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进口博世电动工具:芬兰印象(1):是东方?还是西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44:35

因为一个采访机会,芬兰突然之间成为了我欧洲之行的第一站。在此之前,我对芬兰除了诺基亚几乎一无所知,而根据之前积累的兴趣和认知,在我的想象中,巴黎应该成为我欧洲之行的起点,去看看那个代表了现代城市发展和历史的、建筑的遗产,然后是英国的伦敦,德国柏林,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等等。在我看来,包括芬兰在内的北欧国家,那属于不是太“欧洲”的欧洲国家,如果有一天我对福利国家发展模式开始感兴趣了,或许我会选择到这些地方去看看。

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目的地是芬兰的赫尔辛基。在超过8个小时的飞机上,我翻阅了临行前芬兰驻华使馆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介绍芬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基本资料,也正是通过这些基本的材料,我才知道,我应该早些梦想到这个国家去看看,与我此前的关注点和研究兴趣密切相关的至少包括:我是诺基亚的忠实用户,那么到诺基亚的老家看看似有必要,尤其是在包括诺基亚在内的全球手机行业面临苹果才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诺基亚的故乡,会接受苹果吗?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设计很感兴趣,而芬兰的设计师用自己的灵感和智慧,使得芬兰的设计在享誉全球的北欧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国家与东方的大国俄罗斯具有1000多公里的边界线,而且曾有着100年作为俄罗斯大公国的历史,其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宗教都曾经并依然受到俄罗斯的影响,而这也给每一个芬兰人提出了一个命题——芬兰在东西方之间需要作出怎样的自我定位?芬兰又是怎样被东方和西方进行定位的?

在赫尔辛基机场方面提供的介绍资料中,有一份用中文编排的杂志,封面报道就是介绍东西方文化对抗和融合的,由此也多少可以看出,地处在欧洲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芬兰,不但是东西方文化对抗和融合的最前沿地区,这个国家500万人口在东西方文化认同的选择,将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而事实上,在芬兰1917年宣布独立以来,在更多的历史时刻和周期中,芬兰都鲜明的选择了对西方的认同和归属,这包括了在德苏战争中联德抗苏,以及在对拥抱欧盟的过程中,芬兰从一开始就表达了最大主动性和热情。

所以,和绝大多数芬兰人一样,我更愿意承认芬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方国家。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像芬兰这样地处大国博弈的敏感地带、国家虽小却事关区域乃至国际政经大格局的小国家在东西方认同的选择中所作出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其国运兴衰的印象?对这一命题的兴趣来自与对一批有类似情况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比较,分别是朝鲜、越南、新加坡、芬兰、台湾、香港等。

朝鲜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存在,在近代以来的东亚地区大国博弈中,曾为日本占据(日本是作为通过效仿西方道路而崛起的东方大国而参与角逐的),后美国介入,直至通过一场中美朝鲜战争,从此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并选择了不同的政治模式、经济制度和发展榜样,其中,北朝鲜选择的是集权统治而非西方议会民主制。此后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的鲜明对比是,与南朝鲜经济、文化、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全球领先的不同,直到今天,北朝鲜成为了封闭、贫穷、集权、专制等的象征,而本次金正日的去世,再次使得朝鲜成为东亚战略格局变迁中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越南的历史上,也曾为中国的附属国,后为法国殖民,并进行了包括文字在内的文化上的改造,此后,经历了南北分治,后来随着美国在越南战场上的失利,与朝鲜不同,越南统一后,走向了集权体制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使得狭长的越南国土上,虽然没有出现朝鲜和韩国这样鲜明的发展落差样本,但总体上而言,越南在整个东南亚国家,并没有获得与其所拥有的战略地理位置和包括海岸线资源在内的丰富的资源相匹配的发展效果,只是最近这些年开始较多的受到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开始了勇敢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而开始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但我同样相信,30年后,如果用较长的历史跨度来看,将可以在越南发展历程中看出选择集权和民主两种道路中所获得的不同发展效果。

台湾的历程大多数人比较熟悉了,而且,我经过此前的台湾之行和越南之行以后,曾一度尝试将这两个地区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被不同的殖民者和殖民方式所殖民,进而对两个地区的发展现实和未来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如果放到今天我们讨论的命题中,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明确的启示:这些地区如果选择了民主式发展道路基本上都获得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如果选择了集权式的发展道路,则在新近一轮发展中,受到很大限制。

对这样的一个判断,新加坡和芬兰在我看来也提供了很好的实证,新加坡曾为日本和英国所殖民,后来的道路选择显然是收到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影响,包括语言的应用,而芬兰除了其在被瑞典通知的600多年间一直为欧洲文化所影响和塑造以外,后来更是在与欧盟的对接中,从欧洲的国家治理经验中获得了很好的借鉴。包括芬兰在1917年宣布独立以后,尽管最初想到过君主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总统并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显然,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比较,在这背后,我们除了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芬兰坚定的选择对西方和欧洲的认同,虽然使得国家和民族一度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总体而言,为这个国家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现实和未来。

那么,瑞典超过600年的统治为芬兰带来了什么?一个世纪作为俄罗斯大公国的历史,又给芬兰带来了什么?在这样激烈的东西方纠结中,是什么让芬兰没有失去自我,却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自我?

截止今天所开展的芬兰历史的研究表明,在瑞典的统治时期,完成芬兰主体国家边界的形成,同波罗的海地区文化经济的联系使得芬兰从中世纪起成为当时联接东西方的国际汉撒同盟的积极参与者。在瑞典和俄罗斯的大国争端中,附属芬兰兵消灭了无数的敌人,开始显示他们无畏的英勇精神,但瑞典和俄罗斯之间持续的战争,使得芬兰深受征兵和高赋税的重负。不过,十七、十八世纪的战争与芬兰发展因果相应,柏油和木材的边境贸易促进了造船业,土豆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芬兰湾也修起了坚固的城堡,芬兰城堡保护着赫尔辛基,洛维萨城堡保护着其东部。而且,更重要的是,瑞典的统治从更长的历史中塑造了芬兰与欧洲文明的联系,这对战后的芬兰选择希望建成以瑞典模式为基础的福利国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瑞典语都是作为芬兰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之一存在的,尽管90%以上的芬兰人都可以用英语交流。

而作为俄罗斯大公国的一个世纪的历史,给芬兰留下的最大遗产之一则是,民族浪漫性格使得芬兰很快在文化政治上与俄罗斯融合,赫尔辛基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建成为公国首付,国家机构相应建立,包括赫尔辛基大学在内的重要的公共机构向这个城市集中,文化艺术受诗人努内伯格的影响,在这个坚强的民族中得以繁荣兴旺。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是在十九世纪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那么,在这样的东西方纠结中,又是什么精神让芬兰最终走向了独立并完成了这个国家从工业经济到国家认同的构建呢?芬兰人有一个特殊的词汇来形容他们自己,那就是坚韧。坚韧,倾向于毅力和顽固之间的品性被认为是构建芬兰性格的主要基石之一。如果不是这种坚韧的性格,和拒绝妥协,这个贫穷弱小的民族会有很多历史上的不幸。芬兰民族文学家阿莱克斯-基维说:“意志的力量使人穿越花岗岩”。

芬兰人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克服残酷的自然条件,也就不会成为现代的芬兰人,芬兰历来就是他的邻居们的政治必争之地,坚韧使他们平定冲突。这就是介于东西方之间独立发展的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