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高则诚才高人不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11:09

高则诚才高人不怪


    元末明初著名戏曲作家、后以《琵琶记》名传百代的高则诚(1305—1359年),温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元至正五年进士。他小时候就是个才思敏捷、天性聪颖的“神童”,人们都很喜欢他,长大成人后又以“才子”名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诗联对。
    有一天,高则诚从学馆放学回家,正巧遇见隔壁的尚书老爷身穿红袍,出门送客,躬身揖别。这位尚书大人在当地很有名望,特别喜欢小孩,尤其喜欢那些有才智的孩子。当尚书看见高则诚身穿绿袄,双目美丽有神,一脸稚气,便十分喜爱,拉着高则诚的手出句戏逗道:
    出水蛙儿着绿袄,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形容眼睛明亮美丽。
    高则诚见尚书大人出对,就停下来仔细听。他想到刚才看见尚书老爷打躬作揖的神情,咯咯笑道:“尚书老爷,小生已得对句,大人千万不可生气。”尚书笑着说:“但说无妨”。
高则诚含笑指着尚书身上的红袍,学着尚书刚才打躬作揖的模样对道:
    落汤虾子穿红袍,鞠躬如也。
    说完,扭身一溜烟地跑了。
    ①有关这副对联的故事,民间传说颇多。一说某财主对谢缙。另有一说尚书对解缙。另一说称唐代,四川有个名叫朱晓利的“神童”,7 岁中了秀才。太府得知此事后,经过测试,推荐给自己的老师、江南布政使李大人。李大人经过考核,又将朱晓利推荐给自己的老师、丞相魏征。魏征见朱晓利身穿绿袄,出上联曰:出水虾蟆穿绿袄;朱晓利见魏征身穿大红官袍,对下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因对得敏捷工称,被赐进士及第。再一说称,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从小胆识过人,才华出众。有一年,告老归田的徐尚书带家人到袁崇焕家买杉木。其时袁崇焕的祖父在石龙镇开了一间杉木店。徐尚书仗势欺人,借石龙镇一带“条”与“跳”同音,命家人将杉木放成堆,跳过去者才算一“条”,硬是将袁家全店的杉木仅作数“条”(跳) 给价,让袁崇焕的祖父次日到尚书府收银。袁崇焕放学回家后闻知此事,决心会一会徐尚书,劝爷爷不必忧虑。次日,袁崇焕来到徐家,据理力争。徐尚书自知理亏,可又不肯就此服输,遂借题发挥,出句发难:井底虾公穿绿衲。袁崇焕则反唇相讥:落汤螃蟹着红袍。徐尚书见斗不过袁崇焕,只好如数付了买杉木的银子。又传清朝末年广东“怪联大王”何淡如曾作一联:狗仔煨浓,巧笑倩兮穿黑褂;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
    尚书回想着高则诚那天真的样子,联想到自己打躬作揖的神情,也不由得高兴地点头笑了起来。事后,又专程登门拜访高家,对高则诚深情勉励一番。
    有一次,高则诚家中请客,调皮的小则诚等不及酒菜摆齐,便乘大人们不注意,悄悄爬到桌边,挑拣自己喜欢吃的好菜,不料被一个刚进门的客人看到。客人便对高则诚的父亲说:“久闻令郎长于属对,不妨今日当众一试,也好让大家都见识见识。”说罢,便以进门时所见,出句道: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则诚见来客揭了自己的“短”,当众讥讽自己“偷食”、“不识道理”,心里很不高兴,索兴毫不客气、针锋相对地回敬对句道: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客人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甘心,又以酒席上的酒壶为题,再出半联:
    细颈壶儿,敢向腰间出嘴?
    此句意在斥责高则诚小小年纪,竟敢与大人顶嘴。高则诚何等聪明,自然十分明白。他毫不示弱,指了指门上挂着的一把锁子,朗声对道: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牙!
    ②以“壶”、“锁”为题的对联,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有了。当时福建泉州东石乡有位名士蔡逢益,为人耿直,秉性骄矜。他一面开馆授书,一面苦读。一天,他给学生们留了对句作业:木叶落尽山露骨。学生们难以对出,个个愁眉苦脸。这时村里来了一个卖书和笔的小贩,帮助孩子们对出了下句:莲房抽高水穿心。当蔡逢益得知是小贩代学生们对句时,便叫来小贩,当面出句奚落道:锡瓶圆广,何必旁边插嘴? 小贩并不示弱,应声对道:铁锁方形,岂知内里参差!蔡逢益没想到小贩文才如此厉害,且竟敢如此放肆,厉声出句呵斥道:狂犬无知,敢入深山斗虎豹?小贩见这位教书先生盛气凌人,且出言不逊,遂寸步不让,针锋相对地对道:困龙未遇,暂来浅水伴鱼虾!据说这个小贩,就是后来的广东布政使林奏我。意在回敬客人不该“肚里生牙”,当众讥讽自己。另一层含意是,既然你不尊重我,那我也就不会尊重你了。
    高则诚的敏捷答对,将那位客人噎得无言以对,半天说不出话来。众人也说他不该自讨没趣。为了打破僵局,高则诚的父亲狠狠地将儿子训斥了几句,然后请客人们入席。席间,众宾客无不为小则诚的敏捷才华而啧啧连声。高则诚的父亲虽然当众呵斥了自己的儿子,但也从心底深处夸赞儿子的机智和才华。
    后来,到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高则诚辞官归家,隐居浙江宁波南乡栎社,以词、曲自娱。为了集中全力写好《琵琶记》,他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写作中。为了使《琵琶记》的唱词合乎格律又便于演唱,高则诚每写完一个曲子,都要手扶几案,脚踩按板,对着曲词,自打节拍自吟唱。发现有不合声律、唱起来拗口的地方,就停下来检查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自己满意时为止。由于经常边打节拍边吟唱,天长日久,几案上手拍处的指痕竟有一寸多深,脚踩按板打节拍的地方,竟然被踩出一个小洞。家人们见他这样刻苦,都十分惊叹。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十分认真、刻苦,不断钻研,终于成为“南戏之祖”③。
    ③参见《中外文学艺术家创作故事·脚点按板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