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至60万的跑车:“人文、科学、教育”杂谈(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50:44
关于[“人文、科学、教育”杂谈(四)]的字幕:
  • 下面说说科学,
  • 这个首先说一说
  • 德先生与赛先生,
  • 这个是一个老的话题了,
  • 这是当年陈独秀,
  • 在《新青年》上面讲,
  • 就是说,
  • 因为有些人反对《新青年》,
  • 实际上
  • 就是,无非是因为他们破坏孔教,
  • 破坏礼法,
  • 破坏国粹,等等那些。
  • 他讲要拥护了德先生,
  •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 礼法,贞节,旧伦理,等等,
  • 我想呢,这两段话,
  • 就表明当时,
  • 这是陈独秀当时
  • 代表先进的力量的
  • 那些人的这个思想,
  • 这里头呢,应该说,
  • 可以理解那个时候
  • 就有点类似于什么呢?
  • 不破不立,
  • 就是意思就是说,不破这个孔教
  • 不破那个时候,
  • 很难立德先生和赛先生。
  • 但是问题呢,
  • 我们今天仔细地(想)呢,
  • 这里头似乎
  • 还是有偏激的地方,对吧。
  • 其实,孔孟之道里头,
  • 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好的东西
  • 值得我们去继承,
  • 我们没有必要,
  • 因为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 而把我们传统文化中间
  • 那些好的东西也丢掉。
  • 但是这个,
  • 顺带地说一下,
  • 关于德先生,赛先生的
  • 这个事情,
  • 这个是我引的这段话,
  • 是5月2日,就是前不久,
  • 《中国青年报》上面的
  • 就是题目是
  • 《五四运动90周年:
  • “德”“赛”先生依然年轻》
  •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呢?
  • 就实际上
  • 这个问题今天没有解决,
  • 当然可能我们讲的
  • 就是赛先生大概这个问题,
  • 我估计是已经解决了,
  • 但德先生,它这里头讲的观点
  • 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
  • 这是《中国青年报》的
  • 这个上面发的东西。
  • 他讲的意思呢,
  • 大家看一看这个
  • 他就说,同样是在北大,
  • 就是当年陈独秀
  • 他们所在的这个地方,
  • 有人连篇累牍地写文章,
  • 这个跟学生说,意思呢,
  • 要破除对民主的迷信,
  • 还有人不患中国没有德先生,
  • 患中国没有秦始皇。
  • 就是他认为这个是奇谈怪论。
  • 他是为这个担心,
  • 就是让人担心,
  • 为他们的未来
  • 也为国家的未来。
  • 在20年代初期,
  •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
  • 中国思想界呢,
  • 有这个科玄论战,所谓的,
  • 就是两派,一个玄学派,
  • 一个是科学派。
  • 玄学派是以张君劢,梁启超
  • 为代表的,
  • 科学派是以丁文江、胡适
  • 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派。
  • 那么还有第三派呢,
  • 就是唯物史观派,
  • 就是陈独秀,瞿秋白,
  • 就是后来共产党这一派,
  • 玄学派呢,它主要是
  • 力主划清科学与哲学的界限,
  • 那么科学派呢,
  • 就强调科学与哲学的联系,
  • 这个当然我们今天看,
  • 科学和哲学
  • 当然是有密切的联系的。
  • 我们有一些,
  • 也存在对人文精神的
  • 片面的理解,
  • 一个呢,
  • 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
  • 就是反科学主义,
  • 或者是反科技主义,
  • 就是认为科学
  • 不具有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 这个就加剧了
  • 所谓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
  • 分离和对立。
  •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呢,
  • 也反科学主义或者是反科技主义,
  • 另外是泛道德主义,
  • 他们关于科学和人文文化,
  • 它关于这个的划分更绝对,
  • 这个就进一步地加深了
  •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 分离和对立。
  • 那么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 这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
  • 这是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 一个呢,是实证主义,
  • 再一个是科学主义。
  • 他们将科学看作是一种
  • 超越人类历史
  • 及其文化母体的“事物”,
  • 那科学本身的这个人文价值,
  • 被忽视了。
  • 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呢,
