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哪里有卖磨粉机器:[第06期·广州史记篇]西来初地、华林寺与禅宗传说 何为祖师西来意 尽在拈花一笑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9:05
2005-09-17 11:14:2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栖身于闹市中的华林寺,没有巍峨的建筑,它的态度是平实而生活的,就像禅宗对中国人的影响一样。


  西来初地的牌坊,玩耍的孩子完全不知道它的由来。


  如今的西来古岸,早已是通衢大道,车来车往,人流如鲫。


  这块立于康熙二十年的华林寺开山碑,记载了达摩西来的传说。


  一家之言
  不妨淡定从容些
  如果说中原文化处于核心的位置,岭南文化自然是边缘的。然而岭南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从来就是经济富庶之地,所以这个边缘也做得怡然自得。
  历史上的广州,无论是人还是城,都有几分出世的淡然,然而现在很多时候,广州人却表现得有点偏执。
  比如,一定要证明自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公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从希腊开始,绕道意大利、埃及、土耳其,直到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然后是太平洋的岛国,直到广州,但到了广州还没有结束,还要再到福建,然后又折上日本。这一漫长的行程中,要经历无数的古港、城市。从线路之上的任何一个港口的任何一次起航,都将人类文明推进了一步,在我看来谈不上谁是起点。
  类似的争执还有很多,比如佛教禅宗达摩初祖上岸的地方在广州,被称做是“西来初地”,广州是不是中国禅宗起源之地,这个争论其实也未必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达摩来自印度,到广州后又北上少林,达摩并称做禅宗的初祖,在广州出家的慧能被称做是六祖,这期间禅宗经历了无数变化,而最终由慧能确立了禅宗的地位,广州自然在禅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饶是如此,如果把“西来古岸”的石碑一定换成“禅宗起源地”,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了。
  广州的城市中心两千年不变,可见秦汉时期任嚣建广州城选址的正确,珠江由宽变窄,但一直是帆影片片,十三行古码头人头涌动,即使今天,也是如此。这些已经让这个城市精神富足,生活美妙,所以,广州人不妨淡定宽容些。 
  文/小苗
  纪事本末
  从西方到东方,由沧海变桑田
  第一站 西来古岸
  中西交往源远流长,珠江口外千帆竞渡
  [ 纪事 ]
  “萧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达摩尊者,自西域航海而来,登岸于此故名,至今三摩地西来古岸遗迹犹存。”        ——《华林寺开山碑记》
  
  [ 实证 ]
  
  古风古道今日犹存
  菩提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身,出家后倾心大乘佛学和禅法。南朝梁普通年中(一说南朝宋末),他从印度出发,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终于来到广州。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的袁钟仁从广州汉墓出土的文物考察,为我们描述了当时广州的景象,当时的广州,除了竹寮茅舍和干栏外,有曲尺形的砖瓦平房、楼阁式的豪门府第,还有城堡般的宏丽建筑;为了食水不受污染,水井盖有井亭;街道上奔驰着漂亮的马车、牛车,珠江上航行着类似现今花尾渡的木船;食物的种类更是繁多。
  而熙熙攘攘市场,出售林林总总的海外商品;还有出土的陶俑和侍俑,类似东汉杨孚《异物志》所说的“瓮人”,这说明当时广州的外国人也不少。可见,随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广州与其他地区海上交往比以前频繁。
  这其中也包括僧侣的往来。两晋南朝(265-589年)期间,一批印度高僧由海道络绎前来广州,再转入内地传教。而达摩就是其中的一位。
  现在的广州荔湾区是古代广州城西的商业区,濒临珠江,从海道前来广州的商人和僧侣多在此上岸。
  达摩航海西来,也是在珠江边的码头靠岸。那时的珠江,已经比秦朝南海郡尉任嚣建城时略为狭窄,江北岸从中山四路、中山五路,退至荔湾涌口到惠福路南一带,而南岸在河南的同福路。不过,那时的珠江宽仍旧有1500米,江波浩淼,千帆相竞。
  达摩是将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而达摩登岸的地方后来被称做“西来初地”。
  今天我们说的西来初地是广州下九路几条相连内街的合称,这里仍旧是商业旺地,尽管“西来古岸”的石碑旁边,只有人流和车流,珠江岸已经退至数百米之外,古岸风光不再。但人们仍旧能够从附近的路名,比如龙津路、带河路,来揣测这里当年不但南临珠江,而且一定是水道密集,商船如云。
  在今天下九路一带,仍有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都以达摩西来的历史为名,为这段历史反复作证。
  
