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控制阀:试析伊斯兰里的异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8:29:06



本文所述异端信仰是指在伊斯兰历史上从伊斯兰中自行分离出去的异端宗教。它们虽然在一些涉及信仰、法律和礼仪等枝节方面还保留着部分伊斯兰的特征,但在信仰的原则问题上却严重背离了伊斯兰教,被绝大多数穆斯林学者及大众视为离经叛逆者。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巴哈伊教与艾哈默底亚教,近期这二个宗教已传入我国,有的还假借伊斯兰的名义在我国穆斯林中间以特有的方式传播,误导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年阿訇和学生。这些异端信仰都有许多共同特征,本文试对这两个异端宗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基本特征作一些分析,以期引起我国穆斯林的警惕与关注。特别是阿訇、清真寺及阿语学校的学生等,在阅读书籍、文章或接受相关信息时能予以识别,不受污染,保持纯正的伊玛尼。

一、异端信仰产生的历史及其原因

巴哈伊教和艾哈默底亚教虽然分别产生于伊朗和印度(印巴分治后该教产生地被划归巴基斯坦),但它们产生的时间、原因及历史背景却极为相似。

19世纪30年代的伊朗各种矛盾尖锐,特别是欧洲列强的资本输入和巧取豪夺使矛盾进一步激化。1848年至1852年爆发了巴布运动,史称巴布起义。领导这次运动的是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名为巴布,意为“门”,即只有通过他这一扇“知识之门”才能达到安拉的正确信仰。在武装斗争失败后,该成员大批遭到屠杀,巴布本人也死在狱中。不久,残余力量内部分裂。巴布的早期追随者米尔扎?候赛因?阿里另创巴哈伊教。巴哈伊教得名于他自称巴哈乌拉,宣称是新先知并且是弥赛亚、耶稣复临,伊玛目马赫迪、琵湿努(印度教)释迦牟尼的化身,奉受新的启示以指导人类。

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30年代左右,在印度由赛义德?阿赫默德领导发起了一场圣战者运动,目的是驱逐英国殖民者并对印度的多神教徒进行圣战,以建立伊斯兰国家。圣战者运动最终兵败于同锡克人的战斗,赛义德?阿赫默德本人也死于战场。剩余的圣战者们从1840年至1855年先后数次参加对英军的印度民族起义。1863年后,凡参加过该运动的人,在全国各地均受到残酷迫害。

艾哈默底亚教的创立者米尔扎?古拉姆?艾哈默德(1835年-1908年)正生长于这一时期。他的青年时期正逢印度穆斯林圣战者运动失败而遭屠杀。1875年,他宣称自己奉到新启示,与巴哈乌拉一样也以新先知及迈西哈(耶稣复临)、马赫迪、琵湿努的化身。

纵观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异端信仰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生的原因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一,产生的时间都在19世纪中叶前后;其二,产生的原因是,在他们自创宗教前夕,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发生过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者或异教徒的战争,并且均遭到残酷镇压与迫害,其悲惨的结局对他们日后的信仰异化及对统治者和殖民主义侵略者妥协,否定圣战的主张产生了直接影响。下面将详述这一问题。其三,当时的哈里发名存实亡,奥斯曼帝国江河日下,整个伊斯兰世界暮气沉沉。武装起义、圣战运动屡遭失败,在不少穆斯林心中充满着悲观失望的情绪,致使他们觉得无路可走,只有另辟新路。对伊斯兰的信仰原则等做出了重大的篡改,分化穆斯林,虽声称仍为伊斯兰,实则是另立新教。其四,二者产生的国家都曾是或现在还是多神教信仰的国家。伊朗在历史上有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或袄教)和摩尼教。伊斯兰传入伊朗后,又以什叶派信仰为主流。而印度则有着泛神论的文化背景,印度教、佛教、锡克教都产生于此,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也先后传入。这样的宗教历史传统与宗教多元并存的现实对二教创立者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在他们二者宣传的所谓普世宗教观或大同教思想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后面再详述这一问题。

