思的是,除了"老八股"PT粤金曼和2只B股,上市首日破发程度最大的前35只新股,悉数为2011年之后上市。对比2008年中国股市经历了6124点到1664点的崩盘式下跌,却未出现新股上市首日即告破发的情况。

上海财汇金融分析数据同时可见,九成上市首日破发股出现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加加食品上市首日的深度破发,成为新股体制改革有效性的最直接反例。

若干"铁腕"措施在研究

对此,上述接近监管机构人士表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肯定要继续推行。"关键是怎么改?现在的情况是,在研究过程中的分歧较大。""是全部推倒重来?还是在现行的制度下继续深化?有不同的声音。"

他表示,目前各种可实施措施中,存量发行的呼声较高。

朱从玖1月7日在第十六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亦曾表示,证监会正研究存量发行、增加网下认购比例等措施,抑制"新股热"。有意思的是,2009年首轮发行体制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增加中小投资者网上认购中签率。

但其他还在研究过程中的课题更让人期待。

另有证券业人士表示,监管层面针对新股发行改革的研究还包括,降低创业板IPO的业绩门槛,让更多创业公司而非圈钱企业来A股融资;要求拟IPO企业在申报材料中附上该企业近几年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的信贷材料,以防止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等。"尤其是后者,对造假企业的杀伤力非常之大。"一证券公司投行部负责人说道。(东方早报)

中国证券报:最好机遇期召唤资本市场大发展

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振股市信心。中国证券报认为,中国证券行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股市、期市、债市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比如,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会议提出了今年的发展任务: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这些政策指向令资本市场振奋,也令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振奋。

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步入黄金发展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资本市场从最初的"老八股",发展到目前的全球市值第三,走过了青涩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正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人口、能源、土地、环境等多重发展瓶颈。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忧则兴,预则立。200年来,全球所有大国发展的历史表明,金融博弈定乾坤,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从大国向强国嬗变的轨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要尽快建立完善成熟而富有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才能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可以说,当前资本市场面临难得机遇: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奠定根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提供平台,居民财富积累和储蓄率偏高、社会保障建设和国际化趋势提供资金来源。

资本市场将勇于承担重任。资本市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践行者,在"调结构"与"国际化"两个方面大有可为。中国要获取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借助强大的资本市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资本市场将承担起配置市场资源、引导产业升级、提升公司治理、推动跨国合作的重任。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要把握全球新兴产业崛起、全球资本加快重新配置、全球贸易分工和要素资源重新组合的关键机遇期,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并购重组,支持消费、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资本市场将善于发挥优势。资本市场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更要发挥服务微观实体经济的天然优势,支持创新性、高风险高回报企业融资需求,弥补间接融资短板。未来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倒金字塔"结构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这也意味着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资本市场将敢于破旧立新。中国资本市场肇始于新兴加转轨的土壤,改革、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资本市场将加强上市公司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服务机构监管、发行上市监管以及交易结算等基础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将发展高效、专业、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从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创新、放松管制等方面入手,发展和建立服务中国经济的国际一流投行。资本市场将创新监管方式,深入打击非法证券活动,放松一些领域管制。

资本市场要勤于自我修正。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要在一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从创业板开始,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并尽快实施;适时扩大社保基金、QFII、RQFII等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和投资渠道;债市互联互通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已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直至取消债券审批;新股发行制度尽快启动存量发行,提高网下配售比例;从首次发行股票开始明确规定分红安排,细化现金分红条件和比例;根据社会融资总量、市场流动性和国际金融形势,适时推出"新三板"扩容和"国际板"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直面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广大投资者必将从中受益。

上海证券报:政策信号能否唤起信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周末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最新讲话,必定会引起基金经理们的普遍关心。但对于这个政策信号,能否改变积弱已久的市场状态,业内仍有两极化的解读。对于资产管理业的大多数精英人士而言,2012年的市场依然前途莫测

提振股市信心

如果要说最关心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新闻是什么?对基金经理们来说显然是货币信贷政策,但没想到的是,有关股市的表述成为市场的新热点。

根据相关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会议的讲话中,要求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金融工作。一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三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四要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北京的一位基金经理认为,"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说法在此前已被市场消化。但"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的提法则较新,其背后的寓意引人联想。

不过,他也承认,在如此疲弱的市道里,这几句表述似乎来的有些晚,能否改变市场情况尚待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市场的反应。

