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豪爵摩托车售后:领导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4:04:29

领导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躯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等失误, 象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做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亮开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采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待遇到严重阻力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
   
第二,在诸葛亮后半生里,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不存在,诸葛亮执意北伐,一出祁山前,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告孔明:“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孔明曰:“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谯周苦谏不从。在五次北伐失败后,六出祁山之前,谯周又奏种种不祥,劝其谨守待时。而诸葛亮不顾一切,坚持出征。六出祁山是他最后的北伐,最后秋风五丈原归天,后人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第三,北伐时,费一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刘备),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却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
   
第四、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北伐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
   
第五、马谡是诸葛亮深为器重提拔的青年将领,刘备生前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一位骄傲自负、夸夸其谈的人物。第一次北伐,“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诸葛亮却力拒众意”,固执地启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失街亭后不顾众人反对意见又斩马谡。当朝大臣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象诸葛亮这样的领导都因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而自取其败。逆反意见到底对领导行为能起什么作用,结合诸葛亮行为可总结如下:
   
第一,逆反意见的表达,实际上是向领导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计划,如诸葛亮可选择对南王兵战心战两者结合,选择立即北伐,或不北伐,或蓄势而发
   
第二,逆反意见的表达,有利于各计划之间互相较,显出优劣,取长补短。如魏延北伐战略,虽显草率,但在当初蜀魏实力相差太大情况下,不采取险招不可能谋取天下。
   
第三,不同的逆反意见的讨论,有利于给下属提供更多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人才。诸葛亮拒绝逆反意见,导致了后来蜀汉内部对诸亮葛个人的绝对依赖,这样的领导方式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未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广大谋士及将士因此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高素质人才。难怪诸葛亮死后,蜀国明显人才缺乏,特别是没人能主持大局。
   
第四,逆反意见的讨论,有利于统一认识,这样一旦做出最后决定,上下就会同心同德,共同实施计划,诸葛亮北伐遭到谯周、李严等反对,其未做好统一思想工作,难怪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还。
   
第五,逆反意见的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当实践第一方案不行时,可用第二方案,平南时,兵战不行,而用心战,就是一例证。
   
第六,逆反意见的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如斩马谡,诸葛亮曾因华容一案放过关羽,曹操也有割发代首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放过马谡,让马谡戴罪立功,况且马谡虽说带兵不行,但是一位高参,用错马谡主要责任是诸葛亮自己。
   
第七,逆反意见的讨论,还能避免领导自己受人愚弄和左右,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可以使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周密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利于领导自身知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
   
总之,诸葛亮出师二十几年,对蜀汉的建立起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诸葛亮拒谏、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虽说个人具有卓越聪明智慧,但仍不免北伐失败等,对现代领导而言不能不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