对中国穆斯林而言,更值得一提的是,也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1851年1月,在中国发生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运动前夕的1843年,屡试不第的洪秀全在阅读了基督教的布书《劝世良言》后,将书中内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的幻觉中所见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来拯救中国,以使人们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次年开展传教活动,抨击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要求人们回到古代“天下为公”的盛世,最终形成“拜上帝会”,以在父次子,天兄耶稣胞弟自称,制定戒律“十款天条”和各种仪规。对四书、十三经等古人古书持否定态度,曾下诏删改四书第儒家经典以供人们阅读。而新、旧约和太平天国编写的书籍却广为流传。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特别在前后期(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在三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里,在几乎同一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以“新先知、耶稣复临、伊玛目马赫迪、上帝次子等名义开展的宗教传教活动或传教与运动相结合,这极为相似的惊人一幕其历史背景和原因是一目了然的,即都是对各自既有的传统信仰与文化的困惑、不满与悲观,才有其现实的反叛。 二、异端信仰的基本特征

从伊斯兰中分离出去的巴哈伊和艾哈默德教等异端宗教信仰,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却极为相似。以下将从10个方面予以揭示,以正视听。

(一)混合各教教义的认主观

巴哈伊教虽承认至高无上的主只有一个,但却认为在种种宗教中以不同的名称被称呼。诸天(中国)、天神(印度)、天主、上帝、佛祖、安拉等都是指同一主宰,不论是属性还是本体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述上不同而已。该教还认为,主会不断地派遣使者来到人间传播其真理。伊布拉欣、克里希南(印度教)、穆萨、琐罗亚斯德(古代伊朗拜火教)、释迦牟尼(佛教)、孔子、穆罕默德*、巴布、巴哈乌拉都是来自同一个主宰的先知。而巴哈乌拉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者。在巴哈伊教看来,无论是印度教的克里希南,佛教的释迦牟尼,还是伊斯兰教的众先知,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认识了他们就如同认识了主,倾听他们的召唤就如同倾听主的声音,验证了他们的启示就如同验证了主的真理。”至于各教在教义上的差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各不相同的环境与需要而形成的。如此进一步推导出了宗教同源的概念与信仰观,并美其名为普世性宗教或大同思想。

至于艾哈默底亚教的认主观与巴哈伊教基本相同,认为各宗教的终极信仰都指向同一个主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各宗教的最初传播者也都是同一主宰的使者,而艾哈默底亚本人则是集大成的新先知,奉有新启示。

巴哈乌拉和艾哈默底在宣称自己的身分时,除各自强调自己是集大成的新先知外,还都以各教的救世主自居。对犹太教徒,他们是耶和华差遣的救世主弥赛亚;对基督教徒,他们是复临人间的耶稣基督;对印度教徒,他们是天神琵湿努的化身;对穆斯林而言,他们是救世主马赫迪(什叶派穆斯林比较重视伊玛目马赫迪复临的说法)。


所不同的是,艾哈默底亚着重强调自己是基督教的复活的耶稣、印度教主神琵湿努的化身和伊斯兰教的伊玛目马赫迪,并深信不疑地认为伊玛目马赫迪实为穆圣*的化身。这样,他便自称为复兴三教的“新先知”。更为荒诞的是他对尔撒圣人归主之事标新立异,声称尔撒圣人在受难昏迷后被葬入坟墓,后由一奴隶为其涂膏而使圣人苏醒,并转移到印度今克什米尔的斯利纳加,活到120岁,死后葬于此地。他本人正是受命于危难之中来拯救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全人类的新先知---迈西哈(涂膏者)。在我国近期传入的由周仲羲翻译的艾哈默底的言论集一书书名即为“迈西哈圣训集”。

艾哈默底同巴哈乌拉一样也企图创建一个普世性的大同思想的宗教,为在各种宗教信仰中发展信徒,宣称这是“真正的伊斯兰教”,如人道主义一样宽泛、博爱,涵盖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各种宗教信仰的精神,鼓励信徒以博爱的精神去爱印度教天神琵湿努、佛祖释迦牟尼、耶稣摩西和穆罕默德*。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二个宗教混乱的认主观,有必要对一些宗教,特别是琐罗亚斯德教、印度教、佛教的主要教义宗旨及其创始人予以说明。