隐隐的政策底

还有一些基金则表示,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感到隐约的机会了。

光大保德信的基金经理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市场底仍会跌得很深。"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的政策底,经济的底似乎也已隐隐若现,这是我们乐观的理由。"

他们认为,无论是近日公布的PMI数据,还是PMI各分项数据,特别是各行业的草根调研数据,感受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回暖"。从投资的操作逻辑上讲,首先是政策底出现,接着是流动性的底出现,经济底随后出现,最后看到的是盈利的底,而市场的底伴随这其中。

现在既然已经看到了市场的政策底,经济的底似乎也已隐隐若现,那就没有理由继续谨慎。但另一方面,在年初,市场参与者都有调仓的需要,这可能会对市场有一个负面冲击,虽然认为这种冲击应该是比较短暂的,但影响确实在。

新政出台时机

对于具体的投资机会,目前业内基本集中于"抄底进攻"或是"坚决防守"两类。防守者"挚爱"着那些需求相对稳定的大众消费品,除了消费大时代外,一些消费品会受益于通胀回落带来的成本回落,这是另一重可能的利好。

进攻者,则明确集中于所谓的早周期行业。比如汽车、地产以及其他的可选消费品。但同时,这批个股仍然会受到行业、经济继续下台阶的负面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类似的选择是典型的"双刃剑"。

一些基金经理同时还表示,希望监管层在出台一些新制度的时候,慎重考虑时机的选择,因为市场在弱市时往往对于新政策的推敲和拿捏容易出现偏差。新政的出台应该尽量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

证券日报:新一轮股市改革号角吹响

在上证综指跌破2200点之际,1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表态"提振股市信心",而正在举行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也将对今年资本市场工作做出部署。这预示着,新一轮股市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针对未来5年资本市场工作,温总理提出,"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针对2012年金融工作谈了四个大项,资本市场占其一,具体任务是: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可以说,此次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资本市场发展、改革、开放的精神和部署,早在2011年11月18日证监会负责人发表谈话时已有所体现。当时"三会"主要负责人刚刚完成更替,工作安排需要承前启后,着眼2012年及其长远。在温总理要求"提振股市信心"之前,2011年12月31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呼吁对股市保持信心,这说明,高层对于股市低迷的形势是做过分析的,对资本市场前景也是有预期的。

我们认为,做好2012年资本市场工作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完善和深化市场机制。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股发行是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和法治化程度的集中体现。所谓市场化,是指发行人、投资者、承销商等归位尽责,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各自按照市场供需决定价格。所谓法治化,是指这些市场行为依法进行。

自2009年6月18日重启IPO之后,定价市场化有所推进,但总体看,这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的定价程序与询价机构的诚信制约并不匹配,定价偏高情况未能根本扭转。特别是创业板公司超募、高市盈率发行,给市场稳定发展带来隐患。各界对新股发行机制多有批评,说明这项改革尚难以服众,亟待堵漏。证监会明确表示,要遏制过高市盈率发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负责人也谴责了部分机构的推波助澜行为。

我们认为,治理新股发行痼疾也要远近结合:一方面,要采取见效快的干预措施遏制高市盈率发行;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市场文化的进步。虽然监管者不能人为的设定一个市盈率标准,但在市场发育还不很充分的情况下,给予一些窗口指导是很必要的。

我们在2009年新股发行改革之初曾指出,"这次新股发行制度不单是一个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进行资本市场文化培育的过程。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既不可迟滞,也不可冒进。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真正发挥其全部效能,有时甚至呈现严重背离"(参见2009年5月25日证券日报《打造"理性新股市场"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程》)。回顾近三年来新股发行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主体的诚信约束机制远逊于询价程序本身,为此,特别要在强化投资文化、增强诚信约束上面下功夫。

二是完善退市制度,依法依规优胜劣汰。

2011年12月28日,深交所已发布《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待完善后即可正式颁布实施。预计今年将会产生首家直接退市公司。

2012年在实行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主板公司退市制度也将提上日程。可以对退市条件进行组合优化,核心是鼓励持续稳健经营,遏制报表重组。针对连续亏损公司和净资产为负的公司,退市风险警示的时间将缩短。这既有利于遏制亏损股的重组概念炒作,也有助于引导理性投资文化,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三是推动债券市场互通互联,发挥债市的价值引导功能。

对于债市统一,证监会已明确提出"六统一"标准,即统一准入条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统一资信评估要求,统一安排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统一互联交易。