  • 是以英国的F.培根为代表的,
  • 他看不到科学更是一种文化,
  • 忽视了它的人文意义
  • 和人文价值。
  • 孟建伟他的观点呢,
  • 是认为,
  • 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一样,
  • 也有重要的,
  • 并且是别的文化无法替代的
  • 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 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的。
  • 社会科学
  • 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 它是人文与科学结合的。
  • 当然这里头呢,
  • 是“物本”还是“人本”,
  • 以前呢,我们很长的时间是“物本”,
  • 就是从“物本”的视角
  • 现在有一个从“物本”的视角
  • 转换到“人本”的视角倾向。
  • 它这个以前呢,
  • 就早期社会科学建制化之后,
  • 就是“物本”的那个,
  • 那个时候“物本”表现两个方面,
  • 一个主要是关注的是
  • 作为物质过程的
  • 这个人类生活。
  • 我们讲这个经济学,
  • 讲什么那个的话,
  • 我们很多关注的话是物质的,
  • 再一个呢,
  • 就是社会科学的工具,
  • 也是,就是采用自然科学,
  • 分析物质世界的
  • 一些方法手段,
  • 去那个,所以从这两个方面,
  • 表现出它这个“物本”的一面。
  • 那么现在呢,
  • 就是有的强调整合,
  • 这个赵凌云是湖北的,
  • 原来好像是做过社科院院长,
  • 现在是到政府里头去了,
  • 当官了。
  • 他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 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
  • 整合与分野两种趋势。
  • 那么整合呢,
  • 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吧,
  • 这个研究人与社会的
  • 社会科学和研究自然的
  • 自然科学,
  • 那么在研究对象,
  • 乃至方法论上面,
  • 是有着某种统一性的,
  • 那么分野的这个表现呢,
  • 就是“文化人”,
  • “道德人”,“社会人”,
  • 这些东西呢,
  • 它还是有它独特的一些,
  • 就是要构建社会科学
  • 特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 那么整合,
  • 是最终的趋势和结果,是主流,
  • 他认为是主流。
  • 那么分野呢,是过程和手段。
  • 西方社会科学,
  • 在借鉴自然科学方法方面,
  • 出现两种变化,
  • 就是一个是传统的过度的
  • 科学化的学科
  • 出现人文转向的这个趋势,
  • 你譬如说,这个经济学
  • 开始注重发展价值,
  • 内涵、文化背景,等等。
  • 我们一度呢,
  • 有些东西很怪,
  • 你比如说经济学,早期它是什么,
  • 后来我们又把自然科学里头的
  • 很多东西引入经济学,
  • 你比如说计量经济学
  • 什么什么经济学,
  • 数学在经济学里头用的很多,
  • 那么现在呢,人们
  • 西方一些又开始注重
  • 这个发展的价值内涵
  • 和这个文化背景。
  • 政治学开始注重
  •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
  • 那么伦理学和心理学等
  • 传统的人文学科领域呢,
  • 又把自然科学的
  • 某些研究方法
  • 应用自然科学的,
  • 你比如说像生物学和医学的
  • 这个研究方法和成果,
  • 包括有一些 你像,
  • 未来的人类是趋向于“利他”,
  • 还是“利己”,
  • 像这些,
  • 我们不搞社会科学的人,
  • 初一看呢,好像这个东西,
  •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呢,
  • 你还真不一定
  • 马上就能想明白,
  • 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 它这个,我也搞不清楚,
  • 大家看看它这个上面讲的
  • 这个生物进化的研究
  • 和动物行为的研究,
  • 就证实什么呢,
  • 无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
  • “利他”的基因与“利己”的基因相比
  • 更具有遗传优势,
  • 这个我不知道他们这种,
  • 就是说,
  • “利他”的基因遗传更强,
  • 就是这个意思。
  • 这是结论,但我不知道,
  • 是怎么那个出来。
  • 那么中国呢,中国的社会科学,
  • 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这方面
  • 也出现两种变化,
  • 一种呢,
  • 这是因为
  • 我们科学精神的淡漠,
  • 因为中国和西方相比,
  • 毕竟我们这个
  • 科学精神方面要弱一点。
  • 那么现在呢,
  • 又强调自然科学
  • 在社会科学中间的
  • 研究和运用,
  • 还有,社会科学要争取
  • 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名分,
  • 就好像,这个话好像有点矛盾,
  • 就是,
  • 既然咱们科学精神淡漠的话,
  • 为什么社会科学
  • 比自然科学的名份要低呢?