古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袄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628年-约前551年),当过祭司,声称奉智慧之主阿胡拉?玛兹达神灵之命宣传真理。但并无意推翻古伊朗固有的多神教,在讲述一神论的同时,又宣传二元论,谓智慧之主有一个对手,即阿里曼,是万恶之源;人可以在善恶二主之间自由选择。《阿维斯陀》(即《波斯古经》)中有有一篇为《耶斯特》,是赞美21位神灵的神歌,共21篇。关于创世的叙述更是荒诞离奇,传述阿里曼与奥尔穆兹德二神亘古有之,二神中间隔着虚空,阿里曼进攻奥尔穆兹德,于是创世开始。二神相约战斗9千年,先各自创造自己的物质世界。第一次战斗阿里曼失败,3千年后在宇宙世界中进行第二次战斗。先是阿里曼杀死原牛,牛的骨髓产生植物,精液在月中提纯产生牲畜。后又杀死原人伽玉玛特,其尸体变成各种金属,其精液在太阳中提纯产生大黄,大黄产生人类第一对夫妇,他们受阿里曼的诱惑堕落。又3千年后琐罗亚斯德出世,阿里曼再不能为所欲为,最后奥尔穆兹德取得胜利。

而印度教的派别比较复杂,比较一致的信仰是“梵自有永有,包罗万象,既是有又是无,而且还是有位格的首神。”通常以琵湿努或湿婆为代表,梵、琵湿努和湿婆共为印度教的三位一体神。

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印度教接触到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教内新的派别纷纷兴起,其中就有泰戈尔的世界大同主义和克里希南的传教会。

克里希南又称罗摩克里希南,信印度教,但受过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和其他宗教的教育,充分信仰印度教万教同归的观念。他认为印度教所奉兴灭亡女神时母是天神的最高化身。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认为一切无常,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的身心总体都不断变化,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宣称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不承认有创造万物之主,宇宙无始无终,非造物主所造。宇宙的形成、存在、毁坏和消灭是相续不断的反复过程。

而关于所谓伊斯兰的“马赫迪”一说,在《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没有提到,逊尼穆斯林极少提及与信仰此说,但在什叶穆斯林中多信此说。关于“马赫迪”的教义似乎流行于7、8世纪,以后每逢动乱,此教义即为人们重视。人们认为,“马赫迪”能重振政权并恢复伊斯兰的纯洁。因此,在伊斯兰历史上曾有人多次以此名义自称以领导圣战或革新运动。其中有十世纪创建法蒂玛王朝的欧拜顿拉,十二世纪摩洛哥的伊本?突麦尔特,十九世纪苏丹的马赫迪?穆罕默德?艾哈默德,曾打败由少将戈登(镇压中国太平天国的元凶)率领的英国殖民军。

至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大多数人对此有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纵上所述,除“马赫迪”一说尚对“认主独一”这一伊斯兰原则无直接抵触外,其余各教的教义宗旨所反映的“认主观”及其创始人的信仰思想无不直接违反伊斯兰的“认主独一”的信仰,这种迷误的拜物教或多神的宗教思想与信仰是伊斯兰坚决摒弃和反对的“以物配主”的错误信仰,被视为不被安拉所恕饶的唯一一件大罪-举伴之罪

伟大的安拉在《古兰》中明告:“伊布拉欣既不是犹太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他是一个崇信正教、归信安拉的人,他不是以物配主的人。”(《古兰》3:67)

又曰:“他已为你们制定正教,就是他所命令努哈的、他所启示你的、伊布拉欣、穆萨、尔萨的宗教,你们应当谨守正教,不要为正教而分门别户。以物配主的人们,以为你所教导他们的事是困难的。”(《古兰》4:13)

“他们大多数口称信仰安拉,事实上,他们为安拉举伴。”(《古兰》12:106)“有的人除安拉外,又拜其它的。他们爱它们,就如同爱安拉一样。可是,有正信的人,他们是最爱安拉的。”(《古兰》2:165)

“安拉绝不饶恕为他举伴的罪行,但宽恕他所意欲的人较次级的罪过。”(《古兰》4:48)

()妄称先知、否认穆圣为封印使者

妄称先知、否认穆圣为“封印”使者是巴哈伊教、艾哈默底亚教等从伊斯兰中分离出去的异端宗教信仰的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概括起来有三种方式:

否认穆圣为全人类的先知,只承认他为阿拉伯民族或古莱氏部族的先知,以便自己妄称先知。

承认穆圣为全人类的先知,但否认穆圣是“封印”的使者和先知,认为安拉的“启示”还在继续,接受到安拉新启示的人就是这个时代的先知,甚至就是最后的集大成的先知。

承认穆圣为全人类的先知,但认为本民族在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或个别哲人也是先知,以便依据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诠释《古兰经》。

事实上,妄称先知不仅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有,在其它宗教也有;不仅在先知们归真后才发生,在先知们包括穆圣在世时都曾发生过。

在穆圣归真前,就已出现了有人伪称先知的事。阿萨德族人图拉哈利用干旱之际向其族人公开地宣称他知道水源在哪里,可以救自己的族人,因为他是本族人的先知。而哈尼法族的穆赛利姆也自称先知,并派了二个人到穆圣那里去对穆圣说:“你是古莱氏族人的先知,而他则是哈尼法族人的先知。大地的一半权利归他,另一半属于你。”几乎与此同时,远在也门的艾斯吾德?阿萨也打着“将也门从波斯人、从黑札兹人手中夺回来,把也门还给也门人”的口号,怂恿也门人跟着他这个也门人的先知叛乱。

除这三起伪称先知的事件外,还有阿曼的莱戈塔等人。由于它们尚处于萌芽状态,而当时的穆斯林已经基本控制了麦加、麦地那及周边的大部分地区,首要面临的是波斯与罗马这二大帝国,所以穆圣对此并未加以重视。但当穆圣归真消息一传开,伴随着一些部落抗交天课的波动,这些伪先知们立刻以先知的名义发动叛乱。在艾布?白克尔的领导下,穆斯林们迅速平息了这些叛乱,惩处了这些妄称先知的人。

这是发生在伊斯兰历史上的首起妄称先知的事,基本属于上述第一种方式。他们并不公开诽谤穆圣的使命,但都声称穆圣不是全人类的先知,只是古莱氏族人的先知,而他们和他一样是他们族人的先知。有的不声称也受到安拉的启示,如图拉哈。之所以在伊斯兰初期,甚至在穆圣还健在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伪称先知的事,是因为:

伊斯兰的宣教还未在整个阿拉伯半岛有力地展开,认主独一的信仰还未在半岛的所有地区深入人心。

犹太教、基督教、拜火教、偶像教及部落宗教还有人信奉与支持,特别是在远离麦加与麦地那的地区更是如此,而这些地区是当时半岛上最富饶、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在拜火教盛行的波斯,他们还试图与伊斯兰抗争。 落后的部落观念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发生叛乱地区的人大部分已皈依了伊斯兰,但他们的信仰还很脆弱。 穆圣的归真使他们原本脆弱的信仰发生动摇,对伊斯兰的前途产生怀疑。

如果说以上是发生在伊斯兰的初期,而且很快就得以平息并未留下什么影响的话,那么,近代发生在伊朗和印度(今巴基斯坦)的巴哈欧拉和米尔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先后分别妄称自己为先知的异端信仰事件则至今还有余音。它们已被各国际伊斯兰组织和机构断定为离经叛道者,以非穆斯林对之,不属于伊斯兰的内部教派问题。

巴哈欧拉的追随者们已声明他们不再是穆斯林,不再是伊斯兰教,自名“巴哈伊教”,米尔札?古拉姆?艾哈默德的追随者们却仍声称是真正的伊斯兰教,而将所有不承认他是新先知的穆斯林诬称为“穆那非格”(伪信士)。

巴哈伊教和艾哈默底亚教妄称先知的理论根据主要有二点:一穆圣不是“封印”的使者,在他之后还有使者,而他们就是新使者;二是穆圣归真后,安拉的“启示”不会终止。关于“启示”的问题将在下一节中具体阐述,这一节旨在分析、解释“封印”(阿语“哈台目”)一词及相关的问题。

伊斯兰关于穆圣为“封印”的使者,(是自阿丹至尔撒的一系列使者的终结者、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与先知)的信仰源于下列的一段《古兰经》和一段《圣训》:


安拉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哈台目)。”(《古兰经》33:40)

这节经文明确指出:穆罕默德是众先知的封印。

阿语单词“哈台目”意指把事物带向终止的一件事物。人们把自己的姓名刻在上面的东西称之为“哈台目”(印),并用它封信。如同人们通常把姓名或座右铭刻在戒指中的宝石上,因此单词“哈台目”也指戒指。