  [ 笺注 ]
  
  广州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门户
  专家:袁钟仁(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州早已经是繁华之地,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时,全国有19个商业繁荣的都会,除了京城长安(今西安市)外,其余18个,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只有吴(今苏州市)和番禺(今广州市)。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途径,和中国对外贸易的途径完全相同,即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虽然佛教早在汉朝就从西北陆路传入京城长安,但是西北陆路要越过高山大漠,行程艰辛,而且沿线有一处发生动乱,就妨碍全线畅通,东南海路则不是。所以达摩和其他僧侣会从海上西来。
  到了唐朝(618-907年),中国僧人又从广州由海道前往印度取经,唐宋时,这一带还是码头区,并建有南海西庙,奉祀南海神,以方便船员进港出港时参拜。广州也由此成了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门户。
  第二站 华林寺
  禅宗妙法传灯不绝 千年古刹长盛不衰
  [ 纪事 ]
  华林寺在(南海)县西南一里。梁普通七年,达摩从西竺国泛重溟,三周寒暑至此始建。     ——光绪《广州府志》
  
  [ 实证 ]
  
  从西来庵到华林寺
  广州是达摩到中国的第一站,虽然这里已经是繁华的国际化都市,但对于一个异乡人来说,生活仍旧比较艰苦。
  从西来初地登岸,达摩就在不远处结草为庵,禅坐传教,他弘扬禅宗妙旨的地方就是西来庵。有关这一段历史,没有太多详尽的记载,但专家一般认为,广州是达摩禅最早传播的地区,达摩在西来初地传教布道是毫无异议的。
  西来庵建成后,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多次修葺,并经多次改建为砖木结构,“传灯不绝”,长盛不衰。1655年改为华林寺。一般认为,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而也正因为有了达摩事迹的彰显,才有昔日华林寺的辉煌。
  今天的华林寺有闹中取静之势。寺内有一座建于康熙四十年的石塔。1965年,这座石塔曾被移置广州兰圃公园内。移置时,在塔基中心发现有佛舍利子套盒,盒共有石、木、铜、银四层。外层石函盖上有“舍利子”三个朱红字,铜盒盖面铭刻着“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之海敬合”字样,盒内装有珍珠、琥珀和沉香木,银盒还刻有莲花和圆点纹。后来经专家多方考证,确认这些舍利子是“释加如来真身舍利”,被看做是佛门宝物。
  华林寺内建有达摩堂,这是20世纪90年代为纪念达摩师祖而重建的。殿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对联写道:“东土禅宗传妙法,西域宝甸辟华林”,是赞颂初祖达摩由西来中国传播宗教文化事迹的。
  
  [ 笺注 ]
  