在发债审批部门尚不能完全实现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债券交易市场的统一,是务实的选择。为此,需要在国务院统一指导下,建立相关部委联席会议制度,并采取实质性推进步骤。

构建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是改变我国证券市场"跛脚化"的重要举措。没有一个真正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就没有办法实现。而利率市场化和相对完善的债市,对于股市估值体系具有正面影响。

四是吸引长线资金入市,鼓励投资长线化。

2011年12月15日,郭树清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地方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他建议对大约有2万亿余额地方养老保险金和2.1万亿住房公积金余额进行统一管理,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12月20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回应说,非常支持酝酿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以一定的比例投资股票。

这是一项积极的倡议,也需要各方协调一致加以推进。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不仅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可以引入股市,企业年金、商业保险资金的入市规模也可以有所扩大。鼓励汇金公司等重要国有投资机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等在市场低迷时增持股份。而为了吸引长线投资者,就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增强透明度,促进现金分红。

五是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提高引资引智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加深,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

具体而言,下一步可以扩大外资机构参与A股的规模,包括扩大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扩大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入市的规模。可以允许更多海外实体投资国内债市。可以放宽外资参与证券中介机构的准入条件,对于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比例可以适度降低。同时,也要鼓励境内证券机构适度参与国际竞争。

证券时报:以可持续发展观提振股市信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且提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温家宝的上述讲话提纲挈领,切中证券市场时弊,对证券市场改革弊端树立长期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对培育A股市场的"晴雨表"功能、对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方向性的重大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要提振股市信心,需要从新股发行频率、新股发行定价等方面的改革入手,树立股市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确保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股市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20年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融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截至2012年1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345家,上市股票2915只,总市值达到209025亿元(约合33178亿美元),流通市值为161188亿元(约合25585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市场。

中国股市以区区20年光阴就超越了世界多个主要股市数百年时间发展起来的规模,实在是一种奇迹。但是,就在股市规模大干快上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重大制度缺陷也暴露无遗,而且广为投资者诟病。这些重大弊端主要包括:

首先是"重融资,轻回报"。股市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不可偏废。但目前股市重视融资功能,忽视股市的投资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投资股市的回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分红获得回报,而在上市公司大面积不分红,或者其分红比例和股价不相匹配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是通过股价上涨获得回报,许多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股市来分享中国宏观经济长期高速成长的成果,但是,1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平均年增长约为9%,而中国股市"10年涨幅为零",许多投资者实际的收益为负,据媒体报道,2011年中国股市投资者的亏损面为97%,平均每位投资者亏损4万元。

为什么中国股市不能在宏观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上升?新股扩容超出市场承受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0年来,沪深股市共发行和上市新股1271只。2011年,沪深股市共有274只新股上市,平均每个工作日有超过1只新股上市,成为全球主要股市当中新股上市最多的市场;与此同时,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了25.01%,跌幅比深受债务危机和经济疲软困扰的欧美股市还要大,成为全球主要股市中走势最熊的市场之一。

其次是新股发行和定价制度改革不到位。目前实行的向机构询价并且以此形成新股发行价的制度,是造成新股发行"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的主要原因。新股的"三高"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是大幅拉高了证券市场的整体市盈率水平。据统计,2011年上市新股发行价的平均市盈率约为40倍,远高于二级市场质优蓝筹股约为10倍的市盈率。二是过高的发行价和市盈率导致上市后价值回归的下跌,从而加重了股指的下跌压力。据统计,2011年上市的新股目前大部分已经跌破发行价,在2012年1月6日上市的3只新股都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其中,加加食品上市首日大跌26.3%之后,其动态市盈率仍然高达34.9倍。三是引发新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潮。不少新上市公司的高管在股票上市后,辞职后抛股票套现,导致企业核心管理层的人才流失,甚至有些企业竟为套现而上市,而不是为企业的发展而上市。

其三是基金公司收入和基金业绩关联度不高。"基金亏了钱基金高管照拿高薪"是近年来投资者热议的话题,广受投资者诟病。一些基金公司轻慢对待手中公募的资金,有些基金甚至和券商、上市公司联手形成"黑三角",暗箱操作,利益输送,这也是新股能够以高市盈率的发行价上市的重要原因,严重有违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据统计,2011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缩水逾3000亿元,股票型基金跌幅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指数型基金下跌22.35%;混合型基金则下跌21.95%。

发展思路要与时俱进

一个"重融资,轻回报"、新股发行价畸高的市场,无疑是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市场,其结果是导致多数投资者长期亏损,最终将会成为被理性投资者抛弃的市场。

