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后货架怎么改装:粟裕大将冤案和平反的前前后后—— 二、夫人楚青的回忆(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22:24

粟裕大将冤案和平反的前前后后—— 二、夫人楚青的回忆(7)

粟裕在部队的炊事班和战士们交谈

 

                       粟裕逝世后治丧、讣告的波折 (2)      

下午5时许,总参张震副总长、总政朱云谦副主任两位来我家,正式传达耀邦同志代表中央对粟裕同志治丧事宜的表态和尚昆同志的指示。还传达了“张爱萍同志对粟裕同志治丧问题的意见”。张爱萍同志对粟裕同志治丧问题的意见:

一、尊重粟裕同志生前的意愿,不开追悼会,不搞向遗体告别,派一架飞机把骨灰撒在有关省、市。

二、报纸上发表治丧委员会组成和悼念文章,以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对粟裕同志的革命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和称颂。悼词中着重写他能征善战,运筹帷幄,英勇气概,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还要正面写他任总长时的功绩,以去掉免去总长后,有些人给他的不公平的言论与不实之词;表彰他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无比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鞠躬尽瘁;说明他生前嘱咐,以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不开追悼会的意愿。

          张爱萍同志处

           2月5日

这是一份电话记录,由张震、朱云谦两位当面交给了我。

我问讣告草稿是怎么回事?朱云谦同志说,这个稿子是由一些不大了解情况的同志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搞的,已经作废了,现正在重新搞。我当即表示:我对这个稿子不是极不满意,而是不同意!且不论杨副主席亲自交代要把1958年问题从正面说清楚,就是撇开这个问题,也没有正确地反映粟裕同志。看来尽管中央几位领导同志的指示都说要把问题从正面说清楚,但究竟结果怎样,而要作好碰到麻烦的思想准备。

2月7日上午10时,收到送来的一件信函,里面是一份讣告稿,未附任何信件,也未注明发信单位。我一看这份稿就是昨天朱云谦副主任明确说的作废稿,以为既是作废稿,也就不在意而未加理会。不料下午7时却得悉中央决定当晚8时广播讣告,用的就是这个“作废稿”。我既气愤又焦急,立即赶赴张爱萍同志处向他报告:昨天朱云谦、张震两同志在我家时,朱当面对我表示这个稿子已经作废,我也明确表示不同意这个稿。现在竟然在不同我们商量,并且不向我们通报的情况下播发这个稿子的讣告,不知中央是不是有什么新的精神?我请求:与其用这个稿子,不如不发消息,不发讣告。几十万人死了也没有发讣告,这没有关系。

张爱萍同志说:“这件事他也不知道。”他让李又兰同志立即打电话询问。随后得悉并告诉我当天不发了。张部长说起草讣告“应当征求你的意见”,要我带着意见到起草组去参加起草。

晚上10时,习仲勋书记给我打电话,大意是:粟裕同志逝世已经几天了,他是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至今还没有发讣告,各方面都有些疑问、反映,听说是我不同意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向他如实报告了事情经过和真相,明明通知我那个稿子是作废的,不知为何又作为正式讣告决定播发?我怎能盲然同意?请仲勋同志主持公道。仲勋同志深表诧异,接着说:“这是怎么一回事!送给我的可是正式呈批件,是红头文件,不是草稿,也没有说你不同意。我还同耀邦同志通了电话,还报告了邓副主席,小平同志说:四个评语,同意。两个‘家’,应该这样讲。具体的你们办。他们怎么这样搞呢。既然这样,今天就不发。但是讣告消息还是尽快发才好,两天内必须搞出来,你准备好意见,你去参加起草。”    

