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一钻指的是什么:太极杂说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11:51
太极杂说2


作者:整理:太…    文章来源:网络 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1



孙存周论内家拳入门

    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骛远,辄以练气凝神,毋须拘拘於形式。这种理论固极高深,但它不切合於初学者。因为拳术无论少林武当,欲舍姿势之外,是无其他致力之途。且拳术贵在顺中用逆,导气下沉,动中求动,神不外散,则自然气聚神凝。其姿势纯正者,呼吸即调;其形态乖谬者,则呼吸已如其形态而形成散乱。余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势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又云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者宜注重姿势,而不尚奇特,万勿忽视。

    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後,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投足,左右往来,前进後退,上下伸缩,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进退,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自下沉。力起於脚跟,主宰於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後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故学一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身体自然轻灵。故切不可专求一事。久之,身体自然健康,自然可以却病延年矣。今请与初学诸君约:嗣後学习请照後列各则循序渐进,虽不能成为名家,要以可免误入歧途矣!

    一、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源出一流,而式用不同。初学者亦各择其性之相近,认定一种,加以练习。

    二、三种拳术既经选定一种之後,学会一式,继续勤加自习,切勿贪多嫌少!要知各式有各式之妙,学者宜细细领悟。

    三、到场练习,应该主动,将所学会者温习。须知多练一趟,身体上可多获益一次。千万不要等人催促才去练习。

    四、练习拳术,学有先後。初学者应自起点学起,切不可强与先习者比拟。

五、练习拳术如有不明了处,应当随时请教,以免食而不化。而於平时,尤应观察他人演习,藉收仿摹领悟之效。

         有朋友谈到太极拳没有几个人练对的,可以说很有道理,大家都只能逐渐趋向自己潜力能达到的状态。不对是绝对的,对是相对的。因此,我觉得不要过分强调自己当下是否对不对,无论对和不对都是固执地偏执了一端。太关心自己,就难免主观介入自己过多,恰恰封杀了天然自然的回归。此外,踏踏实实活在当下,修炼在当下,多修多得。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很多所谓的对与错,都是阶段和体会互相没有匹配的误解,是功夫与道理的误解。

        推手中的开合。

推手搭手时候,即用捧劲和对手沾和粘,然后,自己利用骨骼开和合,去控制对方的重心,在沾粘连随和不顶不丢的前提下,自己的开,建立在对手的合上面,自己的开到位,正好是对手的合不到位。。。。这样的话,自己可以处在顺势,对手则永远在背势。。。

        搭手以听动静为机要.因对方的动而动.。

        如果用骨骼来开合那就要硬顶了,有道是刺皮不刺骨。

         在太极拳行动走架时,要从大虚大实开始,经过多阳少阴或多阴少阳,逐渐往虚实结合、阴阳相济过渡,为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太极打手中,则必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通过调节虚实,运化刚柔,在实践中逐步达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呼吸在太极拳术中,一向受到很大的重视。但呼吸必须与动作紧密结合,在意念中达到“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的要求。这样,浮沉也是上述阴阳、虚实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将人体想象成为一个气球,表里内外浑然一体,在意识的统率下,呼吸鼓荡,动作开合,虚实变换,自然贯串。

        太极大师杨禹廷一语道破技击本质: 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发放人难。一个人将一个身高体重差不多的人发放出去,是件极难的事情。如今健在的太极拳家王培生老师说:拿得起才能放得下。意思是只有能将一百多斤的人轻松拿起来,才能发放出去。这种拿人的拳法, 不是一般功夫所为也。

二人较技,通俗理解,是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固、阴阳平衡不被对方破坏,而去破坏对方的平衡,引进对方使其落空,迫使他失去自身重心而跌出。近来圈内颇有一些议论,认为内家技击失传,是一味放松惹的祸,提出练紧不练松,紧到自然成功。但如果紧练,能紧过搏击、格斗和散打吗?据说拳击手一拳力达500到800磅,一拳能打碎牛头,但人家出虚拳时似蟋蟀的触角轻到极致。武术有松便有紧,一个门派有一个传授方法,内家松派别说人家紧,外家紧派也甭指责他人松,传统文化能流传几千年,不科学、无自家特点早已被淘汰,能够流传下来,就要研究人家的特点和长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其迷人的魅力源 于它那丰厚的文化底蕴,而绝不是什么紧。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1 11:03:50

太极拳打手用法

练习拳式,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操练,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也。此卷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体无本,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以 练体言,是知己工夫。以两人打手言,是知人工夫。练体日久纯熟,能以遍体虚灵,圆滑无碍,神气混融为一体。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体。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朋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总以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朋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用骨骼开和合,依然是需要不顶不丢啊,。。。尺寸和分毫应该掌握好的。

    搭手,听动静,为机要,当然对啦,但是,这个听动静,用什么部位听?。。。。。。?有的人用手听,有的人用骨骼听,有的人用身体听,有的人用意念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用骨骼开合时候,也是需要不顶不丢的,。。。。

         万法归宗统三教 一脉真谕古今传 --(-略谈太极拳文武同宗之修为)