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弊端和新股发行价的高企,表现在深层次的发展思路上,就是重规模的扩张,而轻股市的涨跌;透彻一点来说,就是表现在股市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崇拜论"。中国股市最初设立的宗旨,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融资平台。20年来,中国的GDP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的规模也名列全球前三。然而,早在几年前,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在反思"GDP崇拜论"的危害,都在热议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但中国股市的发展思路并没有与时俱进,依旧以规模扩张为主。现在,是时候反思股市上的"GDP崇拜论",尽快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让股市休养生息,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让中国股市也能像中国宏观经济那样,抬起有尊严的头。

证券市场要与时俱进,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就要像温总理指出的那样"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兼顾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平衡,兼顾供求关系的平衡,当股市上涨过快,市场需求较大的时候,多发新股;反之,当股市非理性下跌,股市对新股需求较少的时候,就应该控制新股发行频率和规模。

应该重新改革和设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制度,建议广泛地向社会征集改革方案,挑选最佳者进行论证和实施。在新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之前,应该节制新股发行和上市。

应该改革基金高管薪酬制度,使基金高管的薪酬和其经营业绩挂钩,以确保基金高管像管理自己的投资那样来管理公募的资金。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就不能无视股市的涨跌,股市涨跌的背后,牵动着上亿投资者的利益,无视股市的涨跌,就是无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当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股市出现非理性下跌的时候,政府有责任出手稳定市场,如果不重视这一点,所谓"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就无从谈起。(新华网)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稳定和提振股市信心

1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曲哲涵的《稳定和提振股市信心》。

文章称,中国股市长期重融资、轻回报。10年来,A股上市公司从1073家增长到2300多家,制造的富翁成千上万,但普通股东所获分红甚少。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套现,股市消息泄露造就股神,内幕交易、老鼠仓成就"投资达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股票发行价格畸高,不仅扭曲了一级市场,也对二级市场带来了更大危害。尤其创业板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超募发行,一方面导致"超募资金银行睡觉,中小企业闹钱荒",使社会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合理配置,同时也造成少数人在一级市场大赚特赚而多数人在二级市场被深套的不公正格局。

文章还称,为防止股市单边下跌,管理层推出了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试点等风险对冲工具。但由于保证金门槛过高,其问世一年仍遭冷遇。调查显示,全国开户机构数不超过80家,而开户总数则不超过7万个。从现在情况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起到防止股市大起大落的作用。

文章认为,改革不彻底,后患无穷;制度不刚性,形同虚设。稳定和提振中国股市信心,保护投资者利益,还需更严格的制度、更严厉的处罚手段。近段时期,证监会雷厉风行打击内幕交易、强制上市公司分红、严格把握IPO过会审核……新政招招见血,股民们盼着更多的"宝刀出鞘",彻底斩断股市的一团乱麻。果真如此,则这个"底",虽然载着伤痛,也在蕴藉能量。(证券时报网)

兴业证券:阶段性跌深反弹在孕育

2012年上半年如果有反弹,最好的时间窗口是年初到春季投资旺季前,但仍是典型的熊市反弹、仍是存量资金的博弈,进攻点仍在易受流动性驱动的“博弈政策式的跌深反弹”,可以不必为了“博反弹”而折腾。

首先,流动性季节性改善。年初信贷投放节奏相对较快;春节后至投资高峰前,民间资金面阶段性缓解;央行暂停央票发行,并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春节前后准备金率有望下调释放流动性;近期资金价格显示资金环境有所改善。第二,经济硬着陆担忧暂解,接下来数据真空期。第三,存准下调、高送转预期、投资者博弈是反弹契机。

基于熊市反弹的判断,兴业证券建议投资者,首先是保存实力,然后才考虑从反弹中获利。稳健型投资者可以不折腾;仓位较轻的投资者即使参与反弹,也需要选择进得去出得来、多杀多风险小的品种;仓位较重的投资者应当利用反弹减仓、调仓。配置上,立足于安全性、保存实力,继续持有债券、类债券“蓝筹”,包括金融、两桶油、交运、电力等行业低估蓝筹;立足于宏观对冲型配置,关注财税鼓励的“促内需、惠民生”相关的产业链,包括电力设备、通信设备、“一号文件”相关大农业和水利等行业。