2月8日,遵照张部长、习书记指示,我于上午8时30分到达京西宾馆治丧办起草组。这时起草组已经有了一个类似悼词的稿子,约五六千字。

我对此稿提的意见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怎样从正面说清问题,肃清流毒;二是感到对晚年活动部分,内容显得单薄,建议充实一些。对于从正面说清问题,我反复考虑,希望写上“由于党内民主生活一度不够正常,他的处境艰难,但他坚韧顽强,毫不气馁。。。。。。”这样的字句;同时希望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他以五十余年的革命实践证明自己是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对于晚年活动要充实的内容,我准备了具体材料。在文字结构上,我考虑把党内民主生活一度不正常时他处境艰难、被限制接触部队,和他坚韧顽强、从事新的探索结合起来写,以体现向前看的精神。几经推敲,我草拟了一个文字材料交起草组参阅。(我提供起草组参考的书面材料:在党内民主生活不够正常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粟裕同志的处境艰难。但他坚韧顽强,毫不气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作调查研究,并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指导上。1970年,林彪反革命集团把他完全挤出部队。他不止一次地向周恩来同志表示,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返前线。周恩来同志支持他,为他创造条件,让他到北部地区走一走。他在50多天内,沿西北、华北边境走了6000多公里,察看了沿途的地形、工事,直接听取部队指战员的意见。他针对林彪一伙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严重歪曲和强大习惯势力的影响,甘冒“四人帮”横行时的极大风险,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军事辩证法,针对已经发展变化了的敌我情况,正确处理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进攻与防御、山地与平原、运动战与阵地战、歼灭战与消耗战、科学技术与战略战术、人民战争与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辨证关系,研究新的作战方法,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就上述问题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写调查报告。他说作为一个老兵,如果不敢指出林彪反革命集团对我军的破坏,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付出无数人的生命和鲜血。他在因重病退出第一线后,仍然整理过去战争材料,要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流给后人借鉴。充分表现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始终不渝的负责精神。)

下午,起草组向治丧办汇报讣告起草情况和内容。他们先谈了他们的稿子;然后叙说我要求增加的内容,并当场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大致情况是:

一、对我补充的晚年调查研究一段,觉得内容是很感人的,但讣告不宜文字太多,这些内容可以将来由其他同志写回忆录。

二、关键是对在党内民主生活一度不正常这一段,究竟写还是不写?竟我力争,治丧办表示先写上,至于写在什么位置仍要推敲。我认为若写得靠后了,同调查研究合为一段,使人误解是在叶帅领导下的这一时段了。我的意见写在任总长那一段后面为宜。他们对“处境艰难”、“被限制接触部队”、“坚韧顽强”几个提法都不同意,说这不完全符合正面讲的精神,有“对着干”的味道,不好。删去上述用语,改为顾全大局之类的词句。最后归结成三条修改意见。

1、紧接任总长一段,加“在党内民主生活不够正常的一段时间里,他顾全大局,埋头苦干……”。

2、在“1958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创建人之一。”后面,适当充实他晚年的工作活动内容。

3、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他以五十余年的革命实践证明自己是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讨论至此,我也无可奈何。回家后,晚上,我抱着再一次陈述要求的希望,给杨副主席、张爱萍部长写了一封信。(我2月8日晚写给杨尚昆副主席、张爱萍部长的信的基本内容是:粟裕同志的这段冤案是二十五年一贯制。他长期采取克制态度,即使在彭德怀同志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明确表示绝不利用这个时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期待在党内民主生活正常的情况下获得解决。重病以后,他的心情开始淡薄。杨副主席让我转达打算处理的意见后,他主要心情是平静的,他认为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次中央、军委决定在讣告中正面写一下,以推翻一切不实之词,实在出乎我及全家的希望之外。但实际进行中遇到重大困难:1、平反是针对“反”的,不提“反”,只说正,这个矛盾很难解决。2、中央、军委对这个问题究竟打算写到什么程度,治丧办的领导同志没有对起草组作明确指示。3、起草组的同志不了解情况,个别同志根本不认识粟裕同志,他们从文字、结构等等方面考虑得多,不能体会精神,这样必然形成分歧。我本人,作为粟裕同志的亲人、战友,迫切希望中央为粟裕同志所作的最后文件中,对这一冤案的解决有较好的表述,心情是急切的;但我也一直以大局的利益律己。现在经过各方努力,处理意见是在粟裕任总长后面一段写上“在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粟裕同志意志坚韧,无私无畏,埋头苦干,为党工作,以自己的革命实践证明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最低的方案了。如果仍然不能通过,我请求将这一公案流交历史。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这封信没有发出)