在《古兰经》中,“哈台目”一词总是被用于指“终止”或“封闭”。例如:

安拉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哈台目)。”(《古兰经》33:40)

这节经文明确指出:穆罕默德是众先知的封印。

阿语单词“哈台目”意指把事物带向终止的一件事物。人们把自己的姓名刻在上面的东西称之为“哈台目”(印),并用它封信。如同人们通常把姓名或座右铭刻在戒指中的宝石上,因此单词“哈台目”也指戒指。

在《古兰经》中,“哈台目”一词总是被用于指“终止”或“封闭”。例如:
安拉说:“在那天,我将封闭他们的嘴,他们的手将对我说话,他们的脚将作证他们的所作所为。”(《古兰经》36:65)

又说:“安拉已封闭他们的主和耳……”(《古兰经》2:7)
又说:你说:“你们告诉我吧,如果安拉使你们失去听觉和视觉,而且封闭你们的心……”(《古兰经》6:46)
又说:“你告诉我吧,以私欲为主宰的人,安拉使他明知故违地迷误,并封闭他的耳和心……”(《古兰经》45:23)
又说:“如果安拉意欲,他就封闭你的心……”(《古兰经》42:24)
又说:“他们饮封存的天醇,封瓶口的,是麝香。……”(《古兰经》83:25-26)

以上是《古兰经》中所有“哈台目”一词共八处的用法,有过去式、现代动词,有主动、被动名词,有词根,它们在《古兰经》中被用于“封闭、封止、封印”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这二个宗教,特别是艾哈默底亚教有意地曲解这节《古兰经》中的“哈台目”一词。他们认为“哈台目”这个字原意为“盖章、印鉴、打戳”等,其引申的意思是说,穆罕默德是一切先知的证实者。此外,如果“哈台目”这个字还有“最后”的意思,那也是指在完美无缺上,这一点先知是当之无愧的。但知识的发展,也就是说安拉通过某些顺应时代的使者随时加以引导还是会继续发生的。而且他们必须纳入先知穆罕默德所宣布的绝对信仰安拉原则之下。

毫无疑问,他们试图通过对《古兰经》中阿语单词“哈台目”的解释来否定穆罕默德为封印的、最后一位使者,但他们竟然完全无视《古兰经》中多达八处的“哈台目”一词的用法及意义和该词在阿拉伯语中通用的用法。竟一般性地解释为“盖章、印鉴、打戳”,而不再进一步地了解和说明“哈台目”(盖章、印鉴、打戳)是明显地带有封闭、封止、封印、封口的意思,而非一般的盖章之意。上述八处《古兰经》节文,有哪一处可以摈弃“哈台目”一词的封闭、封印之意而以“盖章、印鉴、打戳”来随意表达呢?!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在有意曲解“哈台目”一词,以否定穆罕默德为安拉派往人类的封印的、最后的使者身分,以便可以自己(巴哈欧拉、米尔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妄称先知,或为妄称先知者在思想信仰和理论上给予支持。例如说:“安拉通过某些顺应时代的使者随时加以引导还会继续发生的”。这是明显地表明在先知穆罕默德之后为顺应时代安拉还会派遣使者。那么请问,在穆圣归真至今的近一千四百年间顺应时代的新使者或使者们出现了吗?!如果已经出现,那么他们是谁?是上述所提到的“图莱哈、穆赛利姆、艾斯吾德”等人吗?如果是他们,那么艾布?白克尔岂不是领导了一场杀害先知的罪恶运动?!

如果不是他们,那又是谁呢?是“巴哈欧拉和米尔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吗?如果是他们俩,那么现今众多的谢赫、伊玛目、学者们连同十几亿穆斯林难道都成了抗拒安拉新启示、不信安拉新先知的“卡非勒”了吗?!

如果他们也不是,难道是十几个世纪以来所出现的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作家、画家或音乐家中的一位或几位吗?!他们中倒是不乏顺应时代的人,但那又是谁呢?!是伊本?西那、安萨里、伊本?泰米叶或斯宾诺萨、康德、萨特、叔本华以及高喊“上帝死了!”的尼采、不信主宰的马克思、“人的一切活动源于性欲”的弗洛伊德吗?