  禅宗传说反映古寺禅风
  专家:刘元春(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与华林寺相关的历史资料不多,但这里历来高僧辈出,一些民间关于华林高僧的传说,反映了寺院的禅法禅风。
  咸丰年间,有一个癫和尚,从河南到广州,老和尚终日面无笑容,再加上形容枯槁,没有寺院收留,只混在乞丐当中,居住在华林寺。华林寺的法普和尚怜其同门落难,不时接济,两年后,老和尚要离开广州,临行前叫来法普,表示感谢关照,而法普则谦称“此是佛力加持,禅兄之福”。这时候,老和尚才以实相告,自己是嵩山少林寺的金弹禅师,这次入粤是受达摩祖师之托,“将法回传祖庭华林寺”。
  另外,华林寺僧人多有精于医术者,唐朝时,许多广州人得了眼疾,就是由精通眼科医术的华林僧人救治。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事迹,到1910年,华林寺还成立“的良会”,专门救助贫民。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是禅门永恒的追问,也是我们寻访之旅思考的起点。
  达摩初祖由印度漂洋过海,从广州上岸,带来了佛教中的禅宗。他上岸的那一刻,应该不会想到,在这以后的一千多年中,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禅宗的话语机锋,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禅宗的思想内核,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就仿佛达摩上岸之处的那块石碑,朴实无华,立在闹市人流之间,就写着“西来古岸”四个字。记录着从西来到东方,从沧海变桑田的变化,知道的、不知道的,由你去想,这本身就充满了禅意。
  达摩传说:神话与现实
  人物列传
  在中国禅宗的历史中,把印度以心传心的禅法传到中国的第一人公认是达摩,他是印度禅系的第二十八祖,在中国后来的禅宗传承过程中,他也被认为是禅宗初祖,有关他的史料不多,但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一苇渡江
  据说,达摩到广州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准备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达摩在台下听讲,二人因有分歧,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离去后,别人告诉神光知道听讲的人是达摩,他紧追其后,达摩在长江边化得一叶芦苇,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然过江。神光则被长江阻隔,追悔莫及。
  
  面壁九年
  据传说,达摩折苇渡江,进入北魏境内。随后他在洛阳、嵩山一带游历并传授禅法。后来,达摩在北魏京城洛阳传教,也不如意,遂隐遁于嵩山一个石洞里潜修。他的修炼方式是面壁坐禅,谓之“壁观”。所谓“壁观”,即己如壁立,并非面对墙壁而“观”。据传述,他一经禅定,连鸟雀在他肩头上筑巢,蜘蛛在他手掌上结网,他都浑然不觉。9年以后,达摩离开石洞,在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的影像。
  
