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龙电梯服务号码:十梓街:天赐庄里洋人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6:09

十梓街,东起苏州大学校门口,向西过望星桥,穿越凤凰街、五卅路,直抵人民路,与路西侧的道前街相连。而这天赐庄,实则十梓街东段。十梓街原为三段:望星桥以东称“天赐庄”,望星桥至凤凰街名“严衙前”,凤凰街至人民路为“十梓街”。

古人在官署门前种植梓树,取“廉洁无私,赏罚必信”的意思。苏州自建城以来,十梓街一直是官府前的主要街道,“太守署前树十梓”,得名“十梓街”。

中段严衙前,古名积庆寺巷。明代为大学士严讷(1511-1584)故里,改称严衙前。严讷擅写青词,即为皇帝书写上奏天神的表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此后,明参政顾宗孟、近代学者顾廷龙(1904-1998)都曾在此居住。

东段天赐庄,古名姜家巷(弄)。传说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陕西省岐山县西一带),子孙相沿为姓,繁衍到苏州便成了一个大家族。

天赐庄所在位置,实已非一条街,而是一个区域了,即今苏州大学本部。明代及之前,天赐庄建的多是庄园别院:五代吴越时,是吴越王钱鏐的第四个儿子钱元璙的一处别墅,称“东圃”。元末明初,邑人吴孟融及儿孙三代在“东圃”废址上建造了一个庄园式的园林,名“东庄”。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南宋皇帝又将该处赐大将韩世忠(1089-1151),天子恩赐,始称“天赐庄”,又称“韩衙前”。明代,兵部右侍郎韩雍(1422-1478)在此建葑溪草堂。此后,东庄几易其主,荒废殆尽。

时间飞跃到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活动。1848年开始,美国基督教卫斯理宗的南方派系监理会先后有传教士来苏州考察、布道,起先并不算顺利,直到他们开始摸到培养华人牧师、由他们来布道的门路。

传教士潘慎文(A.P.Parker)先将苏州另一处也是由监理会牵头办起的走读日校改为寄宿制,后于1879年迁至天赐庄,名“存养书院”;另一传教士蓝华德(W.R.Lambuch)于1877年在天赐庄开了个诊所,行医兼传教。1881年潘慎文在天赐庄折桂桥弄堂口建起教堂“首堂”,“首堂”后于辛亥革命后因建圣约翰堂而拆毁。

1884年,存养书院扩大,改名“博习书院”。从这里培训出来的华人牧师把布道工作推广到太湖南浔、湖州,太湖北西岸的无锡、常州和宜兴,还有松江、太仓等地,遍及富饶的江南一隅。而在1883年,潘慎文的夫人在天赐庄创办了女子学校——冠英女塾。1896年,博习书院的韩明德(A.G..Hearn)又在天赐庄另设收费的英文馆教授英语。

与此同时,前面提到的开诊所的蓝华德终于在1883年11月初,在天赐庄开业了一家医院——苏州博习医院,虽只有平房8幢,却已是一所综合性的医院。“自上海至北京二千余里,尚无一家正式医院”,苏州博习医院远近知名。4年后,监理会一女教士又于其东面建了一所小规模的专科医院,名妇孺医院,分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等,可门诊,也可住院治疗。

到1897年,整个天赐庄已形成一个外国人自建房屋的小居留地,有6所外国人住宅、2家医院、3所寄宿学校、1所教堂。美国人侨居苏州的有49人。

《马关条约》订立后,苏州被列为通商口岸,出现了办西学、学英语的热潮。1899年10月,监理会在天赐庄首堂举行第十四次年会上,决定在天赐庄创办一所大学,并致函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协助。因刘坤一在复函中提到造就东吴人才,故后命为“东吴学堂”。建校除无锡苏州等地募集的近2万美元外,还从美国新奥尔良募集到5万美元。

1901年3月,东吴大学在天赐庄正式开学,同年6月,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州政府呈准立案。两年后,景海女塾成立,后正名为景海女子师范,冠英女塾结束。

1952年东吴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博习医院则于1954年10月更名为苏州第一人民医院,1957年迁至本街96号,为国家卫生部评定的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1966年三段街巷合称“红旗东路”,1980年改名全称“十梓街”。

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

专家支持:潘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