  • 好像我不这样认为,
  • 我不知道是不是
  • 他们有一些搞自然科学的人,
  • 搞社会科学的人
  • 自己认为
  • 好像比搞自然科学的
  • 那个名分要低。
  • 再一个呢,
  • 就是中国的社会科学,
  • 过分地强调其意识形态的特征。
  • 这个我想是应该是承认的。
  • 我们的知识体系的实证性,
  • 运用性,及其分析力,解释力,
  • 与说明力是有限的,
  • 这两条是联系在一块儿的。
  • 就是我们可能过分地强调
  • 这个意识形态特征的(差别)
  • 乃至于使得我们的
  • 这个实证性,运用性,
  • 什么解释力,说明力
  • 就显得贫乏一点。
  • 当然,
  • 现在的具有实证色彩的
  • 科学研究方法,
  • 譬如说案例研究,
  • 什么计量模型,等等,
  • 在经济学,社会科学方面
  • 已经开始得到应用。
  • 再一个就是,
  • 谈科学呢 不能不谈科学精神,
  • 科学精神就是指
  • 科学和科学活动的
  • 内在精神和灵魂。
  • 它是科学主体的
  • 内在精神气质,品质,
  • 和科学活动中间的
  • 内在性质,等等。
  • 我想,我们不说那么抽象,
  • 很具体的呢,
  • 你可以说求是,
  • 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精神,
  • 竞争,
  • 我认为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 不等于说科学精神
  • 就没有竞争这个意识,
  • 再就是人本,
  • 人本应该是
  • 科学精神中间的一部分。
  • 孟建伟讲的这个科学精神,
  • 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 是人文精神中间
  • 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个我是完全赞同这个观点的,
  • 我也认为,
  • 科学精神应该是
  • 人文精神中间的一部分,
  • 你譬如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 并且为之奋斗就是求是,
  • 崇高的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
  • 竞争精神,
  • 我刚才讲的求是,竞争,人本,
  • 为人类幸福、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 这既是科学精神
  • 也是人文精神。
  • 还稍微提一下关于科学主义,
  • 科学主义这个词呢,
  • 多数是对这个,
  • 好像是有点贬义的
  • 这个称呼,
  • 就批判者认为,
  • 科学并非万能,
  • 譬如说情感、艺术,
  • 道德,人生,等等,
  • 这些东西是科学没有办法触及的,
  • 我们看一看,《中华读书报》,
  • 2000年的时候,
  • 有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 一篇是
  • 《我为什么要提倡科学主义》,
  • 是大名鼎鼎的何祚庥,
  • 他的这个内容,
  • 还有一个是何宏的,
  • 《“科学主义”我选择回避》。
  • 这两篇文章是针锋相对的。
  • 但实际上,我认为两个人
  • 讲的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身
  • 是不一样的,
  • 这个何祚庥指的是,
  • 重视科学,发扬科学精神,
  •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
  • 谈这个科学精神,
  • 这个当然没有什么错。
  • 你说重视科学,发扬科学精神,
  • 但何宏说要回避科学主义,
  • 那意思是什么,
  • 就是实际上他认为
  • 科学主义就是讲这个科学
  • 差不多成了顶替神学的
  • 这个新的信仰,
  • 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那他当然要反对这个科学(主义),
  • 就是类似于前面说的,
  • 就是把科学说成是万能的,
  • 这种思潮,
  • 如果是这种意义上面的
  • 科学主义的话,
  • 那是应该反对的。
  • 所以我们关于科学,
  • 也需要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
  • 比如说,人对存在的认识,
  •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 存不存在康德意义上面的
  • 这个自在之物,
  • 这个康德不可知论,
  • 他认为自在之物
  • 实际上是不可知的,
  • 就是那些实际上是
  • 最本原的东西,
  • 为什么自然是这个样子的,
  • 这是很大的这个,
  • 我们当然能够
  • 在一定的程度上改造自然,
  • 但是在多大的程度上,
  • 缺失人文精神的科学家
  • 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吗?
  • 就我自己有时候,
  • 我问这些话题,
  • 我都没有想清楚的,
  • 所以你们问我的话,
  • 我是搞不清楚的,
  • 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
  • 就是说好像现在,
  • 我们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
  • 好像我们有少数研究,
  • 它这个研究本身
  • 我模糊地感觉到,
  • 就是好像有一点
  • 是违背自然的,
  • 那么违背自然的东西,
  • 可能最终是要受到
  • 自然界的惩罚的,
  • 并且甚至是很可怕的。
  • 但是我们现在似乎,
  • 实际上这东西
  • 涉及到科学伦理的问题,
  • 但是,目前在整个科学界,
  • 这方面的思考似乎太少,
  • 我认为,
  • 也许需要
  • 我们哲学家们,思想家们,
  • 来一起,
  • 不光是自然科学家们,
  • 来一起思考,
  • 而且我们的
  • 哲学家,思想家们
  • 应该一起来思考。
  • 社会科学中间,
  • 有没有普适原理,
  • 哪些是普适的原理。
  • 也需要我们思考,
  • 这些问题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