  只履归西
  达摩去世后,弟子们将其遗体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三年后,北魏人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国途中,在葱岭遇见了达摩,只见他手提一只鞋翩翩独行。宋云问他:“何处去?”达摩答道:“去西天”。使臣回到洛阳,向皇帝说起此事,皇帝好生诧异,让人把达摩的棺柩起出来查核,只见棺中并无尸体,只有一只鞋。这就是达摩只履归西的传说。
  专家讲古
  岭南气质与禅宗天然契合
  本期专家:覃召文(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岭南禅文化》、《禅月诗魂》等)
  记者:在达摩到广州之前,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当时广州的佛教发展如何?
  覃召文:佛教是从陆路到达中原,要知道,当时造纸术尚未发明,佛教典籍被称做是“贝叶经”,如果从陆路运输,相当不便,所谓白马驮经,其实也无法大量运输到中原。所以,很多经书是通过海路运到广州,广州很早就已经有专门的机构翻译经文,成为全国的佛经翻译中心。
  记者:禅宗在中国佛教中有重要地位,那么岭南的情况如何呢?
  覃召文:岭南寺院受禅宗影响至深,无论是南华寺、光孝寺还是六榕寺,几乎所有的寺院都供奉六祖惠能,应该说禅宗在岭南有突出的地位。
  除了禅宗始祖达摩是从广州登陆的,中国第一个著名佛教学者牟子也是岭南人,中国禅的实际创立者慧能也是岭南人,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慧能,只有通过慧能的《坛经》,禅文化才真正变梵入华,通凡入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禅宗对岭南文化有什么影响呢?
  覃召文:一直以来,有北儒南道的说法,长江以南的文化,受道家影响很深,而道家与儒家,本来就颇有渊源。不但广州人的性格颇有些禅宗的出世之风,而且禅宗对岭南的文学艺术也有很大影响。
  岭南士大夫喜习禅理,连入粤的名士也沾染此风。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东坡,都曾经到过岭南,也都和佛门结缘,苏东坡被贬入粤,还有几位僧人与他一同云游到广东,他和广东的寺院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明代陈白沙更从禅宗心学中衍生出“静悟”的求学门径,他的诗有“诗语如禅语”之说。
  记者:岭南与禅宗的关系如此密切,和岭南的风气应该也有一些关系,岭南应该是适合禅宗生长的一片土壤。
  覃召文:对,禅宗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哲学思想,而岭南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一向有开放的传统,容易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岭南的气候条件也比较好,生产条件优越,在加上商品经济发达,百姓不存在生计的问题,所以容易产生退守的思想,和北方儒家的思想有些不同,所以有更适合禅宗的环境。
  野史传说
  五眼古井与井水蒸粉
  除了西来古岸与华林寺,广州的五眼古井也是与达摩西来密切相关的历史遗迹。
  五眼古井原在华林寺内。相传五眼古井为菩提达摩居留西来初地时带领开挖的,因有五个泉眼,通称“五眼井”,又名“达摩井”;又传说五眼井水能止烦渴,疗疾患,颇为神异。
  现今五眼古井犹存,位置在今华林寺东南面不远、华林一巷东端。外有铁栏保护,四眼分列四角,正中一眼左边墙壁嵌有一块古碑,碑周刻龙,额刻“敕封广济相君庙碑”八字,乃清朝道光皇帝御赐龙碑,碑文记载广州三元里乡民在抗击英军入侵时受到神灵保护,天降大雨,淋湿英军火枪械等史事。
  与五眼古井相关的,是一道名小吃。
  据说,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年约六十的西樵山老斋僧来华林寺挂单,用井水疗头顶终年不愈之癞疾,百日而愈,临别前授以华林寺同门制粉之法,带领众僧打来五眼井水,碾米磨浆,蒸出一种晶莹亮丽、细滑可口的粉中妙品来。此后华林寺和尚便以五眼井水蒸粉,在斋堂做香客供品,被称为“华林水粉”。不少香客吃完还买些回家。不久,西关很多食肆便来华林寺订购拿回去出售。华林水粉因而成名,可与沙河粉相比美。
  而现在正宗的华林水粉已经失传,不过西关不少食肆还是推出了华林水粉,多少有些怀古的意味。
  闲话春秋
  “祖师西来意”,无意即有意
  禅门讲究机辩的追究,并把这样的追究看做是修为的方法。
  公元676年,据传,禅宗的六祖慧能到光孝寺,正见有两位僧人在争论幡动还是风动的问题,慧能道:“非风动幡动,仁者心动。”演绎了中国佛教史上最经典的禅宗对白。正是这句回答让众僧俱服,引得住持连忙出迎。可见机辩的重要。
  自六祖以后,南宗有“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作风,生动活泼的禅门机辩也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恢谐有趣的部分,禅宗在中国根深蒂固,与士大夫喜爱禅门机辩有很大关系。
  在六祖以后的禅师,他们的悟道多是在师徒的机辩中得之。宋代的《五灯会元》记录了不少这样的对白。而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沙在文章中统计,宋代的《五灯会元》中,僧徒间问“如何是佛道”出现了140次,而“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出现了340多次。
  那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禅僧之间的机辩,有时出语寻常,却妙藏机锋,也许这样的问题,就是平淡中的高明吧。而不同的修为、不同的语境,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
  也许我们能够关注的仅仅是这个问题本身。“祖师西来”之所以被反复追问,正说明这个历史事件本身,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文化演义
  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并将他的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北宗神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传统旧说将达摩视“初祖”,而把慧能称为“六祖”。
  禅宗的发展轨迹是从广州开始,到北方,再由北返回南方,可见其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也始终与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文化及其影响而成就的岭南文化紧密相连。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杨长虹
  资料提供:广州市荔湾区方志办
  下期预告
  石门在白云区江高镇石门村。这里是古代进入广州的门户,南北往来之要冲。石门的出名是与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石门沉香的故事和作贪泉诗有关。现在仍存吴隐之祠、贪泉亭、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