 晚11时许,信还没有送出,军委办公厅李希庚副主任来电话说:“下午讨论通过的稿子拿错了,是另一个稿子。这个稿子我看了,比下午讨论的那个稿子更好。因时间紧,不送给你看了。”我听了很吃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同时又奇怪为什么不让我看就上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稿子?我表示,如时间太紧,请在上报的同时抄送我一份。李说:“不必要了,不必要了。”于是,这个上送稿我就无从看一眼。我的心中悲愤交加又万般无奈。

2月9日,得知晚上播发的消息,我们家中布置好收听会场,大家静待广播。晚9时许,张爱萍部长打来电话,大意说修改稿中写“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中央不同意,认为还是要从正面讲。而且稿子也太长,决定仍用原来的那个短稿子(即一再说已经作废的稿子)。这真大出意外,使我们深为震惊,全家相对痛哭。我心急如焚左右为难,觉得要生不得,欲死不能死活都对粟交代不了。活吧,怎能受得住这冤上加曲;死吧,又怎能实现他的遗愿,他临终时我曾发誓要以全部精力来完成他希望整理的材料。痛定思痛,思之又思,我决心再作最后的努力,就毅然立刻赶往张部长处。到达张部长处时,张震、朱云谦两位也在。我不顾冒犯地陈述:

一、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的讣告,是组织上对粟裕同志作出评价的最后一个文件了,现在决定用的这个短稿子,朱云谦同志曾正式告诉过我,那是几个不大了解情况的同志,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起草的东西,中央竟然用这样一个东西来打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毕生贡献的粟裕同志,这实在是太残酷了。

二、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有崇高的威信,你们应考虑到这个讣告发出后的影响。粟裕同志的冤案是二十五年一贯制,中央不给他生前平反,难道把生后的路也要给堵死。

三、你们都曾经同粟裕同志一起战斗过,应该说是老战友,大家都会有这一天的。请你们设身处地想一想。

最后我提议讣告由中央批准的四句评语;粟裕同志的主要任职;本人的意愿三个部分组成,其余什么也不要写。中央有权不给他平反,但不能堵死后路,不让后人讲话。如果一定要用最初那个不成样子的稿子,中央决定了,我们服从,但我们不能同意。我讲完后,张部长表示他们将再研究一下,我逐渐冷静下来,我的心似乎已经死了。

2月10日下午,治丧办送来重新起草的讣告传真,并附有张部长批示复印件。张部长批示:“我同意。请送乔石并仲勋同志并电传杨尚昆副主席审定。”“并送楚青同志。”下面是张部长的签名,时间是2月10日10点40分。我含泪代表全家表示同意。这个讣告于今晚电视广播,第二天见报。

在粟裕同志病重的晚期,我常想到他身后之事。有时我有一种预感,粟裕同志去世后,可能在治丧中受到新的迫害。但是又想到,我们会照他生前意愿办理后事,不举行任何仪式,不会麻烦任何人,何至于呢?虽然我自以为也作了思想准备,却没有料到事情的经过竟是这样令人痛心。

我也一直弄不懂,有些人转了那么多弯子还是要用第一次起草的那个讣告,他们在他生前要冤他,在他去世后还要多方留难,究竟为什么?粟裕同志一生对党对人民尽忠尽责,他生性忠厚。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对他的蒙冤挨整,过去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领悟了。我曾说粟裕同志的悲剧遭遇在于两条:一是战功赫赫;二是不搞迎合。一位老战友语重心长地接着说,这两条有一条就够了,何况他有两条!是的,是的,夫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