如果他们也不是,那只有二种可能了,或者是出现后隐遁起来了,或者是还没有来。隐遁不可能,因为既是顺应时代而来,又怎么会隐瞒新启示而隐遁呢?隐瞒启示的做法与使者不符,这可以在《古兰经》中得到证实。另一种可能是还没有来,也只有这一种可能才能使我们今天十几亿穆斯林可以稍稍松一口气,因为我们还没有背上否认新先知、违抗安拉的罪名。但,如果我们相信还会有新的先知来传达安拉的新启示,岂不是罪恶更大?!因此,这种“安拉通过某些顺应时代的使者随时加以引导还会继续发生”的说法是毫无伊斯兰的经训根据和现实的证据,这种随意性的思想和说法是背离伊斯兰信仰原则的。 此外,有一则《圣训》也很形象地说明了穆圣是众使者的终结者是最后的一位使者。穆圣说:“使者们的使命如同已经建立的一座大厦,其中少了一块砖,我便是这最后的一块砖。”这则《圣训》将阿丹直至穆圣的所有安拉使者的使命形象地比喻为一座大厦----号召人们“认主独一”的伊斯兰大厦,他们前赴后继地奉主之命致力于这座大厦的建设。将所有众使者比喻为是这座宏伟的伊斯兰大厦的一块块圣洁而高贵的砖,而穆圣则是使这座大厦完美并竣工的最后地块砖。这段《圣训》的意思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很清楚地对《古兰经》关于“封印”使者的节文作了解释。 但妄称先知或否定穆圣为“封印”使者并相信穆圣之后还有使者的人却声称这段《圣训》是假《圣训》,其理由并不是依据严格的对《圣训》的考据方法而断,而是认为穆圣如此伟大,怎么能将自己比作“一块砖”呢?这一比喻对穆圣而言是不恰当的。这种看似对穆圣的尊敬实质是借尊敬之名否定这段《圣训》,进而否定穆圣是封印的、最后的一位使者,名扬实抑,名褒实贬。

让我们来看看穆圣是怎么样称呼自己并让这一称呼传遍四方、千古咏颂,那就是“阿卜杜拉我来苏路呼”(安拉的仆人和使者),仆人者,奴隶也;使者乃信使也。穆圣以安拉的奴隶和信使自称,并以此篆刻了一枚印章,在致信罗马皇帝、波斯国王时用的也是这枚印章与名号。如果说,穆圣不以安拉的奴隶和信使而羞愧,那么将众使者和自己比作用于建设认主独一的伊斯兰大厦的一块块砖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将母亲比作大地,而我们的脚每天都在践踏着大地,我们怎么能将母亲比作大地呢?这是人们在作践养他们的母亲吗?任何具有一点理性和文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样的比喻不仅不是在贬损和作践母亲,相反却是在颂扬和赞美母亲。因为他们是将大地无私地孕育、生长万物的奉献精神比作母亲,这是多么恰当而贴切的比喻啊!问题出在你用什么思想和眼光来看待它。用超凡的吗?用世俗的吗?用肉欲的吗?用审美的吗?

穆圣自比为安拉的一个奴仆,你怎样看这位奴仆呢?安拉的奴仆与人的奴仆有着怎样的差别啊!安拉的奴仆的使命与人的奴仆的使命又是怎样的不同啊!穆圣自比为安拉的一块砖,你怎么样看这块砖呢?其它砖又怎能与这块砖相比呢?其它建筑物上的砖又怎能与认主独一的伊斯兰大厦上的砖相提并论呢?这块砖是决定人类今生与后世最终命运的一块砖!!!

巴哈欧拉和米尔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先后分别妄称自己为先知的方式属于第二种,即承认穆圣为全人类的先知,但却否认穆圣是最后的先知,而他们则是新的甚至是集各宗教和文化为一体的全人类的新先知,因此他们还是“迈喜哈(弥赛亚)、复灵的耶稣基督、伊玛目马赫迪、琵湿奴等。

如果说前二种都是自己妄称自己为先知的话,那么另一种妄称先知的方式则是今人追封古人为先知。这主要表现在推崇古老的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中所出现的一些哲人及其思想、本文将在后面结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中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