记得前辈曾有言:宇宙间众生万灵皆有自我的归宿,皆有自我的生存和修为方式。吕祖留有《灵鸟兽得之而生奇异,人民得之而成英杰。圣人有云:凡有九窍者皆可成真,人为万物之灵,故更应当注重心性之修为,要有自我的追求和有志向。故修心才是做人、习武和修真的关键,古人留有文武修真之法,以文来陶冶心性,用武来锤炼人的意志,通过修为,来完善自我身心,最终摆脱无知而产生真如智慧,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而能享尽天年。我浏览了太极留言册,其中不乏,热爱太极者,真心求道者,学佛参禅者,遍访名师者,久历风霜者,、、、、、、,叹息尚未缘遇真师相授,终不得宗风之育化,落于世俗拳脚功夫或空谈智慧,乃至大言不惭谈情史,不禁让愕然,此乃为人师乎?古人云: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人立于天地之间当善养浩然正气存于胸中,古人云;心生念,念欲成物,转论不已,天地阴阳造物形成大千世界。是谓道修心,心正则言辞正,心正则行其端,传统的武学有其自我的尊严,太极拳的留言板亦是如此,就如在炎热的夏天,你可以光着身子在无人的森林里戏水,,但却不能在而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中来个回归自然,故建议诸老师或博学者,不能只顾自己已境界脱俗便一时之快语,而忘了还有吾等众多后学之被辈,只是初学,尚不能领悟色是空,空即是色、、、、、,

        当年武林宗风龙虎堂上留有密传《修真图》。先贤在《修真图》著有:身不动精自固,心不动气自圆,意不动神自明。这几句话就精辟的道出武学和修真的实质太极拳以练神为上,心主神明,心都不净,何来神明?神明未至,何言开慧?先贤曰:人心不古呀!丹经有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真师难遇,大道难求呀,李真阳先生在其著的《太极拳统真大典》写先贤留有金丹真传:“有徒清正秉为,乃上士受教于真,有有徒左右不定,是非自行,乃中士授教于仁,有徒者,自性行径无纲无常,乃下士授教于慈。”是故,心存贪,歪,邪之念者,不论做人,功夫和修道学佛,定无所得,也会遭世人之鄙,故之圣贤和真师传功夫定慎之又慎,古自古以来的真师相传者,少之有少。真师初传,以武教之,以求磨练身心,验其心性,叹吾等愚钝,初学得功夫一二,便沾沾自喜,便觉超人有长,沉迷于武技之小述中,心中充满斗气,,殊不知离大道渐远矣.是故真师长叹,便不再以真法传之,故心存贪,歪,邪之念者,不论做人,功夫和修道学佛,定无所得,也会遭世人之鄙。,是故不是大道遥不可得,是人心自我障道矣,呜呼!望吾辈习武修真之人,谨之慎之,引以为戒,切勿急功近利,并愿天下习武修真之人共勉。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文化的根祗在道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的土壤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灵性文化,人的一生,虽然有人觉得漫长,但同时也是短暂的,古人对人、自然和宇宙的生命在漫漫的光阴中茫茫地探索,智慧与艰辛是相互交融的,古人用自我的生命去探求与实践,滴水穿石积沙成塔,一丝一毫认真地印正,在深夜的长涯中见到了日出得智慧,一代一代的三教的思延续,先贤们已经完善了修真的体系,此宋元而后,修真与武学相合一,时有武当,少林,昆仑,崆同峨眉,天山,华山,千山,雪山,九脉至尊聚集,于明永乐十八年圆融了三教的内容,成立了龙虎堂,她脱胎于三教。形成了自我独立完整的体系,留下下了一脉真谕,三教的思想就形成传统文化的框架。(参见《真元宝笈》)也就有“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之说。儒家讲每日三省吾身,佛家言内观其心,明心见性,道家云守身如玉。武林宗风有修真者应净其身心诸念为律。可知古之先贤大德对心性之重视。古人又云:物以类聚,人有群分,华夏愚智,各有高低。愚者困在物欲、情感和小术之中,而智者注重内涵和心性之修为,自我的完善,能使人身心逐渐净化,臻至灵真完美的智慧,使人焕发出空慧聪灵之神采。古人云;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惟有心如日月者,才有:“福慧双修终需得,身铭俱泰要留余”之愿力。全真教的祖师王重阳,自小抱负远大,在庭院四角栽下四棵海棠,喻为纳四海之风于一堂,圆融了三教的内容,创立了金莲正宗。明代三丰祖师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史书上曾记有,三丰祖师于三教之经典吐词滚滚,登山如飞、、、、、、,后翻少林而创武当,把少林之刚猛化为柔和,惊险化为平缓,给后人留下了威震武林的功夫,太极拳便是其中之一小果,宗风又留下先天、龙虎、混元、六合、如意、乾元六脉太极拳。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故武当武学为文武双修,武者内执丹道,外显金锋。文者乃以文见道,收心敛神,是弛神为迹的显现,乃神思之慧化也。