湘财证券:反弹持续性仍需观察

从大盘的技术形态上看,上证指数收盘还没能收复2165点的重要技术位,这是制约大盘强劲反弹的重要原因。按大盘的日K线形态判断,下周收复2165点并站稳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这样,大盘会走出一波级别较大的技术性反弹,并对3067点到2132点进行修复。

操作上,维持以往的观点,即大盘能否走出上涨行情的关键是成交量能否放大,按成交量放大缩小的规律判断,上海市场如能出现连续几个交易日日成交量放大到620亿以上,大盘反弹就得到确认。届时,投资者就可以积极做多。

东北证券:1月股指筑底反弹 适宜低位主动配置

当前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但政策面有利因素正在累积,在市场估值相对优势、产业资本增持下,规模配置资金再入市意愿增强,推动股指完成筑底过程,在此过程中仍可低位主动配置。从市场的推动因素看,一方面,去年末资金结算需求完成,市场资金面自由度提升,规模资金配置比重将上升,另一方面,今年1月政策面仍有较强预期而且政策推动因素已经逐步累积,辅以当前估值优势,市场仍有反弹动能。

投资线索一:历史底部市场反弹领先行业的比较,具有估值优势的早周期行业,尤其是对于流动性持续改善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如金融服务、水泥、工程机械、交运设备。

投资线索二:业绩增速高、估值有保障,安全边际高的行业及个股。

投资线索三:控股股东,高管增持类个股。自2011年11月份以来共有124家上市公司出现过增持,其中多以高管增持为主。在此根据增持比例、市场估值等指标筛选重点个股。

此外,主题投资方面仍可以关注兼具主题与成长逻辑的节能环保(水处理、固废)、新能源(核电)、文化内容提供商(后3G信息服务、影视传媒网络)等。

国金证券:市场仍需寻底

把通胀高点附近、经济增长高位停滞作为滞胀期,这时候是股市一波明显的下跌(2011年二、三季度);把通胀脱离高位区域开始下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作为衰退期(2011年四季度)。如果以资产价格表现作为印证来看,债券在去年四季度出现了上涨行情印证衰退的发生,在去年二、三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印证滞胀格局。

如果按照上述划分,则大致可以推断,衰退周期从时间上还没有走完,毕竟仅仅才下滑了1个季度多一点。2008年最快走了2个季度,2005年走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这也意味着股市还会经历寻底的过程,并且在初期会经历比较快的指数下跌;而在中后期指数就将进入反复筑底的过程。2011年四季度已经完成了指数的主要下跌,但指数本身不会掩盖其中的结构性差异,从以往经验看,一些股票在衰退后期会经历快速的风险释放过程。

利好缺乏实质性支撑 反弹行情难走远

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提出“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以及会议保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市场配置金融资源”,表明管理层已开始重视产业空心化和社会资本的错配,受此提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板块率先走强引发股指大幅反弹,管理层对市场的表态虽然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但目前尚无具体措施出台,且股指的表现不仅需要信心的提振更需要国内经济的稳定,资本流向虚拟经济而导致的产业空心化的扭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非朝夕之功,经济减速背景下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仍将使中国经济处于较长的调整之中,今天股指受管理层讲话刺激引发的反弹仍缺乏经济向好对市场的实际支撑,因此今天的大涨仍摆脱不了超跌反弹的范畴,投资者操作中不宜过度追高,反应将反弹视为难得的减仓良机。(广发证券)

利好消息提振信心 冲高后仍有回探要求

今日两市开盘后先是小幅下探,之后逐步走高,上证指数一度突破20日均线,到达2200点上方,午盘前有所回落,两市的量能急剧放大。周五分析到市场有反弹的要求,反弹如期到来,但今日的反弹力度超出预期,这主要与总理讲话提振股市信心有关,此外,M2反弹,货币数据也出现向好变化。展望后市,预计总理讲话只能短期提振,后期市场仍将按自身规律运行,20日均线附近压力较大,预计市场仍有调整下探,目前不建议着急介入。

从盘面上看,最先响应政府号召的是金融板块,虽然涨幅不大但却起到风向标的作用。随后煤炭有色快速拉起,指数飙升。其他个股表现一般,煤炭有色的崛起一是前期主流板块轮番反弹,该板块有反弹的要求,另外一方面,该板块权重较大,能有效拉动指数。故总体分析盘面预计短期仍会调整。

近期利好消息渐渐增多,虽短期不足以改变整个市场运行趋势,但也表明了政策的导向,市场再经历调整后预计离底部不会遥远。(倍新咨询)  

相关报道:

·反弹动能爆发 周一A股市场收得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